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战狼队的霸气口号:《安徽电业》2008年第05期——泾川佳境三百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2:48:06
泾川佳境三百里
泾县位于我省南部,南依黄山,西临九华山,襟抱太平湖,处于长江南岸平原和皖南山区交接地带,属皖南丘陵山区。
据考,泾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秦建置泾县,因境内主要河流青弋江古称“泾水”,泾水别名“泾川”,县以水名,故泾县又有“泾川”之称。据《后汉书?明帝纪》李贤注:汉县“有泾水,出芜湖,因水立名”。这就是“泾县”、“泾川”的前尘。
宣州吴语
介绍家乡泾县,首先得用地道的泾县话介绍地道的泾县。
泾县话属于安徽省境内的宣州吴语。吴语是我国南方方言中一种历史悠久的方言,宣州吴语区是吴语的一个次方言区。泾县话在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至今仍然保留着吴语的一些特点。可惜的是,现在地道的县城话只有年老一辈人会说了;中年人能完全听懂,在家说、出了家门不说;更年轻一辈只能听懂一些,其语音、词汇、语法中的某些成份、现象正在逐渐消失。
泾县境内的方言有泾县话、外地话两种。外地话分散在少数几个地方,如孤峰、童疃(怀宁话)、汀溪(湖北话)、爱民(安庆话)。这些说外地话的居民,都是祖辈从外地迁移至此地定居下来的。
泾县话的种种特点,最明显的是副词的使用,表现力比普通话丰富得多。比如:“稀”、“铁”、“老”都具有普通话“很”的意思,如“稀烂”、“铁硬”、“老远”等,泾县人在讲话时常加上后缀“的”,于是显得“很”的程度更深,深到一种夸张的程度。另一方面,普通话用“很”、“非常”作状语的句子,泾县话惯用补语表达,如:冷煞人、欢喜得不得了、跑得伤心等。泾县话中还有许多特有的词汇,体现了俚语的生动形象性,听起来风趣幽默,具有独特的地方风味。如“飞天”形容小孩特别调皮好动;“灵番”是指聪明、机灵;“砸锅”比喻指事情办糟了。泾县话还习惯在身份称谓、男子名字后面加“郎”、“官”带有亲昵的感情色彩。如:新郎官(新郎)、弟老官(弟弟)、老大官(大哥)等等。另外,泾县话中还有许多有音无字的词,既增强了泾县话的表现力,又形成了泾县话的地域色彩。
泾川风光
泾县全县总面积2059平方公里,境内山高林密,溪涧纵横,小桥人家,风景如画,素有“山川清淑,秀甲江南”之誉。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写道:“泾川三百里,苦耶羞见之,佳境千万曲,客和无歇时。”据统计,泾县有大小景点70多处,其中国保单位3处(查济古民居、云岭军部旧址、水西双塔)、省保单位10处、县保单位35处。
查济古民居——古建筑群就坐落在查济河两岸,绵延10里,现存明代建筑80处,清代建筑109处,几乎所有的明清建筑都雕梁画栋,翘角飞檐,其中德公厅屋、诵清堂、爱日堂等住宅更是高大宏伟、结构精致。这些古代民居的外形全是青砖黑瓦,明清时期,查济人多在外经商。不乏富商巨贾,为什么不把住宅装潢得五彩纷呈呢?原来中国封建社会对色彩的使用有着极其严格的等级区分,平民百姓纵使有万贯家私,也绝不允许在住宅上使用各种金碧辉煌的彩画与装饰。“堤内损失堤外补”,聪明的查济人巧妙布局,“依山造屋,傍水结村”,民居的分布格局巧妙地运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借景、对景等手法,形成“门外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的“天人合一”的格局。房屋间有街巷相通,岑河、许河、石河三水合一的查济河逶迤穿村而流,石渠绕每家每户而过;查济河因落差较大,清澈的河水迭瀑式地流淌,沿河错落有致地建有多道拱石桥、板石桥、洞石桥将两岸民居相连。据说,查济村原有108座桥、108座庙、108座祠堂。时至今日,查济村虽历经百年风雨治桑,不复有往日风采,却仍存有红搂、天申、灵芝等15座桥和10余座祠堂、庙宇。三水村中流,三塔拱四门,石桥跨河溪,两岸古建群。虽然多是遗址,却更有一种自然、真实、坦荡的风味。
