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泊松比:国际新闻 2011-7-16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9:24:42
国际新闻
国际热点
1.英国拟限制配偶移民
2.巴黎阅兵庆法国国庆
3.南非面临不平等危机
4.利封杀意石油企业
5.美遭最严重网络袭击
6.中国将取代美成霸主
7.印孟买再遭连环爆炸
8.英窃听门遭穷追猛打
9.塔利班致大量平民死
10.希腊评级全球垫底
五角大楼发布首份网络战略 重在威慑阅读原文

来自:腾讯网  10小时前

美国国防部常务副部长威廉·林恩称主动防御战略“压倒一切的重点”是威慑。
美国国防部14日发布首份《网络空间行动战略》,把网络空间列为与陆、海、空、太空并列的美军“行动领域”。该战略突出“主动防御”,以保护美军及关键基础设施网络的安全,“保留”以军事力量回应网络攻击的权利。
不过,文件没有提及美军“进攻性网络武器”,如蠕虫病毒和“数字假情报”。
重在威慑
五角大楼当天在首都华盛顿国防大学发布《网络空间行动战略》,公开的解密部分只有13页。国防部常务副部长威廉·林恩说,网络战略由“五大支柱”组成。
按照林恩的解释,主动防御战略“压倒一切的重点”是威慑,即让袭击者认识到,网络攻击不会给他们带来“任何好处”。
他声称,正如美军会抵御来自海、陆、空等领域的攻击,“我们必须同样准备好回击来自网络空间的敌对行为”。美国“保留回应严重网络攻击的权利,会在我们选择的时间和地点作出相称且正当的军事回应”。
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副主席卡特赖特当天暗示,新网络战略不会明言美国将以军事行动回应网络攻击,但未来计划会包含这种威慑。
如何界定以武力回击网络攻击的标准?林恩说,这取决于网络攻击的“后果”而非发起攻击的“地点”。如果攻击导致大规模破坏,包括生命损失和严重经济损失,总统将“考虑他拥有的所有手段”。
网络军事化?
虽然林恩等官员强调网络战略的“防御性质”,但网络战专家认为,五角大楼没有公开网络战略中许多主要部分,如进攻性网络武器。
去年下半年,名为“震网”(Stuxnet)的蠕虫病毒袭击伊朗布什尔核电站电脑系统。这是世界上首个得到公开证实的武器级软件,一些人称它为“数字制导导弹”。美国和以色列是“震网”开发者的主要怀疑对象。
文件公开部分没有提及进攻性网络武器部署或开发情况,未提到美国会在什么情况下动用这类武器。
美国国防大学教授丹·屈尔说,文件解密部分同样没有提及他的专业“信息军事行动”,如散布数字假情报。这是新一代网络武器,可摧毁电网、炼油厂和其他电脑控制的基础设施。
五角大楼原定去年年底发布网络战略。《华盛顿邮报》报道,白宫要求斟酌和修改一些重要措辞,以免引起其他国家对美国军事化网络空间、谋求“网络霸权”的担忧。国防部最终同意把网络空间界定为防御性“行动领域”,而非“战场”。 新华社特稿
网战5大支柱
1把网络空间列入美军行动领域。这需要采取军事行动保护网络,组织、训练和装备执行网络任务的部队。
2变被动防御为主动防御。这是美军首次采取新的“积极防御”,在网络受到影响前发现并阻止恶意代码攻击。
3保护关键基础设施。美国政府机构和私营领域合作,保护电网、金融业、运输系统等具重要军事价值的网络。
4加强与北约盟友和合作伙伴在网络空间的国际合作,构建“集体网络防御”。
5培训和提升技术。目的是削弱网络空间匿名性和网络安全防护普遍松懈给“黑客”攻击带来的便利。
相关热词:基地组织或对华下手美会飞汽车获批上路美国爆严重教育丑闻
-----------------------------------------------------------------
以上正文预览由SOSO新闻 提供,原文地址:http://tech.qq.com/a/20110716/000037.htm
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菅直人与美参联会主席会谈 称将深化日美同盟阅读原文

来自:腾讯网  11小时前
新华网东京7月15日电(记者吴谷丰)日本首相菅直人15日说,日本将致力于深化日美同盟关系,并切实推进驻日美军普天间基地的搬迁。
据日本外务省发布的新闻公报,菅直人当晚与到访的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伦会谈时说,在围绕日本的安全保障环境日益严峻的形势下,日美安保体制显得越来越重要。日本将进一步深化日美同盟关系,并根据日美联合宣言切实推进普天间基地的搬迁。
马伦说,美军的存在对日本及本地区的安全保障至关重要,美方今后将致力于加强日美同盟关系。
当天早些时候,日本外相松本刚明和马伦举行会谈。松本说,日方将在不久前日美安全保障协商委员会会议制定的新共同战略目标下,致力于推进日美安保合作。
普天间基地位于冲绳县宜野湾市中心,是驻日美国海军陆战队在冲绳岛上的两大基地之一。由于安全和噪音等问题,日本一直存在要求美国返还该基地的呼声。去年5月28日,日美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声明,表示将把美军基地迁至冲绳县名护市边野古地区。
相关热词:日整容色魔虐杀学生日小幅缩减对华援助日本流行离婚典礼
-----------------------------------------------------------------
以上正文预览由SOSO新闻 提供,原文地址:http://news.qq.com/a/20110715/001145.htm
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美越15日举行海上联合演习 美媒称意在抑制中国阅读原文

