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华基金公司官方网站:杨豪中国农民们无怨无悔的一个代言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8:03:53

三十多年前刘宾雁那一辈中不少记者,后来“被成为”报告文学作家。今天杨豪这样关心社会底层的记者,仍然不得已从记者改为写报告文学为主。这么多年来中国的进步举世有目共睹,但是在这个领域,中国到底是进步,是退步,还是原地踏步?
  一位数年前在网上结识的朋友,日前给我一信说:
  “最近去国内走了二十多天……认识一湖北大悟老乡杨豪,死心为文,埋头苦干,著述颇丰,最近因文丢了饭碗,衣食无着……”云云。  我在网上检索了一下杨豪。  杨豪,湖北大悟县人,民革党员。1962年9月18日出生于一偏僻山村。幼年丧父,家贫失学,少年历经磨难,看透世态炎凉,饱尝人间艰辛,故而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爱和恨;热爱善良,崇尚良知,憎恨邪恶。报告文学正是他的一种渲泄方式。
  先后在湖北省文联文化艺术中心、湖北省作协《楚文学》编辑部、中国改革杂志社、新华社湖北分社、国家日史编辑委员会工作过。为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发过小说、散文、纪实、报告文学百万余字。主要以报告文学为主……  朋友的来信摘录了一段杨豪的文字,补充了上述简介(原文未注出处):  我做了十多年记者,为民申张正义,为民请命,结果到处碰壁;报道真相,被地方政府以文件形式告我,使我丢了工作,后来公安局还来抓人。那段时间我也很悲观厌世,看到这个社会上没有正义,就觉得当记者没意思,不能说真话。也因为看到的阴暗面太多,一天到晚愁眉苦脸,活得沉重。我的一些新闻界朋友利用新闻吹捧加敲诈,居然买了房买了车;而我坚持正义,坚守良知,却一无所有。
  后来我看不惯新闻的黑幕(这就是我后来《中国新闻没落》书里写到的),改行写报告文学,第一篇《农民的呼唤》发在《当代》杂志上,居然被选上《1999年中国报告文学精选》,这是最早一篇写农民负担的,四年后才有《中国农民调查》出来。第二篇《中国农村教育现状忧思录》发在《报告文学》杂志第九期头条,又被《2000年度最佳报告文学》选中,我当时就提出要实现教育公平,七年后的《政府工作报告》才正式这样提到。
  之后,我3年写了3本书,《中国农村基础政府堪忧》被认为“敏感”没出;《生命的重负——舒山村自杀档案》,也因为“敏感”没出;《中国农村鉴证——21世纪三农难题破解》,长达70万字,积累了我十年当记者搜集的资料,全方位反思中国三农问题。出版时要砍掉一半文字,我没答应。
  2006年我写了反映农民工生存状态的《中国农民大迁徙》,原稿45万字,2007年出版时把敏锐的20万字砍去,居然还获得了中国作协2007年重点作品扶持篇目。
  2007年我写了《长江,忧患的母亲河》,己出版,中国作协《文艺报》两次发表评介文章《直面农民命运的历史思考》和《杨豪三部报告文学,秉承良心的写作》。
  2008年我写了《中国新闻没落》,就是反映中国记者的酸甜苦辣,新闻媒体的悲哀。没人敢出。2009年北京的国家日史编辑委员会的负责人“慧眼识英雄”, 把我招聘过去,我挑起了旗下《火花》杂志的重担,担任社长助理。本来干得好好的,都因朋友把我的那部《中国新闻没落》推荐给香港一家出版公司,还没出,国家安全部门找上门来,单位领导怕惹麻烦,又一次将我开除了。   朋友的来信,还附了几位作家和学者对杨豪的评价文字:  《中国农村鉴证》这一部书, 才看完目录便已使我肃然,没有一种大真诚,没有一种大情怀,心里是装不下如许多关于农民和农村的忧思的。杨豪便是广大中国农民们的真诚的、坚持着的、受到打击甚至威胁也无怨无悔的一个代言人。
  ——著名作家  梁晓声  在我们习惯了新写实不动声色的零度叙事,先锋小说的诘屈聱牙的试验制作,“新生代”赤裸裸“我爱美元”的呼喊,以及一大批后现代诗人玩弄的能指游戏时,杨豪却以报告文学的形式,怀着满腔悲情,向我们讲述了中国农民的生之艰辛。
  ——武汉大学博导、评论家於可训  在如今这个浮躁和讲求实利的社会生活环境里,如果不是情之所至,心之所系,谁还会下这样的功夫?在许多作家和文人在人们不应有的痛苦和磨难面前视而不见的时候,像杨豪这样的报告文学作家却勇于担当,这是令人感动的事。
  ——著名评论家  李炳银  写农民和为农民而写,是杨豪一惯的写作姿态,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为社会最底层也是社会的大多数农民而呼号呐喊,让我们感受到作家的忧患意识和文学的善根。
  ——江岳在《光明日报》撰文  杨豪是条汉子,敢说真话,敢担道义。我们报告文学队伍应该欢迎这样的人进来。
  ——《中国作家》杂志笔会评语  一看这些推荐者中间,有我比较了解的同窗於可训和江岳,于是更对这位杨豪发生了兴趣。我按照朋友来信所附上的杨豪的新浪博客的链接,点击前往访问:  http://blog.sina.com.cn/whyh918  从博客第一页的目录,不难想象杨豪的兴趣和志向(这些文章不全是作者原创,有些是作者转贴的):
  漂泊在城市的“花朵”(之二)
  漂泊在城市的“花朵”(之一)
  创业夫妻的幸福生活
  智慧的密码
  企业家不仅仅是为了创造经济效益
  农村留守妇女生存状况堪忧(之三)
  农村留守妇女生存状况堪忧(之二)
  农村留守妇女生存状况堪忧(之一)
  农民工生存状态纪实  (之二)
  农民工生存状态纪实(之一)
  故乡的老屋
  一个老村支书的烦心事
  鼓励民间组织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逼民致富与政府的一厢情愿
  文化惠农迫在眉睫
  农村治安环境恶化令人忧
  农业生态正在恶化
  农村水利设施基本崩溃
  空壳村,当今农村苦涩的现实
  农业产业化也是一条新途径
  农村经济体制应走什么模式?
