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捷网络工程师认证:党报社论曝元凶 四大利空浮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15:39:38
来源:搜狐证券
2011年07月26日07:41
我来说两句 (292)
复制链接
打印
大中小
[提要]人民日报发文《资金供应局部偏紧 结构性钱荒困扰经济》,将目前市场资金供应偏紧的问题摆到了面前,至此资金供应偏紧、国际经济危机、经济硬着陆风险和动车事故四大利空消息已经初步浮现出来。[我来说两句]
第1页:人民日报:资金供应局部偏紧 结构性钱荒困扰经济  第2页:动车事故引爆多重利空 高铁概念市值蒸发316亿  第3页:经济硬着陆风险加大  第4页:评级机构认定希腊铁定违约 市场用脚投票
查看更多投资资讯,请点击进入搜狐证券频道>>
【1、钱荒困扰经济发展】
中小企业缺钱、银行缺钱、股市缺钱、楼市缺钱、民间借贷火爆
夏日骄阳下,广东东莞的贾华满头大汗地钻进驾驶室,把一叠资料重
重地摔到后座。5分钟前,他递交的贷款申请刚被银行否决。信贷员苦笑着解释:"今年的存款准备金率已上调到21.5%,我们都快喘不过气来了,许多两个月前审核通过的贷款都还没放出去呢!"
贾华所在的是一家小型服装企业,由于搬厂需要数百万元资金周转。前段时间,他马不停蹄地联系了七八家银行,尽管有足够的抵押物,但仍未能获得贷款。万般无奈,只好借了月息5分(即月利率5%,合年利率为60%)的民间借贷,比1年期贷款6.56%的基准利率高出了8倍。
贾华的遭遇并非孤例。为了收紧物价上涨的货币条件,央行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今年以来已6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3次加息。随着银根不断收紧,市场上"钱荒"的现象频频出现。
中小企业缺钱。
"中小企业的资金问题表现为两方面:从银行获得信贷额度的可能性明显降低;资金使用成本明显上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坦言,"我们调研发现,中小企业从银行渠道获得的非抵押贷款利率在15%以上,是大型国企的2至3倍;从民间渠道获得的短期拆借贷款日利率通常达0.2%至0.6%,年化后约为50%至150%!"
浙江省中小企业局的报告显示,一季度全省企业融资景气指数为104.9,分别比去年同期和去年四季度回落8.6和7.1点,处于"不景气"区间。企业融资成本升幅加快,1-2月,全省规模以上中小企业财务费用同比上涨30.1%,其中利息支出上涨36.6%。而在深圳,调查显示约75%的中小企业存在融资难,资金缺口达5700亿元。
银行缺钱。
6月30日上午,温州银监局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坚决制止违规揽存行为。下午,温州的不少客户就收到了这样一条短信:"将军支行7月1日起推出'存款加送奖金活动':储蓄20万元加送1200元奖金,储蓄50万元加送5000元奖金,存款越多,奖金越高!详情咨询潘行长热线。"群发短信揽存的温州瓯海农村合作银行将军支行潘行长次日被免职。震动之余,业内人士也很感慨:"上午发禁令,下午越界--如果不是迫不得已,谁会这么去拉存款?"
央行统计表明,上半年人民币存款增加7.34万亿元,同比少增1846亿元。随着存款增速放缓,一些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头寸紧张。"6月下旬,由于银行年中的存贷比考核临近,加上存款准备金缴款,使银行间市场资金面几乎干涸,平时2%左右的7天回购利率一度暴涨至9%,创下三年半来新高。"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说。
股市缺钱。
上半年股市低迷导致资金严重外流,仅5、6月份A股存量资金就流失了900亿元。由于股市资金趋紧,今年的新发基金平均每只募集规模仅为16.55亿元,创下2008年以来新低,"迷你基金"比比皆是。
楼市缺钱。
随着楼市调控的深化,房地产企业资金链持续趋紧。一季度84家上市房企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为-705.9亿元,同比大减1150亿元。为了缓解"钱荒"局面,一些开发商借道海外市场"储粮"。"目前,华润置地等内房股(在内地经营且已经上市的房地产公司)在香港市场发债融资的利率已高达20%-25%。"巴曙松说。
民间借贷火爆。
"宝马800辆左右、奔驰600多辆、奥迪500多辆、保时捷50多辆、英菲尼迪50多辆……"近日,有网友列出了江苏泗洪县拥有的各类豪车数量,令人咋舌。其中,泗洪县石集乡据说拥有宝马车500辆,被网友戏称为"宝马乡"。
一个并不富裕的县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豪车?知情人介绍说,当地不少人放高利贷,以2分3分的月息向百姓募集资金,放出去1毛2毛,甚至更高。以月息1毛(月利率10%,合年利率120%)计算,借出去1000万元,1个月后收回来就变成了1100万元。而这股高利贷风潮正是从今年春节银行信贷紧缩后开始蔓延的。
中国人民银行温州中心支行的调查表明,有89%的温州家庭(或个人)和56.67%的企业参与了民间借贷,当地民间借贷容量达到560亿元。据当地人透露,温州个别民间借贷的月息已达2毛,转化为年利率高达240%!
