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动员大会宣誓词:转载——皈依——中国传统文人画美学理念的生命与自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14:33:41
中国传统文人画美学理念的生命与自然 (2009-06-01 14:37:23)转载

                           

                          

皈依

——中国传统文人画美学理念的生命与自然                         钝丁

 

    我领会了文人画的义理后,深深感到文人画不仅仅是画,是修持之门。无限感慨,无限安慰,作了一首诗写到:“一叶孤舟苦海行,空中无日不花红,心回发现灵山座,难怪三门叫不应”。以表达我多年来被外相所执着,智慧受到蒙蔽,不能觉悟,回头才知道自己要心性清净,才能发现其中三昧,先要修自己——文人画的境界已不是修功夫,而是以儒、释、道三教哲学修身。

    在多年的书画实践中,已感知到个中藏有奥秘,这个感知就是流露在笔墨间的一种恍惚无迹、飘忽不定的现象,以一种似曾相识的怀旧和暗示,透出陌生而又熟悉的瞬间,牵动人心,把人的神思带到不同维度的时空。在西方的存在主义哲学流派中,则认为“一个若有若无的可见状态会持续一段时间,证明它自己的实际存在。这种持续存在的可见状态,是属于一个物质的或自然的层面,而并非是假想的;因为它是由我们自己的身体所捕捉到的”(美·大卫·布鲁巴克尔《梅洛-庞蒂与东亚美学:“无形之形”与“视而不见”》)。我们的先人是怎样认识的呢?“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系辞上·第八章》,“赜”就是奥秘,宇宙间有种不能用感官来了解的现象,只能用知识、智慧了解它。圣人发现了这个问题,用语言、文字又讲不明白,所以立象来说明。老子也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而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道德经·魏王弼注本》。禅教则认为:“实相”才是真实的,“实相”就是人在心“无念、无相、无住”的状态下,所理解到的现象。也就是直接契入了文人画所追求的能令人“凝神遐思,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离形去智,身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画体工用榻写》)的感觉。然而,这需要经过认知的修持才能达到这个境界。也就是禅教主张的“信心清净,能生实相”,才能投入,才能自在。我常常冥思苦想,求索典籍,不断体证这个修持“天人合一”的道理——信心清净。“天人合一”是人的行为要和大自然的规律和谐,人心才能和天地沟通,从而得到真知、真相。宋·张怀的《山水纯·后序》里就有这样一段话:“而人为万物最灵者也,故人之于画,造乎理者,能尽物之妙;昧乎理,则失物之真。何哉?盖天性之机也。性者天所赋之体,机者至神之用,机之一发,万变生焉。惟画造其理者,能因性之自然,究物之微妙,心会神融,默契动静,挥一毫,显于万象,则形质动荡,气韵飘然矣。故昧于理者,心为绪使,性为物迁,汩于尘坌,扰于利役,徒为笔墨之所使耳,安足以语天地之真哉”!如是,这确实不仅仅是理解的问题,而是知与行的问题,是要按照道理修身、体验、求证,才能达到“天人合一”、“人画合一”。我们的先人在论及书画的人品、理意、神韵、境界时无不强调这一修养,并总结了丰富的经验以说明“精义入神,穷神知化”的修持道理。

    我不禁想起凡·高,这位传奇的绘画大师,他在给弟弟提奥的信中写到:“我情不自禁地思考着认识上帝的最好方式,得出的结论就是去爱更多的事物——怀着崇高的、真诚的、深深的同情去爱,用火热的心去爱,施展满腹才情去爱,然后你必定试着用一生的时间去更多地理解上帝”。这是什么?这是他用生命的认识和体验与上帝沟通——与天沟通,与大自然的奥秘沟通,“用一生的时间”去修持。他也悟到了。

    为什么要上升到“修持”呢?因为大自然中存在着张怀所提到的“性”和“机”。“性”就是禅教所说的人的本体、本然,义玄禅师在《临济录》中有诗云:“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忧”;“机”则是要动还未动,未动将要动时那一刹那的隐情、征兆。人要认知大自然中的微妙,把握它。西方的存在主义认为,“因人具备这一功能,那是一个不可言状的枢纽,不为他人所见的个人的最基本存在结构,在这个最基本的存在结构里,个体的人可以亲眼目睹感知的呈现与消散”。“性”、“机”;“枢纽”、“感知”,是人所具备的功能和经验,但需要把人的功能从物质现象的执着中解救出来,现出它的本然,才能认识大自然,才能把握机变和真相。所以,按照禅理修持便是一个捷径。梅洛-庞蒂用哲学的语言说明了这一切,他在《知觉现象学》中认为,“知觉把自我与世界联系起来,是真正存在的领域。知觉的主体具有身体和精神两个方面,两者结合即客体与主体的统一。这种统一是把抽象的身体还原为直接经验的身体”。这个“把抽象的身体还原为直接经验的身体”,就是一个蜕变,就是把凡胎俗骨蜕变成没有执着的真身,一个超然入化的贤圣。从而了悟大自然一切奥秘。

