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外壳:李万源论文七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20:04:51
中国国际专家交流网   李万源
生物界转化的中心规律生物三转律
摘要:无机、有机、社会三界中的物质运动转化现象共同遵循着同一个中心规律——“三转律”。支配生物界转化的三转律为“生物三转律”,它包括正转律、反转律、同转律及三转率四项内容。作者对生物三转律的涵义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运用该规律对各种生命现象进行了科学的剖析。
关键词:生物电;三转率;万有固有频率;生物三转律
一、生物三转律的涵义
在无机、有机、社会这三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物质运动转化现象,这些现象表面上看似杂乱无章、相互之间没有直接联系,实则都遵循着同一个中心规律,我们将此中心规律命名为“三界转化律”,简称“三转律”。生物界作为有机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各种转化现象也无一例外地遵守三转律。我们将支配生物界转化的三转律单独拿出来进行阐述,并称之为“生物三转律”
生物三转律包含以下四项内容:
(一)正转律——非电→电:生物能将一切非电学量(如不同物质、声、光、粒子、温度、压强、万有引力、精神条件、社会自然活动及一切社会、物质等条件)转化为不同频的生物电形式,且不同生物、不同个体、不同器官、不同细胞在不同时间的转化率不同,即频率不同。
(二)反转律——电→非电:反转率与正转律相反,即生物体内不同局部(包括不同物种、个体、器官、细胞)的电活动频率不同,则相应转化为非电量的值(率)不同,而且不同时间的转化值(率)又不同。例如,分解、合成、排泄、体温、辐射、体力、运动功能、精神状态、认识、思维、措施、生存方式、病理、生理现象等一切生物行为和现象,无不由生物电转化而来。中医讲究四诊八纲(虚实、寒热、表里、阴阳),西医则应用各种检测方式来检测可见现象间的差别。
(三)同转律——电→电;磁→磁;电磁→电磁;非电→非电;物质→物质:如生物对一切电磁场的转化、体外与体内物质交流以及同一生命体内不同器官、组织、细胞电磁场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同转律实际上包含在正、反转律的内容之中,因为所有物质的宏观及微观关系都离不开原子间的电磁关系,如分子、原子、离子化合分解,物质的酸碱度,所有物理量的转化乃至生命的运动、人类的思维及一切活动和精神状态等都与电磁关系密切相关。
(四)三转率——量的概念:不同的生物、个体、器官、细胞的同一电量、非电量的转化率(值)不同;而且不同时的转化率不同——这与生物中的万有固有频率相关。三转率是三转律的一个方面和组成部分,二者既有共性又有区别。三转律是所有事物的共性内容,其转化周期性由万有固有频率所决定,它是一切振动相互作用的一种具体形式,与生物定律的内容相反;而三转率则为所有预报盾事物运动的特殊性内容,即所有事物的差别在于它的转化值不同(转化率的差别),也就是万有固有频率的频率差别,故可理解为“万有固有转化率”,它包含万有反守恒率(即转化不同其反守恒性亦不同)。
二、生物三转律在不同转化率的具体体现
(一)神经冲动传导中的生物电现象
生物体内神经的职责是传导信息。生物体接触到的外界信息多种多样,如光线、气味、声音、温度、气压等等,这些信息是怎样引起神经冲动的?那就是通过将一切不同的非电学量转化为不同频率的生物电,产生动作电位。神经传导就是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的顺序发生。用同位素标记的离子做试验证明,神经纤维某一点受到刺激,如果这个刺激的强度是足够的,则细胞膜的透性发生急剧变化,这个点对刺激的应答是极性发生变化:Na+的流入量比未受刺激时增加20倍,同时K+的流出量也增加9倍,从而使Na+大量流入和K+大量流出,原来是正电性的膜表面,现在变成了负电性。这就使它和它的左右邻(正电性)之间都出现了电位差。于是左右邻的膜也都发生透性变化,也都和上述过程一样地发生动作电位(见图1)。如此一步一步地连锁反应而出现了动作电位的顺序传播,这就是神经冲动的传导。
