铠甲勇士向阳哪集出现:李孝萱一个独立的思想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2:37:53
 在央视做对李孝萱的访谈中,郎绍君对李孝萱有非常高的评价,下面转述郎绍君的观点。
  郎绍君说他看过李孝萱上学时候画的写生和创作,当时李孝萱学的是徐悲鸿,蒋兆和一路写实画法,素描与笔墨基本功都相当好,可以说李孝萱不比某些知名画家差。李孝萱的毕业创作,人物有些变形夸张,这是主题所需要的,显示了他突破写实方法的努力。李孝萱从日本画家丸木位里、赤松俊子的《原爆图》受到启示,《原爆图》描绘原子弹对广岛造成的灾难,是一套反战作品。但李孝萱并没有抄袭《原爆图》,李孝萱着重刻画的是人们挖掘受难者和受难者挣扎求救的情景,场面巨大,很有感染力。
  郎绍君说他当时看到的是素描稿子的照片,原作已经找不到了。但这个素描稿画的很具体,横长构图,画了很多人物,有力度和气势,也很有压抑感,看得出李孝萱非常有激情。素描稿也是一件完整的创作。
  郎绍君说一个学生在班上水平如何,学生们清楚,教员清楚,李孝萱自己也是清楚的。不过,人们认可李孝萱的造型能力,不一定肯定李孝萱的才能。比如李孝萱有一种强烈的艺术表现欲望,有些与别人不一样的想法,总要突出自己的个性等等,人们未必都能够理解和接受李孝萱。习惯于用意识形态化的眼光看问题的人,不喜欢这样的学生是很自然的。李孝萱自己并不满足于写实。李孝萱如饥似渴地寻求新东西,欧洲表现主义艺术家蒙克、克里门特、席勒等的作品,引起了李孝萱的强烈共鸣,他的画也出现了表现倾向。最初有些摹仿,但很快就加入自己的东西,与中国画的画法融为一体。李孝萱还从中国古代画家如贯休的变形作品获得启示。所有这一切,都围绕表现李孝萱自己的生活感受进行,这也许是一个绘画天才最重要的特质。
  郎绍君还说李孝萱有很高的天分,视觉记忆力强,对画着迷,好像画画从来就是李孝萱生活的主要内容。李孝萱也很勤奋,一向把主要精力用在画上。李孝萱不大会玩。
  郎绍君说他在《从写实到荒诞》那本书里提到,少年时期对李孝萱影响最大的是唐山地震。李孝萱家在天津远郊--汉沽,邻近唐山,是地震重灾区。那年李孝萱16岁,目睹了残酷和死亡。人在巨大灾害面前暴露出的弱点,面对死亡的悲哀和痛苦,深深刻在李孝萱的记忆中。地震灾难还包括震后传染病。李孝萱的许多家人包括爷爷、奶奶、母亲和叔叔大约六口人,都在很短的时间去世。这对李孝萱的心理和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
  李孝萱现代题材的作品,偏于表现人生不安、恐惧、变态甚至丑陋的一面,人物形象往往不是甜美的,漂亮的,好看的,圆通的,思想倾向不是颂美而是批判的,这与创伤记忆有关。有些事在别人看来也许不算什么,譬如李孝萱读书时曾有留校的期待,环境也给了李孝萱这个期待,结果却是李孝萱完全没有想到的,这对李孝萱也是一种创痛,也对李孝萱看待世界的眼光产生了影响。李孝萱作品中怪诞幽奇的形象,与这种创伤记忆是密切相关的。
  这也包括李孝萱画的那些狗、猫形象,也都有异样的眼光。李孝萱笔下那些在地震公墓失神呆坐的人物,令人始终难以释怀。李孝萱说那是他在和"死人对话"。用理论话语说,就是一种创造性的、物我一体的想象,这想像是创痛的,苦闷和压抑的。这批作品没有什么现成的画可参考,李孝萱只能自己去创造,画得很辛苦。在中国绘画史上,还没有人像李孝萱这样去表现灾难和痛苦。地震系列之后,李孝萱画了城市系列。在此前的中国,也还没有人像李孝萱这样表现现代城市人和人之间那种不信任感以及城市的喧哗和怪诞。在80年代末李孝萱就把汽车画成了怪物,在街上横冲直撞,开汽车的人、被汽车轧的人都有些发神经似的。那时城市的小汽车还不多,李孝萱好像就预感到了汽车的某种恐怖性。这当然只是一种直觉,问题是这种直觉包含着深刻的东西。
  李孝萱小时生活的汉沽,属于远郊,他家是个亲和的大家庭,兄弟姐妹多,李孝萱最小,受呵护也最多。父亲去世后,长兄们都成了家,原先的那种和谐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也被利益关系所扭曲,李孝萱很不理解。1978年李孝萱考入的天津美院,是wen革后招的首届本科,年长的同学不少,其中不乏有丰富社会经验、会“玩心眼”人,李孝萱也不大适应,觉得人和人之间这么多不信任和虚伪。这些感受,后来都以夸张想象的形式反映在李的作品中。这些作品的特殊之处,是表现了现代城市和人的某种异化,虽然这种表现可能是不自觉的。在郎绍君写的《从写实到荒诞》这本书,在相当程度上是认为这一点特别有意义,全书着重结合时代背景和李孝萱的个性,解读这些作品,指出它们在现代美术史上的价值。李孝萱的画多以一种幽默调侃的方式出现,在艺术上很独特,不同于传统人物画,也不同于西方现代绘画。比如李孝萱画汽车从人的身上轧过去,被轧的人还在那儿笑;李孝萱画两个裸体的男女贴在半空的楼墙上亲吻,也怪怪的,但又让人感到有一种真实性存在。形象夸张而怪诞,这是李孝萱用心灵折射出的城市景观,郎绍君称之为“城市心象”。
  在1990年前后,能这样画现代城市的没有第二个人。1990年,在卢沉和评论界朋友的支持下,为孝萱在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办了一次个展,美院的师生和北京画界、评论界反映强烈。1993年,李孝萱又入选第一届"批评家提名展"。此后,李孝萱的作品逐渐产生影响。现在很多人画城市题材,但像李孝萱这样透过自己独特的心灵来折射城市异化的创作,仍然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