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皮石斛 孕妇:风风雨雨七十年(2) / 解励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2:39:01

风风雨雨七十年(2)

解励勤

     [编者按] 这篇<风风雨雨七十年>回忆录,内容丰富,生动地描写了一个普通家庭在抗日战争中的经历和磨难。因篇幅较长,继以前刊登过重庆大轰炸前后的第八、十一、十二段外,现又摘登第四至第七段,说的是1938年从安徽省安庆逃难到四川重庆的经历。以后将陆续摘登其余部分。      

                                     四、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我上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是在安庆度过的,妹妹励诚也是在这里出生的。记得在学校老师给我们讲国家大事:“日本人顶坏,老是欺负中国,已经强占了中国东北四省,现在还要继续强占我国的国土,把中国人不当人看。”并教我们唱:“打倒日本、打倒日本,除汉奸、除汉奸,大家武装起来、大家武装起来,救中国、救中国!”                

  当时,父亲在安庆高级工业职业学校任教导主任,每年暑假父亲都要带我回滁州、来安探亲。先乘船到南京,再乘火车到滁州,至于去来安就要用老式的交通工具了。那时没有公路,更谈不上汽车了。母亲大部分时间是住在外婆家,不过外婆已退居二线,当家的是舅妈,舅舅在滁州挂牌为律师。

最后一次回滁州探亲,是“七.七事变”那年。在芦沟桥中国和日本正式开战后,从大人的口中听出,战事很不利,接着北京、天津相继失守,首都南京受威胁,政局不稳定。因此,暑假完了就急促赶回安庆。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南京的气氛就


     

             图:上海江湾被日军轰炸      图  :南京大屠杀后长江边尸积如山                 

    和开战以前不一样了。当时的宪兵就是装备比较好、素质也较高的军队,可能是蒋介石的贴身卫队吧!对于过往车站的行人检查得比较严。当时乘车外出的人也多起来,传说日本人来了杀人不眨眼,有条件出走的人都向乡下转移。那天我们到南京刚下车就遇上空袭警报,这时候宪兵来维持秩序,把我们通通赶到候车室内,并说日本飞机来了是不能满街乱跑的,同时又

        图:日

把街上行人也赶了进来。这时候天也快黑了,厅内人头涌动,闷热难受,不过大家都很安静,都知道危险在即。这时,忽然又来了紧急警报,大厅内灯随即灭了,一会儿就听到飞机的嗡嗡声,大家都紧张极了。这时诚妹才一周岁,热得难受叫了一声,顷刻间引来一片嘘嘘的不满声,说是给飞机上日本人听见了,向这儿投一个炸弹就不得了.....        

 在我们将要离开滁州的时候,舅舅家的一个常年保姆,我们叫她黄大娘,来找母亲说他有一个15岁的女儿叫黄秀兰,局势不好留在身边不安全,希望我们能将她带走,在家当个小保姆 就行。于是从那时起我们家的人由四个变为五个,一直把她带到重庆。在她19岁那年遇到一个独身老乡(安徽合肥人),经常来我们家串门,一来二去的就和秀兰谈上了,父亲看这个人尚可靠,就应了这门亲事。结婚后小日子过的还好,生了第一个孩子抱回来给我们看看,母亲问女婿(张以刚)月子里用什么调养的,回答说是吃银耳。当时银耳都是野生的,很贵,再问吃了多少,说吃了半斤。后来母亲叹息说,“属龙的不如属虫的”,她自己可未享受过这份福。

   回到安徽安庆时,安庆也是人心惶惶,父亲所在的学校暂时也不能开课。我的小学同学也告诉我,他们很快都要到乡下去,似乎乡下是躲避日本人屠杀的好地方。过了一个月,大概是深秋了,我们全家也到安徽桐城附近一个乡村去“避难”,这地方原是来高工校打工工友的家。   唉!要打倒日本真不容易,才一交手就败下阵来,以后将是一段艰苦的日子。不过我们还是经常听到“抗战到底、最后胜利”的口号。  