民间借贷火爆,是"钱荒"现象在银行体系外的生动表现。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当前民间借贷正呈现三大新特征:"一是范围广,从两年前的江浙等沿海地区扩展到陕西、内蒙古等内陆地区,从制造业领域扩展到商贸流通业甚至普通家庭。二是利息高,一些地方民间拆借年息已超过100%,达到近年来最高。三是参与者众,在高息和资金需求饥渴等因素作用下,出现了资金拆借'二传手'。"
"我们在陕西神木县调研时发现,当地一些银行80%的贷款都放给个人,个人贷来后往往以更高的利率转借给从事民间借贷的机构,这些机构再层层加码、高息放贷,这样一来,银行事实上充当了高利贷的'二传手'。"郭田勇说。
"钱流"不畅
总体看当前流动性仍较为充裕,只是由于种种因素,造成局部领域和环节资金供应偏紧
这是一种奇怪的情形:
一边是"钱荒",一边却是不少大企业出手阔绰、一掷千金。今年以来,已有25家上市公司宣布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投入资金超过120亿元。
一边是"钱荒",一边却是大量游资轮番炒作、旺火难消。从炒大蒜、炒苹果、炒中药材、炒金银到炒玉石,游资投机花样迭出。
究竟是"钱荒"还是"钱多"?为什么在一些企业、行业"差钱"的同时,另一些企业、行业却"不差钱"?
从总量看,货币供应量正从过去两年的反危机状态向常态水平回归。今年一季度,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与GDP的比值为33.5%,这一数字在2002年至2008年间平均为25.9%,在2009年上升到70%以上后逐步回落到目前水平。
巴曙松建议,银行业应跳出简单的存贷款服务模式,努力为企业提供多样化融资,在整合金融服务中获得收益。"比如,为企业提供PE+贷款、发债+担保+信托计划等一揽子服务,而不是眼睛只盯着不断萎缩的信贷业务。
人民日报:中国存在两大风险 百姓钱包鼓得很慢
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后,发展容易掉进"中等收入陷阱"。
GDP接近40万亿元,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人均GDP约440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中国已跻身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然而,经济快增、国力变强的背后,一个现实正在逼近:转型中凸显的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使跳出"贫困陷阱"的中国在"十二五"面临一个新挑战--"中等收入陷阱"。
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在3000美元-10000美元的阶段,既是中等收入国家向中等发达国家迈进的机遇期,又是矛盾增多、爬坡过坎的敏感期。这一阶段,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发展容易掉进"中等收入陷阱"。
中国会不会深陷其中?中国能不能越过这道坎?