来自:腾讯网  14小时前

7月15日,美国海军“钟云”导弹驱逐舰抵达越南蚬港市仙沙港。当天,美军2艘驱逐舰和1艘救难舰开始对越南进行为期6天的交流活动。此前,“钟云”号驱逐舰刚在靠近南沙群岛的苏禄海与菲律宾海军进行了联合军事演习。
环球网记者李宗泽报道 不久前中国和越南表示将以“和平方式”解决南海问题。而据美国《华尔街日报》7月15日报道,美国和越南15日起举行了一连串的海军交流演习,报道评论说,在两国均期望牵制“更强硬”的中国的同时,联合演习显示出逐步升温的美越关系。
报道称,此次双方的军事交流演习,仅限于非军事战斗演练,所以没有上演像美国及其该地区盟友之间的军事演习。但美越演习还是体现了美国想要与东南亚国家加深军事联系的决心,特别是在这些国家均对中国怀有忧虑时。中国近年来在提升军事能力方面“花费了不少力气”。
另外,美国的战略范围还涵盖该地区其它一些国家,包括马来西亚和柬埔寨。与此同时,美国还在包括新加坡在内的国家内部署了新的硬件设施。
尽管美国官员强调此次为期一周的美越海军交流早在几个月前就已经规划,但演习还是绷紧了这些国家与中国的关系。越南曾指责中国“干扰”越南石油勘探船,菲律宾也抱怨中国船只类似的“恐吓行为”。在美军参谋长联合会议主席马伦访问中国时,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陈炳德上将11日指出,考虑到南海问题,美越海军举行联合演习的时间是“不适宜的”。
报道指出,虽然美越举行了联合演习,但是越南一些高层领导仍对美国的真实动机表示怀疑。越南担心,美国走近越南是为了在越南国内掀起民主变革,或做一些有损越南政府的事情。
-----------------------------------------------------------------
以上正文预览由SOSO新闻 提供,原文地址:http://news.qq.com/a/20110715/001111.htm
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在日华人按摩女拒绝提供性服务遭客人殴打阅读原文

来自:网易  19小时前
核心提示:今年3月中旬,日本东京新桥某按摩店的一名华人女性因不提供性服务遭柳田聪太郎殴打,6月21日,遭殴打女性再次看到柳田后报警,警察盘问柳田时发现其身上藏有匕首,随即以违法《枪支刀具管理法》为由拘捕了柳田。
中新网7月15日电 据日本《中文导报》消息,日本东京新桥某按摩店的一名华人女性因不提供性服务惨遭日本客人殴打,日前警方逮捕了这名滋事男性。
被逮捕男性名叫柳田聪太郎(31岁)。今年3月下旬的一天晚上,柳田路在路过JR新桥站附近时,被一名中国人女性店员(40岁)招徕,随女进入店中。柳田原以为店里会提供性服务,没想给柳田做完按摩后,女性并不提供性服务。柳田心中愤愤,但也没说什么就离开按摩店。
回去以后,柳田越想越“窝囊”。4月2日午夜0时许,柳田持电击枪再次来到店里,让上次提供服务的女性脱去上衣,并用电击枪电女性背部。女性不从,柳田连续朝女性面部打了10多拳。逃跑时还欲抢走女性的手提包,女性夺包时再次遭到殴打。最后,柳田没有得逞,仓皇逃跑。女性鼻梁骨折,花了一个多月时间才治愈。
6月21日,柳田因找工作路过JR新桥站附近,遭殴打的女性看到后拨打报警电话。警察盘问柳田时发现其身上藏有匕首,随即以违法《枪支刀具管理法》为由拘捕了柳田。
-----------------------------------------------------------------
以上正文预览由SOSO新闻 提供,原文地址:http://news.163.com/11/0715/16/79123ACV00014JB6.html
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一个主权债务危机的幽灵在欧洲大陆徘徊阅读原文