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泾县是全国闻名的革命老区,抗日战争时期,南方八省14地区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同年新四军军部在武汉成立,并于1938年8月2日进驻云岭,直至1941年元月“皖南事变”发生。1938至1941年,新四军军部和中共中央东南局驻屯泾县云岭,周恩来、陈毅、叶挺、项英、曾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这里指挥华东、华中军民抗日,泾县由此成为与延安遥相呼应的南方革命圣地。泾县茂林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地,七千余名新四军将士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长眠在东流山下,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也成为省内外著名的革命历史教育基地。
水西双塔——古列泾县八景之首,今为国家级森林公园,与县城隔水相望,秀峰屏列,松竹蓊郁。宋代双塔一为大观塔,一为小方塔,傲峙左右。大观塔建于北宋末年,外观七层,内十二层,平面呈八边形,塔身内外壁嵌有石刻128方,是研究皖南宋代佛教建筑不可多得的资料。与大观塔遥相对应的小方塔建于南宋绍兴年间,故又称绍兴塔,七层四面。“两两浮屠耸碧空,青冥如洗矗长虹。光连梵宇昙花洁,彩散诸天贝叶红。只有轻鸢摩绝顶,想多古佛居当中。凌虚欲陟恣遐瞩,藓蚀苔封怅不穷。”清代诗人胡兆殷一首《水西双塔》道尽了千年古塔的沧桑。
桃花潭——因唐代诗人李白《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句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而名扬天下。据说,汪伦久慕李白诗名,得悉李白将来泾县忙致书说:此地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店。好游善饮的李白欣然而至,却未见十里桃花与万家酒店,汪伦乃实告:“桃花”者,潭水名也;“万家”者,酒家姓氏也。李白闻之大笑。汪伦款留他数日后,赠名马八匹,官锦十端,并率族人踏歌送行。李白感其情,遂作七绝赠之。自从这则掌故被袁枚写入《随园诗话》,李白与汪伦的佳话流传更广了。
桃花潭四周景色,踏歌声声的古岸阁、青砖黑瓦的古民居等虽不是知名景点,没有成群游客的地毯式“轰炸”,但却是摄友们最喜欢的去处之一。尤其当你远离城市和人群的喧嚣,置身这山明水秀、恬静安详的原野,满目是无名野花的芬芳,迎面是袅袅炊烟的清香,头枕一夜宁静,耳闻鸡犬之声,身披万顷晨雾,足嬉潺潺溪流,相信一定体会到那份久违的感动。
江南第一漂——江南第一漂位于徽水河流经泾县的最后一段,上起乌溪姚村,下止黄村镇,全长约20公里。月亮湾风景区位于县城18公里外的蔡村镇大康村,景区内河道蜿蜒曲折,水流湍急,两岸层峦垒翠,风光绮丽,美在自然的景观、自然的山水。这里被多家电影制片厂选为外景拍摄基地,《渡江侦察记》、《月亮湾的笑声》等都曾在此拍摄外景。其中一处景点“胡老湾冲浪”可谓一弯三折,滩中有垅、垅中有滩,千余米的河道落花流水差一米多,最能体悟“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意境。
黄田洋船屋——位于榔桥镇黄田村,又名笃诚堂,建于清道光末年,四周围以高墙,两侧开有深渠,围墙及屋体皆仿轮船外形依地势而筑,称之为洋船屋。在清朝中期,上海等港口才刚刚出现洋船,而在交通闭塞的黄田山区就已造出了设计精巧、结构别致的洋船屋,堪称是件奇事。这就不得不说到洋船屋的来历了。清道光年间,黄田盐商朱一乔父子在沪经商成巨富,每每回家便讲述外面的风土人情和奇闻轶事。朱一乔的母亲和妻子听到“洋火轮”的情形后,产生了想见一见的愿望,因交通落后加之缠足致行动不便,难以出行,终未如愿。禀性孝顺的朱一乔为圆母亲夙愿,与儿子商议修建了这座外形酷似大轮船的建筑——洋船屋。经过四季风雨和历年霜雪,有着100多年历史的洋船屋至今风范依旧,古韵依存。那青砖黑瓦于陈旧清幽间诉说着历史的曲折幽深,见证着主人的聪明才智。
此外,泾县还有太平湖、文昌阁、中华第一祠、王稼祥故居、赤滩老街、西阳花戏楼、茂林魁山、南容蜜峰洞、章渡吊幢阁、三吴记念馆等景点。
物华天宝
泾县森林覆盖率达到63.5%,木材蓄积量433万立方米,毛竹蓄积量3484万根。泾县野生动物繁多。有梅花鹿、云豹、金猫、黑鹿、四不象(麋鹿)、白颈长尾雉、白鹇等珍禽异兽,还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扬子鳄,有味同长江鲁鱼的“雪花金鲐”,也有龙鳍果腹、长不盈雨的“琴鱼”。泾县矿产资源丰富。金属矿有金、铁、铜、锰、钼等10余种。非金属矿有方解石、大理石、石英石、花岗石等,品位较高,其中方解石储量3亿立方米,为华东之最。煤炭资源储量也十分丰富。
