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帝国全集txt网盘:浅议师德建设的实践途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7:08:00

浅议师德建设的实践途径

兰州十二中 黄平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对办好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在构成教师素质诸要素中,师德处于首要地位,这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当前,探索与构建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富有时代特色的师德建设实践模式,已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大课题。本文就此谈一些个人的认识。

一、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是指导师德建设实践的理论出发点

当前,师德研究的理论成果有两个特点,一是注重探究和澄清师德的内涵和外延;师德于教育、于精神文明建设,于民族强盛和社会发展的深远意义;师德建设的内容和目标等。二是在师德建设的操作设计上,侧重于对教师的号召要求,侧重于教师的自我提高和修养。如认识教师的职业使命,继承祖国师德优良传统,树立社会主义新师德观念等。

从师德建设的实践角度看,上述成果是师德建设的必经阶段,但教师作为社会上文化层次较高、价值取向理性化程度较高的群体,仅以提高其认识,端正其态度,提高其道德水准,似乎不是根本的出路。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活过程及现实社会关系构成人们的社会存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切已往的道德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经济状况的产物”“不是人们的社会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道德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它的形成、变化、发展归根到底取决于社会存在的状况。因此,构建师德建设的实践方案,不应从道德或思想本身出发,而要深入到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现实的社会关系中去探求。

一句话,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是我们构建师德建设实践方案的出发点。据此,我们应分析教师群体所处的社会存在状况,找出影响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各种因素,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把师德建设推向深入。

二、继续大力提高教师的物质待遇和社会地位,创造师德建设的宏观环境

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他们对所从事的教育工作的挚爱与追求,体现为他们对自己职业的自豪感和责任感的强弱。当社会以物质的精神的形态充分肯定教师劳动的作用,确立该职业在社会各行各业中的优越地位时,才会激发和保护他们的敬业、乐业和精业精神,以国家和社会的标准认同自己的职业角色,认同和遵守该职业所要求具备的职业道德。就是说,国家和社会为教师所创造的物质待遇、社会地位及其在社会各行业中所处的相对位置的现实状况,是制约师德水平整体提高的决定因素。近年来,党和政府在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物质待遇方面做了巨大努力,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有了巨大改善,社会地位也有了很大提高,这无疑对师德建设是一个巨大的推动。

党和国家反复强调,要大力提高教师的物质待遇和社会地位,真正使教师成为受人羡慕和尊敬的职业,这是对广大教师劳动贡献的充分肯定,也在客观上确立了教师在社会上所处地位的宏观标准。但在“用世界上最少的钱办最大的教育”的国情制约下,教师职业远没有达到“受人羡慕和尊敬”。师范院校难以招到高质量新生的窘况,为数不少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弃教从政、弃教从商,便是明证。在理论上,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劳动创造着民族和人类的未来”,而在实际生活中教师职业尚未受到全社会的羡慕与尊敬,这种反差,是影响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激励广大教师敬业、乐业、精业的主要结症之一。因此,切实落实《教师法》,大力提高教师的物质待遇和社会地位,动员全社会尊师重教,是师德建设的首要环节。

三、深化教育改革是师德建设的关键

如果说由政府和社会行为构成的教师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造就了师德状况宏观环境的话,教育内部的人事、分配、考核、奖惩等制度所营造出的教师工作环境、教师与国家、教师与学校、教师与学生、教师劳动与报酬的现实关系,则是师德规范能否维系和发挥作用的直接因素。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认为,法律和道德都是调节人们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法律的实施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的;而道德是依靠社会舆论的力量,依靠人们的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来维持的。“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种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而且也破坏这种道德,如果他们能这样做而不受惩罚的话。”这就告诉我们,师德建设不仅应当大力营造遵守师德为荣,不讲师德可耻的舆论氛围,更要深化教育改革,健全适应改革开放条件下当代中国实际的教育部门人事、考核、分配、奖惩制度,形成对教师行为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这是目前师德建设乃至整个中国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一个时期以来,教育队伍中的一部分人职业道德水平下滑,行为失范,除了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一部分人放松了对自己的修养和要求外,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教育内部承袭多年的人事、分配、评价、奖惩制度,缺乏对教师职业行为的激励和约束,客观上提供了不良现象继续存在的土壤。因此,师德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应当选在深化教育改革,建立符合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有利于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性,增强责任感,建立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各项制度上。

———改革旧的人事制度,废除教师职业终身制,制定实施“进得来,留得住,出得去”的用人制度,使教师队伍不断得到优秀分子的补充。疏通将不适合教师职业,特别是缺乏教师职业道德者送出教育单位的渠道,从人员素质上保证教师队伍的质量,警诫不守师德者改弦易辙,激励教师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利益的关系。

———改革现行分配制度,把教师享受的各种待遇与其对教育事业的贡献挂起钩来,废除现存的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做法。首先,在工资报酬方面,充分发挥结构工资制的优势,切实保证奖励工资向德才兼备、工作突出的教师倾斜;其次,严格定编制度,实行按学校规模确定人员编制,减少和杜绝忙闲不均、工作量分配困难和由此造成的教师心态失衡;最后,在奖金、住房分配,津贴、福利等方面,坚持落实按劳分配原则。

———健全考核评价制度,营造积极舆论氛围。既然道德的维系依靠人们的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特别是舆论的力量,那么,营造恪守师德光荣,不讲师德可耻的舆论氛围,是师德建设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营造积极舆论氛围,就要在大力提高广大教师对教育事业和教师劳动巨大价值的认识,深入广泛宣传师德规范,使广大教师对教师行为的真善美取得共识的同时,制定和完善融合师德内容的教师评价考核制度。通过务实、公正、公开的考核评价,辅之以相应的奖惩,弘扬献身教育、勤奋敬业的高尚师德,激励广大教师在本职岗位上建功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