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纸煲仔饭有锅巴吗:学校管理的民主追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1:27:16
《学校管理的民主追求》(李镇西)——《人民教育》2010年第2期(季丽清推荐)

做校长两年多了,我至今依然觉得我还在老师们的帮助下学做校长。这样说并不是谦虚。我当然看过一些管理的书,也曾经向国内教育管理的专家们请教过。但是,我觉得最好的学习,还是实践,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作为校长,每天老师们学习,我觉得是最好的“校长培训”。

尽管如此,这不意味着我在教育管理上没有自己的主动追求。恰恰相反,如同我把做班主任和教语文视为我实现社会理想的方式一样,我把做校长也作为实现自己社会理想的途径。那么,我的社会理想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通过教育实践,尝试民主生活,体验民主精神,实施民主启蒙,为共和国培养公民。

九年前,我攻读博士学位时,曾写下题为《民主与教育》的论文,我这样表达我对“民主”的理解――

民主,首先是一种政治制度,通俗地说,是一种管理国家的方式。作为一种政治制度(或者说政府形式),民主的核心程序是通过人民的选举(直接选举或间接选举)产生领导人;同时,人民能够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参与国家的决策。而这正是民主制度与专制制度的根本对立之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作为政治制度的民主,其蕴含的最根本的精神实质是对人的尊重――对人的权利(各方面参与的社会权利)和精神世界(思想、感情、个性等等)的尊重。

但是,民主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制度,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当然,后者是前者意义上的扩展与引申。这是对民主更为深刻的理解。将民主看做一种个人的生活方式,即认为民主不只是一种形式或者说外在的东西,而是一种内在的修养。这种内在的修养体现于日常生活和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相信人性的潜能;相信每个人不分种族、肤色、性别、家庭背景、经济水平,其天性中都蕴含着发展的无限可能性;相信日常生活与工作中,人与人之间是能够和睦相处能够真诚合作的。民主的生活方式,意味着自由、平等、尊重、多元、宽容、妥协、协商、和平等观念浸透于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体现于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需要指出的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民主和作为政治制度的民主不是割裂的,更不是对立的,而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民主的政治制度需要社会土壤,这“土壤”便是民主的生活方式;同样,民主的生活方式需要制度保障,这个保障制度便是民主的政治制度。

但在今天,我们尤其应该强调民主的生活方式之于民主制度的重要性,因为民主的政治制度与民主的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政治体制与国民素质的关系,所谓“有几流的人民就有几流的政府”。没有民主的道德基础,所谓民主制度不过是空中楼阁而已。因此,如何在民主生活中提高国民的民主素质,进而为民主制度的建立奠定坚实的社会道德基础?这正是民主教育应该解决的问题。

我正是怀着对民主这样的理解和民主理想,来到学校做校长。甚至可以说,这也是我愿意当校长的唯一原因――我愿意通过力所能及的尝试,看一看今天的中国教育,究竟有多少实施民主管理和民主教育的空间?

“立大志,做小事。”这是我经常教育学生的话,我也以此告诫自己。民主,是一个宏伟的理想;但对我来说,意味着从学校做起,从班级做起,从课堂做起,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

民主精神之于学校,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课堂的民主教学,班级的民主教育和学校的民主管理。我和我校老师们也正是在这三个方面进行探索。课堂的民主教学,主要表现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尊重与引领。通过“导学稿”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机结合,把教师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学的过程,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班级的民主教育,主要表现为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尊重与引领,把成长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指导学生在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中走向成熟,让他们成长为人格高尚、个性鲜明、精神自由、行为规范的现代公民。学校的民主管理,主要表现为对教师发展动力和能力的尊重与引领,通过文化建设和制度设计,尽可能给教师自我培养的空间,让教师成为发展的主人。

本来这三个层面都可以展开论述,但今天的重点是谈学校管理,因此,对于课堂的民主教学和班级的民主教育,我暂且略去,而只谈学校的民主管理。

民主治校,是我追求的一种理念和实践。作为理念,其核心是尊重每一个人(教师、职工和学生),让每一个人都是有一种主人翁责任感;作为实践,其核心是通过一定的程序让每一个人(毫无例外地是“每一个人”)参与学校的建设,推动学校的发展。民主治校的目的,是充分激发每一个人的责任感和创造力,并培养或增强每一个人(包括校长本人)的公民意识,以实现个人成长与学校发展、个人幸福与学校繁荣的和谐统一。当然,这是一种理想境界,甚至悲观点说,这种理想境界永远不可能抵达,但我们可以朝着这方向努力,在点点滴滴努力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一步步逼近我们的理想。

