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山文化研究》总第 5 期 (2008年第 3 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10:11:51
《蒙山文化研究》编辑部   编辑部 林清伟
2008年8月8日
蒙山文化研究会
名誉会长:李祥栋 刘家骥 李富山
冯增田 高 明 张传普
孔祥广 王林山 陈一兵
程新安 孙印远 李中经
麻建东 王丽云 刘仕江
郑晓廷 王 霞 赵景元
高彦坤
会 长:魏殿玉
副 会 长:刘文锋 唐少青 刘兆存
魏丕清 宋玉田 李常松
徐 斌 廉 金
《蒙山文化研究》
顾  问:刘家骥 冯增田 高 明
孔祥广 王林山 陈一兵
程新安 孙印远 李中经
郑晓廷
编委会主任:魏殿玉
委 员:刘文锋 李常松 徐 斌
廉 金 王 健 宋玉田
魏丕清 刘兆存 唐少青
彭志军 华 强 王江华
沙振霄 杨 岩 王鸿烈
潘景文 李智信 胡乃夫
孟宪华 魏 文 李洪廷
王相臣 彭殿龙 王庆全
王 莉 高远图
2008年第三期(总第五期)
主 管
平邑县人民政府
主 办
蒙山文化研究会
主  编:魏殿玉
副 主 编:刘文锋 李常松 徐 斌
廉 金
本期执行主编:徐 斌
本期编辑:李常松 廉 金 林清伟
刊名题字:刘 岳
封面设计:彭殿龙
先期制作:林清伟
电脑制作:临沂日报社印刷厂业务
制作部
准 刊 号:山东省内部资料性出版
物准印证2007年第12号
编辑出版:《蒙山文化研究》编辑部
地  址:平邑县人民政府办公楼四楼
邮  编:273300
电  话:0539-7187112 4211327
http://www.mswh..gov.cn
E-mail:mswhyj@163.com
印  刷:临沂日报印刷厂
出版日期:2008年7月25日
(内部资料 免费交流)
目 录
刊首寄语
支援汶川——平邑人民在行动……………………………………本刊编辑部
特别报道
中共平邑县委书记王林山关于成立平邑老年书画研究会的批示……………
平邑老年书画研究会成立………………………………………………本刊讯
在平邑老年书画研究会成立暨揭牌仪式上的讲话……………………朱兆彬
在平邑老年书画研究会成立暨揭牌仪式上的讲话……………………刘仕江
平邑老年书画研究会领导机构名单……………………………………………
县人大机关举办"庆七一、迎奥运"书画展……………………………杨兴瑞
冠鲁集团赴川援建突击队载誉归来………………李宗银 宋忠良 咸立华
赵霞--汶川地震灾区行………………………………………续超群 张 波
难忘这一刻
张霞--擎起奥运圣火沂蒙传递第一棒……………张 坤 王 峰
蒙山论坛
九间棚精神探析………………………………………………魏殿玉 彭进平
蒙山地区植被情况调查和建议…………………………………………赵法朱
丹山生态旅游开发构想………………………………………胡一金 廉 金
溯源探流
颛臾国史迹续探
——兼论东夷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关系………………………李常松
今日平邑
打造优雅舒适的人居环境
——平邑县创建省级卫生县城纪实……………………刘文锋 刘如冰
人物春秋
老八路魂归蒙山…………………………………………………………赵 华
尸谏国民政府的抗日英雄孔宪荣………………………………………李 莹
追忆张寄庵老先生………………………………………………………王有瑞
欧阳修力荐孙沔再知庆州……………………………………孙士纯 孙柏远
峥嵘岁月
罗荣桓政委率部进驻天宝山区活动侧记………………………………李洪廷
罗荣桓在平邑二三事………………………………宋汉华 金 红 刘 玲
往事追忆
平邑花岗岩“将军红”名称的来历…………………………………于泽方
史海钩沉
阳地名考……………………………………………………………王庆全
我与蒙山县……………………………………………………………魏宝玉
文苑漫步
神融气胜 宽博豪放
——赏著名书画家刘岳先生的书法艺术……………唐美山 王海昌
承古创新 妙笔生花
——对刘岳先生书品人品的印象……………………魏殿玉 徐 斌
蒙山寿星………………………………………………………………高 岩
蒙山采药记…………………………………………………庞宪清 庞朝轩
元郭宝塔诗解读………………………………………………………李常松
为蒙山万寿坊题联……………………………………………………王汝涛
为蒙山撰联……………………………………………………………王鸿烈
为蒙山撰联……………………………………………………………马玉启
为曾子山撰联…………………………………………………………徐 斌
编读往来…………………………………………………………本刊编辑部
本刊声明…………………………………………………………本刊编辑部
刊首寄语
支援汶川——平邑人民在行动
本刊编辑部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是一个令国人伤痛的时刻。8.0级大地震,四川汶川为中心的10余万平方公里范围内,顷刻间,山崩地裂,樯倾楫摧,人民生命财产受到极为严重的损害。
特大地震灾害时刻牵动着平邑人民的心。和全国人民一样,平邑县委、县政府,全县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各阶层立即行动起来,以各种方式向灾区人民奉献着拳拳爱心,表达着悲悯之意,体现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抗灾精神,与灾区人民一起在危难之中众志成城,在困难之中守望相助。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乐章,令人感慨不已。
请看,县里领导动起来了,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动起来了,农民动起来了,个体工商业者动起来了,中小学生动起来了,社会各阶层都动起来了……百万平邑人民向灾区群众伸出了援助之手。
连日来,全县广大党员自愿踊跃交纳“特殊党费”支援抗震救灾。平邑镇、仲村镇、地方镇、郑城镇、柏林镇、临涧镇、铜石镇、经济开发区、归来庄金矿、丰源公司、精工通用齿轮厂、卫生局、交通局、商贸办党(工)委的党员交纳23万元“特殊党费”,其中千元以上者48人。流峪镇党委领导班子成员中有9人交纳了千元“特殊党费”。县检察院在全县率先举行了“特殊党费”交纳仪式,86名党员捐款18410元。公安、交警战线全体民警纷纷慷慨解囊,捐款5万余元。县五金公司退休干部李森祥,从自己微薄的退休金中拿出1000元作为“特殊党费”,满含深情地说:“灾害无情人有情,我虽然不能去灾区一线支援,但愿意尽最大努力帮助灾区人民早日重建家园。”平邑汽车站特困职工张胜利,震后第三天,将家里仅有的积蓄1000元现金交到了县红十字会。之后,又把拣垃圾换来的1100元捐给了灾区。
5月20日,县民政部门收到一份7885 元的特殊捐款,署名为“平邑县看守所全体在押人员”。汶川大地震同样“震”动了他们的心,并以自愿捐款这一行动表达了认罪悔过、回报社会的积极改造态度。
县人大代表、山东万利来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赵霞,除捐赠物品和现金外,又主动出资10.6万元,租用5辆大货车,把地方镇罐头行业协会会员企业捐赠的100吨价值120万元的优质罐头,千辛万苦辗转运送到绵阳灾区。
沂蒙老区好媳妇包庆荣把1000双鞋垫寄往地震灾区,慰问日夜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的人民子弟兵。
至6月底,全县社会各界累计捐款捐物590万元,共产党员交纳抗震救灾“特殊党费”200余万元。
日历记下了那个悲惨的日子,历史也同时记下了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伟大壮举。
这正是:举国同悲祭三川,蒙山峨嵋心相连。手足情谊感天地,矢志重建新家园。
特别报道
中共平邑县委书记王林山
关于成立平邑老年书画研究会的批示
成立此研究会很有必要,有利于丰富老年同志的生活,也有利于文化事业的繁荣。
请老干局牵头,做好筹建工作,各有关部门予以支持、帮助。
平邑老年书画研究会成立
本刊讯 在县委、县政府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平邑老年书画研究会成立。4月24日在县老干部活动中心召开第一次会员大会并举行揭牌仪式。市政协原副主席、市老年书画研究会会长朱兆彬、县领导刘仕江、李秀兰、魏殿玉等出席会议。县政府顾问魏殿玉主持成立与揭牌仪式,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刘仕江代表县委作了重要讲话,对研究会工作提出了要求。朱兆彬和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秀兰为研究会揭牌。会议选举县人大原副主任李才笃为平邑老年书画研究会会长,杨广森、侯承义、邱立刚、李常森、卢之光、高崇业、刘庆玺、孔庆华为副会长。会议通过了《平邑老年书画研究会章程》。
平邑老年书画研究会的成立,为广大老同志提供了学习研究交流书画艺术的平台。对于传承历史文化,推动三个文明建设,促进文化繁荣具有重要意义。其宗旨是:在县委领导下, 坚持“服务中心、服务发展、促进繁荣、促进和谐”的方针, 组织全县老年书画爱好者开展书画学习、研究和创作活动,开展与县内外书画爱好者的联谊交流,为民族传统艺术的继承与发展,为建设富强、文明、和谐的新平邑贡献力量。
揭牌仪式后,与会同志参观了平邑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作品展。本次书画展览共展出作品150幅,作品遒劲有力,绘画栩栩如生,充分展现了我县老同志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老年书画研究会第一次理事会决定聘请孙印远、刘仕江、王霞、魏殿玉为名誉会长,刘岳为顾问。
在平邑老年书画研究会成立暨揭牌仪式上的讲话
朱兆彬
各位会员、同志们:
平邑老年书画研究会,在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和县政协领导的关心支持下,今天成立了。在此,我代表临沂老年书画研究会表示热烈的祝贺!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是人民群众特别是老同志的迫切愿望。平邑老年书画研究会的成立,顺应了广大老同志传承历史文化,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需求。老年书画研究会要坚持既定的办会宗旨,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积极开展书画研究与交流,为建设富强、文明、和谐新平邑多做贡献。
老年书画研究会的成立,为广大老年书画爱好者提供了艺术交流、陶冶情操的平台。广大老年书画爱好者要以此为契机,致力书画研究,在发展平邑书画事业和文化产业方面有所创新;在发挥传统文化优势和现代文明结合上有所创新;在提高平邑老年书画作品的影响力方面有所创新,推动平邑文化事业不断发展。
祝各位工作顺利,生活幸福!
在平邑老年书画研究会成立暨揭牌仪式上的讲话
刘仕江
尊敬的朱主席、各位老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
我县老年书画研究会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帮助和全体会员的共同努力下,今天隆重成立了。在此,我代表县几大班子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前来参加成立仪式的领导及各位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平邑县历史文化悠久,文化底蕴丰厚,书画艺术源远流长。进入新世纪以来,书画艺术在这块沃土上焕发出勃勃生机,名人佳作不断涌现。特别是一大批离退休老同志怀着对党、对祖国、对人民、对家乡的深厚感情,挥毫泼墨,写意抒怀,创作了许多弘扬传统文化、展示时代风貌的书画艺术作品,在县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老年书画研究会的成立,对于促进我县老年书画艺术的交流与提高,丰富和活跃老年文化生活,宣传先进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老年书画研究会的成立,是广大老年同志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县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平台,各级各部门要大力支持书画研究会开展活动,为他们的学习研究和创作提供帮助,使我县老年书画事业不断有新的发展和提高。也希望研究会的同志自觉遵守章程,坚持服务中心、服务发展、促进繁荣、促进和谐的宗旨,积极开展书画学习、研究和创作活动,搞好联谊交流,推进书画艺术的继承和发展,达到陶冶情操,延年益寿的目的,在建设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最后,祝愿我县老年书画研究会能够越办越好,并祝愿与会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和同志们身体健康,家庭幸福,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平邑老年书画研究会领导机构名单
名誉会长: 孙印远 刘仕江
王 霞 魏殿玉
顾 问: 刘 岳
会 长: 李才笃
副 会 长: 杨广森 邱立刚
侯承义 李常森
卢之光 高崇业
刘庆玺 孔庆华
秘 书 长: 尹传民
县人大机关举办“庆七一、迎奥运”书画展
本刊讯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87周年,迎接北京奥运会胜利召开,进一步丰富人大机关党员干部的业余文化生活,6月30日,县人大在人大会议室举办“庆七一、迎奥运”为主题的人大机关党员干部书画展。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程新安,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刘仕江,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秀兰、王霞、廉茂岭、夏成光,县政府顾问魏殿玉,原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副主任,特邀评委和嘉宾,县人大机关党员干部参加了书画展。
书画展由李秀兰主持。
程新安为书画展致辞。他指出,举办书画展是人大机关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磨炼意志,陶冶情操,振奋精神,鼓舞士气”。这次书画展内容丰富,格调高雅,讴歌新时代,倡导奥运风,既是庆祝建党87周年和迎接北京奥运会的一次重要活动,也是向社会展示我县人大机关干部精神风貌和艺术风采的有益尝试,同时,他要求全体机关党员干部,以书画展为契机,以更加饱满的生活热情、更加扎实的工作干劲、更加执着的艺术追求,再接再厉,开拓创新,不断开创人大工作新局面。
与会人员以相互学习、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精神,认真细致地参观了书画作品,我县知名书画家刘岳等评委对展出的作品给予高度评价,并对每幅作品进行了详细的点评,使每幅作品的创作者受益匪浅。评委在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下,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6名。程新安、刘仕江为获奖者颁发了证书。
(撰稿 杨兴瑞/ 图片 李西德)
冠鲁集团赴川援建突击队载誉归来
李宗银 宋忠良 咸立华
7月22日, 平邑县举行隆重仪式,欢迎山东冠鲁集团赴川援建突击队载誉归来。县委书记王林山,县委副书记、县长陈一兵,副县长冯青松参加欢迎活动并慰问了援建队员。
在为援建队员举行的欢迎仪式上,县委书记王林山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指出,冠鲁集团援建队在四川地震灾区的援建工作中,严格按照前线指挥部的工作部署,自寻压力、科学安排、抢赶时间、快速推进,确保了援建工作顺利开展。全体援建人员更是牢记肩负的神圣使命,时刻铭记家乡父老嘱托,始终以强烈的自豪感和使命感投入到援建工作中。特别是进入6月以来,四川的天气变化无常,暴雨不断、天气潮热,居住的帐篷里温度极高且余震不断,就在这样艰苦的生活和施工环境下,我们的援建队员艰苦奋斗、苦拼实干、不怕吃苦、不怕疲劳始终战斗在工作一线,按期完成了援建任务,确保了灾区人民早日搬进新居,充分发扬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以实际行动彰显了平邑人民勤劳勇敢、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
王林山希望赴川援建突击队员们要继续发扬无私奉献、敢打硬仗的精神,投身到本职工作中,投身到加快建设新平邑实现新跨越的征程中,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陈一兵在欢迎仪式上讲话指出,冠鲁集团全体援建队员牢记各级和全县人民的重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弘扬了伟大的沂蒙精神,诠释了冠鲁集团多年来所倡导的社会责任。在执行援建任务过程中,面对山体滑坡、余震不断等多种不安全因素,赴川援建队执行任务不讲条件,完成任务雷厉风行,始终坚守在援建一线。这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的队伍;是一支不计得失、顾全大局、勇争第一的队伍;是一支领导信任、家人放心、人民满意的队伍。队员们这种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全县各级领导和同志们学习。
据了解,冠鲁集团赴川援建突击队自抵达四川灾区后,就立即开展援建工作,截至援建工作结束,这支队伍在32天的工作时间里共计搭建活动板房190余套,回填土方 400余立方米,平整硬化路面800多平方米,11名队员光荣入党,他们出色的表现受到了上级领导和当地群众的广泛赞誉。
(作者李宗银系《临沂日报》平邑记者站站长,宋忠良、咸立华系《临沂日报》平邑记者站记者、本刊通讯员)
难忘这一刻
张霞——擎起奥运圣火沂蒙传递第一棒
张坤 王峰
奥运圣火耀沂蒙,万众瞩目迎“祥云”。
7月21目下午,北京奥运会圣火在临沂传递。平邑县体校校长、全国优秀教练员、临沂市自行车队总教练张霞成为奥运圣火在临沂传递的第一棒火炬手,与第19棒火炬手平邑县公安局信访科科长陈玲、第34棒火炬手平邑县丰源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陈宗忠高举祥云圣火踏上红地毯,传递了平邑县近百万人民的骄傲和自豪。
17时30分,临沂滨河国际广场上,彩旗飘扬,锣鼓喧天,鲜花怒放,处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北京2008奥运火炬接力山东临沂市传递点火仪式在这里正式举行。在万众热切期盼的目光注视下,北京奥组委圣火使者、速度滑冰世界冠军叶乔波带领圣火入场,并点燃临沂市传递活动第一支火炬,将火炬传给临沂市市委书记连承敏。连承敏将火炬交给第一棒火炬手张霞。张霞从连承敏书记手中接过“祥云”火炬后,健步向前跑去,踏上传递路程。她一手高高举起火炬,一手挥舞着向周围的观众示意。早已等候多时的现场观众情绪达到了高潮,手挥国旗和奥运会旗,“中国加袖”、 “奥运加油”、“临沂加油”的欢呼声响彻云霄。
在从事体育工作的第25个年头,张霞荣膺圣火传递临沂站109名火炬手中传递首棒的殊荣。“选我为首棒火炬手,是对我作为一名体育工作者的肯定,我感到光荣和自豪,这是给我的最高荣誉。”刚刚传递完第一棒火炬的张霞仍然沉浸在激动和喜悦中。
平邑籍奥运火炬传递手小档案:
张霞,女,平邑县体校校长。她曾作为省自行车队运动员多次在全国比赛中为山东省代表队夺得冠、亚军,退役后由基层教练员做起,带领运动员先后获得省级以上比赛奖牌86枚,2001 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练员,2003年被临沂市政府记二等功一次,并被评为临沂市新长征突击手、临沂市“三八红旗手”,2004年起担任临沂市自行车队总教练。先后当选山东省妇女代表大会代表、临沂市党代表,2007年被评为临沂市劳动模范。
陈宗忠,男,现任平邑县丰源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兼党委书记。企业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连续十多年在全市同规模同行业中居领先水平。
陈玲,女,平邑县公安局信访科科长。自参加公安工作以来,时刻牢记根本宗旨,忠于职守,秉公执法,赢得了群众的好评。2003年被县委、县政府记个人三等功一次;2005年3月荣获临沂市“十佳女警官”和市“三八红旗手”称号,8月被公安部批准授予“全国优秀人民警察”荣誉称号; 2007年2月被评为“全国公安信访工作先进个人”。
(作者系《临沂日报·平邑新闻》记者、本刊通讯员)
赵霞——汶川地震灾区行
续超群 张波
5月30日上午,山东万利来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赵霞的办公室里人来人往,县人大、地方镇党委、政府、县妇联等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不约而同地带着鲜花来看望她,她刚刚从绵阳的地震灾区回来,把地方镇罐头行业协会企业捐赠的100吨价值120多万元的优质罐头送到了绵阳灾区群众的手中。
“我作为一名县人大代表,有责任把罐头运送灾区”
自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强地震后,地方镇党委政府积极发动,精心组织,使全镇上下迅速掀起爱心捐助的热潮。灾情牵动着罐头城民营企业的心,几天来,广大民营企业密切关注着灾区,当他们得知灾区群众饮食单一的情况后,纷纷表示捐献罐头。在镇党委、政府和平邑县罐头行业协会的组织下,在不到2天的时间里,就捐优质果品罐头100多吨。县人大代表、万利来食品有限公司的董事长赵霞除捐赠物品和现金外,放下食品公司和货运公司的工作,主动要求带领车队把物资运送到绵阳灾区,并且自己出资10.6万元租用了5辆大货车,免费运送物资。当地方镇的主要负责人告诉她,向灾区运送物资是件很艰苦的事情,何况是一名女同志,希望她再考虑考虑。她告诉大家说:“我作为一名县人大代表,有责任,也有义务,为灾区群众作出尽可能多的贡献。”
“人歇车不歇,我们要以最快的速度把罐头送到”
23日下午,赵霞和地方镇武装部长张富财、县民政局的有关领导带领装满罐头的5辆大货车出发了。24日上午,坐在第一辆车上的赵霞和司机感觉到了运送物资的艰辛。由于路途遥远,加上天气炎热,每个人都昏昏欲睡,有几次赵霞的头磕到了驾驶室前面的玻璃上。司机看了不忍心,几次劝赵到驾驶室后面的长座上躺着睡一会,但她都拒绝了。她考虑到司机驾驶车辆更疲劳,应让换班的司机躺着睡。当车辆到达西安时,实在不忍心的司机,提出让赵霞到宾馆里休息一会,但赵霞又拒绝了。他告诉司机:“灾民太需要我们的这些东西了,我们累点没什么,人歇车不歇,要以最快的速度把罐头送到他们的手中。”
经过38小时不停歇的赶路,前面的4辆车完成了2000多公里的长途运输,在25日中午到达绵阳市,把近70吨的罐头交给了绵阳市抗灾物资总指挥部。交接完毕后,4辆车分成两路运往分发地,赵霞带着两辆车赶往安县,当天下午就把30多吨罐头发到了灾民的手中,下午6点回到绵阳市抗灾物资总指挥部,等待第五辆车的到来。
“不用为我们操心,这一夜我们再难也能过去”
