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开香溪郡官网:触摸摩崖题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9 04:42:11
           触摸摩崖题刻         我喜欢大自然,喜欢大山,更钟爱镶嵌在山中岩石上的摩崖石刻。它不仅是人文与自然相结合的产物和景观,更是历史演绎的印记。每每外出旅游,拍摄摩崖石刻、名胜碑林便成我第一目的。有时为了拍摄一处石刻,可以不惜翻过高山峻岭,那种执着难以形容。
      据冯云鹏《金石索》曰:“就其山而凿之,曰摩崖。”清人叶昌炽《语石》认为:“今人见题名,或称之为摩崖,不知摩崖不皆题名也。即桂林诸山,诗、赋、赞、颂姑无论,唐宋《平蛮》诸碑、韩云卿《舜庙碑》,非巍然巨制乎?……晋、豫、齐、鲁间佛经、造像,亦往往刻于崖壁……盖摩崖,犹‘碑’也,为通称,为虚位,亦为刻石之纲,其文字则条目也。” 马衡《凡将斋金石丛稿·中国金石学概要》指出:“刻石之特立者谓之碣,天然者谓之摩崖。” 徐自强、吴梦麟在他们的新著《古代石刻通论》中认为:“摩崖石刻是石刻中的一个类别。所谓摩崖石刻,就是利用天然的石壁以刻文记事的石刻。”这里的摩崖石刻是专指文字石刻。但在说及石质造像时,往往又提到了摩崖造像。       摩崖石刻不仅是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史料价值,许多摩崖石刻为政治或文化名人所题,书法精美,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同时,这些不同年代、不同民族文字的摩崖石刻,或富于天然之意趣,或体量巨大、气势恢弘,或为名家手笔,为秀美的自然风景增加了深厚的人文内涵。 在我国的广大风景名胜区和过去的人类活动地点,保存着许多重要的摩崖石刻,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八处,分布在山东、陕西、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和福建等,字体包括篆、隶、楷、草、行等,内容涉及范围很广,包括文学、人物生平、历史、医药和水利等方面的内容。           泰山摩崖题刻       泰山石刻是中国文化史中的一枝奇葩。它不仅仅是中国书法艺术品的一座宝库,而且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珍品。历代帝王到泰山祭天告地,儒家释道传教授经,文化名士登攀览胜,留下了琳琅满目的碑碣、摩崖、楹联石刻,而泰山摩崖石刻是名山之最。 泰山石刻源远流第,自秦汉以来至建国后,上下两千余载,各代皆有珍碣石刻。泰山石刻现存1800余处,其中碑碣800余块,摩崖石刻1000余处,大体分布为岱庙157块,岱麓215处,登山东路576处,岱顶258处,岱西80余处,岱阴44处,灵岩寺400余处,神通寺100余处。       石刻主要包括历代帝王封禅告祭文,寺庙创建重修记,石经墓铭,颂岱诗文,题景及楹联等5类,大部是自然石刻。其文字:既有洋洋数千言的长篇巨制,也有一字之惊,既有帝王御言,也有黔黎之说。其形式 既有雄伟高大的“万丈碑”,也有盈尺小碣,既有龟遗失螭首、精雕细磨之作,也有粗犷片石之刻,其书法艺术,既有真草隶篆,也有四体揉融,既有如斗大字,也有蝇头小楷,既有古拙若痴者,也有龙飞凤舞者,既有大家之手,也有石匠之书。真乃瑰丽多姿,把泰山半点得更加庄严典雅,无愧为最壮观的“中国天然书法展览”。历代游人谁不为之流连忘返,赞叹无穷。       泰山石刻,根据其用途、目的、手段的不同,又形成了不同的门类。一是碑碣石刻。即在石碑石碣上刻有文字、花纹,如秦始皇及秦二世所立的《泰山刻石》等。二是画像石刻。就是在墓室和石祠堂的四壁石块上,用阴线刻、浅浮雕等雕刻技法,镌刻出人物、车马、屋宇等生活画面及神仙灵异、奇禽怪兽等,如建于一世纪时期的长清县孝堂山上传说为汉代孝子郭巨的墓祠。三是佛教造像石刻。大都刻于石龛、石窟之中,有佛、菩萨、金刚、力士等,也有佛教故事或供养人的造像。