来自:新华网  4小时前

一个主权债务危机的幽灵在欧洲大陆徘徊。
随着希腊、爱尔兰、葡萄牙主权债务危机的升温,债务危机开始从欧元区外围国家向核心国家蔓延,意大利和西班牙谁将是欧债危机下一个倒掉的“多米诺骨牌”成为议论沸点。
截至2010年底,意大利公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119%,远高于《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的60%上限,在欧盟各国中仅次于希腊的142.8%。此外,意大利经济增长乏力,出口增长趋势微弱,进口商品价格高涨,恶劣的经济环境使得意大利的危机雪上加霜。
西班牙也面临着被卷入债务危机的风险。数据显示,西班牙2010年预算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高达9.2%。尽管西班牙政府正实施30年来规模最大的预算削减措施,同时还采取措施提高退休年龄和缩减裁员成本。但国际基金组织认为,西班牙为防止债务危机而采取的措施不够完整,其面临的债务风险相当巨大。
据报道,金融大鳄索罗斯将欧债危机的爆发归咎于德国的自私及不作为。他认为德国总理默克尔坚持自行维系本国金融体制安危,才埋下了今日欧债危机的祸患。
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则呼吁国会尽快通过紧缩方案。然而,据资料显示,意大利2011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速为1.03%,这种缓慢的经济增长一旦遭遇财政紧缩,就可能陷入衰退。如果意大利向外界求助,就必须进行经济紧缩,因此可能陷入经济衰退和公共债务上升的双重困境。
作为欧元区第三和第四大经济体,意大利和西班牙在欧洲经济中的地位至关重要,一旦出现债务违约,对市场的冲击力度远非希腊等国可比。
鉴于意大利和西班牙庞大的外债规模,有分析认为,如果两国陷入债务危机无法从市场融资,那么欧盟其他国家将没有足够力量来援救意大利和西班牙,欧元区有可能因此分崩离析。从全球范围来看,如果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波及核心国家,全球市场的投资方向将会逆转,资金撤出股市、商品市场,进入贵金属市场等寻求避险。这将导致资产价格明显波动,或许将引发新一轮的金融危机。
随着意大利及西班牙国债危机逼近,欧元区第二大经济体——法国也开始面临债务风险。有迹象显示,市场投资者正在做空法国主权债券,债务危机正步步紧逼。
-----------------------------------------------------------------
以上正文预览由SOSO新闻 提供,原文地址: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07/16/c_121674789.htm
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默多克同意接受质询 新闻集团将登广告致歉阅读原文

来自:新华网  9小时前

丽贝卡·布鲁克斯
英国议会14日要求媒体大亨鲁珀特·默多克和他的儿子出席听证会。两人起先拒绝,随后同意接受质询。
英国议会下院文化、传媒和体育委员会定于19日举行听证会,调查《世界新闻报》涉嫌窃听。
议会当天发表声明,宣布传唤默多克、他的儿子詹姆斯·默多克以及新闻集团英国分部负责人丽贝卡·布鲁克斯19日出席听证会。默多克和詹姆斯·默多克随后拒绝出席,布鲁克斯则答应出席。
詹姆斯·默多克负责新闻集团欧洲和亚洲事务,他先前称自己19日无法出席听证会,但没有解释具体原因,提出可以在8月10日或者11日出席。
默多克则干脆说,他根本不会前往议会出席听证,“但已经准备好”接受负责调查窃听丑闻的一名法官讯问。
不过,14日晚些时候,默多克父子转变态度,同意接受传唤。
英国议会有权传唤所有本国公民。拒绝议会传唤非常罕见,理论上可能遭到罚款或者监禁等。默多克身为美国公民,英国议会的传唤对他不具有法律强制力。
默多克“怠慢”议会,招致不少批评。一些分析师认为,默多克拒绝出席,是因为议会频频施压、迫使新闻集团放弃收购天空电视台,惹恼了这名传媒业巨鳄。
也有人认为,默多克不愿出席,意在尽量减少公开露面,避免招致更大压力。韩建军(新华社专稿)

7月13日,在英国首都伦敦市中心,国际传媒巨头鲁珀特·默多克(右)乘车离开他的公寓。英国政府12日宣布支持反对党工党提议,同时呼应3名自由民主党成员稍后给鲁珀特·默多克一封信的内容,敦促这名传媒大亨放弃收购英国天空电视台。至此,议会三大政党形成联盟,联手向新闻集团施压。新华社/路透
■ 相关新闻
默多克得力干将辞职
布鲁克斯负责管理新闻集团在英国报纸
15日,管理默多克新闻集团在英国报纸的新闻国际公司首席执行官丽贝卡·布鲁克斯宣布辞职,成为“窃听门”以来,新闻集团辞职的最高级别管理人员。
《世界新闻报》前主编,现任新闻集团下属新闻国际CEO的丽贝卡·布鲁克斯,15日给员工群发了邮件,宣布她已经辞职。
在邮件中布鲁克斯对在《世界新闻报》担任主编时,该报出现了大规模的窃听丑闻而感到不安,为自己没能注意和解决这些问题表示了遗憾。但是布鲁克斯强调,她确实对个别员工实施的窃听一无所知。她还就窃听事件向受害者道歉。
布鲁克斯现年43岁,供职新闻集团超过20年,深得默多克信任。窃听丑闻刚一被曝光,布鲁克斯就面临辞职的压力,但是新闻集团总裁默多克对其力挺。据悉,默多克已经接受了布鲁克斯的辞职。
英国首相卡梅伦,反对党领袖米利班德都通过其发言人表达了对布鲁克斯辞职的欢迎态度。

