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王朝大酒店游泳池: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的设计及其策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2:20:06
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中心
栾学东
摘  要:优质的培训课程是培训工作的核心,设计高水平的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是做好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前提。本文依据现代课程理论的基本观点,就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的设计理论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中小学校长培训;培训课程
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在我国有着特殊的意义。其一,它是实现中小学校长培训目标的手段;其二,它是健全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系统的重要环节。前者通过中小学校长培训计划的展开过程,促进我国中小学教育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后者通过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丰富我国的课程理沦建设。但是,与国外相关领域的研究比较,我国对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的研究范围还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研究课题也不够深入。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程的加快,亟需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的理论体系。为此,从理论上对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设计进行梳理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现代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与校长培训课程的关系
课程的价值取向,既受客观的时代性影响,也受主观的认识论影响。为此,我们可以说每个教育工作者都会有自己的课程价值观。不过,正是受到上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人们看似“复杂多样”的课程价值取向,在理论上都可以归为以下三种:一是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其主要特点是“由知识引导着人的整个生活”,因而,“要把教育建立在知识的本质及其重要性的基础上”,而不是以儿童的爱好和需要为基础。主张“必须根据知识本身的状况与逻辑”来组织课程。二是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主张以满足社会(主要是以国家、民族和社区发展)的需要作为课程价值的基本取向,并据此厘定教育目标和组织学校教育课程。三是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学校课程的价值在于为每个学习者提供真正有助于个性解放和成长的经验,重视人的存在,强调内在的学习动机基础,学习者不再被当做为适应外在需要而被动接受训练的对象,而是在学校和教师的帮助下,在一定阶段上自我实现的人。
三种课程价值取向形成了三种不同的课程决策,并由此形成了三种基本的课程设计思路。即:知识中心型课程设计、社会中心型课程设计、学生中心型课程设计。知识中心型课程设计,充分体现人类在漫长发展进程中所积累的学问、知识、技艺等系统知识。社会中心型课程设计,着眼于使学习者掌握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知识、技术、技能。这类课程又包括“社会适应”和“社会重塑”两类,前者主张由社会现状去寻找课程设计的目标;后者主张将社会现实问题作为课程设计的核心。这两个课程形态均依赖于社会分析,而决非将学科或学生作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均强调社会实践活动或社会问题解决能力。学生中心型课程设计,则强调将学生的兴趣、需要、能力作为课程设计的核心,使课程适应学习者,反之就是不适宜的。
不过,由于课程是个动态的教育现象,且随教育性质、教育对象和时代的不同而变化,所以在具体实施时,人们习惯通过不同模型来实现课程的价值。美国教育行政人员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chool Administration)将课程模型(或称为模式)分为四类,我国学者也大都支持这种分类方法。即:学科课程——以学科为中心,在选择和组织内容时注重各学科本身的内在联系,强调各学科领域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并按学习心理和教学要求进行,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系统性和连贯性;合科课程(亦称广域课程)——实际上是学科课程的改进类型,其特点是将几门相邻学科合并,既保留了学科课程分科教学的长处,又克服了学科课程分科过细的缺点;活动课程(亦称经验课程)——一种与学科课程相对应的课程,其特点是以学生的兴趣和动机为基本出发点,以学生自主发展为中心来组织教学科目;核心课程——以一个学术领域或主题为核心重新组织有关学科,从而形成学科之间的新联系,是一种介于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之间的课程类型。
上述课程模式的着眼点是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且与学校的办学观念直接联系,或者说,它们对校长们的办学思想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影响或通过教师的使用与发展等学校管理层面的问题显现出来,或通过学科教学计划安排与实施层面的问题作用于学校的办学特色。总之,校长们有着怎样的课程观,怎样整合课程模式,与培训中如何定位校长的角色,以及具有怎样的教育决策能力关系密切。因此,这就决定了校长培训课程不能单一化,其课程目标指向虽说必须针对实际的问题,但不能过于功利化,否则就没有实效性。
