钯银合金烤瓷牙的价格:zui高考历史比较专题综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5:30:22

高考历史比较专题综述

宋竹方   2005-6-1

2005年的高考即将来临,希望这篇文章的赘述能够为参加今年历史学科高考的高三同学就主观题题型中的比较题答题分析作一引导。不当之处希望批评指正。

基本类型

1.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这是从比较对象所涉及的时空角度进行分类,是两种最常用的比较方式。

纵向比较主要是从时间角度,对同一民族、同一区域、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发展层次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如,中国近代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比较,大革命与辛亥革命的比较,印度近代史上历次民族解放运动的比较,两次世界大战的比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的比较等。

横向比较主要是从空间角度,对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如,太平天国运动与印度1857~1859年民族起义的比较,中国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美国废除黑人奴隶制和俄国废除封建农奴制的比较,二战后德、日两国经济发展的比较等。

2.宏观比较和微观比较。这是从比较对象所包含的内容角度进行分类。

宏观比较是站在历史的整体角度,对不同历史现象进行贯通的或者高度概括的比较,其目的是获得对历史系统的规律性的认识。如,中西方封建制度的比较,鸦片战争前二百年中国和英国历史的比较,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等。

微观比较是站在历史的特定角度,对各种特殊的历史现象或局部的、个别的历史问题进行具体的比较。对具体历史过程中的经济、政治、思想各个不同侧面的比较,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观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比较都属于微观比较。如孙中山、陈独秀两位思想家政治观点的比较,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的比较等。

3.事实比较和反事实比较。这是从比较对象历史真实性的角度进行分类。事实比较是对已经发生的真实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通常情况下,历史比较都应是事实比较。反事实比较是在比较命题中假设一部分与史实不符的因素,然后进行比较。常用的技巧是增加或减少某些因素,创设“虚拟前提”。如增加某些因素:“如果西方大国有力地制止了法西斯国家的局部扩张,就有可能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事实上,西方大国并没有制止。增加这一前提是为了分析其作用,通过反事实比较,认识绥靖政策的危害;减少某些因素:如果没有天京变乱,太平天国本可以成功;如果不存在黑人奴隶制,就不会发生美国内战。这些命题人为地取消了历史上实际发生作用的因素,目的是为了证实和衡量该因素的作用,通过反事实比较,深化对历史现象的认识。

4.一般比较和特殊比较。这是从比较命题所提供条件的角度进行分类。命题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比较对象都是明确的,我们称之一般比较;只有一个比较对象的,则为特殊比较

一般比较由比较对象、比较项、比较要求、比较目的四部分组成。其标准模式是:从XX方面,比较X和X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说明X。如,试从背景、斗争对象、主要参加者、领导力量、结果等方面(比较项),比较19世纪50年代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和印度民族起义(比较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要求),并指出它们失败的根本原因(比较目的)。

特殊比较主要有三类:(1)特点类。如,中国抗日战争有哪些特点?第三次科技革命有何特点?这类命题没有明确的比较对象,粗看像分析题,其实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概括出特点。抗日战争的特点可从它与中国以前的反侵略斗争的比较中得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也只能从它与前两次科技革命的比较中得出。(2)对比类。如,太平天国运动与以往的农民战争有哪些不同之处?甲午中日战争前后,帝国主义的侵华方式有何变化?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内容有何变化?工业革命前后,列强对外扩张的目的、方式和结果有什么不同?这类命题实质是要求比较不同点。(3)“最”字类。如,第一国际成立对国际工人运动最主要的影响是什么?罗斯福新政最深远的影响是什么?这类命题要求在同一历史现象内部诸因素中,通过比较,辨别主次,得出结论。

主要条件

第一,要掌握尽可能多的历史知识。第二,所比较的事物必须是可比的。其材料必须是同类的,同一范畴的,采用同一标准的,处理方法也是相同的。一般在以下的几种条件下是可比的:具有并列关系的历史事件、历史概念,如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具有对比关系的历史事件、历史概念,如抗日战争时期中共的全面抗战路线和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不同时间条件下有变化的同一历史事件、历史概念,如均田制可以从北魏、隋、唐等时期进行比较;不同空间条件下有变化的同一历史事件、历史概念,如法家思想在韩国、楚国与秦国的变化可以进行比较。第三,必须有正确的观点进行指导。

基本原则

1.相关性原则: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要有可比性,才可能进行比较。

2.对应性原则:进行比较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必须有对应的比较点,即比较项。一般对历史人物的比较要从社会背景、思想主张、主要活动和评价等方面进行;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要从他们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及影响诸方面去比较。

