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牛集团总部号码:踏遍西部荒郊野岭 李根源成苏州现代访古第一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1:42:06
踏遍西部荒郊野岭 李根源成苏州现代访古第一人 http://www.gmw.cn 2011-06-10 10:08:42 来源:姑苏晚报

    总 策 划:詹 刚 王显军执行策划:赵燕萍 袁小洪 何建平 孙传红撰 稿:沈红娣

    在李根源戎马一生的政治生涯中,隐居苏州的一段“吴郡西山访古”某种意义上来说,纯属“个人爱好”,然而其对苏州本土的文化建设却是功不可没。李根源苏州“访古”后,写就了《吴郡西山访古记》一书,这是苏州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对西部山区的文物调查,有此一书,苏州西部山区的文物古迹就可以尽在掌握中。这是有史以来对苏州郊区古墓最完整的、最详尽的调查。直到现在,都是考古工作者十分重视的文献资料。

现藏于苏州博物馆的《吴郡西山访古记》手抄本

    如今回过头来看,80年前李根源的访古之游,就显得很有先见之明,因为经过抗战、解放战争、破四旧、文革等历次战争与运动,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吴县再一次进行文物普查时,李根源当年所见,已经十之九不存。正是他的这样一次个人活动,为苏州保存了一份永远无法再现的昔日辉煌的图景。当这一切一去不再的时候,我们就能更深切地体验李根源当年的远见卓识和他身体力行的意义所在。

    与吴地山水古人对话 他为啥热衷吴地访古?

    想必李根源对苏州的挚爱是融进了血液里,他的第一次北上,便与苏州的西部诸山水乳交融了。他从香港抵上海,过杭州,畅游了西湖,并且拜谒了岳飞、张苍水以及俞曲园的墓园,随后又到了苏州虎丘、天平、灵岩诸山及城中诸名园……此行,李根源所到之处不少,而十年后他却坚定地把脚步停留在了苏州,想必这次出游一定给李根源留下了太多可待考究的谜底。

    苏州是个多山多水的地方,地势西高东低,东部湖荡棋布,而西部分布着大约有221平方公里的低山丘陵,这些著名的山丘大都风景秀丽,并且一直是充满人文景观的名胜之区,历来受到士大夫和佛教、道教等宗教人士的青睐,他们有的在山中建造私人园林作为自己隐居家园,有的建起了寺庙、道观,寻找红尘之外的另一种生活,更多的人把吴中的山山水水看作自己身后的归宿,在那里修建了无数的窀穸佳城,自然也留下了各种碑铭、墓碣,由于这些碑碣大多由历代名人撰文并书写,因此极具考古和欣赏价值,为许多文人所珍爱。

    苏州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留下了众多前贤的墓葬,更有着无数与此相关的金石碑版,这对于嗜好金石碑刻的李根源,吸引力自然是不小。一般来说,古人处置身后之事,必选择风水佳胜,所谓“春秋多佳日,山水有清音”的有利于子孙后代发展地点,而且有墓必有碑,有碑必有墓。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名人墓葬年代久远,他们的子孙由于种种原因,或迁移、或断绝、或因为贫困,渐渐地每年清明、七月半不去上坟祭扫,甚至因为生活所迫,把祖宗的墓地转卖给他姓,而当年的守墓人由于无人祭扫,也往往监守自盗,造成很多墓地明明在志书上有记载,实地踏勘却找不到踪迹,或仅存坟墓,墓碑则不知去向,这样的情况相当普遍,非常令人痛惜。古人向来重视文献记载,而缺乏必要的实地调查,因此有很多记载不免以讹传讹,为此,李根源决心本着求真务实的精神走一走,看一看。

    一叶扁舟游历西部诸山 常遇尸臭扑鼻

    既没有宽敞的交通大道,也没有快捷的交通工具,钻进人迹罕至的深山野林,而且还须时常提防盗匪……仅凭一叶扁舟游历西部诸山,如果没有亲身经历,沉醉在今日西部山区的“美色”,如今人们已很难体会当日的艰辛了。

    1926年春,已是无官一身轻的李根源开始了他为期三个月的访古之旅。而此事亦在当时的文化圈内传为美 谈,李根源迁居苏州后,常与苏州文人诗酒相会。在他去西山访古期间,几个月没露面,便有人揣测,李根源耐不住寂寞,到北京搞政治去了。后来大家才知道,他在调查抢救苏州古迹文物。

    李根源的五子李希泌曾回忆,苏州城内,河道纵横,有东方威尼斯之称,当年他们就住在十全街,门前就有一条小河,可通舟楫。吴县是有名的水乡,沟浜交错,父亲当年在吴县访古的交通工具,就是一叶扁舟。他从家门口上船,就可通往他访古的目的地。他花了三个月时间,遍历吴县诸山。“父亲在三个月内,白天舍舟登岸,翻山越岭,访求古文物与古墓葬,晚间返回小舟,踞促舱内,在一灯如豆的油盏下,整理记录,编写游记。 ”

    李根源的访古行动断断续续分为四次,第一次4月12日至4月30日;第二次5月24日至5月30日;第三次6月8日游甪直;第四次10月7日访惠栋墓、朱柏庐墓。当时的西部山区因为交通不便,人迹罕至。他虽然有船、有山轿代步,但在山林丛冢间是必须一步步踏勘的,很多地方棺材浮厝,尸臭扑鼻,他兀自不顾。

    4月19日,李根源在日记中写道:

    是日定乘船赴洞庭东山,访陆丞相逊、王文恪鏊墓,并游西山、访高少保定子父子墓。因昨日在长冈触尸臭,头昏眩,复于途中饮水不慎,深夜腹泻不止,东山之游暂罢。

    读此,其坚韧的毅力令人钦敬。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成现代人的考古“蓝本”

