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海区九龙湖党委书记:吴中摩崖石刻寻访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5:59:05

 

吴中摩崖石刻寻访记

钦瑞兴

苏州古城西郊群山起伏,迤俪西行至太湖一带,满目葱茏,风物清嘉。历代文人游历赏玩,为后人留下了大量摩崖石刻,这些石刻点景状物,叙事抒怀,且正行隶篆诸体皆备,是先人留给我们的珍贵财富,其潜在价值不可估量。可惜目前保护现状不容乐观。除了已纳入风景名胜景区的少数得到重视外,大部分处于自生自灭无人关注的境地。为保护、整理、利用这先人遗存的瑰宝,我们数次进山踏勘探寻,历时数月,终将苏州古城西郊山区的摩崖石刻全部寻遍。收获颇丰,感慨亦多。

丙戌秋日,天朗气清。我们寻访的第一山是寒山。

寒山位著名风景区天平山后山,涧水萦回,山径盘旋。明万历二十八年,高士赵宧光在此买山葬父,守孝终生。并叠石造园,疏泉堆山,筑成寒山别墅“千尺雪”“云中庐”“弹冠室”“惊鸿渡”“绿云楼”“飞鱼峡”“驰烟驿”“澄怀堂”“清晖楼”等令人神往的幽绝佳境。清代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每次必到寒山别墅,以致“寒山别墅”之名渐被“皇宫岭”取代。

赵宧光“读书稽古,精于篆书,与妻陆卿子足不至城市,夫妇皆有名于时,当事者造门求见,宧光亦不下山报谒”。他在寒山迷恋书画,潜心著述,写出了《寒山帚谈》《寒山蔓草》《寒山志》等著作。夫娼妇随,妻子陆卿子也写出了《云卧阁稿》《考槃集》《寒山剩草》等书。其子赵灵均在乃父影响下也精作篆书,喜金石碑版之收藏,著有《金石林时地考》一书。其儿媳文淑乃文征明之玄孙女,《国朝画征录》称:“淑善花鸟草虫,尝作寒山草木昆虫百种,曲肖物情,亦能写苍松怪石,笔颇老劲。吴中闺秀,工丹青者,三百年来推文淑为独绝。”赵氏一门集隐寒山岭,吟诗著文,作书绘画,使寒山为之增色。

赵宧光在寒山营造别墅,题写景名,托物言志,并拂拭崭岩,镌于岩壁,使摩崖石刻成为寒山别墅风物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惜由于近百年来寒山别墅的颓败,这些石刻大多掩于荆棘丛中,少于人见。我们数次披榛历莽,艰难探寻,终于先后发现石刻数十处,可谓蔚为大观。这些石刻,大体分为两类,一为赵宧光自题,二为清乾隆御题。

赵宧光自题的有:“芙蓉”、“丹井”、“阳阿”、“云根泉”、“千尺雪”、“贮月瓢”、“看云起”等,均为应景而名,充分体现了对寒山的情有独钟。

“芙蓉”因山峰俊秀,仿佛平地耸起的芙蓉而得名。赵宧光曾作《芙蓉峰》一诗咏之:“东望望不及,西山山万重。劈空人而起,一簇青芙蓉。”而题写的“芙蓉”二篆字,高达5米,其风格有李阳冰《城隍庙记》之余韵。

所谓“丹井”,是悬在崖壁上的一个深潭,赵宧光有诗描之:“浮云驻危栈,游客觅瑶浆。旁有仙人井,疑传李伯阳。”所题“丹井”二篆字,线条刚直凝练,较赵宧光平时写的草篆有所不同。

“云根泉”在一篁竹簇拥的石壁上,仔细俯视,果真见石头底下有泉水脉脉溢出,悄然无声。而此地为空谷里最高处,泉水仿佛来自云根。所题之名,神韵逼肖。

印象最深的是发现“看云起”石刻的情景。

“看云起”作空心篆刻,镌在约七八米高的摩崖上。由于年代久远,风化厉害,“起”只剩左下角的“止”字偏旁。初众人不解,第三字究竟为何字?经揣摩,方始明白为“起”字,一则合古人“坐看云起时”之诗,二则惟有“起”字才符合其篆写结构。且与周边地势相吻合。一经点明,大家愈觉赵宧光题名切景适时,恰到好处。

此外,“千尺雪”旁还有赵宧光之父赵含元题写的两行诗刻:

