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合金防滑条:关于骈俪文写作上的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9:04:40

关于骈俪文写作上的问题

2009-07-29 16:44:56|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前言:本文谈不上创作、只是“整理”、“编著”而已。

在说到鸳鸯胡蝶派时,曾提到过骈俪文体。那时,有的作者只承认自己是《礼拜六》派,与鸳鸯蝴蝶派相区别。理由是:鸳鸯蝴蝶派是仅限于徐枕亚,李定夷等少数几位作者,只有民初那些写四六骈俪体言情小说,才是名实相符的鸳鸯蝴蝶派。那么,什么是骈俪文体呢?

骈俪文,就是骈文。两匹马并驾叫作骈,夫妻成双称作俪,“骈俪”的名称,正是概括了这种文体的主要特点——语句结构的平行、对偶而来的。骈文又称“四六文 ”,因为它是以四字六句相间定句,讲求词藻华丽,注重句式整齐,音韵和谐。比如中学课本里的岳阳楼记,那就是标准的骈文。还有藤王阁序也是。

一、骈俪文具体化解释

台湾学者张仁青说得好:世界各国之文学,依其体式,只能画为散文(prose)与韵文(verse)两大类。惟有中国文学,除此二者之外,别有一特种文艺焉,则骈文是已。

斯文也,既非纯粹之散文,亦非纯粹之韵文。

盖谓之散文,则彼既着重声调之谐婉铿锵,同时亦考究字句之整齐匀称,非若散文之字句参差,声调错落也。

谓之韵文,则彼只着重句中平仄相间,而不必押句末之脚韵,非若韵文之通体用韵也。

由是观之,斯文实为一非散非韵亦散亦韵之特殊文体,乃举世所未有,中邦所仅见者。见《中国骈文析论》张仁青:台北,东升出版事业有限公司出版,中华民国六十九年十月初版,页十六。

二、南北朝盛行的文章是讲究俳偶的,也就是所谓的“骈文”

骈文的特征是什么呢?

1 字句两两相对:是从对偶排比的修辞手法发展形成的。

2,语言上追求骈俪:包括:句式结构的平行对称;事类的对称。

3,句式上讲求四六:骈文以四字、六字为主,大体上有五种基本结构。现分述如下:

四字句对四字句——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六字句对六字句——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盱其骇瞩;

上四下四对上四下四——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上四下六对上四下六——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上六下四对上六下四——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不过,只是以四六句为主罢了,实际上,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也屡见不鲜。例如:

三字句——衔远山,吞长江;

五字句——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七字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不一而足。

注:以上例句均选自:唐·范仲淹《岳阳楼记》、王勃《藤王阁序》。下同。骈文上重叠,是编排而成,强化骈俪、平行、对偶。

讲究音韵声律与平仄。骈文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类:

有韵的骈文与无韵的骈文,有韵的骈文包括用骈体写成的赋(骈赋)、箴、铭、赞、颂、咏等,而其他的体裁一般不用韵;至于平仄,则是在每一句的节奏点上要求得特别严格。

讲求用典。骈文用典特别多,而且追求用典技巧,内容上包括用古人的故事、言论、诗文;手法上则有正用、反用、明用、化用等方法。讲求藻饰,由于六朝华丽文风的影响,使得骈文一开始就注重藻饰,炼字、炼意,使用色彩浓艳、富丽典雅的词藻。

三,张仁青先生认为骈文在形态上有五点特征:

一曰多用对句,二曰以四字与六字之句调作基本,三曰力图音调之谐和,四曰繁用典故,五曰务求文辞之华美。见《中国骈文析论》,台北,东升出版事业有限公司出版,中华民国六十九年十月初版,页廿二。

四、学者朱振家主编的《古代汉语》第21讲通论对骈俪文体提到三点:

第一,讲究骈偶与四六。骈文中——上下两句,两两相对,直到篇末。在句型结构上:

主谓——主谓:虹销雨霁,彩彻区明;

动宾——动宾:临帝子之长州,得仙人之旧馆;

主谓宾——主谓宾:龙光射牛斗之墟,徐孺下陈蕃之榻;