拖着极度疲惫的身体,赵霞回到指挥部,等待着第五辆车的到来。这时,赵霞才有时间留心了一下周围的情况,她看到在一片断壁残垣中,有60多名穿着迷彩服的解放军官兵、30多名穿着印有“我们是一家人”背心的志愿者在不停地忙碌着,指挥部的有关领导的脚步一刻也没有停歇。看到这种情况,赵霞的倦意一扫而光,积极投入到指挥部的工作中。这时,国家民政部的一个赵姓领导,拿了几碗方便面和几瓶矿泉水,让赵霞和几位司机吃饭,并用沙哑的声音表示歉意:“现在的条件很艰苦,只能这样,请多多原谅。”说不上是让忙碌的人感动的还是看到灾区的惨状难过,赵霞的泪水夺眶而出,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是流泪。
晚上9点多钟,一名指挥部的工作人员,把几条方凳排成一排,并请她们休息。赵霞实在不忍心看到他们忙碌,自己在休息,赶紧说:“不用为我们操心,这一夜我们再难也能过去,关键是你们,天天这样,实在让人感动。”忙到深夜,满载着30多吨罐头的第五辆车也赶到了指挥部。经过协调,受灾最严重的北川县急需这批物资。当听说指挥部车辆紧张时,赵霞毫不犹豫地答应,再用带来的车把物资直接运到北川县。也许是实在太累了,也许是能为灾区做尽可能多的贡献而感到高兴,赵霞躺在用方凳排成的“床”上,酣然入睡。
“这点事情微不足道,如果需要,我一定还来”
26日清晨,听到脚步声,赵霞醒来,她赶紧推醒熟睡的司机,准备赶赴北川县。由于路况不熟,指挥部调派了一辆法院的车带路,开车的是法院的院长。在车上,院长告诉赵霞,他们法院里的人员,现在知道的就有两名工作人员活着,还包括他自己,实在太惨了。但他又满含感激的对赵霞说:“山东人太好了,他接待的支援物资中,山东人送得是最多的,我们中国人是团结的,这也让灾区群众看到了重建家园的希望。”
经过一路的颠簸,她们到达北川县城,一下车,赵霞让眼前的场景“吓”了一跳:路两边整齐地站着解放军打着敬礼,志愿者拍着巴掌,高喊着“汶川加油,中国加油”,灾民们则满含泪水鼓着掌。一向有点腼腆的赵霞不知哪里来的勇气,高喊着:“这点事情微不足道,算不了什么,你们受苦了,我们沂蒙老区的人民永远和你们在一起。”货物临时卸到一个没有倒塌的钢结构的大棚里,正在帮着20多名解放军和志愿者卸罐头的赵霞,突然感到心猛烈地跳了一下,接着听到头顶上的大棚“啪啪”作响,双脚不听使唤,头还有些眩晕。这时在她附近的3名解放军急忙伸出手抓住赵霞,并急促地说:“赶紧出去,来余震了”。还没有跑出大棚,赵霞发现解放军战士和志愿者还在卸罐头,于是又转身回到了货车的身边,一名解放军告诉赵霞:不行,你得赶紧出去,现在余震不断,很危险!赵霞略显倔强地大声告诉解放军:“只要你们能干,我就能干。”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平时需要一个小时卸完的35吨罐头,在不到20分钟的时间里就卸完了。
正要组织向灾民分发罐头,一个志愿者指着一名四五岁的小女孩用浓重的四川话告诉赵霞:“这个小妹妹吵着要吃水果,能不能先给他一瓶罐头?”在征得工作人员的同意后,她拿了一瓶黄桃罐头,递给那个小女孩,小女孩抱着罐头奔向她所在的帐篷。看到这一场景,赵霞和在场的人员,会心地露出了笑容。这是赵霞自进入灾区后,脸上第一次露出笑容。
(作者系本刊通讯员)
蒙山论坛
九间棚精神探析
魏殿玉 彭进平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平邑大地上成长着一个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典型——九间棚村。这个坐落在海拔640米龙顶山上的小山村,自然条件险恶,群众长期贫困。他们靠公而忘私的党员干部带头,靠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组织和带领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硬是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走上了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新路。进入新世纪后,九间棚人凭着那股顽强的斗志,将发展的触觉伸向市场经济的更大空间,他们先后同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大专院校联合,在北京、内蒙古、湖南等十多个省、市建起了科技发展公司,使“九间棚”的名字从平邑走向了全国。九间棚的事迹通过新闻媒介的传播,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慕名前来参观学习的络绎不绝。凡是到过九间棚的人,无不为他们的业绩由衷赞叹,人们称九间棚人这种艰苦创业精神为九间棚精神,并把它看成是新时期沂蒙精神的集中体现和概括。笔者曾作为这个典型成长过程中的见证者和宣传者,觉得有必要从理性上对其实质、特点、示范效应等方面作以简要论述和探析,以期在新的历史时期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一、实质论
九间棚精神的实质是什么,这是准确把握九间棚典型意义的关键。 我们认为,九间棚精神的实质应概括为四句话:高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旗子;坚持立足本地、综合开发的路子;建设无私奉献、齐心合力的班子;坚持科学发展、科技推进的法子。
九间棚村之所以能在较短时间内彻底改变贫困落后面貌,首要的一条就是高举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旗子,不等不靠,不喊不叫,依靠自己的力量,启动自身活力,向自己赖以生存的穷山恶水宣战,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他们在这面旗子的召示下,组织群众,凝聚力量,唤起了人们治穷致富的信心和决心,使精神变物质,使力量变财富。他们在这面旗子的指引下,5年时间内筹资15万多元,投工10万多个,使荒山变绿洲,山地变水田,户户电灯亮,旧貌换新颜。他们在这面旗子的激励下,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办起了工副业项目,大搞商品生产,使农村经济在新的基点上向前发展。
九间棚人根据自己的自然条件、资源优势、经济状况、群众基础,科学地制定了自己的短中长期开发计划和奋斗目标,走出了一条山水林田统筹规划,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综合开发的路子。这条路子最根本之点就是因地制宜,因地制宜说到底就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了这种态度,才能使主观符合于客观,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开发方略;有了这种态度,才能面对现实,冷静思考,拿出解决矛盾、战胜困难的方法和措施;也正是有了这种态度,九间棚人才能一步一个脚印、有条不紊地实现他们理想的境界。
九间棚事业的成功,不但有光辉的旗子,正确的路子,关键还在于有一个自觉奉献、齐心合力的班子。这个村党支部通过发挥自身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紧紧把群众团结在自己周围,增强了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感召力、战斗力,使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在共同理想的基础上水乳交融,迸发出了改天换地的强大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在九间棚,最危险的地方党员去;最苦的活党员干;最难的问题党员解决。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无私奉献的班子,有了这些“不怕吃苦、不怕吃亏、不怕吃气”的干部和党员,他们才能在治穷致富的战斗中无往而不胜。
九间棚的发展足迹还充分证明了这样一点:那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科技进步的法子。在初步改变了生存条件之后,聪明的九间棚人没有歇息,他们不断从科学发展的理念出发,从变幻的市场中捕捉信息,用新的科学技术嫁接传统产业。村里的果树品种劣、产量低,随时都有被市场挤掉的危险。他们就找高校攀亲,找科研单位求援,支部书记刘嘉坤自费脱产到北京大学学习,并多次请专家现场指导。很快,村里的果品就更劣换优。随后,他们又把发展的重点投向苗木繁育上,成立了“九间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随着业务的不断扩大,该公司在全国十多个省市设立了分公司。谈起这些,九间棚人无不自豪地说,当今社会,要想把事业做大做强,没有科学发展的理性不行,没有不断推进科技进步的法子不行。
二、特点论
九间棚精神之所以能给人以深刻的启迪,留下难忘的印象,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它自身具有区别于他人、他事的新鲜特点。这些特点概括起来:
一是直观性。九间棚精神通过九间棚人所创造的业绩反映出来,这些业绩具有很强的直观性。登上九间棚,原始的石棚跟现在的瓦房;昔日荒秃的干山顶跟现在的各种水利设施;悬挂于峭壁上的羊肠小道跟曲曲折折的盘山公路形成强烈的对比。用不着人们多去解释,大家一看就受鼓舞,一比就能找到差距。用群众的话说,就是九间棚好听也好看。过去有些村一遇困难就打“退堂鼓”,
群众怨干部无能,干部怨群众懒散。现在一有困难,大家都会说,到九间棚看看去。过去干部催着群众干,说破嘴皮挨埋怨。到九间棚一看,群众的思想立时会来个大转弯,回来后催着干部拿规划,定章程。正是这种直观性,才激起了人们自觉学习的热情。
二是普遍性。首先,九间棚人是在非常险恶的自然条件下,自我奋起建设家园的。凡是到过九间棚的人,都异口同声:我们条件再差也比九间棚好,九间棚能干上去,我们更有力量干上来。所以无论是条件好的、条件差的,都能从中受到精神的感召和思想的启迪。其次,九间棚的业绩是凭自己的双手干出来的,而不是靠上级施“偏肥”供养起来的,人们从心底里服气。再次,九间棚精神是九间棚人多年实践的产物。循着它实践的轨迹,人们不仅可以把握到它精神的内涵,而且可以为指导实践捕捉到“真经”。大家能够学得来、学得好。特别是在贫困山区,治穷致富的任务还相当艰巨,确实需要有一种精神来凝聚广大农民的力量,坚定治穷致富的信心和决心。这种精神,在九间棚人的创业史中充分体现了出来。我们看到,英雄的九间棚人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不认穷认命,不怨天尤人,敢于自爆活力、自强不息,为了全村的事业,贫穷的群众甘愿献上盖房子的钱、给子女做嫁妆的钱、甚至卖的鸡蛋钱,自己却以盐粒当菜、凉水当汤,奋战在工地上。没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是难以想象的。而这些,正是当前一些村中所缺乏的。
三是时代性。如果说战争年代九间棚人拥军支前、掩护伤员带有那个时代特色的话,那么,现在的九间棚人艰苦创业的精神正扣紧了时代的脉搏。第一,它体现了搞社会主义建设的立足点仍然是艰苦创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从整体上讲,我们的经济实力并不雄厚,还有待于我们坚持不懈地艰苦奋斗。特别是农村,要想较快摆脱贫困,发展经济,更应该依靠群众、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九间棚精神正是在这一基点上体现了新时代的要求和特点,具有长久的生命力。第二,它是现阶段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的强大精神支柱。目前,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搞活经济,这不仅要有物质的手段,而且要有精神的动力。只有如此,才能使资源优势变为商品优势。九间棚人正是在改变了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上,靠着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敢当商品生产大潮中的弄潮儿,创造条件,寻找机遇,发展商品生产,使自己从贫困中解脱出来。人均收入增长到现在的4600元。第三,它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内在要求。曾几何时,一些人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偏颇,在他们的心目 中,商品生产同无私奉献成了对立的东西,一提无私奉献就被斥之为不懂商品交换规律。于是乎,“一切向钱看”、“个人顾个人”的思想在一些地方一度泛滥起来。九间棚的党员干部们,面对那样一些现象, 有着自己的价值观,他们以吃苦、吃亏、吃气的“三吃”精神赢得了群众信任,为增强党在人民心中的形象提供了楷模。这对于当前我们弥合干群“裂痕”,重建“鱼水之情”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三、示范论
九间棚精神的示范效应是不言而喻的,这里不再赘述。笔者认为,在发挥这一典型的示范效应时,似应注意如下几点:
一是不能把九间棚理解为是一个单纯治山治水的典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全面领会九间棚精神的实质。过去,有些地方把九间棚简单地看成是一个治山治水、摆脱贫困的典型,所以在学习推广九间棚精神的时候,盲目地仿照他们修水池、栽果树,使学习老是停留在一般的形式上,人为地降低了九间棚精神的普遍意义。笔者认为,学习九间棚,重点应是学他们的“精神”,并紧密地同本地实际结合起来, 只有把“结合”的文章作好了,才能释放出巨大的物质力量,九间棚这一典型的示范作用也才能够得以充分发挥。
二是不能把九间棚当作一个万能的典型。九间棚作为当前农村的先进典型,固然有其鲜明的先进性和代表性,九间棚精神也具有比较普遍的指导意义,但九间棚毕竟是九间棚。我们不能把它当成是一把“万能的钥匙”、一剂“包医百病的良药”。有些同志错误地认为,九间棚好就什么都好,什么经验都是成熟的,所以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想到九间棚去找“答案”,殊不知,“真理多走出一步就是谬误”,这势必会使九间棚这一典型在示范辐射过程中走向极端,进而神化以至庸俗化。
三是不能把九间棚精神看作是一成不变的教条,它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在推广九间棚典型的过程中,我们也应不断地创造性地弘扬它、丰富它、发展它。一方面,要为九间棚本身的发展创造条件,使其不断完善;另一方面又要在推广九间棚精神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丰富其内容,升华其精神,使九间棚精神时刻紧扣时代的脉搏,常学常新,充满生命力。
(作者魏殿玉系平邑县政府顾问、蒙山文化研究会会长,彭进平系中共平邑县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蒙山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
蒙山地区植被情况调查和建议
赵法朱
按:蒙山地区植被调研也是蒙山文化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该文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蒙山地区的自然概貌、植被群落分布以及加强生态植被建设的建议等方面,以翔实的资料、中肯的建议,论述了加强生态建设与做好旅游业的重要关系,值得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植被是保持水土、维护生态平衡的一项关键措施。随着蒙山旅游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强植被建设,严格保护植被,越发显得重要。本人从事林业工作40余年,对蒙山地区的植被情况做过实地调查,掌握较多一手资料,现梳理成文,以供领导参考,并请专家指教。
蒙山地区的自然概貌
蒙山位于山东省东南部,地处东经117°35'~118°20',北纬35°10'~38°,东西长75公里,总面积达300余万亩。主峰龟蒙顶海拔1155.8米,系山东省第二高峰。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头共11个。海拔800米以上面积为22420亩,800~400米的面积49.5万亩,400米以下近250万亩,属低山丘陵区。基岩多为花岗岩、花岗片麻岩和片麻岩,山势巍峨,险峻之状不亚于泰山。土壤多为山地棕埌,山上部缓坡、低洼处及阴坡土层较厚,而陡坡、阳坡土层较薄。植被资源丰富,覆盖率达90%左右。
蒙山南部的低山丘陵区,面积约289万亩,一般海拔200~600米。兖石铁路两侧,多为石灰岩山地,土壤多为褐土。四开山、老虎山区多为花岗岩、片麻岩形成的棕埌,土层瘠薄,植被稀少,水土流失较严重,多为砂土、砂埌土。浚河、祊河(上游叫温凉河)两岸多为潮土类砂土、砂埌土。
蒙山地区属东亚暖温带季风区气候。据平邑、费县、蒙阴三县气象资料记载,年平均气温13.1℃,极端高温41.9℃(2002年7月18日),极端低温-22℃(1957年1月21日),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544.8小时,积温(≥10℃)4396.5℃。年太阳总辐射量122千卡/cm2。平均年降水量823.8mm,6~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5%以上。年蒸发量2124mm。年平均无霜期,山下部210天,初霜期多在10月下旬,终霜期多在4月中旬。冻土深度山上部0.4~0.5米,山下部0.3米左右。海拔800米以上部分,平均比海拔200米处的山下部,季节相差一个月左右。据1989年调查,刺槐花盛开期,万寿宫海拔190米处为5月1日,小峨峪中上部(阳坡,海拔650~750米)为5月15日,而南天门东沟(阳坡、海拔900米左右),花蕾尚未完全形成,直到5月29日才盛开。总之,蒙山地区的气候是:春季多风干旱,夏季多雨高温,秋季凉爽易旱,冬季干旱多北风。具有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集中,无霜期长等特点,适宜温带、亚热带多种植物生长繁育。因此,植物资源丰富,树种较多,已形成稳定的森林生态群落和宜人的生态环境。
植物群落分布状况
据考,蒙山地区远在200万年前,山坡、河旁到处覆盖着葱郁的森林。当时的先民们主要依靠采集、狩猎维持生活,天然植被保持相对稳定。但是,近几千年来,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原始的“刀耕火种”逐渐毁灭了大量的天然植被。随着人们从事农业生产与定居生活,相伴而来的进行农田垦植,砍伐用材、烧柴,焚烧山林,驱逐猛兽,原始的天然植被逐渐为农业植被和居民点所代替。如《孟子·滕文公上》记载:“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就是人类历史上当时的状况。随着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更迭、灾荒、兵祸,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的毁灭,连当时该区的桑园、漆园、柞岚也被大量毁坏了。1840年后,封建的旧中国变成了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近百年的军阀混战,土匪横行,日寇的入侵,山林遭到严重破坏,到建国前1949年,该区仅在寺庙周围、村庄四旁存有10多万亩松、柏、柞(橡)、梨等残次林,人们生活十分困难,扒山皮、刨草根,陡坡开荒种植,植被破坏更为严重,到处是荒山秃岭,水土流失相当严重,森林覆盖率不到2%。
这里是革命老根据地之一,早在1946年共产党领导建起了国营塔山林场,1948年先后又建起了国营万寿宫、明广寺、大洼、海螺寺、天麻、天宝山6处林场,1959年前后又建起了国营鼻子山、大青山、老虎山、四开山、锅泉、许家崖及祊河、浚河等8处林场。他们在搞好本场造林绿化的同时,示范带动了周围乡、村群众的造林、绿化工作。在当地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大搞封山育林、植树造林,昔日的荒山秃岭逐步披上绿装。截止目前,整个蒙山地区已造林绿化190余万亩,森林覆盖率由建国前的1.9%,提高到了29%。其中蒙山造林绿化已达50余万亩,森林覆盖率已达80%,植被覆盖率已达90%。林业的发展,为改变自然面貌,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用材、烧柴、药材,为旅游开发,为该区的经济增长、人民群众生活的改善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蒙山地区植被属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鲁中南低山丘陵栽培植被区。由于人们的长期生产活动和经营,自然植被破坏严重,现有多为次生植被。该区地形复杂,又处于暖温带南部,植物种类繁多,加之人工引种栽培,形成多样的植被类型。可分为落叶阔叶林、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针叶林、灌丛、灌草丛、草甸及作物植被等类型。其中森林植被为该区植被的主要类型。
构成蒙山地区植被的植物区系,以华北成分为主,代表性种类为油松、侧柏、麻栎、栓皮栎等。受局部小气候的影响,一些地段零星分布有南方植物种类,如榔榆、盐肤木、黄檀、白棠子、海州常山、山胡椒、黄连木、刺楸等。另外,局部地段人工引种的南方种类,如茶、水杉、柳杉、刺杉、杜仲、乌桕、檫木、马褂木、厚朴、枫香、毛竹、刚竹等生长良好;引种的华山松、白皮松、北五味子、黄波罗等北方树种,以及引种的日本落叶松、欧洲赤松、火炬松、日本花柏等国外树种也都生长良好。
蒙山地区共有维管植物区系总数约为1100余种,占山东植物区系的70%左右。其中稀有濒危植物也较多,如天目琼花、迎红杜鹃、北枳椇、徐长卿、坚桦、野柿、野核桃、野百合、狭叶瓶尔小草、桔梗、算盘子、紫草、卷丹、流苏、玉玲花、竹叶椒、刺楸等。
蒙山地区海拔400米以下,多为人工栽培植被——农业植被,面积250万亩左右。农业垦殖历史悠久,粮食作物种类繁多,主要有小麦、玉米、高梁、谷子、薯类、大豆、绿豆等;经济作物多为花生、烤烟、西瓜、麻类等。近几年经济作物、蔬菜面积逐渐扩大,主要有大蒜、马铃薯、大白菜、生姜、辣椒、葱、菠菜、芹菜、萝卜、茄子、黄瓜、西红柿、莓豆等。
据调查,整个蒙山地区共有木本植物445种(包括变种),分属于71科176个属。其中乔木树种43个科91属230个种;灌木树种40科85个属190种;藤本树种12科15个属25种。按经济价值分(部分为材、果、药兼用种),用材树种63科142属337种;经济树种57科102属185种;药用树种64科111个属190种;园林绿化及观赏树种55科115个属274种。其中属于当地乡土树种为61科132个属313种;国内外引种成功的树种为34科64属131种。
经调查,欧洲赤松、锥栗、杂种鹅掌楸、红叶小檗、黄金槐、杭子梢、毛果杨子铁线莲、太行铁线莲、短柄椴、郁香忍冬、黑油松、赤黑松等树种,在《山东树木志》中无记载,并发现了新种蒙山鹅耳枥。以往多种书刊资料上记载的蒙山上分布有糠椴、紫椴,本次调查无发现,仅生长有华东椴和短柄椴。
蒙山地区的草本植物约140余科600余种。其中药用草本植物有400余种,分属于66个科。据平邑县药材公司调查,蒙山地区的野生药材植物达300余种,主要有丹参、葛根、地榆、柴胡、翻白草、天南星、半夏、延胡索、苍术、黄芪、穿龙薯蓣、黄精、玉竹、茜草、茵陈、益母草、车前子、薄菏、白头翁、萱草、虎杖、香附、防风、刘寄奴、卷柏、透骨草、老鹳草、石苇、漏芦、贯众、仙鹤草、黄芩、蒲公英、山菊花、草决明、鹅不食草等。
