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遗孤:扬州日报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19:54:02
方志远昨登“扬州讲坛”,讲述《明朝百年启示录》——
古今眼光看明朝那些事儿
启示:多元还要一体化方能长治久安

方志远在激情演讲。董辉 摄
核心提示
昨天下午,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方志远教授登临“扬州讲坛”,讲述明朝的百年兴衰,说明多元还要一体化方能长治久安的道理。
实习生 王甜 粱喻 记者 孔茜
昨天下午,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方志远教授登临“扬州讲坛”,以《明朝百年启示录》为题,向扬州观众详述明朝的百年兴衰。
在两个半小时的演讲中,方志远引经据典,从公元1368年太祖朱元璋正式登基说起,详尽地阐述了100年间明朝经历的风雨。他指出,明朝百年间形成了仕途、财富、文化三种不同的社会价值观,而三种并存的价值观最终导致了明朝走向灭亡。
“看待历史,需要用历史和现实的双重眼光去评判,这样才能从历史中得到真正的启示。”
要饭和尚如何坐天下?
杀富济国与以官为荣
“朱元璋,没有背景,没有接受过前朝俸禄。这样一个曾经的要饭和尚,最终成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不得不说明朝是‘得国最正’的王朝。”昨天的讲座一开始,方志远就抛出了这样的观点。
然而,建国伊始,经历了20多年战乱的明朝面临着民穷国弱的难题,经济需要复苏,社会需要稳定。“杀富济国成了朱元璋解决这一难题的法宝。他与后人三次大规模强迫各地富人集中迁徙至凤阳、南京以及北京,用富人的钱充实国库。”方志远告诉听众。
在此期间,曾经发生过明太祖严惩贪官、滥杀功臣、打击不肯合作的文人,也曾经发生过明英宗对小说、戏曲的禁止。于是,科举成为唯一进入仕途的道路,使得“仕途”和“官本位”成为民众公认的最基本的社会价值标准。
“这可以说是明朝君主集权制国家建立后,民众对明政权认同的重要标志。”
从无产到有产如何为己为国?
讲述最早的“感动中国”故事
天下已然坐稳,朱氏子孙和当权者也摇身一变,从无产者变成了有产阶级。“再杀富济国显然就是对自己动刀子,那明朝皇帝怎样才能既为己又为国呢?”方志远给听众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为了应对自然灾害造成的饥荒,明朝皇帝鼓励各地的富商向朝廷捐献粮食,并在1437年由皇帝亲自表彰了十大富户“义民”。“这应该算是最早的‘感动中国’故事了。”方志远笑着说。而这一做法也让更多的富户争相捐粮,至明英宗时政府的奖赏达到顶峰,“义民”的儿子可以直接到国子监读书,相当于直接给了一个“国家编制”。
方志远说,这件事最大的意义在于朝廷观念的转变,即承认个人财富的合法化。这也标志着明朝的社会开始二元化,经商和当官成为当时的两种主流价值观。
文学艺术如何推动社会变革?
文化产品推动社会进入多元化
随着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经济的持续发展,文化消费的需求也逐渐加强,人们对精神的享受有了更多的追求,因此文化和提供文化服务的人开始出现。方志远说,明成化年间,市面上流行的印刷读物内容丰富,养生的、健康的、爱情的、鬼神的……应有尽有。“扬州的印刷业在当时数一数二,此外扬州的盐商们也都是一群有文化、有品位的人,这也让扬州成为当时全国重要的文化中心。”
“在社会转型期间的新鲜事,总是以一种怪诞、匪夷所思的方式呈现,之后再慢慢为大众所接受,朝廷对社会舆论逐渐失控,文学艺术对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逐渐显现。”方志远认为,文化产品及其提供者的涌现,标志着明朝开始进入多元化社会,做官、经商、搞文化成为当时人们实现自我价值的三种途径。
反思:明王朝为何灭亡?
只有多元没有一体化
方志远认为,多元化无疑标志着一个社会的进步,但同时也造成了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为官者看见文人、商人有更广泛的支持者,便也想获得一个文化头衔,也想增加社会财富。于是附庸风雅者出现了,官商勾结的现象也出现了。此外,社会的多元化推动着社会思潮的多元化,国家的舆论引导机制难以建立,政府的影响力日渐消退。
“明朝社会的根本问题就体现在多元却未一体化。如果多元没有一体化,那么社会就会涣散。”方志远认为明朝最终瓦解正是因为这一点。
“观察现实和观察历史一样,都需要用历史和现实的双重眼光,以历史当镜子,以现实为基准,才能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保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方志远印象
明史研究权威学者、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台湾成功大学客座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这些荣誉都是方志远身上闪耀着的光环。然而,面对这些光环,这位年逾花甲的老人淡然地说:“我不怕对不起这些荣誉,我只怕对不起‘老师’这个称号,只有老师才是我永久的职业。”
3 上一篇朗读(男声 女声)    放大缩小默认

扬州日报社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苏新网备2006011号 |投稿信箱 |联系方式 |邮箱入口 |远程办公 | 广告服务 | [ 帮助 ][ 评论 ]站长统计1站长统计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