换一个角度说,民主意味着“尊重”与“遵守”:对每一个人的尊重,并彼此尊重;对经由大多数人认同的制度、规则、纪律的遵守,对公共秩序和公共规则的遵守。尊重,是对精神而言,尊重每一个人的人格尊严、思想自由、精神个性、参与欲望、创造能力等等。尊守,是对行为而言,大到一个社会,小到一个团队,规则是和谐有序的保证,某些时候克服个人的欲望而服从大家都必须遵守的规则,正体现了民主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随心所欲,为所欲为,自我中心,不但不是民主,反而会妨碍民主。其实,“遵守”也是一种“尊重”,因为遵守符合大多数人认同的制度,正是对民意的尊重。只是,这里为了突出制度的重要性,因而特别提出“遵守”。                                                                                                                               

一切由校长说了算的专制主义,当然不是民主。而一切由教师说了算的民粹主义,也未必是民主。民主,是各种思想的理解或包容,是不同利益的妥协或让步,是众人智慧的集中或整合。从这个意义上说,民主是一种和谐。

学校管理的民主追求,在我的实践中体现于四句话:“以人为本”、“以人为善”、“以身作则”、“以规治校”。

 “以人为本”,就是把人(在校长眼里,这里的“人”首先是教师)放在首位,尊重人性,满足人的合理需要(包括精神诉求和物质欲望),维护人的尊严,尽可能让每一个人看到自己的精神发展的空间与前途。“以人为本”当然不应该是口号,而应该成为行动。理念必须化为细节才有真正的生命。

在拙著《民主与教育》中,我曾说过,教育更多的是人文而不是科学。在教育实践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不是人与物的关系,而是人与人的关系――准确的说,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已经融为一个整体。因此,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这首先是人学!”教育是如此,教育管理也是如此。如果说,在教育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应该是人与人的关系;那么,在教育管理中,校长和教师的关系同样不应该是人与物的关系。所谓“目中有人”,在教师眼里,这里的“人”应该是学生;那么在校长眼里,这里的“人”首先应该是教师。我想再次重复一遍:民主的核心是尊重。爱因斯坦说:“我的政治理想是民主。让每一个人都作为个人而受到尊敬。”阿克顿说:民主的实质,就是“像尊重自己的权利一样尊重他人的权利”。因此,作为体现民主理念的“以人为本”也是一种尊重。

作为校长,面对的是知识分子,因此就应该尽可能按知识分子的特点管理知识分子。什么是“按知识分子的特点管理知识分子”呢?对此,我说不出太多理论,但我有一个朴素的想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以前没有当过校长,但我长期当老师,于是尽量站在教师的角度思考问题。比如,作为老师,我自己不喜欢校长伤害我的自尊心,哪怕我做错了,也希望校长能够和颜悦色地和我谈心,那么,我现在做了校长就尽量不要伤老师的自尊心。又如,作为老师,我不仅仅满足于物质利益的增长,我还要看自己在工作上在学术上在事业上是否有发展空间,那么,我现在做了校长,就尽量为老师们提供或创造发展的机会或空间。由此得出结论,相比起其他劳动阶层,知识分子更讲面子(也就是“尊严”),而且在关注自己物质利益的同时还看重精神关怀。作为校长,维护老师的尊严,满足老师的合理的物质精神需要,就是按知识分子的特点管理知识分子。

在维护老师尊严方面,我有过做得不够好的时候。我曾经对照山东杜朗口中学崔其升校长检查自己的差距,感到自己魄力不够,对老师要求不严。于是,我曾经在大会上对迟到的老师点名批评,还有一次我让犯了错误的老师在全校做检讨。从道理上讲,我这些做法不能说错了。但是,作为成年人,老师都是很看重自己的面子,能不能在严格要求严肃教育的同时,能够充分尊重这些老师的面子呢?因此,我渐渐放弃了这种伤害老师自尊心的教育方式。现在,对于犯了错误的老师,我往往是请到办公室狠狠批评,有时候还让被批评者流泪,但我再也没有当众点名批评过老师们。相反,有时候当有的老师犯了比较严重的错误而我不得不在大会批评的时候,我都让当事人回避,尽可能照顾这位老师的自尊心。我知道“铁面无私”的合理性甚至必要性,但我总觉得,如果能够用更人文的方式教育犯了错误的老师,是不是更好一些呢?也许我这样想这样做有点理想化了些,但我们对学生都要强调尊重,何况是对老师呢?