复句——复句: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还有,除句子结构讲究对称外,还要求词语的配对。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虚词对虚词等。第二,讲究平仄;第三,讲究用典。略。

  注:关于骈俪文四六句的说法,是约定俗成的,有一定的规则,但是不是死规定,正象林黛玉讲诗所说的,一旦遇到好句子,就什么也不管了。

况且,四六字句总体上是确定的,具体上又是不确定的。字句里夹杂着——实词虚词成分,包括主次浮辞,助词、副词、连词、代词、感叹词、语气词、省略词等。这样,使四六字句演化,成为三五七字句式乃是自然现象,仍然可取,挥之不去。  

前面说过,骈俪文首先是讲究对偶的句式。

五、关于骈俪文,齐梁文学理论批评大师刘勰有过精辟的论证。

《文心雕龙·章句》说到文章基本的构造:“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

关于文句的构成,尤其在齐梁时代,对偶式的造句最受重视,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之后接下来就是《丽辞》篇。无疑,刘勰已经把《丽辞》当成独立的一篇来讨论的了,这样,“丽辞”不依附在“章句”里,几乎列为平行篇目,可见其重视程度。标志着当时特殊的文风。即使“丽辞”只是造句上之一形式。为此:

丽辞是在那时代形成的特殊文风;又代表了对偶的句式,还是当时代华丽唯美文风的特色之一;同时丽辞有其所来的因由与往后的发展,所以刘勰将‘丽辞’独立为一篇加以讨论,是值得注意的。

六、在“丽辞”篇一开始就开宗明义:

  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岂营丽辞,率然对尔。

  意思是说,大自然界造化事物,有一定的形状,人的上下肢都是成双的由于自然造化的作用,任何事情都不是孤立的。心灵产生文辞,运思载篇,考虑百事,高低上下都要互相配合,自然就形成对偶。

为此,举例说明:

   唐尧虞舜时代,言辞还不讲就文采,可是,瞬时的刑官之长皋陶赞云:

罪疑惟轻,功疑惟重”

意思是说,罪恶可疑的,罚要从轻;功劳可疑的,赏要从重。辅臣陈谟献谋赞云:

满招损,谦受益”。

意思容易理解,自满会招致损害,谦虚会受到益处。

这两句话,哪里是经营的偶句,只不是顺势脱口而出,自然而然成对偶罢了。

七、值得关注的是:对偶的四种方式

《易径》的《文言》与《系辞》是圣人精思妙虑的结晶,叙述乾卦四种德行时,可见圣人之妙思也。对偶的方式有:

句句相衔,前后成对

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合义;贞固足以干事。八句,句句相衔;前后成对。见《易·文言》序干四德:元、亨、利、贞。

字字相俪,同类相感

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见《易·文言》

乾坤易简,婉转相承

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简易而天下之理得矣。以上句句对偶,前后承接,故云宛转相承。见《易·系辞》上。

隔行悬合,字殊偶通

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署来,署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悬合系指隔行相对,日月与寒暑的推移便是典型的隔行相对。

日月往来,则隔行悬合:虽句字或殊,而偶意一也。见《易·系辞》下。

至于说到《诗经》作者的对偶辞章,春秋士大夫说的连贯辞令,这些人的文章,单句和偶句是适应清理而变化、并不费力劳心去经营。

到了汉代,扬雄、司马相如、张衡、蔡邕等作家,崇尚对偶,如同宋人绘画,吴人铸剑,讲究文辞雕饰,使偶句与文采共同表露出来,并列的意义与超卓的韵味同一显现。

到了魏晋时代,为文者研究辞句更为细密,对偶文字,连细微之处也仔细剖析,然而,用得恰当的才能显出才华,浮泛造作的却不能奏效。

由此可见,上古时期文辞是非常的朴素的,即“辞未极文”,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对偶现象呢?刘勰认为只不过是顺意义而为而已。