根据自然条件的不同,蒙山地区植被资源分布状况是:
1、蒙山海拔800米以上高山,多属于国营林场范围,由于气温较低,湿度大,降水相对较多,人为活动少,土壤较深厚肥沃,水土流失轻,植被茂密,除部分裸岩外,覆盖率达95%。原生树种多生长一些东北及华北北部树种。乔木主要有:油松、麻栎、栓皮栎、蒙古栎、锐齿槲栎、北京槲栎、辽东栎、大叶白腊、核桃楸、山樱桃、华东椴、黑榆、水榆花楸、花楸树、坚桦、鹅耳枥属等。引种成功的树种有日本落叶松、华北落叶松、赤杨、辽东桤、黄波罗、厚朴等。灌木主要有绣线菊属、杜鹃属、胡枝子属、悬钩子属、锦带花、鼠李属等。草木植物主要有油芒、羊胡子草、苔草、唐松草、卷柏、萱草、黄背草、蕨类等。
植被类型主要有:
①针、阔叶混交林。如龟蒙顶承天宫周围多为油松、锐齿槲栎、水榆花楸、华北绣线菊、黄背草、羊胡子草群落。
②龟后沟、碾台石沟等多为人工油松纯林,生长有少量麻栎、栓皮栎、天目琼花、花楸树等。灌木为胡枝子、水蜡、鼠李属,草本多为羊胡子草、油芒、黄背草、卷柏、苔草等。
③白云岩、龟后二道帽子、大小胡芦咀等山顶部及坡度在35°以上地段,裸岩较多,土壤少,风大,在石缝中生有少量油松、栎类,多为树冠低矮、树干弯曲、水平状,主要为灌木+禾本科草本类型。鹅耳枥也都生长为灌木状,还有迎红杜鹃、照山白、胡枝子、羊胡子草、黄背草等。
④海拔1000米左右的大柳沟,海拔850米的东昌峪和凌云宫、地榆沟以上,天麻顶后坡等处为落叶松纯林。据7个国营林场统计,蒙山上在上世纪60~80年代共引种栽植3135亩,有日本落叶松、华北落叶松,长白落叶松等,其中多为日本落叶松,它也是这几种落叶松生长表现最好的一种。覆盖率达80~90%,林下灌木较少,主要有胡枝子属、华北绣线菊、花木兰等,草本多为黄背草、羊胡子草、白草等。
⑤部分背风向阳的山坡有亚热带树种分布。如大洼林场庵子,海拔850米左右,三面环山,背风向阳,土壤肥沃,生长有玉玲花、刺楸、秋子梨、花红、山楂、银杏、杜仲等乔木树种。这里生长的380年生板栗树(高16米,胸径1.6米)年年结实30余公斤。周围百年生以上古板栗树达20余株。灌木有五加、三桠乌药、香椒子、白棠子、皱皮木瓜、锦带花、阔叶箬竹等。草本主要有芒、禾本科草类、蕨类植物、唐松草、独活等,覆盖率达95%。天麻林场在海拔850米处引种栽植的110年生三尖杉和50余年生西府海棠,也都生长正常。
⑥黑山前、老虎洞沟一带山坡,原系牧场,除沟底生长有少量乔木树种外,以草本植物为主,为灌草丛群落。灌木主要有黄荆、酸枣、胡枝子、卫矛等,草本以黄背草、白草、鬼针草、结缕草等,覆盖率40~60%。
⑦万寿宫林场在海拔900米的築公堂山沟1975年从江西引种栽植的一小片锥栗,生长良好,均已结果,平均树高9米,平均胸径3.5厘米。
2、蒙山海拔500~800米地段,山沟多为多树种混生的落叶阔叶林、刺槐人工纯林,山坡多为人工针叶林类型。
如白云岩山沟、大峨峪、彦里沟、乱毛窝等山沟,为多种落叶阔叶树种混生。乔木树种主要有:北京槲栎、栓皮栎、五角枫、刺槐、湖北海棠、山核桃、朴属、毛梾、刺楸、长裂葛萝槭、山樱桃、黑榆、榆、青杨、枫杨、华东椴、短柄椴、山白蜡、野柿、梓树、鹅耳枥等。灌木多为溲疏属、黄荆、胡枝子属、鼠李属、卫矛属、扁担木、牛奶子、白檀、三桠乌药、白棠子等及葡萄属、蛇葡萄属、爬山虎属、连翘、忍冬属、木防己、蝙蝠葛等藤本树木。草本植物主要有黄背草、羊胡子草、结缕草、鬼针草、律草、马唐、唐松草、歪头菜、地榆、低矮苔草、肥皂草、玉竹、桔梗、地柏等,覆盖率达95%。
万寿宫林场的麻店沟、小峨峪山沟、明广寺林场的四、五道沟多为刺槐纯林,间有少量的栎类、松类。灌木多为黄荆、鼠李属、胡枝子属等。草本以黄背草、白草、鬼针草、地柏为主,覆盖度一般在80~90%。
山坡上多为人工赤松、黑松纯林,为蒙山的主要树种。据统计,该区赤松造林面积8万余亩,是该区除黑松外的主要松类树种。这类型林地的灌木主要有胡枝子属、黄荆、鼠李属、三桠乌药及藤本的连翘、山葡萄、蛇葡萄等,草本主要有黄背草、白草、结缕草、荩草、地柏等,覆盖率在80%左右。
明广寺林场在海拔750米处马鞍子引种栽植的华山松,1990年调查,当时28年生,平均树高8米,胸径12.9厘米,生长良好。
3、蒙山海拔500米以下,山坡多为黑松纯林类型,山下部、缓坡、土壤肥厚处及山沟多为经济林及落叶阔叶林类型。引种成功的100多个国内外树种,也多在这个地段。
①黑松纯林型。黑松原产日本,是蒙山海拔500米以下及南部四开山、老虎山低山区火成岩山地的主要荒山造林树种之一。塔山林场早在1896年即开始引种栽植。蒙山大面积营造黑松林是在建国后1950年开始的。现在整个蒙山及南部低山丘陵区,黑松林面积已达32万余亩,主要是防护林,是当地群众的主要用材、烧柴树种。
其植被类型,蒙山阳坡有:
黑松——黄荆+胡枝子——黄背草+结缕草+蚊子草群落;
黑松+刺槐——黄荆+胡枝子+酸枣——黄背草+野古草群落;
黑松+麻栎+栓皮栎——胡枝子+黄荆+酸枣——野古草+黄背草群落;
黑松+赤松+刺槐——黄荆+胡枝子——黄背草+结缕草群落。
蒙山阴坡有:
黑松——胡枝子——羊胡子草+白草群落;
黑松+赤松——胡枝子+黄荆——黄背草+白草+结缕草群落。
②落叶阔叶林类型。多分布于山沟、山麓。
本类型可分为两种。第一种为乔木树种混生型,主要乔木树种为刺槐、毛白杨、欧杨派杨类、栓皮栎、麻栎、山槐、黄连木、枫杨、柳、榆、楸树等。灌木多为胡枝子属、黄荆、酸枣、扁担杆子、牛奶子等。草本主要有黄背草、结缕草、鸡眼草、马唐、米口袋、地柏等。
第二种为杨类,刺槐、枰柳纯林型。此种类型一般按丰产林集约经营,把土壤整成梯田或带状、大块状,头三年林下间作农作物。
③经济林类型。主要有板栗、苹果、山楂、桃、花椒、梨、葡萄、大枣、石榴、杏、李子、樱桃、金银花等经济树种。多整成梯田集约经营,林下除间种少量农作物外,其他灌草较少,仅在空隙坎堰上生长有黄荆、酸枣、胡枝子、黄背草、鬼针草、艾蒿等,覆盖率一般80%左右。
该片系蒙山板栗、花椒、山楂的主要产地,年产板栗400余万公斤,花椒30万公斤,山楂600余万公斤。
④蒙山地区建国前后引种成功的100多个树种多在海拔500米以下。
塔山林场早在1896年引种有日本落叶松、日本黑松、欧洲赤松、日本柳杉、日本赤杨等树种。万寿宫林场70年前引种有文冠果。建国后,先后又引种成功了水杉、柳杉、杉木、白皮松、华山松、马尾松、金钱松、黄山松、雪松、湿地松、火炬松、池杉、落羽杉、日本扁柏、日本花柏、日本冷杉、赤杨、辽东桤、中国马褂木、枫香、落壳山核桃、玉兰、檫木、乌桕、厚朴、火炬树、海桐、茶、兰考桐、毛竹、刚竹、苦竹及黑杨派12个品系129个树种,极大地丰富了该地区的树种资源。
⑤竹林:淡竹林主要分布在明广寺林场、大洼林场场址周围、雪风峪、大公馆、万寿宫林场养鱼池后等处,均小片生长。林下基本无灌木,草本植物稀疏,主要有龙牙草、蛇莓、鬼针草、鸭跖草、葎草等,覆盖率90%左右。
毛竹林系20世纪70年代初万寿宫、大洼、明广寺、海螺寺、大青山等国营林场从福建引种,其中万寿宫林场养鱼池下部、大洼林场西河两片生长良好,面积各3亩左右。
4、兖石铁路两侧为石灰岩山地,多为低山丘陵。主要为农垦区,林地面积较少。林地一般山上部侧柏林,山下部刺槐或果树、金银花等经济林。据平邑、费县林业部门统计,两县侧柏林18万亩,主要分布在该片。灌木多为黄荆、酸枣、胡枝子、杠柳等。草本有白草、黄背草、结缕草、鬼针草、狗尾草、鸡眼草、小飞蓬、茅草、地柏等,一般覆盖率为60~70%。
该片平邑县的天宝山流域、彭泉流域和费县朱田一带为经济林区,系山东省黄梨、山楂的主要产地,素有“黄梨之乡”之称。主要树种有白梨、山楂、苹果、桃、柿、花椒、核桃、板栗、李子、葡萄等,是该区的主要经济来源。多为集约经营,林下间种农作物。一般山顶侧柏、黑松林,山下部为经济林。覆盖率80%左右。
该片的天宝山林场老虎洞山沟,由于天然植被保护好,原生树种较为丰富,除上述经济树种外,乔木树种还有瓜木、五角枫、栾树、毛梾、苦木、黄连木、小叶朴、蒙桑等;灌木有红叶黄栌、本氏木兰、竹叶椒、四季丁香、卫矛属、胡枝子属、大叶铁线莲、毛果杨子铁线莲、杭子梢、苦皮藤、绣线菊属等;草本主要有黄背草、白草、结缕草、葎草、鬼针草、莎草、画眉草、阿尔太紫菀等,覆盖率达95%。
5、南部四开山、老虎山等火成岩丘陵区,系低山浅山区,海拔最高的狼窝顶674米,其他均在500米以下,一般梯田到半山腰,甚至到山顶,由于人为活动频繁,原生植被稀少,土层瘠薄,多为砂土、粗骨土。山上部为人工栽植的黑松、赤松,下部及山沟为刺槐。乔木树种还有侧柏、毛白杨、麻栎、白榆、臭椿、苦楝等。灌木有胡枝子、黄荆、酸枣、金银花等。草本主要有白草、黄背草、鬼针草、蚊子草、结缕草、狗尾草、鸡眼草、马唐等。覆盖率50~70%。山下部土层较深厚处多为板栗、山楂、苹果、桃、杏、樱桃、花椒等经济林。近几年由于花岗石的开采,稀疏的植被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而恢复很慢,有些地段基本没有乔木,仅有少量的黄荆、酸枣、达乎里、胡枝子等灌木,多为白草、结缕草、鬼针草、狗尾草等草本,覆盖率30~50%,水土流失较重。
金银花是半常绿蔓生藤本植物,蒙山地区各山地均有野生。因它有清热解表、抗菌消炎、延年益寿之功效,是蒙山地区梯田地堰、荒坡隙地广为栽培的重要经济树种之一,同时也是该区绿化、美化、保持水土的重要树种之一。该区已有200余年的栽培历史。据统计,全区约有1.5亿墩,其中片林达6万余亩。年产干金银花400余万公斤,占全国总产量的70%左右,且品质优良。据测定,含绿原酸6.32%,挥发油1.8‰,高于全国其他产地产品含量的5~50倍,居全国之冠。其中平邑县是金银花的重点产地,素享“金银花之乡”的美誉。
6、温凉河、祊河、浚河及上游小河两岸和村庄周围系农垦区。就森林植被而言,乔木主要是人工栽植的杨柳科树种,以黑杨派树种为主,其次是刺槐、毛白杨、国槐、楸、榆、银杏、水杉、泡桐、苦楝、臭椿等用材树种;灌木主要有棉槐、白蜡、杞柳、金银花等;经济树种主要有苹果、山楂、白梨、桃、杏、板栗、大枣、石榴、香椿、柿、樱桃、葡萄、淡竹等。在村庄周围还栽植有法桐、雪松、柏属、合欢、紫薇、紫荆、蔷薇、黄杨属等绿化、美化树种。
草本植物主要有葎草、狗尾草、马齿苋、茅草、小蓟、地肤子、芲耳子、灰菜、翻白草、委陵菜、祁州漏芦、苦菜、龙葵、荠菜、独行菜、牛繁缕、鸭跖草、白头翁、蒺藜、酸模叶蓼、蔊菜、野菊花、鹅不食草、扁蓄、酢浆草、蒲公英、锦灯笼、艾蒿、结骨草、猪毛菜、老鹳草、紫花地丁、地锦草、蟋蟀草、马唐、荆三稜、莎草等。
作为河滩林植物群落类型,主要有:
杨类——紫穗槐——茅草+荩草+低矮苔草+鬼针草;
杨类+刺槐——紫穗槐——白草+鬼针草等;
杨类+柳树——紫穗槐——白草+鬼针草等。
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在河滩及村庄周围、道路两旁大造丰产林,尤其近几年受杨树经济价值的影响,以杨类为主的丰产林建设发展很快。据费县、平邑县林业部门统计,截止2007年底已达36.6万亩,其中70%为中、幼林。河滩杨树丰产林已成为当地群众的主要用材基地。总之,河滩已全部绿化,森林覆盖率,除流水线外,已达95%以上。
蒙山地区的水面面积较小,水生植物主要有芦苇、蒲、菱、慈菇、浮萍、水芹等。
对进一步加强植被建设的几点建议
蒙山地区植树育草、保护植被,过去有传统,当今有潜力,应当下力气抓紧抓好。
1、巩固、提高现有林草植被,进一步提高其防护效益和经济效益。
现有林草植被,是广大人民群众长期劳动的成果,是强化水土保持、进一步搞好山区建设的物质基础。只有把现有的林草植被巩固、提高,才能保证新的发展。为此,对现有成林的林区,应加大抚育管理措施,促使其尽快发挥应有效益。对现有疏林、残林,应有计划地进行改造,逐步建成乔、灌、草结合和针阔叶混交的多树种、多层次的林区。对现有未郁闭成林的纯林,应在其间补栽、补种灌木、种草,以增加覆盖率,提高防护效益。
2、加快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的步伐,根治水土流失。
植被是陆地生态平衡的根本,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国家建设的重要资源。就蒙山而言,已造林绿化了85%,但仍有2万余亩的荒山、草坡、裸岩没有造林绿化;兖石铁路两侧及南部低山区,荒山面积达18万余亩,水土流失仍较为严重。为此,建议有关乡、镇、村搞好规划,实行封山育林、育草,严禁乱放牧,限期绿化。对花岗石、石灰石的乱挖滥采,要加以限制,加大执法力度。对于裸岩、乱石滩可采取客土栽植爬山虎、金银花、连翘、山葡萄、葛、蝙蝠葛等藤本树木,以尽早实现全面绿化。
3、关于改善树种栽植结构和开发利用。
①华东椴,系蒙山地区的乡土树种,从海拔500米到1100米处均有零星分布。无论阳坡、阴坡,只要土层深厚,均能生长良好,年胸径生长量在0.5厘米以上、树高在0.3米以上,且干型直,材质轻软,纹理细密,易加工,系优良用材,同时又是优良的密源树种,较相同立地条件下的栎类、松类均生长好。为此建议将该树种作为蒙山地区中、高山厚层土造林树种之一,也可与松、橡混交,以改变目前松树纯林的状况。
②日本落叶松在该区引种栽植已有百余年历史,是该区引种的4种落叶松(长白、兴安、华北、日本)中生长最好的一种。蒙山在海拔300米到1100米的较肥沃的中、厚层土壤中均生长良好。据1990年调查,塔山林场在海拔500米处1896年引种栽植的日本落叶松,胸径已达39.1厘米,树高15米,蓄积0.72立方米;明广寺林场在海拔850米的东昌峪上部,阴坡厚层土,32年生树,平均树高12.6米,胸径15.7厘米,而同时混交栽植的油松,平均树高9米,胸径8.4厘米;万寿宫林场在海拔1000米的大柳沟栽植的29年生树,平均树高10米,胸径12.4厘米,亩蓄积4.7526立方米。较相同立地条件下的油松大1.3倍。为此,应该把该树种作为该区海拔500米以上,中、厚层土山地的主要造林树种。
③火炬松,在该区已引种栽植34年,是该区海拔500米以下生长最快的一种松。如万寿宫林场在海拔230米薄层土栽植的16年生树,平均高8.39米,胸径18.41厘米,单株体积0.1232立方米,分别为三种相同立地条件下黑松的2.02倍、1.57倍和5.78倍。塔山林场在海拔450米处栽植的11年生树,平均树高7.47米,年均生长量68厘米,平均胸径13.9厘米,年均生长量1.26厘米,表现极为速生,且干型通直圆满,又耐干旱瘠薄,并较黑松、赤松抗松毛虫,是该区低海拔山地发展速生丰产林的良好树种。只要在海拔650米以下,背风向阳的地方栽植即能安全过冬。今后应在适宜的条件下,扩大引种栽培面积。
4、积极保护管理好蒙山地区的古树名木、稀有树种和濒危植物,并搞好该地区药用植物的开发和利用,杜绝乱挖滥采。建议建设蒙山地区植物基因库。
①蒙山地区古树名木及稀有树种资源丰富。据调查,上百年的古树803株,其中树龄超过千年的就有17株,如天宝山林场大圣堂分区的侧柏,费县余点子村和平邑县卓家村的唐代国槐,平邑县西崮村的流苏,费县小安子村的银杏等。平邑县两泉庄的银杏、万寿宫林场内的皂荚、锅泉林场赤梁院分区的榅桲,蒙阴县边家城子村的黄连木、魏城子的流苏,费县巩庄的银杏等14株均在500年以上树龄。费县彩山前村300余年生的金桂、刘家庄近200年生木瓜,平邑县华家村清嘉庆年间植龙爪槐,天宝山林场300余年生的紫藤、大洼林场庵子380年生的板栗、万寿宫林场白云岩西沟200余年生五角枫。在蒙山的龟蒙顶、白云岩、天麻顶、塔山小葫芦崖后沟等处有数百年生的油松近200余株,大洼林场庵子和后白崖分区百年生以上古板栗树有70余株,天宝山流域、彭泉流域百年生以上古梨树不下百余株。另外,平邑县小官路村引种最早的刺槐已达83岁高龄,万寿宫林场的文冠果已77年生,塔山林场引种的欧洲赤松、日本落叶松、日本柳杉很多也都在百年以上。天麻林场天麻庙上引种的107年生三尖杉,全山东在山上栽植的仅此一株。还有蒙山上的三桠乌药、刺楸,万寿宫林场的厚朴、白皮松,大洼林场的核桃楸、玉玲花、香椒子,天宝山林场、锅泉林场分布的竹叶椒、塔山林场的椅树,天麻林场的北枳椇、檫木等树种,都属于珍稀树种。另有狭叶瓶尔小草、桔梗、算盘子、卷丹、天目琼花、坚桦、迎红杜鹃、野柿、野核桃等,都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稀有濒危植物。上述古树名木、稀有树种、濒危植物是大自然和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它们对研究该区历史发展、宗教活动以及水文气象、地理都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古、珍、稀树种植物的生长,为祖国绿化提供了科学依据。一棵古、稀树木本身就是一个旅游观光的景点。一棵古树生长发育历经上千年、数百年,如同一部史书,树木年轮生长的宽窄,可测算出当地历史的年降水量多少。一棵古树往往就是一个很好的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往往同一定的历史阶段相联系,古树一旦被毁就无法补救了。有些树种仅此一株,保护、管理好更为重要。有些建国后引种成功的树种,从育苗到栽植管理到保存下来也已历经数十年的时间,一旦被毁,再栽就困难了。据最近调查,部分已引种成功的海岸松、樟子松、日本冷杉、池杉和原生的刺椿、雪柳及天宝山梨乡的数百年生的部分梨树,就因眼前利益、工程建设或其他原因给毁了,太可惜了。因此,平邑县人民政府下发了《平邑县古树名木管理办法》,广大群众应为长远利益为子孙后代着想,认真贯彻执行,切实保护管理好古、珍、稀树种及濒危植物资源。
②该区药用植物资源丰富,据调查达590余种,分属130余科。往年由于保护较差,无计划挖、刨或过量性的采、剥,致使遭到严重破坏,有的几乎绝产。为此,应加强科学管理,适当扩大人工栽培面积,提高其经济效益。
如杜仲,上世纪50年代初仅海螺寺、万寿宫、大洼、塔山4处国营林场就有2千余亩,杜仲经济林,曾是山东省杜仲皮的重要产地。上世纪70年代,由于管理不善,乱扒皮,大面积被毁,至今仅剩下海螺寺林场的50余亩的次生林。当前该种药材较为紧缺,应适当扩大栽培面积。
金银花是该区的主要特产,有过亿墩的栽培规模,存在科学管理差,生产效率底下,开发利用不够的问题。今后应加强修剪、清墩、施肥、治虫和适当密植,推广“九丰一号”优良品种等科学管理措施,提高其产量、品质,并在金银花的花、藤、叶系列产品开发、利用方面做文章,全面提高其经济效益。
连翘也是蒙山特产,有清热、解毒、消痛散结之功效,也是很好的庭院绿化、美化树种。据调查,前些年该区产量达7万余公斤,销往全国各地。但是,近些年采药者多割藤后采摘,再加乱挖、滥刨制作盆景,城市绿化等,致使资源严重破坏,产量急剧下降。为此,除加强对野生品种的保护管理外,应扩大人工栽培面积,集约经营,提高其经济效益。
酸枣,果可食,也可加工成饮料。枣仁有安神、敛汗、生津之功效。该区酸枣资源丰富,尤其在瘠薄山地,其他乔木树种很难生长,而酸枣适应性强,耐干旱瘠薄,稍加保护管理,年年结果累累。据平邑县药材公司经验,加强保护管理,生长较集中成片的酸枣林,3年后亩产酸枣100~150公斤,同时可起到很好的保持水土作用。但该区群众有年年割掉地上部分做篱障的习惯,严重影响酸枣的生长和果实产量。对此,应加强宣传教育,对集中成片的酸枣林进行整地、培土、修剪、治虫等科学管理,提高其经济效益。
另外,蒙山产的桔梗、丹参、葛根、玉竹、萱草、黄精、天南星、白芷、紫草等野生中药材,由于不合理采挖,目前已濒临灭绝的境地。为此,应加强宣传,暂缓采挖以恢复生机,并适当扩大人工栽培面积,保障药用。
③建设蒙山植物基因库。
蒙山地区植物资源丰富,代表着整个鲁中南地区的植被状况。随着人们对自然环境的重视越来越高,随着旅游事业的不断发展,面对目前有些种类已濒临灭绝的情况,很有必要在蒙山中、下部适当地方,建设蒙山植物基因库,将蒙山上生长的有一定代表性的草本、木本植物,特别是蒙山上野生的珍、稀、濒危植物种类,集中成片,按科、属、种分类栽植管理,建卡立档,以保护种群常存,保证大自然留给我们的植物种群,传给子孙后代,造福人民。
(作者系平邑县林业局原副局长、蒙山文化研究会研究员)
丹山生态旅游开发构想
胡一金 廉金
丹山,位于平邑县城东南约20公里的铜石镇境内,北距“日东高速”蒙山出口约5公里,西距曲阜及“京福高速”75公里,东距临沂90公里,南距枣庄100公里,327国道和岚兖铁路横贯东西,交通极其便利。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丹山,其高虽不过百米,但通体为赤色丹岩巨石,在群山环抱的水岸拔地而起,从不同的侧面读出数不尽的象形景物;而周围皆为土山,更显其神奇俊美。亿万年来,丹山像玲珑宝塔、巨型火炬,又像奇妙盆景,静静地矗立在蓝河之中,虽经日月轮回,风雨剥蚀,仍保持着清纯秀美;像深居闺中人未识的仙女,引人遐思,又像一幅美仑美奂的山水画卷,令人神往。百里蓝河水从丹山脚下蜿蜒穿过,其上游不仅有昌里红旗水库,而且地下水非常丰富,有多条山涧峡谷流域之水汇聚。汛期,洪水飞泻,河流湍急,山鸣谷响,气势磅薄。枯水期,风平浪静,细水漫流,鹅鸭浮荡,鱼翔浅底,此河犹如一条白练由上而下飘然萦绕,美不胜收。真乃山奇水秀景无限,人杰地灵情有钟,是一处亟待开发的游览胜地。
丹山,又名担山,因杨二郎担山赶太阳的神话传说而远近闻名。其环境优美生态自然,恰似《桃花源记》、《小石潭记》中的情景再现。山似奇石,水似圣水;湖中有岛,岛外环湖;采北国之风光,得江南之秀丽;物产丰饶,民风淳朴,是寄情山水,休闲度假,令人神往的仙境。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丹山不仅地貌奇特,风光秀美,尤其阳光、沙滩、水资源富足。仙山、圣水珠联璧合,仁者、智者都可体会到游山览水的妙处。丹山生态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完全可以融入到平邑县蒙山、天宝山、九间棚、曾子山、归来庄金矿地质公园、天宇自然博物馆旅游开发的大格局中,并以其处子般的美丽展现在游客面前,为平邑旅游开发锦上添花。
笔者生于斯、长于斯,在几十年的生活中感恩于斯,真切期盼这魂牵梦绕的仙境能在自然保护和升华的前提下,揭开其神秘的面纱,使人们融入景中、乐在情中。为此,笔者特提出此“构想”,以求教于方家。
一、主题意境 依托仙山圣水,体现回归自然。以度假休闲、生态旅游为主旨,作足水的文章,打造江北“小桂林”、“小漓江”。可定名为“丹山湖生态旅游度假区”。
二、主要景点 丹山自然风景区规划为丹山湖风景区和桃花源风景区。两景区一动一静,动中见静,静中生动,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1、 丹山湖风景区
丹山湖湖水总面积近50万平方米,曲曲弯弯3000余米长。水域最宽处近300米,窄处100余米。有2万平方米的沙滩柳林,5万平方米的浅水天然沙滩浴场。
丹山湖中有三山两岛,游人可乘船环绕。大丹山水面高度较桂林的象鼻山高出十几米。西面悬崖绝壁,挺拔俊秀,十分险要,只有鹰燕盘旋翻飞。东面有条通向山顶的小径,游人不论老幼,皆可爬上山顶。观之,有卧佛、睡鹰、鲤鱼跃龙门、齐天大圣、灯塔松。从湖中看山体上部似牛郎织女情侣石。与之相连着的是小丹山,其状如火箭发射塔,又如火炬。观之,上有华表石、观音像、群雕像和男女性器石等。与丹山隔水相望的卧龙山,像一条巨龙卧于湖岸,一条瀑布由山顶倾泻而下,气势磅礴。
丹山以东绿树丛中建设慈心园,集中供养“小脚女人”,展示中国“小脚女人”的封建文化,又有旧时代山民的生产生活器具的展示。另建有玉皇庙、二郎神庙、观音庙,供游人朝拜祈福。
千湖岛面积约500亩。其势北高南低,大大小小的水池相连,或为莲池,或为鱼塘。绿树掩映下,亭台楼阁似隐似现,院前屋后流水相接,花草丛中细水长流。周末假日,携家人来此小住,盛夏观荷,金秋听雨,“令居之者忘忧,寓之者忘归,游之者忘倦。”
合欢岛,是爱情岛。岛上栽植合欢树、樱花树和白玉兰树。每棵树穴里面有两颗树一起栽植,象征着爱情忠贞不渝、白头偕老。合欢岛南北两边各有一个天体沙滩浴场,南为男浴场,北为女浴场。此岛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绝佳场所。
2、 桃花源风景区
丹山湖南面为连绵起伏的群山,有七壑八梁。山顶林茂草丰,山梁果树遍地,山涧石潭连着石潭。春天桃花盛开的时节,满山桃花,加上山花烂漫,清香飘荡,恰似世外桃源。喜欢幽静的游客可乘车环绕盘山公路,亦可徒步翻越崇山峻岭,穿行深涧幽谷,是强身健体、清神爽气的好去处。
三、游乐项目 在丹山风景区建可以登山、探险、寻幽,可以泛舟、戏水、观瀑,可以垂钓、赏荷、祈福,有独处、幽静、放松身心的地方,也有惊险、刺激、拓展能力的项目。
人源于自然又归于自然,丹山自然风景区是自然中的自然。
白日的丹山湖,登山远眺,美景尽收,湖中放舟,心旷神怡;夜晚的丹山湖,烛月同辉,山湖一色,携友小酌,悠闲自得。
此情此景何乐而不往?