我总是提醒自己,一个优秀的校长一刻也不应该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教师。

让每一个人都觉得自己很重要,也是“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所谓“让每一个人都觉得自己很重要”,首要的含义是,面对学校的发展,每一个人都有同等关注和参与的权利,也就是说,哪怕是具体到一个小小的建议,无论是校长,还是老师,无论是职员还是学生,甚至学生家长,权利是平等的,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说话都是同样有分量的。所以,我在网上论坛里长期设立“征集金点子”的主题帖,让老师们提建议;平时在和老师们谈心的时候,尽可能捕捉老师们的“金点子”。说实话,现在我也无法保证每一个老师的建议都能够采纳,但只要我觉得合理而且可以操作,我都采纳了的。比如,某语老师在网上建议,在会议室、办公室摆放一些绿色植物,既净化空气,又愉悦心情,于是现在我们的办公室和会议室都摆上了花草。又如,和一位数学老师谈心时,她谈到学校的会太多,能否减少一些,以减轻老师们的负担。于是,我们将教研组长会和班主任会错开,由过去的每周都开,到现在的间周一次。再如,某政治老师给我建议,可以把年级组的管理相对独立,每个年级都由一位副校长直接管理,强化年级组功能。听了老师的建议,校长会经过论证,改革了学校管理体制。这些老师在我们学校都是普老师,但他们的建议却不同程度地改进了学校的管理。对学校来说,他们很重要。

我要强调的是,当我说出“让每一个人都觉得自己很重要”这句话的时候,是有重点指向的,因为我们每说一句话都是有针对性的。所以这句话的实际意思是,作为校长,要尽可能关注那些平时容易被我们忽视的人,让他们感到自己的重要。于是,有一年教师节前,我们通过暗中录像,拍摄了许多普老师和工人坚守岗位、敬业奉献的普通场面,然后在教师节庆祝大会上播放。于是,在本学期开学典礼上,我发表的新学期致辞是《向普通而光荣的劳动者致敬》,表扬了十五名默默无闻的班主任、科老师(包括代课老师)、图书管理员、清洁工人、食堂师傅、门卫保安……我这样做,决非故作姿态,而是在真诚尊重每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同时,引领全体学生的价值观,让他们通过身边的人感受到,什么叫做“平凡中的伟大”。

帮助教师成长,满足他们成功的愿望,这是最大的人文关怀。作为公办学校,所有经费都源自教育局拨款,因此作为校长,我手里没有可供支配的一分钱。我当然也想方设法为改善老师待遇而奔走呼告,但毕竟不是我能够决定的,而为老师提供成长的机会,并提供展示他们成果的平台,我却可以做主,因为在这方面我拥有独特的资源。于是,我先后请来国内一流的教育专家(如朱永新、魏书生、程红兵、卢志文等老师)来我校做报告,老师们面对面地交流。于是,我通过私人关系,让我校班主任每个月都免费获赠《班主任》杂志、《班主任之友》杂志,而且十多位老老师们还在《班主任之友》上发表专栏文章。于是,我联系出版社,为我们的老师出版专著,以我校老师为主要作者队伍的《李镇西团队丛书》已经列入国家出版社出版计划。目前,由我校郭继红等几位老师合著的《给新教师的建议》已经出版,而《武侯实验中学老师教育随笔精选》和《武侯实验中学老师教育故事精选》已经联系好出版社,正在编撰过程中。这些举措,既满足了老师们的成功感,又或多或少让老师们有些经济收益。作为校长,我很欣慰。

以人为本,通俗地说,就是要关心人。对校长来说,关心老师应该是他的常规工作。我这个人比较粗心,所以在这方面做得并不好。但是我还是力所能及地老师们表达我真诚的关心。我长期当班主任有一个好的传统,就是每到孩子们生日那天,我都要送上祝福。沿用这个做法,我当校长也尽量在老师们生日那天送上一份祝福。为了把老师们的生日记住,我想了很多办法:把老师们的生日放在电脑桌面,打印出来揣在身上。后来我想,这份关心不应该仅仅是我个人的,而还应该来自学生,所以上学期,我开始把老师的生日告诉学生,让老师能够获得来自孩子的祝福。再后来,我又想,这份祝福还应该来自整个学校的师生,我应该把我一个人的关心变成整个学校的温暖,所以,从本期开始,学校在每个老师的生日那天,都在校门口写上几句祝福,并送上生日蛋糕。另外,对老师们请病假,以前我曾比较天真地说,不鼓励老师带病上班,因病请假不扣钱,带病上班要扣钱,后来证明这样做不但不现实,也违背了有关规定。但是,从去年九月起,凡是老师请病假,只要我知道,我都要求学校其他校长亲自去家里或医院看望(有时候是我亲自去看望)。对于学校有特殊情况的一些老师,我都尽量利用晚上家访,把真诚的关心送到老师心上。尽管目前我家访过的老师不过三十来位,但我认为,重要的不是走访了多少老师,而是是否真正把每一个老师放在心上。对此我远远还做得不够,我经常感到歉意的是,至今还有

