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千骨回国番外-现代:春节需要什么样的文化内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4:30:12
新华网荣誉出品 总策划:周锡生 本期策划:黄庭满 本期编辑:杨理光


中国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深邃的人文内涵。随着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快速转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发生了改变,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不再强烈:曾历经千年而不衰的文化积淀逐步流失,仪式感日渐淡化,节日正演变为简单的假日,或是商家吸金的噱头。春节需要什么样的文化内涵?如何让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中焕发生机?…[详细]
节日不应仅仅是假日
近年,清明、端午、中秋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这一改变固然对保护民族传统节日起到了积极作用,却也面临着“鸡肋”的尴尬境地:文化传承的断层,导致增设假日的初衷并未真正实现,节日出现了“假日化”的趋势。许多年轻人表示,除了春节、中秋外,对其他传统节日的概念不是很明晰,对是否放假、如何让这几天假期玩得高兴是比较关心的话题——传统节日正在成为他们的购物节、吃饭节。…[详细]
节日和假日是不同概念:假日是为了实现公民休息的权利,是一种福利,不包含特定的文化内涵。节日则大有不同,如春节,意味着全家团聚,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含有避邪、迎福的内容。又如中秋节,表达了人们对团圆的渴望。购物、饮食等活动本无可厚非,它们也是古代节庆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下出现的对物质层面过分关注的现象,则掩盖了节日本身的深厚文化内涵。传统节日的功能之一在于增强个人与家庭、社会的纽带关系,沉溺于简单的自我享乐,导致了这一重要功能的缺失。…[详细]
春节文化内涵“被瘦身”
近30余年来,空前未有的大变革让中国人经历了历史上少有的大范围迁徙流变。一代、两代、三代的中国人,离开自己的父母之乡,在外面的世界打拼、奋斗,寻求机会、财富和成功。在21世纪又一个十年开始的新春之际,我们停住匆匆的脚步,回顾、追念那些曾被我们疏远、遗忘的家庭、先辈、家族的足迹,希望在血脉的追忆和凝聚中,重建我们个人、家庭、家族的心灵家园。无法确知,这种对个人、家庭、家族先人的追念是否是可以重新赋予春节以独特人文标识的传统资源,还是只是一代人漂泊之后的慰藉之法。但已经看到的是,春节、家庭足迹的追寻、先人的追念、祖先的拜祭,也许可以让我们这一代饱经漂泊、诱惑的心灵得到慰藉、温暖和皈依。…[详细]
当祭祖被当作封建迷信破除后,春节只剩下家人团聚和吃喝玩乐。随着生活的改善,平时都能吃喝玩乐,过年已没有什么吸引力。一旦外出务工者在城市定居,加上信息和运输的发达和高速交通的普及,合家团聚将失去魅力,春节也不再是唯一的选择。春节还会有信仰意义吗?如果有,还是敬天崇祖吗?数以亿计的中国人从全国、全世界各地回家过“大年”,似乎已经作了肯定的回答。但各自不同的回家目的,显然并非全部出于对传统新年的信仰。…[详细]
传统与现代如何对接?
几千年来的传统佳节春节,在城乡壁垒日渐消融而又阻隔仍存的当代社会,一方面执着地延续着传统,另一方面又时时透射出现代的节奏与气息,由此在城与乡、传统与现代的冲撞、交融中,呈现出一番别样图景。一定意义上,这也是转型中国社会状态的一个缩影。…[详细]
传统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因此而变——它们越来越被刻上“互联网”的烙印,这对传统形成了冲击,但也在给传统带来新的元素和生机。正如春节,随着乡村社会的逐步瓦解,有些年轻人也在远离春节传统,但网络又将这种传统以新的形式将年轻人拉了回来,有着浓郁的“互联网”印记的新传统正在形成。…[详细]
投票与调查
http://forum.home.news.cn/vote_dc_world.jsp?voteid=8739
扩展阅读
·不让腐败玷污温情的春节
·备文化年货 伴精神之旅

看旧时过年老物件

春节更要感恩
话中音
“增设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是为了创造条件让民众更好地度过这个节日,而不仅仅是增加了休息日那么简单。 ”
——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
“节日的形式,有时就是节日的内容,剥离了欢庆节日的形式,便也容易让节日徒剩一件漂亮的外衣而缺乏鲜活的生命。 ”
——作家肖复兴
“要过好传统节日,就要做到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也就是说,在保持传统文化基因的同时,要重视与时俱进。 ”
——全国政协委员李汉秋

春节,这个承载着十几亿人的希望、期待、祝愿、向往、反思的重要节日,其文化含量必然是多重的、丰富的、复杂甚至是矛盾的。在辞旧迎新之际,我们有理由为今天的和谐欢乐,我们也应该包容那些暂时的不如意。“混搭”可能就是当下春节的文化内核,就好像年夜饭的餐桌上,既有北方的饺子,也有南方的汤圆。我们不必指责它不够纯粹,只要各取所需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