     五、撤退到武汉    

在乡下过了一秋冬。当时我约六岁,整天和小伙伴们在田野里玩耍、捡庄稼,也不上学了。这里每家都养狗,我和狗也交上朋友,它经常陪我出去玩,更不用再躲警报。因为在安庆最后的日子里也曾放过警报,而且日本飞机也来过,当时据说是炸飞机场。此时大人的心总是放不下,至少长期呆在农村也不是出路。南京已危在旦夕,国民党政府已迁都到汉口。当时在政府或教育部门供职的我姨、舅等亲戚,都大批向内地转移,五姨一再来信敦促我们一定要走。

这时,外婆在紧急关头给我们家邮来一千元大洋做路费,于是在1938年初春,我们就动身了。先是从农村出发,这一带没有公路,当地农民用独轮车送我们走。车在小路上行走,我坐在车的一边,车另一边放着行李。母亲因有身孕,就坐滑竿抬着她走。另用几辆独轮车负责运送行李,父亲和秀兰就步行。约走了大半天,到了一个临近公路的小镇子叫新安渡的地方,我们暂时住下了。 在那里,每天都可以见到大批量的撤退人群,也见到一些熟人,了解到一些时局不好的消息,人心惶惶,也时有部队过境,那时大家对“大兵”的印象是“坑人”。我就目睹过一次。当时我正和小伙伴们在门外玩耍,忽然有人说快关门、快关门,远处有部队向这边走来。于是街上的人都纷纷关门闭户,把小孩叫回家,一面说“坑死着、坑死着”,我也被父亲叫回家并关上门。父亲问明情况后反而出去了,这时部队的先遣人员已到了镇上,正在挨户敲门,而房主就是不敢开门,这时父亲走上前去和他们交谈了一下。然后回来和房东说了些什么。这时候大部队已到镇上,全部在公路旁休息。一会儿就有老乡用水壶提着开水出来,这些兵从背包里拿出碗及冷饭来,用开水冲着吃,并没有动粗的行为,使得老百姓松了一口气,都出来看看这些守规矩的兵。事后我问父亲为什么老百姓怕兵?父亲说以前的军阀靠抢老百姓维持生计,现在是抗日的部队,只要向老百姓讲清楚,老百姓是会拥护的。      

   在新安渡休整了十多天,又开始启程了。这次是沿公路走的,雇了七辆人力车,母亲一人乘一辆,秀兰抱着励诚乘一辆,而我的车上放了些行李,另外四辆就是日常用品,七辆车排成一队。父亲以前在学校有一个勤务人员叫小才的,打算送我们一程。他走在车队的前面开路,父亲拿着一个手杖戴着一顶帽子,走在车队的后面断后。随着滚滚的人流上了路,可以说一路风餐露宿,沿途经过高河埠、潜山、太湖、宿松、黄梅,最后到达九江。


     

图:逃  

沿途走了多少天我也记不清了,路经小镇还得找地方吃饭及住宿,而且是一堆人,除了我们家五口外,还有人力车夫和小才。这里饭太硬,菜也简陋,真吃不下。当时我患了眼疾,整天闭着眼坐在车上颠簸,路途上情景就不大关心了。只听说有些人在逃亡过程中,有人生病,有人走散了,而在这些人群中我们还算是幸运的。有些人一家是父亲挑着担子,母亲背着行李,小孩自己背着衣裳走,更有的是死在途中的。总而言之,情况很惨。尽管如此,我们在路上也遇到了麻烦。一天早上我还未起床,小才来找我父亲说外面来了伤兵,要征用我们的人力车用。车夫当然不肯去,一来不知去向,二来是不会给钱的。他们把车夫打了,于是父亲就出去了,也不知怎么解决的,我估计是父亲给了点钱......。老乡说这些伤兵比土匪还可怕,他们不讲理......

