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燕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国际新闻 2011-7-2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5:35:01
国际新闻

国际热点

  1. 1.东盟欲推新南海准则
  2. 2.美选中载人航天火箭
  3. 3.印新铀矿储量冠全球
  4. 4.美一妇女售亲生孩子
  5. 5.日电视台误报引恐慌
  6. 6.美17岁青年锤杀父母
  7. 7.美疑中国援助伊拉克
  8. 8.以间谍网疑意外暴露
  9. 9.美通过削减赤字法案
  10. 10.窃听门告密者暴毙

“你妻子的勾拳很漂亮”阅读原文

事件引发各界热议。不少分析师认为,默多克表达懊恼心情的言论以及他在听证会结束前“遇袭”,有望减轻英国公众和议员对他的不满。媒体评论还认为,邓文迪这位“中国女强人”,此刻成为默多克的最大保护者。男子袭击默多克,邓文迪掌掴回应。默多克19日与儿子詹姆斯一同出席英国议会下院听证。他的妻子邓文迪和多名顾问....... 全文↓来自:人民网  2天前

默多克的妻子邓文迪从后排迅速起身掌掴袭击者的头顶

传媒大亨鲁珀特·默多克19日就旗下报纸窃听电话丑闻接受英国议员质询。结果现场遭到一名男子袭击。默多克的妻子邓文迪反应迅速,从后排立即起身掌掴这名男子。

议员汤姆·沃森调侃说:“默多克先生,你妻子的左勾拳非常漂亮。”

事件引发各界热议。不少分析师认为,默多克表达懊恼心情的言论以及他在听证会结束前“遇袭”,有望减轻英国公众和议员对他的不满。媒体评论还认为,邓文迪这位“中国女强人”,此刻成为默多克的最大保护者。专题综合新华社电

男子袭击默多克,邓文迪掌掴回应

默多克19日与儿子詹姆斯一同出席英国议会下院听证。他的妻子邓文迪和多名顾问坐在他身后。

默多克父子接受质询时间原定为1小时,最终延长至将近3小时。

英国伦敦时间16时54分(北京时间23时54分),默多克正准备回答最后一名提问者、保守党议员路易斯·门施的问题,突然有人喊:“不要,不要,不要……”

一名身穿格子花纹衬衫的男子突然出现在默多克左侧,举着盛有奶油馅饼的盘子砸向默多克。一些媒体报道,盘子里装的其实是白色泡沫。

默多克的儿子詹姆斯·默多克在一边,受到惊吓,无法阻止袭击者;议员门施则张大了嘴“注视”整个事件发生。

但说时迟那时快,默多克的妻子邓文迪从后排迅速起身掌掴这名男子的头顶;默多克端坐在椅子上,或冷静,或没有反应过来。法新社报道,默多克的右肩上可以看到泡沫状物质。

一名警察随后制服袭击者。听证会中断10分钟后继续。一名议员称赞默多克展现出“极大勇气”;长期对默多克媒体集团持批评态度的议员汤姆·沃森则调侃说:“默多克先生,你妻子的左勾拳非常漂亮。”

袭击者是名喜剧演员,已被“党内处理”

英国《卫报》和天空电视台报道,袭击者名为琼尼·马布尔斯,是一名喜剧演员。他袭击前在博客中写道:“我现在做的事比以前做的事要好得多。”

反对党工党晚些时候承认,袭击默多克的男子为工党成员,考虑到他的“可鄙行为”,已作党内处理。

经由电视,默多克表达歉意的话语和遇袭画面呈现在英国民众眼前。不少分析师看来,这有助于缓解英国民众和议员对窃听事件的愤怒。

康雷斯市场调查公司安德鲁·霍金斯认为,听证会后,默多克和新闻集团所面临局面可能完全扭转,他的年龄以及遇袭画面得到大批民众同情。“我觉得,几个星期后,我们会把这一时刻视为转折点。”

