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锅炖鱼的做法视频:王震在新疆纪实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0:14:50
1949年,王震率部解放了先后咸阳、武功、凤翔,1949年6月,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司令部在陕西关中地区成立,王震任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并协同彭德怀指挥了湖梅战役,与兄弟部队一起,歼灭了胡宗南主力,为解放兰州创造了条件。而后,又克天水,端了西北三马的老巢宁夏。紧接着,王震又穿过黄河大峡谷直扑西宁,解放了青海全境。
    
      1949年9月,王震率1兵团2军出西宁翻越祁连雪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取张掖,解放酒泉,兵锋直指新疆。就是在这次长途奔袭作战中,王震和他的部队又过了一次鬼门关。9月初的祁连山,气候多变,部队离开西宁,在翻越海拔4000多米的大宛山时突遇暴风雪。穿着单衣,打着赤脚的士兵有30人被冻死,数百人冻伤。
    
     老兵王三回忆:冻死的主要是五师的十四团,我们从这过的时候啊,看见冻死的人啊都是趴着,趴在地上想爬起来的样子,或者手伸着想要抓住什么东西的样子,死了的人都是这样子。
    
      老兵王传德:怎么这些七八个人在那不动了,都在那坐着了,中间
    
    有一堆烂衣服,有一堆灰,这几个人都坐那死了。我亲眼看到的,过祁连山太苦了。
    
      2军5师,前身359旅,一只充满了勇气和胆魄的队伍,当年,彭德怀接到来自祁连山的报告,当晚就发出电报,号召全军学习这种不怕困难,在风雪严寒中奋勇前进的精神,并向英勇牺牲的烈士致敬致哀!
    
      白雪照祁连,乌云盖山巅。草原秋风狂,凯歌进新疆。这是一首现代版的边塞诗,作者王震。十万进疆部队正是唱着这首边塞诗叩开了新疆的大门。
    
      原本,王震是做好了再打一场恶仗的准备。然而形势发生了变化,在大军压境的态势下,战局出现了转机。1949年9月,驻新疆国民党陶峙岳部队和国民党新疆政府主席包尔汉宣布起义,新疆和平解放。随后,陶峙岳、包尔汉飞赴酒泉请求解放军尽早入疆。
    
      国防大学教授徐焰:"但是新疆宣布解放的时候,形势是很不稳的,一方面新疆是少数民族地区,有民族问题;另外,国民党驻新疆部队将近十万人,里面有胡宗南的部队,也有其他的西北军的部队,而且特别糟糕的是,里面还有一支马家军的部队,马步芳的部下马呈祥又率领一个骑兵军那是极其反动的。在这种情况下,王震所率的西北野战军第一兵团,赶快进入新疆,那是保障新疆稳定,完成西北解放极其关键的一环。"
    
      1949年10月5日,第一兵团在酒泉召开了进疆誓师大会,二、六两军整装待发,那依然是一次艰难的行军。
    
      尤其是对王震与他带领的部队,如果说第一次长征是爬雪山、过草地;第二次是南下与北返以及中原突围;那么这次进疆应当是他们历史上的第三次长征。他们中的许多人就是靠两条腿丈量了从河西走廊到新疆天山南北的大漠戈壁。
    
     老兵回忆:"晚上住的什么东西,那时候晚上住的一个老乡的羊圈,这些老乡是很少的。有些比较好的老乡就把房子让出来一间,一个班就住那么一间房子,也没帐篷,实际上就是那确实是很艰苦的,特别是再延伸到前面大墩子,过去就没人了,全部是戈壁滩。住哪呢,住在戈壁滩潮潮的地窝子里
    
    ,挖个坑上边棚一下,人就这样住。晚上睡一晚上,一刮风,那时候风也多,一刮风,第二天起来大家看着都互相笑,我说你笑个啥?就是牙齿是白的,剩下都看不见了。"
    
      对当年进疆的军人们来讲,困难不仅仅是路途的遥远和天寒地冻。物资给养的严重缺乏使生病的战士们得不到及时救治。饥饿时时威胁着每一个,面对着脚下一座座冰雪山峰,面对着前方一个接一个的难以预测的艰难险阻,战士面前就只有一个信念:向前进!
    