经济风险
要素成本迅速上升,投入边际效益不断递减,比较优势正在弱化,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纵观全球,一国遭遇"中等收入陷阱",首先源于经济风险诱因,即经济高增长方式不可持续,原有的增长机制失灵,最终中断经济起飞甚至出现倒退。
中国站上中等收入国家台阶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土地、资源、能源、劳动力等要素成本迅速上升,投入边际效益不断递减,发展的比较优势正在弱化,这很可能成为掉进"中等收入陷阱"的直接诱因。
经济增长是"双刃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动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以劳动力富裕、用工成本低、能源资源价格便宜等比较优势,积极吸引外资,面向国际市场,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快速实现了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的转变,但也带来代价高、消耗大、收益低、失衡严重等问题。
制造业大而不强,缺少核心竞争力。
我国三产比重过低,产业结构亟须优化。许多行业都集中在加工组装领域,处于全球产业链低端。一些规模很大的加工厂,其实只是"生产车间",在研发、技术、专利、标准制定和品牌、销售、服务等高附加值环节往往是"人家说了算"。由于产业缺"芯",自主创新能力弱,关键技术靠国外,大量产业利润只能拱手让给外方,造成沿海众多加工制造企业"工厂大了,员工多了,工资却涨不上去"。美国《财富》发布的2011年世界500强企业榜单中,中国内地占61席,但制造企业占比低。
劳动力成本上升,人口红利逐渐减弱。
近两年,"用工荒"频现于东南沿海,并向中西部扩散,农民工中的青壮年比例明显下降,劳动力供求关系开始朝着"刘易斯拐点"发生全面性、趋势性变化。随着用工成本增加,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正在减少,并影响到中国经贸的国际竞争力。
过于倚重投资驱动,环境压力增大。
我国近30多年走了一条典型的高强度投入、外延式发展道路,追求超高速增长,各方面绷得太紧,直接带来了资源透支、产能过剩、排放过量、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2010年中国GDP占世界的9.5%,一次性能源消耗达32.5亿吨标准煤,能耗强度是美国的3倍、日本的5倍。电力、钢铁、有色等8个行业单位产品平均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7%。
需求结构不平衡,居民消费率长期偏低。
任何一个高收入国家都是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导的"消费型社会"。而我国政府、企业和居民三大收入主体结构中,天平不断向政府和企业倾斜,政府和企业在获得高收入增长的条件下,将较多资金用于投资。分配失衡制约着消费能力,居民消费较难扩大。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说,2001至2010年,我国投资率从36.5%升到48.6%,消费率则从61.4%降到47.4%,其中居民消费率从45.3%降到33.8%,远低于发达国家70%左右的水平,甚至低于"金砖国家"的巴西、印度。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纷纷调整战略,鼓励增加高技术产品出口;越南、孟加拉等发展中国家利用比我更低廉的资源和劳动力成本,加快向美欧等市场输出劳动密集型产品。过度依赖外需的中国经济结构正遭受美欧的"压"和新兴经济体的"挤",传统发展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加大了我国走近"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
社会风险
社会事业与经济建设不匹配,居民收入增长赶不上GDP增长,民生改善明显滞后"中等收入陷阱"的另一大诱因是社会风险,即没有实现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导致一系列民生问题和社会矛盾,进而影响经济增长,使发展大跌跟头。
一些国家的教训值得深思:在迈进中等收入阶段后,就业、住房、社保等问题凸显,社会负面因子不断累积,发展一步步掉进"陷阱"而不能自拔。需要注意的是,我国社会正碰到类似的挑战。近年来,由于社会事业与经济建设不匹配,居民收入增长赶不上GDP增长,民生改善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百姓普遍感觉"国强民不富"、"幸福指数不够高"。
收入分配失衡,贫富差距拉大。