宣纸之乡——泾县是国宝宣纸的发祥地和正宗产地,所产宣纸为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宜书宜画、不蛀不腐,享有“纸口之王”、“千年寿纸”之美誉。根据史料记载:东晋时产生了藤纸,隋代大批量制造了楮皮纸,唐代时出现了宣纸。
宣纸取材于泾县及周边的沙田稻草与青檀(榆科,落叶乔木)加上辅料杨桃藤(弥猴桃藤)汁。可是为什么叫“宣纸”而不叫“泾纸”呢?“宣纸”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著名学者张彦远在乾符年间(公元815年―公元875年)所著的《历代名画记》一书中,“好事者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这是最直接对宣纸定名的文章。事实上,在张彦远之前就已有将宣纸作为贡品了,只是没有明确定名而已。据《旧唐书》载:唐天宝二年(公元743年),陕西太守韦坚向朝廷进贡时,各郡贡品就有“宣城郡船载……纸、笔、黄连等物”的记载。《新唐书?地理志》和《唐六典》上记载着“宣州贡纸、笔”等文字,可见该地所产纸、笔在当时已甲于全国,因唐代的泾县、宣城、宁国、旌德和太平等均属于宣州管辖,而据《宣州府志》载,宣纸主要集中在泾县一带,由此推断,宣纸之名的产生与当时所管辖的州府息息相关,也即与地理位置的关系极其密切。
宣纸作为艺术的载体,具有独特的质感、量感和空间感,能使书画作品具有灵气充盈、意境深远,具墨分五色而凝神、散其韵达万变之功用,使书画作品具有墨韵万变多色的效果和水墨淋漓的风格、润湿有干的感觉,其自身的艺术性和民族特色的中国书画艺术共冶一炉,流芳于世。现珍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唐人韩滉《五牛图》和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均以宣纸为载体,也说明宣纸的抵抗衰老、腐蚀和虫蛀的特性是其他纸所不可比拟的。
宣纸历来深受书画艺术大师的青睐,1980年7月国画大师刘海粟先生题下“纸寿千年,墨韵万变”。1985年4月全国美术协会主席吴作人题写了“纸墨千秋”。国学泰斗郭沫若高度概括了宣纸在中华文化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宣纸是中国劳动人民所发明的艺术创造,中国的书法和绘画离了它便无法表达艺术的妙味。”
绿茶之乡——泾县产茶历史悠久。据《宁国府志》记载:“宋时泾县有茶树四百万六千六百八十七株”。远在唐代就曾出产过白云茶,涂尖等名贵茶叶。相传清朝乾隆皇帝六下江南途经宁国府时,知府大人献上泾县产的贡尖,乾隆尝后龙颜大悦,赞不绝口,吩咐随从带上饮用。清朝晚期,泾县尖茶已畅销沿江各大城市,并随出洋华人批量销往东南亚一带,故在当时,尖茶又有“洋尖”之称。泾县山区茶园遍布,所产绿茶久负盛名,尤以火青、特尖、提魁为佳。明朝末年,居住在泾县黄田涌溪的罗隐和尚创制出风格独特的“涌溪火青”,并以其腰圆紧结,味甘香浓的特点享誉全国,为历代贡茶。
木梳之乡——泾县是全国最大的木梳加工生产基地,有木梳生产企业60余户,拥有十几种木梳品牌,开发出保健木梳、工艺木梳、竹梳等5大系列300多个品种。泾县木梳采用上等黄杨木、檀木、桃木、梨木、沉香木、枣木等天然名贵材料,传承了传统的手工制梳工艺,造型别致,手感极佳。
用木梳梳发,能够疏通经络、活血化淤,改善头皮和颅内营养吸收。隋代医学家巢元指出“梳头有畅通血脉,使发不白的作用”,大文学家苏东坡对梳头有深切体会,说“梳头百余下,散发卧熟,寝至天明”。
琴鱼干——琴鱼干为泾县独有的著名特产,这种罕见的小鱼干一般不作食用,多用来泡水代茶饮,故有“琴鱼茶”之称。琴鱼长不过寸,口生龙须,重唇四腮,鳍乍尾曲,嘴宽体奇,龙首鹭目,味极鲜美。饮用时,将琴鱼干放入杯中,冲入开水,鱼干上下游动,栩栩如生,似活鱼跃于杯中;入口则觉清香醇和,沁人心脾;喝罢茶汤,再将琴鱼吃在口里细品,鲜、香、咸、甜,别具风味。
琴鱼的由来当地有许多有趣的传说。相传晋代时,有一位隐士叫琴高,他在这里修仙炼丹,常将丹渣倒于山下溪水中,丹渣入水,就化作条条小鱼。一日,琴高“修炼道成,控鲤上升”。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便将山下石台叫“琴高台”;水溪取名“琴溪”;溪中小鱼则称为“琴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