由此可见,神经传导信息实际上是不同频强的电传导。不同强度的电刺激皮肤会产生痒和痛两种感觉,即电频与神频成正比关系。生物体内不同神经纤维传导速度也不同[1],如:肌梭传入(Φ13-22μm)为70-120m/s,皮肤传入(Φ8-13μm)为30-70 m/s,肌梭传出(Φ4-8μm)为15-30m/s,这些都归为A类;植物神经(有髓,Φ1-3μm),传导速度为3-15m/s,属于B类;无髓(Φ0.3-1.3μm)为0.7-2.3m/s,属于C类。传导速度=6×直径,即传导速度与神经纤维直径(空间性差别)成正比关系。
生物体不仅能将不同的非电学量转化为不同频率的生物电,同时又可将不同频的生物电转化为不同的非电学量,这就是中西医诊断结果(包括一切行为现象),同时不同的非电学量,这就是中西医诊断结果(包括一切行为现象),同时不同个体、器官、细胞的转化率不同,在不同时间的转化率又不同,这就体现为诊断结果的千差万别。例如,人体的一切条件反射差别都可以从脑电图、心电图等方面得到反映,其化检测亦然。
(二)生物三转律与西医的统一
从大体范畴上划分,西医即正转律,中医则是反转律。中医讲究四诊八纲(四诊即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疾病的方法,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之一),其虚实、寒热、阴阳即频率升降,而表里则是植物神经与周围神经的内外关系。所有频率差别又都与三转律有关,也是生物电的区别,从而表现为一切可诊差别。如脉象的变化中,浮脉的形成可能是心搏排血量减少(或正常),周围血管收缩,血管弹性阻力增加有关,在心电图上可见电压降低;迟脉在心电图上可见窦性心动过缓,可由于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房室传导阻滞,房室结性心律等引起;数脉在心电图上可见窦性心动过速,可由于感染等因素,致血压下降,引起窦性心动过速,或由于心肌兴奋性增加,心肌力量减弱,而致心搏代偿性增加,等等。中医的药物、针灸、气功等治疗措施都是通过改变生物电而发挥作用。以针灸治疗为例[2],针灸是针对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穴位来施以针刺或灸疗。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国外就有学者提出穴位可能是皮肤的“植物神经集中区”的论点,近10年来,国内外研究者通过大量的实验观察发现,穴位处的血管密度和神经纤维量超过非穴位的同类组织,并表现出多种生物物理特性,如电特性、温度特性、发光现象、电振动现象、波动现象等等。所谓电特性,是指穴位具有较周围皮肤电阻为低、电位为高的特性,且随机体生理病理变化而变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内脏的病变。针灸正是在穴位处实施针刺或灸疗,激发该处的原始电极,诱发一定量的动作电位,使生物电沿经络传导,产生振荡电流并刺激机体一定部位感到酸、沉、胀、麻,从而达到理想疗效。近年一些新的疗法如温泉疗、矿泉疗、泥疗、砂疗、压强疗法(埋土或指压)等原理也都是通过改变生物电而起到相应疗效。
西医的诊治措施基本属于正转律的关系,如声光粒子、电磁、温度及一切理化诊治措施(声生物学,光生物学,超声波医学,微波医学,电磁医学,人体磁学及各种电磁诊断措施——电检、光检、心电图、脑电图等)。以音乐疗法为例[3]:二战中美军医院的医生为受伤的战士播放音乐,使伤口感染率减少,死亡率降低,这种现象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战后此种方法从军人医院、精神病院传至其他医疗部门,应用越来越广泛,直至有专业音乐家和心理学家介入,才逐渐发展成一门现代学科。目前北美、南美、欧洲、澳大利亚及近年亚洲的一些国家都开展了各种形式的音乐治疗。从国外音乐治疗的临床研究来看,主要集中于孕妇的分娩、新生儿护理、临床患者焦虑状态的缓解、手术前后疼痛症状的改善、脑功能的改善以及其他方面的个别研究。其原理为通过音乐影响患者中枢神经,改变神经冲动中的生物电频速率,从而对患者起到治疗作用,其疗效可通过血压、心率、血氧饱和浓度、疼痛指数、焦虑指数及其化临床症状的改善予以证明。
总体而言,三转率包括中西医的全部诊治措施,因为所有诊治措施的本质都是与生物电的频率、转化率相关,从这个角度来讲,转化率的改变(即生命固有频率的改变)是病理的前提。如当组织器官出现癌症或炎症时,其光谱特性就会发生改变[4](小鼠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的光谱差别见图2),光谱改变就是频率改变、三转率改变。所有治疗手段都是为了改变或恢复生物体原有固有频率,即三转率的复原。
图2小鼠组织自体荧光光谱:(a)肿瘤组织,(b)正常组织