如泰山周围所存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造像及其题记等。四是摩崖石刻。就是在山崖上刻出图画或文字。这类的石刻在泰山及其周围留存遗迹非常多,著名的有刻于南北朝时期的经石峪《金刚经》,经文刻在约三千平方米的大石坪上,隶书,原有2500多字,现尚存1067个。字大达半米,笔力刚健有力,历代尊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是泰山佛教文化的瑰宝。此外还有在岱顶大观峰崖壁上立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由唐玄宗御制御书的《纪泰山铭》摩崖石刻等。五是典籍石刻。如位于泰山斗母宫东北部溪流中大石坪上刻于一千四百多年前的《金刚经》等。六是墓志墓塔铭石刻。主要镌刻死者生平、德行和所任官职等内容,泰山周围留存有大量汉代以后官员和名僧的墓碑和塔铭,如《房彦谦碑》,此碑记载了房玄龄之父徐州都督房彦谦的生平和德行,由虞世南撰文,欧阳询楷书。七是题咏石刻。泰山及其周围,历代皇帝和文人名士如苏轼、蔡京、康熙、乾隆等留下的题字题诗数量众多,仅乾隆皇帝就在泰山及其周围留下了几十首御制题诗。八是建筑石刻。泰山石刻中石雕的人物、动物,浮雕的人物、车马、屋宇、禽兽等图像,石刻的文字等,既是中国古代美术史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有哲学、文学、史学、礼仪等方面的内容,是中国古代精神文明的集中体现。同时,泰山石刻中的汉画像石,反映出汉代的生产和生活水平,又是中国古代物质文明的集中体现。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说:“泰山是中国文化的主要象征之一,欲弘扬中华文化,必先弘扬泰山文化,这是顺理成章的事。”               崂山摩崖石刻是崂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元、明两代以来,崂山刻石甚多,宫观寺院碑碣林立,高山古洞摩崖连壁,分散在整个山区,诚为可观。清代光绪年间,即墨人黄肇颚编纂《崂山艺文志》时,曾对崂山的刻石作过考察,但因崂山地域宽广,山路崎岖,难以全部搜罗。1928年撰修《胶澳志》时,曾派拓手两人入山寻拓,恰逢霖雨为灾,中途折回。30年代,袁榕叟、唐廷章曾入山经年,寻得崂山刻石及碑记共242处,拓片200余帧,后亦散佚不存。1979年,青岛市成立“崂山风景点恢复领导小组”,组织专人恢复和增刻崂山的摩崖刻石,初步查得残存摩崖刻石及题刻121处,又增补刻石106人,合得227处,共计崂山之刻石为270余处。         崂山最古老的摩崖在崂山区沙子口镇的烟台顶。两处刻石相连,皆为晋太安二年(303年)镌刻。书刻虽不工整,但仍可从粗犷中见出汉隶之余韵,并已向魏碑体转化。其一为:“勃海朱泰武(一行)晋太安二年岁在癸亥(一行)平原羌公烈(一行)。”共分三行,高50厘米,宽42厘米,字径3.5厘米不等。其二为:“高阳刘(一行)初孙(一行)晋太安二年(一行)魏世渊(一行)。”共分四行,高49厘米,宽26厘米,字径3.5厘米不等。                           武夷山摩崖石刻       武夷山是世界著名的自然和文化双遗产基地。武夷山风景区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历代遗留下来的大量的摩崖石刻随处可见,据说,竟有500余处之多。这是其他自然风景区所没有的。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石刻?因为这里以其优美的自然风景吸引了历代的文人学者从事文化活动与学术创作。因此,这些摩崖石刻不仅点缀了武夷山的美丽如画的风景,而且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极其丰富多彩而又深邃博大的思想内容,它赋予武夷山以独特的精神风貌、人文价值。              南明山摩崖题刻位于浙江省丽水城南15公里南明山上。现有摩崖石刻58处,主要分列于石梁、高阳洞和云阁崖3处。