到了九江找到一处住的地方,暂时歇了一下,小才和几个车夫洗了一次澡,吃了一顿像样的饭,相处了几天都产生了感情。然后,我们互相高高兴兴的道别,他们回家,而我们就在九江乘船直奔武汉。

    六、保卫大武汉

随着当时的国民政府迁入武汉,大批的人也拥入这个城市。物价上涨,当时的流通卷——法币(也就是同银元等值的纸币,但那时已兑不出银元了)开始贬值。父亲原来在汉口市政府供过职,尚有点人事关系,通过老熟人的推荐,在汉口找到了一份工作,以弥补开销。不久,励平弟就在这儿诞生了。他和诚妹相隔不足两年。母亲已是四十开外的人了,老年得子,虽是辛苦,但还是高兴,异常宝贝。


图:日本军舰逆长江而上进攻武汉      

这一段,陆续有亲戚、老乡、熟人等到达武汉。言谈间,诉说路途的艰辛,有时也谈及家乡的消息。真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 金”,得知南京沦陷后,日本人就开始大屠杀,由于家乡离南京近,不知此祸是否殃及那里。后来得知外婆在兵荒马乱中去世,而祖父母及叔伯们尚平安,这些消息是我们最为关心的。这时,随着人流逃来的一个母亲远房寡居的妹妹(名章书文),我叫她二姨,来到汉口后,无处可投,就留在我家,专职照看励平弟。于是,我们家的人口增至七人。

这里也经常有空袭,日本飞机常常来骚扰。经历的次数多了,我也不像开初那么害怕,有时还偷着出来看看。更使我感兴趣的是这儿经常出现空战的场面。当时飞机飞行速度比较慢,并且也比较低,以至机翼上的“国徽 ”都看得清楚,从而能辨别是不是自己的飞机。记得有一天晚上,空袭警报才发出,天空就出现飞机在巡逻,匆匆的向远处飞去,是我国的空军健儿出去迎战了。



紧急警报的声音刚停,远处就出现焰火般的东西在天空闪烁。渐渐地就看见串串的火星,在天空划出一道道的圈子,飞机声音也出现了。大人们说,中国飞机和日本飞机正在天上格斗,互相用机关枪扫射对方,渐渐地向我们头顶上靠近。我正看得入神,这时母亲一把拖我到地下室,说:“你不要命了,不要乱跑!”我觉得很遗憾。据说,每次空战双方都有损失,现在为了保卫大武汉,中国的空军打得很艰苦。由于我们国家不会造飞机,一旦后援断绝,中国的空军就无飞机后继了。没有飞机保卫领空,地面上就处于挨打的地位。这种情况,后来我们在重庆吃了不少苦头。 

在武汉我们还过了一个顶热闹的国庆节。其实在安庆我也看过庆祝的场面,不过那时以舞龙、舞狮、提灯为主,为的是庆祝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的统治建立共和,游行以老百姓为主。这一次,则有很多的军队、兵种参加游行。军乐队开道,奏着军歌,


图:1938年武汉军民举行抗日大游行   


   迈着整齐的步子前进,看了真是振奋人心。记得当时奏的军歌,我记住了曲子,后来听别人唱,得知歌词为:“枪口对外,齐步向前,一枪打一个,一步一前进。我们是铁的队伍,我们有铁的心,维护中华民族,永做自由人!”军队则各自持着武器,穿着军装,参加游行。后面就有各界的老百姓,高举抗日的标语,一面喊着口号,一面唱着歌前进。我们在马路边观看,一直看半天 队伍才走完。                  

听大人们议论,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场面:其一是这儿为战时的首都,南京沦陷后的国民政府在这儿,其二为表示抗战的决心。现在的武汉汇聚了各界的抗日精英,这些人的活动能力很强。

但是,前线的战局很糟,日本军队步步逼近,武汉也没有保得住,后来国民政府沿着长江向上游撤退。我在武汉尚未来得及上学校,就又随着政府向重庆奔去。

  七、闯   

我们的母亲河——长江,可以分为两段,以宜昌为界,下一段称为扬子江,江面宽阔,水流平缓,这一段行驶船的船体很大,行驶稳健安全。经营这一段的公司为招商局。而宜昌以上一段的长江,称为川江,素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说。因为它有一段天险,也就是有名的三峡。那时的三峡尚未经过整治,江面窄,梯度大,水流急,而且江心还隐藏有不少礁石,形成惊险的涡流和暗滩。因此,招商局的船是没有力量走川江的;只有体积小、马力大、吃水浅的船,才能担任川江的航运任务,民生公司的船就应运而生。该公司的创始人名卢作孚,听说和孙中山是同辈人,参加过推翻满清的辛亥革命,是一个很有魄力的人。