八、对偶不只是华丽的辞藻,还有结构上的言对、事对,反对、正对

就是前面提到的:“句句相衔”、“字字相俪”、“婉转相承”、“隔行悬合”。这仅仅只是华丽的辞藻而已,更还有结构上的要求,也就是语言上的骈俪。

“丽辞”,指的是对偶句。接下来要研究的是:如何对偶。刘勰提出“丽辞之体”有四:言对、事对、反对、正对——

  故丽辞之体,凡有四对: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言对者,双比空辞者也;事对者,并举人验者也;反对者,理殊趣合者也;正对者,事异义同者也。长卿上林赋云:‘修容乎礼园,翱翔乎书圃。’此言对之类也;宋玉神女赋云:‘毛嫱障袂,不足程式,西施掩面,比之无色。’此事对之类也;仲宣登楼云:‘钟仪幽而楚奏,庄舄显而越吟。’此反对之类也;孟阳七哀云:‘汉祖想枌榆,光武思白水。具体化解释:

   言对为易

  言对,两句并列,不须要事例,所以容易一些。司马相如上林赋:

修容乎礼园,翱翔乎书圃

意思是,在行礼的地方修饰容貌,在书籍的园地展翅飞翔,就是言对。只要把话语组成对偶句就可以了。

  事对为难

  事对,是要举出两件人事,进而作来验证,因此要难一些。宋玉的神女赋:

毛嫱障袂,不足程式,西施掩面,比之无色、

毛嫱、西施都是古代美女,无人可比祢。不过,和神女比美,相差甚远,只能遮面羞愧。这就是事对,事对之所以困难,就在于它可以考验人的功底、学问。

  反对为优

反对,是要用两种相反的情势,说同样的一种理念,所以为优秀。王粲的登楼赋:

钟仪幽而楚奏,庄舄显而越吟。

“钟仪幽、庄舄显”,楚人钟议被晋国擒,晋候令他弹琴,他弹的却是楚国的乐曲;越人庄舄在楚国做了高官,病了,却唱起越国歌调。两者处境相反,人情势优劣,内心都流落着思念故乡之情。这就是“理殊趣合”、“幽显同志”,故反对为优。

  正反、上下、前后、左右,这都是相反而成的对偶排比,造成句势的起伏,文章摇曳生姿。

   正对为劣

   正对,是用两个重复的意义表达一个理念,不算好句。张载的七哀诗:

汉祖想枌榆,光武思白水

汉高祖与汉光武帝两人都思念故乡,两个句子都着重在表达相同的意念,等于一样的道理说上两遍,让人觉得乏味,但是,有时候作者为了强化理念,再配上一个,成偶句,深化认识,是“正对”的特殊功能。

 分为四种对偶形式,只是一种思路。实际上,在历史与现实的作品,远远不仅仅限于这四种形式,同时,这四种对偶方式,可以交叉运用、相互为用。比如:‘言对 ’既可以‘正言对’,也可以‘反言对’;‘事对’当然也有正、反相对之别。不过,分类的局限性,是相对而言,无法涵盖事务的整体性与多样性。

九、骈俪文的特性及其成因,

尚书(记载三王时代的历史)、易经文言系辞(相传为孔子所作),再到诗经、春秋(左传)里的对偶句,有一个遣词用句逐渐形成的过程,从随意自然用词、用语逐渐到刻意、人为用词用语的趋势。而且,分为对四种偶:‘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又用言事来分难易,但是,到了后世,由于对偶句式的发展与延伸,出现众多范例,引事作对就不难了。

骈文的发展由东汉到六朝逐渐形成,大体上相对稳定。不过,格律要求不算严密,唐代就不然了,骈文的格律要求更严格,对偶要求更工整,用典更繁多。《文镜秘府论》里说有29对,依次如下:

X名对、隔句对、双拟对、联绵对、互成对、异类对、赋体对、双声对、叠韵对、回文对、意对、平对、奇对、同对、字对、声对、侧对、邻近对、交络对、当句对、含境对、背体对、偏对、双虚实对、假对、切侧对、双声侧对、叠韵侧对、总不对对。

见《文镜秘府论》,遍照金刚著,台北,金枫出版有限公司,1987年5月初版。注:说的过于繁琐,而且引证的词语可能有误,可以不去理会,知道算罢。以上对偶句式虽多,却离不开言、事、正、反、句句相衔、字字相俪、婉转相承、隔行悬合的论述范围。

关于用典,不限于骈俪文,较为普遍使用,另辟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