7月13日,在英国首都伦敦市中心,国际传媒巨头鲁珀特·默多克乘车离开他的公寓。英国政府12日宣布支持反对党工党提议,同时呼应3名自由民主党成员稍后给鲁珀特·默多克一封信的内容,敦促这名传媒大亨放弃收购英国天空电视台。至此,议会三大政党形成联盟,联手向新闻集团施压。新华社/法新
■ 链接
新闻集团将登广告致歉
默多克的麻烦在英国继续发酵之际,美国也出现了对他不利的情况。
当地时间14日,FBI宣布将对新闻集团进行调查,以探究该集团下属媒体是否存在违反美国法律的地方。
几天前,美国国会众议员、共和党人彼得·金已经向联邦调查局(FBI)局长米勒致信,要求该组织调查9·11恐怖袭击事件遇难者家属,是否被新闻集团下属媒体窃听。
面对各方指责,新闻集团加紧危机公关,修补与公众的关系。默多克之子詹姆斯·默多克当天宣布,本周将在英国主要报纸刊登广告,就集团下属报纸卷入非法窃听致歉。
“(新闻集团)向公众道歉……今后将继续公布我们为修正错误采取的措施。”詹姆斯·默多克补充道,新闻集团将成立一个独立的管理和标准委员会,严格监管旗下媒体,纠正错误。
-----------------------------------------------------------------
以上正文预览由SOSO新闻 提供,原文地址: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07/16/c_121674676.htm
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智利31名矿难获救者要求政府赔偿精神损失费阅读原文

来自:腾讯网  5小时前
新华网圣地亚哥7月15日电(记者叶书宏赵燕燕)智利圣何塞矿难33名获救矿工中有31人15日以精神损伤等为由向政府提出高达77.55亿比索(约合1700万美元)的赔偿。
这31名矿工当天通过律师向圣地亚哥第九民事法庭提交了赔偿诉求。
据受理此案的律师埃德加多·雷伊诺索介绍,智利国家地理矿产服务局未能在发现矿井通风和紧急出口故障的情况下及时制止圣何塞铜矿继续运作,这一点对上诉矿工非常有利。
矿难营救结束5个月后,国会矿业委员会就认定矿主应对事故负主要责任,并宣布成立调查委员会对事故原因进行调查,同时建议成立矿业安全基金、提高安全违规罚款、追究责任人刑事责任以及成立矿业安全监察机构等。有“超级马里奥”之称的获救矿工马里奥·塞普尔韦达说:“实际上没看到任何进展。”
2010年8月5日,位于智利科比亚波市附近的圣何塞铜矿发生严重塌方,33名矿工被困井下700米处。经过长达70天的营救,33名矿工全部安全升井,创造了人类矿难救援史上的奇迹。
-----------------------------------------------------------------
以上正文预览由SOSO新闻 提供,原文地址:http://news.qq.com/a/20110716/000187.htm
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地中海联盟与美欧争雄阅读原文

来自:腾讯网  5小时前
法国提出政治解决
法国国会两院12日就是否延长在利比亚的军事行动举行辩论和投票,投票以压倒多数通过。法国《世界报》报道: “人民运动联盟和社会党都认为军事行动合法,但是左派右派都要求尽快结束行动。”
法国总理菲永则表示:“必须把事情说清楚,我们从没有说过或想过利比亚行动会很容易或者在几天之内结束。”菲永指出,利比亚局势正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政治解决是必不可少的,这种解决办法正在初步形成。而菲永的核心前提是卡扎菲放弃权力。
利比亚总理马哈茂迪则表示:“我们愿意无条件谈判,卡扎菲不会参与。”
法国在利比亚问题上一马当先,又提出政治解决,体现出地中海沿岸对法国传统利益的重要性。
“地中海联盟”
地中海沿岸是人类文明摇篮之一,从亚历山大到拿破仑,都梦想统治这里,从爱伦坡到徐志摩,都深情歌颂这里。古代利比亚居民是柏柏尔人、图阿雷格人和图布人,而迦太基人、罗马人、奥斯曼土耳其人、意大利人、英国人、法国人先后在这里作为强者登场。
石油危机之后的1976年,法国及欧洲多国为了节约能源开始实行夏令时。俄罗斯控制了欧洲来自陆路的能源的大部分,美国又掌握着海上霸权。2009年的俄罗斯乌克兰天然气之争殃及池鱼,对欧洲人更是一记警钟。
而利比亚是重要产油国之一。2004年,利原油产量达到160万桶/日,国内消费约25万桶/日,净出口约134万桶/日。
1995年,欧盟和地中海沿岸国家启动“巴塞罗那进程”,计划于2010年建立欧盟地中海自由贸易区。
2007年,法国总统萨科齐提出地中海联盟构想,即建立涵盖南欧、北非和部分中东国家的联盟,而德国总理默克尔认为地中海联盟可能会分裂和威胁到欧盟的核心,并且反对使用欧盟资金仅为一小部分欧盟成员国的项目服务。法德两国分歧注定了联盟计划先天不足。
2008年7月,首届地中海峰会在巴黎开幕,联盟共包括43个成员国,但框架已经是最初目标的降级版。
美欧争夺主导权
2011年,突尼斯、埃及等国的丕变与美国关系密切。美国旨在进一步控制地中海、红海等战略要地:既可以获得巨大经济利益,又可有效控制周边国家和海上能源线,遏止欧盟南下获得发展空间、遏制俄罗斯及中国发展。
地中海联盟计划欲另起炉灶,突破跨大西洋体制,与美严重冲突。欧洲人无法忘记美国对欧元的打压,也无法忘记美国多次拒绝从欧洲多国撤军撤核。自从二战自残后失去全球主导权,欧洲人厌倦了战争,却也不能忘怀昔日荣光,而能源供应体系和军事威慑体系是与美国并立的前提。然而,欧洲缺乏统一的战略、政策和财政,只有货币联盟一条腿走路。法国《费加罗报》网站最新民调显示:72%的人认为“必须有一个欧洲‘经济当局’”。
受历史限制,德国人对利益表达更为谨慎。与注重南方的法国相比,德国人更注重东方。法国当仁不让地成为在地中海地区的欧洲代言人。
北非动荡,法国失去了一些地缘利益。法国领导利比亚行动,可谓在传统利益范围捍卫地位的必然举措。
-----------------------------------------------------------------
以上正文预览由SOSO新闻 提供,原文地址:http://finance.qq.com/a/20110716/000595.htm
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BBC记者罢工致多个节目取消播出阅读原文