从全世界看,收入差距过大虽不是用来判断是否掉进"中等收入陷阱"的标志,但它加剧了不平衡,导致的社会问题很可能引发一国落入"陷阱"。拉美一些国家到上世纪90年代末的基尼系数仍高达0.6以上,占其人口1%的富人拥有全部社会财富的逾50%,而20%的贫困家庭仅拥有2.5%的社会财富,这正是有的国家迟迟未能迈进高收入国家行列的一个原因。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自2000年起,我国基尼系数越过0.4的警戒线,2006年曾达到0.49,之后虽有所下降,但目前仍近0.5。不同人群间收入差距的鸿沟加宽,"马太效应"愈加明显。财富向资本集中,收入分配向高收入者倾斜,普通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钱包"鼓得很慢,这种差距在通胀状况下更显分明。为求经济增速一高再高,各项投入仍倾向于"物"而不是"人",对民生的支出有限。仇官、仇富、仇不公等情绪出现,社会矛盾触点密、燃点低,群体性事件增多。
城市发展贵族化,形成城乡"新二元结构"。
眼下,中国大城市华灯璀璨、高楼林立,可是,城市化一味求大求洋求快,"城市病"越来越严重,房价高、就业难、看病贵以及教育、养老、生活环境、食品安全等问题突出,面临"城市化陷阱"。
资料显示,在西欧、北欧一些国家,政府财政的50%用于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支出;美国用于社保的政府财政也约占30%。在我国,财政用于社保的比重只有15%左右,标准低、覆盖面小,跟不上城市化进程,广大农村的社保领域存在"制度空白"。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认为,我国城镇化率是"虚高",实际上仍有10%-12%住在城镇的农民工及其家属并未充分享受到城镇的公共服务和社保。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王小广说,据第六次人口普查公告,全国城镇人口比例达49.6%,但如果以户籍为标准,起码有1亿多生活在城里的人没有真正城市化,而是"被城市化"了。许多进城打工者实现了职业转换、地域转移,却未能实现身份的转变。一些农民多年在城里打工,举家进城却扎不下根,城市内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即户籍市民与无户籍农民工。
阶层固化苗头显现,向上流动的路变窄。
中国社科院社会所发布的研究报告称,我国中间层只占人口的23%,远低于发达国家70%左右的比重。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认为,在城市人口中,本地人、外地人,体制内、体制外,户籍、出身……不同标准给人们贴上不同的标签,不同人群"被进入"不同的发展通道,人群结构"代际分化",底、中、上的阶层分野正在加剧。
"知识改变命运",在近年的就业压力面前,这句话被打上问号。昂贵的学费、"毕业即失业"等因素使一部分学生放弃高考,知名高校的贫困家庭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比例持续下降。穷家、农家孩子考上大学、毕业后找到理想工作,需要比其他同龄人更大的付出,却不一定能有同样的机会。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蔡洪滨说,社会结构固化、人员流动性不足,阻碍了资源要素特别是"人"这一最核心要素的合理配置,造成动态上的不平等,限制了人的发展,长此以往,将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甚至增长停滞。
不补上社会建设"短腿",不还清民生欠账,不实现"国强民更富",中国就很容易掉进"陷阱",很难走好现代化的"后半程"。
正视风险
我国发展中的失衡风险仍然可防可控,但由"中"到"高"比由"低"到"中"难度更大"中等收入陷阱"是经济、社会等多种风险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那么,该怎样看待我国面临的相关风险?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分析,长期以来,在"加快发展"大思路下,我国沿袭"过度工业化、过度重工业化、过度出口依赖、过度投资驱动、过度粗放增长"模式,映射到社会、政治和生态领域,就产生收入分配不公、城乡分化、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腐败滋生等种种问题,一定程度上与有些国家落入"陷阱"前的状况相似,这是中国跨越"陷阱"不得不面对的难关。
但是,也应看到,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强,抗风险能力不断提高,发展中的失衡风险仍然可防、可控。
