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疾控中心几点上班:【交流】郑加财 林统:寻踪乾道海溢水文摩崖石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21:07:07
【交流】郑加财 林统:寻踪乾道海溢水文摩崖石刻
更新时间:2011-2-10 16:49:15    作者:

“乾道二年水满至此”,永中街道坦头村峰门山摩崖石刻记录了800年前在温州发生的一次特大海溢事件。海溢即海啸,亦称“海吼”、“海唑 ”,台风、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大地活动都可能引起海啸。为了寻踪800年前的水文摩崖石刻,市水文站两次组织技术人员赴大罗山实地查勘并组织水准测量,“复原”摩崖石刻记录的几世纪前发生在温州的海溢事件。
一、大罗山寻踪
为了考证当年的海溢,市水文站组织技术人员来到龙湾区寻找记录当年海啸的摩崖石刻。在永中街道坦头村峰门山,背依大罗山的一处山坡上摩崖石刻静静的躺着,如图1所示:

图1所示的摩崖石刻,“乾道二年水满至此”的字样依然清晰,扬帆起航的小舟也是依稀可见。据手机卫星定位系统初步测量,这几个字所处岩石,离地距离约60米(原有关记载说是20多米),高程大致60-65米(有人认为是温州最早水文记录的摩崖石刻,准确的高程需要水准测量)。时隔不久,经现场水准测量,其高程为69.68米(85基面,下同),可以想象当时的可怕情景。
二、追索史料大海溢
据史料记载百年以来死亡人数过千的大海啸共有七次:
1、1908年12月28日意大利墨西拿地震引发海啸。震级7.5级。在近海掀浪高达12米的巨大海啸,地震发生在当天凌晨5点,海啸中死难82000人,这是欧洲有史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灾难性地震,也是20世纪迄今为止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海啸。
2、1933年3月2日日本三陆近海地震引发海啸,震级8.9级,是历史上震级最强的一次地震,引发海啸浪高29米,死亡人数3000人。
3、1959年10月30日墨西哥海啸引发山体滑坡,死亡人数5000人。
4、1960年5月21号到27号,智利沿海地区发生二十世纪震级最大的震群型地震,其中最大震级8.4级,引起的海啸最大波高为25米。海啸使智利一座城市中的一半建筑物成为瓦砾,沿岸100多座防波堤坝被冲毁,2000余艘船只被毁,损失5.5亿美元,造成10000人丧生。此外,海浪还以每小时600公里~700公里的速度扫过太平洋,使日本沿海1千多所住宅被冲走,2万多亩良田被淹没,15万人无家可归。
5、1976年8月16日,菲律宾莫罗湾海啸8000人死亡。
6、1998年7月17号,非洲巴布亚新几内亚海底地震引发的49米巨浪海啸,2200人死亡,数千人无家可归。
7、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发生地震引发大规模海啸,到2006年末为止的统计数据显示,印度洋大地震和海啸以及所造成的瘟疫灾害已经造成近30万人死亡,这可能是世界近200多年来死伤最惨重的海啸灾难,也是世界灾难史上较悲壮的一次,死亡人数已经超过1976年中国唐山大地震造成24.2万人的遇难。海啸引起巨浪最大的一次是1998年非洲巴布亚新几内海底地震引起的,此次海啸地震烈级无处考证。其中1933年日本三陆近海地震引发海啸,震级8.9级,引发海啸浪高29米。
据测量,永中坦头村记录水位的帆舟距地面高程69.68米,即海啸引起的洪水位达到65米处,则推测此水位应该是海浪到达的水位,结合温州城外“水满城齿”的记载资料,水位大约10-14米,推测沿海龙湾水位15-25米或者更高些,浪高将可能达到40-50米,如果是地震引起,考虑到地形因素,推测引起当年温州海溢的地震震级应该不低于8级。至于这场“海溢”是台风风暴潮造成的,还是地震“海啸”,由于缺乏地震史料佐证,尚难以定论。
站在峰门山朝海望去,40来米高的海浪迎面而来,不禁令人毛骨悚然。800年前温州真的发生过这么大的海溢吗?带着心中的问号,笔者查阅了温州地方志等历史资料。
三、考证
1、海溢记载