(三)生物三转律与伯努利原理
瑞士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丹尼尔·伯努利在1726年提出了著名的伯努利原理,其内容是:液体和气体在流动时,如果速度小,压力就大;如果速度大,压力就小。该原理为流体动力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对于生物体内的血液流动同样适用。血液作为一种含有血细胞的悬浮液系统,其主要的流变学特性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和变形性,以及某些状态下的凝固性和粘滞性。通常血液粘度为其主要的检测指标,粘度低时流速快、压力小,粘度高时流速慢、压力大,这些指标的改变率直接影响着循环血流的灌注量和对组织的供血量。癌症、炎症、外伤修复部位的血供改变率,是由于局部的频率改变即三转率的改变,从而产生该部的病变率。炎症部位的病菌是在局部频率改变之后才介入的,癌细胞的裂变速度改变也是如此。换句话说、癌症、炎症和外伤部位的血供改变率与局部组织频率的改变率、三转率的改变率、局部组织血液流动速度的改变率及由此引起的压强改变率和血液的伯努利抽吸率、细胞裂变率等皆为正比关系,此处可以看到血液供给的流动速度与频率的正比关系。此外,对于某个特定器官来讲,其运动率、血供率、三转率等都是正比关系。因此,针对患病的器官施用的药物可以能过改变血供率来改善和治疗疾病。例如对大鼠进行药物试验[5],以CC14油溶液皮下注射的方法复制大鼠肝郁脾虚型慢性肝炎的模型,设正常组及栀子总皂苷(TSGJ)防治组,分大、中、小三个剂量(分别灌服16.66mg/kg,8.33mg/kg,4.17mg/kg,相当于临床人用量50mg/d的20、20、5倍),次日抽血,肝素抗凝,检测其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全血还原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电泳指数、纤维蛋白原等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表明:大鼠高中低切下的全血黏度及全血还原黏度均不同程度下降,说明TSGJ可以改善肝郁脾虚型慢性肝炎血液的高粘状态;血浆黏度和纤维蛋白原明显降低,说明TSGJ具有抗凝作用;红细胞聚集指数明显降低,说明TSGJ具有抑制红细胞聚集的作用。因此,TSGJ可以通过降低肝郁脾虚性肝炎大鼠血液高粘、高凝、高聚的状态,可提高血供率、改善微循环、保护肝组织。
(四)生物三转律与反守恒定律
不同生物、不同个体、不同器官、不同细胞在不同时间对同一物理量或不同物理量的转换率不同,即万有固有频率差别或速度差别。这就是生物中反守恒定律的差别率,也称为反守恒率——它指向一切能量交换不守恒的差别率。从这个意义上讲,三转率、万有固有频率和反守恒率三者具有共性内容。同一物质条件、温度、压强、声音、光线、电磁场或社会条件对不同生物、个体、器官、细胞在不同时的生物电反映不同,从而产生一切生命的现象、生理、病理、功能、活动、精神状态等等,构成了千差万别的生物世界。例如,动物试验表明[6],多聚ADP-核糖聚合酶不同时间的表达特征对缺血性脑损伤细胞修复的影响是不同的。大鼠脑缺血2h再灌注12h,PARP及caspase-3表达增多,且随再灌时间的延长而表达逐渐增多(P﹤0.05),并向四周动态扩展。缺血3h 组RARP蛋白阳性表达也增强,但表达程度与缺血2h组相比略有下降;在再灌注3d时表达最少。缺血6h组PARP蛋白表达减少,且不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而有明显变化。而PARP蛋白在缺血2h再灌注12h阳性表达增加,但不随缺血时间及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而明显变化,呈平稳的低水平表达,与caspase-3的变化趋势也无相关性。由此得出结论,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PARP活化的主要损伤作用是坏死而非凋亡,缺血6h后,PARP及caspase-3均处于平稳的低水平表达,并不随缺血时间及再灌时间的延长而变化,因此,抢救脑缺血的时间窗应在6h之内。这是不同时间相下同种生物转化率不同的例证。在不同空相下不同生物的转化率也是不同的。例如在研究老年人认知能力的人种差异时[7],抽取样本数量为5955名,包括833名非裔美国人和5122名非西班牙裔白人。拉丁美洲人被排除在外,因为AHEAD中的人数太少。样本的年龄严格限制在70岁以上。数据分析表明,非裔美国人比白人报告了更低的认知能力得分(β=-0128,P﹤0.001),这表明人类认识能力持续存在着人种差异,特别是老年非裔美国人比白种美国人的认识能力弱。生理因素,如年龄、心血管疾病、遗传标志和作为社会因素的教育在评价认知能力的人种差异时,通常被认为是最普通的因素。