多家英国报纸20日均在头版刊登默多克“遇袭”照片。《太阳报》、《泰晤士报》等新闻集团旗下媒体更是狠批袭击者。

  相关热词: 全球热议彪悍邓文迪  默多克结束伤心之旅  揭邓文迪成功之路


-----------------------------------------------------------------
以上正文预览由 SOSO新闻 提供,原文地址:http://world.people.com.cn/h/2011/0721/c226638-124428595.html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新西兰地震中被曝1名以色列间谍身亡 以方否认阅读原文

今年2月新西兰地震遇难的人中,有一名以色列人,名叫奥弗·米兹拉希,现年23岁。地震发生时,他坐在一辆停在比萨饼餐馆门外的白色面包车内,等待另外3名以色列同伴上车。地震引发楼体部分坍塌,坠落的大块混凝土将面包车砸瘪,米兹拉希当场死亡,3名同伴失踪。新西兰救灾机构随后将全部4...... 全文↓来自:新浪网  2天前  

  新西兰媒体报道为间谍的以色列人奥弗·米兹拉希;奥弗·米兹拉希受损的汽车(当时他在车内小图)。

  新西兰克赖斯特彻奇市今年2月遭受里氏6.3级地震,损伤严重;但地震却在不经意间把一个以色列间谍网“震出原形”。

  但以色列对这一消息加以否认。

  新西兰地震震死间谍


  警方挖出“硕鼠”网

  在死者身上搜出5本护照

  据新华社电 今年2月新西兰地震遇难的人中,有一名以色列人,名叫奥弗·米兹拉希,现年23岁。地震发生时,他坐在一辆停在比萨饼餐馆门外的白色面包车内,等待另外3名以色列同伴上车。

  地震引发楼体部分坍塌,坠落的大块混凝土将面包车砸瘪,米兹拉希当场死亡,3名同伴失踪。新西兰救灾机构随后将全部4人列入死亡或失踪名单,转交给以色列领事部门。

  但是,进一步调查发现多处疑点。警方清验尸体时,从米兹拉希身上搜出5本护照。


  3个同伴

  地震后12个小时离境

  海关记录显示,他的3名失踪同伴在震后12小时内悉数出境,离开新西兰。

  震后,一支“非官方”的以色列搜救队在第一时间抵达灾区。但这支非正规搜救队未经许可进入克赖斯特彻奇市的“红色区域”挖掘废墟。“红色区域”一般为政府敏感部门所在区域。

  克赖斯特彻奇当局与这支以色列非官方搜救队多次交涉未果,最后派出武装警察,强行将搜救队“护送”出敏感区域。武装警察与搜救队成员发生多次肢体冲突。

  按照新西兰媒体的说法,震后不久,安全情报局依据4名以色列人的诸多可疑之处展开多方调查。警方20日上午回应媒体报道。“我们的系统拥有一些防入侵措施,并开展自检。


  新西兰反应

  新西兰总理称

  无法证明是否为间谍

  据新华社电 间谍传闻见诸报端后,新西兰媒体就此事追问正在国外访问的总理约翰·基。总理本月20日上午就部分问题给出答复。

  当被问及地震发生当日以色列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是否接连给他打过4个电话时,他说,内塔尼亚胡在其中一个电话中表达了对地震灾区的慰问,但其他几个电话的通话内容不便向媒体公开。

  紧接着,当被问及国家利益是否受损时,约翰·基回答:“如果说,出于国家利益的需要我必须公开这些细节,那么我愿意。但是,我不认为这一事件达到国家利益的高度。”

  约翰·基说,警方计算机网络没有损失,他感到欣慰。

  在随后公开发表的一份声明中,约翰·基说:“没有证据表明,这4名以色列人拥有除背包客以外的身份。”


  以色列反应

  以色列大使称

  他们只是来旅游

  据新华社电 同在20日上午,以色列驻新西兰大使希米·楚尔对新西兰媒体报道表示不满。

  楚尔本人的解释是:“我开车送他(米兹拉希)的3个朋友去机场,让他们赶紧回家。受惊的他们一路哭泣,他们一直在谈论自己(死去)的朋友。”

  “如果让我对你们说些什么,我要说,你们被人灌输了科幻小说般的故事……他们两男两女4个人,来到你们美丽的国家,只是为了度过愉快的假期,”楚尔说。

  谈及调查人员从米兹拉希身上搜出的多本护照时,楚尔说,新西兰当局从未向他通报这一情况,即便如此,对于以色列人来说,拥有双重国籍并不新鲜,因为在某些国家,以色列护照无法通行。