奔泉静注千寻壑,飞瀑映回万仞峰。

赵含元传世墨迹极为稀少,此石刻高达3米,行楷书体,弥足珍贵。

乾隆慕赵宧光之高义,六次南巡均至寒山,题诗三十余首勒之岩壁。现大多犹存。最显眼的有三处。

第一处在“千尺雪”壁间。题为“千尺雪长句”。达126字之多。落款为“乾隆辛未仲春御笔”。虽距今已256年,但字迹基本完好,尚能卒读。录之如下:

支硎一带连寒山,山下出泉为寒泉。

淙淙幽幽赴溪壑,跳珠溅玉多来源。

土人区分称各别,岂能一一征名诠。

兰椒策马寻幽胜,山水与我果有缘。

就中宧光好事者,引泉千尺注之渊。

泉飞千尺雪千尺,小篆三字铭云峦。

名山子孙真不绝,安在舍宅资福田。

槃陀坐对清万虑,得来曾有诗亦然。

雪香在梅色在水,其声乃在虚无间。

还有一处在空空庵旧址内石壁上,题为“寒山别墅”,内容如下:

泉出寒山寒,秀分支硎支。

昔游曾未到,名则常闻之。

烟峦欣始遇,林壑诚幽奇。

应接乃不暇,而尽澄神思。

庭前古干梅,春华三两枝。

孰谓宧光往,斯人如在斯。

整个石刻高达5米,为寒山乾隆御题石刻之最,落款时间为“丁丑仲春”,距上次题“千尺雪长句”六年,即公元1757年乾隆第二次南巡驻跸寒山皇宫岭所题。

第三处在寒山别墅最胜处。为一首五言律诗:

幽人留旧址,大吏事重修。

自艾林泉秀,微嫌花木稠。

片时轩榭憩,昔日景光遒。

欲起宧光问,居斯可宥否?

时在1762年,离上次又隔了五年之久。

从乾隆的御笔诗中,足见乾隆对一代高士赵宧光及寒山别墅充满了崇敬喜爱之情。

一座寒山承载了赵宧光对吴中山水的眷恋之情,而毗连寒山的花(华)山则又是赵宧光与高士交往的流连之处。那里也留下了不少石刻。于是,我们又来到了距寒山仅一里之遥的花山。

花山,亦称“就隐山”,老子《枕中记》称这里可度难。自晋代支遁起,代有高僧隐居于此。山幽邃清寂,石林繁柯,洞壑岩峦,嵯峨参差,不可名状。我们循山道上行,沿途石刻随之跃入眼帘,让人目不暇接。

短短数百米古道,两侧摩崖石刻竟有30多处,大多为点景状物之题。如:“凿险通幽”、“百步潺湲”、“出尘关”、“穿云栈”、“铁壁关”、“地雷泉”。也有民间传说之点题,如“支公洞”、“仙人居”、“古人斤”。还有禅机之宣泄,灵感之启迪,如:“隔凡”、“洞天福地”、“宿坠”、“山种”。

最大的石刻莫过于赵宧光的“华山鸟道”四字,字高五尺,篆文反刻,呈现出介于金文与小篆之间的风格,奇趣横生。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第一,奇在反写,究竟何意,耐人寻味。第二,结体异于常规篆法,如“华”字,把草头分列于中间竖笔两旁,并把这中间一小竖运笔延伸到下面与两横相交。“山”字形体呈三山并列之状,似与“丘”相类。第三,行笔厚实,线条凝重,一反其草篆风格。此石刻当为赵宧光书作中的上品。

其余篆书石刻亦为赵宧光所书,如“仙”、“山种”“古人斤”“地雷泉”,十分醒目。

遥想当年,赵宧光于寒山西望花山“如云端列缺,绀碧相发,从华山而俯视寒山,似海天虹霓,明灭光彩”,因而对花山心追不已。与名士申时行、王穉登、文震孟、朱白鹭等登临花山,题颜勒石,使一座花山成了名士之山。彼时盛景,该多令人神往啊!光阴倏忽,星转斗移,400年后的今天,面对着赵宧光留下的手迹,我们心中溢满了对这位先贤的敬仰之情。

越过花山五十三参,上蹑至莲花峰,再西下即为天池山。天池山与花山实为一山两名,在东曰“花山”,在西曰“天池”。因山半有池而得名。《姑苏志》载:“山半有池,在绝巘,横浮山腹,逾数十丈,姑名天池山。”