正是考虑到校长的管理角色,国际上普遍采用一种叫做“集群式模块课程”的培训课程模式,它是在MES、CBE、“双元制”等国际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一种培训课程模式。其目标是提高受训者的素质,特别侧重培养岗位技能,既强调传授通用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又强调特定职业、职位的特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其课程设计思想是以职业资格为导向,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来组织教学内容,在决定内容取舍时,既重视职业岗位的现实需要,又重视职业岗位的未来发展;既重视职业资格的导向,又重视基本素质的培训。
我们在认识集群式模块课程时,特别强调“宽基础”和“活模块”两大结构。“宽基础”,即指所要求的专业知识与技能面要广泛,重在体现职业岗位人员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培训课程形式虽然沿用传统的班级教学,但要求引入能力本位的教学思想。“活模块”,则“专门针对某一特定职位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重在体现胜任该职位所应具备的能力。培训课程形式多样,以突出技能训练为主。“宽基础”与“活模块”是共性与个性、系统性与针对性的统一。例如,目前我国的各类干部培训所开设的邓小平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然科学知识、法律基础知识等课程,就属于“宽基础”类课程;而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级人员所开设的各种专题课程和讲座,则属于“活模块”类课程。
总之,校长培训课程在组织形式和理论构成上,都与现代课程理论的发展有着直接关系,这里列举的集群式模块课程,既说明了校长培训课程理念与设计思路源于现代课程理论的发展,也说明了现代课程理论的发展需要充实校长培训这一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国外几种比较典型的校长培训模式及其借鉴意义
泰勒的目标导向课程模式对校长培训课程有着重要意义,它遵循的基本程序是:调查分析教育对象的教育需求,据此明确教育目标;将教育目标分解,形成具体的课程目标;依据课程目标组织教学内容;安排教学顺序和教学组织形式;形成完整的课程模式。这一过程也是目前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但是,如果从课程类型上说,国外的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则依据不同的培训功能,有着多种多样的课程模式,比较典型的有:资格证书课程、选择课程、专题课程、实务课程、特色课程等。从课程形态分类还有:学科课程、研讨课程、案例课程、考察课程等。这里从借鉴的角度出发介绍四种培训课程模式。
其一,活动中心型。这是一种情景模拟的培训模式,通过为中小学校长提供与实际管理任务和问题相似的情景,使校长得到类似实际工作环境的训练。这一模式的基本框架结构是:对实践进行反思,然后把实践体验清楚明白地表达出来,并能够更好地理解实践的价值,进而提高实践质量。这种课程模式,依赖创设问题情景的水平,没有固定的教材和讲义,教师在课程组织中必须目标明确,而且对教师的实践经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
其二,目标指向型。该培训模式注重对校长“能力缺陷”的诊断,并据此组织有针对性的课程训练。其课程理论认为,有效的学校管理与校长的一系列能力有关,而校长的能力在一些特定的“诊断性情景”中可以识别,并能在这一情景中得到改进。
其三,实验性学习型。这一模式在对校长工作进行多视角分析的基础上,构成培训的四种理论框架:人际关系框架、组织结构理论框架、政治框架、象征框架,并据此安排三部分培训活动,即个人案例(论文)、教学领导计算机模拟、学校改进工程,由此形成了实验性学习培训的课程模式。
其四,研究中心型。这一模式以网络组织、研讨会形式为基础,向中小学校长传递当代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信息,帮助他们改进学校管理工作,提高教育管理水平。这一培训模式在我国倍受重视,并取得了较好的培训效果。
从总体上看,国外许多国家的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以专题为主,是一种菜单式、选择式的专题培训课程模式。课程内容不拘于形式,不追求完整的理论体系。这种菜单式、选择式的课程模式,体现了较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应该说,以上四种课程开发模式需要做到两个结合:与校长培训的目标相结合;与本地区的培训条件相结合。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存在着较大差异,在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做好通识培训的同时,更要求灵活掌握不同的课程开发模式。
三、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设计策略
我国的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设计要立足国情,体现中国特色,同时要以现代课程理论为指导,吸收国外中小学校长培训的有益经验,以增强培训课程设计的科学性,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益。在课程设计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1.明确设置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的依据