    如何修持,以自己平常人的生活去体验。身能随遇而安,心不缘外境,闲窗临池,静夜读书,为的是一个净心,面对花花世界的无情说法,洞烛其间,心怀恬愉,让真性常在,长养它、延续它。我还是用美·大卫·布鲁巴克尔的分析来说明其中道理,他说:“真正妨碍一个人自己与世界的和谐的是,打开自己的感官,接受各种各样具体的兴趣和欲望的冲击。觉悟的真正的绊脚石是对于感官对象的意识和欲望,即对于借助于概念性思维而获得的事物的具体的品质的意识和欲望。《坛经》中慧能的语录暗含着这样的意思:感觉器官所经历的瞬时的意识本身,对于觉悟不构成障碍,即使必须在各种情况下避免对于感官对象的意识。因为慧能说过:‘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在。’问题的关键是,让意识通过感官,其方式必须恰当,也就是,不受来自概念依赖、感官感受、以及对于一具体事物的特别关注等的干扰。……”让心净无一物,虚静恬淡。他的结论是:“这说明在认知悬停的情况下冥思得来的空无是意识到天人合一的关键,也是消除让思想与肉体不能融合的二元思维的关键”。我认为这仅仅是一个理解,修持则需要全身心的投入。中国五千年的文明积淀不是那么简单,圣人“极深而研几”《易经·系辞上》说明了大自然深不可测,佛经上说的“不可思议”也演绎了其中的奥妙非常。大凡有意识地,刻意地,都是有违天地感召的。所以我认为自然地在衣食住行,接人待物中,悠然地认知着佛的召唤——修持。

    在我叙述中国传统文人画理念的心得中,引用了一些西方哲学流派的理解,这些理解早在十九世纪后半期——二十世纪初已渐渐形成,并影响着西方画风和早期印象主义的形成。在康夫子面对着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杰作兴叹之时;在陈独秀号召向中国传统画宣战的时候,他们都没有意识到我们先人留下的文明,如此博大精深,足以为世界艺术的圭皋。

    印象主义在绘画领域反对官方学院派艺术的墨守成规,力图客观地描绘视觉现实中的瞬息片刻,当时主要的印象主义画家有莫奈、马奈、毕沙罗、雷诺瓦、西斯莱(Alfred Sisley)、窦加(Edgar Degas)、摩里索(Berthe Morisot)、吉约曼(Armand Guillaumin)和巴齐耶(Frederic Bazille)。马奈研究并提出以颜色和形体为重点的美学观点;莫奈则提出:颜色不是物体所固有的特性,而是物体反射出来的光线。不管莫奈印象派之始,还是凡·高、塞尚、高更、毕加索、马蒂斯后印象派的形成,都反映了西方现代认识论和欧洲启蒙运动的遗产,所造成的文化不平衡问题,其理性、知识所带来的概念二分法,肢解或抑制了人对自然生命的意识;同时也反映了由此导致的西方以主题、写实绘画的僵化和走投无路;促使了他们去求索,去发现东方的绘画理念,去发现艺术的真谛。莫奈得到了浮世绘的启示,凡·高也得到了浮世绘的启示,马蒂斯说他的灵感常来自东方艺术;美·大卫·布鲁巴克尔说:莫里斯·梅洛-庞蒂的哲学观点,对宋朝的山水画,则解释为对自然自我存在的哲学意识,他认为“空无”、“虚空”在画上是一种暗示:空间或者深度才是首要的主题;但是对于这种艺术作品中的虚空的深思所揭示出来的,也许远不是梦幻般的冥想,宦海浮沉,诗意想像,或者具体化的处所。有着佛教的哲学内涵。我们的先辈书画家早就极其精妙地描述了自在境界,清·方士庶在《天慵庵笔记》中记载:“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衡是非,定工拙矣。……故古人笔墨具见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或率意挥洒,亦皆炼金成液,弃渣存精,曲尽蹈虚揖影之妙。”蹈虚揖影则是在虚境中的自在、自如。这是自己认知了自己的心性,心性与身体融合,以心性本然主宰身体,不受外境的诱惑的状态。《临济宗》诗云:“触目皆是,处处不疑,随处做主,立处即真,无不甚深,无不解脱。”这个融合是客观现实与主观存在的融合,是肉体生命与精神生命的融合,是自然与理性的融合,也就是梅洛-庞蒂说的:“把抽象的身体还原为直接经验的身体”。他就是用这个美学的哲理,去弥平现代认识论,科学理性主义所酿成的人与人间的异化、精神上的疏远,以及一种漂泊感。种种探讨证明,传统的中国画艺术是西方现代艺术探赜钩深的神秘源泉,是一个非物质王国自我存在的反思性讨论,是引导人类与自然和谐的使者,是现代化文明得到安宁和平衡的皈依。

 

 

 

转载——皈依——中国传统文人画美学理念的生命与自然 生命的悲剧意识及其美学意义——叔本华与庄子比较op 中西美学会通与对话的个案研究 ——庄子与康德美学自然观比较(2) 中西美学会通与对话的个案研究 ——庄子与康德美学自然观比较(3) [精]四皈依——无相皈依 生命旋回的奥秘 — 道法自然 生命旋回的奥秘—道法自然 美学设计—黄金分割与九宫格 中西美学会通与对话的个案研究 ——庄子与康德美学自然观比较_中西美学研究_CSSCI学术论... 中国美学—老子 一个文人的生命规格——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 文人的贬谪与散文创作 ——小谈柳宗元与欧阳修的散文与抱负 《易经》智慧与中国传统水墨画美学思想 对接与错位——关于相声现状的美学思考 虚灵之美中的生命哲学——读宗白华先生之《美学散步》心得 商事审判的理念与方法——东营中院 “自说 三皈依”,即有无量无边功德利益——尚未正式皈依的佛子,万万... 南方周末——[写作]民国文人的趣味与操守 丁国强:那一代文人的风骨与气度——读孙郁《在民国》 竹林七贤——文人与政治在魏晋发生的最惨痛撞击 中国钱币美学赏析——意象生动的纹饰 文学批评的新范式——接受美学 中国钱币美学赏析——形神兼备的书法 张中:深度空间与纯粹的身体——梅洛—庞蒂现象学美学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