来自:腾讯网  9小时前
据新华社电英国广播公司(BBC)的忠实观众和听众15日早晨打开电视和收音机,发现几档熟悉的节目消失,几名熟悉的主持人不见了。BBC随后致歉并解释:记者罢工,节目播出受影响。
BBC一台固定早间电视节目《早餐》当天暂停播出,与新闻频道并机直播;BBC四台《今日》节目7时播放,比平常晚一小时;BBC五台一档早间节目的两位主播也换了面孔。
BBC广播节目《早餐》同样停播,以一部重播广播纪录片替代。上午7时过后,节目逐步恢复正常。
BBC发言人说,代表记者利益的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组织24小时罢工,影响节目播出。“对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筹划这场罢工,我们感到失望;我们向观众致歉,为可能由此引发的混乱致歉。”
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与BBC先前就BBC国际台和《BBC观察》杂志裁员事宜谈判,未能达成一致。协会随即放话,打算7月罢工。
-----------------------------------------------------------------
以上正文预览由SOSO新闻 提供,原文地址:http://news.qq.com/a/20110716/000036.htm
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南苏丹问题多 与苏丹和平共处前景不乐观阅读原文

来自:新浪网  10小时前

 

 
关注南苏丹
在苏丹中部的努巴山区,有一条大峡谷。这条大峡谷是当地医院的所在地。医院里人满为患,多是老弱妇孺。8岁的小女孩莫茜拉就是其中之一。
今年6月26日,从天而降的导弹杀死了莫茜拉的舅舅和两个妹妹,也让莫茜拉的手臂和双腿严重烧伤。
近日,在医院养伤的莫茜拉,通过别人告知,在她失去妹妹的半个月后,南苏丹将在全世界的瞩目中宣布脱离苏丹独立,而他们也将告别战火,回归平静生活,成为这个世界上最年轻国家的成员之一。
在历经两次内战,付出死伤300多万人的代价之后,2011年7月9日,南苏丹人民载歌载舞,共庆建国大喜。14日,南苏丹成为联合国第193个会员国。然而,这一系列里程碑式的活动,就能一夜之间完全改变过去南苏丹人民饱受压迫、战火纷飞的命运么?这个庆典所体现的表面和平,能永远维持下去么?
和平共处前景不乐观
苏丹和南苏丹并未就所有争议达成一致。和平背后隐藏着的边境争端,石油利益分配等各种深层矛盾依旧悬而未决,两个国家之间的冲突随时可能爆发。
南苏丹建国当日,非盟悄然公布了一份长达6页的报告,报告列出目前两个国家已经达成的协议,以及他们将要共同解决的问题:这两个国家必须尽快决定阿比耶地区的归属权,尽快划分两国边界,把各自武装力量转移出非军事化边境区,南苏丹租用苏丹石油输出管道的费用,如何分配尼罗河水域以及南苏丹新货币的发行问题。
“如何解决两方争端,避免使用武力,两国需要经过非常困难的谈判,较高的政治觉悟以及非常小心地处理国际约定。”来自国际危机组织的路易斯·阿尔布尔在接受《国际先驱论坛报》采访时称,“现在看来,前景并不乐观。”
各自内部问题重重
即使是在这两个国家内部,依然存在着大量的问题。
对苏丹而言,他们面临的问题包括,石油收益大幅降低,国内通货膨胀严重,被国际社会孤立,国内暴乱状况不断,执政党全国大会党内部斗争激烈,以及巴希尔和其他政府高官被国际刑事法庭通缉。
同时,苏丹承认南苏丹独立以及目前对其态度友好,是因为美国承诺将其从支持恐怖主义国家名单上清除。在南苏丹建国庆典演讲中,巴希尔不仅公开督促美国尽快撤销制裁,还要求更多的优待。
然而,一旦认为美国不信守承诺,曾跟本·拉丹“基地”组织关系密切的巴希尔政权将很有可能掉头转而跟巴勒斯坦组织哈马斯和伊朗同流合污。
当然,南苏丹面临的内部问题也不少。政府腐败、国家贫穷、部落混战、乌干达圣主抵抗军在境内策反以及国家医疗教育严重落后等问题,都让这个新生的国家头疼不已。
继续拖延还是各自让步
现在看来,南北两方政府既没有对即将到来的谈判表示信心十足,也对两个国家能严守阿拉伯世界和撒哈拉非洲国家互不干涉表示不确定。
第一个可能性就是继续拖延。搁置难以达成协议的问题,双方领导人继续执掌政权处理国家日常事务,尽管两个国家为此要付出平民伤亡和发展龟速的代价。这样一来,尽管这个代表着世界上最大的维和任务,两个国家在达尔富尔地区持续八年的冲突仍将继续恶化。
第二个可能性就是国际社会通过政治或军事手段,让双方让步,从而实现这个地区朝和平更近一步。这样一来,南苏丹通过让步获得国际声望,而苏丹则因为同一撤退而赢得实际利益。这样一来,双方则有希望实现和平共处。
一段“失败”的历史
在成为独立国家之前,苏丹受英国和埃及共同管制。五十年代苏丹独立前,英国人想把南苏丹和乌干达合并成一个国家。最后英国人改变主意,把南苏丹地区编入今天的苏丹地区,成立苏丹共和国。然而南苏丹人对此很不满,不满的主要原因是宗教矛盾。北部苏丹因受埃及阿拉伯民族影响较深,以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居多。而南部苏丹地区情况比较复杂。当地有两百多个部落,尽管有不少的天主教、基督教徒,但是更多的是信仰原始宗教的土著黑人。苏丹共和国主要掌权者几乎都是阿拉伯人。他们上台后实行政教合一,在南部地区强行推广伊斯兰教。于是不满的南苏丹人分别于1955年和1983年进行反抗,最终导致苏丹第一次南北内战和第二次南北内战的爆发。
相关报道
联合国派兵维和
据新华社电联合国安理会8日一致通过决议,决定于9日建立联合国驻南苏丹共和国维和特派团。
美联社7日援引得到的联合国一份决议草案内容报道,维和部队将由7000名军事人员和900名国际警察和民事工作人员构成。
维和部队初定驻留一年,定于3个月后和6个月后分别实施评估,以决定是否可以把军事成员人数从7000人降至6000人。
这一草案还给予维和部队授权,以“巩固和平与安全,协助创造发展条件,以增强南苏丹共和国政府能力为目的,使政府高效、民主执政,与邻国建立良好关系”。
苏丹地区大事记
●1899年苏丹成为英国和埃及的共管国。
●1956年1月1日宣布独立,成立共和国。
●1955年-1972年,因反对与苏丹北方组成独立国家,南方发动第一次内战。
●1983年,因对尼迈里政府在全国推行伊斯兰法不满,南方黑人军官约翰·加朗成立苏丹人民解放运动/军(苏人解),对抗中央政府,第二次内战爆发。
●2005年1月,苏丹政府同苏人解在内罗毕签署《全面和平协议》(CPA),结束了长达22年的内战。此后,苏丹将进入为期6年的过渡期,过渡期结束后,南方居民通过公决决定自己的未来。
●2011年1月,南部苏丹就其未来的地位问题举行公投。公投结果显示,98.83%的选民支持南部地区从苏丹分离。
●2011年7月9日南苏丹宣布独立建国,成为非洲大陆第54个国家。
-----------------------------------------------------------------
以上正文预览由SOSO新闻 提供,原文地址:http://news.sina.com.cn/w/2011-07-16/011922823334.shtml
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叙利亚反对派组织百万人大规模游行抗议活动阅读原文