课程设计的依据是课程编制中的一个基础性问题,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设计应如何处理知识体系、社会需要和学习者需要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长期争议的问题。注重知识体系者认为,中小学校长绝大部分不是教育学专业毕业的、最欠缺的是系统的教育科学理论知识,而且教育学科的知识本身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不能也不应该将其变成支离破碎的课程知识,因此培训的内容应侧重教育科学理论,课程应依据教育学科的理论体系设置,通过系统的教育科学的理论教学,帮助中小学校长全面掌握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提高学校管理的理论水平,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由于主张知识体系优先的学者多是教育学科专家,这种课程思想长期以来对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的影响最大。但事实上,一个优秀的校长极少是因为仅仅掌握了系统的教育管理知识而成为优秀校长的。中小学校长学习系统的教育学科知识无疑对提高学校管理水平是有帮助的,但是仅有完善的知识体系肯定是不够的。
强调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应更多地依据社会需要进行设计的学者认为,学校教育首先是要满足社会的需要,校长是为了使学校满足社会需要而组织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因此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的目标是使校长了解并熟悉社会对学校的需要,培训课程的重点内容应是国家教育发展的形势,国家有关教育发展方面的政策法规,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政策法规的有关知识以及教育学科的基本理论。这种思想显然与我国曾经长期将教育定位于上层建筑、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忽视教育的个人价值和教育自身的价值需要、把学校教育作为实现政治目的的观念有着密切联系,在教育价值多元化的今天,单纯依据这样的价值基础设计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显然也是不够的。
坚持以培训者需要为中心的学者认为,一切培训活动都应围绕校长的需要进行,中小学校长的培训课程应建立在校长选择的基础上,应贯彻校长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的原则,为此中小学校长的培训课程应更具有“课程超市”的特征,课程设计应打破传统课程模式的束缚,把校长需要的教学内容纳入课程。这样的课程思想是市场机制下的一种“消费者导向”的课程思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符合校长培训的特点和规律。我国提出的中小学校长培训“按需施训”的原则在某种程度上就体现了这一思想。但是,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不可能也不应该完全按照纯粹的“课程超市”的思想设计,而是必须要考虑更多方面的需求和限制条件。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面向新世纪的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应是三种课程价值观的统合,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培训应体现不同的课程价值取向。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校长培训主要包括任职资格培训、在职校长提高培训、骨干校长高级研修三个层次。中小学校长的任职资格培训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育和学习,因此知识价值观应在课程设计中具有主导地位,但同时必须充分考虑社会的需要和校长的需要,要针对不同地区和不同层次校长的实际情况进行课程开发,充分体现课程的层次性和地方性。提高培训的课程应坚持以校长需要为主导,充分考虑社会需要,顾及学科知识体系的要求,在课程设置上应实行课程的小型化、多样化、地方化和选择化,给予校长足够的选择权和机会,围绕校长的需要组织教学。高级研修是近年我国新开展的一种中小学校长培训形式,其课程设计尚处于探索中,从其目标看,是为了帮助校长总结和提高自己的办学经验,是对学校管理中的深层次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因此,高级研修班的课程首先要建立在经验基础上,应是一种个别化的课程。在课程设置上应有一定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课程,应有教育发展趋势与方向性的课程,更多的则应是一种总结研究性的课程。
2.科学定位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教育目标的分解和具体化,它是课程设计的重要基础,一切课程都是为实现课程目标服务的,背离了教育目标和课程目标,任何课程相对于培训的需要来说都是毫无意义的。课程目标来自于培养目标,而培养目标是根据不同的课程价值取向、考虑了不同的课程依据而确立的。
我国的中小学校长培训具有相对固定的内涵,它是一种非学历的成人教育,接受培训学习不能获得学历文凭和学位,因此,其目标和要求与学历教育有很大的不同,培训的目的性更为具体、明确和多样。中小学校长培训要根据具体的教育目标来确立课程目标,由于培训本身的多样性和层次性,使得中小学校长培训目标及培训的课程目标通常都是多种多样的。从培训的目的划分,中小学校长培训主要有以下几种:以保证中小学校长基本任职技能为目的的上岗培训;以提高校长综合素质和能力为目的的提高培训;以贯彻或宣传某种教育方针政策或教育思想、开展教育教学改革试验而进行的专题培训;为满足校长的某些特定需要、促进校长发展而组织的专门培训;以培养高级教育管理专家为目的的高级研修活动等。
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目标的确立需要考虑以下因素:社会发展对学校教育和校长的需求;教育自身发展的需求和不同学校的组织目标;校长个人发展目标和知识技能的需求。由于课程目标是根据培训目标确立的,因此,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目标必须注重把握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和学校组织目标的特点,应重视校长个人发展和个性追求,要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按照科学的标准逐步建立。