石梁长达十数丈,凌空横悬,喻为“半云”、“悬虹”,刻有题记20处;高阳洞有摩崖石刻15处,多为宋人遗迹。云阁崖有石刻12处,其中“灵崇”二字,书法遒劲,相传为东晋葛洪所书,有北宋大书画家米芾题写的“南明山”三字。       现存摩崖题记58处,主要分布在石梁、高阳洞、云阁崖三处:石梁现存题记20处,其中有北宋元?八年(1093年)处州太守关景晖的题刻。该题记已被磨去一半,后刻“石梁”二字。此外,还有明、清两代有关南明山游记的碑刻六方;高阳洞有摩崖石刻15处,多为北宋时期,在下洞口附近刻有“沈括、王子京、黄颜、李之仪熙宁六年十二月十二日游”等字,此题记是沈括察访两浙农田水利游南明山时所刻。在高阳洞口还有一则记载洪水的题刻;云阁崖有摩崖石刻12处,其中“灵崇”二字传为东晋葛洪所书。 南明山摩崖石刻,位于浙江省丽山市莲都区城南1.5公里的南明山上。与城区隔瓯江相望。山上寺阁掩映于丛林,古迹隐现于丹崖,素有“廓苍之胜”美誉。此地传为晋代葛洪修道之处。现有摩崖石刻58处,主要分列于石梁、高阳洞和云阁崖3处。石梁长达十数丈,凌空横悬,喻为“半云”、“悬虹”,刻有题记20处;高阳洞有摩崖石刻15处,多为宋人遗迹。云阁崖有石刻12处,其中“灵崇”二字,书法遒劲,相传为东晋葛洪所书。“南明山”三个字为北宋杰出书画家米芾书写的正书,字径零点五米,笔力遒劲,飘逸洒脱。旁有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处州郡宋刘泾的赞语和题款,赞美米芾手迹“书之字奇崛,与山两相高。山可朽壤为,此书常壁立”。据志书记载,“南明山”三个字是当时处州郡宋刘泾到涟水请米芾书写,带回丽水刻在南明山阁崖的。
   今山顶云阁崖刻有“灵崇”两大字,传为葛洪所书。山上寺阁掩映于丛林,古迹隐现于丹崖,素有“廓苍之胜”美誉。山与城之间有碧波涟漪的瓯江穿流而过。隔江相望,寺阁掩映在丛林,古迹隐现于丹崖。对于这样一个淡雅清新之所,古人有诗曰:“荷香僧院静,泉响石梁幽。古洞夸仙迹,虚亭豁远眸”。山上的云阁崖、高阳洞和石梁的崖壁上留有晋以来历朝名人、学者和书画家的珍贵题刻,其中以葛洪、沈括和米芾的手迹最为著名。明人屠隆说“好借南明一片石,同垂名字照千春”,名流题咏,丘壑生辉。1981年南明山摩崖石刻列为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阁崖上这“南明山”三个字可不得了,是大书法家米芾先生(华夏书法家协会终身荣誉会员,本人所封~)的真迹。 米大人有友曰刘泾,南宋绍兴年间任处州太守,刘太守书法亦十分了得,但因此处山上另有超级高人留下的真迹(后边再介绍),不敢造次,遂请米芾老朋友帮忙为南明山题词。据说,米大人听了刘大人对南明山风光的一番介绍,梦游南明,遂写下此霸气十足、独具一格的“南明山”三字。        米芾先生“南明山”三字西侧不远处,有“灵崇”二字,相传为东晋葛洪所书(超级高人来了)。葛洪,人称葛仙翁,中国道教革新者之一。此公著有“道教百科全书”《抱朴子》,并精于炼丹术。高阳洞下仁寿寺内尚留有葛老先生炼丹所用的一口“葛洪井” 。 
               鼓山摩崖题刻位于福建省福州市境内,也是鼓山名胜之一。据记载,鼓山摩崖题刻共有180处,估计全山石刻不下300多处,其中著名的有喝水岩下石壁上刻的“寿”字,字径为4米,为南宋著名大书法家朱熹所书。纵观鼓山刻石,上起北宋,下迄清代以至当代,前后延续近千年,内容丰富,字体篆、隶、行草、楷俱全,堪称福州碑林,对研究中国古代书法艺术有重要参考价值。 自宋以来,名人笔迹荟萃于此,共有石刻549段。其中宋刻89段,元刻11段,明刻31段,清刻168段,民国刻96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刻2段,另有疑刻152段。主要分布在灵源洞、石门、达摩十八景、绝顶峰、白云洞等处。灵源洞是全山摩崖石刻最集中处,有宋以来的真、行、草、隶、篆书体的题刻100多段,被誉为“东南碑林”。