(作者胡一金系平邑县民政局副局长,廉金系蒙山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研究员)
附:《丹山神话》
据《中国近百年史话》记载:远古时代,天上曾出现十个太阳。因而,人间赤地千里,寸草不生,生灵涂炭,生命几近灭绝。诸路神仙纷纷表奏天庭。玉皇大帝闻听立即降旨,命神通广大的二郎神捉拿太阳,以降福于天地生灵。二郎神领旨不敢怠慢,带上哮天犬,念动咒语,担起两座大山,下了天界。二郎神一路神勇,每追到一个太阳,就把它压在山下,打入海底。这日,二郎神追到了蒙山脚下,蓝河岸边,正要把最后一个太阳捉住,忽见河边一洗衣女子指着二郎神好奇地说:“快看,那人用麻杆子还能担动山,怎么压不断?!”话音还未落地,只听“喀嚓”一声,二郎神肩上的担子突然从中间断开,两座山当即掉进湍急的蓝河中。那座高的便是“大担山”,矮的便是“小担山”。因两座山受太阳炙烤,变成红褐色,故又叫“丹山”。
二郎神慌了手脚,心想:玉帝交给的差事还未完成,回天庭不好交差,如何是好?环顾身边,赶忙到附近的麻地里拔起一棵又大又粗的麻杆子,继续担山追太阳。可是,奇怪,这山怎么也担不起来了。转头再找那位洗衣女子也不见了。这时,忽闻半空中传来观音菩萨的声音:“二郎真君,玉帝有旨,赶日大功告成,留下一个为天下生灵造福吧!”原来那位洗衣女子就是观音菩萨的化身。至今当地还有女人说话破气的忌讳。二郎神闻听,留下哮天犬守护丹山,自驾祥云回天界交差。从此,天上就只有了一个太阳。
传说,二郎神在回天界时路过内蒙古落脚,从鞋子里倒出一堆砂石,既现如今赤峰市的红山。观音菩萨完成玉帝之命后,点化真身附在丹山上,为人间祈求生灵。从此,天下就又无尽地繁殖起了生命。丹山上那逼真的男女性器石,便是观音赐予人间生命的象征。牛郎织女也在此下凡生儿育女,每年七月七日还要来此相会。齐天大圣拔了根猴毛系在山头上,见证了这段动人的故事。丹山隔岸的巨石上面至今有两个浅坑,酷似人的脚印,人称“二郎脚”。
为了感念玉皇大帝、二郎神、观音菩萨的恩德,丹山前生生不息的百姓,历代种麻,并起名为“麻窝村”,现更名“丹阳村”,以示永久纪念。从明朝起,这里陆续建起玉皇庙、观音庙、二郎神庙,世代供奉。每年的正月初一到十五,举行丹山庙会,方圆十里八乡的百姓们有来求官的、求财的、求子的、求平安的,络绎不绝,相传十分灵验。
溯源探流
颛臾国史迹续探
――兼论东夷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关系
李常松
20年前笔者曾撰写《颛臾国史迹初探》一文,从颛臾国为东方淮夷的一支、颛臾为夏商方国、颛臾为鲁国季氏所灭、颛臾之物质文化等四个方面对其历史进行了论述。文章刊于《沂蒙社会科学通讯》1988年第二期。近几年随着蒙山旅游开发和东夷文化研究的深入,本人对颛臾国历史及东夷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故草成此文以续之。
一、颛臾国的疆域
按笔者上文考证,颛臾国的建国时间不是旧志所载的西周而是夏朝。所谓“周成王时,封伏羲后裔,建国颛臾,附庸于鲁,主祭蒙山”(清朝光绪《费县志》),不过是指西周初年周成王为加强对东方的统治而对已臣服的夏商颛臾方国进行的重新加封。关于颛臾国的灭亡,光绪《费县志》载说法有二:其一,“季氏伐颛臾,事而不克,秦始灭其国。”其二,“孔子深责之,季氏乃止,秦始灭其国。”两种说法虽然不同,但秦始灭其国是一致的。笔者认为颛臾国当于春秋末期被鲁大夫季氏所灭,它没有也不可能迟至战国才被秦国所灭。
颛臾国从夏商经西周到春秋末期,建国时间早,存世时间长,其疆域范围如何呢?
总的看,颛臾国位于蒙山南麓,疆域范围相对较小。根据明万历《兖州府志》,清朝康熙《沂州府志》、《费县志》、《蒙阴县志》和光绪《费县志》中关于颛臾及颛臾王庙的记载,可以推知颛臾国疆域主要位于今平邑县北部,鼎盛时还包括今平邑县中部、费县北部和蒙阴县西南大部分地区。其东边最远可达今费县、沂南、兰山三县区交界处,西部到达今平邑、泗水、新泰三县市交界处,东西长约七八十公里。南边到今平邑县的张里、流峪,北边到今蒙阴县联城镇北部,南北宽约四五十公里。
颛臾国疆域变化的特点是,夏商时期范围稍大但不够固定,西周春秋时期范围较小但相对固定于今平邑县柏林镇固城村颛臾国故城遗址及其周围地区。
二、颛臾对蒙山的祭祀
颛臾对蒙山的祭祀源于当地先民对蒙山的原始崇拜。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蒙山东北部发现的距今四五十万年的沂源猿人化石,和其西南部发现的距今一万到三四万年间的平邑县南武阳城旧石器,说明蒙山地区很早就有人类在此居住,繁衍生息。而蒙山周围尤其主峰南麓浚河两岸发现的大量距今四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遗址,说明了该地区三皇五帝时期已经出现中国早期文明。活动于蒙山地区的东夷部落首领太昊伏羲氏是三皇五帝之首,而作为太昊伏羲氏后裔的颛臾国,其祭祀当地蒙山的风俗肯定是由来已久的。
祭祀并不等于主祭。颛臾国主祭蒙山是从西周初期周成王对颛臾重新分封,明确其附庸于鲁国,代表周天子主祭蒙山开始的。颛臾国主持祭祀蒙山神的主祭处为蒙祠,位于蒙山主峰南麓今平邑县柏林镇万寿宫西邻,为游览蒙山主景区龟蒙景区和登临主峰的起点、必经之处。此处南距西周春秋时期颛臾国故城4公里。蒙祠亦称古蒙祠,始建于西周初期,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对此,《左传·僖公二十一年》“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太昊与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论语·季氏》“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水经注》“治水(今浚河)东流迳蒙山下,有蒙祠”等有明确记载。
由于时代久远,西周春秋时期颛臾国主祭蒙山的具体情况不得而知。大致上讲,每年在几个相对固定的日子(如新年、立春、立秋等)里,颛臾国王代表周天子,率文官武将一行前往蒙祠,在用黄土夯筑的祭坛前虔诚叩拜,敬献祭品,宣读祭文,祈求蒙山神显灵,保佑人畜平安,五谷丰登,天下安定康宁。
颛臾国被灭后,战国至清代官方主持祭祀蒙山神的活动时断时续,其规格、规模、仪式等不尽相同。1981年4月,古蒙祠遗址中出土一件重达2000克的宋代亚腰型银锭(俗称银牌)。该银锭是宋元时期官方到古蒙祠祭祀蒙山神时,按礼仪埋入祭坛前边土中的证据。专家鉴定为国家二级文物。同年,广东文物走私分子黎某曾将其偷运到海南岛。公安人员破案追回后现藏于平邑县博物馆。
宋代熙宁八年(1075年),朝廷封颛臾王为灵显潜应侯。后蒙祠一度改名灵仙庙。宣和五年(1123年),加封颛臾王为英烈昭济惠民王后改称颛臾王庙。从此以后,原颛臾国疆域范围内的居民就把祭祀蒙山神与祭祀颛臾王合二为一了。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诏去历代“岳镇”、“海渎”封号后,蒙祠改称古蒙祠。
千百年来,古蒙祠历代崇祀蒙山神的祠址、沿革十分清楚。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古代(特别是宋代宣和五年以后)蒙山地区祭祀蒙山神的颛臾王庙很多,但西周春秋时期颛臾国主祭蒙山的蒙祠只有一个(如同泰山上只有一个主祭泰山的岱庙),即今平邑县万寿宫西邻的古蒙祠。明朝弘治以后,蒙阴县以俗传一位颛臾王死后葬于蒙阴联城为由,在该处也建有颛臾王庙。但蒙阴颛臾王庙既不是平邑古蒙祠的更名和延续,更不是其曾经主祭过蒙山的证据。
三、颛臾等东夷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关系
上古时期,先后活动于蒙山地区的原始部落、方国很多。从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可知,仅其西、南部地区较为强大的原始部落氏族至少有风族、蒙族、牟族、徐族,而且这些氏族后来又分别建立了阶级社会初期的方国。关于风姓颛臾国的建立及其历史此不赘述。
关于蒙族,近现代东夷文化研究者一致肯定上古时期蒙山一带确有蒙族。其中,近代著名考古学家、原山东省文物处处长、省图书馆馆长王献唐先生所著《炎黄氏族文化考》认为:“蒙通牟,原为牛叫声”,“蒙族是伏羲族的一支,起源于原始社会渔业时期,其原居住在蒙山一带”。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原主任吴泽教授所著《中国历史大系·古代史》认为:“蒙国之地,在今山东蒙山”。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何光岳先生所著《鸟夷族中诸鸟国的名称和分布》认为:“早在夏商时期,蒙部落曾是东夷部落联盟的首领……商代蒙族受到重视,是商的亲臣,负责征伐”,“蒙国约在周武王灭商后鲁伯禽东征时所灭。被灭后蒙地属鲁,蒙族子孙以蒙为氏”。该蒙国位于今蒙阴县城西南6.5公里之联城镇崔家城子村东。国灭后西周春秋时期改为鲁国蒙邑,《左传·哀公十七年》“公会齐侯,盟于蒙”,即指此。1982年蒙山地区发现一春秋早期铸有“蒙”字的青铜戈。能够铸造青铜器并在器物上铸有“蒙”族(国)徽,说明蒙族部落或方国曾经创造过较高的物质文化。
牟族与蒙族同源。上古时期蒙、牟、武、芜读音相同。蒙族、牟族历史上曾在蒙山西部今平邑县武(牟)台、武(牟)沟一带居住。夏末商初,牟族在蒙山西北部今莱芜城东12公里处赵家泉村建立牟国。其疆域范围包括今蒙阴县西部、莱芜市东南部、新泰市东北部,强盛时西至今莱芜市中部地区,东至今蒙阴县城。春秋时,齐国忌其地邻近齐国国都临淄,将其又东迁至胶东半岛今烟台市福山区古现镇三十里堡村建牟子国。此次东迁,牟子国因祸得福,使其躲过了多次战乱,迎来了长达几百年的和平稳定发展的繁荣期。它的疆域和势力范围延伸到整个胶东地区,还拥有大量的盐田,丰富的鱼虾,使它的子民衣食无忧。此牟子国直到战国末期方为楚国所灭。莱芜牟国地汉代曾置牟县,隋朝置牟城县。胶东半岛牟子国地,西汉置东牟县,唐朝以后改称牟平县。
徐族,夏朝仲康时期在蒙山以南今平邑、费县北部建立徐国。商末周初国力强盛时,疆域在蒙山东、南,今枣庄市以北,东至今临沭、郯城,西至费县北部、平邑县东北部。也有学者认为其西部达今泗水县境。《尚书·费誓》载,西周初年,周公之子鲁侯伯禽东征伐徐,激战前曾在徐国西部前沿费地(今费县上冶镇鄪城)誓师。此役徐国败北后,渐次南迁。至西周康、穆王时,徐国再次强盛。极盛时,疆域面积方圆五百里,从者三十有六国。春秋时,徐国基本稳定于江淮一带今徐州以南地区。
颛臾与蒙山地区其他原始氏族部落、方国同源,有着自成一体的东夷文化,创造过光辉灿烂的历史文明,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按《尚书·禹贡》“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沂其乂,蒙、羽其艺”的记载,蒙山地区属古代九州之中的徐州,是全国少有的古文化发祥地之一。徐州之东夷属淮夷,颛臾及蒙山地区其他原始氏族部落、方国各为东方淮夷的一支。它们携手从原始社会末期率先进入阶级社会,夏商时又建立了具有特异文化面貌的东夷方国。西周初年鲁侯伯禽东征结束后,名份上置于周王朝的控制之下,但实际上仍保持着相当大的独立性。后经西周、春秋、战国,长时期交互融合,至秦朝大一统后才融汇到中华民族文化之中。
(作者李常松为平邑县史志办公室编审,蒙山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研究员)
今日平邑
打造优雅舒适的人居环境
——平邑县创建省级卫生县城纪实
刘文锋 刘如冰
夏日的平邑县城,芳草萋萋,绿树成荫,百花竞放,群鸟和鸣,处处显现着如诗如画的风光。在这政通人和、清新秀丽、令人陶醉的时节,平邑创建省级卫生城顺利通过考评验收。
领导重视 披挂上阵
为营造整洁卫生、舒适优雅的城市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进,推动全县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2005年,县委、县政府提出了树立形象、夯实基础、用三年时间实现创建省级卫生县城的目标。三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省级卫生县城创建工作,把建设基础设施完善、社会管理有序、环境整洁优美、生活舒适健康的现代化城市,作为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2008年3月,县委、县政府召开了再动员大会,创建省级卫生县城活动掀起了新的高潮。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和由县政协主席任总指挥的创城指挥部,抽调专人组成创城办公室。制定下发了《平邑县创建省级卫生县城实施方案》、《平邑县城区除“四害”工作实施方案》、《平邑县创建省级卫生县城社会宣传工作方案》等文件,健全了创城工作汇报、通报、督办、达标等一系列制度。在整个创建活动中,各级、各部门、各单位积极参与,纷纷召开本部门、本单位的创城专题会议,明确分管领导和联络员,全力完成在创城工作中所承担的各项任务指标。
广泛发动 全民参战
创建省级卫生县城是一项广泛的群众性活动,其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积极参与到创建活动中来,真正把创建工作变成广大居民的自觉行动。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创城”宣传作为一项重要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广泛进行宣传发动,做到了“会议上有部署,电视里有影像,广播里有声音,报纸上有报道,手机上有短信,街头上有标语”,达到了较好的宣传效果。两年来,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全县性动员大会,号召全县人民和社会各界增强“创城”意识,积极参与“创城”工作。县创城指挥部、县委宣传部、县广电局等部门充分发挥舆论的先导和监督作用,制订周密的“创城”宣传实施方案,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广泛深入宣传创城的意义和工作动态。网通、联通、移动公司在手机、小灵通等通讯工具上发送创建省级卫生县城宣传口号。同时,“创城”办编发《创城快报》,及时刊发了全县各部门、各单位的“创城”动态。各部门、各单位采取办板报、设立咨询站、散发宣传单、悬挂宣传横幅和摆放宣传站牌等方式对创城进行深入宣传,形成了人人关心“创城”,人人参与“创城”的良好局面。
多措并举 奋力攻坚
为了实现一举成功的目标,县委书记、县长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部门配套联动,人人共同参与,以“不创则已、创则成功”的勇气和决心,扎扎实实地推进创建省级卫生县城的各项工作。
抓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先后以创建省级园林城市、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卫生县城为抓手,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城区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城市品位得到全面提升。去年以来,按照“一山一水十二条路”的规划目标,投资3亿多元对西山森林公园、浚河景观带、县城十二条道路进行了建设或改造提升。投资1亿元新建水厂2座,垃圾处理场1座,污水处理厂1座,城市管道燃气项目完成铺设管网4.4万米,入户2000户;对县城内的兴水河、府前渠进行了清淤和两岸环境整治;投资3000万元建设改造了莲花广场、文化广场、建设广场、站前广场、友谊广场、莲花山公园、浚河公园等十多处群众活动场所。实施以“拆墙透绿”、“夜景亮化”为主的县城绿化亮化工程,县城131个单位完成了拆墙透绿,新增绿化面积12万平方米,87个单位实施了亮化工程。对城区的垃圾箱、垃圾中转站进行分期分批改造和更换。投资近百万元在城区主要干道新设置高档生态公厕11个,并对干道和公厕卫生管理实行社会公开招标,确保了保洁质量。
抓城市规范管理。县城管、公安、工商,平邑镇、经济开发区等部门联手互动,强化城管执法力度,从严治理乱摆摊点、店外经营、马路市场、乱搭乱建、乱停乱放、乱贴乱画和不规范广告等问题,使县城的十纵九横的主干街道和其它主要街巷市容市貌干净整洁,同时促进了交通、卫生和经营秩序的好转。环卫部门严格落实道路清扫和垃圾清运责任制,做到了城区道路24小时保洁,垃圾日产日清,保证了市容整洁卫生。认真清理县城背街小巷、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的“五堆”,有效地解决了垃圾围城问题。
抓“四害”消杀。近年来,平邑县除“四害”(鼠、蚊、蝇、蟑螂)工作开展得扎实有效。成立了除“四害”领导小组和技术小组,完善了县、乡、村三级除“四害”网络机构,制定下发了除“四害”实施方案和考核验收标准等规范性文件,组织召开了全县除“四害”动员大会。重点抓了农贸市场、单位食堂、宾馆饭店、施工工地等场所的除“四害”工作,除“四害”工作顺利达标。
抓食品卫生监管。制定了《平邑县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开展了食品卫生专项整治活动,杜绝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卫生、工商、城管执法等部门对城区“五小”场所和农贸市场加大了整治力度,对每一个小餐饮店、小美容理发店、小浴室、小旅馆、小歌舞厅和每一处农贸市场进行了集中整改,做到了达标规范。县领导多次组织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现场指导服务,检查督促“五小”场所和农贸市场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保洁制、消毒制和考核奖惩等卫生管理制度,完善防鼠、防蚊、防蝇、防蟑螂等设施。卫生部门严把卫生许可证和从业人员健康证发放关,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率达100%,健康查体率100%,对患职业禁忌症者调离率达100%。