此外,从世界各国中小学校长继续教育的实践和我国中小学校长学习需要看,单纯将中小学校长培训定义为一种非学历的成人教育已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迅速向应用性专业学位领域扩展,校长有在职攻读专业学位(教育专业硕士、公共管理硕士、教育管理专业的本科和专科学历)的强烈愿望和要求。在这方面,国外尤其是美国为校长提供了大量攻读这类博士、硕士学位的机会,因此,我国的中小学校长培训逐步向学历教育领域拓展已是一种必然趋势。
3.实现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模式选择的多样化
我国是一个地域发展很不平衡的国家,各地中小学校长的情况千差万别,校长的能力、素质、需要各不相同,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也不一样,单一模式的校长培训课程无论如何完善,都不可能满足多样化的需要。因此,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探索多样化的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是今后课程开发必须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
其一,学历教育课程应该作为非学历教育课程的必要补充。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明确定位于非学历的成人教育,课程也是依据非学历教育组织的,这样的体系是我国长期以来教师教育职前与职后相分离的延续。然而,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中小学校长面临学历提高的需要,实现这样的目标,需要提高新进人员的学历比例,也需要校长的在职学习。近年来一些发达地区的教师和校长纷纷参加各种形式的研究生课程班、教育专业硕士班,校长培训中开展一定形式和规模的学历教育是在所难免的。国外,尤其是美国的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最主要的是学位教育课程,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应在坚持非学历教育占主导地位的同时,开展一定的学历和学位教育课程。
其二,有效利用现代远距离教育课程。多年来,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的主要形式是短期脱产学习。近年来,随着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的发展,远距离教育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各种教育培训活动中,电视课程、网络课程等课程形式极大地降低了培训的成本,较好地解决了校长岗位培训存在的诸多矛盾。所以,中小学校长培训必须重视现代远程教育课程的开发,积极探索中小学校长培训的远程教育形式,用个性化的远程培训课程满足多样化的校长培训需要。
其三,创设适合校长培训的课程模式。多年来,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形式比较单一,经过十余年的实践与探索,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发展的方向已经逐渐明朗,那就是课程的小型化、专题化、系列化,以及向综合式、菜单式、自由选择式方向发展。课程的学习质量不应该因为教学时数的减少而降低,而应该精选学习内容、选择“含金量”最高的内容组成短小的课程,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课程内容应突破学科体系的限制,建立专题化的课程,围绕某一教育问题组织课程内容;短小的学科课程各自独立,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的供校长选择的体系;校长对课程有充分的选择权力,可以考虑建立选修制校长培训课程。除学科课程外,专题报告课程、交流与讨论课程、专题考察课程等经过多年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课程形式,也应不断扩大和发展。
其四,放宽眼界探索新的课程模式。在工商企业,现代培训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已经形成并逐步完善起来,已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完整理论与技术方法体系,尤其是经理人培训,有很多方法是值得校长培训学习和借鉴的。中小学校长培训不应自我封闭,而应积极学习和借鉴现代培训的一些课程模式和方法手段,大胆引进工商企业培训的一些课程形式,努力使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跟上现代培训课程发展的步伐。可以借鉴比较成熟的专题辅导法、自学辅导法、讨论法、组织教学法、研究法、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和模拟练习法、代岗位见习实习等培训方法,探索出更适合我国国情的校长培训课程。
我们高兴地看到,近年来针对中小学校长培训总结出来的理论学习、专题讨论、教育考察三位一体的课程模式,符合我国中小学校长的实际需要,并经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今后的研究重点应该向培训课程的理论研究适当倾斜,以图更加科学地规划和实施新世纪的中小学校长培训,促使我国的义务教育水平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陈玉琨。课程价值论[J].学术月刊,2000,(1).
[2]张志鸿等。现代培训实务(上册)[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
[3]王铁军。现代校长培训:理念·操作·经验[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季萍。美国校长培训新课程[J].中小学管理,1995,(8).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