与拉美等一些掉进"陷阱"的国家不同,我国政治安定、金融稳定,国际地位显著提升,具有较强的抵御外部冲击能力,中国经济迎战金融风暴的漂亮答卷就是又一印证;人才总量巨大,资本充足,发展的回旋余地大;"制度红利"还有较大空间,城镇化推进会形成新的"人口红利";工业化中期的后发优势尚未完全释放。作为一个幅员辽阔、发展不平衡、市场潜力大的发展中大国,中国仍具备持续增长的基础和条件。
从居民收入看,虽然当前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但各社会群体的收入水平绝对值普遍增加。国家近年接连出台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的"组合拳",消费以每年17%-18%的速度增长,超过GDP增速。未来5年,国内市场"蛋糕"会继续做大,消费潜力将被进一步激发。有机构预测,到2015年,中国消费额占全球比重将从2006年的5.4%上升到14.1%,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消费市场。
从产业结构看,传统工业的产业集中、改造升级、并购重组都在加快,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前景看好,现代服务业有很大拓展空间。特别是目前中国企业研发投入增速明显提高,一批重大项目在技术上"从跟跑到领跑",自主创新能力有所加强,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
从城市化看,"十二五"期间,我国城市化率将以每年增加0.8个百分点的速度加快推进,一系列建设会带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人口规模增加带来新的消费需求。人力资源素质提升较快,全国每年新毕业的大学生超过600万人,相当于欧洲一些中等规模国家的总人口。劳动者素质走高可以抵消劳动力数量增速放缓对经济的不利影响。
从社会建设看,盖保障房、扩大就业、推动医改、扶贫开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改善民生被摆在更突出的位置,更多的真金白银投向普通居民包括困难群众,社会事业的"短腿"正在变长。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判断,就中国的增长形态而言,落入拉美、东欧一些国家那种"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性很小,除非出现重大挫折或反复。不过,在中国经济增长"自然回落"以及回落后转入新增长期的过程中,将会面临特殊的矛盾和问题。
北京大学教授刘方棫认为,成为中等收入国家后,中国有落入"陷阱"的风险,但"十二五"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若能抓住机遇,发挥优势,统筹应对,是可以有所作为并避开"陷阱"的。
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指出,对于"中等收入陷阱",中国有别国经验可循,但绝无模本可复制,不能以其他国家的轨迹来推断中国的发展走向。
当然,迈过"陷阱"殊为不易。从全世界看,一国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是转型的关键期。在这一阶段,经济、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经济增长要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社会发展要由追求效率转向追求公平。一些国家就是因为没有完成好增长动力的转换,加上对社会公平性重视不够,导致经济增长停滞,引发社会动荡,最终掉进了"陷阱"。近几十年来,仅有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少数经济体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成功跨过"中等收入陷阱",实现了向高收入国家的转身。与这些国家相比,拥有13亿多人口的中国由"中"到"高"比先前的由"低"到"中"难度更大、挑战更多。
我们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
化解风险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关键在于主动彻底地转变发展方式每个经济体都有"阶段性的成长极限"。中等收入陷阱,犹如一个人的"中年危机"。
胡鞍钢说,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在于能否主动、彻底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低水平、低质量、不可持续的发展转向高水平、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