来自:腾讯网  4小时前
新华网大马士革7月15日电(记者拱振喜)叙利亚反对派15日组织游行抗议活动,叙各城镇大约百万人参加此次活动,这是自3月15日叙利亚爆发抗议浪潮以来最大规模的抗议活动。
据叙利亚通讯社报道,武装分子和狙击手在各地向游行民众和维持秩序的安全人员开枪,造成12名平民和安全人员死亡和包括35名警察在内的数十人受伤,其中在大马士革加本地区,有8人死亡,包括2名安全人员;在大马士革巴拉兹地区以及伊德利卜省、霍姆斯省、大马士革农村省有4人死亡。
但叙利亚人权组织说,全国各地示威民众与警方发生冲突,造成至少28人死亡。
除首都大马士革、伊德利卜省、霍姆斯省、大马士革农村省外,叙利亚中部哈马市,东部代尔祖尔市和阿布卡迈勒镇,北部阿勒颇市和哈萨克省、南部的德拉省爆发大规模游行抗议活动。
叙利亚民族对话磋商会议7月12日闭幕。叙各政治派别代表及反对派独立人士等共180人出席会议,通过了18点意见并发表公报。叙反对派15日组织百万人参加的游行抗议活动被认为是他们并不接受这次会议的结果。
-----------------------------------------------------------------
以上正文预览由SOSO新闻 提供,原文地址:http://news.qq.com/a/20110716/000191.htm
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美官员称拉登曾企图击落美总统“空军一号”阅读原文