  谈及搜救队时,楚尔说,他得知的情况是,这支搜救队由在地震中遇难的两名以色列背包客的父母和自发亲友组成,“他们正在挖掘孩子,希望能看见孩子活着离开废墟,所以,当他们遭人驱赶时,非常沮丧,非常气愤”。


  对于有关“以色列间谍网”这一说法时,楚尔表示遗憾和愤怒。“我非常遗憾,情报机构和媒体对死者竟有这种怀疑。”

  相关热词: 以色列建定居点住房  新西兰推移民新政  乌兹别克发生地震


-----------------------------------------------------------------
以上正文预览由 SOSO新闻 提供,原文地址:http://news.sina.com.cn/w/2011-07-21/043122850044.shtml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英首相就窃听丑闻接受质询 称将扩大调查阅读原文

按照惯例,英国议会的夏季休会从20日开始。但是,由于卡梅伦曾经雇用因窃听丑闻而辞职的《世界新闻报》前主编安迪·库尔森,近期他一直面临巨大压力。卡梅伦请求议会延迟一天休会,以便阐述自己的立场。20日,缩短非洲访问,刚回国不久的卡梅伦来到议会大楼发表了一份针对窃听丑闻的紧急声明。在声明中...... 全文↓来自:腾讯网  2天前  


  坐在默多克后面的邓文迪(粉衣)迅速站起,打向袭击者。默多克儿子(下排右三)呆在当场。

  


  传媒大亨默多克

  20日,英国首相卡梅伦缩短非洲访问,匆匆赶回国内解释政府对窃听丑闻的立场。当地时间11时30分,卡梅伦在议会发表声明,同时接受议员们的质询。

  紧急声明阐述立场

  按照惯例,英国议会的夏季休会从20日开始。但是,由于卡梅伦曾经雇用因窃听丑闻而辞职的《世界新闻报》前主编安迪·库尔森,近期他一直面临巨大压力。卡梅伦请求议会延迟一天休会,以便阐述自己的立场。

  20日,缩短非洲访问,刚回国不久的卡梅伦来到议会大楼发表了一份针对窃听丑闻的紧急声明。在声明中,卡梅伦承认,事后意识到雇用库尔森是一个错误的决定。如果当初知道窃听丑闻这么严重,他绝对不会雇用库尔森。他对此表示“后悔”。

  他还说,如果已经被警方逮捕的库尔森最终被证实确实卷入了窃听丑闻的话,那么他对此表示“深切的道歉”。卡梅伦的这番表态被诸多媒体解读为“为雇用库尔森辩护”,缺乏“全面的道歉”。

  会晤媒体将透明化

  在声明中,卡梅伦表示今后针对窃听丑闻的听证和质询范围将会扩大,将全面检查警察、媒体和政治人物的个人行为。

  窃听丑闻出现后,卡梅伦成立了一个以大法官利夫森为首的独立调查团。他接受了利夫森的建议,对调查所凭借的法律参考条文做重大修订。不仅英国报纸过去的活动会被审查,广播和其他社会性媒体也会接受检查。

  此外,卡梅伦将要求调查所有形式的非法窃取信息的犯罪,除了手机窃听,还包括专门侵入电子邮件账户的黑客行为。

  针对有议员对他和默多克的新闻集团高层来往密切的质疑,卡梅伦说,今后唐宁街10号首相府与媒体的会晤都将透明化。此前他已经要求所有高级公务员和媒体人士的会晤都要做记录,令每次会晤的内容和谈论的话题都有据可查。(张乐)

  澳大利亚民众对于英国《世界新闻报》系列窃听事件感到十分不安。新闻集团在澳大利亚的分公司新闻有限公司,需要就其窃听丑闻一事接受质询。——澳大利亚总理吉拉德20日表示