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张卓元认为,转方式调结构是世界上许多中等收入国家面临的共同难题,也是我国避开"陷阱"、再上台阶的现实选择。要从中等收入国家变为中等发达国家,关键就看今后十年尤其"十二五"是否真正转变了发展方式,而非短期内经济是否保持超高速增长。
跨越"陷阱",必须实现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
在跨越"贫困陷阱"过程中,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依赖劳动力、资本、能源等要素驱动,并由此形成过度粗放的发展模式。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从经济大国变为经济强国,要靠效率驱动、创新驱动、内生增长驱动。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认为,避免直落"陷阱",就要在经济层面坚持内需为主,把扩大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同时,一方面提升传统产业,提升劳动力素质,一方面在新兴产业领域抢占先机,增加在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的比重,改变经济增长对传统比较优势的依赖,培育以科技创新为基石的新竞争优势,并力挺民营经济,激发创业、创新、创富的微观动力。【2、动车事故涉及多家公司】
动车事故引爆多重利空 高铁概念市值蒸发316亿
集聚在A股周围的多重利空,被“7·23”动车追尾事故引爆。
昨日,受动车追尾事故引发铁路基建板块大跌、外盘股市走弱等影响,沪深股市跌幅双双达到约3%,上证综指失守2700点整数关。
至收盘,上证综指报2688.75点,下跌82.04点,跌幅为2.96%;深证成指收报于11966.24点,下跌386.26点,跌幅为3.13%。两市合计成交2186亿元,较前一交易日放大逾三成半。两市个股和板块普跌,其中铁路建设板块下跌5.53%。
市场人士认为,昨日市场大幅下行是一系列利空的集中反映,主要原因在于政策放松预期落空,动车事故“引爆”了杀跌动能。
中信建投首席宏观分析师魏凤春表示,“目前的状况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大家所希望的政策层面的放松,并没有如期发生,经济依然保持低迷。”
国海证券策略分析师桑俊与魏凤春看法相同。他们认为,国内对房地产实行二三线城市限购令的严格调控保持不放松,货币紧缩政策也未见放松。日前发生的动车事故,引发高铁概念股回调,带动指数破位下行。另外,外围不确定性因素存在,美国的债务上限谈判让投资者忧虑情绪增加。
国金证券分析师徐炜也表示,市场一直期待下半年投资增速回升,但动车事故可能会促使政府整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并放缓未来几个月的投资步伐。
针对后市,分析师较为谨慎。
“目前看不到方向,避险是主要基调。”魏凤春表示,不过美债上限谈判应该影响不大,主要还是要看国内政策方向和经济改观程度。
国金证券分析师杨建波建议,后市应该谨慎,采取防御策略。市场在大幅回调后,悲观情绪得到一定程度释放,可能会形成反弹,但短期内应降低参与度,控制仓位。中线可布局受益“十二五”规划政策的主题投资板块和资源板块。 【3、经济硬着陆风险加大】
中国经济硬着陆风险加大 人民币“空军”已出动
在各路资金押注人民币继续升值时,有一些少数派选择了相反的方向。
"我们的确在做空人民币。"纽约投资公司Bienville Capital Management LLC的首席投资官卡伦?汤普森(Cullen Thompson)告诉财新《新世纪》,人民币兑美元贬值的可能性,至少比市场一致预期认为的要更大。
近日,海外市场做空人民币期权的价格小幅上升,显示做空人民币的交易在增加。尽管市场主流意见还是看多人民币,还没有出现多空转折点,但少数做空交易的出现,意味着人民币兑美元升值的压倒性一致预期,已出现分歧。
这一方面是因为汇改以来人民币升幅已然不小,另一方面是因为市场对中国经济的忧虑在增加。
中国经济增速、结构调整成败、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经常项目平衡状况、资本项目开放前景、通胀风险等经济基本面的多个因素,都将影响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走势。
押注"可预见的意外"
"几个月之前,我们这样做了。"汤普森告诉财新《新世纪》记者,中国经济正走向"软着陆"或"硬着陆",尽管下滑程度和时点尚不确定。早在今年4月,汤普森在一次对投资者的会议上称,"已经试图审慎地减少任何依赖中国经济高增速的重大杠杆风险。"
汤普森特地强调,"不一定将人民币贬值视为基准情形"。但他认为,中国经济的确有一些问题,考虑潜在风险的严重程度,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