来自:腾讯网  4小时前
中新社华盛顿7月15日电 美国官员称,“基地”组织前领导人本·拉登企图组织队伍,在“911”事件十周年之际发动新的攻击,目标包括美国总统奥巴马乘坐的“空军一号”、美军驻阿富汗司令彼得雷乌斯和重大的体育活动。
据美国广播公司(ABC)15日报道,这份攻击名单是美国海军陆战队海豹突击队今年5月在巴基斯坦击毙本·拉登后在其住所里发现的。美国官员称,本·拉登有意在“911”事件10周年之际发动袭击,虽然阴谋还在讨论阶段,他还是执意利用飞机来进行攻击。
美国官员透露,本·拉登的主要攻击目标是美国总统奥巴马,他企图通过击落总统长途座机“空军一号”或者短途直升飞机“海军陆战队一号”,来刺杀奥巴马。
同样,本·拉登也想用导弹或火箭弹攻击直升飞机和固翼飞机,来刺杀美军驻阿富汗司令、即将出任中情局长的彼得雷乌斯。
据称,本·拉登还想用小飞机撞击体育活动,以造成大规模的人员伤亡。
联邦调查局前特工加里特说,美国有很多小飞机能以低于雷达监测的高度飞行,因此这种策划是可行的。
调查官员认为,本·拉登的策划还没走得很远,而且奥巴马和彼得雷乌斯的座机都有反制手段,难以被攻击。加里特说,射落专机确实很难,但并非绝无可能。
调查者还从本·拉登住所缴获的小驱动器里获得其信使更多的行踪。美国情报人员多年来在巴基斯坦、阿富汗和其它一些地方的网吧里安置追踪系统,如果小驱动器插进电脑就能留下痕迹,调查人员因此掌握了“基地”组织成员在互联网上传送信息的部分地点。
-----------------------------------------------------------------
以上正文预览由SOSO新闻 提供,原文地址:http://news.qq.com/a/20110716/000200.htm
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利比亚政府否认欲轰炸首都 卡扎菲再表死战决心阅读原文

来自:人民网  14小时前

7月14日,数千名卡扎菲支持者在阿贾莱特集会。
利比亚政府当地时间7月14日否认了俄罗斯一家报纸的报道——俄总统利比亚事务特别代表米哈伊尔 马尔格洛夫表示,利比亚总理阿里 马哈姆迪曾威胁称,一旦首都的黎波里陷入反对派手中,政府军将把其炸毁。同一天,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再次发表讲话,誓言将血战到底。
*** 利政府否认将炸毁首都
俄罗斯《消息报》14日援引马尔格洛夫的话报道称,马哈姆迪曾在不久前威胁说:“如果反对派夺取了的黎波里,我们将用导弹淹没它、炸毁它。”
利比亚政府发言人穆萨 易卜拉欣随后进行了否认,他说利比亚政府决不会炸毁的黎波里或者其他任何一个利比亚城市。“这一消息完全是无根据的、是不真实的。我们永远不会轰炸我们的城市。”
易卜拉欣还表示,马尔格洛夫的办公室已向他保证,马尔格洛夫并未发表上述言论。

一名卡扎菲的支持者在高喊口号。
*** 卡扎菲再表决心
利比亚国家电视台14日播出了卡扎菲在距离的黎波里以西约80公里的阿贾莱特(Ajaylat)与数千名支持者见面的情景,卡扎菲在一处广场向聚集的人群发表讲话说:“我不可能离开我忠诚的人民……我将一直与我的人民和我的武器在一起,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我们将赢得这场强加给我们的非正义战争,我们将赢得这场令人厌恶的殖民战争。”
卡扎菲在讲话中还试图“分化”西方,他说:“我们希望与欧洲国家的人民发展稳定的友谊、合作与和平,但那些战犯除外,他们必须马上离开利比亚。”卡扎菲表示,与西方国家的斗争将是长期的和艰苦的,但利比亚人民已经做好了准备。“我们将在没电、没大楼和没空调的情况下生活,但是我们将紧握武器,直到最后。”
在卡扎菲讲话之后,众多手持武器的年轻人高喊口号,并向空中开枪庆祝。22岁的医学院学生瓦利德 哈伊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要向正在前线与政府军作战的反对派成员传递一个信息:“我要告诉我们在米苏拉塔和班加西的兄弟们,停止这场流血杀戮吧!”
卡扎菲曾多次通过发表讲话,谴责北约的空袭行动并誓言将抗争到底,无论死活都留在利比亚。
*** 利政府誓“为石油而战死”
14日晚,利比亚政府召开紧急新闻发布会,指责北约和反对派联合起来,从海陆空三个方面向利比亚石油重镇布雷加发动了“猛烈、残忍和出人意料的”进攻。

7月14日,反对派战士在向艾季达比耶前进。
与此同时,政府发言人易卜拉欣也发出了令人不寒而栗的警告:“我们将为了石油而战死,我们将为了石油而杀人。任何接近我们石油的人都将被杀死,我们不在乎他们究竟是反对派还是北约。我们将用我们的最后一滴血来捍卫我们的石油。”
当天,总理马哈姆迪在与石油部门决策者们进行会谈后指出,现在是西方国家改变政策,与利比亚达成石油买卖协议的“最后机会”。他说利比亚与意大利政府及意大利埃尼集团(ENI)的石油协议已经“被迫搁浅”。在争议发生之前,意大利与利比亚是紧密的商业伙伴。利比亚政府提供的资料显示,仅埃尼集团在利比亚石油和天然气领域的投资就高达数十亿美元。
*** 多国将讨论“后卡扎菲时代”
利比亚问题国际联络小组15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会议,这是该小组自今年3月在英国首都伦敦成立以来召开的第4次会议,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和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兼欧盟委员会副主席凯瑟琳 阿什顿等十多名外长级人物出席。
据介绍,该会议的主要目的是寻找一种政治解决方案迫使卡扎菲下台,从而结束这场看似永无结局的冲突。
土耳其一名高级官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将讨论在后卡扎菲时代利比亚的局势会如何发展,以及我们该怎样帮助以班加西为大本营的反对派。”
目前,该会议的结果如何尚不清楚。