(五)生物三转律与生物定律
生物的一切条件都以不同的促进与抑制破坏值(率)制约生物电活动,任何较小的条件改变(即匀变条件,或称条件的改变率是匀变的——匀变速)对生命都有益——促进、进化;而任何过量的条件改变(即突变条件,或称条件的改变率是突变的——突变速)对生命均有害——抑制破坏。从生物进化速度的角度来讲,生物一切条件的变化率(变化速度),当低于其本身所固有的进化率(适应率、适应速度或进化速度)时,该变化率相对生命具有促进并使其进化的作用(谓之利),其促进进化率与小于率呈反比变化关系。当条件的变化率大于生物本身所固有的进化率,则对生物具有抑制破坏的作用(谓之害),其大于率与抑制破坏率呈正比变化关系。这应是生物定律的一项基本内容。由该项内容可知,生命是匀速进化和匀减速退化运动的,任何大于生物匀加匀减速的条件变化对于生命均有相应的破坏率。
生物定律指出:生物三转律的转化率是有限的和变化的,任何过量的而且不可逆的转化对生命均为破坏内容——转化破坏是转化率的极限(无机界则不然,它可以改变性质相反的另一种转化方式)。这就是说,适当的一切振动条件是生命延续的动力源——生命进化条件无所谓有利或不利。如不同音乐对不同个体的生物电可以促进也可以是抑制;不同频的声、光、粒子可以致病又可以治病;同频的声、光、粒子对不同个体、细胞可以致病和治病(其对应治病率的千差万别和比率的不同);胆固醇对机体的作用有好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如以胆固醇为例进行辩证分析。胆固醇有许多重要生理功能:(1)形成胆酸。胆汁可将大颗粒脂肪变成小颗粒,在小肠尾部,85%~95%的胆汁被重新吸收入血,剩余的胆汁(5%~15%)随粪便排出体外。肝脏需产生新的胆酸来弥被这5%~15%的损失,此时就需要胆固醇作为原料。(2)构成细胞膜。胆固醇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若给动物喂食缺乏胆固醇的食物,则这些动物的红细胞脆性增加,容易引起细胞的破裂。(3)合成激素。人体的肾上腺皮质和性腺所释放的各种激素,如皮质醇、醛固酮、睾丸酮、雌二醇以及维生素D都属于类固醇激素,其前体物质就是胆固醇。(4)转化为维生素D。维生素D可以促使骨质钙化,如果人体缺乏这种维生素,成人会得软骨病,儿童则会患佝偻病。在正常的情况下,人体内的胆固醇含量保持着一定的平稳,人体内胆固醇的总量大约为每公斤体重2g左右(各组织器官的含量差别很大,其中以脑和神经的胆固醇含量最高,占其总量的1/4左右)。但是,如果由于高胆固醇饮食等原因使得生物体内胆固醇的含量长期高于正常水平,便会引起对机体的破坏抑制作用——导致高胆固醇血症,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现代研究已发现,动脉粥样硬化、静脉血栓形成与胆石症与高胆固醇血症有密切的相关性。
(六)三转律、生物定律与淬火原理
淬火技术是金属热处理中的冷却步骤。金属的热处理内容包括匀减速、匀加速、突加速、突减速棘(正确应为上下结构)一个速度对应一个结构、一个功能、一个性质、一个频率、一个光谱、一种物质。退火与正火为匀减速内容,而二者的减速率(g或a)大小不同,因而得到钢件的频速率(结构、功能、性质)不同;淬火即突减速(奕为突加速),淬火物质不同(油、水、盐水、聚合物淬火液等)即酶不同(速度参数不同)和温度不同,控制钢件的加速度率的大小不同,从而影响钢件的频速率(结构、功能、性质);回火相对淬火而言则是一种重复减速方式,即突加速中的减速(或突减速中的加速)。
生物学的淬火就是生物定律中主客体频率(速度)间的一个方面内容,即三转率的极限性;一部中医史则是淬火(患病)与反淬火(治病)的进化史。生物体频率的改变是病理的前提,如感冒是因呼吸系统淬火导致系统频率改变,使得病毒得以侵入,民间以发汗法治愈感冒即为退火(反淬火)。产后风(寒)及中医六淫所致各类病症均为不同温席的冷热问题,中医的寒凉药物、各种伴以汗法的治疗措施与相应病症都是淬火与回火、退火的关系。由此可以推得七情、外伤的原理:七情即精神淬火,一是人体任意部位淬火都与神经系统(电传导率)相关,二是七情条件引起精神状态改变(淬火),如神经病患者与突变精神条件的因果关系;外伤由机体突加速状态引起(力与频率速率成正比),如日常中所说的“腰闪了”、“腿抻着了”,而运动员入场前的准备活动即为匀加速内容(预加神经系统的频率速度以防淬火),这就是同等外力对有无准备(精神)者的外伤后果不同。