   北宋大书法家蔡襄等题名“邵去华,苏才翁,郭世济,蔡君谟,庆历丙戌(1046年)孟秋八日游灵源洞”,为全山最早的石刻。“喝水岩”为宋嘉祐六年(1061年)施元长所题;二段“国师岩”题刻分别为宋蔡襄和庆历进士陈襄所题。刻在灵源洞蹴鳌桥下深涧岩壁上的“寿”字,楷书,字高4.15米,宽3.05米,是福建省最大的古代摩崖石刻之一。在桥下西南侧岩壁刻有“顽石点头”佛像,像高2.45米,手捧经卷,趺坐蒲团。在观音阁东侧石门岩上,刻有郭沫若于1962年11月游鼓山涌泉寺诗:“节届重阳日,我来访涌泉。清风鸣地籁,凝雨湿山川。浮岭多松柏,依崖有杜鹃。考亭遗址在,人迹却萧然。”                             鹭峰寨摩崖石刻位于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东峤镇鹭峰寨的宝殿峰,海拔312米,有多处摩崖石刻,其字迹均为隶篆书。其中有“少室”两字隶书,系是元至正丙申年,寓温陵(泉州)钱云泰义书。鹭峰山景色秀丽,不少文人墨客曾来观赏此山景色,并留下了墨迹。        山谷流泉摩崖石刻            山谷流泉摩崖石刻位于安徽省潜山县天柱山镇风景村境内,现存唐(公元618年-907年)至民国(公元1912年-1949年)历代石刻400余方,以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石刻最多。 石刻密布崖壁盘石及溪谷河床。题刻作者达数百余人,可查考者不下百人,唐代李德修,宋朝王安石、黄庭坚、苏东坡,明朝胡缵宗,清代张楷等名宦大家都曾题字崖谷。题刻内容广涉天文、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个方面;文体多样,有诗词、歌赋、纪事、题名;书体有真、草、隶、行、篆。 山谷流泉摩崖石刻形成了一座天然的艺术博物馆和史料档案馆,为研究历史人物活动、文学书法艺术、自然和社会科学等提供了珍贵资料。       山谷流泉中的3处年代最早的石刻都是唐代的,它们均分布在石牛古洞东壁悬崖上。其中2处是唐代著名散文家,哲学家李翱任舒州刺史时游览山谷的题名。李翱字习之,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贞元进士,授校书郎,后任国事博士。元和十五年以后任庐州刺史、舒州刺史,长庆二年(822年)壬寅游石牛古洞。所刻题名为“翱炅磷盘求壬寅年下元日习之书”、“挎储弘运上卿盘长庆二年十月廿六日馀奉处交口”,均为真书,或横排,或竖书直排。还有一处唐代13人题名石刻,系舒州刺史李德修于宝历二年(826年)所刻。此刻楷书15行,上下竖书成行,字径7厘米,书法遒劲浑厚。据《唐书》载:李德修于宝历时出任舒州,后任尚书,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
  山谷流泉有两宋题刻100多处,内容也极为丰富。这里不仅有安徽现存北宋最早的一块端拱二年(989年)赵孚、舒雅、黄梦锡题名;还有著名政治家王安石的诗刻,书法家黄庭坚的题名,李师中的记事题刻,南宋张同之的诗刻等等。有宋一代,慕名到山谷流泉来观揽胜的游客一直络绎不绝,形成空前的刻石纪游之风。    北宋皇?三年(1051年),时任舒州通判的王安石与弟王安国游览山谷,坐石听泉,写诗以咏其胜。现存题名刻石文字为“皇?三年九月十六日自泉州之太湖过寺宿,与道人文铣、弟安国拥火游见李翱习之书,坐石听泉久之,复游,刻习之书后,临川王安石。”所赋六言诗为:“水无心而宛转,山有色而环围,穷幽深而不尽,坐石上以忘归”。这位被誉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的王安石,在掀起神宗变法大潮之前,居然有闲情逸志,于此宁静听泉。这上物证的发现,当有助于人们研究他的思想变化的历程。北宋无丰三年(1080年),著名书法家黄庭坚也曾至山谷揽胜。他在游览了山谷寺、石牛洞之后,一连写了《青牛篇》、《书石牛溪大石上》、《题灵龟泉石上》、《题山谷大石》等诗文。他酷爱此地山水,因此自称山谷道人。以曾坐在山溪石牛上,让大画家李公麟为之画像。在石牛洞东侧悬崖顶端,尚存一处由黄庭坚手书的楷书题名:“李参、李秉夷、秉文、吴择宾、丘揖观余书青牛篇,黄庭坚庚中小寒”,书法工整稳健,笔锋坚劲,波磔分明,是传世稀少的黄氏真迹,弥中珍贵。    在唐代李德修的题名下方,有一处记得于北宋熙宁四年(1701年)的“李师中纪事石刻”。此刻作者李师中,为李德修的八世孙。似此祖、孙相距数百年同游一地,同刻一块岩石的石刻极为罕见。