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庚医院厦门网上挂号:我们需不需要有国服 (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4:13:30
庄重的中山装 婉约的旗袍

  中国历朝历代都视服装形制为重要,不断修正发展,而与当时的政治制度达成高度统一。同时,与民众创造力结合,催生出了一部变化演进、丰富多彩区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华夏服装史。

  改革开放后,随经济桎梏的打开,和外来服装观念的冲击,一股彻底摒弃服装形制而百无禁忌的大浪荡涤了中国人的衣生活,在快速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中国服装也逐渐地失却本民族历史文化的印记。

  在今天的历史条件下,没有禁锢地来探讨认定具备民族文化传统象征性的“国服”是很有意义的。

  中山装,自民国以来已成为最具代表性的中国男装,至今,初创时的政治象征性并不过时。中山装的出现和普及与政治领袖的倡导、政治形势的驱迫密不可分。

  中山装的服装样式外观轮廓周正,结构合理,线条分明,功能性强,具有严肃、庄重、朴实的美感,既合乎国民的传统审美习惯,也恰当地结合了国际现代服装的审美形式与工艺。其整体造型体现了民主、平等、革新、进步等社会理想和大众愿望,不受地区、年龄、社会阶层、地位的限制,因而获得了来自广大民众心悦诚服的赞赏和接受。庄重的而平易的中山装集礼仪与日常穿着功能于一体,是符合民族审美习惯的现代服装,主要用于政治社交等正规场合,以取代民初服制令中的中、西礼服。中山装的服装样式,恰是综合了东西方服装的特点,兼具有猎装、戎装的英武和学生装的儒雅。中山装逐步摆脱了早期的痕迹,进一步简化,脱胎成为了世界范围内认同的中国式现代男装。

  “1921年,女人穿上了长袍。”著名作家张爱玲在小说《更衣记》中写到了旗袍出现的时间。

  旗袍的改良有一个过程,准确日期无从查证。不过,真正的改良应是上世纪20年代后,其改良趋势也是朝适体、简洁的方向发展。发展变化后的旗袍已融入西方剪裁和现代审美。

  运用传统熨烫归拔技术和西式服装裁剪中的收省及装袖工艺方法,使旗袍能够贴体,能更好地展示女性曲线;更重要的是现代审美意识使女性乐于用旗袍表现女性身形之美,促使在旗袍形态的设计上更加注重体现东方女性的人体美,出现了短衣袖、高开衩、紧腰身等变化。

  历经百年,中山装和旗袍的正面意义和形式美感已得到海内外华人和国际世界的广泛认可,若选国服,当举不可。

  建议国家参考历史服制,对礼仪性中山装和旗袍相应的款型、色彩、材料等方面进行论证,并编写相关礼仪文化知识,普及到社会大众。(北京服装学院教授 胡月)  外交礼服状况

  外交官是国家的代表,外交礼服是国家形象的体现。今天我们的外交官穿什么礼服、外交礼服状况如何?

  中山装 是我们的民族服装,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领导人身体力行,经过改良的中山装基本上也是各级官员的正式服装,可是现今已经很少有人问津。

  新中国初期,中国外交官既穿中山装,也穿西服。上世纪60年代后,中山装成唯一的正式服装。改革开放以来,西服逐渐取代中山装。至上世纪90年代,我驻外大使、参赞,只在国庆招待会上才穿中山装。在国外中国外交官基本不穿中山装,国内穿中山装的人更是凤毛麟角,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有中央军委主席那套绿色中山装了。

  西服 现在实际上已经成为我们的准礼服。我国公务员、外交官的基本服装就是西服。

  如今世界各国,在外交交往中,西服也大行其道,几乎成了唯一选择的服装,不仅公务活动,而且礼仪活动,上至国家元首,下到普通外交官,一身深色西服,配上合适颜色的领带,就可以通行于各种外交场合。只伊朗有些特殊,穿西服被禁止扎领带,尤其是政府官员,不论在国内国外,即使再正式的外交活动,穿西服时也一律不扎领带。但是,伊朗人却认为,与他们交往的外国客人扎领带,是出于对他人的尊重。外交官穿西服本无可厚非,可是中国驻日外交官却遇到难题。1993年5月19日,驻日大使徐敦信向日本天皇提交国书,按照日本礼宾规定,大使及使馆参加仪式的外交官,需穿西方大礼服——燕尾服,为此日本宫内厅专门派人到使馆作了说明。当时使馆曾试图以深色西服代之,而日本宫内厅却不予回应,显然,在他们看来,西服不算礼服。为此,只好紧急给国内打电话,通知家属托民航班机将中山装带到日本。