卡扎菲的支持者中有不少妇女和儿童。
-----------------------------------------------------------------
以上正文预览由SOSO新闻 提供,原文地址:http://www.people.com.cn/h/2011/0716/c25408-1-948432218.html
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阿富汗女性首次举行街头集会抗议活动 反对性骚扰阅读原文

来自:国际在线  5小时前
国际在线专稿:据美国国家广播公司7月14日报道,在许多国家,女性举着旗帜标语游行抗议是很常见的现象,但在阿富汗却并非如此。日前阿富汗女性首次鼓起勇气走上街头表达她们的意见,30多名各年龄段的女子举行集会,高声抗议男性的性骚扰行为。
这些女子高举写着“这条街也属于我”、“我们不再忍受侮辱”等字样的标语,在喀布尔大学和阿富汗人权研究所之间游行。她们沿途还礼貌地向行人分发传单,然而许多男人阅读后,轻蔑地将传单扔掉。
一名女性抗议者说:“每当母亲和我们姐妹外出时,总会面临各种不同程度的性骚扰,从轻薄语言到身体接触,从推搡到尾随,没人关注这个问题。我们的行动只是迈出一小步,我们也知道无法让每个人改变态度,但至少会有人开始讨论这些问题,这也是我们今天行动的目的之一。”
阿富汗女子经常受到男性的胁迫和性侵犯。联合国人口基金会驻阿富汗分支机构称,31%的阿富汗女性遭受身体暴力,另有30%的女子要忍受心理创伤。但是在阿富汗保守社会,虐待女性的现象非常普遍,以至于她们已经习惯了。阿富汗女性中有87%是文盲,她们的平均寿命只有44岁。
-----------------------------------------------------------------
以上正文预览由SOSO新闻 提供,原文地址:http://gb.cri.cn/27824/2011/07/15/5105s3307876.htm
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俄总统:俄青年争当公务员“说明腐败很严重”阅读原文

来自:人民网  4小时前
本报讯 据俄罗斯媒体14日报道,俄总统德米特里·梅德韦杰夫认为,官员职业在俄罗斯青年中受欢迎说明腐败水平很高。
梅德韦杰夫在接见来自奔萨州的企业家时指出:“青年想当官的现象让我很担心,这并非因为我和官员的关系不好,相反,这对任何国家来说都是一项有益的工作。”
原因是“可快速致富”
他继续说道:“但当青年坚定不移地选择公务员这条道路时,有一系列问题:这是个有名望的职业吗?不是很有名望。付的薪水多吗?付的不多。”“这意味着,他们选择这条道路是因为这是快速致富的方法。”梅德韦杰夫解释道。
“也就是说,青年在这方面看到了可以不费力气快速取得成功的榜样。”他指出,“他们的想法是,(年轻人)走上基层岗位,受贿几次,然后就可以睡安稳觉,开展自己的业务。尽管,通常,这种情况永远都没有到头的一天,而是伴随一生的情况。” (中新)
新闻链接
俄政府机关“臃肿” 梅氏要裁两成公务员
本报讯 今年1月3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曾签署一项关于优化联邦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数量的命令,称联邦政府将在今后3年内削减20%的公务员,并严格控制政府机构的人员增长。这是自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联邦政府第一次大规模裁减公务员。
历任领导人曾试图裁员
有报道称,俄罗斯自苏联时期以来形成了官僚腐败、低效的风气;政府机关公务人员数量庞大,且人际关系极其复杂。从苏联时期的勃列日涅夫到现代俄罗斯的普京都曾一度尝试裁员,但公务员却越裁越多,政府机关仍旧“臃肿”。
根据俄罗斯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10年中期包括立法、执行和司法机关在内的俄国家公务员数量超过了60万人。
面对仍旧庞大的公务员队伍,梅德韦杰夫曾强调:“削减官员数量,对于国家的发展非常有益。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采取刚性措施。指望官员们自己走人是不可能的。这无疑是一项很残酷的举措,但有助于解决一系列问题。”
当时有分析人士指出,除了金融危机背景下的财政问题,裁员计划实际上是俄罗斯政府又一次尝试改变现有的机构臃肿状态,打击官僚之风,从而进一步提高联邦政府各机构工作的效率。
事实上,去年的这个大规模政府裁员计划被宣布之后,虽然俄罗斯社会各界仍有怀疑的声音出现,但是大部分人对政府此举表示了欢迎和信心。
-----------------------------------------------------------------
以上正文预览由SOSO新闻 提供,原文地址:http://www.people.com.cn/h/2011/0716/c25408-2225067436.html
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查看更多国际新闻
【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回顾?
1967年7月16日,美国铁路工人总罢工。16日,13万7千名铁路工人发起全国大罢工。这次罢工是由于美国侵越战争使得物价飞涨,工人实际工资不断下降引起的。它是战后美国第一次铁路工人大罢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