      在这十多万向前挺进的大军中,有王震,有许多走过万里长征的老兵,有刚刚入伍,穿上军装的新战士,甚至还有女性。
    
      当年的女兵魏玉英回忆:"那时候最后实在是走不动了,走不动怎么办呢,最后我们一些年级小的就趴到地上匍匐前进,爬着走,有的就拉着马(驮行李的马)尾巴走的,在我的印象中最深的就是那一次,走到以后大家都不会走路了,等走到以后都躺到那去了。再一个我们行军里面最难得是什么呢?女同志都有特殊情况,那时候都例假来了也没有办法啊,你看本来甘肃就很穷,她用的卫生纸,哪有卫生纸啊,那时候没有卫生纸,我们就是把棉衣里的棉花丛地下撕下来,一到了喀什,棉衣下面都变成夹衣了。"
    
      老兵袁国祥:"挺进、挺进、向新疆、向西藏,向帕米尔高原上大进军。那里的穷苦老百姓,多年来受着灾难与苦痛。早就盼望着人民解放军去解放他们。整齐地步伐勇敢地向前进。总之,一唱这个歌子浑身都是力量,人和艰难困苦都不在话下。"
    
      进疆部队争分夺秒、不计代价前进,为稳定新疆局势以及西藏的和平解放创造了有力条件,赢得了宝贵时间。
    
      1949年11月,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机关抵达迪化,也就是今天的乌鲁木齐。王震任中共新疆分局书记,新疆军区第一副司令员,代理司令员兼政委。历史上左宗棠率领湘军入疆,历时两年多时间。1943年8月,国民党7万人入疆准备了三年,最终用了两年半的时间才到达乌鲁木齐。而1949年,由王震率领的一兵团在连续行军作战,没有得到修整的情况下,只用了六个月时间就进入了全疆各个重要城市及军事要地。并从国民党边防总队手中接管了千里边防。在如此艰难困苦的条件和如此复杂的社会状况下,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粮草问题是王震入疆后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当时的形势是一兵团进疆部队11万人,陶峙岳将军的起义部队和民族军10万人,旧政府政府工作人员5万人,每年需要的粮食是10万吨。那时新疆生产力低下,农民生产出的粮食除交给地主,留下的实际口粮所生无几,因此依靠当地农民解决部队官兵的口粮显然是不现实的。
    
     老兵赵子征:"有一次开干部会了,王震就讲话了。他说,我们在新疆粮食问题不解决站不住脚,怎么办呢?从关内运粮等于粮价的七倍,而且没有那么多的运输工具。当时火车路不通啊。另外,从苏联进口苏联老大哥和我们很友好,他们有粮食,但是进口可以,但他们要钱,要卢布,十万吨粮食
    
    要三千万卢布,没有钱他不卖给你。我们国家穷,拿不出这么多外汇,怎么办?还是毛主席提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走南泥湾之路,这就号召大家起来生产。 1950年大概二月份吧,他下的命令,元月份二月份我记不得这个时间了,反正他就下命令,他原话就是这样的:全体军人一律参加劳动生产,不得有任何人站在劳动生产之外。"
    
      这时,新中国还正处在重重困难的包围之中,全国的经济形势更是危机四伏,亟待修复。此时的王震心理清楚,此时对国家的最大贡献就是用自己的肩膀把天大的困难扛起来,每一个共产党人的肩膀都应该是年轻共和国的坚强支柱。
    
      1950年的1月23日,冰天雪地中的乌鲁木齐被解放军官兵们火一样的热情融化了。随着王震的一声令下,数十万军人早已将牵拉爬犁的绳索深深地勒进了自己的肩头。
    
      老兵赵子征:"王震他负过七次伤,身体很虚弱,也拉着爬犁就出来了。这一下子传开了,轰动了全城。什么叫倾城出动啊,我那次可体会了,那真是大人小孩虽然很冷啊,都出来了,白胡子,老头子,还有小娃娃,男的女的,汉族的,维族的,少数民族的,都站一排出来鼓掌欢迎部队,然后很快拿来奶茶、镶给大家吃。"
    
      这就是王震,走在这支队伍最前列的人。当王震和他的战士们把汗水洒在西域寒风中的时候,乌鲁木齐被感动了,除了解放军官兵,连平时没有车不出门的旧政府留用的官员也走出了温暖的家门,加入了忘我劳动的人流中。也就是从那时候起,进疆部队在天山以南,东起米兰、西到喀什,南至和田,北抵天山,环绕塔哈拉马干沙漠排兵布阵,拉开了西部荒原屯垦戍边的序幕。
    
      老兵赵国胜:"一没水、二没房子,三没拖拉机。全是人力畜力来完成这一年春耕、夏育、秋收、冬藏的生产任务。"
    
      老兵古有海:"反正到处都没有人烟,都是男性,谁没有见过,干脆,脱光,于是大家就脱光了。都打埂子,一个一个排了这么打,当时就是这样干的,当时又想了一下子,那个刺还多得很,刺把衣服也刮得厉害,要是把肉挂烂了,肉还可以长起来,把衣服裤子挂烂了,也没有布补,这还要,那个还要,就那么一套衣服,有时候赶个巴扎(集市),这样的话,没办法。"
    
      为了在新疆站住脚,王震要求60%以上的官兵必须投入生产。每人要开6亩荒地,当年要开垦荒地60 万亩,具体到了当年要生产粮食5000万公斤,棉花180万公斤,还有每人一头羊、一只鸡。10个人1头猪,一头牛。部队喊出的口号颇有王震色彩:"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只能超过、不许减少。"
    