“以人为善”(本来人们通常说的是“与人为善”,因此这个词是我的杜撰),从字面上讲,就是把每一个人都视为善良的人,并与之和谐相处。具体落实到我这个校长,就是要最大程度地相信老师,以宽广的胸襟对待每一个老师,包括对自己有意见的老师。我刚到这个学校,曾写过一篇短文,题目是《别把教师当“刁民”》,我这样写道:“一个优秀的校长,一刻也不要忘记自己同时依然是一个教师。这话的意义在于提醒我,不要如鲁迅所说的‘一阔脸就变’,要多站在老师的角度思考问题。多想想自己当普通教师时对校长的期待――当初自己最反感校长做什么,现在就尽量避免;当初我最喜欢怎样的校长,现在就尽量去作那样的校长。比如,我做普通教师时,最反感校长不信任教师,总把教师当‘刁民,现在我就告诉自己,一定要无限地相信教师,不要把教师设为’假想敌。”

将近三年过去了,我在这个学校也经历了一些小小的风浪,可我现在依然坚守这样的基本原则:不把老师当刁民,相信绝大多数老师都是善良的。

而事实上的确也如此。我们的老师真的经常让我感动。做校长的,就是要去发现老师们的善良。我在网上写过一篇短文《把你的眼睛借给我》,写了我偶然发现的许多普老师日常工作中点点滴滴让我感动的细节,结尾我写道:“上面所谈到的我们老师的感人细节,只是我偶然看到和听到的,这些知道的事只是实际发生的万分之一!还有更多的爱的细节我还不知道。所以,在这里,我诚恳地请求我们学校的老师们把你的眼睛借给我,帮我看看,在我们武侯实验中学,还有哪些人值得我们尊敬,还有哪些细节应该载入我们心灵?”两年过去了,这样的细节在我心中积蓄的越来越多了,所以,我曾通过颁发“新教育之星特别奖”的方式,表扬过一些普老师在细节上表现出来的善良。我曾对初三的老师说,每当我感到累的时候。我就想:“我有初三的老师累吗?他们要晚自习,我不上;他们周末要辅导优生,我不辅导;他们当中不少老师每天早晨要挤公共汽车上班,我不用……”现在我也是这样想的。初三有的老师或许还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总体上讲,他们都非常善良,非常尽责。实事求是地说,我对老师们的阅读习惯和思考精神还不太满意,或者说,老师们的专业提升还没有达到我的要求,但从总体上说,老师们的敬业精神,老师们对孩子的爱,老师们的善良,我从来都是深信不疑,并且发自内心地佩服和欣赏。这是我对老师们最基本的认识,也是我管理学校的出发点。

并不是说,老师们和我的想法随时都能一致,更不是说我的每一个想法都能得到老师们的普遍赞同。但是,真正的民主应该蕴含着一种宽容精神。宽容,也就是要允许别人跟自己不一样――不一样的思想,不一样的个性,不一样的生活方式,等等。人们都知道民主的原则是“少数服从多数”――即“多数法则”,但现代自由民主同时也强调“多数尊重少数”的原则。前者指的是在决策时应以多数人的意见为准,后者指的是即使少数人的意见没有被采纳也应允许其存在。如果你自己怎么想别人就必须这样想,你自己怎么做别人就必须这样做,那么这样的“民主”离专制已经不远了。

宽容精神的核心是思想宽容。当校长一定要有一种雅量,要允许别人发牢骚,尽管我不提倡老师们发牢骚,但客观上这种现象是无法消除的。回想我当老师的时候,不也有发牢骚,甚至埋怨校长的时候吗?这样一想,心里就豁然了。以前我曾经到这个学校来作报告,那时候我的身份是客人,是专家,可以说没有任何人会对我有意见,因为除了做一场报告,我没有在这学校做任何事情。而我当校长之后,就是具体的管理学校。只要管理,就必然会涉及人的行为甚至触及人的利益,且不说我有时候也犯错误,也有做得不好的时候,就算我没有做错,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理解也不一样,因此产生意见、误解甚至怨恨,是很自然的。当校长的,一定要有宽广的胸襟,不但要善待理解自己的老师,更要善待不理解甚至和自己唱反调的老师。