“师中十一世祖御史大夫讳栖筠,生丞相讳吉雨。丞相生尚书讳德修。丞相讳德裕,尚书实师中八世祖也。历舒、湘、楚三州刺史,题名在此岩谷。师中不肖,忝备侍从。坐沮边议,左迁来守兹土。永惟世业,未坠于地。后世子孙,尚有来者。敢废篆刻,式昭前人。熙宁四年十月二十四日,孙尚书右司郎中师中记,弟纯中从。”这篇文字经与《宋史·李师中传》对照,所述家世、祖先完全吻合,是研究李氏家谱与有关历史人物的珍贵史料。   元代以后,众多游客蜂拥山谷,也留下大量的文字石刻。除了式照唐宋时的题名、题诗以外,在石刻文字的内容方面出现一些新的变化,比如出现了大量的用简短词语赞叹山、洞、泉、石景色的特点。同时,石刻文字的体积增大,字径往往有一、二尺之多,这都是过去所少见的。明代诗人、安庆知府胡缵宗在石牛上大书“石牛”2字,并刊刻了《山谷寺》诗:“摩诗坐山谷,谷水身边流,篆密龙蛇动,潭空牛女游”,此诗十分形象地描绘了石牛临涧的景色,令人涌不绝口。胡缵宗还有“山谷”大字题刻,字径2尺。其它像嘉靖时御史大夫李元阳、成化时书法家袁庆祥等人的题名以及大量的“涪涪山谷”、“流云上流”、“天下奇观”、“水光天色”、“龙门”、“独醒处”、“安庆名山”、“幽思”等,都有一定的历史研究与欣赏价值。从书法的角度看,这里的石刻包括有隶书、楷书、草书、篆书、行书等多种,每种书体中又富于变化,各具特色,基本上代表了唐代以来我国书法艺术发展演变的风貌,是一处珍贵的书法艺术宝库。          河源摩崖石刻  

    毗邻江西定南的河源市龙川县细坳镇联平村松树岗(地名)的一处山头上有一块“象形文”摩崖石刻。自它在新中国成立之年被当地村民发现后,已逾60余年,摩崖石刻的“象形文字”目前仍无人能破解。50余文字排列如菱形,该摩崖石刻在一块高约2米、宽约1.5米的火成岩上,大约刻有50余个文字,文字排列如菱形,并附有类似三角形小旗和斧形旗的笔画。字体笔画简单流畅,字形分三组,每组分别用箭杆和圆圈等样式构成,字形有密有疏,有繁有简,刻痕深浅不一。该摩崖石刻有可能是远古时期岭南土著的文字,自1949年10月前后被当地村民发现以来,至今60多年仍无人能解开其象形字之谜。专家近日实地查看后认为,这个神秘的摩崖石刻应该位于一条连通龙川和江西定南的古驿道上,估计石刻的由来与这条古驿道有某种联系。

  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年代久远和风雨侵蚀,现在的石刻图文大多已模糊不清,且有一角缺损,为后人破解其奥秘增加了难度。据当地村民回忆,石刻藏身在偏僻的山道中,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年,这条荒废的小道才重新有人来往,石刻才得以面世,并被当地人称为“天书”。

  摩崖石刻“天书”是张“藏宝图”?据《龙川县细坳镇镇志》记载,这个神秘的摩崖石刻是一张有两种传说的“藏宝图”。其中一种说法是,这个摩崖石刻出现在清朝咸丰年间。据传,当时江西有一个商人带着一名随从和三罐白银到嘉应州(现梅州市)做买卖,走到联平村松树岗时,遇到了一伙拦路的劫匪,商人见势不妙,就让随从带走三罐白银,埋在了松树岗的山头上,又在附近的一块石面上作了指示和记号。谁知随从一去不复返。于是当地流传,如果谁能破解石上的文字和符号就能取得这批白银。另一种说法也与藏宝有关。据传,太平天国的翼王石达开出走南京后,率部征战南方诸省,屡次受挫,在经过龙川县细坳镇松树岗时,把一批兵器物品藏在了当地,并在石头上留下了这张神秘的藏宝图。

  据当地村民反映,上世纪80年代,全国各地都曾兴起过一阵寻宝热,很多周边省市的寻宝者蜂拥而来,但无人能破解这个摩崖石刻的秘密。当地拟邀省级考古专家考察,由于整个摩崖石刻都是由怪异的图文组成,当地村民猜测,这或许是古老的南越先民在这里留下的一种刻石记事的文字。 据悉,为探究和破译摩崖石刻的象形文字,计划近期邀请省级以上文物考古专家前来实地考察,以求早日解开这处摩崖石刻上象形文字的神秘之谜。  连云港摩崖石刻    