3.重点性原则:历史比较思维是多方位多层次的,但并不是不择要领,而是要有重点地进行比较。

4.时代性原则:要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与事件、人物所处时代的特征、发展的主流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得出有价值的结论,这样的比较才有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第一步:确定命题。

第二步:个案分析。如德国和意大利统一的比较。要先把两国统一运动的前因后果尽可能理清。

德意志统一。背景:(1)分裂与经济发展的矛盾;(2)普鲁士的优势;(3)俾斯麦的“铁血政策”。经过:(1)1864年普奥对丹麦的战争;(2)1866年普奥战争;(3)1870年普法战争。评价:(1)作用;(2)局限性。

意大利统一。背景:(1)分裂与经济发展的矛盾;(2)撒丁王国的优势;(3)加富尔的富国强兵政策。经过:(1)1859年意法对奥战争;(2)1861年两西西里统一,意大利王国建立;(3)70年代初最终统一。评价:(1)作用;(2)局限性。

第三步:综合比较。其思维过程大致是:(1)明确比较对象;(2)确定比较项;(3)寻找异同点。历史现象发生前的比较项主要有历史条件、原因、背景、导火线等。历史现象本身的比较项主要有人物、内容、经过、方式等历史现象发生后的比较项主要有结果、性质、意义、作用、局限性、影响、危害等。这么多的比较项没有必要全部都进行比较,根据需要和可能,确定几项即可。有些命题只要求比较相同点或相异点,有些兼而有之。没有明确要求的命题,相同点和不同点都要比较。

本例比较对象和比较要求都已明确,比较项未作规定,我们可以按前因后果的顺序确定比较项,得出异同点。相同点:(1)根本原因都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要求结束分裂状态;(2)都有一个核心邦国;(3)都有一个杰出人物;(4)统一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5)都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不同点:(1)德意志是完全通过王朝战争来实现统一的,而意大利除了主要由撒丁王国领导进行统一运动外,加里波第领导志愿军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解放了两西西里,统一了意大利南部;(2)德意志统一过程中的三次王朝战争,只有普法战争是法国先侵略普鲁士,普鲁士在普法战争初期具有反侵略的性质,而意大利统一运动的重点则是驱逐奥地利在意大利北部和中部的势力,还具有民族解放运动的特点。

第四步:揭示规律。常见的命题有“谈谈你的认识”、比较“说明了什么”等。这种“下结论”、“谈认识”、“作说明”,要求论从史出,并以唯物史观为指导。

从本例比较结果中,我们可以认识到:(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2)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不可忽视。(3)国情决定统一方式。

精典分析

秦、隋两个不同朝代的比较可以作为一对典型的范例。它们都在我国历史上占有突出的重要地位,它们二者又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一)秦、隋都是我国历史上比较短命的王朝。秦自秦始皇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开始,到公元前206年,共存在16年时间;隋从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隋称帝开始,至618年李渊建唐,取隋而代之为止,共存在了38年。

(二)秦、隋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大统一。秦统一前,是春秋战国的诸侯纷争局面,人民深受其害,渴望统一。由于封建制生产关系兴起,地区经济联系加强,统一市场开始形成,为国家统一创造了物质条件。民族融合,民族共同体形成。秦变法后的力量发展超过六国,因而在秦王赢政时,兼并六国,实现了第一次大统一,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隋建立前,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南北对峙分裂时期,人民经历长期战乱,要求统一;民族融合加快;北方力量超过南方;隋朝结束长达几百年的分裂局面,再次实现大统一。

(三)秦、隋两朝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加强统一。秦始皇统一后,政治上首建“皇帝”称号,为国家最高统治者,独揽军政财文大权,设三公九卿,推行郡县制;经济上统一货币与度量衡;文化上统一文字,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隋在统一后,政治上创立了三省六部制;经济上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和租调制并增设庸制;文化上创立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做官,打击了士族制度。秦、隋的这些制度,基本上都为其后的王朝汉、唐所沿袭,史称所谓“汉承秦制”,我们也可以说是“唐承隋制”。

(四)秦、隋都兴建了规模巨大的建筑工程,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如秦的万里长城,隋开通了南北大运河。长城与大运河虽然具有强烈的政治与军事目的,但在客观上对经济的交流和繁荣也起到促进作用。

