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款中会自动确认收货:当人口以每天22万的速度增长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19:17:07

当人口以每天22万的速度增长时

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主席 克劳斯·施瓦布 《 光明日报 》( 2011年05月30日   08 版)

    不仅全球增长已经失衡,我们每个人作为国际社会的一员也对环境产生了巨大压力。经济和人口持续的增长对能源、食品和水资源造成了巨大的压力,特别是。

    由于每年新增人口高达8000万,淡水需求也以每年约640亿立方米的速度递增。尽管地球有充足的水资源,但其中只有1%可供人类消耗,而全世界约有20%的人口缺乏饮用淡水。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取水量在过去的50年里已经增加了两倍。地下水的超抽将成为一个日益严峻的问题,因为水资源安全与粮食安全紧密相关:目前农业用水占全球总用水量的比例超过70%,每生产一吨粮食需要耗水1000吨。世界上可能会出现水资源冲突:有30多个国家从境外获取三分之一以上的水源,而全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地下水位不断下降的国家中。

    粮食安全是许多国家最关注的问题。今年上半年,联合国粮食价格指数创历史新高,这加剧了人们对粮食安全问题的关注。尽管全球平均每英亩的粮食产量自1950年以来已经增加了两倍,粮食消费也在快速增长,因为人口在增长,同时生活质量的改善也使食品需求不断增加,人们现在要消费更多的肉类、牛奶和鸡蛋。十年前,粮食消费的增长幅度为每年2000万吨, 而现在已上升到每年4000万吨。 

    现在,粮食安全与能源安全紧密相关:与过去美国能够充当“其他地区粮食欠收时的全球缓冲区”的时期不同,尽管现在的粮食消费已达到约每年22亿立公吨并且增长速度越来越快,但美国仍将大批粮食转化为汽车燃料。2010年,美国的粮食总收成接近4亿吨,其中1.26亿吨被燃料乙醇蒸馏厂用作原料。如此大规模地将粮食转化为燃料意味着现在粮食价格已经与石油价格联系在一起:如果石油的价格达到每桶150美元,粮食价格也将随之上涨,因为届时将粮食转化成石油替代品将产生更大利润。与此同时,世界一次能源需求到2035年预计将增加36%,其中大部分将为化石燃料,这种局面将加剧全球变暖。

    让我们再关注一下粮食、水资源和能源之间的关系。这次我们将着眼于自然资源短缺为我们提供的开展创新和合作的机会。从世界经济论坛开展的项目中我获得了如下经验,供大家参考。

    粮食:未来40年粮食需求预计将增加100%,这对市场创新而言实际上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世界经济论坛的“农业新愿景”项目正在帮助坦桑尼亚和越南(不久以后还将包括墨西哥)的公共和私营部门利益相关者共享他们的专业知识。不同的政府机制采用不同的公私合作模式,通过这种公私合作,可以在农业价值链上寻找并增加创新(技术、管理和财务等方面)活动。所有活动均旨在帮助应用这些合作模式的国家将本国的农业生产率每十年提高20%。

    水资源:至2030年,淡水供应和淡水需求之间的缺口预计将达到40%,这对公私部门的创新而言实际上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世界经济论坛的水资源项目正在召集相关领域的领先企业和权威专家,帮助一些国家的政府通过建立新的合作关系并采取实用的措施应对它们面临的水资源挑战。目前,我们正在与约旦和南非(不久以后还将包括墨西哥)的政府开展合作。这种新型的水资源合作模式——即水资源小组——被证明是非常成功的,因此我们正在与国际金融公司合作将其发展成为全新的全球水资源发展援助平台。

    能源:在以具有成本优势的方式显著减少排放的同时还有机会使能源产量提高40%,这将对创新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中国正处于这一变革的前沿。世界经济论坛与彭博社新能源财经共同开展的一项投资分析显示,2010年全球清洁能源投资比2009年增加了30%,达2340亿美元。而仅中国就占2010年清洁能源总投资的22%。中国的光伏发电产能占世界的一半,风能发电装机容量也占世界风电总装机容量的一半。世界经济论坛正在通过与众多合作伙伴国家联合开展的绿色增长合作项目确保各国政府和商界通过更密切的合作提高能源效率。

    世界经济论坛与国际商会已应邀对将在法国举行的下一届G20会议阐述可付诸实施的具体提议。我们已成立了由全球顶尖商业领袖组成的7个特别行动小组,涉及与G20议程相关的主要议题。注意到中国在国内外为推进清洁能源议程而付出的巨大努力后,世界经济论坛已邀请中国太阳能领域的领军企业之一的尚德太阳能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施正荣担任2011年度二十国集团成员国绿色增长特别行动小组主席。

    刚才我列举了农业、水资源和清洁能源等领域内公私合作的一些重要活动。我举这些例子的目的是想向在座各位说明,资源短缺的新经济背景为技术创新和合作提供了重要的机会。我们已经看到这样的征兆。随着世界经济的增长,我们应当认识到,对于我们一如既往的经济活动,自然环境在吸收这种活动产生的结果方面的能力已经接近极限。现在的关键是创新。我们还没有找到改变自然的方式;但是,我们可以找到更具资源效益的方式——我们可以通过创新以更少的资源获得更多产出。此外,由于环境具有公益性,与此相关的创新自然要涉及新形式的公私互动与合作。

    自然环境的局限性非但远未对发展构成限制,而且还能激励我们探索技术和管理创新以及公私合作方面的全新模式,并且还有可能极大地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因此,我们对科学进步和技术创新寄予了极大的希望。科学和技术不仅有可能改善我们的生活质量,而且还有可能改变生活本身的性质。而且这种改变的步伐正在日益加快。

    如今,科学事业蓬勃发展,全球共有700多万研究人员,每年国际研发开支超过1万亿美元,发行出版的科学期刊有25000种左右。中国在提高科学期刊的出版量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现已成为世界第二科研大国。

    (本文摘自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主席克劳斯·施瓦布5月20日在中央党校的演讲稿《全球合作面临的挑战》,标题为编辑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