        阿什哈达摩崖碑位于吉林城南约14公里处丰满区江南乡阿什村一临江绝壁上。自然风光十分壮丽。摩崖刻石背依连绵的山岭,面临滚滚的松花江流。共有两块。第一碑刻在绝壁中部较为突出的长方形青灰色花岗岩石之上,高出江底约10米许。虽经数百年风雨剥蚀,字迹尚清晰可辨。第二碑刻在第一碑西侧40米许的山脚斜坡处。由于风剥雨蚀,花岗岩面风化较重,字迹很难辨识。碑刻指明了明朝在松花江造船的具体地点和兴罢役的具体时间。由于3次兴罢役的时间恰与钦差内官亦失哈等巡视奴儿干"宣谕抚慰"的年份相合,说明阿什哈达造船基地是连结京师、辽东都司与奴儿干都司的纽带,同时也证明吉林旧称"船厂"应始自明代。          燕岭摩崖石刻燕岭为明清时期采石场,数百年采石残留下来的石壁、石柱形成了壮丽的地理景观,当地人称之为“十八房间”。石壁上有光绪十六年(1890)孙爽题书“咸钦燕岭”四个楷书大字,旁边附有其诗一首48字,石刻保存完好。 以上石刻现保存完好,有一定的书法艺术价值。 石壁上有光绪十六年(1890年)孙爽题书的摩崖石刻---"咸钦燕岭"四个楷书大字,每字大0.1平方米。以上石刻现保存完好,有一定的书法艺术价值。有诗曰:"文卿大雅,心广体胖,结庐燕岭,万物静观,池鱼逐荔,花鸟口啼红,千林明月,叠嶂清风,与人同兴,佳景时适,高山仰止,书赠铭峰。"不过,此景点尚未得到很好的开发,只有一些寻幽探古之人喜爱到这里来,而且还可以通过这里了解一下古代采石场的开发过程,对古史发展有一定的了解。据说当地政府正在准备开发,因为莲花山就开发得很好,已成为广东省的著名景点。            石林有31处题刻。我看到就在“云南王”云龙题词“石林”,(注:由云龙(1877-1961.4.20),光绪丁酉科举人,民国时期《云南日报》创办者,解放后被推举为云南省人民代表、政协副主席,云南省文史馆主任委员)。“石林”之处的“石林胜境”下面是无名题写的“天造奇观”。还有石峰上张维翰所题的(注:1963年云南省建设厅厅长,他题刻后,他的一批随行人员同时也有题刻)“天下弟一奇观”。其中“弟”不是错别字,而是一个古汉语中的通假字。民间就“第”字变成“弟”字有多种说法。在这块方圆不到几百平方米的地方,刻有什么“天造奇观”、“南天砥柱”、“大气磅礴”、“万笏朝天”、“顶天立地”、“天下弟一奇观”近二十多出题刻,给好好的美景添加不和谐的伤痛。             华山摩崖石刻 华山是一座文化名山。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不少遗迹。这是一笔留给后人的财富,华山即以山势险峻著称,也以历史悠久而闻名,自唐以来,有不少名家留下墨宝。惊叹"奇险天下第一山"的峭拔险秀之余,更感山崖中多达千余的摩岩石刻是华山的一道独特的风景。华山,亦称花山。在天池山东麓。现地属吴中区林场。该山自晋代起,历有名僧高士就隐。山中长松夹径,鸟道蜿蜒,丘壑深秀,山泉潺潺,宛若世外桃源。清康熙、乾隆两帝曾多次"驾幸及此"、"驻跸凭眺"。历代文人墨客亦曾纷纷前来赏景游览,吟诗作赋,留下了众多的摩崖题刻。 沿着鸟道拾级上山,道旁巨石夹径,怪石嶙峋,巍峨的山岩崖壁上依次镌凿着"撞山"、"隔凡"、"出尘崖"等字体不一的题刻,点出了各处形胜。刻有"龟头"、"蛇头"、"夜叉"等题字的自然象形石亦无不生动。另有以自然石岩凿成的"天洞"、"支公洞"、"观音洞"等石窟。"五十三参"则是在整块山岩上錾凿的五十三级石阶,其上有拔地而起的"秀屏",其旁立壁悬崖上题有"凿险通幽"四字,点出了这处山岩的险峻。此外,尚有乾隆帝弘历的御诗题刻,以及历代名流雅士的吟诵之句。众多的题刻,字迹各异,笔力遒劲。 "鸟道"北侧的山坡上有接引佛造像一尊,在自然山岩上凿,高8米余,倚山面南,气势雄壮,面粗犷,衣褶线条简洁,为元代之物,被称为"吴中第一大佛"。华山既富于山水,又富于古迹。自然景观幽静秀丽,摩崖题刻遍布全山,是难得的旅游胜地。                    铁山摩崖石刻位于铁山之阳的一块斜坡为45度的巨大花岗岩石坪上。刻石南北长66.2米,东西宽16.2米,面积1085平方米。根据刻石的内容可分为经文、石颂、颂文和题名四部分。经文,系摩崖刻经的主要部分。17行,现能够辨认的近800字,经文排列整齐,行距匀称,界格清晰,内容为佛教《大集经·穿菩提品》,字体以隶为主,篆楷意味浓厚,间有行草。石颂,位于经文上端之西,刻"石颂"二字,篆书,直径90厘米,系颂文的标目。颂文刻于经文右侧,12行,字径22厘米左右,隶书为主。