山上奇石林立,造型各异,我们见到的石刻大多依其形而题。如“比丘石”、“老僧读经”、“寿星礼佛”,还有“宛如桃源”“水底烟云”等。在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元代石屋寂鉴寺旁的石笋上则刻有“真彼岸”三字,妙的是“真”字内只有两横,大概是取“世事变幻,似真非真”之意吧。

下得天池山驱车往北不到八里,就到了名闻遐迩的阳山。阳山被明人顾元庆誉为“镇吴之山”。绵延二十里,南北走向。听说山北麓大石山有王铎的题刻,按捺不住心头的激动,车至山下,即径奔大石山而去。

大石山为阳山北麓,“涌出山腰如莲花”,奇峰突起,风姿不凡。明人岳岱《阳山志》载:“大石,在云泉之上,石上有庵,因名曰‘云泉’。有石梁飞跨岩上,又有石龛、石磴、石牖,皆天然奇胜,一石之间而众美俱得者,殆亦少也。”阳山大石风光在明代尤为吴中文人所喜爱。当时游大石的名士有弘治进士吴一鹏、文学家王穉登、大学士王鏊、隐士顾元庆等。

顺林间山道而上,至云泉庵旧址,见一巨石横卧两崖间,状如桂林象鼻峰,上刻“仙桥”“大块文章”,乃近代李根源所书,又见旁有“夕照岩”石刻,为旧时浒墅关关官钱天锡所题,独不见王铎手迹之刻。

于是,再沿一线天奋力攀爬,翻越巨崖而上,终见王铎石刻。在一大块石坪上,“仙砰”二字赫然入目,落款为“崇祯十六年三月河南王铎书  袁枢题”。再详视之,“仙砰”二字字大如斗,字体为楷书,但非唐楷,含有浓重的碑意。结构沉稳,笔力遒劲,与平时见到的王铎行草书风格迥异。发现此石刻,兴奋之情无以名状。王铎的墨迹石刻江南很少见到,这可是珍贵的书法摹本资源啊。

王铎远在河南,未曾在苏州为官,怎会在大石山留下手迹呢?查王铎年谱得知,崇祯十六年(1643)春天,王铎曾从南京至吴江桃源一游,而好友袁枢时任浒墅关关官,想必是顺道来浒墅关探访老友留下的笔墨,虽寥寥数笔,却是留给吴地的珍翰遗存!

从“仙砰”返回至云泉庵旧址,忽见废墟中有一残碑,翻出一看,竟是明碑《游大石云泉庵观大石联句》。据史载,明成化丙戌年(1466)十二月,长洲的吴宽、李甡,吴江松陵的史鉴和吴兴的张渊游大石,斗诗联句,留下了41韵82句诗镌刻于碑传之后世,不料今日竟被我辈发现,真乃喜从天降。急抹去尘泥细细观摩,顿时一行行清丽娟秀的楷体字令人眼前为之一亮。可惜只剩下半截,上半截无从寻觅。

大石山在明代颇有声名,此碑石的发现,再次见证了当时吴中名士雅集大石的文坛盛况。

在接下来的几天中,我们又探访了被誉为“露天书法艺术博物馆”的穹隆小王山李根源阙茔村舍摩崖石刻,领略了民国年间诸社会名流的书法风采。然后去太湖洞庭西山“林屋洞”专程拜读宋代石刻《无碍居士道隐园记》,从中了解了曾任宋代尚书高位的无碍居士李弥大的生平志向。

数次探访摩崖石刻,给我们带来了心灵上的震撼。吴中大地的文化底蕴竟如此深厚,真值得我们好好的挖掘、整理、保护啊。同时,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了摩崖石刻的珍贵价值。一可作为文化景观,揭示当时特定的文化现象,弥补文史资料之缺略。二可作为凝固不动的书法艺术博览馆,供人欣赏取法学习。三可作为旅游资源享用,认识景物的特点。

大凡摩崖石刻聚生处,必为山水佳丽地,前人登临清胜之境,有感而题吟,出语点景状物,含义隽永,充分渗透着古人对大自然造化的深刻理解。而经过古人题咏的景物,自然就被注入了新的内容。天然之景加画龙点睛的文字题刻,使静态的景物被赋予了动态的情趣和灵性。品读这些题刻,享受到的是景物之美带来的身心愉悦,领悟到的是文化品位带来的精神升华。

所以,这些石刻必须得到关注保护,这样才可告慰我们的先人,无愧我们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