    
    
     
    
    50年代初,婚姻问题在驻疆部队是一个上上下下让人发愁的问题,它甚至已经影响到了部队的稳定。而新疆当时是男女比例极不协调,国民党新疆起义部队10万大军,平均年龄38岁,98%的官兵家在内地,96%的官兵没有成家。而解放军部队进驻新疆的10万大军,团以下的指战员几乎是清一色的光棍汉。
    
      所以王震就有这么一个思路,你们在家乡过去有娃娃亲的,甚至童养媳的,或者是有沾亲带故的,你们有这样的赶快接来,我们给你们路费。
    
      1950年的初春,时任二军六师政委焉耆地委书记的熊晃接到了王震的电话,命令他带家眷回乌鲁木齐领受任务。一见面,王震直扑主题:你立即坐飞机到北京向中央汇报,然后南下找湖南省委,叫他们协助招一批女生进疆,不管什么成分,都要!
    
      熊晃临行前,王震交给他一封写给当时湖南省委书记黄克诚的亲笔信。信中写道:"新疆人口稀少,配偶难找,部队要屯垦戍边,长期安家,不解决婚姻问题是不行的,今派熊晃同志去湖南,请你们大力协助,帮助招一批女青年,最低年龄18岁,初高中文化程度,未婚,有过婚史,但是已经离婚离异的也行。家庭出身不管,把她们招来新疆,纺纱织布,繁衍人口,与我部队将士同建繁荣富强的新疆。"
    
      当黄克诚看完信中的内容的最后一段哈哈大笑,指着"繁衍人口"最后四个字说:"这个王胡子,把这话讲出去,人家女娃子,谁还去阿?"
    
      当时熊晃在长沙市设立一个招聘团,地点就设立在长沙市营盘街38号,这里曾经是当年辛弃疾驻兵的地方。报名者十分踊跃,不长的时间里,熊晃招到了3000多名女生。
    
      当年女兵谢树仁:"就是要去参军,要当个女兵,以后在学校里头,那时候没有钱,没有钱的时候就背了两升米,跟我的四个同学,家里也不知道就去了。"
    
      当年女兵陶先运:"小的时候,走了也就走了,何日是归期也没有考虑过,现在想想无数个春秋过去了,有了条件了,儿女们成家了,孙辈们就读大学了,我身体还好,回家住一段吧,可是不习惯了,已经不习惯了。我就带着两句话,故乡变异乡,异乡变成了故乡。带着两句话来安慰自己,就回来了。现在想起来,真觉得还舍不得这个地方。"
    
      老兵谢树仁:"因为那个时候女同志毕竟少,要找着谈对象的人不少,你就是自己在里头,有的是组织上介绍,有的就是组织上分配,有的也就自己谈对象。有那么多人找你,表示这个意思,像我们那个时候比较好的,你自己去挑去吧。" 老兵陶先运:"美好青春年华全部奉献在边疆的事业中。"
    
    
    
      自此,10多批湘女先后入疆,8000湘女被称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第一代母亲。8000湘女上天山成为新疆屯垦史上最为动人浪漫的故事。
    
      2005年12月,
    
    家乡的人为了记住8000湘女曾经的岁月,让后人知道她们只身赴天山的大行大爱,从天山之巅,采集了一块重大百吨的巨石出力在了风景优美的湘江之畔。那一天,距长沙营盘街不远的湘江之畔,人山人海,从新疆被特邀回来的100多名湘女像英雄般的被人们簇拥着。
    
      那里有很多的同志见了面根本就不说话,一会儿笑,一会儿哭,特别是说起当年的一些往事,还有一些甚至过世的战友。
    
      继湘女之后,山东、广西、江苏、上海、湖北等省市的一批油一批的女青年进疆,加入屯垦部队的建设事业。
    
      这样驻疆部队和地方单位的性别比例很快发生了根本变化,改写了自汉武帝以来,屯垦戍边一代而终的历史。
    
      王震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平生下过的命令有无数道,但我最满意的就是这一道。"他说的这一道,就是动员内地妇女到新疆的事。之所以满意,王震的解释是:"既成人之美,又稳定了军心。"
    
    新疆方方面面的变化引起了一个人的关注,他就是张治中。这位曾经担任国民党在新疆地区的最高长官,对新疆的情况非常熟悉的人。再给王震的信中写道:"看见你那篇〈新疆军队生产简短总结〉,我心里兴奋极了,我觉得需要写一封信来诉说我心中的意见和感想,您那篇文章几乎可以说不是用笔墨写的,而是用驻新疆的全体解放军的血汗写成的。再有10年20年的努力,新疆无疑将成为,工农业、畜牧业高度发展,高度现代化的乐园,这美丽的远景实在令人羡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