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语mesa的意思:关于对教师备课的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7:03:03

                                       关于对教师备课的思考

    备课质量的高低,决定了上课质量,因此教师必须看重教材,研读教材,树立“新的语文教材观”的理念。

    一、教材无非是例子,教师须看透、吃透教材。

    叶圣陶先生有个精辟的论断:“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教材虽是例子,却又是凭借,教材是新课标精神的具体化,是语文教与学的依据,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材这个“例子”是有目的,并不是不重要,当例子更应钻例子,吃透教材,就是要挖掘语言文字——听说读写的载体。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学生。要在教材重点、难点、特点处吃透。切实把握文本要求,真正明白要教会学生什么?培养学生什么?训练学生什么?只有教师明白了、清楚了才可能做到使学生学有所得,才能运用好文本这“教学的例子”。纳入教材的文章大多数不是专门为教材而写的,那些名家名篇原本也是为学生写的,而是教材的编者选来借来用的,是用来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如果将教材中的课文当成语文教学的全部,将读懂作为主要教学目标,甚至是唯一目标,把对学生的培养抛在了一边,变成了学生为文服务,那就是局限了教材,扭曲了教材。

   二分析教材,理解内涵,摸清联系点

   目前,教师的备课分析教材多处于对某篇课文或某课时的思考,对一单元(或专题)、一册书把握不够。备课前既要贯通教材体系,弄清所学课文在语文知识和技能、学习方法和能力、思想内容和情感等方面在前后教材中的联系。又要了解、掌握所学课文与学生已有知识能力、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的联系,即文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有机联系。如教学四年级上册《火烧云》一课,如果只是引导学生读读课文,明白课文是从“颜色丰富多彩”“形状变化多端”两方面来描写“火烧云”,对课文中的好词佳句作些了解、积累,那么是远远不够的。作为教师一定要对全单元作认真的分析研究:本单元由《观潮》、《雅鲁藏布大峡谷》、《鸟的天堂》、《火烧云》四篇文章组成。“语文园地”的“口语交际”、“习作”要求学生把自己平时观察到的一处景物有顺序有重点地给大家介绍一下。怎么介绍?介绍就得有观察,那么如何观察呢?认真分析教材发现:《观潮》一文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时间顺序来讲的,主要抓了形状、声音;《雅鲁藏布大峡谷》介绍了大峡谷位置地点,景色和物产,在介绍说明时用了大量的数据;《鸟的天堂》以两次经过大榕树时的所见所闻所想,写出了大榕树的动态、静态美;《火烧云》则抓了“颜色”、“形状”两方面。至此我们应感觉到教材这样安排是要教师在教学时借助文本引导学生边读边想,体会作者是如何描写事物的,懂得观察事物、介绍事物时可以运用哪些方法,使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述能力有所提高。教师只有有了这个认识,才可能自觉地在教学中予以引导。

       三、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作好教学预设。     特级教师窦桂梅:“任何一种有目的活动,要达到预期目标和理想效果,必须在此之前精心设计。精彩的课堂设计,就是精彩的人生设计。” 教学设计其实是一种教学预设,它是为教学服务的,理想的教学预设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以学生现状为起点,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

教师在进行教学预设时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选准“切入点”有序推进课堂教学。一篇课文的教学从哪里入手。“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选择一个恰当的切入点引入教学,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诱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切入点”的选择,既要根据教学重点的需要,发挥教学目标的定向、激励作用;又要因文而宜,考虑课文内容和表达的特点;还要遵循学生学习、阅读的规律和年龄、心理的特点。二是挖掘“生发点”促进课堂生成。在研究教材中,要善于挖掘、捕捉教材内容和表达上的空白点、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创造性的阅读。如二年级《称赞》一文中“小刺猬走到小獾身边,拿起板凳仔细看了看。”此时“小刺猬”心里怎么想的?“小獾”听了“小刺猬”他是怎么做的?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很好地理解了称赞的作用,同时也感悟到了一些东西。抓住了这些“生发点”进行有效设计,就能使“理解内容、体验情感、发展语言、拓展思维、丰富想象、张扬个性”等达到和谐共振、水乳交融的境界。三是寻找“结合点”进行语文实践。在阅读教学中,依托教材,进行读写结合,是发展学生语文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寻找教材“结合点”,就是指要善于发现教材中读与写的最佳结合点,并进行有效的设计。融习作教学于阅读教学之中,形式可分为“改写、续写、仿写、拓展、联想等。如三年级《听听,秋的声音》一文学完后,可引导学生照样子接着写几句。一个好的读写设计,能起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作用,产生教学做三者合一效果。四是利用“延伸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既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师要捕捉、发现教材中课内学习“延伸点”进行“前伸后延”,如阅读延伸、表演延伸、探究延伸等,创造性地理解、处理和教材,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在求实中创新,努力实现“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大语文教育观,让学生在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质,锻炼实践能力,培育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