抓健康教育。县里成立了健康教育协调指导委员会,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立健康教育科。各乡镇卫生院防疫组设有专职健康教育人员,城区各单位、居委会都有一名领导具体负责健康教育工作,形成严密的健康教育网络。狠抓重点人群教育,全县中小学校全部开设了健康教育课,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分别达到90%和88%。媒体成为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县电视台有《保健天地》、广播电台有《健康之声》、报纸有《卫生与健康》专栏,辅之以各单位、村居主办的健康教育专栏,健康生活新理念深入人心。
抓传染病防治。为有效控制传染病的暴发流行,县里成立了计划免疫工作协调委员会和艾滋病防治工作委员会,制定下发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建立了覆盖县、乡、村三级的疫情报告网络,配备了传染病监督员,建立健全了传染病的登记和报告制度;按照要求和技术标准设立肠道等传染病门诊,就诊情况及时上报。全县每年都开展以霍乱、肝炎、出血热、艾滋病、计划免疫及疫情管理为主要内容的业务培训,传染病防治工作扎实有效。
考评验收 一举成功
创建省级卫生县城工作的开展,使平邑县城发生了全新的变化。道路变宽了,街道变绿了,夜景变亮了,环境变美了,县城整体面貌日新月异,正在朝着文明、卫生和富有现代气息的城市健康发展。群众的卫生保健意识普遍增强,生活质量有了较大改善。通过“创城”,各部门、各单位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大局意识明显增强,工作作风得到锤炼,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通过“创城”,凝聚了旺盛的人气,鼓舞了干群的士气,增强了创业的勇气,为我县经济发展、事业进步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2008年7月,通过省级卫生县城专家考评组对平邑县创建省级卫生县城工作进行的现场考核、评估。一致认为,平邑县创建省级卫生县城工作领导有力,措施到位,成效显著,各项指标达到了《山东省省级卫生县城命名标准》要求,将按照有关程序予以命名。
(作者刘文锋系平邑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蒙山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刘如冰系平邑县政府办公室秘书)
人物春秋
老八路魂归蒙山
赵 华
1941年6月,他在蒙山区和日军展开激烈战斗,身负重伤,是蒙山区人民给他送药送饭,把他从死亡线上拉回来。1987年8月,他又重新回到他战斗过的地方,找到了给他第二次生命的人民,并把他后半生的全部心血和30多万元钱全部捐献给了这里。
2008年3月17日,按照他的遗愿,家人又把他的骨灰安葬在这里,他要和蒙山区的人民永远在一起。
3月17日,乍暖还寒。
地处蒙山腹地的平邑县卞桥镇罗圈峪村却给人一种倍感压抑的感觉。哀乐笼罩着整个村子,学校停课了,村里的群众没有一个下地干活的,而是个个胸戴白花,早早地聚集在村前的“方平墓”前,等待着为杜方平老人举行骨灰安葬仪式。
上午11时许,几辆白色的面包车徐徐开进了村子。南京军区领导来了,临沂市的领导来了,平邑县的领导来了,卞桥镇的领导也来了。
安葬仪式上,平邑县委常委、副县长王丽云宣读了杜方平同志的生平,她声音低沉,感情激动,仿佛又把人们带回了那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
杜方平安徽萧县人,原南京军区国防工业部部长、书画家。
1941年6月13日,杜方平所在部队在蒙山脚下的摩天岭和敌人展开了一场激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摩天岭战斗。战斗结束后,30多位伤病员被寄养在摩天岭下不足200人的罗圈峪村,杜方平就是其中一位。
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最艰难的阶段,部队缺医少药,伤病员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为使这些伤病员尽快恢复健康,罗圈峪村的老百姓不但偷偷地上山刨草药为伤病员治病,还自发组织起来攒鸡蛋、攒花生、攒面粉抚养伤病员。50多岁的崔庆永老大爷硬是把自己家喂了大半辈子的看家狗勒死,给杜方平等伤病员熬汤喝……
几十年来,杜方平常常回忆起当年的情景,深深思念着蒙山区人民,他多么想再回蒙山区看看,再和那里的群众一起喝上一顿南瓜汤啊。
1987年,离休后的杜老终于实现了他多年的愿望,回到了他魂牵梦绕的蒙山区。然而,在他想像中已过上好日子的罗圈峪村仍然比较贫困,他决心尽最大努力扶持罗圈峪摆脱贫困。
回到南京后,杜老把他大半年积蓄的1万元钱寄给了罗圈峪村。1988年底,罗圈峪村用这笔钱安上了自来水,架上了电。通电的当天, 82岁的村民孙加富看着那吹不灭的电灯,呜呜地哭了起来:“要不是老杜,俺恐怕到死也不知道电灯是个啥玩艺儿。”
1989年杜老又一次来到了罗圈峪,他发现罗圈峪人虽然吃上自来水,用上了电,但离真正摆脱贫困似乎还很遥远,就连交水费和电缆的钱仍要靠卖鸡蛋和柴禾。
治穷先治愚。饱经战火洗礼、历经人间沧桑的杜老深深地懂得:要使罗圈峪村真正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就必须先搞好教育,提高人的文化素质。他来到村里的学校看了看:两间低矮的茅草房屋,墙上的裂缝可伸进手指头,屋顶透着光,连个厕所都没有。老师上完课得回到家办公。“这样的办学条件,不但出不了人才,就连师生们最基本的人身安全也很难保证。”杜老暗自叹息。
1990年春天,带着杜老深切期望的23000 元钱又汇到了罗圈峪村。同年秋天,一座占地5 亩的“方平希望小学”拔地而起。每天早晨,朗朗的读书声传出了校院,回荡在整个山峪。“罗圈峪人有希望了!”人们奔走相告。
1992年,对杜老感恩戴德的罗圈峪人带上煎饼和地瓜去南京看望了他。这点微不足道的、出自山里人之手的特产,杜老硬是按南京的市场价格折成了钱,并又花了25000元购买了一套电脑设备、一台彩电和一台录音机,让去的人一并带回了罗圈峪。
杜老对罗圈峪村的支持倾注了全部心血。为了帮助罗圈峪办好学校,他不顾自己年老多病,四处作画,并把赚来的钱几十几百地攒起来源源不断地寄给了罗圈峪村……
“我在菏泽、青岛等地为宾馆作画,他们给我酬金,我没要,我叫他们把钱汇给你们,这些钱要用在配备课桌、板凳上,给孩子们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1995.10.20
“年前有两个500元,昨日又有一个 1000元,均已汇你们县文化局(由文化局转村)……”2002.2.12
“今天,广东一位老朋友向我要了一幅画,我也要了他100元,这100元钱暂留我处,我准备凑够了1000元再寄给你们,给学生置办体育器材……”2006. 10 . 23 ……
在罗圈峪村党支部书记的办公桌抽屉里,有关杜老汇款、汇物的信就达30多封。
在杜老的大力援助下,罗圈峪渐渐地告别了贫困,过上了幸福日子。2007年,罗圈峪村人均收入达到了3900元,和1987年相比翻了几番。然而,杜老自己却仍然过着非常俭朴的生活,家里坐的沙发是别人家70 年代的“退役”货,吃的是清水煮米饭,就的是盐水泡油菜。就连家里来了亲友,他也是从俭招待,从不枉花一分钱。每当有人问他为何如此清苦时,他总是风趣地说:“比起我在蒙山打仗的时候,吃这些已经够享福了,我要省下钱来,还蒙山区人民
的账。”
杜老一次次地捐款,使方平小学的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不断改善。
2000年寒假,四年级学生孙晓在给杜老长达12页的信中说:“杜爷爷,告诉您一个好消息,我们班在这次期中考试中获得了全镇第一名。当我们知道这个消息高兴得蹦蹦跳跳的时候,孙老师却呜呜地哭了起来,当时我们都呆呆地站在那里,不知是为什么?后来才知道,这是有史以来我们学校第一次获得如此好的成绩。”看罢此信,杜老高兴得一夜未眠,第二天便在老伴的搀扶下又踏上了去罗圈峪的旅程。来到学校后,当学生们齐声喊出“杜爷爷好”的时候,杜老激动得泪水夺眶而出,他鼓励学生:“要努力学习,为建设祖国做个有用的人才。”
老牛自知夕阳短,不待扬鞭自奋蹄。年迈的杜老知道自己的身体不好,支持罗圈峪的机会不多了。因此,他总是想方设法为罗圈峪村多做贡献。并立下遗嘱死后将骨灰安葬在这里。
为让罗圈峪村的孩子们更好地了解“十七大”和奥运会的情况,2007年党的十七大开幕前,杜老重病卧床,尽管如此,他硬是差遣老伴和孩子们把一台现代远程教育设备,一大宗书籍和5000元现金送到了罗圈峪村。
无私的援助,使杜老和罗圈峪村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感情。2008年春节过后,杜老因病住进了南京军区总医院。罗圈峪村群众得知后,自发攒草鸡蛋、蜂王浆等营养品,并托付支部书记崔士强送到杜老的病床前。
2月21日,杜老终因年事已高,驾鹤西去。他在病重期间,自知生命即将走到尽头,就用断断续续的声音告诉老伴:“我死后,要把手头仅有的20000元钱送到罗圈峪村。”3月17日,在杜老的骨灰安葬仪式结束后,其大儿子把父亲遗留下来的20000元钱交给了罗圈峪村支部书记崔士强,接过这沉甸甸的钱,崔士强失声痛哭:“杜老啊,这钱你叫我怎么忍心接呀! ”
蒙山儿女永远怀念老八路杜方平!
(作者赵华系卞桥镇党委新闻中心主任、蒙山文化研究会会员)
尸谏国民政府的抗日英雄孔宪荣
李 莹
1948年5月23日,“中华民国国民代表大会”开会期间,东北“国大”代表孔宪荣在南京松江省“国大”代表团住所为尸谏政府自缢身亡。兹事经新闻媒介披露后,国内外舆论哗然。蒋介石为平息事态,派员致祭并同意对其善后事宜作三项安排:(一)、孔氏生平事迹交付国史馆立传;(二)、拨付五亿元抚恤遗族;(三)、发动募捐抚慰孔氏部属。
孔宪荣(1881-1948),字耀宸,山东费县(今平邑县)地方镇小平安庄人。出身贫寒,幼年无钱读书,稍长,因家乡连年灾荒,被迫闯了关东,先在吉林延边当伐木工人、筑路工人,后加入洪帮,与山东老乡王德林(今沂南县人)组织百余人的队伍,在中东铁路沿线开展反清抗俄斗争。1917年11月,王德林、孔宪荣部接受吉林陆军第七旅旅长吉兴改编,吉任命王德林为步兵第七团第三营营长,孔宪荣为王营所辖第十一连连长,驻防敦化瓮声砬子。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步步入侵,东北大片国土沦陷,孔宪荣目睹日军暴行,义愤填膺,与王德林等奋起反抗,保卫国土。1931年11月,日军为修筑吉会铁路,派人到瓮声砬子孔宪荣连防地强行“勘测”,孔连官兵在一再劝阻无效的情况下开枪射击,打死日本测量员2名。随后,在延吉镇守使署,王德林、孔宪荣还痛打了赶来“问罪”的日本军官。
1932年2月8日,王德林、孔宪荣在敦化小城子村召开“中国国民救国军”成立暨抗日誓师大会,到会的工、农、商、学代表1200余人公举王德林为救国军总指挥,孔宪荣为副总指挥。20日,救国军首战告捷,战斗中孔宪荣率卫队200人在黄泥河子阻击由延吉增援敦化的日军,保证了收复敦化的胜利。为阻止日军修筑吉会铁路,救国军3月份突袭日军海林车站,毙敌34名。8月攻克宁安,打死打伤日军百余人,击毁日军火车头一个,车厢40余节。救国军军威大振,队伍迅速扩大到10余万人。王德林、孔宪荣兵分几路,根据地由原来的敦化、安图、汪清一带扩大到包括东宁、额穆、宁安、绥芬、密山、穆棱、珲春等十余县市在内的广大地区。
1932年11月,日军集中优势兵力向二道河子救国军副总指挥部发动进攻,孔宪荣在重创日军后率部退守穆棱县车站。1933年1月,救国军总部遭日军重重包围,国民党政府坐视不救, 救国军血战数日,弹尽粮绝,被迫化整为零,退入山林打游击。王德林率伤员及眷属经苏联转到新疆,孔宪荣留守东北,代行救国军总司令之职。1934年春,南京政府通令全国停止抗日活动,孔宪荣迫不得已,离开东北,流亡欧洲。后由欧返国,在香港、上海、天津、重庆等地,进行抗日宣传活动。
抗日战争胜利后,孔宪荣重返东北,召集旧部3万余人,先后任国民党军松江第二支队司令、吉辽安边区总指挥、国民党东北党务特派员,组织向我解放区发动进攻和进行针对东北人民解放军的军事活动。1948年春,国民党节节退败,50万东北国民党军被我东北野战军分割包围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孤立地区。为挽救败局,稳定民心,蒋介石于1948年5月17日在南京召开“中华民国国民代表大会”,孔宪荣以松江省安图县国民党代表身份参加。会议期间,检讨国事,孔宪荣和部分东北“国大”代表联系国民党贪污腐败、培植亲信、排斥异己和东北战场上的失利,对最高当局决策和原国民党东北行辕主任熊式辉、国民党军总参谋长兼国民党东北行辕主任陈诚等国府要员,提出尖锐批评。蒋介石对“国大”代表的批评极为不满,并以“这样一来,吓得无人再敢担当大任”为由,公开予以否定。孔宪荣得知后完全绝望,决心尸谏,遂自缢身亡,时年67岁。
孔宪荣是一个复杂、可悲的人物。他有英勇抗击日本侵略的一面,又有长期效忠国民党的历史。作为当时执政的国民党推选的“国大”代表,在“国民代表大会”期间尸谏政府,影响很大。迫于形势,当时国民党控制的《中央日报》、《救国日报》等新闻媒体也不得不表面批评政府,并对该事件作连续报道。它戳穿了国民党蒋介石假民主的画皮,暴露了其真独裁的庐山真面目,对摇摇欲坠的南京国民党政府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使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进一步丧失了军心民心,客观上加快了其内部分化、瓦解的步伐。这些,或许是孔宪荣本人所始料不及的。
(作者李莹为平邑县广播电视局编辑,蒙山文化研究会会员)
追忆张寄庵老先生
王有瑞
拜读《蒙山文化研究》2008年第一期回忆张寄庵先生的两篇文章,深受感触,一篇是天津大学教授王学仲的《老表兄——寄庵》;一篇是平邑县委统战部原副部长公彦海的《忆张寄庵先生》,认为张寄庵老先生生前所从事的儒学事业,是蒙山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值得后人深入研究。
张寄庵先生生于1904年,自幼读私塾,青年时期做塾师,日夜攻读四书五经,直到1938年抗战离家。凭他绝佳记忆和几十年如一日的痴心努力,四书五经对于他,简直烂熟于心。和老先生交谈,涉猎经史中的典故,他张口就来,指出出处,给你省略无数翻检功夫。我能结识张老先生,也真是偶然中的必然。
1982年,我在探沂中学教书,听青年教师张磊说,他村有一个私塾先生叫张寄庵,精通四书五经。后读《山东近代史资料》,有一篇卫志珍写的《在徐州所闻关于太平天国及捻军杂事》,最后提到:捻军事迹,多为市府张寄庵秘书(白彦县人)所谈,这就引起我的注意,很想去拜访领教。
1983年夏,我调入费县史志办公室编纂《费县志》,拟定了采访县内文化教育名宿的计划和采访人名单。张老先生虽然是平邑县人,但是历史上曾属于费县,有共同的问题需要请教,于是也首批把他列入采访日程。
1984年10月9日,是一个艳阳秋天,我在平邑县史志办公室王晓东同志的陪同下,来到白彦镇金斗庄,登门拜访了张老先生。从此书信联系,不断请教问津,如八股文的写法、清末民初风俗等等,他都每信必复,格外热忱。还有几次,回信来自天津,才知道他在表弟家帮助做学问,很为他的精神感动。
厥后,在《平邑县志》编纂期间,我还应贵办领导邀请,同老先生一起评议志稿,因此有机会聚会畅谈,受益更是匪浅。我从他的谈话中,了解到了费县历史上的许多文人和掌故,如进士刘淑愈走马观碑文,廪生李景星倒背十三经等。他说:“我听老师说,光绪二十三年修《费县志》,东墠王景祜是大主笔,志书中抹去清进士刘淑愈名字,说是进士造反名字不好听。在《兵事纪略》里有攻打耿家埠事,实在避不开了,就用他的女婿李宗棠代之。”
这就提醒了我:为什么刘淑愈身为清朝进士,而《费县志》却不记载,中村招安、攻打立尖崮等重大事件,也和其他文籍记载迥异。原来,东墠王景祜主笔志书,并不是秉笔直书,而是“借一邑之公款,作数姓之家乘,滔滔皆是,可胜慨哉!”(李景星语)
为了编写新《费县志》,我向张寄庵先生打听1934年志稿情况。他说:“费县1934年编县志,我是采访资料的成员之一,李景星是县志局长兼大主笔。稿成后,由谢鲁民用小楷謄清,这是我亲见。”接着,他介绍说:“谢鲁民原叫谢广大,叫我表叔。是小黄草坡人,小时候从我读书七年,后由我送到费县城里,跟着廪生李景星学习。广大年少俊美,聪明好学,深得老师赞扬。事变后,我因生涯浪迹江湖,转徙他乡,从此分离,至今五十多年,音信皆无。”我想,若是联系到谢广大,可就知道1934年《费县志》稿下落了。
后来,我在翻阅台湾版《山东文献》时,发现有署名谢鲁民的《李紫垣老师事迹片段》一文,非常惊喜:李紫垣就是李景星。文中还有:“余私塾老师张瑞卿先生(即张寄庵——抄者注)与老师(即李景星——抄者注)为未谋面之文字交。民国二十五年八月间,余赴费城求学。张老师以余费城无戚友照顾,乃陪余先至老师处。除急于与心仪已久之友人相见外,并请教有关余之求学及食住等问题。不意老师与张老师在相见恨晚之下,欣然留余住其家,并允为吾师。老师及师母待余如子弟。”
更叫人惊喜的是,文中同时还有《寄张寄庵先生》七律古诗一首,诗如下:
戎马生涯似絮浮,经年足迹遍中州。
新闻喜阅收京讯,书帙多因故友修。
但得东山同把酒,何期李广定封侯?
关心每问祊河水,似否昔时自在游?