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财富管理公司Broyhill Family Office也在做空人民币。该公司首席投资官克里斯多夫?帕维泽(Christopher Pavese)6月30日在公司网站发文称,不能确信人民币会贬值,但敢说其可能性比"市场先生"认为的要大得多。
"在发表这篇文章时,作者正通过传统的和衍生工具卖空人民币,尽管头寸随时都在变化。"该文末尾声明。
做空队伍中,更具影响力的是来自得克萨斯州的对冲基金Corriente Advisors LLC。这家公司赫赫有名,其首席投资官马克?哈特(Mark Hart)在2006年成立了美国次债危机基金,2007年推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基金,都成功做空,收益颇丰。
"市场参与者对中国的得意自满,与美国次债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之前的情景可怕地相似。"哈特去年11月就这样告诉投资者。他专门设立了中国机会基金(China Opportunity Master Fund),试图从中国经济放慢中获利。
一位了解Corriente Advisors投资策略的美国资产管理公司人士告诉财新《新世纪》记者,这家公司是赌市场低估发生概率的金融事件,赌对就可以大赚,"他们不是觉得人民币的风险提高,而是认为市场对人民币的风险显著低估了。"
帕维泽认为,中国债务驱动的投机泡沫,可能导致人民币贬值成为"可预见的意外"。他所称的"可预见的意外"有三个特征:至少有一些人意识到有问题;随着时间推移愈发严重;最终会形成冲击力巨大的危机。
"预测这类事的时点富有挑战且令人沮丧,但时点存疑,并不意味着风险可以被忽视。"帕维泽说,每一位投资者都在寻找中国的投资机会,都认为中国会保持当前的增速,那么当这些人都错了时,会怎样呢?"至少值得在投资组合中采取一些保险措施,来对冲上述假设都是错误的风险。"
更重要的是,"采取保险措施对冲风险几乎是免费的。"帕维泽说。成本低廉也是汤普森的考虑之一,"做空期权的确很便宜。"
投资公司和对冲基金做空人民币的一个主要工具,是买入人民币看空期权,多为一年期。
一位欧洲银行驻香港的外汇交易员介绍,有两个指标可以判断海外做空人民币行为的程度。一是对冲基金共买了多少金额,"这个很难找到";二是期权的价格。
7月初市场上买入一年后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为1:7.0的看空期权,每100万美元面额的期权,需支付2200美元。但四个月或者半年前,只需要支付500美元至600美元。
一位做空人民币的美国对冲基金人士也告诉财新《新世纪》记者,现在人民币看空期权的价格几乎是一年前的2倍,过去几周这类期权的价格正在上升,但仍然是有吸引力的。而且,他认为,价格上升,恰恰是更多人开始关注中国波动性的信号。
上述外汇交易员说,过去在外汇市场上提人民币贬值,海外投资者都不屑一顾,但现在情况在改变。
人民币看空期权的吸引力在于,既可以对冲人民币贬值风险,也可以获得利润。上述美国对冲基金人士介绍,有两种获利方式,第一种是持有期权,等候人民币贬值;第二种是,在市场波动中,在较高价格时卖出期权获利,"风险在于,期权市场流动性不足。"
两种做空逻辑
财新《新世纪》记者采访发现,做空人民币主要基于两种逻辑,一是危机论,即认为由于房地产泡沫、地方政府债务等风险,中国经济可能"硬着陆",中央政府会采取刺激政策,人民币贬值是其中之一;二是升值到位论,即考虑到中国高通胀及高房价,以及贸易顺差的缩小,人民币兑美元即将升值到位甚至已经到位,若央行不干预,市场力量驱动下可能会贬值。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对冲基金做空一国货币,多是因为预计经济基本面可能出现问题。
帕维泽,就很担忧中国的政府债务风险。
审计署6月27日公布的地方政府债务数据显示,过去三年,地方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从17%增长至27%,且60%以上投向基础设施,近四分之一的债务偿还依赖土地收入。
看到上述数据,帕维泽担心,在货币条件收紧和全球经济更脆弱的情况下,一旦信贷投放放慢,对经济产生实质性制约,地方债务违约会快速增长。
Bienville Capital Management对中国经济和人民币的关注已经超过18个月。汤普森接受财新《新世纪》记者采访时说,做空人民币,只是为防范中国潜在的"硬着陆"或者"软着陆"风险而采取的措施之一。中国经济的问题,"短期内是通胀,中国的通胀不仅仅是周期性的,会制约政策的灵活性;中期内,信贷问题可能出现,而且其规模和严重程度会超过以前曾经出现过的问题。"他强调,中国经济从便宜的贷款中获益,而一旦大量流动性消失,问题就会显现,对于已经非常脆弱的全球经济有负面影响。
哈特从去年就开始看空人民币。他在去年11月对投资者的一次会议上指出,中国不适当的低利率和人为压制汇率的做法,在房地产和银行信贷等多个领域带来危险的泡沫。【4、评级机构认定希腊铁定违约 市场用脚投票】