  西方礼服 在西方,西服只是男士的普通服装,并不属于礼服范畴,英美等西方国家,有自己传统的礼服。他们的礼服分常礼服——晨礼服、大礼服、小礼服。大礼服或燕尾服中的那种White Tie(白领结)最为隆重,美国总统奥巴马出席英国女王宴会时就是穿的那种礼服。

  当前,礼服在西方也逐渐被淡化了。如1959年9月,赫鲁晓夫访美,在出席美方正式宴会时,就不穿美方要求的燕尾服,而是穿普通深色西装,扎灰色领带。苏联大使为赫鲁晓夫访美举行答谢宴会,艾森豪威尔总统只好舍去大礼服,而改穿小礼服,而赫鲁晓夫仍是一袭普通西装。

  民族服装 世界上不少国家的外交官不穿西服礼服,他们更习惯穿自己的国服或民族服装,如亚洲的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缅甸等,阿拉伯世界、非洲以及拉美很多国家。按照国际礼宾惯例,国服或民族服装,可适用于西方礼服各种场合,因此,凡是有国服——民族服装的国家,其外交官就不会向我们那样碰到这样那样的麻烦。

  未来 我们应该怎么办、是否需要有自己的外交礼服、是否需要为外交官研制礼服、什么样外交礼服才最能代表我们国家?不少人期待答案。(外交部礼宾司原参赞 马宝奉) 立体地看待国服

  我从事服饰文化教学科研30年,许多人问我“什么才是中国国服?”

  首先,国服有时代性,中国商周即有最高规格的礼服——冕服。玄衣纁裳,即上为黑衣,下为绛红色裙,头戴垂旒冕冠,脚登赤舄,衣裳上有12章,为日、月、星、辰等寓意图案。这套象征天地乾坤的礼服随明王朝消亡。清代有专门的礼服规定,顺治九年(公元1652),饬礼部制定《服色肩舆永例》,经皇帝“钦定”后颁行天下。其中顶珠与花翎是清代礼帽上的品级标志,对襟袍、外褂等也都有讲究。中国自《后汉书》以后至《清史稿》,11部正史都列有“舆服志”,即有明确规定。

  民国时期的中国被形容为服装博览会。当时前清的、民国的服饰形象同在,东洋的、西洋的服装款式并存。当代人都认为那一个阶段的国服是中山装。实际上,直到1925年孙中山先生去世,为了纪念孙中山对中国革命做出的不朽贡献,广州革命政府才确立了“中山装”这一名称。1929年,国民党制定宪法时,曾规定特、简、荐、委四级文官宣誓就职时一律穿中山装,以示奉先生之法。

  新中国成立,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等国家领导人在正式场合穿的是折领、外贴袋的中山装。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常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服,因为当时解放军没有礼服和作训服之分,因而一律为折领式的制服。当年,干部胸前四个口袋,战士胸前只有两个上口袋,因而蓝色、灰色的三个口袋制服和军绿色四个或两个口袋的军便服成了中国男性的礼服兼常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当中国打开国门时,正值国际礼仪服饰西化,各国元首出席重大礼仪活动时,大多着西服领带,领带颜色搭配以及内着白衬衣等西式着装礼仪为大家所认可。20世纪中期以后,国际礼仪场合上一般是国家元首着西装,元首夫人穿带有本民族特色的服饰。西服表示平等,民族服饰表示温馨。

