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管椅子设计创始人:“猪政策”与涨价逻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0:55:39

         CPI是什么?消费价格指数,英文是Consumer Price Index。不过中国CPI还有另外一个叫法——“中国猪指数”,China Pig Index。

这是因为猪对中国CPI影响太大,以至于人们不得不对猪尊敬有加。在CPI样本构成里,食品所占比重较大,其中猪肉价格变化对食品乃至整体物价水平影响最为显著。

最新数据显示, 6月CPI同比上涨6.4%,其中猪肉价格上涨57.1%,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1.37个百分点。至少在未来几个月,CPI都会是猪指数,猪对价格的影响力都会存在。

猪肉价格为什么上涨呢?其中有猪周期因素影响,此外还有成本推动因素,但主要原因还在于周期循环。农业专家认为,一个猪周期大概三年多时间,其过程为:肉价上涨——存栏增加——价格下跌——存栏减少——价格上涨。

这是典型的产业周期性变化过程,引导力量就是价格。价格这个看不见的手,指引猪的生产方向。由于中国养猪产业集中度低,养殖户分散,个体理性最终造成产业的集体不理性,这就是猪周期不断循环的原因。如果打破这个怪圈,那么增加养殖集中度,是最好的办法。

在猪周期过程中,政府迫于物价压力,常常采取干涉手段。比如在猪肉价格上涨时,增加养殖补贴。这种作法当然是反周期手段,看似可以在短时间内刺激供给,进而平抑肉价,但实质上很可能加剧猪周期波动。原来猪肉价格是市场指引力量,养殖户看到肉价上涨了,就会增加存栏数量。因为考虑到历史惨痛经验,养殖户很可能稳步增加存栏量。但政府补贴刺激后,养殖户认为可以即时得到补贴收益,那么就可能大幅增加存栏数,这无疑会为下一次价格暴跌打下新的基础。所以,补贴给猪的政策是愚蠢的。放开价格,将补贴直接交给低收入者,其实可以起到更好效果。

政府的“猪政策”往往只考虑一时,所以历史只好循环往复。市场希望价格稳定,但猪在折腾。

“中国猪指数”似乎告诉我们一个物价上涨的逻辑,即CPI上涨主要是猪肉价格上涨,而非全部消费品价格上涨。因而统计局官员告诉大家,物价是结构性上涨,不是全面上涨。不久前在搜狐读书会上,有经济学家也支持这个观点。

真实的逻辑是这样吗?猪肉价格上涨,肉制品价格上涨,食品价格上涨,劳动成本增加,工业制成品价格上涨。这应该是一个价格动态上涨的过程,也就是结构性变化的过程。如果你把结构性问题看作是静态的,那就会只看到部分商品价格上涨。如果看作是动态的,则会看到价格先涨和后涨的关系。

有经济学家认为目前通货膨胀没有那么厉害,其理由就是工业品产能过剩,供给大于需求,因而价格总水平不可能上涨。这种看法,其实也是静态地看问题。中国产能过剩不假,但受西方“去杠杆化”和中国泡沫经济影响,一些中小企业放弃了实业投资,产能问题出现新的变化。在实体经济平均利润率较低情况下,很难看到企业会增加投资。

随着全球经济复苏,过剩的出口产能缺口也有所消化。即便出口产能缺口依然存在,那么就一定确保这部分产能能够让国内市场消化吗?不能,因为国内外消费结构不同,厂商国内销售渠道又受到限制,因而出口产能不一定能转移到国内。

真实的经济逻辑是,有需求的产能并不过剩,无需求的产能正在淘汰。所以,如果动态看问题,结论可能是,尽管短期有工业产能过剩问题,但产能过剩并不意味着总产出不会下降,因为外需下降了,相对应的供给必然减少,而过剩产能惨遭淘汰,也是中国经济转型应有题中之义。

货币主义观点是,通货膨胀终究是一种货币现象。过度增长的货币存量最终要反映在物价总水平上。尽管有的物价后涨,但价格总水平终究会上涨。即便处于价格下降通道中的产品,也会因货币因素导致价格下降速度减缓,这不也可以视作另类的价格上涨吗?

政府之所以对养猪问题大动干戈,是意识到肉价上涨会产生联动作用,所以“猪政策”是为了应对通胀。但不解决货币增发问题,单靠养猪并不能抑制物价整体水平上涨,毕竟通胀是货币现象,而不是猪拱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