一切条件改变率过大对生命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淬火性,前面所讲的胆固醇过高会导致血管硬化即为证明。再如,鸟类的过氧换气能力远高于人类,是因为鸟类具有上万代的高低空往返重复的匀加速(高低空间距的匀加值,而非一下就上天)的促进进化史,而人类若由一直生存的地面突然移到高空生存,其对生命的淬火率就是破坏率。骆驼生存于沙漠的原理亦然。
上述关系都是淬火原理与生物定律速度(频率)关系的统一内容,因而它也表现三转率的有限性(即在生物学中)的规律,换句话说,淬火率的不同就是三转率的区别。所有事实从不同角度观察,其概念均不相同,淬火原理同样指出,所有事物矛盾关系均为频率速度关系,即一切振动相互作用。
三、结语
从生命的基本定义来看,不同个体、器官、细胞及无机界的每一不同物质都在不停地发射不同频率、强度的特定电磁波。有机和无机的区别就在于它们发光的频率、强度、性质和形式不同(即万有固有频率)。它们的运动转化遵循着三转律这个中心规律。生命运动中一旦三转律中断,生命即告结束,生物的各种光谱也随之消失。无机运动同样存在三转律的规律,可以依此类推。
生物中的万有固有频率、一切振动相互作用、生物定律和三转律是生命运动的四大基本规律,它们的基础和出发点建立在反守恒定律上而统一于频率速度概念,并且各自具有独立意义,相互间又发生着密切内在联系。从物理学的角度去描述生物学和从生物学的角度出发认识物理学及一切自然科学,两者的方向完全相反,所得到的自然规律的基本概念也全不相同。前者利用各自独立、互不相干的模型理论来指导人类的认识,虽然具有一定实用价值,但存在着诸多无法弥补的缺陷;而生物理论作为自然科学的标准尺度,用相互联系的观点来分析世界,这样才能获得最为全面和科学的认识。
参考文献
[1]Beren RM,Levy MN.Physiology 3rd ed[M],CV Mosby Co,St Louis,1993.
[2]Cho ZH,Chung SC,Jones JP,et al.New findings of correlation between acupoints and corresponding brain cortices use functional MRI[J].Proc Natl Acad Sci,USA,1998,95(5):2670
[3]Evans D.The effectiveness of music as an intervention for hospital patients:a systematic review[J].J Adv Nurs 2002,37(1):8-18.
[4]Parker F S.Applltation of infrared spectroscopy in biochemisty,bloloty and menicine,plenum[J].New York,1961,(9):1.
[5]那莎,龙子江,王宗殿,等。栀子总皂对大鼠肝郁脾虚型慢性肝炎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江苏中医药,2005,26(1):52-54。
[6]吴鹤,赵瑞波,吴旖琦,等。多聚ADP-核糖聚合酶不同时空的表达特征对缺血性脑损伤细胞修复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5,9(1):101-103。
[7]Wei W,Heng GX,Qi W,et al.Congnitive differences among non-dementia elders:from successful aging to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J].Chin J of Clinical Rehabilitation,2004,8(4):798-800.
[1、2、3、4、5、6、7]
打印本页
© 2003 ChinaExpertsWeb all rights reserved.power by chinaiess& redcaff
中国国际专家学者联谊会主办
联系电话:00852-81459716(香港)  010-86408753(北京) Fax:010-64911932
E-mail:expert@chinaexpertsweb.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