  我希望你们所有人都知道,我坚信我们会成为一家更强大的企业……我已经领导这家企业超过50年,总是为企业注入冒险精神。但我无法容忍过去几个星期曝光的行为。这些行为在新闻集团没有立足之地。——默多克20日给员工发送电子邮件,表示“新闻集团”会实现反弹

  相关新闻

  默多克亲信承认雇私家侦探

  《世界新闻报》前主编布鲁克斯接受质询,坚称雇侦探是英媒体惯常做法

  国际新闻公司前首席执行官丽贝卡·布鲁克斯19日出席英国议会听证会,就《世界新闻报》窃听电话丑闻接受议员质询。布鲁克斯就事件道歉,承认《世界新闻报》在她担任主编期间雇私家侦探挖掘新闻线索与素材。

  对窃听行为道歉

  19日,在默多克父子之后的听证会上,新闻集团前英国女总管、管理《世界新闻报》的英国国际新闻公司前首席执行官丽贝卡·布鲁克斯就就《世界新闻报》窃听行为道歉。

  13岁英国女孩米莉·道勒2002年失踪,半年后确认遇害。《世界新闻报》雇人入侵道勒的语音信箱。2002年,该报主编正是布鲁克斯。

  在19日听证会上,当议员问她是否后悔,布鲁克斯回答:“我当然后悔,《世界新闻报》花钱雇人窃听米莉·道勒的手机、且这一做法可能获得《世界新闻报》高层批准,我感到厌恶,同时遗憾我们调查的速度过慢”。

  否认“贿赂”警察买消息

  布鲁克斯承认,担任主编期间,她知道《世界新闻报》雇私家侦探协助调查。但是,她坚称这是英国媒体行业的通行做法,“与伦敦报界的多数报纸一样,《世界新闻报》雇用私家侦探”。

  按她的说法,《世界新闻报》雇员曾告诉她,有关报社记者窃听电话的说法不属实,她直至去年阅读一起索赔案的文件时才意识到情况严重。

  谈及《世界新闻报》涉嫌向警察“买消息”,布鲁克斯说:“我本人从来没有向一名警察付钱,从未有意识地拨款用于支付一名警官(的消费)……以我与警方打交道的经验看,他们向报社提供信息不要钱。”布鲁克斯17日因涉嫌共谋窃听电话和腐败遭警方逮捕,随后获保释。林昊(新华社专稿)

  花絮

  默多克遇袭邓文迪挺身护夫

  一男子将盘子砸向默多克,邓文迪迅速反应,扇袭击者耳光

  19日,传媒大亨默多克和他的儿子詹姆斯·默多克接受英国议会质询。当他准备回答最后一个问题的时候,一名男子突然蹿出来“袭击”他。坐在后面的默多克的妻子邓文迪“挺身护夫”,掌掴袭击者。“剽悍”的举动令邓文迪再次走红。

  迅速起身还击

  邓文迪上一次被媒体广泛报道,是在1999年。当年,68岁的默多克与32岁的邓文迪结为连理。19日的听证会让她再次走红。

  默多克和儿子詹姆斯19日在英国议会接受质询时,一名男子突然将盛有奶油馅饼的盘子砸向默多克,也有媒体说盘子里面是泡沫。

  此时,坐在默多克身后的邓文迪一跃而起,给了该男子一个耳光,并对他推搡。在默多克旁边坐着的詹姆斯好像没反应过来,直到邓文迪完成上述动作,他才上前“拉架”。

  网友大赞“中国女人”

  不少分析师认为,默多克表达歉意的话语和遇袭画面有助于缓解英国民众和议员对窃听事件的愤怒。

  而邓文迪挺身护夫的视频在网络上广泛传播。网友写道:“要娶就应该娶中国女人,在你遇到危险的时候,她会挺身而出。”

  邓文迪曾是学校排球队成员,大力扣球很有一套,她还经常练习瑜伽。19日的举动被媒体解读为,她的反应能力和身体条件都很棒,“令人难以置信的精神饱满”。

  美国饶舌音乐巨星西蒙斯在微博上写道:“上周在纽约遇到她,她说一定要到伦敦照顾老公,现在我终于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了。”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主播凯迪·库里克在微博上也写道:“对邓文迪的做法感到敬佩,对‘虎妈’这个词有了新的认识。”