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我连忙将此诗抄寄给张老先生,想叫他高兴一番。很快,他通过徐斌主任转来一函,除了表示感谢以外,还有张老先生的唱和诗,但是我无法传送给谢鲁民,只得暂由我收藏,今公之如下:
奉答谢鲁民表侄由海外寄诗并和原韵
一朵红云海上浮,南风吹送到神州。
思家梦为离家切,爱国书因报国修。
燕领自来精策画,虬髯原不恋王侯。
波澜壮阔祊河水,胜过当年滚滚流。
八四老人,表叔张寄庵,1987.6.9
张寄庵老先生年轻时候遭受坎坷,他轻易不讲,我们也无从知晓。可是我在旧书摊得一本《拙粥集》诗歌集,内有《悼亡诗四首并序》,却是张老先生年轻当西席时所作,今选其一首,供私淑者欣赏。
手辟荒园结草庐,家贫犹未费诗书。
禽声乍住茶烟歇,闲倚阑干看太虚。
消磨岁月短檠中,兀坐终期户掩蓬。
二十七年弹指过,此生悔已误雕虫。
张老先生诗作很多,写作此诗时27岁。可以看出他家境困难却读书不辍,虽然弄文不富,颇有点后悔。但是年老后所作诗文皆厚今薄古,感古而不怀古,很得史志界同仁欣赏。原来,他对表弟王学仲曾说:“愁苦词伤身,写欢乐诗文可以使人延年”。他的“不写悲伤诗”使王教授受益匪浅,对后世人也是一种告诫。
费县历史悠久,因为地近儒学圣地曲阜,古代产生过许多先贤哲人;到近代,从蒙阳郭翘楚的义理说,到高梦说的《周易一得》,从李景星的《经说》和《四史评议》,到祊阳李氏家族诗歌集,蒙山文化的薪火承传者,历代不曾间断。而张寄庵老先生师从梁邱关阳贡生李家声,又同清廪生李景星为忘年之交,对于前人的学问和治学精神,都得到了良好的承传。
张老先生曾和梁邱陈立棠、字荫南,晁凤池、字琴山,李石坪等人密切交往,这些人多是他的长辈,所以他自称“祊阳门生”。 他们有许多唱和诗,散见民间抄本。因此,收集发掘当时的诗文,也是研究蒙山文化的重要课题之一。
( 作者系费县史志办编审,蒙山文化研究会客座研究员)
欧阳修力荐孙沔再知庆州
孙士纯 孙柏远
北宋时期,欧阳修、范仲淹、孙沔三位朝廷重臣系挚友,都在朝廷共事,政见相同,文才比翼。甚至有时候有的遭贬罢职,宦海沉浮,他们仍患难与共,彼此成为莫逆之交。
孙沔在北宋仁宗、英宗期间,两任庆州知府。庆州府(今甘肃省庆阳市)是北宋时期的西北边陲,与西夏、契丹毗邻,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兵家必争之地。庆州远离国都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属荒漠地区,条件异常艰苦,况且随时都有战争发生,是个非常不平静的地方。
宋仁宗初期,孙沔初知庆州。为了鼓舞士气,增强戍边将士们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他收集阵亡将士的遗骸,郑重安葬并祭之,使军人感动得热泪盈眶。养练士卒,赏罚分明,整肃军纪,战斗力日强。在任期间,边塞安宁,农牧业兴旺,有骄人的政绩。边境兵民佩服他的才能,敬重他的业迹。由于他颇有政声,后迁龙图阁直学士,又迁枢密院直学士。
后来,宋仁宗实行屈辱求和的妥协政策,对西夏首领授封西平王,宋每年赐西夏绢万匹、银万两、钱二万贯,以换取暂时的安宁。朝廷还对沿边戍兵裁减三分之一,罢黜诸路行营。北宋边防失修,北部边区防御城池倾塌,戍军多 “老弱病残,短小怯懦”,“铁刃不钢(刀钝)”,“筋胶不固(弓坏)”,不能抵御西夏和辽国的入侵骚扰,局势十分不利。
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年)元昊建都兴州(今宁夏银川市),国号大夏(西夏),又开始攻宋。边报传来,宋朝廷此时大惊,群臣“聚首相顾,莫肯先开言而定议”,皆拿不出好的解决办法,纷纷躲闪回避,以求自安。此时西部沿边的驻军都直接听命朝廷,互不联络,不能合力作战。夏军乘机逼近,宋守军节节败退。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的延州之战;庆历元年(1041年)的好水川之战、定州之战;庆历二年(1042年)的渭州之战,宋军连败于西夏,损兵折将,处在西夏的严重威胁之中。
仁宗死后,英宗继位。治平二年(1065年)孙沔已是七十岁高龄的老将军,到了退隐在家颐养天年之时。新皇帝上任,边塞告急,庆州告警。西夏、契丹都对宋王朝虎视眈眈,宋英宗和执政大臣焦急万分,商议守边将领的任命。满朝文武,面面相觑,却找不出一个能胜任的人去庆州府任职,去抵御西夏的侵扰。疑虑间,参知政事资深大臣欧阳修向皇帝推荐说:“孙沔向守环庆,养练士卒,招撫藩夷,恩信最著。今虽七十,心力不衰,中间曾以罪废,然宜瑕使过。”英宗和大臣们议酌,认为孙沔智力过人,治军有道,撫藩有法,年事虽高,但宝刀不老,乃当朝之廉颇,庆州之职,非他莫属。于是英宗同意了欧阳修的荐举,授孙沔以观文殿学士,再知庆州。这位老将军,又披挂上阵,急奔庆州抵御西夏的侵略。可见孙沔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表现了一位爱国将领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和敢当重任的志士情操。
(作者孙士纯、孙柏远系蒙山文化研究会会员)
峥嵘岁月
罗荣桓政委率部进驻天宝山区活动侧记
李洪廷
在抱犊崮山区军民反“扫荡”胜利后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主力一部与鲁南区党委在罗荣桓和赵鎛率领下,于1940年5月下旬向天宝山区发展,以求开辟天宝山革命新区,扩大鲁南抗日根据地,进一步打通鲁南与鲁中联系。
此前,罗荣桓政委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派出一一五师政工人员以“借路进山抗日”名义,与天宝山腹地地主武装天宝山乡民团团总廉德三进行谈判,廉慑于我主力威力,勉强答应我军要求。于是一一五师部队及鲁南区党委随即顺利进驻巩家山、桃峪等村。
据巩家山村老人回忆,师机关进驻后,代师长陈光率师部驻扎在桃峪村,罗荣桓政委率政治部、宣传部进住巩家山村。罗政委时已败顶,骑花马,先住韩学仁家,其家有堂屋5间,西屋2间,南屋3间(带过道)。罗政委住西屋,警卫班13人住南屋西间,南屋中间住炊事员。为便于警卫,于两个多月后又搬到周德海家,罗夫人住周德龙家东屋南间。罗政委住处为师政治部,师政治部肖华主任住肖茂祥家堂屋,师宣传部赖可可部长住刘荣章家南屋。部队进驻巩家山村后,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军事训练场地,经与群众协商占用桃峪西台子巩家山村村民周丕成兄弟俩的8亩地(合新亩13亩),所受到的损失全部用粮食作为赔偿,群众真正看到了自己的文明之师。师领导机关干部战士所到之处,纪律严明,态度和气,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军民关系融洽,处处洋溢着革命气氛。据说肖华主任常到巩家山村村民刘荣章家(赖可可部长住处)串门,曾给刘荣章纸扇上题字,题字内容今已记不得,纸扇亦不存。
师领导机关进驻后,协同鲁南区党委,广泛发动群众,派出军政工作团350余人,分赴费南7个区开展工作,宣传党的团结抗日主张,访贫问苦,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受到了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很快在当地掀起了抗日救亡高潮,全面控制了天宝山地区的局面。6月16日,在赵庄召开了各界代表大会,成立天宝山区抗日民主政府和动委会。廉德三民团接受改编,被编为天宝山游击大队,廉为大队长,唐健如任政委。同时,油篓村李灿营民团亦在鲁南区党委的积极教育说服下,改编为李灿营抗日游击大队,李尚和任大队长,李灿营任副大队长,张万军任大队指导员。地方武装力量迅速发展。
罗政委在住巩家山期间,影响较大的事件有:
一、天宝山平叛
在天宝山地区被八路军部队控制后,日伪军十分恐慌,急忙派日特分子王公武进山拉拢廉德三。8月,廉发动叛乱,逮捕了我军代表和许多地方工作人员,第一一五师民运干部史文祥被推下山崖摔死,将我军1个排缴械,并采用残忍的手段,用铁丝穿透干部战士锁骨连在一起押送至费县城,被日军全部杀害。之后,胁迫部分受骗群众占据天宝山南大顶,凭险与我对峙。罗荣桓、陈光等师首长为避免伤害山上无辜群众,派当地士绅“说和”,试图和平平定叛乱。但廉拒绝和谈。在围困月余未能奏效的情况下,第一一五师首长遂决定武装平叛。9月2日,第六八六团和师直特务营向南大顶发起强攻,叛军拼死顽抗。后调用缴获的九二步兵炮(群众称小钢炮),炸开东寨门,我突击队奋勇突入围寨,当场击毙日特王公武等300余人,廉德三负伤外逃,其余人员全部俘获。天宝山地区的反动势力被彻底摧垮。
二、桃峪高干会议
在山东纵队开展整军工作的同时,一一五师部队也进行了整军工作。自9月15日开始至10月初,在罗政委、陈光代师长的主持下,于桃峪东山根一棵浓荫大梨树下召开支队、旅干部会议,历时3周。中共山东分局书记朱瑞参加了会议。会议全面总结了一一五师进入山东以来的军政工作,规划了部队的军政建设、军区建设,全面落实开辟和建设根据地的任务。罗政委根据同日伪军、反动顽固派进行斗争的经验,提出了“插、争、挤、打、统、反”的六字方针,发出了建设“铁的模范党军”的号召,并制定了具体要求。会议后,第一一五师部队统一编为6个教导旅和4个军区,总兵力达到6万余人。经过组织整顿和军事训练后,提高了部队战斗力。
三、师党代会
8月12日至16日,第一一五师党代会在巩家山村召开。当时群众只知道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会场设在村西肖茂胜的打谷场里,占地亩多,会场四周和顶部全部用白布围着,门口设在东南方,方外5里沿路布满岗哨。据退休干部刘福春老人回忆说,会议至少开了五六天。会后听政治部的高同志介绍,会场内挂有马克思、恩格斯、孙中山、毛泽东的挂像。会议待遇挺高。当时只是不知道会议内容。
1940年10月7日,为统一山东领导,驻天宝山区桃峪的第一一五师师部,奉命越过滋(阳)临(沂)公路撤离天宝山区,向驻沂南青驼寺的中共山东分局靠拢。
罗政委等军政领导离开巩家山村虽有60余年,但人们至今没有忘记那些艰难岁月,革命军人的形象仍在人们心中。
(作者系副编审、蒙山文化研究会研究员,此稿系根据其1984年12月21日采访记录整理,参与调查人员有周丕全,72岁;韩学仁,65岁;刘福春,退休干部。)
罗荣桓在平邑二三事
宋汉华 金红 刘玲
罗荣桓同志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帅。抗日战争时期的1939年3月,他率八路军第一一五师部分主力挺进山东。1940年2月指挥白彦战斗,全歼驻白彦日伪军800余人。5月下旬率部进驻天宝山区,至11月8日离开。
罗荣桓同志在平邑工作9个多月,为天宝山区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全省抗日武装斗争的开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罗荣桓同志生活简朴,领导艺术高超,工作认真细致,给根据地群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40年5月下旬的一天,天宝山区大峪沟山峪,梨树吐绿,榴花飘香。在一座农家院落里,罗荣桓和夫人林月琴、儿子罗东进一起吃午饭,用野菜和高粱面做成的菜团子在屋内散发着扑鼻的香味。罗荣桓一边吃一边赞美,伸手再拿几乎不成团的菜团时,林月琴关切地让他吃含粮食较多的煎饼。显现出夫人对他的亲切关怀。

1940年8月1日,巩家山村的山坡上,野花含露,秋风送爽。上午,第一一五师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等师直机关及教导二旅全体干部战士、鲁南区党委全体工作人员在这里举行盛大集会,热烈庆祝八一建军节。
这一年,抗日战争正处在最艰难的时期,战事频繁,抗日战士黑夜睡不解衣,白天有时天不亮就得行军,无暇打扫讲究个人卫生。他们头发蓬乱,胡子拉茬,遇到头部受伤,不仅治疗麻烦,而且容易感染。对此,罗荣桓政委借鉴兄弟部队的经验,号召第一一五师驻山东部队和山东地方部队,一律剃光头。有些年轻干部、战士很欣赏自己的秀发,没有立即响应。建军节这一天,罗荣桓把脱帽作为检阅部队的一项内容。当他宣布脱帽时,台上台下几千名光头青茬茬,在太阳下熠熠发光,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1940年前后,日本侵略者为确保占领区的统治,疯狂“扫荡”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此时,山东抗日根据地出现了日伪军、国民党顽军、八路军共处一地的局面。
为了贯彻我党“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方针,罗荣桓于1940年9月在桃峪高干会议上提出全省抗日军民在严峻战争局势下英勇奋战,必须采取“插、争、挤、打、统、反”六字方针。“插”,就是插入日伪军和国民党军队之间的空隙地带,隐蔽地由边缘区伸入腹地;“争”,就是广泛发动群众,争取一切抗日力量;“挤”,就是挤掉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顽固势力;“打”,就是打击日军和汉奸武装;“统”,就是同国民党军队,特别是驻鲁南的东北军疏通关系,搞好统一战线工作;“反”,就是反“扫荡”、反“蚕食”、反“封锁”。由于各地党政军认真贯彻“六字”方针,积极开展独立自主的抗日游击战争,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使山东军民反“扫荡”、反“蚕食”、反“封锁”取得巨大胜利。
(作者宋汉华、金红、刘 玲系平邑县委党史研究室工作人员)
往事追忆
平邑花岗岩“将军红”名称的来历
于泽方
平邑县石材开发起端于“将军红”牌花岗岩。在该石材品牌的诞生上,我做过工作,也受过挫折磨难,记忆犹新,感慨多多。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石材业一直是平邑县的重要经济支柱产业之一。高峰期采矿点几十处,加工磨锯千余台,石材经营点遍布各乡镇,各类板材经销国内外,县、乡财政收入增加,穷村变富村,出现了一些百万元户、千万元户的典型,发展前景日益美好。
“万事开头难”,石材业开发伊始,确有一段曲折经历。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临涧公社党委向县委领导汇报,发现有大量的红花岗岩石,有开发利用价值。县委领导很重视,县社队企业局(后改为乡镇企业局)组建班子,配备专门人员负责勘察资源,到科研单位化验,外出找合作伙伴或开发商,虽经几年努力,但收效甚微。有的工作人员失去信心,感到开发无望。山上的石头仍然是打墙、盖屋、垒地堰的材料。
1988年春,国家科委在北京举办全国第一次科技成果展览会,发给平邑县科委5张门票,经县长同意,分给县经委3张、科委2张。此时,我任县科委主任,决定由我和李庆波同志前去参加。出发前我想到连襟姐夫在北京大理石厂工作,他参加过北京市许多大型工程的石材选购供应,毛主席纪念堂建设工程,他就在石材组,搞石材的选购。这次去北京何不借此机会求他帮忙,为平邑的红花岗石找个出路。如果成功了,也算为平邑的经济发展出点力,为平邑老百姓造点福。于是我到县乡镇企业局找有关同志,了解了红色花岗岩的储量分布和开发进展情况,拿了两块比核桃稍大一点的石块,装在信封里带到北京。
在参观科技成果展览的空闲,去连襟姐夫家探亲,交谈中对姐夫说:“我在平邑县工作了将近30年。平邑县属沂蒙山区老革命根据地,老百姓对中国革命做出了很大贡献,但由于自然条件差,工业不发达,建国后虽经这些年的艰苦奋斗,可仍然贫困。特别是山区,老百姓生活更是困难。要论资源就是石头多,特别是南部山区发现有红色花岗岩。近几年组织人力搞开发,但至今还没有找到销路,求你帮个忙,把那里的石头找个销路开发起来,增加经济收入,改变下老革命根据地的贫困面貌。”接着把这里的红色花岗岩的储量分布大概说了下。姐夫说:“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石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开发石材是很有前途的。近来好几个省里都有人来求援。有的是地委书记、县长亲自来。你看,我抽屉里装得满满的石板,都是他们送来的样品。可是我们厂里业务忙,哪有时间外出搞别的,都还没有答应去他们那里考察。这样吧!既然你提出来,凭咱弟兄的关系,我一定尽力帮忙,至于能不能行,还得经厂领导班子研究,确定了才能算数。如果能行的话,我再给您去信联系。”因为开发经营石材不是科委的直接业务,去北京联系,既不是县领导委派,也没有受那哪个单位的委托,再说能不能办成也没有把握,所以我当时没有太放在心上。两个多月后接到姐夫从北京的来信,说经厂领导班子研究,确定派蒋副厂长、业务科化科长和他(技术科长)3人来平邑考察,要抓紧确定好接洽单位和查看地点等。具体事宜到时再商量。这时,我才感到事情的紧迫性。于是赶紧找县长,把来信交给他,向他汇报了事情的经过。第三天,县长安排我去与县乡镇企业局具体商量。我到乡镇企业局把信给尹士玉局长看了。他说:“好!开发花岗岩的事,我们正在走投无路哩!搞了几年一无所获,有的同志已失去信心,想打退堂鼓。他们来正合我们的意,他们来后,一切事情我负责安排。”7月中旬,北京3位客人来到平邑,查看了余粮店和茂分岭两个矿点,双方商定平邑送块毛料石,待北京大理石厂切割磨光后,根据板材情况再签订供销合同。20天后,县长让我陪同县乡镇企业局高崇举、临涧乡郑树明同志去北京签订合同。
北京大理石厂在北京丰台区青塔寺附近。我们到达时,送料石的卡车也到了厂里。厂领导热情接待了我们。拉去的料石,立即安排吊上了工作台。因为花岗岩比大理石质地硬,又是用平拉锯,所以用了3个台班才锯完并磨光。该厂刘厂长把我们3人和3位副厂长、几位科长召集到办公室,刘厂长说:“我们看了,这石板还可以推广应用,能否推到市场上去,为客户认可接受,还得做大量的工作。就看我们的工作怎么做了,能不能做到家。”又对我们说:“你们那里是老革命根据地,应当帮忙。尤其是有老宗(宗希义)这层亲戚关系,我们感到可靠放心,我们一定尽全力把这件事办好,争取把这个产品推到市场上去。”之后就商讨订合同的事。经协商:第一批平邑县先供料石500方,负责用火车运到北京,运费由厂方负责,货到付款。价格方面,厂方照顾革命老区,超过厂里进料最高价格。以后,再续合同,价格水涨船高。当我们提出资金有困难时,厂方当即给5000元带回,作为购置锤、撬、钎等工具及修简易道路的补助。
签订合同时,涉及到石材的名称问题。商讨中有各种提法,有的说叫“晚霞”,有的说叫“彩虹”,没有统一起来。我的亲戚宗希义说:“现在国际市场上有个名牌叫‘公主红’,咱叫‘将军红’,用将军的威武和它竞争,岂不更好”!大家一致同意了这个名字。“将军红”名字第一次落在了合同书上,至今已成为我国石材市场上的一大品牌。
在签订定合同的两年时间里,北京大理石厂履行了他们的诺言,把“将军红”这个产品,在北京、上海、沈阳、广州等各大城市举办展销活动,和国内、国际商家洽谈,共花费人民币3万余元(在当时是个大数目) ,该品牌终于被客户认可接受。实事求是地说,平邑县石材的开发,除了平邑县人民的努力外,北京大理石厂对石材开发推广,功不可没。
在平邑县这段石材业起步开发中,我出过力,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从没张扬过。多数人不知道这段情节,不知道“将军红”这个名字的来龙去脉。有个地方报纸,还刊登过不合实际的虚构报导,但我并不在意。自己做这件事,不是为图名图利,只是想为人民群众做点有益的好事。但当我看到平邑县石材业蓬勃发展起来,许多石材经营者腰包鼓起来,成了知名大款时,心里由衷地高兴,有知足感。现在,我家里茶几上还铺着一块“将军红”板,那是当时北京大理石厂命名“将军红”后,给我们3人每人赠送的一块切割成的留作纪念的板材。这才是标准的“将军红”,它也是最早的历史见证。
(作者系平邑县科委原主任)
史海钩沉
王庆全
平邑县城北十余里浚河边上有个名叫阳的近万人口的大村,地处济宁至临沂的古驿道旁边,自古交通发达,经济富庶,人们安居乐业。
据传,清朝乾隆以前,此地不叫现在的阳,而叫作屯阳镇。有一年,乾隆皇帝微服下江南驻跸于此,因走漏了风声,被地方官员知道了。乾隆皇帝驻跸之处被闻讯赶来护驾的官兵围得水泄不通。地方官员觐见时,乾隆询问山东巡抚:“此为何地?”山东巡抚不知。再问沂州知府,沂州知府也不知道。又问费县知县,知县刚到任不久,也说不出此地何名。无奈,急忙命人找来一位当地人。谁知那人是一位哑巴,此时早已吓得哆哆嗦嗦,用毛笔在纸上写下走了形的“屯阳镇”三个字。知县接过一看,后两个字还能认得,但头一个字从未见过,只好硬着头皮交给知府。知府第一个字也不认识,就又递给巡抚。巡抚也读不出头一个字的音来。
乾隆皇帝见状十分恼火,命侍卫呈上前来,一看也傻了眼。这个字模模糊糊,象三横加上一个上边出头的竖弯勾,念什么?他也不认识。乾隆心想:我一个当今皇上,连自己版图上的地名都不认得,岂不让天下人笑话!于是信口一诌:“这不是(音三)阳镇嘛,有什么难认的?”从此,中国版图上没了“屯阳镇”,字典里又多出个“ ”字来。
此阳镇的传说真实吗?是不是信史?清朝乾隆以前真的叫屯阳镇吗?历史上这块土地上的建置沿革如何呢?近日,笔者负责为《山东省历史地图集》平邑县资料组稿,对 阳的历史沿革进行了细致考证。
西周时,今平邑县境内有颛臾国。汉代,先后有南城县、南武阳县。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战乱不断,政权更迭频繁,县境内历史沿革不可详考。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武阳县改称颛臾县。唐朝贞观元年(公元 627年),颛臾县并入费县。阳离南城、南武阳、颛臾、费县几个县治所在地均不足百里,唐朝以前未设置县以上地方行政机构。因此,只要查到唐贞观元年以后有关阳的记载就可以了。
叶圭绶《续山东考古录》卷二十七《杂考·费县》载:“宋屯阳镇:屯一作毛,在西北囗十里。”清朝光绪《费县志》卷十三《古迹·屯阳镇》载:“县治西北九十里。《续山东考古录》‘宋屯阳镇,屯一作毛。’”
清朝光绪《费县志》和新编《平邑县志》载:元朝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置 阳镇巡检司。
清朝光绪《费县古迹考》卷二《城邑·阳镇》:“县治西北九十里。《续山东考古录》‘宋屯阳镇,屯一作毛。’按:此地今作 阳镇(毛与叁通。颜师古《等慈寺碑》云:‘南 伊阕’,即叁字意。又叁与三通。《康熙字典》:‘ 音三。阳镇在沂州费县。宋作屯阳镇,一作毛。’似俱误。”
以上史料,除一处字迹模糊外,一致提到“县治西北九十里”,该处正是今 阳的地理位置。毫无疑问, 阳在宋朝、元朝叫“屯阳镇”,也叫“毛阳镇”。
镇是一级什么机构呢?宋代高承撰《事物纪原》卷七《州郡方域部·镇》:“《通典》曰:镇将,后周之通班也。隋亦曰镇,唐分上、中、下三等,历代未闻。疑镇始于宇文周代也。宋朝之制,地要不成州而当津会者,则为军,以县兼军使;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或以官监之。”
实际上,镇的出现比高承所言还早。北魏时,魏太武帝为了北防柔然,在怀朔(今内蒙古固阳南)、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抚冥(今内蒙古四子王旗东南)、柔玄(今内蒙古兴和县西)、怀荒(今河北张北县)、沃野(内蒙古五原东北)等入塞要冲地带,聚集重兵,募兵民屯田,略似后世的边防军区,历史上称为“六镇”。每一镇置镇将,为最高军事行政长官。镇将因既管兵又管民,操兵谷钱粮的优势,不服中央政府调遣,酿成“六镇之乱”。后来北齐的开国君主高欢、北周的开国君主宇文泰,都是出身于“六镇”的镇将。此时的“镇”是一种特设的军事行政区划。
唐朝时的镇还带有军事性质,例如著名的西域“安西四镇”。后来,藩镇拥有地方实权,不仅管军事,而且管地方政务和民政,最终酿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从地理位置上看,唐朝以前包括唐朝,县境内设镇的可能性不大。
至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草市、集市大量出现,旧有的镇增加了工商业成分,也兴起了一些以工商业为主的居民聚居镇。有的镇其繁荣程度超过了附近的州县,“五方杂居,百货具陈。”已成为“烟火逾万家”的巨镇。所以,在宋朝行政建制中,“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或以官监之。”也就是说,镇是低于县的一级行政建制,有相当的人口聚居,并有商业经营,所以国家在这里设置官员监督课税收入。阳地处浚河边、济宁至临沂的古驿道上,方圆十余里范围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陆交通方便,经济繁荣兴旺,在大量设镇的宋朝称“镇”是必然的。
另外,平邑县博物馆现藏有明代山东布政司左参议上元邵以仁所作《阳怀古》诗石碑一座,碑文载:
东蒙近可望,颛臾国在兹。
林深村户隐,麦秀古城移。
问俗犹周化,观风尽汉仪。
封疆连费邑,何用鲁臣师!”
