铛 成语:让大学精神回归是高等教育的正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4:09:29

              让大学精神回归是高等教育的正道

从今年高考前后至今,“高招”就成了一个社会热点,名校之间的“掐尖大战”闹得沸沸扬扬。而复旦与上海交大的“对战”游戏更是到了几乎要赤膊上阵的地步。其中最大的焦点和看点,还是清华、北大等内地名校与港校之间的“状元之争”。

    据悉,今年香港大学独揽了17名内地高考状元,其中省级“状元”11人,市级“状元”6人,相比2010年人数增加近一倍。据介绍,这17位状元几乎全部拿到了每年16万元港币奖学金。


 

    眼看越来越多的省市“状元”成了清华、北大的“漏网之鱼”,以及清华、北大已沦为“二流”学校之说甚嚣尘上,曾经天下“状元”轻松入我“网”中的清华、北大,即便想尽量保持君子风度,即使拥有多超然的心境,也着实难以保持淡定了。


 

    进入本科一批录取后,北大招办负责人即表示,北大和清华的调档线远高于香港的高校。北大、清华等内地高校“沦为二流”纯属无稽之谈,“北大、清华仍是中国高校中最优秀的”。


 

    针对奔赴港校考生日益增多、生源之争愈演愈烈的局面,香港大学强调港大跟北大、清华之间是很好的合作关系,并非像媒体所猜测的竞争对手的关系。


 

    香港大学中国事务总监黄依倩表示,“港大和北大清华一样,都是一流的大学”,“我们不是来抢北大清华的学生,只是招适合港大的学生。”


 

    香港科技大学内地招生负责人朱力径也表示,所谓北大清华“二流说”“完全错误”,不仅北大清华,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高校的部分学科“都非常突出”。


 

    既然都是一流大学,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越来越多的高分考生舍近求远选择上港校呢?


 

    客观地说,在信息流通自由、学术自治和国际化标准管理方面,港校确实具有优势,也是吸引内地考生前往的亮点所在。


 

    有人总结出港校抢招内地高分考生的三条撒手锏:


 

    其一,高额奖学金和提供免费吃住。高达10多万一年的高额奖学金对内地学生,尤其是经济实力一般的学生家长来说,其吸引力自然不容小觑。


 

    其二,永久居留权最具吸引力。根据相关规定,内地人员只要在香港工作生活7年以上,就可以得到在港的永久居留权。而只要得到香港永久居留权,除了美国,去其他100多个国家都可以免签证。


 

    其三,国际化优势明显。在香港的大学学习有更多的国际视野,各种观念、文化在这里交会,可以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同一个问题。


 

    另外,内地高等教育在体制机制方面的某些缺陷,以及近年北大、清华品牌价值逐步流失、对高分考生吸引力减弱,也是内地状元“漏网”到香港高校的部分原因。


 

    面对目前这种不利局面,任何牢骚、埋怨、嘲讽以及谩骂都于事无补,以北大、清华为代表的内地名校更须自省自强。


 

    勿容讳言,内地高等教育存在某些体制弊端和人文关怀的缺失,确实有很多方面需要改革和完善。内地各大高校在探索改革发展的道路上首先需要深刻的反思和自省,要让纯粹的大学精神更彻底地回归到高等教育。


 

    当年的北大、清华之所以能成为大师云集之地,学生景仰之所,就是因为有“思想自由、卓然独立”的大学精神:“做人民思想之先导、虽斧钺加身毫无顾忌”,“服务国家社会,不顾一己之私利,勇敢直前”。


 

    而流传至今的一段段“不拘一格招人才”的佳话,也树立起了当年北大、清华教书育人的良好口碑。


 

    真正的大学精神是什么?牛津大学校长汉密尔顿把它浓缩为四个字:自信、自由。自信表现在每一件事情上对卓越的追求,无论是在教学还是科研上,都永不安于现状,持续地追求做得更好;自由是指思想自由、学术自由和人身平等。自由反过来又可以培养出学生的自信。


 

    一流的大学不是靠钱堆出来的,更不是靠行政手段合并出来的,而是要靠纯粹的大学精神,要靠真正为人师表的教育工作者,要靠科学的管理。


 

    内地高校需要在自省中自知,在自知中自强。需要认真对待学校建设中的种种问题,比如教育观念、招生制度、学生培养机制、奖学金制度、学术评估体系、教学和科研管理制度等等,该改革的坚决改革,该完善的尽早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