  中国历史悠久,因此不同时代都有代表性国服,如要求每种服饰形态都能跨越时代,肯定不是明智之举。同时中国又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今天国服的确定应该得到每一个民族发自内心的认同。赵武灵王决定“胡服骑射”时的一番话:“圣人之兴也不相袭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礼而灭。”如果说国服的选择关乎中国的国格和国际交往的形象,那么穿长袍马褂出访的晚清官员和穿西服乃至大礼服出访的民国官员似乎并未享受到真正的尊严。在国际上,外国人的尊重可能与我们领导人穿或没穿什么有一些关系,但历史证明他们更看重领导人身后国家实力的兴衰更替。既然马上确定国服不能给我们带来立竿见影的好处,那么这必然就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一种服装服饰的地位,从短期看可以通过宣传提升,可以通过法律赋予,但从长远看,是由无数着装者的行动自然而然去形成的。因此,“中国人应以什么为国服?”可以作为一个良性议题争论下去,但不能以此为名剥夺不同个体自主选择的权利,更不能阻碍我们继续探索最实用最美观服装服饰以重现“衣冠大国”的努力。学习、理解、敬畏每一种作为文化的服饰,将是中国人最终不再为这一问题所困扰的必由之路。(天津师范大学教授、服饰文化学专家 华梅)中华国服的几点思考

  服装的发展从一个侧面展示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所以,一个国家的国服自然成为本国文明的象征之一。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十分珍视这积淀了本国思想文化、审美艺术、国家精神等表征的国家服装。各国人民不仅喜欢在日常生活中穿着国服,在正式场合更受到重视,特别是在外交礼仪上,官员穿着国服更显庄重。

  纵观世界各国,均保留着本国的国服:印度有沙丽、越南有奥黛、日本有和服、韩国有韩服、东南亚及非洲各国也都有各自国家的国服。这些国家服装以其浓郁的民族风韵或醒目的国家特点展示了国家的魅力。

  中华服饰璀璨绮丽、博大精深。历朝历代的国服都在延续、保留着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各具特色、绚丽多彩:汉有汉服、唐有唐服、明有中装、清有旗袍、民国有中山装。

  随着改革开放,政治、文化、经济不断与世界接轨,确立国服已成为近些年国内各界人士所关注的问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曾在“两会”上多次提案,迫切建议:中国应尽快确立代表国家厚重文化、民族特质和文明进程的国家服装。

  新中国成立后,中山装虽然并未被明确定为国服,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第一、二代国家领导人带头穿中山装,胡锦涛主席也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庆阅兵仪式上着中山装检阅部队。上世纪80年代前期,大部分国家公务人员也将改良的中山装作为制服,至今,我国许多政要、名人也在一些重要的国内外场合上习惯选择以中山装亮相。
近些年,男性的国服是否再次定为中山装,引起社会广泛的争议。许多专家学者认为:中山装饰显简陋,远不能真正展示中华民族独有的东方美学神韵,故而难以承担国服的重任。

  2001年上海国际峰会(APEC),各国领导人身着“中式唐装”集体亮相,令世界眼前一亮,使得唐装在海内外华人中迅速流行。然而,新唐装设计不够理想,虽然华丽,但不够庄重,略显休闲、俗气,在迅速流行之后又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国服的设计、统一及确定众说纷纭,并非易事。基于此,笔者抛砖引玉,就国服的确立问题谈些思考和建议:

  首先,应确定国服的称谓和风格。笔者认为,国服设计风格应庄重、大气;设计理念应融中华博大精深的传统民族元素与当代世界时尚文化于一体,形成中国特有的文明礼道风范。

  国服不再是单一类别的设计,而是在统一的风格基础上,分男、女、童三个系列设计。男装系列:包括正装、休闲、运动装等,凸显男性阳刚之气。女装系列:包括生活装、礼服(晚礼服),彰显女性柔美风范,注重现代时尚、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童装系列:突出孩童阳光活泼、天真烂漫的习性,注重健康与环保理念。

  其次,举办中华国服设计评比环球大赛,从最终获奖的若干套服装中挑选国服。由国家权威部门公布,若干套服装,经全民认可后,报请国家立法机关以法律形式通过实施。(资深服装编辑、文化策划人 张印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