此碑刻于明朝末期,原立于 阳村附近。1982 年迁于平邑县博物馆。由此碑文亦可知,明朝末期“ 阳镇”已有其名。
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撤阳镇巡检司,改置平邑集巡检司。
以上史料和文物说明此地清朝乾隆年间始称阳的民间传说站不住脚。
随着时间的推移,“ 阳镇”已演变为今天的阳村,并分为“大 阳”和“小 阳”两个自然村。1980年,平邑县地名办报经县革命委员会同意将“大 阳”、“小 阳”两个自然村分别更名为“大三阳”和“小三阳”。人们为了书写和打印方便,也多数将“ 阳”写作“三阳”。但这不仅不符合当地历史文化特征,而且与“乙肝”五项指标中的“大三阳”、“小三阳”同名,引起当地群众不悦,也影响着对外经济交往。因此,笔者建议有关部门将“大三阳”、“小三阳”复名“大 阳”、“小 阳”,望各级各方面也应正确书写和使用。
(作者系平邑县史志办副主任、蒙山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
我与蒙山县
魏宝玉
我是费县人,也曾是蒙山县人。改革开放初曾兼任第一任费县史志办主任,且一直热衷于对家乡蒙山的研究,关注蒙山的开发。
费,古称鄪。上古时系少皞属地。春秋时称鄪邑,战国时称鄪国,西汉初年置费县。西汉至唐朝,费县境域逐渐扩展。初建县时,东有华县〈今县境东北部及兰山区西北部) ,西北有南武阳县〈今平邑县仲村一带) ,西南为南城县,北与蒙阴县接界。费县境域包括今费县中部、东南部、北部及今平邑县东北部。东汉初年,华县一度并入费县,南城县更名为南武城县。南朝宋时,废华县,其地大部并入费县。南武城县又恢复旧名。北齐时,废南城县,其地并入费县。隋朝开皇十八年(公元589年) ,南武阳县改名颛臾县。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 ,颛臾县并入费县。至此,唐初的四县均归而费县。
自唐朝迄于民国,费县境域相对稳定。据清光绪《费县志》载:“其星野,古为鲁地,当属鲁乡,在奎娄之次。其形胜,西兼颛臾之国,南得武城之险,背龟蒙,带祊、浚,左探沂水,右接朱泗,当齐鲁之交冲,乃江淮之要地。其疆域,东界兰山,西界泗水、邹县,南界兰山,北界蒙阴,东南界兰山,西南界滕县、峄县,西北界泰安、新泰, 东北界沂水。”四至八到:“自县城东至兰山县界周井铺六十里;自县城东南至兰山县界中村七十里;自县城南至兰山界埠阳村九十里,至高桥九十里;自县城西南至滕县界青石岭一百二十里;自县城西至泗水县界舜王庙一百二十里;自县城西北至泰安县界浃干村一百三十里;自县城北至蒙阴县界紫荆关七十里;自县城东北至沂水县界黄草关六十里。”当时费县境域约有现在的四倍。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随着革命斗争形势的发展和需要,地处蒙山之阳的原属费县境域及其相关的行政区划和政权机构不断变动。
1937年11月至1945年8月,在原费县境域及边联地区先后成立、改称、撤并的人民政权有:临郯费峄四县边区联庄会办事处(后改称临郯费峄四县边联办事处、四县边区抗日民主政府、四县边联县、赵镈县)、费县办事处、费县抗日民主政府、费北行署(后改称费北县〉、费南县(后改称费县)、临费沂边联县(后改为沂临边联县、沂临县)、费东行署(后改为费东县)、费滕边办事处(又称鲁南实验县、后改为费滕峄办事处、费滕峄县、双山县)、临费办事处、临西办事处、温河县等20余个县级政权单位。
至进入解放战争的1946年4月,原费县境域基本一分为三。其中,中东部由温河县恢复改称费县;中西部由原费南县(曾一度改称费县)改称新建平邑县;北部成立蒙山县。
1945年10月,鲁中泰南三地委、行署撤销,开始筹备费北、费东两县合并工作,决定于 1946年1月两县合并建立新的蒙山县。原属费东县的青石、盆泉两个区划归沂南县;原属费北县的团埠、大庄两个区划归蒙阴县;同时泰宁县撤销,仲里区划归蒙山县管辖。故名思义,蒙山县即是将蒙山属地单独划出成立的一个县。自西向东,由蒙山第一主峰龟蒙顶、 第二主峰玉柱峰(亦名挂心崛、云蒙峰)、第三主峰望海楼及大青山、五彩山,围绕蒙山 之阳大半圈。至1946年2月,经过调整,蒙山县辖仲里、保太、固城、卞桥、上冶、白埠(驻聂家庄)、薛庄、诸满、汪沟9个区。据1949年9月统计,蒙山县共有718个村庄,93046户,389062人,1099802亩土地。共有分区委9个,党支部370个,党员6480人。其中农村支部357个,农村党员6028人,分布在598个村。
蒙山县委、县政府先驻上冶(今属费县) ,后迁荆埠〈今属平邑)。刘次恭、刘夏峰、赵长利、董林汉、杨梦蒲、孙志瑗先后任蒙山县县委书记,马鸿祥、赵长利先后任蒙山县县长。
蒙山县先后隶属鲁中二地委(沂蒙地委〉、鲁中南二专署、沂水地委。
蒙山县只存在了短短6年,但由于其当时处在解放战争至解放之初的特殊历史时期和蒙山的独特位置,蒙山县人民为沂蒙山区的解放和初期建设做出了宝贵的贡献。
1946年6月,国民党纠集主要兵力向我山东解放区大举进攻,解放区军民奋起抗击。蒙山县人民在上级党委和蒙山县委的领导下,踊跃参军参战,支援前线。据不完全统计,在解放战争中,蒙山县共组织小车6000余辆,向前线运送粮食数百万斤,组织担架1000余副,支前民兵和民工6万余人次,奔赴战场,参加了支援鲁南、莱芜、兖州、孟良崮、济南、淮海等战役,按服务期折661566个工日,数以千计的民兵和民工在前线立功受奖。蒙山县子弟兵团也随军战斗服务一年多,参加了兖州、济南、淮海、渡江,解放南京、上海、杭州等战役,为人民解放事业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同时,蒙山县还组织强有力的地方武装,竖持蒙山地区的斗争。组织后方的老幼、妇女,碾米磨面,帮助驻军医院洗衣服、看伤员,站岗放哨,动员一切力量为战地服务,仅为支援渡江战役就赶做军鞋4.5万双。据资料统计,仅至1948年9月底,蒙山县在解放战争中参军11730余人,参政1774人,1000余人为革命捐驱,蒙山县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在艰苦的战争年代和解放初期,蒙山县还多次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和灾荒。1948年5月 26 日,鲁中区党委通报灾情,蒙山县部分村庄树头、野菜、草种、柿子花、松柏籽、槐芽等几乎全部被灾民吃光。1949年3月9日,蒙山县委向沂蒙二地委汇报灾情:蒙山县浚河两岸灾荒特别严重,已有数村全部要饭,要饭人数占全村人口一半以上的村庄有十几个,总计有万人以上,加上鲁南地区灾民约有1.5万人挨饿。同年7月,蒙山县灾荒调查,据466个村统计,要饭者达4743户,计10960人,断粮的6970户,计15249人。同年12月,断粮逃荒的达1292户,10450人。上级和蒙山县委县政府想尽千方百计组织救灾和恢复生产工作。
蒙山县自解放战争初期就重视农村互助合作和土改工作。1946年4月,蒙山县开展反奸诉苦运动。同年12月,全面开展土地复查。1947年9月,全面开展土改复查工作。同年,在保太区孟家武阳村成立了蒙山县第一个互助组。1951年10月20日,蒙山县155个乡,716个 村,全部结束土地改革,颁发了土地证书。
1952年3月,蒙山县撤销,将西部的仲里、保太、固城、卞桥4个区并入平邑县,东部的上冶、白埠、薛庄、诸满、汪沟5个区并入费县。至此,蒙山县历史结束。
笔者老家费县永清村地处蒙山之阳,抗日战争至建国初期,曾先后隶属费北行署上冶区、费北县上冶区、蒙山县上冶区、后属费县垛庄区〈因与蒙阴垛庄重名后改为城北),现属费县城北乡。因籍于、生于、工作和退休于蒙山之阳,故取笔名“沂蒙山人”、“蒙山老魏”。半个多世纪以来走遍费县蒙山的各大山头和众多景点,一生执著于对蒙山的探究、宣传和开发,先后在各种报纸、书刊发表有关蒙山和《沂蒙山小调》等方面的文章、图片上百篇(幅),在临沂市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上关于《加快蒙山旅游开发的建议》的提案,被市政府、市政协评为优秀提案。
同时,我收存有三件有关蒙山县的实物资料。
(一)、1946年1月一1952年3月《蒙山县行政区划及党组织分布示意图》一张。该图记录蒙山县行政区划及党组织分布的完整准确资料。这是研究蒙山县的一份重要史料。
(二)、蒙山县《土地房产所有证》一张。该证为《山东省土地房产所有证》富字第八二五八号,是蒙山县人民政府1951年11月9日,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二十七条“保护农民已得土地所有权”之规定,颁发给蒙山县第六区中石沟村居民孙姓一户的《土地房产所有证》,该证详细记有户主姓名、土地段数、总亩数和每块土地的座落、种类、亩数、四至、长宽尺度以及附属物等内容数据。盖有“蒙山县人民政府印”红色方形大印和县长赵长利的签名印。该证对研究蒙山县土改历史有重要价值。
(三)、《蒙山县院上农民烟社》菱形木质印章一枚。印章中的“院上”为村名,时属蒙山县上冶区,现属费县城北乡。该印对研究蒙山和费县的烟叶生产历史有重要参考价 值。历史上农民烟社的存在,充分说明了蒙山前有着种植生产烟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悠久历史。目前国家烟草专卖局把临沂定为“沂蒙山优质烟叶生产科学示范基地”,费县是临沂市烟叶生产的第一大县,2007年费县烟叶生产居全省第三位。
(作者系费县政协原副主席,蒙山文化研究会客座研究员)
文苑漫步
神融气胜 宽博豪放
——赏著名书画家刘岳先生的书法艺术
唐美山 王海昌
著名书画家刘岳先生能书善画,其书法真草隶篆俱精,形成了神融气胜,宽博豪放,遒劲丰润,朴厚古拙的风格,深受人们的喜爱。
刘岳先生,号无寒斋主,1933年生,潍坊市人。幼从裕树老人李树华先生学习书画、古诗文与青铜器、玉器、瓷器鉴赏;在临沂师范求学期间,受教于著名书画艺术家王小古先生,在山水、花鸟、书法、篆刻、书画史、书画理论与文史哲等领域进行了系统的学习。还得到过著名艺术家刘鲁生、张彦青的指点。
刘先生的楷书以学欧、颜体为主,兼临柳、褚、虞等体;同时对甲骨文、钟鼎文、石鼓文、篆书、魏碑、汉隶也下了相当的功夫。其楷书深得古代各书体的神韵,用笔干净利索,斩钉截铁,金石味足,入笔、行笔、驻笔、收笔不含糊,不板滞,方圆相济,苍劲而丰润,点画形质,使转性情,均达到了相当的境界。结体严谨,端庄古朴,富有变化,有刀刻斧凿之严整,有芙蓉出水之清秀。他将颜之朴厚,欧之险峻,魏碑之严整,隶书之笔意,尤其将褚遂良的宽博奇伟,矩度谨严自然熔为一炉,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原《书法艺术报》主编张弩先生在给本文作者的信中说:“刘先生的德艺弩甚仰之,所书碑文异体字颇多,足见其功力。”著名书画艺术家王学仲先生说刘先生的书法具有山岳之气,江河之势。
刘先生的行草书深得二王、张旭、怀素、米、黄、苏、蔡、王铎之精髓,其字形结体开合有体,聚散舒朗,字形多以黄金率取“纵”式,行列中视章法的需要,偶有“横”式,使“纵”“横”有机结合,使得章法极具变化,极具节奏与韵律。每字有一主笔,或伸展,或曲折,或敦壮,或纤细,或飘逸,或凝重,或中锋,或侧锋,均能承上启下,呼应左右,统领全局,保持重心平稳。字的大小,笔画的使转、轻重、顿挫,墨的浓谈、润枯,章法的贯通、照应,自然巧妙,若行云流水,变化奇幻。刘先生融画画、篆刻篆书、隶书之笔法入书,笔力雄健,骨气夺人,笔简意丰,元气淋漓,表现出了音乐节奏之美,其格调甚为高雅。著名书画家、书画评论家张源先生说刘先生的书法用笔简练,结构别致,字外学养深厚。
刘先生特善榜书,其榜书宏处布局,高处着眼,大处落笔,细处用墨,流畅中带劲挺,宽博中寓精到。在六尺整张上,书“龙”、“虎”、“寿”、“佛”,为福寿山书“寿”(6M×5M)字,为蒙山九龙潭书5米见方的“九龙潭”……。刘先生的榜书结体新奇、险峻,笔势强雄,从容自如,无娇柔造作之姿,无刻意勾画之态,如岩岩泰山,似滔滔黄河,气势磅博,震撼人心。刘先生的蝇头小楷亦颇见功力,深得钟繇、文征明的神韵,笔笔分明,疏朗秀逸,宽绰有度。
刘先生善用淡墨,落笔如烟如云,有层次呈五彩,浓淡相宜,浓的华滋润泽,淡的醒亮厚重,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明吴逸云认为:“作书作画,皆以气胜,得之者精神灿烂。”刘先生的各书体能融汇古代各家之神韵,皆以气胜,他将中心浩然之正气,超卓之逸气,博学之才气,脱俗之静气,古拙之老气,扛鼎之力气,雄强之霸气,均聚于笔,铸于墨,见于纸。观刘先生的书法如临高山大川,视野开阔,精神为之振奋。
刘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无比热爱,对其传承做着不懈的努力。他所写的内容多数出自儒释道家经典,如“中正仁和”、“和光同尘”、“卑以自牧”、“慎独”、“无为”等,用所写内容的思想性去教育人,感化人,用书法的艺术性去感染人,陶冶人。
刘先生绘画功底宽厚,体裁广泛,花鸟、山水均有很深的造诣。其山水远学董源、范宽、石涛,近学傅抱石、李可染、钱松岩等。注重写生,师法自然,形成了用笔构图简约,气韵生动,意境高远,感染力强的特点。
刘先生安贫乐道,不慕名利,潜心学问,静心艺术。多少年来,他一直不接受电视台、报社记者的采访,拒绝编入“名人词典”,也不愿参加什么大展,什么学会与团体,不参加什么评奖,可他的书画影响之大,亦是不争的事实。常有北京、上海、南京、西安等地的书画爱好者、收藏者,托人向他求字;日本、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的友人,港澳台的友人也常托人向他求墨宝。凡求字者,无论身份高低,他都会欣然应诺,并认真及时为之书写,从不敷衍塞责。刘先生对他所有的作品,一律赠送,分文不取。他说:“我的艺术来源于人民群众,还要还原于人民群众。艺术不是我的私有财产,我不能拿艺术换钱。” 在齐鲁大地,刘先生为多少名胜景点,为多少楼榭亭阁,为多少熟悉或不熟悉的人写过字,他自己不知道,别人也难以计数。
刘先生的书法艺术直逼古人,已进入随心所欲,无法之法,炉火纯青的境界。刘先生仍恪守“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信条,在艺术殿堂,在人生道路上不懈地追求。
(作者唐美山系平邑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蒙山文化研究会研究员,王海昌系平邑县政协办公室秘书)
承古创新 妙笔生花
――对刘岳先生书品人品的印象
魏殿玉 徐 斌
我们执编《蒙山文化研究》2008年第三期,有缘先读了唐美山、王海昌《神融气胜 宽博豪放——赏著名书法家刘岳先生的书法艺术》的文章,颇受启迪。亦有感而发,遂成拙文。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因为我们不是书家,对书法艺术缺乏研究,难免说些外行话,故加副题言明仅是“印象”而已。
刘岳先生生于1933年,成长在书香门第。齐鲁重镇潍县给了他艺术的滋养。过去,我们接触较少。近几年,交往渐多,对他的书品人品更加敬重,他是我们心目中的老师、老兄、老友。
先说他的书品吧。人所共知,笔墨当随时代。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包含着继承和创新两个方面。惟其如此,书法艺术经过二三千年历史风雨的磨砺,至今越发光彩照人,魅力无穷。艺术发展的规律,要求每一个有作为的书法家,应当在不断积累传统功力的同时,要从书外的大千世界中,广泛吸取营养,感悟书法艺术的真谛,笔下方能“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使古老的书法艺术表现出崭新的时代风貌。综观刘岳先生的书法,博雅高古,尚法尚意,尊古而不泥古,继承中有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据我们了解,刘岳先生的前半生是坎坷不平的。他在几十年的风雨旅途中,对书法艺术一直有着执着的追求,始终保持着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信仰高于一切,理想富含生机。他用笔墨倾泻一切情愫,他以书法寻求生命快乐,他把自己的心血与书法艺术融为一体,凝成坚强的信念,支撑着他百折不回,逐步走上超凡脱俗的艺术殿堂。概括地讲,刘岳先生的书法,用墨厚重,枯润相宜,貌丰骨劲,力透纸背。楷书结构严谨工整,行草线条遒劲而流畅,隶书简约隽逸,篆字用笔圆润,榜书尤善,既呈古朴苍健之壮美,又有温和雅致之俊秀。通览全貌,气势磅薄,神形互映;分而细读,肥瘦枯润适度,点画波磔精到。不论专家,还是百姓,都说刘岳先生的书法老气、大气、不俗气。观其字如沐清风,如赏明月,如品佳茗,美滋滋,乐陶陶,好不享受。难怪乎时人们以求得刘岳先生的墨宝为荣、为幸。
再说他的人品。常言道,字如其人。以笔者看,刘岳先生书品好,人品更好。
他,淡泊名利,不求闻达。多年来,刘岳先生头上无桂冠,手中无奖项,然而无名胜有名,“翰墨飘香”,他的名声早已远播四方,誉己交孚众口。尽管他卓负盛名,却以“布衣”给自己定位,他常说的一句话是“艺术是人民给予的,要毫不保留地还给人民。”表现了书家敬民、娱民、为民的民本至上境界。更加令人肃然起敬。
他,禀性耿介,心胸坦荡,无诌媚卑贱之习,以重节尚义闻名于世。特别在“文革”年代,刘岳先生时运多舛,屡遭磨难,然而从不屈身弯腰,也毫无怨言,从而折射出他忍辱负重、不计得失的高山情操。
他,勤奋笔耕,广为奉献。多年来,刘岳先生书写了不计其数的诗词歌赋、名句警言,讴歌时代,颂扬河山,服务社会,充分表现出他对祖国的热爱,对美好未来的向往。特别近几年,他挥毫泼墨,书写了大量的牌匾、楹联、碑志,深受社会各界的好评。他如此不辞劳苦,竟然不取分文,足见其人品之高尚。
他 ,传授书艺,诲人不倦。“人力不滋培,栋梁安得具”?多年来,刘岳先生从不把书艺当作私有财产,毫不保留地传授他人,可谓“桃李满天下,弟子盈家门”。徐修、庞庭清等人具得其真传,已成为功底扎实、潜力雄厚、前景美好的书法家。
他,乐于应酬,从不应付。多年来,刘岳先生大开“善门”,不论何人只要诚心向他求字,他都慨然应允,并认真书写,直至自己满意方脱手,从不马虎敷衍。对此,我们深有体会。近几年来,我们请他书写了不少条幅、楹联、匾额。面对件件苍老遒劲而又隽逸俊秀的墨宝,我们从内心里不胜感激刘老先生。
我们赞扬刘岳先生的书品,更敬重他的人品。衷心祝愿刘老夫子延年益寿,宝刀不老,丹青之路越走越宽广。
(作者魏殿玉系平邑县人民政府顾问、蒙山文化研究会会长,徐斌系副编审、蒙山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研究员)
蒙山寿星
高 岩
如果说春天意味着耕耘,那么秋天便意味着收获;我喜爱秋天,尤其喜爱秋季的丰硕与凝重……
蒙山沉甸甸的秋天是绚烂的,她把甘甜献给了人间,也把醉人的秀色、喷薄的紫气悄悄地披在了蒙山寿星的身上。让他的慈容飘逸着神韵,让他的鸠杖流溢着魅力,而托在他手中的那枚奇硕的寿桃也于朝霞秋辉中愈发显得祥和如意。
蒙山寿星高218米,宽198米,慈眉善目,笑中传情。相传大凡拜过蒙山寿星的人,是能够祛病延年、长寿百岁的。正是为了这份情结,我决计觐拜蒙山寿星。
晚秋的一个秋露晶莹的早晨,在沂蒙人家打点了行装翘首北望,青绿的山峦默不作语。橘黄嫩绿中,蒙山古道宛若一条素带从脚下飘起、左缠右拐、穿林绕涧……渐渐地、颜色变得深蓝、深蓝,最终化作迷茫的一片……至于蒙山寿星,真不知高在何处,兴许就在那片看不见的白云下面吧?
“单趟十八里,可得抓紧爬”。向导是位蒙山汉子,三十几岁的样子,很爽快,他搓着两只大手笑道,“刚到山边哩,有么想不开的?还是边走边寻思吧!”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这是诗圣杜甫抒写蒙山的佳句。而今穿行于山岚浓郁的蒙山古道,我美美地想,没准我会遇见人参娃娃呢!据说吃了人参娃娃也是可以长生不老的。
向导讲一口平邑味很浓的普通话,值得称道的是,他就是用这口“平普”为我讲述了一个又一个传说、故事:什么蒙山里每年有三十六天朦胧雾呀!七十二场浇花雨呀!鬼谷子王禅撒豆成兵呀!鹰窝峰上的松树是怎么来的呀……最搞笑的是有关养生长寿的故事……有位九十八岁的老人领着他的一百一十四岁的老爹到县医院治病。医生问:“老大爷,您老有事吗?”
