长沙橘子洲头烟花地点:一个匮乏民族的匮乏记忆:政治话语和民间习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0:00:53

一个匮乏民族的匮乏记忆:政治话语和民间习俗

2011年08月01日 13:16:49分类:未分类

  短缺和匮乏与中国纠缠不休。直到20世纪,我们经历了一场罕见的大饥荒。寻找导致匮乏的准确原因是困难的。森的工作至少部分解释了世界各地大饥荒,其理论也大致适应中国的情形。但是我在这里谈谈匮乏的其他方面。就是一个久经匮乏的民族的礼仪、政治话语和实践。
   那些走出匮乏,找到致富秘籍的民族(想想英国的斯密吧),喜欢喝咖啡、泡酒吧、开派对,这是他们的人际交往形式。而中国人则动辄吃饭,而且吃饭的场所越高档、点的菜越多,表达主人对客人越是心诚、热情。走到极端,甚至以请客吃饭为工具,极尽奢华之能。这是中国人的人际交往形式。摆脱匮乏以后,中国人的消遣和交际方式有所改变,但是吃饭似乎仍然是招待朋友的“主菜”。究其原因,恰恰反映了一个匮乏民族的匮乏记忆,深深扎根于人心。你也许意识到,也许没有已意识到;你仿佛在自主选择,但你选不开作为民族的匮乏记忆。
   民族的匮乏记忆也显示在政治话语和政治实践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政治话语。这句带有强烈历史痕迹的政治话语背后,浸透着这个民族的匮乏记忆。以政治斗争为中心把这个民族带入饥荒和经济濒临崩溃,惨痛的经历至今印刻在无数人的头脑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提出不代表什么高明的理论创造,体现的乃是一个匮乏民族的自我纠错。
   在政治和民间共享的主题是求“富裕”。“共同富裕”、“小康社会”作为政治话语和政治实践已经得到官方的广泛认同。在民间,流行的是:“有钱”就是大爷,“有钱能使鬼推磨”,有钱能买到官,“有钱”常常与“有势”连用。这是这个民族的匮乏记忆的民间表达。在求富裕的主题上,官方和民间找到了共同话语,形成了政治认同。
   泛化地表现在一个民族的文化、日常生活中的又一典型特征是:急功近利、直奔主题。从经济发展到科学研究,莫不如此。如果对经济系统中的因果关系有如此简单而直接的把握,急功近利是最好的策略。可是文明越复杂,对文明运作的机制以及所赖以存在的知识基础就越复杂,每一个个体就越是相对无知。这种必然的相对无知的个体又怎么能他的需求和欲望呢?所以但急功近利和直奔主题成为流行的行动策略时,那个社会可能锁定在一种(道德、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低水平状态,陷入一种囚徒困境。每一个人如此行的都是对己最有利的,但是结果大家都受损。
   可以推断,在文明的成长的路上,每一个民族都经历过匮乏。每一个经历过匮乏的民族都会即刻在短时期内形成纠错机制,表达为政治话语和民间习俗。不过,如果一个民族总是停留在对匮乏的短期反应,并止步于此,那么这不是一个明智的做法。富裕、福利,这些都是结果概念。一个经济系统的迂回生产方式运作很复杂的链条以后,才展示为一个经济体的经济总量和经济发展水平。对结果的直接发问和诉求其实显示了一种急功近利、不求甚解的心理。首先,为了达到富裕,我们关注的重心恰恰不是富裕的结果而是达到富裕背后的制度条件和民情、宗教条件,对于理想结果的诉求和政策操作化乃是舍本求末,既无必要,又无可能;第二,富裕不是唯一的追求,还有许多价值理想不能因为一个针对匮乏的短期反应而受到抑制。
   在技术、管理、制度、民情、传统和宗教精神的谱系上,我们从引进技术开始,不得不一步一步逼近真相,为了走出囚徒困境锁定的低水平状态,公民社会、乡村自治和社区自治是最接近制度、民情、传统的宗教精神的恢复和重建的积极力量。如果这一推论成立,那么,不是“政治改革”,而是“公民社会”,才是构建现代中国的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