(五)秦、隋都实行了残暴的统冶。秦的徭役和兵役、农民交纳的田租、田赋重。如阿房宫、骊山墓的修建。秦王朝刑法苛严。阶级矛盾更趋激化,最后终于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隋炀帝营建东都、开运河、伐木造船等,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发动了三次对高丽的战争。

(六)秦、隋都因暴政激起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并因之而灭亡。陈胜吴广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刘邦和项羽继续坚持斗争,推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隋王朝处于分崩离析之中,以李渊起兵反隋,建立了新的封建王朝──唐朝。

(七)秦、隋灭亡之后,继其后建立的汉、唐两代之初的统治者都接受了它们灭亡的历史教训,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其后不久出现了盛世时期。秦、隋两代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但它们到底是两个朝代,不同的地方也是很多的。具体表现在:其一、秦在统一前,是七国争雄的割据局面,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经济、军事实力增强,超过东方六国,在秦王赢政时,消除了东西的对抗,灭掉六国,实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统一。隋在统一前经历了三国两晋南北朝几百年的分裂割据时期。北方民族融合,经济、军事实力超过南方。隋朝在建立后,灭掉南朝陈,结束南北对峙分裂局面,重新实现了大统一。其二、秦朝实行残暴统治的,主要是开国皇帝秦始皇,而隋朝实行残暴统治的,则主要是第二个皇帝隋炀帝。其三、秦朝灭亡的原因,主要是暴政压迫激起了大规模农民起义,而隋朝与炀帝的暴政同时存在的,还有三征高丽的对外战争和连年严重的天灾等等。

对秦、隋二代进行比较,从中可以归纳出一系列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其一,消除分裂割据,实现国家统一,是历史潮流大势所趋,是中华民族人心所向。由于统一经济共同体的形成,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共同文化的存在,使得我国自古以来,统一一直是历史的主流。其二、统一结束分裂,统一减少战争,统一使人民有了生产生活的安定局面,所以在大一统的局面中,才有条件发展社会经济,才有经济的繁荣和国力的强盛。其三、民心的向背,是一个政权兴衰以至存亡的决定因素。一个政权的统治,不管它曾经是多么强大,只要它对人民进行过分的压迫和剥削,使人民断绝生路,以致失去民心,那它的灭亡,至多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正所谓古语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秦、隋二朝的暴政激起农民起义,以致因而灭亡的事实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事例综合

1.郑和下西洋与开辟新航路的比较

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的开辟都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二者有共同之处,但也有明显的不同。第一,从时间上看,郑和下西洋比欧洲的达·伽马、麦哲伦和哥伦布的航海早半个世纪。在规模和航海次数方面,外国与中国是无法比较的。这说明中国人民有足够的能力和胆略征服海洋。第二,从目的上看,郑和下西洋主要是政治目的,宣扬国威,内容是贡赐贸易,形式是以和平友好交往为主;西欧主要是出于经济目的,侵占海外殖民地,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第三,从影响和后果来看,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同亚非国家人民的友谊,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赏赐式的贸易是违背经济规律的,给明政府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成长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同时,其规模、影响越来越大,为后来大规模的殖民扩张打下了基础。

2.17-18世纪中西方状况的比较

17-18世纪的东方(主要是中国)与同时期的西方比较,可以得出西方的优势已经形成,东、西方的均势被打破的结论。政治上:西欧的君主专制是建立在与资产阶级联盟的基础上的,对资本主义经济实行扶植和保护政策;中国则是君主专制强化并达到顶峰,自然经济难以解体,同时又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外:西方在地理大发现后,迅速走向世界,进行海外扩张,进行资本原始积累;中国对外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海外贸易。意识形态领域:西方经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为资本主义发展注入精神动力,解除了精神枷锁;中国维护、加强传统的儒教,大兴文字狱,束缚了思想,遏制了社会进步。总之,通过比较得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西方率先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中国则逐步走向衰落。