-----------------------------------------------------------------
以上正文预览由 SOSO新闻 提供,原文地址:http://finance.qq.com/a/20110721/001363.htm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联合国宣布索马里两个地区进入饥荒状态阅读原文

联合国20日宣布,严重干旱影响“非洲之角”1000万人的生活,索马里南部两个地区进入饥荒状态。消息说,这是联合国自1984年埃塞俄比亚饥荒后首次正式宣布非洲饥荒。联合国驻索马里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办公室发表声明宣布,索马里南部的巴科勒州(Bakool)及下谢贝利洲(Lower Shabelle)这两个地区从20日起进入饥荒状态...... 全文↓来自:新浪网  2011-07-20 09:17



由于严重缺粮,索马里有1/6的儿童过不了5岁的生日

  中新网7月20日电 据外电报道,联合国20日宣布,严重干旱影响“非洲之角”1000万人的生活,索马里南部两个地区进入饥荒状态。消息说,这是联合国自1984年埃塞俄比亚饥荒后首次正式宣布非洲饥荒。

  联合国驻索马里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办公室发表声明宣布,索马里南部的巴科勒州(Bakool)及下谢贝利洲(Lower Shabelle)这两个地区从20日起进入饥荒状态。声明说,索马里全国近一半的人口——370万人正面临生存危机,其中280万人在索马里南部。

  报道指,上述两个地区均处于与基地组织有关联的索马里反政府武装组织青年党(al-Shabab)控制之下。英国《每日电讯报》的报道指出,青年党曾向索马里运送食品的护卫队勒索钱财、偷盗供应物资,并威胁当地工作人员。

  因此,直到2009年还是世界上对索马里捐赠最多的国家——美国将援助资金降低了88%,从2008年的1.5亿英镑(约合人民币15.6亿元)降到2011年的1300万英镑(约合人民币1.35亿元)。美国担心,所捐赠的资金最终流入青年党这样的“恐怖分子”手中。

  联合国的声明指出,过去几年内当地连续干旱、持续不断的武装冲突使得相关援助非常难以到达索马里南部地区。

  联合国驻索马里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办公室官员鲍登警告称,如果现在不立即采取行动,极度缺粮和疾病爆发导致的饥荒或在两个月时间内蔓延至索马里八个地区。

  据悉,索马里部分饥荒地区濒临死亡人数是联合国饥荒官方标准人数的10倍,索马里南部数以万计的人据信已死亡。由于严重缺粮,索马里有1/6的儿童过不了5岁生日。

  非洲东北部今年爆发了6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埃塞俄比亚、肯尼亚、索马里等国逾1000万人面临严峻的人道主义危机。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7月12日发出呼吁,国际社会必须尽一切努力,防止危机进一步恶化。




-----------------------------------------------------------------
以上正文预览由 SOSO新闻 提供,原文地址:http://news.sina.com.cn/w/2011-07-20/154522847179.shtml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窃听门”撕下了西方媒体的“遮羞布”阅读原文

7月19日,传媒大亨默多克与其子出席英国国会听证会,就“窃听门”事件接受议会的质询。人们希望听到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但在听证会上,老默父子尽力撇清关系,避免拉扯出更多的人物,因为此案涉及的不仅仅是新闻集团的利益。媒体、政客、司法还有一块“遮羞布”所掩盖,不过离揭开也不远了...... 全文↓来自:腾讯网  2天前

  

        7月19日,传媒大亨默多克与其子出席英国国会听证会,就“窃听门”事件接受议会的质询。人们希望听到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但在听证会上,老默父子尽力撇清关系,避免拉扯出更多的人物,因为此案涉及的不仅仅是新闻集团的利益。媒体、政客、司法还有一块“遮羞布”所掩盖,不过离揭开也不远了。

  新闻自由与“偷窥狂”