对于正确的意见,我没有理由不接受,因为人家是在帮助我当校长。我不只一次因为不了解情况而错批评老师,让相关老师很委屈,我一旦意识到自己错了,从来都是当面向这些老师道歉认错。我不觉得这有什么丢面子的。对于一些因误解或不了解情况而产生的不满情绪,我的态度是,在可能的情况下,把真相公开,因为我一贯认为,消除误解的最好办法,是把真相置于阳光之下。我总是相信大多数老师是通情达理的,何况我自己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没有理由不磊落。曾经有抱怨学校干部奖金太多的短信在老师们之间传播,我便让有关人员把相关数据公开,而且形成任何人都可以随时查看学校每人每月津贴收入情况的制度。至于个别人在网上发表一些不满的帖子,如果有必要我就公开解释,如果没有必要,我就不理睬,泰然处之。因为我相信,这个老师也是一时激愤所为,未必有多大恶意。如果已经构成诽谤,甚至影响到学校和区的教育形象,自会有人去追究的,也不用我气急败坏。我没有必要把精力放在这些琐事上。作为校长,应该具备这种胸襟,应该拥有一种君子风范。

对于不同意见,我到是很关注言之有理的意见,哪怕只有部分的道理。因为这些意见,正是体现了“老师教我当校长”的理念。做校长一定要善于妥协。民主精神就包含着妥协精神。当今世界,尽管还有局部战争,但主流是对话,是谈判,是沟通――一句话,是妥协。在全球化的时代,“共识”和“双赢”成了最流行的词儿。“妥协”对各方来说,都是各有所得,也各有所失,总体利益最大就行了。大家坐下来,各自阐述自己的意见,可以旗帜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双方也可以争论,但同时还要倾听和吸纳对方的意见,最后在有所坚持的同时还得有所放弃,所谓“求同存异”。这里的“同”便是“共识”。妥协意味着在争取自己利益的同时,还必须正视他人的利益。同样有所坚持又有所让步,最终大家各占一块,即“双赢”。可以说,没有“妥协”就没有“民主”。我经常给老师们讲这个道理,同时我也尽量用这个道理来告诫自己。

温家宝总理的批示下来之后,区教育局领导希望我对老师们提出“跑步前进”的要求。刚开始,我在大会上给老师们提出“跑步前进”的要求,但不少老师给我抱怨很难做到“跑步前进”,特别是每天的“五个一”很难做到。还有老师直率地对我说:“你不能用你的标准来要求我们!”我冷静一想,觉得老师们的抱怨声中有合理的因素,正如我们不能对学生搞“一刀切”一样,对老师也不能搞“一刀切”,要承认差异,允许每个老师在自己基础上有所提高,而没有必要都整整齐齐地“跑步前进”。所以,后来我对老师们的专业成长便没有再说“跑步前进”,包括“五个一”也只是提倡。还有课堂改革,最初也是希望能够所有老师同时进行,但后来也有老师想不通,不愿做,我想,学校搞课堂改革并没有错,但有的老师由于种种原因不愿搞或搞不好,与其在逼着老师在强迫命令下弄虚作假,不如让老师们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符合实际的课堂改革。体现“学生主体”的课堂改革精神是一致的,但展现这种理念的课堂方式允许暂时不一样。这样一来,也许不那么轰轰烈烈,但可能课堂改革更加实在而有效。去年,初三老师对周末补课有意见,并采用了比较过激的方式来表达这种意见。我知道后,首先想的是老师们的意见中有没有合理的因素?可不可以采纳?如何采纳?最后,我和学校行政没有批评更没有处罚任何一个老师,而是老师们沟通商量,最后学校行政和初三老师达成共识,并建立了新的补课模式,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我一直认为,这是一次体现学校管理的成功范例,它体现了彼此宽容、双方妥协的民主精神。而之所以能够宽容和妥协,是因为无论是学校管理者还是初三的老师们,都有一个基本共识和道德底线,那就是学校的发展,高于一切;只有学校的发展,才可能满足和保证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

作为一个校长,我坦然地承认自己并不是一个好校长,并愿意宽容尽量妥协,永远不以任何老师为敌(包括以后可能会对我造成伤害的老师),就是基于对老师们的两个坚定不移的信念:第一,每一个老师都是善良的;第二,每一个善良的老师都是愿意学校发展越来越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