3.洋务派与鸦片战争中的抵抗派的比较

抵抗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二者有明显的区别:(1)从目的上看:鸦片战争中以林则徐为代表的抵抗派提出向西方学习的目的是学习西方的长处以加强国防,抵抗外国侵略,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洋务派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同外国资本主义打交道的过程中,认识到西方船炮的威力,便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但是,二者学习西方的目的有本质的区别,抵抗派学习西方的目的是抵抗侵略,并在民族自卫战争中付诸实施;洋务派之中虽不乏抵抗侵略的有志之士,然而他们的头面人物搞洋务的根本目的还在于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力主“借师助剿”,而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妥协退让。(2)从内容和实践上看:抵抗派和洋务派学习西方的内容都是西方的先进技术。但是,抵抗派由于受到种种压抑和打击,以及客观条件的限制,他们的主张未能实现;洋务派由于客观形势的变化,其主张付诸实施,在中国掀起了长达30年之久的洋务运动。(3)从作用上看:二者主张学习西方,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抵抗派没有也不可能提出一条改造社会的有效方案,洋务派也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4.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比较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是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抗日的主战场,是中国抗战的重要特点之一。这是由当时中国的特殊国情所决定的。

相互关系:两个战场的关系实际上是国共两党携手合作关系的一部分。他们是相互依存的,其目标都是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在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抗击了侵华日军的主要兵力,从战略上掩护了敌后战场的开辟。可以说,在战略防御阶段,没有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抗战,就没有共产党在敌后战场的迅猛发展;就不会使日本“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计划彻底破产;而没有敌后战场的迅猛发展,就没有战略相持阶段的迅速到来。在战略相持阶段,正面战场仍坚持对日作战,但战略地位日益降低,敌后战场在全民族抗战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国共双方在战役或战斗中的配合日益减少,但两个战场仍保持着互为支持的战略配合关系。可以说,在相持阶段,若没有正面战场的继续抵抗,就没有敌后战场反“扫荡”斗争的胜利;而没有敌后战场反“扫荡”斗争的胜利,正面战场就不可能坚持抗战到底,战略反攻也就不可能迅速到来。从1944年4月开始,正面战场又重新成为日军战略进攻的重点,在正面战场节节败退时,敌后战场展开了仍属游击性质的局部反攻。这时,两个战场的对立和各自的独立性更为突出,但战略上的相互配合一直维持到抗战胜利。总之,两个战场相互配合、互为依存的关系一直贯穿整个抗战时期。

相互区别:(1)抗战路线不同:前者推行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后者实行动员和依靠全民族一切力量的全面抗战路线;两条抗战路线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抗战,而造成这种区别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由于两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2)依靠的武装力量不同:前者是国民党政府的200万正规军;后者是中共领导指挥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抗日武装,还有民兵。(3)战场范围不同:前者在国民党政府的统治区域划分若干战区,阻击敌人的进攻;后者是在日军占领区内创建若干抗日根据地,把敌人后方变成抗日前线。(4)作战规模和方式不同:前者多是兵团大会战,打的是阵地防御为主的正规战;后者是小规模伏击战,打的基本上是游击战和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5)战略地位不同:前者在战略防御阶段起主导作用,是抗战的主战场;后者在战略相持阶段起主导作用,逐步上升为抗战的主战场。

两个战场的作用:在政治上保证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致破裂,在军事上保证了抗日战争成为一场持久战。

5.国共两次合作的异同点

相同点:(1)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里,都面临共同的强大敌人。(2)都是在中共的推动下,共产国际的积极促成下实现的。(3)都经历了复杂的内部斗争,其焦点是阶级利益支配下的领导权问题。(4)都大大推进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不同点:(1)背景不同:前者是封建军阀割据,阶级矛盾尖锐;后者是中日民族矛盾已成为最主要的社会矛盾,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生死关头。(2)合作对象有异:前者是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后者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亲英美派。(3)政治基础不同:前者是新三民主义,后者是共同抗日。(4)斗争对象不同:前者要打倒北洋军阀,后者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赢得民族解放。(5)合作方式不同:前者是党内合作,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后者是党外合作,双方各有自己的政权、军队和地区,即没有一个统一的正式的组织机构,也没有一个两党都承认的正式的政治纲领。(6)合作的阶级基础有异:前者是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后者包括一切赞成抗日的阶级和阶层,具有广泛的民主性。(7)中共对领导权的态度和斗争策略不同:前者不重视甚至放弃领导权,以退让求团结;后者坚持领导权,以斗争求团结。(8)作用和结果有异:前者推动工农运动发展,保证了北伐战争胜利进军,但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后者坚持到抗战胜利,成为抗战胜利的保证。

6.农村革命根据地与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异同

相同点:(1)战略构想:都是面对敌强我弱的形势,试图通过“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最终取得革命胜利。(2)发动群众:都是着眼于到农村发动和依靠群众,壮大革命力量。(3)根据地建设:都是通过发展生产、政权建设、武装民众等方式巩固和建设根据地。