评级机构认定希腊铁定违约 市场用脚投票
欧债危机命悬一线,欧洲股市汇市长期处于“失血”状态,而就在上周欧盟出台了第二轮希腊援助方案,许久不振的市场终于迎来些许喘息机会。但好景不长,25日国际评级机构穆迪公司宣布,将希腊国债评级在“垃圾级”的范围内进一步下调三档,并称希腊国债“铁定违约”。
受穆迪严正警告希腊违约风险的影响,欧洲市场在经历了上周五的大涨后很快调头下行。25日早盘,欧洲主要股指普遍下挫,欧元也在穆迪宣布降级决定后重回跌势。北京时间25日19时30分,欧元兑美元汇率报1.4373美元,跌幅0.18%。
“希腊违约几率接近100%”
穆迪25日宣布,将希腊评级从“Caa1”下调至“Ca”,并称其仍面临中期偿付能力方面的挑战,财政和经济改革面临巨大的实施风险。不过,穆迪也指出,欧盟方案以及债券“以新换旧”计划提升了希腊稳定局势和削减债务的可能性,有助于控制短期风险蔓延,提高整个欧元区的稳定性。
穆迪在当日发表的公告中表示,欧盟宣布的救助计划表明,债务折价置换及希腊国债违约的可能性几乎是100%。“该方案为其他可能出现类似希腊财政问题的欧元区国家树立了债务重组的先例。”
根据穆迪规定,“Ca”评级代表债务具有高度投机性,可能正处于或非常接近违约,仅能收回部分本息。目前,另外两大评级机构惠誉和标普对希腊的主权债信评级都是“Ccc”,略高于穆迪的评级。
欧元区领导人21日达成第二轮希腊援助方案。根据此方案,欧元区国家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将为希腊提供1090亿欧元(约合1570亿美元)的资金。此外,金融机构认同了一系列旨在减轻希腊债务负担的债券交换和回购方案,并同意为援助希腊提供500亿欧元。
一名欧盟高层官员上周末表示,欧元区官员及银行业者计划几周内,针对民间持有的较长期希腊债券进行自愿性换债,尽可能缩短希腊处于“部分违约”状态的时间。该官员称,相关谈判将持续进行,目标是在8月底展开换债,9月初告一段落。
“救赎市”昙花一现
上周希腊第二轮救援方案出台后,欧洲股市受到鼓舞普遍大涨,泛欧绩优股指标指数22日收升0.5%,上周累计上扬2%,出现所谓的“救赎市”行情。然而好景不长,25日开盘后,欧洲股市再现普跌,意大利及西班牙等股市跌幅均超过1%。
惠誉上周向投资者发出警告:在希腊回到可持续的财政道路上以及避免债信危机扩散前风险犹存。而一旦希腊被判定为违约,欧元区领导人就必须提供350亿欧元的担保,以说服欧洲央行在其贷款操作中继续接受希腊主权债作为担保品。
然而正当希腊政府削减支出之际,银行业的状态也将威胁经济增长。作为希腊债券交换和回购计划的一部分,银行自愿同意将所持希腊国债的价值减记21%。
“他们弄了一大块补丁,可是还是补丁,”哥本哈根Nordea投资管理公司的一位资深策略师表示,“我们还没有脱离困境。”该公司管理着2200亿美元的资产。
德国媒体24日援引欧洲央行执委会成员斯麦吉的言论称,欧元区在处理希腊债务危机方面付出了巨大代价,“爱尔兰和葡萄牙已经显示出推进减赤计划的决心,并且正在继续努力”。
此外,引发市场担忧的另一大因素来自德国。欧洲债务危机爆发以来,欧盟和IMF承诺向希腊、爱尔兰、葡萄牙提供约3650亿欧元的援助,包括上周额外给予希腊的1090亿欧元援助金。其中部分资金来自规模为4400亿欧元的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该基金用于购买高负债欧元区成员国的债券。根据EFSF文件显示,德国负责提供其中27%的援助资金。然而,截至上周末,德国国债的信用违约掉期(CDS)合约价格本月已经上扬约39个基点,高于美国同类资产价格,为4月以来首次。CDS价格上扬代表外界认定标的资产的信用质量恶化。分析人士指出,非核心欧元区国家危机的解决方案是靠德国借出更多的钱给陷入困境的国家,而德国信用质量堪忧对救助可谓雪上加霜。
欧元重回下行路
欧洲央行管理委员会成员卡洛斯·科斯塔25日表示,欧盟成员国在积极应对危机方面显得非常困难,欧洲央行释放流动性仅为紧急措施,不能长期使用。他还认为,欧元区需要设立经济政府。
据海外媒体报道,希腊公共债务已经扩大到相当于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43倍。希腊危机正在不断侵蚀欧洲金融市场的信心,上周意大利、西班牙国债收益率一度创下历史新高,但希腊第二轮援助方案的出台令恐慌情绪暂时得到缓解,欧元因此回升。上周,欧元兑美元汇率累计反弹1.4%,报1.4360美元。
但当穆迪25日宣布下调希腊评级后,欧元兑美元汇率由此前的1.4370美元迅速下跌至1.4355美元。不过,有海外媒体分析认为,本周美元可能继续下跌,8月2日最后期限临近,但政客们是否能及时达成提高举债上限的协议仍是个未知数,市场担忧美国可能失去现有的3A评级,这将有助于欧元兑美元汇率上行。
查看更多投资资讯,请点击进入搜狐证券频道>>
(责任编辑:郝艳)
搜狐证券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搜狐证券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