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卓普:追责有理 舆论可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1:12:29

追责有理 舆论可期

【蓟燕春秋】

于泽远 (2011-07-28)

fieldset {width: 306px;border: 1px solid #990000;align: center;}legend {font-family: Arial,"宋体";font-size: 12px;font-weight: bold;color: #990000;}
早报导读 [中国早点] 追责有理 舆论可期
[时事漫画] 朝副外长访美商讨重启六方会谈
[动车事故] “政府绝对正确”的年代已经过去
[挪威大屠杀] 挪威女孩用手机简讯与母对话
[中国政情] 鲍盛刚:中国应如何重返亚洲?

  浙江温州境内的动车相撞悲剧引来无数质疑、痛斥以及谩骂,都不让人意外。几十条鲜活的生命当然不能只换来一些赔偿金和对几个官员不痛不痒的免职,造成事故的技术、人为以及管理体制等因素都应该受到追责。

  有些让人意外的是,包括央视、人民网在内的官方媒体也加入质疑大军,形成一股强大的舆论问责声势。

  针对铁道部发言人王勇平在事故后仍强调中国高铁技术先进合格、对高铁有信心,央视知名评论员白岩松辛辣地比喻说,如果一个人的心脏功能40岁像20岁,肝、肺都是40岁像20岁,但是他弱智,你能说他健康吗?

  央视女主播秦方在介绍最后获救的小女孩项炜伊的情况时一度哽咽,她说:“希望除了善后的赔付之外,政府部门还有长久的保障机制,确保小伊伊平安健康地长大。也希望铁道部能够真正进行出于良知和责任的反省、自查,解答事故中依然存在的很多疑问,很多不能回避、必须解释的疑问。” 这些疑问包括:事故原因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为了清障不救人?

  人民网、央视网等官方网站这几天也发表或转发了多篇要求对事故追责的评论和报道,要求国务院事故调查小组公布调查人员的构成,调查进展情况,指出由铁道部直接参与事故调查不妥,因为铁道部本身是是责任单位,是被调查对象,由被调查对象参与的调查结果难以取信于民。

  搜狐等门户网站更以专题形式对铁道部以及行政体制厉声讨伐。搜狐网在点击今日栏目中说:在动车事故查清之前,铁道部为何那么着急的开通?事故原因什么时候才能大白于天下?铁道部支支吾吾,到底在掩盖什么东西?为何事故的死亡和失踪名单迟迟不公布?为何在搜救结束后又发现幸存的小女孩?中国的高铁和动车到底安不安全?诸如此类的问题,铁道部在事故发生后数天内仍然没有明确表态,很多政府部门跟铁道部的做法都是一个路子,事故发生后先是忙着掩盖,对公众最为关切的信息置若罔闻,甚至是故意掩盖,一次次地透支着政府的公信力。

  相信各路媒体以及微博汇聚的追责声浪,已对铁道部和国务院事故调查组产生不小的压力。此前有消息说,官方温州动车事故从现在起以“大灾面前有大爱”为主题报道,不质疑、不展开、不联想、个人微博也不要转载发,但在各路媒体合力拷问下,官方试图淡化或转移公众对事故关注度的努力恐怕难以收到效果。

  经过1980年代思想解放、1990年代市场经济大潮冲击后,中国的改革开放近些年已疲态毕露,步履蹒跚。改革开放缺乏动力是很多人的共识。而改革开放之所以缺乏动力,主要因为以权力为核心、以垄断为特征的行业或部门利益集团已根深叶茂。这些利益集团不仅自身没有变革意愿,还尽力反对和拖延外界对它们的变革要求。在各个垄断行业中,又以投资巨大、管理封闭、至今仍拥有部分司法权力的铁路系统最为典型。这次针对动车事故的凶猛舆情,与“铁老大”长期以来的垄断形象有直接关系。

  但深入追究“铁老大”对事故应付的责任并不等于否定中国高铁近年来的巨大发展,就如中国发展高铁的成就也不能掩盖这次动车事故的责任一样。平心而论,已经运行四年多的动车系统总体上还算可靠,开通三年多京津城际高铁、一年多的武广高铁也基本运营正常,开通不久的京沪高铁虽因屡次发生断电停车事故而受到舆论批评,但据此得出京沪高铁“不可靠”的结论也显得过于轻率。

  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迅速,物流和客运的压力不言而喻。每年春运和暑运期间,铁路上人满为患、一票难求的场景仍在上演。出行难不知让多少人春节时有家难回,多少人在路上饱受煎熬。而包括高铁在内的铁路建设是缓解压力、发展经济、减少排放、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这与1958年毛泽东发起的以“全民大炼钢铁”为重点的“大跃进”不是一码事。因为这次动车事故就给中国高铁建设扣上“大跃进”的帽子,或发布些耸人听闻的猜测,不仅有失公允,也有失舆论追责的焦点。

  “7.23”动车相撞惨剧确实给中国铁路敲响了警钟,但它不应成为唱衰高铁建设和中国发展的理由。

  而包括官煤在内的舆论拷问显示,在公众利益受到侵害时,无论是“铁老大”还是比铁路更大的“老大”,都很难再把自己封闭在一个不受监督的黑箱里自行其是——这恰是中国改革开放获取新动力的希望所在。

《联合早报》
(编辑:黄秀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