颂文记述了刻经的位置及周围环境、经主家世、刻经年代,并特别赞美了刻经书法艺术的精妙,颂文记述的刻经时间为:"皇周大象元年岁大渊献八月庚申朔十七日",即公元579年。题名位于刻经的下部,记叙了宁朔将军大都督任城郡守经主孙治等的名字和摩崖刻经的书写者安道壹。                赤壁矶头临江悬崖上,有石刻“赤壁”二字各长150厘米、宽104厘米,相传是周瑜破曹后,一时兴起,挥剑在石上刻下,但据字体考证,当是唐人所书。北宋文人谢迭山曾路过此地,在他的“赤壁诗”序中说:“予从江夏溯洞庭,舟过蒲圻,见石上有‘赤壁’二字,其北岸曰乌林,至今土人耕地,得箭簇长余尺,或得断枪折戟,其为周瑜破曹操兵处无疑。”明朝王奉偶过赤壁,题绝句两首于石上云:“赤壁横崖瞰大江,周瑜于此破曹郎,天公已定三公势,可叹奸雄不自量。孟德雄心实啖吴,皇天未肯遂其图,水军八十万东下,赤壁山前一火无。”洪武己丑年(1385年),曹君亭坐船到赤壁,发现宋明石刻,也留下了墨迹:“此乃周瑜破孟德之赤壁也,子瞻与后人但知黄州赤壁……。” 赤壁二字上有一个“鸾”字,为道教符号。据明方汝浩著《东游记》载,凡得道之人均乘青鸾游于四海。书“鸾”字于此,为镇妖之用。赤壁之战,曹操十几万人马葬入江中,阴魂不散,夜晚在江中苦泣,此符号一刻,可驱散其阴魂。《红楼梦》51回中,薛小妹有赤壁怀古诗云:“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载空舟,喧阗一时悲风冷,无限英雄在内游。”可旁证此意。          安宁温泉摩崖石刻 ,昆明安宁温泉温暖的泉水是从大地母亲的腹中自然流淌出来的。数百年来安宁温泉的泉水洗浴过无数的达官贵人和骚人墨客,安宁温泉被称为“天下第一汤”。在安宁温泉边的岩石上至今还能看到,明清历朝达官、墨客对安宁温泉的赞美诗词。安宁温泉的摩崖石刻,不是简单的赞美诗词证物。它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宝典。人工开发的温泉如今遍地皆是,泡澡已是贫民的生活方式。安宁温泉的“天下第一汤”不在辉煌,但留在安宁温泉岩石上的摩崖石刻确是永远的历史文化艺术。                      七星岩摩崖石刻 在七星岩的七座石山,就崖壁而言,其面积不足1。5平方公里,但其上却镌刻着上至唐朝下至现代的石刻题勒523则。它们分布密集、保存完整、文体齐全、字体纷繁、中外兼备,不仅是我国精美的石刻艺术品,而且也是研究我国唐朝以来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在七星岩摩崖石刻群中,年代最久远的要数李邕的《端州石室记》。该石刻整体高l.07米,宽0.79米,正文连同标题、落款共18行386字,落款日期是“开元十五年(727年)正月廿五日”。由于石刻中央偏左有一马蹄形印记,所以又称马蹄碑。马蹄形印记始见于宋初,至清朝末年,该石刻可见文字319字,如今清晰可见文字273字,连模糊但尚可辨认的31字在内,实存304字。继李邕之后,历代游览七星岩的文人雅士,都喜欢在七星岩的崖壁上写诗、题字、作画,以写景抒怀。在523则石刻题勒中,计有:唐朝的4则,宋朝的80则,元朝的13则,明朝的146则,清朝的117则,民国的10则,现代的109则,年代不祥的44则。这些石刻题勒绝大部分分布在石室岩、玉屏岩和阿坡岩,尤以石室岩最多,竟汇集了333则,占整个七星岩摩崖石刻的63.6%强。七星岩摩崖石刻,就文字种类看,以汉文字为主,也有藏文和西班牙文。汉文字的字体,有篆、隶、楷、行、草,巨者文余,小者半寸,不少书法名家的佳作都荟萃在一起,构成了南方独特的书法艺术宝库。唐朝李邕的楷书,宋朝郭祥正的行书,明朝吴桂芳、朱完的篆书,清朝洪颐煊的篆书,清朝黎简、陈恭尹的隶书,清朝耆英的草书等等,都是该宝库中赫赫有名的艺术珍品。              蘇州 林屋山摩崖石刻位于林屋洞洞口和洞外山上,石刻题字在民国18年(1929)李根源、郑伟业等西山访古时共有36处,其中宋刻9处,明刻17处,清刻9处,民国刻1处。天下第九洞天:王鏊书,刻于明正德十年(1515),每行3字,字高0.44米,宽0.4米灵威丈人得大禹素书处:清光绪十二年(1886)俞樾书,暴式昭刻,竖行,10字,每字高0.14米,宽0.17米,篆书林屋古洞:隶书,字高 0.28米,宽0.3米,横排,唐代高士张平阳86岁时书,沈伯卿刻。               