    时光如果可以倒转,我们的眼前似乎就能浮现这样一幅画面。

    虎丘山脚下,一位中年男子正手拿纸笔,一边查看史书中记载,一边对每一刻石的题名、书体进行比对,一边丈量尺寸,记方位,并且亲自抄录文字或者把摩崖石刻拓下来。不远处的一个悬崖之上,隐约有掩隐不清处,他便拨开藤萝、剔除苔藓……直到看得清为止。

    忽然,一座亭子上,“宋刻黄安仁……”等字迹闯进了他的眼帘,一阵惊喜过后,他发现其中二行十字外露,还有八个字在二仙亭下,被亭檐柱石给遮蔽了。情急之中,他立即拿起工具就在亭子上凿孔,一直看到全部文字以及“绍圣四年”(1097年)纪年的字样。光顾着高兴的他却完全忽略了因为凿孔受伤的手指正血流如注,一时连疼痛都不知道了。

    根据史料以及查阅资料上的记载,他觉得剑池西侧墙壁上应该有古人的石刻,可是他架好梯子一直爬到最高处,搜遍全壁,还是没能找到古代人留下的残字。由此,他推测西边墙壁上的石刻乃被后人为了刻上自己题诗而全部磨毁,此乃清人佟彭年(康熙二年任江苏布政司)和浙人王成瑞(光绪年间)所为,探源定谳,他感到十分痛心,在卷中记述下此等罪魁。这种行为,恰似现今拆毁古建、破坏文化遗物而名为建设改造的劣迹一样。

    ……

    李根源的访古记述,都是有情有节。而在进行搜访中,李根源考核、驳正,态度极为严肃。李根源与一般行伍出身的军人不同,他在前清是一名秀才,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早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他喜欢读书,尤其喜爱金石与书画,在过去戎马倥偬中,只要一有空,首先寻访当地先正遗迹,“或为之梓其书,或为之修其祠墓”,他带着属下到野外山间林地访碑寻墓,每到一处,总是虔诚地询问当地居民,了解清楚后,亲自剥藓洗苔,阅读那些倒卧在野地里的字迹漫漶的碑文,并随时记录在本子上。也正是由于这种认真负责的态度,成为后来考古者足以信赖的标准“词典”。

    吴中的山山水水在李根源的心中是那样熟稔,如数家珍;吴中的先贤名士在他的心中更是鲜活起来,每到一 处,他总是四处搜寻,自己找不到就虚心请教当地人,一次找不到就来第二次,像吴梅村、金圣叹、惠栋和朱柏庐这些令他钦仰的人物的墓地,他都寻访了不止一遍,真是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啊,终于找到了,他就像了却了一桩久悬不决的心愿,虔诚地拜奠一番,仿佛与古人直接面对,他为此悲、为此喜,并为此尝尽了千辛万苦。

    记录十之九不存“亲眼所见”成不可复制历史

    一分付出便有一分回报。对于今天的人来说,李根源的《吴郡西山访古记》,已是一笔不可再生的宝贵财富。近些年,苏州人正在花大力气对老祖宗的遗产进行盘点与修缮。只是事隔多年,当年李根源所见,如今存在者十不足一,令人扼腕。

    信手拈来,便是无尽的遗憾。

    根据《吴郡西山访古记》记载,他曾冒着被湖匪绑架的危险至渔洋山考察董其昌墓,对董墓所在地提出了怀疑,并发现了一块董氏后裔争讼的碑石。又在这次调查中在尧峰山见到一杨氏墓,墓道长百余丈,有三道牌坊,认为“工作精美,所观吴西诸墓当以此为最”。

    当时在苏州西部诸山中保存明人墓葬颇多,大体上墓前都有石标、翁仲、石马、石羊、石狮、石虎。在木渎,访韩世忠墓,在神道碑西首尚存宋刻石六、明刻三、清刻四。韩祠享堂中还有林则徐书楹联。在观看木渎堞楼建筑中,记叙明朝苏州人抗倭,歼日本兵数千于此的事迹。三月初一日,上穹窿山,适逢香期,上山烧香者二三千人,他打听到上真观设醮坛,每六十人一组,每坛收费二百四十元,日有四坛。留下的这份记录,也可以作为后人研究佛门经济史的一份资料。在访问光福贤首教寺(古铜寺)时,除了记述唐、宋遗物外,还看到寺僧保存的本观镇山翰墨二卷,有寺图、佛像,更有明、清两代名士疏跋,又有近人翁同龢、洪钧等题跋,李氏在其卷末也题了观款,当然也是一件珍贵文物。李根源写就这本《吴郡西山访古记》,当时就有人称道:“胸中掌故比吴郡诸宿尤为翔实”,只是如今当年所见已十之九不存。

    史料价值不容低估为民国“珍本”

    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李根源的这番详细的“盘点”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其实地考察后的著述《吴郡西山访古记》,堪称是一部实地考察、记述详细的访古调查报告。 1984年,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启动,亲自参与此次普查的朱玉华证实,苏州文物部门对吴县西部山区的文物普查便是据此为蓝本。苏州考古所书记、副所长张照根更表示,李根源可谓是苏州现代访古第一人,而重走李根源访古路更成了考古人的梦想。

    在苏州博物馆资料部工作的褚盟萌曾对这些资料进行梳理,在他看来,这寄托着李氏父子两代对苏州深厚的感情和对苏州博物馆的关爱,弥足珍贵。《吴郡西山访古记》是民国时期记载文物古迹最有价值的一本书,记载了李根源所亲见的古墓葬、古建筑与古文物。同时也记录了苏州当时的农村情况和社会风尚。此书不仅为今天苏州普查文物提供了重要线索,而且对于研究二十年代吴县农村情况和社会风尚,具有重要史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