  农村土地是集体化还是私有化?
  小农经济,捆住了现代农业的手脚
  拆迁也是一种社会的痛……  不过,从杨豪博客上,我也发现一个奇怪的事实,就是每一篇的点击量都很少,少得与这些题目完全不相称,与新浪这样国内的门户网站所拥有的读者量完全不相称。原因何在,我百思莫解。  作者写了一部33 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媒体生存报告》,尚未出版。其后记《总有一种忧患让人牵挂》中,夫子自道为什么写起报告文学:  好几次,我同中国新闻社湖北分社记者杜彦博走在一起,他每次都摇头叹气地说:“现在的新闻记者越来越没得做,单位不景气,老给你分经济任务,不去宰人,任务完不成,没工资,老去宰人,良心又不安,我整天在这种矛盾痛苦中挣扎。有时采访正常新闻,别人以为我们是来要钱的,就躲,把我们当坏人了,这样下去,新闻怎么做?”我说:“做记者做久了确实没有什么意思,真话不让说,违心的话又不愿说,所以总是感到内心的矛盾和痛苦。我早就看穿了,所以我跳出来了,干脆改行写报告文学,新闻报道不让道出的真相,我借助报告文学反映出来。”杜又说:“我干脆也像你一样尝试报告文学,寻求超脱,求得良心的安宁。”于是我们一合计,就把我们这些年当记者的酸甜苦辣写出来。
  七年前,我曾在一家国家级通讯社湖北分社干过六年,尔后又在一家国家级杂志社湖北记者站干过三年,感觉很累,很无奈,你凭着正义感,写出为民请命的报道,回来头儿不敢发,或被地方政府拿钱买通了,白干的,愤怒之余也只有摇头。这样的事情一多,我也看透了中国媒体的难做人,我也看不起中国的媒体和中国记者了,干脆“老孙去也”,离开了这个是非之地,求得更高层次的超脱;这样,我就选择了报道文学作家的路。  杨豪说,后来,我发现报告文学队伍里有一大群人,没有做成名记者,却当了名作家。他列举了马役军、卢跃刚、麦天枢、沙林:“他们个个都是条汉子。新闻的功能也被报告文学替代了,马役军采写的世界冠军何智丽的新闻发不出,就写了报告文学《世界冠军的沉默》,卢跃刚采写的安徽抗洪救灾,忧事当作喜事办,水患成了人祸的报道发不出,也写了《辛未水患》,还有他的《蹊跷的特大毁容案》惹了官司,他索性写了《大国寡民》的长篇报告文学,把新闻以外的内幕写透,已超出了案件本身……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近年来,有事业心的记者都开始了向文学界转移,壮大了报告文学队伍,因而形成了报告文学热。“不是具有良知的人,不是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是不会干报告文学的。”  看杨豪的文字,比较粗糙;但他的拳拳之心却让我动容。他这番话让我想起:三十多年前刘宾雁那一辈有良知、有社会责任感的记者,也是改为写报告文学为主的“策略”。他曾对我讲过类似的话:一篇报导发不出去,写成一篇报告文学,就发出去了。
  何以如此?最近赵无眠对我解释为何选择投身电影而不从事电视剧的道理,颇可借鉴。他说:在中国最高决策层中掌控意识形态的领导人和主管部门的眼中,电视和电影是很不一样的。电视怎么归类?——宣传工具;电影怎么归类?——娱乐手段。当局的管控方式、关注角度、审查尺度,就大不一样!
  同理,我们也可以这么类推:新闻媒体怎么归类?——宣传工具;文学杂志怎么归类?——娱乐手段。当局的管控方式、关注角度、审查尺度,于是也大不一样。这就将记者们都驱赶到报告文学界去了!
  三十年过去,中国的进步有目共睹。但是在这个领域,中国究竟是进步,是退步,还是原地踏步?    一位署名为“深圳拓荒人”的网友,2010年12月在“聚橙网”发布“含泪记录父母心酸的一天”的一组照片,这是其中一张。作者自称是农民的儿子,老家是湖北监利县,父母被迫背井离乡到湖南省汨罗市捡废品。(网络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