不同点:(1)指导思想:前者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后者是全面抗战路线。(2)斗争对象:前者是国民党反动派;后者是日本侵略军、顽固派、伪军。(3)分布地域:前者主要在江南地区;后者主要在华北地区。(4)政权性质:前者是工农民主专政政权;后者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的抗日民主政权。(5)武装力量:前者是共产党独立领导的工农红军;后者是经国共协议按国民革命军序号改编的八路军、新四军。(6)最后结果:前者因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根据地大部分丧失,红军被迫长征;后者在抗击侵华日军和伪军的激烈斗争中,得到壮大和发展。

7.农业合作化与人民公社化的比较

农业合作化与人民公社化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的两次重大调整,二者发生的背景、内容、影响有明显差异。从背景和原因来看:(1)1953-1956年底,我国在农村进行了农业合作化运动。当时我国经过1949-1952年三年经济恢复时期,新政权得到巩固,国民经济根本好转,党和人民面临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迫切任务,需要把发展生产力和调整生产关系有机地结合和统一起来;同时,农村土地改革后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出现了新的两极分化和剥削现象。要解决上述问题,只有把个体农业引向社会主义大农业,实现农业合作化。(2)人民公社化运动是1958年我党在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在经济建设问题上“左”倾错误发展的结果。1958年,毛泽东和党的一些领导人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力发展,因此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过程和内容来看:(1)农业合作化运动是按照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经过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的过程实现;其核心内容是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农民私有制转变为集体所有制;由一家一户的个体经营转变为集体经营。(2)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大跃进”中一哄而起的,其核心内容是扩大公有化规模、提高公有化程度,其显著特点是“一大二公”、“一平二调”,即公社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公社范围内,贫富拉平,甚至实行平均主义供给制,刮“共产风”。

结果和影响来看:(1)农业合作化的实现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使五亿多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历史上是巨大的进步。它使个体小农经济成为集体所有制经济,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也促进了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城市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人民公社化实现了政社合一。因权力过分集中,基层生产单位没有自主权,没有生产责任制,分配平均化,严重地脱离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遭到巨大破坏,造成了农村经济陷入混乱状态和长期停滞。

8.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业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的比较

(1)生产资料所有制根本不同:在农业合作化前,土地等生产资料归个体农民私有,实行的是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建立在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之上,土地和生产资料所有权归国家和集体,农民只是享有经营和使用权。

(2)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方式不同: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属集体统一管理,在集体统一规划下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只是单纯的以农民个体力量进行的一家一户的落后的生产方式。

(3)产品的分配方式不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贯彻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不存在按劳分配和集体提留。

(4)发展后果迥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仅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改革农业经营结构,有利于我国农业的商品化、现代化。而合作化之前的农民个体经济的经营方式落后,个体力量薄弱,亦无法采用农业机械和新技术,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9.台湾问题与南北朝鲜、东西德问题的区别

第一、问题的产生不同:后两者是二战和冷战的产物,它们是根据二战期间或二战以后的一系列国际协议形成的。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遗留下的问题,二战胜利后,中国政府已恢复了对台湾的主权。

第二、领土和主权的性质不同:后两者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领土和主权分属两个独立国家,都是联合国会员国。而台湾和大陆的领土主权未分割,其本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第三、问题解决的原则和立场不同:德国统一是通过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努力,经过谈判达成统一的协议。朝鲜南北方的统一由于外国势力的干涉进程缓慢。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必须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前提下,由中国人民按“一国两制”的构想自己来解决,绝不允许外国势力加以干涉。

10.关于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

相同点:(1)原因相同:三国爆发革命的原因都是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了阻碍,资产阶级为掌握政权,发展资本主义而发动革命。(2)领导阶级相同:三国的革命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3)革命动力相同:人民群众在革命中都起了推动作用。(4)结果相同:三国的资产阶级都取得了胜利,掌握了政权,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不同点:(1)原因不完全相同:英国革命是为了推翻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美国革命是为了推翻英国的殖民统治;法国革命是要推翻波旁王朝统治。(2)领导阶级不完全相同:除了资产阶级领导革命外,英国还有新贵族,美国还有种植园奴隶主阶级,法国还有自由派贵族参加对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3)特点不同:英国建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执政的君主立宪制度;美国独立战争既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又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法国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最大、最彻底、最典型的资产阶级革命。(4)意义不同:英国革命揭开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开辟了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美国独立战争摧毁了英国的殖民枷锁,赢得了国家独立;法国革命扫荡了国内的封建势力,动摇了欧洲其他国家封建制度的基础。