小王山摩崖石刻主要有近代民主革命思想家章炳麟的篆文"听松"、"霁日",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的行书"松海"、"与穹窿不朽",临时政府大总统黎元洪的楷书"克绰永福"等等。还有范烟桥、陈去病、郑伟业、章奇、杨增新、张耀曾、王人文、张继、张一磨、孙光庭、丁佛言、周瘦鹃、张默君、邵元冲、李学诗、王同愈等以及李根源自己所题、所吟之句。美籍医学博士、博习医院院长苏迈尔的英文题记"清净的身体,纯洁的心灵,快活的生命"、"为人愈多,生命愈富"。      

   同安梅山摩崖石刻梅山寺摩崖石窟共有87个石窟,其中的84尊佛像是根据佛教经典《大悲咒》里的人物原形雕刻的,栩栩如生。根据宗教习惯,按1999年兴建時梅山寺主持釋心清法師的年齡,又另外增加了3尊佛像。 2003年摩崖石窟举行开光典礼后,梅山寺还举行了山门、大雄宝殿、天王殿的奠基仪式。其中,大雄宝殿仿宋代风格,而山门則参照五台山的建筑风格。据了解,梅山寺拟投入2000多万元的资金,用15年时间重建、扩建。重建后的梅山寺,面积将达到108亩。  在梅山寺后的岩壁上有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手书的楷书“同山”两字的摩崖石刻,字迹苍劲飘逸,颜先生介绍说: “朱熹写的'同山'那俩字原本不是凹进去的,据说是用朱砂写的,经过历代不断描绘,(鲜艳如新,而且稍微凹进去),现在'同山'这一石刻成为(同安)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普陀山摩崖石刻           云峰山摩崖石刻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山东省莱州市东南。与天柱山石刻一起统称“云峰刻石”。现存北魏刻石16处,北齐刻石一处。山腰以上有《郑文公下碑》《论经书诗》等碑刻。山顶有《云峰之山题字》《九仙之名题字》《赤松子》等题字。东西两侧峰亦有题字、碑记。山口南端巨石上有《当门石坐》及《右阙题字》。其中最珍贵的碑刻当属《郑文公下碑》。 《郑文公碑》系北魏光州刺史(后转青州刺史)郑道昭所书。是魏碑书法的代表作之一。书法风格以自然美见长,上承篆隶,下开隋唐,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云峰山共有历代刻石35处,其中北朝刻石17处(北魏16,北齐1),山阴半腰以《郑文公下碑》为起点,向上有《论经书诗》、《观海童诗》、《咏飞仙室诗》、《耿伏奴题字》。山顶以《云峰之山题字》、《九仙之名题字》为中心,四周有《赤松子》、《王子晋》、《安期子》、《浮丘子》、《羡门子》5处题字。东西两侧峰有左、右阙之称,左阙西壁有《左阙》、《山门》两处题字及郑述祖《重登云峰山记》,阙口南端巨石平面刻《当门石坐题字》;右阙仅刻《右阙题字》。     临朐石门坊摩崖石刻                       汉代石刻拓片欣赏     


         汉朝是继秦而立的另一中央集权制封建王朝,开国的前七八十年间政治较为稳定,经济文化都有较大发展,在艺术领域不仅继承了春秋战国及秦代的传统风格,同时还产生了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汉代壁画作品只能以地下出土的墓室石刻壁画和绘制壁画为其代表。而石刻壁画则是汉代墓室壁画重要的表现之一。石刻壁画俗称“画像石”也可谓“壁画石”,其内容主要有升仙神异,天象祥瑞,驱异辟邪,生平威仪,经史故事,家居娱乐,生产活动等。由于受社会思潮和经济变革的影响,各个时期的石刻壁画内容有所侧重,如西汉至新莽时期,其主题多为升仙,神异,天象,辟邪;东汉则多描绘威仪,祥瑞。简而言之,西汉墓室壁画仙气更重而东汉墓室壁画人气更重。汉代的石刻壁画早在宋代就有记述,且分布在山东、河南、四川、重庆、江苏、陕西、山西、安徽、湖北、浙江、云南、北京、天津、青海、河北、内蒙等10余个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