  “不惜一切代价找到新闻。” 这是英国首相卡梅伦前媒体主管库尔森——曾经的《世界新闻报》主编的名言。

  没想到的是,《世界新闻报》及默多克传媒帝国的命运也成了新闻,讽刺的是,其他媒体似乎并不用付出太多的代价。

  在这种新闻价值观念的主导下,《世界新闻报》确实胆大妄为,窃听涉及4000人,王室、政要、社会名流乃至普通老百姓的隐私生活都暴露在公众视听之中。传统严肃报纸《星期日泰晤士报》《太阳报》等媒体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也都参与了对布朗的窃听。

  西方媒体奉“新闻自由”为圭臬,所以窃听名人电话以获取独家消息在英国已是新闻界心照不宣的“潜规则”,公众对此也似乎习以为常。英国媒体反以此为傲,不以为耻,所以最终触犯了新闻伦理的底线,对普通民众也进行监控,肆意侵犯公民隐私等多种权利,还煞有介事地指责别国的人权。

  独英国媒体有此行径?联想起过去10年间美国《纽约时报》《波士顿环球报》《今日美国报》以及英国《每日镜报》等多家西方主流媒体的众多新闻造假事件,就不难看出这在西方社会屡见不鲜。

  西方媒体为吸引眼球的“新闻自由”可以不惜丧失自己的道德底线。

 

 舆论监督与政客票箱

  一位曾任职于新闻集团的记者在形容默多克时说:“他总是有办法。”

  而如今,在自己的传媒帝国行将崩溃之时,估计默多克也没有什么办法。几周前还抢着讨好默多克的政客,现在都在争先恐后地接受媒体采访对其传媒帝国吐着唾沫。

  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中,默多克传媒帝国在英国政坛扮演着重要角色。默多克在上世纪60年代末买下《太阳报》后,公开支持保守党,直至撒切尔当选和任期结束。随后他又支持工党,伴随布莱尔10年的首相路。2010年选举期间,默多克转而支持保守党的卡梅伦,卡梅伦又随之当选。所以《世界新闻报》前主编安迪·库尔森曾是首相府的新闻负责人。

  可见政客与媒体,并非清清白白,媒体的呐喊装满了政客的票箱,政客的纵容让“新闻自由”总是有机可乘。英国如此,其他国家也难脱窠臼。澳大利亚通讯部长康罗伊18日就指责,默多克旗下的《每日电讯报》鼓吹改朝换代。

  连长期以来自诩“新闻自由”的美国政府,2005年都被曝出在伊拉克战争期间以及在众多领域内“预制新闻”,为自己的政策包装、开道。

  西方媒体的舆论监督,在这种暧昧中也变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或者只谈风月不关政治,逐渐丧失了公信力。

  公正客观与司法“嫖客”

  在与政界关系暧昧之时,默多克的新闻集团也与司法界的关系剪不断理还乱。毕竟知道自己所行违法,所以只能把执法者哄得高兴。

  伦敦警察局局长保罗·斯蒂芬森17日宣布辞职,涉嫌收受《世界新闻报》前副主编尼尔·沃利斯的变相贿赂。斯蒂芬森今年1月免费前往一温泉浴场接受大腿骨折康复治疗。这次温泉之旅原价为1.2万英镑(约合1.93万美元)。而沃利斯当时正是这家温泉浴场的营运主管。

  2009年10月至2010年9月,伦敦警察局看中了沃利斯,聘任他担任该局的媒体联络顾问,以临时接替请病假的负责媒体事务的警长,而最终签署这项兼职任命的正是斯蒂芬森。

  更有意思的是,伦敦警方的负责人出任默多克属下报纸的专栏作家并领取上万英镑的报酬。负责调查窃听案件的高级警官本应回避,却与《世界新闻报》高层人员把酒共餐。

  西方媒体一直标榜“公正、客观”,在与司法界不明不白的关系曝出后,还有谁相信他们的“公正、客观”呢?他们是无边的“自由”嫖了“司法公正”。

  18日,一名曾经指称《世界新闻报》窃听的前该报记者肖恩·霍尔被发现死于家中,因为死人不会再说出什么秘密。只是估计司法不会给他“公正”,因为他曾经供职的东家刚与警察做了一场春梦。

 




-----------------------------------------------------------------
以上正文预览由 SOSO新闻 提供,原文地址: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07/21/c_121697557.htm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目睹利比亚反战集会:"放弃卡扎菲,将成下个伊拉克"阅读原文