11.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比较

(1)从历史背景来看:文艺复兴发生在14-16世纪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启蒙运动发生在17-18世纪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时期。当时西欧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强大,拥有了雄厚的经济力量,为推翻旧制度,资产阶级必须制造舆论。(2)从思想主张来看:文艺复兴把斗争矛头主要指向基督教会,强调人性。启蒙运动把斗争矛头既指向基督教会,又全面指向封建制度,强调理性。启蒙运动是对文艺复兴运动的继承和发展,启蒙运动思想家的反封建主张比人文主义者的思想主张更系统、更全面。(3)从影响来看: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是世界近代史上两大思想解放运动,都为新兴资产阶级取得政治、经济上的统治地位作了思想上的准备。文艺复兴所反对的是天主教神学思想,对后来的启蒙运动有直接的影响。启蒙运动所反对的是封建专制制度,所追求的是符合人的“理性”的新思想、新制度,它不仅为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做了舆论准备,而且为新制度的建立谋划了蓝图。启蒙运动在政治上产生的巨大影响是世界范围的,它的直接后果就是掀起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潮流,为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取得胜利作出了思想动员。

12.19世纪末中国的维新变法思想与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的比较

(1)相同点:都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主张政治上兴民权。

(2)不同点:其一、作用不同。法国启蒙思想为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作出了充分的舆论准备,成为强大的思想武器,革命摧毁了封建制度,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中国的维新思想则促成了戊戌变法,并力图改变中国的现状,以实现独立、进步和富强,但变法却如昙花一现,很快夭折了。其二、原因不同。19世纪末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远不如18世纪的法国,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突出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因而维新思想缺乏坚实强固的社会基础,其革命性远逊于法国启蒙思想;同时,法国启蒙思想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完整的体系,而维新思想则是在中国社会封建传统十分顽固和民族危机急剧加深的条件下仓促形成,缺乏比较成熟的理论基础。

13.美国两次资产阶级革命的比较

(1)从起因上看,北美独立战争是由于美利坚民族的形成,北美经济的发展与美国宗主国的殖民压迫之间的矛盾引起的;南北战争是因为北方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和南方的奴隶制种植园经济这两种不同的经济形式的矛盾引起的。(2)从性质上看,都带有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但独立战争具有民族解放的性质;南北战争则带有内战的性质。(3)从阶段特征看,独立战争属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处在工场手工业阶段;南北战争则处在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时期,处在资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其统治的时期。(3)从影响上看,都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前者使美国摆脱了英国的殖民枷锁,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了道路;后者废除了奴隶制度,进一步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14.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成败原因分析

(1)社会背景不同:其一、日本明治维新,农民的起义和市民的反抗斗争持续而猛烈,中下级武士对现实的不满增强。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其二、中国的封建统治危机虽然十分严重,但由于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还比较强大。(2)领导力量不同:其一、尽管日本资产阶级尚不成熟,但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下级武士充当了倒幕运动的领导。其二、中国的维新派力量脆弱,仅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加之守旧势力强大,因而改革不能成功。(3)政策措施不同:其一、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其二、在中国戊戌变法中,尽管光绪帝也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势力并未掌握政权以及守旧势力强大,根本不可能实施。(4)国际环境不同:其一、日本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中期,当时世界还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夺取殖民地的高潮尚未开始。由于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的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其二、中国戊戌变法已是19世纪的9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中国成了列强瓜分的对象。这时帝国主义列强也决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维新运动很不利。

15.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评价

十月革命后,从1918年春到1920年底,在国内战争的条件下,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意图在一个落后的小农生产占优势的俄国,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实践证明,这一设想是行不通的。1921年,实施新经济政策,采取进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政策。实践的效果比较好。(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苏俄面临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干涉以及极为困难的经济形势时实行的一种特殊的政策,是带有明显的军事性的非常政策,它对于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方面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它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阶段。(2)新经济政策所反映的是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这一社会发展规律。它着力于发展商品生产,活跃市场经济和自由贸易,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新经济政策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16.美德两国为摆脱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采取的两种不同方式的原因及影响

不同方式:美国采取新政,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德国实行军事化的经济干预和调节,建立了一整套军事化经济调节机构,实行法西斯独裁统治。