据史料记载,南宋乾道二年(1166)八月十七日夜温州发生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海溢事件。此次海溢是在夜间发生,人们正准备睡觉的时候,突然海水暴涨并伴随大风雨,最终导致数万人丧生。
弘治《温州府志》曰这次海溢:“大风雨驾海潮,杀人、覆舟、坏庐舍、漂盐场。潮退,乐、瑞、平浮尸蔽川,死二万余人,田禾不留一蕾,江滨骼尚七千余。温州夜潮入城,沉浸半壁,存者什一。”“田禾不留一蕾”、“存者什一”等都说明了当时海溢过后,温州城一片废墟的场景,田地被破坏,十个人仅有一人能够生还。
光绪《玉环厅志》:“溺死数万人。”
嘉庆《瑞安县志•灾异》:“乾道二年‘蛟’见,海门有‘蛟’出水,长丈余。既而塔头陡门水吼三日,海上浮‘钱’,有父老识之曰,海将以钱鬻人,风潮必作矣!至八月果验,大风,海溢。”
《永嘉县志 . 祥异》载:“乾道二年( 1166 )八月十七日,大风雨海溢,漂民房盐场(今永强)龙翔寺(今江心寺)覆舟,溺死二万余人,江滨赀骸尚有七千余。”
《叶水心文集》:“乾道丙戌秋分,月霁,民欲解衣宿,忽风雨,水暴至,浸膝、荡胸;食顷,溺死至数万人。”
《宋史•五行志》(卷61)记载:宋孝宗乾道二年,浙江南部地区发生“海溢”,温州沿海仅仅因翻船而溺死的人数便达2万余人,正在江边来不及逃生而死亡的也有7000余人。
《温州府志》记载的“潮退,乐、瑞、平浮尸蔽川,死二万余人,田禾不留一蕾,江滨骼尚七千余。”,说明海啸过后尸横遍野,一片荒芜的景象,足见此次海啸破坏力之强,造成的灾难之重。
2、移民拷问
据有关史志、谱碟和科学考证,龙湾地理形成,能适宜人类生存,应该在隋唐。
自唐初到南宋,中国社会经历了中唐安史之乱、唐末黄巢之乱、五代闽之内乱及宋室南渡,造成大量居民因避乱从全国各地迁入温州。但早期迁入龙湾的居民在南宋孝宗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温州地区遭遇海溢(海啸)后。
南宋乾道二年丙戌夏遭遇海溢后,温州人口大为减少,土地荒芜。为了恢复社会生产,温州知州传檄福建要求移民补籍,开始了六次大规模移民:第一次,南宋乾道年间,福州知州王之望改任温州知州,传檄福建移民,但这次以强制方式进行,最后以失败告终,只有极少数人在郡城生活下去。第二次,1177年,韩彦直任温州知州,因护城河遭乾道二年海溢淤堵,每次大雨郡城都要发大水,为召集三千民工疏通而再次传檄福建移民,总结上次经验教训,解决移民后顾之忧,以“空名官诰,补授官资”方式鼓励闽民来温。第三次,1188年,沈枢任温州知州,为召集十万民工疏通温瑞塘河而再次传檄福建移民,继续以“空名官诰,补授官资”方式鼓励闽民来温,开垦两浙东路盐碱荒地。第四次和第五次分别在1203至1223年。
温州移民史告诉我们,此次海溢事件给温州带来的灾难是空前的。受海溢影响,温州城人口锐减,劳动力缺失,进而造成土地荒芜,也因此才有了温州知府传檄福建要求移民补籍。
3、历史考究
据青年学者王忠海考察,从南皇岙(今天河金山寺)出土地层深2米至1.7米内,平均有50至60公分淤泥,淤泥上有腐烂咸草、贝壳等。据碳14测定为公元75年(东汉时期)左右,证明此地曾发生过海啸。2米以上是淡水草,淡水草上隔一段土层,又出现平均50至60公分淤泥,及腐烂咸草、贝壳等。据碳14测定是乾道二年左右发生的海啸时间。
考古发现,在温州曾不止一次发生过海啸。
海溢记载、移民史实以及考古发现都证实,1166年温州确实发生过一次空前灾难的海溢。此次海溢造成房屋倒塌、良田尽毁、百姓存着什一,并最终导致温州知府传檄福建要求移民补籍。
四、结语
海溢即通常说的海啸,在过去百年发生的海啸最大浪高为49米,其中有记载的8.9级地震引起的浪高约为29米,而此次记载乾道二年海溢水满至此的摩崖石刻测量高程接近70米,初步估计,如果是地震引起,震级应该不会低于8级,但尚缺乏地震史料证实,如果是台风引起,应该也是15级或以上的超强台风。乾道二年发生大海溢是事实存在的,但海溢造成的洪水位与浪高到底是多大,却值得我们深思与研究。建议有关部门对记录此次海溢摩崖石刻的真实性进行深入考证,并加以保护,这是前人对我们的警示,我们更应保留一份对大自然的敬畏。
来源:市水文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