19日上午,利用特许出门买电话卡的机会,记者走上的黎波里街头。这里的风光,与3年前记者来此采访时相比几乎没有变化。没有高楼的沙漠城市依旧精致而充满野性,不论出租车司机、电信店老板还是路人,都一如既往地展示着乐观态度。他们认为北约不可能打垮利比亚政府,利比亚人民正在逐步适应并走出...... 全文↓来自:人民网  2天前

图为阿齐齐亚省广场集会上,人们高举照片,悼念在北约轰炸中死去儿童的情景。 记者 焦翔 摄

抵达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后,记者同其他外国同行一样,被利比亚当局安排在指定酒店住下。19日清晨,酒店的记者们热议着昨晚听到的枪声和爆炸声,在北约空袭利比亚整4个月的节点上,这显然具有不同意义。

19日上午,利用特许出门买电话卡的机会,记者走上的黎波里街头。这里的风光,与3年前记者来此采访时相比几乎没有变化。没有高楼的沙漠城市依旧精致而充满野性,不论出租车司机、电信店老板还是路人,都一如既往地展示着乐观态度。他们认为北约不可能打垮利比亚政府,利比亚人民正在逐步适应并走出困境。

然而,物价的飙升实实在在。以前便宜得几乎白送的手机电话卡,现在卖到150第纳尔(约合120美元),而且很难买到。记者好不容易找到一家商店,仅有4个号供挑选。

20日正值北约空袭利比亚整整4个月,记者本以为的黎波里方面会对北约做一次义正辞严的官方谴责,却不想直到下午4时半,还未见任何动静。不过,利比亚外媒局当天为外国记者组织了一项参观活动。

7月16日,在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以西大约50公里的扎维耶,一名卡扎菲支持者参加集会。 新华社/法新

组织者先带记者来到市内一处正在集会的利比亚部落大会现场,与会的上千男女老幼来自利比亚塔瓦拉地区,他们或高举卡扎菲的照片,或挥舞绿色旗帜,部落长老们的激情发言将会场气氛推向高潮。激动的年轻人甚至站上座椅,倾情呐喊、歌唱。部落长老们在会上誓言要与北约和反政府武装战斗到底。外媒局的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利比亚绝大多数部落都支持卡扎菲政府,经常举行类似的部落会议声援政府。

随后,组织者引领“记者团”驱车一个多小时,赶往的黎波里以南的阿齐齐亚省。这是高度忠于卡扎菲政府的一个省份,19日在这里举行的广场集会,把对北约空袭利比亚的谴责声浪推向了高潮。

通往该省的路上,沿途高挂着绿色旗帜。省城中心的广场上,早已是人山人海。虽有警车开道,我们的大巴车还是被堵得动弹不得,耳边全是车外数万游行民众的高声呐喊。在警察和士兵的贴身护卫下,记者们才得以下车并被带到一处房顶进行拍摄。

在房顶上举目四望,眼前犹如一片绿色波涛翻滚的海洋。游行的民众挤满了广场各个角落,甚至爬上汽车、房顶等一切显眼的地方,挥动旗帜。集会组织者通过广场中央一个大喇叭不断喊话,回应者的声浪从四面八方涌来。每隔几分钟,就有人高举冲锋枪向天空鸣枪助威,枪声落下时全场又是一片更高的欢呼声。

7月16日,在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以西大约50公里的扎维耶,卡扎菲支持者参加集会。 新华社/法新

一位名叫法哈姆的集会者告诉记者,北约空袭是对利比亚人民的挑衅,即便有牺牲,他们也会在所不惜,保护家园。翻译志愿者阿里说,北约以逼卡扎菲下台为名发动进攻,实际上是为了攫取利比亚的石油,占领利比亚的土地,利比亚人决不会放弃卡扎菲,“一旦放弃,我们就将成为下一个伊拉克!”