原因:(1)德国具有浓厚的军国主义传统,美国具有强烈的民主传统;(2)德国是一战的战败国,经济基础薄弱,资产阶级急于用极端方法来摆脱危机;美国经济实力雄厚,承受力强,可用国家干预的办法摆脱危机。(3)德国社会矛盾尖锐,纳粹党被看作是镇压革命的理想工具;美国的阶级矛盾尚未危及资产阶级统治。(4)希特勒和罗斯福的个人作用。

影响;⑴德国成为世界大战的策源地,给自身和人类造成了空前的灾难;⑵美国经济恢复,阶级矛盾缓和,保留了民主制度,为后来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创造了条件。⑶新政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成功尝试,为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开创了一种新的模式。

17.20世纪30年代西方国家反危机措施的比较

背景方面的共同点是:面临的严重经济危机相同,面临的政治危机相仿,面临的自由放任理论危机相似。不同点在于:经济危机的严重程度、政治危机的深度和广度不同。

反危机措施和方法方面的共同点是:都加强了国家的干预政策,各国都力图转嫁危机到国外。不同点是:(1)干预的方法和重点不同:如失业问题,美国通过举办公共工程和社会保险;德日则通过大规模的公共工程和扩军备战。(2)干预的程度不同:美国为全面干预型,重在获得经济效果,带有试验性;德日则是强制性的强化干预型,重在取得政治效果。(3)干预的道路不同:美英法是在维护自由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的国家干预,是一种正常的干预道路;而德、日、意国家的干预,都走上了不正常的法西斯统制经济的轨道。

他们的共同点都是为了维护垄断资本主义统治,都是为了度过经济危机。不同点在于:有维护自由资本主义制度和维护法西斯主义制度之别;在反危机的后果方面,美德影响最大,英国影响较小;就政治和社会影响而言,新政开了非法西斯式的强化国家干预经济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先河;德国和日本的影响则表明大危机和世界大战相连。

18.关于两次世界大战特点的比较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一战相比,除战争规模更大,给世界带来的人力、物力上的损失更大以外,还有两大突出特点(1)两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不一样:一战爆发时,世界上只有一个资本主义体系:二战爆发时,除资本主义体系外,还有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德意日和英法美帝国主义国家都与苏联有矛盾;德意日与英法美之间也存在着尖锐的矛盾;面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英法美不得不与苏联结盟,对抗法西斯势力的扩张,直到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2)战争的目的和性质不同:一战时交战双方的目的主要是瓜分殖民地,争夺市场和原料产地。二战时,法西斯国家不仅要打败对方,而且要在战败国内建立法西斯制度。一战是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而二战始终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19.雅尔塔体系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异同

相同点:(1)都是在世界大战破坏了原有的世界体系的基础上而建立的;(2)都通过一系列会议确立基本原则,建立了各主要国家重新瓜分世界和划分势力范围的国际体系;(3)都是大国意志的体现,其形成体现了大战前后各大国力量对比的消长变化,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4)都随着主要国家主导力量的消失而走向瓦解

不同点:(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体现了英法美等多个帝国主义大国的意志;而雅尔塔体系体现了美苏两国的意志;(2)前者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而后者则是帝国主义大国与社会主义大国的暂时妥协;(3)前者是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后者则超出了欧洲的范围;(4)前者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的基础之上,必然随着德国等的崛起而瓦解;而后者则是战胜国之间的妥协,必然随着一方的解体而瓦解;(5)前者的主要矛盾是战胜国与战败国及战胜国之间的矛盾;而后者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6)维系前者的国际组织是国联;维系后者的国际组织是联合国

20.关于第二次科技革命与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的比较

共同点:第一,都大大促进了所有国家和地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变化。发达资本主义由一般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落后国家或地区自觉地(如19世纪70年代的日本;20世纪后半期的发展中国家)或被迫地(如独立前的广大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接受两次革命的影响,也都程度不同地加快了自身的社会发展进程。第二,都有作为次要方面的消极影响,而且这些消极影响的扼制和克服在一定程度上又都依赖于科技革命的深化和新科技革命的发生。第三,都促进了科学、技术、生产三者的结合和统一

不同点:

第一,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程度不同。(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世界工业总产值在1893年-1913年间增长31.44倍,年平均增长率为4.6%;而在1913-1938年间仅增长52%,年均增长率不到1.7%。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的1946-1970年产值增长4倍,年均增长率6%;70、80年代的“滞胀”阶段增长率有所下降,但也从未出现20年代末、30年代初那样的大波动。)