从汉口到重庆,必须在宜昌换船。我们先乘招商局的“江华轮”到达宜昌,可以说是一切平安。在宜昌租了一处暂住,马上去买到重庆的船票。尽管如此,也只能买到半个月以后的票。因为走川江的船小,而且装满乘客,尽管它的马力大,但逆流而上,船速被急促的水流抵消,行驶很慢,往返时间长,在我们来此以前,已有不少乘客滞留在宜昌。

当时我们家已升为七口人,四个大人,三个小孩,票价很贵,


图:1938年10月,日军在长江上炸沉我从武汉撤到重庆的“新升隆”号轮     

我们将就着买了四张。好容易等到那一天,早早地把行李收拾好,全家一起搬到码头等着上船。不巧这天下着雨,码头上泥泞不堪,好容易才找到 一块石头地堆放行李。二姨抱着励平,秀兰抱着励诚,撑着伞坐在行李上,我也跟在眼前照看行李。父亲和母亲就张罗着上船的事,情况很不好,船尚未来,码头上已挤了不少的人,要上船必须奋斗一番才行。等到下午,船才从上游驶来,但迟迟不靠码头。因为看到码头上的人太多,与所卖的票的数目不相符,于是就停在江中心,等公司派人到码头上查票,要求没有票的人退出去。但是很困难,码头上吵声不断,一直闹到深夜。我也就在一片吵闹声中,爬在行李上睡着了。估计大人是没法入睡的。励诚,撑着伞坐在行李上,我也跟在眼前照看行李。父亲和母亲就张罗着上船的事,情况很不好,船尚未来,码头上已挤了不少的人,要上船必须奋斗一番才行。等到下午,船才从上游驶来,但迟迟不靠码头。因为看到码头上的人太多,与所卖的票的数目不相符,于是就停在江中心,等公司派人到码头上查票,要求没有票的人退出去。但是很困难,码头上吵声不断,一直闹到深夜。我也就在一片吵闹声中,爬在行李上睡着了。估计大人是没法入睡的。

僵持到第二天下午船才慢慢地靠上码头。人群已出现骚乱,都在争前恐后地向船上爬。父亲和母亲也挤了上去找铺位,我们只能守着行李在外面等候。过了好一会,母亲出来把二姨并励平先接去,因为励平才半岁,经不起风吹日晒。以后才慢慢地搬行李,我是最后一个上船的。我们只有两个铺位,二姨告诉说,另两个铺位被先来的人占了。父亲和他们也讲不出个什么理来,差一点打了起来,母亲也帮着吵。最后船上的人来调解,要他们让出两个床位,然后答应我们用箱子、行李等,在船舷的走道上,拢出两个铺位。晚上我就和父亲在此处睡觉,其他的人就挤在两个铺位上,轮流休息、睡觉。

这条船名为“民风轮”,是民生公司最大的一条船,专门用来闯三峡的。我倒是很愿意蹲在船舷边,能看到岸上的风光,比闷在舱内好多了;舱里面人多,空气也不好。当天还麻麻亮,船上的汽笛几声怒吼,就载着满满的乘客和行李,缓缓向上游驶去。在临近三峡时,船员来打招呼,说船舷旁的行李,必须加盖油布,人也须进入舱内。因为马上就要入三峡,船会摇晃,而且浪花也大。于是我就被送回舱内。但为了好奇,仍挤在舷窗前向外看。果然,不一会,外面的浪就大了起来,直扑舷窗,船也摇晃了,船的马达声呜呜作响,加上浪的敲击声,人的嘈杂声,响成一片。至于外面什么样子不得而知,我估计大概像“鲤鱼跳龙门”的情况吧!据船员说,这叫做“抢滩”,在三峡中有好几处这样的滩,很危险,一旦抢不上去,就会翻船。

船行得很慢,也记不得走了多少天。后来我生病了,大概是睡在船舷边上,被江风吹了,不得已就在舱内的一角挤着躺下来。船是怎么到重庆的,我也不知道。只觉得上岸以后,父亲背着我爬好大一个坡,后来才得知,这是重庆的朝天门码头。

【注】本文初稿在《老来乐》网站发表,欢迎登录《老来乐》:

http://lllw2005.net3.cn/Navigation_2.asp?page=12&c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