“没大事”,老人说,“这不俺老爹犯了点症候,一不留神就不会喘气了,麻烦您给俺扎咕扎咕。”
“老爹?您的老爹?”医生很是吃惊地问,“您老人家都多大年纪了?”
“九十八啦!”
“您老爹呢?”
“九十九啦!”
“九十九啦?”
“是啊,九十九啦!”见医生瞪着俩眼一愣一愣地听不明白,老人家笑着解释道:“就这么个算法,俺那儿从不说百岁,从九十九岁那年开始,嗨!都十五、六年了,俺老爹就老是九十九啦!”
“哈……明年!”医生笑道,“明年您不也九十九了吗?”
“可不是咋的!”老人家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这也是没法子的事儿,赶明年俺爷俩就一般大啦。”
“有意思,哈!真有意思!”
“就是有意思嘛!”老人朗朗大笑,“刚才俺进大门时,您那门卫就说:瞧这老哥俩,好得就跟穿一条连裆裤似的,不知是那一部分的?”
几句话惹得满屋人哄堂大笑。
看着九十八岁的儿子领着老爹前来就诊,医生极其认真。诊断结果很明确:冠状动脉稍微有点儿硬化,注射了一支针剂后便立竿见影……
这时,九十九岁的实际上已经一百一十四岁的老爹,在九十八岁的儿子的搀扶下,一边下床一边说:“这下子喘气顺当多了,麻烦您救了俺。瞧!这该是闹着玩吗?俺要是俩眼一阖,撇下他这么个老大不小的,您可甭说,俺还真不放心哩……”
这般说着、笑着,不由得脚下生风,峰回路转,不知不觉间,眼前忽而天色陡明。原来就在这不经意中,我俩已来到了桃花峪。正是晚秋时节,落果后的桃树叶色微黄,母枝干裂,好像枯萎了似的,愈发显得苍劲而又古老。这儿四周乱石错列;近处清泉拦路,水声汩汩。古人咏此:
鸟路入云斜,夭桃几树花;
今朝寻胜地,昔日列仙家;
鲜花萦岩穴,流泉走涧沙;
渔舟应误入,源里变桑麻。
相传孙膑曾在这儿看守桃园……兵家果然仙骨道风!若不是在这远离尘喧、超凡脱俗的清幽之处潜研兵法,又何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呢?
“百善孝为首,五福寿当先。”世间万事就是这般富含哲理,真正解其奥妙者,大概只有蒙山寿星了。
攀至回马岭时,眼前那千折百回的蒙山古道依然穿云破雾、直上云霄……
蒙山“其广数百里,其高八千寻”,更何况“其峰七十有二,其洞三十有六”了。
向导说自己当向导是大闺女坐轿——头一回。两耳嗡鸣之际,他关照我“甭在乎”,说是什么“高山反应”。再往上爬就是“黑风口”、“十八盘”、“舍身崖”、“南天门”……就能看到“拜寿台”了。
乾隆皇帝是中国历代皇帝中最高寿的皇帝,留下了好多有关蒙山的诗作。至于他的高寿是否与觐拜蒙山寿星有关,暂且无从考证。令人感叹的是,一代天子可谓九五之尊,尚可六登蒙山赋诗作对。我一凡夫俗子不过草木之人又谈何娇贵?
当我用高倍望远镜扫描蒙山:只见如洗的碧空下,云飘山半,一览众山小,群峰滚滚北去……蓦地又风卷云飞,宛若炊烟。莽莽松涛如万马奔腾。奇峰、险壑,纤纤秀竹,波光粼粼的涧溪……眼见得日角恍惚,峰峦摇曳,以致使得“山光时断续,树色不分明”……
就在这虚实变幻中,蒙山寿星开始浮现,神采奕奕、意韵深长,那份慈祥让我的心里好暖好暖……
这就是蒙山,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铸就了她的雄伟与厚重,也造化了她钟灵毓秀的风采和韵致:龟蒙顶、玉皇顶、望海楼子、挂心橛子……仅是超过千米的山峰就有14座,据说从航片上观看这些高峰,若用直线连接,刚好组成一个“寿”字。看来蒙山作为长寿养生胜地暗合天意……奇怪的是:镜头里竟有一片芦苇显现,芦花飘荡,漫天飞扬。向导介绍说:“那儿就是沙家浜。”
1968年,济空工程兵某部在蒙山驻扎,其中有位江苏籍战士,一说李振,又说李震,他的家乡恰好是江苏常熟市沙家浜,那儿正是《沙家浜》革命故事的诞生地。在他归家探亲时,裹一簇苇根,在蒙山精心种植。不期芦苇迅速蔓延,蓬蓬勃勃,历经四十度春秋,于蒙山之巅绽放出一片芦花世界……后来,李震不幸以身殉职,战友们便将这儿取名“沙家浜”以为纪念……再后来也就是去年春月,在陪同山东作家团桑恒昌、刘玉堂、赵德发、刘京科等十几位蜚声国内外的大家在蒙山里采风时,我们看到了一个奇特的景象,十八位老同志在“沙家浜”排成一行,手挽着手合唱《沂蒙山小调》,他们大都七十多岁,操着不同的口音,一只曾被称之为“国防绿”的军用茶缸也像当年一样盛满了蒙山老酒。上书五个红色大字:“为人民服务”……他们都是李震当年的战友,在“古稀”之年,一份蒙山情结把他们从山南海北相约在蒙山“沙家浜”……战友重逢,想的、说的、看到的,能够触发记忆的感概太多,那一丝丝泪光在夕阳的光润下熠熠生辉,折射着匆匆过去的那段流金的岁月:有喜、有忧、有激愤也有悲壮……一瞬间,我的心灵得到了净化,净化得如雨后的蒙山一样纯净、透明。
作为蒙山之子,我有幸沐浴了山之灵、水之秀、人之杰的膏泽,一步步走进了真、善、美的至境。我由衷地感谢你们用青春、理想、鲜血乃至生命为后人劈山筑路。愿你们青春永驻,健康长寿。是的,我总思索,蒙山寿星不也正是一位温厚的长者吗?谦逊、隐忍、含辛茹苦、不与众仙论短长,不与繁星争高低;潇洒中多了份庄重,慈祥中蕴含着宽容;您不仅滋润了一方热土,也塑造了一群倔强的儿女……
一阵歌声传来,在山中飘扬、回荡,余韵绵长……原来是采茶的蒙山闺女在唱一首由大腕歌星一炮打红的流行金曲,据说仅出场费就是五位数,而今在蒙山之颠聆听到的这清纯的歌喉,心在畅想,情在奔放,我敢打赌,绝对是六位数的水平。我连忙踅过拜寿台寻声望去,遗憾的是,仅仅看到了艳红的一抹……这时,一副尚不成熟的楹联在我的脑海里闪现:
登蒙山主峰 神龟笑迎天下客
拜蒙山寿星 仙桃常赠凡世人
既是楹联,自然要有横额,揣摩再三,还是“人间天上”。虽不是太精彩,好歹还工整。刚才草草记下,回头看那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民以食为天啊!咱俩凑合着撮一顿吧?”
“哎!”向导高兴地说,“肚子咕咕,心儿突突,俺早就饿得要死的份了!”
晚秋的夜色总是来得特别迅速,稍不留神,山岚裹着袭人的凉意,渐渐地与夜色融为一体。在一棵松树下,我俩席地而坐。龟蒙顶上也有这么一棵巨松的,因酷似苍龙过海,有龙之威势,故名“卧龙松”。相传东汉末年,龟蒙顶上住着一位道士,道号玄真子。他与诸葛亮感情甚笃,俩人或笑谈天地,或品茗对奕,情投意和、心心相印。及至后来,诸葛亮有感于刘皇叔的知遇之恩,追随刘备南征北战,六出祁山而三分天下有其一,从此俩人再没谋面。
玄真子思念诸葛亮,夜不成寐,泪水涟涟。便栽了一棵松树赐名卧龙。后来,这棵松树心随意长、极具形神,愈长愈像一条卧龙,正所谓:八卦有踪、太极无形。时至今日,人们观之无不称奇……
就这样,与清风相伴,与远古对话。我俩卷着煎饼,就着大葱,捧一碗蒙山老酒,邀一弯晚秋冷月,想起蒙山的过去、今天和未来,一股悲壮、豪迈之情翻江倒海般涌上心头,泪水和着酒水一并饮下,那份火辣辣的感觉让我终生难忘……
蒙山既是一座宗教文化名山,又是一处养生胜地。古时的梵宫古刹虽已塌颓荒芜,化作断壁残垣。但仍有残碣断碑横阵眼前,只因碑文斑驳,已无从辨析。唯有您——蒙山寿星,笑傲于云水之间凌风傲雪,却不慕虚名、甘受孤寂。阵阵缠缠绵绵、呜呜咽咽的“呼呼”啸声,既是虔诚的祈祷,更像沉重的叹息……
似水的流年多情而又钟情,呵!蒙山寿星。
(作者为平邑县文化馆副馆长、蒙山文化研究会会员)
蒙山采药记
庞宪清 庞朝轩
话说刘寄奴立下远志,登蒙山采摘灵芝妙药,立誓贯仲济人。半夏时节,先遣使君子戴芙蓉花,骑马兜铃下山开道,安排食宿,随偕同弟子杜仲、苏子、荆芥、黄芩、石燕、白薇六人,过前胡入生地,跨漏芦、越首乌,一路上披南星带锁阳,顶防风冒蚕沙,辗转商陆翻过三棱,摆渡百合,踏遍七十二主峰,走过三十六洞天,蒙山八景尽收眼底,攀上白云岩来到寒水石旁,掘出滑石,方见石膏,银花墩边,但见地榆满山,瓦松片片,马尾松遍地,全蝎卧石底,柽柳偎依,牵牛盘缠,柏子累累,荔枝灿灿,小草茵陈,菊花漫漫,爬上对松山,但见蝉蜕挂满水榆树,僵蚕卧满嫩桑枝,蛰虫苦楝并须草,斑蝥戏嬉合欢花,车前草遍野,细钩藤遮坡,菟丝子迎风欲舞,女贞子独藏深涧,柴胡荆芥无人问津,天麻黄连伴栖棚间,师徒正在采药,忽闻擂鼓台边一阵寻骨风,飞朱砂,走信石,天冬乌梅,甚是吓人。师徒紧握紫具齿,抓起雷丸,磁石以防不测,石燕眼疾手快,玄胡搭弓,射出鬼箭羽,杜仲举虎杖,白薇挥大戟,一起助战,应声落地处却是一条穿山龙,拔下龙齿,剥下龙衣,取出龙脑,剜出龙眼,正待起身,忽然从青礞石后闪出一位老人,但见椒目灼灼,莲须飘然,手扶一根葫芦饰顶的仙茅,原来是沉香浮石之师,密陀僧人,别号威灵仙子,只见他佛手合胸,芒硝槟榔将众人扶起,适逢鬼谷子王禅下山,赠东蒙地道药材紫草一株,荆木雕龙黄芪,刘寄奴愧领,命前胡收藏,栀子放鞭,路路通带路,益智仁高唱神曲,胜利凯旋。
(庞宪清系蒙山文化研究会研究员、平邑县中医医院副主任中医师,庞朝轩系平邑县中医医院执业医师、庞宪清学术继承人)
编后话 庞宪清、庞朝轩的《蒙山采药记》系用近百种药名编排的,短小精悍,颇富文采,又具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值得一读。诚望广大作者多赐短文,以丰富杂志内容。
元郭宝塔诗解读
李常松
几年前多家新闻媒体报道,平邑镇元郭村“发现明代八卦宅,至今保存完好”。笔者闻讯前往参观,原来是一座普通的近代富裕农家宅院。此院,进大门过道内东墙上,有用毛笔黑墨在白色石灰墙上写的10行56个字(至今尚存)。
山 山
座 外
山 八 青 山
华 见 弯 路
山 好 我 弯 深 山
此 说 只 响 水 绿
山 川 世 人 潺 潺 高 山
过 遥 逍 淡 声 声 鸟 百
崎 岖 景 惨 叫 路 上 行
是 正 处 此 难 步 步 人
此文字无款无识,不知何人何时所书。端详半天,不得其解。抄录回家,仔细揣摩,亦久久不知何意。
后读2005年11月11日《齐鲁晚报》载刘书龙先生《冰心戏作“谑夫”宝塔诗》,豁然开朗。受其启发,笔者试着将元郭民宅中10行56字从正中分开,先从右半部开始,由上而下转着阅读,在右半部分读出七言诗四句。然后,左半部分由下而上转着读,亦得七言诗四句。前后八句合在一起,恰好是一首完整的七律诗。该诗内容平实,浅显易懂,对仗工整,合辙押韵,是一不太多见的上乘之作。同时,元郭民宅中将其如此排列书写也别具一格。现将全诗抄录如下,与诸君共赏,并诚请了解原诗作者、时代的先生赐教。
山外青山路弯弯,
深山绿水响潺潺。
高山百鸟声声叫,
路上行人步步难。
此处正是崎岖景,
惨淡逍遥过山川。
世人只说此山好,
我见华山八座山。
附:冰心女士“谑夫”宝塔诗

香 丁
羽 毛 纱
样 样 都 差
傻 姑 爷 到 家
说 起 真 是 笑 话
教 育 原 来 在 清 华
注:此诗作于1940年前后。从上往下,每行一句。诗中的“马”指萨其玛,是一种点心。“香丁”:指丁香花。“羽毛纱”:一种棉布料。冰心女士的丈夫、现代著名教育家吴文藻先生,1916年至1923年在清华大学读书,后赴美留学,学成回国后任清华大学教授。吴先生朴实严肃,不善交际,全部心思和精力都用在钻研学问和教学工作上。一次,冰心女士让其买小孩子吃的萨其玛和一块送给老人做夹袍的面料,吴先生走到商店时忘了要买东西的名字,只会说买“马”、“羽毛纱”,闹出了笑话。又一次,冰心一家在楼前赏花,吴先生当时脑子里正在想着学问,看到丁香花心不在焉地问:“这是什么花?”冰心戏说:“这是香丁。”吴先生便接着说:“啊!是香丁。”后来在云南自贡,一个周末,吴文藻、冰心夫妇宴请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及夫人等。席间闲谈,冰心女士为助兴即席作此宝塔诗,把对吴先生的一股“怨气”都发泄在清华大学身上。梅贻琦校长听后笑着给冰心的诗续了两句:
冰 心 女 士 眼 力 不 佳
书 呆 子 怎 配 得 交 际 花
当时在座的清华大学师生听完梅校长续诗后都很得意,而冰心自己也只好再次承认“作法自毙”。此事一直作为清华大学的一段美谈。
(附诗的注系根据刘书龙《冰心女士“谑夫”宝塔诗》缩写)
(作者李常松为平邑县史志办公室编审,蒙山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研究员)
王汝涛为蒙山万寿坊题联
(作者系临沂师范学院教授)
东观沧海,西脉昆仑,南望江淮,北连泰岱,巍巍龟蒙镇齐鲁;
春风花艳,夏雨瀑肥,秋霜枫红,冬雪松翠,煌煌名山壮神州。
王鸿烈为蒙山撰联
(作者系蒙山文化研究会研究员)
蒙山楹联
岱宗之亚,海沂巨镇,周环四百里间,翠嶂千重,崇尊龟蒙一顶。登斯顶也,骋目四荒,万千气象奔来眼底:琅琊秦台,徂徕竹溪,邹峄书门,大岘穆陵,喜东西南北,新颜已改旧貌。杳杳青济,历历徐兖,万姓仰止东山一柱,襟带沂沭,背负淄渑,撑起齐鲁半壁;
颛臾所主,鲁邦奄有,上下三千年来,白云万变,钟育贤哲几人?缅其人兮,遗泽百世,多少优渥润滋心田:春秋孔门,三国诸葛,两晋羊王,李唐二颜,更宋元明清,后秀相踵前贤。辉辉当代,煌煌今朝,群英继起石棚九间①,妆点河山,奔赴康庄,蔚为沂蒙大观。
注:①九间棚,村名,沂蒙山区改造贫穷落后
先进典型。
胜景门
天开图画,大观东鲁; 地毓灵秀,德行中华。
游兴未尽且驻足,情缘难了须回头。 横批:山水情长
东天门
西望碧霞笼泰岳,东来紫气满蒙山。 横批:云蒸霞蔚
回头俱见山河小,举目方觉宇宙宽。 横批:凌云直上
望海楼
海纳百川眼纳海,山藏万壑胸藏山。
龟蒙顶
一柱龟蒙擎天起,四方贤士联袂来。
大洼景区
神游大块文章外,身在洼溪烟霞中。
一溪碧流寒晓月,四壁青山锁乱云。
马玉启为蒙山撰联
(作者系平邑县教师进修学校教师)
晓岚无意掩碧水,晚霞有情绘丹山。
苍天万仞无梯可及,龟蒙千寻有路能攀。
东蒙何奇哉,看千峰耸翠群龟探海;
亚岱有名焉,因王鳌隐居孔子登临。
足下云游客,叹予慈颜伟躯;
世上行善人,赐汝寿酒仙桃。
——(蒙山寿星)
九龙戏飞瀑,雾雨霓虹,同绘七彩画;
游客临碧潭,花鸟鱼树,共织一天云。
——(蒙山九龙潭)
列国史志名高徒,鬼谷先生是神仙。
——(鬼谷子讲学处)
无愧高不及岱,大舜渔樵曾依我;
有慰颛臾逝去,百姓仰瞻有斯祠。
——(蒙祠)
徐斌为曾子山撰联
(作者系蒙山文化研究会研究员)
宗圣曾参居武城,作大学,著孝经,弘扬儒学文化,功业昭万代;
英雄王俊驻苍山,举义旗,广集贤,抗击明清统治,美名垂千秋。
碧水奔流圣贤去,苍山吐翠仙客来。
一代宗圣魁天下,九山大王震山东。
山奇水秀景无限,人杰地灵情有钟。
弦歌峪闻弦歌之声,孝子山见孝子众像。
编 读 往 来
自《蒙山文化研究》创刊以来,我们经常收到各地读者来信、来函,给予了认可、鼓励、支持,不胜感激。本期将再选编几封来信,以表感谢之情。尚望广大读者继续关注本刊,予以支持。
本刊编辑部
编辑部同志:
您们好!
感谢您给我寄来的《蒙山文化研究》杂志。当我慢慢展开这一从故乡来的刊物,我仿佛看到了故乡的领导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昂扬热情,宛若听到了故乡人民推进文化发展繁荣的前进脚步。
杂志办得好:
一是主题鲜明。正如刊首寄语中讲的,通过研究、宣扬蒙山文化,服务于家乡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促进社会和谐。
二是质量较高。这期登载的三十几篇文章质量总体上不错,观点正确、逻辑清晰、语言流畅,作为县办刊物,这不容易。
三是形式活泼。刊物设了十几个栏目,既有理论文章,也有名人逸事,还有经验做法,以及诗歌散文,还是很吸引人的。
对于一名远在京城的游子,我对于故乡的每个信息都倍感亲切,对于故乡的每个成就都由衷地高兴和自豪!
平邑有着悠久的历史,先后涌现出许多闻名齐鲁乃至九州的人物和事件,不少是属于“文化研究”范畴的,盼望通过这本刊物,通过您们的不懈努力,使其发扬光大。
真诚祝愿故乡建设得更好!祝愿故乡人民幸福安康!
此致
军礼!
林 卿
2008年5月1日
(林卿同志祖籍平邑县铜石镇金山村,现任解放军总政治部青年局局长、共青团中央常委)
《蒙山文化研究》编辑部各位同志:
你们好!
很感谢你们想着远在他乡的平邑人,收到贵部寄来的《蒙山文化研究》一书心情很激动。看过后有种回到家乡的感觉。看到平邑的巨大变化心里很高兴,作为平邑人感到自豪和骄傲。
该刊内容丰富、新颖,是介绍平邑经济发展,建设和谐平邑的优秀期刊。同时立足平邑,推进蒙山文化创新。
蒙山浚水养育了平邑人民。我们要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在县委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扬沂蒙精神,艰苦创业,开拓前进,平邑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祝愿《蒙山文化研究》越办越好。
赵治斌
2008年 5月28日
(赵治斌同志系平邑县武台镇东武沟村、现役军人)
蒙山文化研究会全体同仁:
自蒙山文化研究会成立以来,两期刊物都已收到。
作为一个平邑人,少小离家,在边疆云南工作三十多年,思念家乡之情无法言表。
当收到《蒙山文化研究》,倍感亲切,认真阅读,如视珍宝。家乡的历史,蒙山的文化,现在的变化,很受鼓舞鞭策。会更热爱自己的家乡,更怀念家乡的故土。我作为一名边疆军人,一定要加倍努力工作,为保卫边疆,稳定边疆,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为家乡争光,为父老乡亲争光。
李殿海
2008年6月4日
(李殿海同志家系平邑县保太镇九女关,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昆明铁路局军事代表办事处副师级干部)
《回音壁》
本刊2008年第1期(总第3期)所刊《东山书院与郭翘楚》一文倒数第二自然段“东山书院尚有廊柱两根,一根被村民截去下联五字,制成碌碡。联即:地辟东蒙海岳菁华映圣绩,堂开小鲁诗书×××××。”刊出后,平邑县教师进修学校退休教师马玉启致电编辑部云:“少时上下学经常路过此地,对该联产生浓厚兴趣,喜爱有加,诵读于口,铭记于心。读此刊文章,觉下联少五字甚憾,凭少时记忆,应补为‘絃诵育英才。’”
马玉启老师如此关注关爱本刊,编辑部同仁深表谢忱。同时欢迎各界对本刊错讹之处多加指正,不吝赐教。
本刊编辑部
本 刊 声 明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法律规定,本刊特作如下声明:
1、作者文责自负,若有抄袭、剽窃及其他侵权行为的,本刊概不承担连带责任。
2、本刊对来稿有选编权和删改权,不同意删改者敬请说明。
3、本刊对所发表的作品拥有版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4、来稿一般不退,请作者自留底稿,确需退稿者敬请说明。
5、本刊对发表的作品,均参照有关规定奉发样本和稿酬。
本刊编辑部
********** 本期结束 *********
2008年8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