第二,改变产业结构的内容和方向不同。第二次技术革命使发达国家的第二产业──工业总产值超过了第一产业──农业总产值;而第三次科技革命后,这些国家的第三产业──信息和服务业的总产值都跃居榜首了。

第三,导致阶级结构和社会制度演化的后果不同。第二次科技革命使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高涨,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宣告诞生,而第三次科技革命导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社会保持基本稳定。社会主义苏联曾经充分发展了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果,但在以后政策失误,导致社会主义制度发生重大挫折。中国面临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和挑战,奋力进取,发展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第四,建立的国际关系格局特点不同。第二次科技革命加剧了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使之在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的斗争中,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第三次科技革命却大大制约了战争的因素。90年代以来全球一体化和区域协作逐渐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以和平共处、平等互利作为处理关系的准则,成为普遍的共识。

第五,形成的社会主导意识和生活方式不同。第三次科技革命后形成了以下全新概念:知识经济兴起;科技兴国,科技强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立国之本。生活方式上,第二次科技革命只是延长四肢、增进力度的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却是部分取代人类脑力劳动的革命。

试题训练

1.汉承秦制,唐袭隋规,都出现了盛世。然而,秦朝与隋朝却二世而亡,其主要原因是

A.周边少数民族入侵   B.统治集团内讧变乱
C.宦官擅权外戚临朝  D.横征暴敛苛政黩武

2.元朝和清朝为加强对台湾地区的管辖而采取的相同措施是

A.设置行政机构       B.抵御外国入侵       C.实行改土归流      D.册封宗教领袖

3.清政府内部洋务派和顽固派之间的根本分歧在于

A.要不要维护封建的政治制度B.要不要维护封建的伦理纲常
C.要不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 D.要不要抵抗列强的侵略

4.大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A.都有共同的政治纲领B.均采取党内合作方式
C.全具有反帝反封建性质 D.皆有各阶级阶层广泛参加

5.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

①主要发生在基础工业和重工业领域②科技含量大为提高③推动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④确立了资本主义在世界的统治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④  D.②③④

6.与欧美相比,日本工业革命的不同之处在于①由国家主导进行②两次工业革命交叉完成③国营企业比例不断增大④基本清除了生产关系中的封建因素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先后掀起三次斗争高潮。据此回答7-9题:

7.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

A.斗争的侧重点上  B.失败的根本原因上    C.失败的客观原因上    D.运动的阶级基础上

8.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A.光复会  B.国民党  C.同盟会  D.中华革命党

9.“一二·九”运动与“五四”运动比较,共同点是①由中国共产党领导②背景是面临民族危机③以青年学生为先锋④始于北京,后扩大到全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的爱国救亡主张不尽相同。例如:维新派大力宣传“优胜劣汰”的社会进步理论,说“吾既自居于弱昧,安能禁人之兼攻?吾既日即于乱亡,安能怨人之取侮?”义和团的一份揭贴则说:“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升黄表,焚香烟,请来各等众神仙。……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一概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

回答:对于当时中国民族危机的原因和挽救民族危亡的途径,维新派和义和团持何种不同观点?两种观点各具有什么积极意义和局限性?

11.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法两国已形成一套较为健全的议会民主制度。请分别说出这时俄国和日本的政治体制是怎样的,与英法的主要差异是什么?从这四个国家由封建主义过渡到资本主义所走的道路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历史原因。

[说明]答题时要概括论述,不要罗列具体过程。

 

[参考答案] 1.D 2.A 3.C 4.D 5.A 6.A 7.A 8.C 9.D

10.维新派认为造成当时中国民族危机的原因主要在于中国社会制度的落后,以及由此带来的国家贫弱。只有通过变法维新,发展资本主义,求得国家富强,才能挽救民族危亡。义和团认为当时的民族危机是由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必须通过武力反抗,将它们赶出中国。

维新派观点的积极意义在于:它认为只有通过自身的社会改革,中国才能从根本上求得富强和独立;但它不主张正面抗击帝国主义的侵略,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义和团观点的积极意义在于它主张正面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其局限性在于它不包含进行国内社会改革的内容,还带有蒙昧迷信和笼统排外的倾向。

11.(1)俄日体制:俄国为沙皇专制,日本为天皇制。

(2)主要差异:英法为民主政治体制,俄日为专制主义体制。

(3)历史原因:英法的过渡道路是资产阶级革命,对封建制度改造比较彻底;俄国的过渡道路是1861年改革,日本的过渡道路是明治维新,两者都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对封建制度改造程度的不同是造成差异的主要历史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