时至今日,利比亚政府军和反政府武装及北约多国部队的对抗还处于胶着状态,每天都有双方人员伤亡的消息传出。仅有7万多正式武装人员的卡扎菲政府军,面对多国联合空中打击和反对派的地面夹攻,能撑满4个月已委实出乎很多人预料。而北约及部分国家对卡扎菲政府“久攻不下”后逐渐失去锐气。此前最为强硬的法国政府近来态度已现转变,先是总理菲永称政治解决利比亚危机“已现雏形”,随后外长朱佩又说卡扎菲只要不再参政,就具有合法滞留利比亚的可能性。此外,俄罗斯、土耳其等国也与利比亚密切接触,国际社会就利比亚问题的态度已在转向。

正如利比亚政府发言人穆萨·易卜拉欣所言,“战争正在摧残利比亚的家庭,我们欢迎一切政治解决利比亚危机的会谈,但利比亚的前途最终还要由利比亚人民自己决定”。


-----------------------------------------------------------------
以上正文预览由 SOSO新闻 提供,原文地址:http://world.people.com.cn/h/2011/0721/c226638-261464470.html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卡扎菲号召全民抗战 吁流尽最后一滴血保卫石油阅读原文

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19日在首都的黎波里附近的阿齐齐亚(Bab al-Aziziya )兵营发表态度强硬的讲话,誓言继续抗击反政府武装力量以及北约空袭。他号召利比亚人民无论男女老少都奋起反抗,“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据报道,卡扎菲当天在距离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以西约50公里的阿齐齐亚兵营用喇叭向支持者喊话称,“数百万人都站在我这一边...... 全文↓来自:新华网  2天前

资料图: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

  中新网7月20日电 据外电报道,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19日在首都的黎波里附近的阿齐齐亚(Bab al-Aziziya )兵营发表态度强硬的讲话,誓言继续抗击反政府武装力量以及北约空袭。他号召利比亚人民无论男女老少都奋起反抗,“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

  据报道,卡扎菲当天在距离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以西约50公里的阿齐齐亚兵营用喇叭向支持者喊话称,“数百万人都站在我这一边”,“我们正在自己的家园里,我们将为保护我们的荣誉、石油和财富战斗,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

  他说,“这是强加给我们的战争,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战斗,请男人、女人和儿童,拿起我们所有的武器解放(反对派大本营)班加西、米苏拉塔和首都西南方向的奈富塞山区(al-Jabal al-Gharbi)”。

  卡扎菲说,“我们将朝着被叛徒和北约图利者控制的城市挺进,并夺回它们。北约的轰炸吓不倒我们”。

  报道指,上一次卡扎菲发表讲话是在7月16日,虽然西方和反政府力量都要求他下台,但他再次表明自己不会离开利比亚。




-----------------------------------------------------------------
以上正文预览由 SOSO新闻 提供,原文地址: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07/20/c_121695677.htm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泰国直升机施救坠落飞机时再次发生事故阅读原文

7月16日,泰国军方一架UH-1H型“黑鹰”直升机在泰国西南碧武里府靠近泰缅边界的丛林山谷地带坠毁。多名当地人报告听见类似爆炸声的巨响。这架“黑鹰”直升机原打算接回在丛林中打击非法伐木活动的35名陆军巡逻队士兵,但遭遇恶劣天气。泰国军方随后派出一支陆军搜救队前往坠机地点。搜救队18日抵达坠机山谷...... 全文↓来自:新浪网  2天前

2011年4月,美国一架“黑鹰”降落在阿富汗坎大哈机场。



资料图:泰国皇家空军装备“黑鹰”通用直升机。

  地点:泰缅边境丛林中

  时间:7月16日、19日

  死伤:第一架“黑鹰”5人确认死亡,第二架9人生死不明,包括一名陆军少将

  原因:天气恶劣,能见度低

  据新华社电 泰国陆军第一军区证实,一架前往泰缅边境地带营救另一架坠毁“黑鹰”直升机的“黑鹰”直升机坠毁于边境丛林地带。

  第一架“黑鹰”直升机证实坠毁,机上5人确认死亡;第二架“黑鹰”同样证实坠毁,机上包括一名陆军少将在内的9人生死不明。

  第一架“黑鹰”:原打算接回巡逻队

  7月16日,泰国军方一架UH-1H型“黑鹰”直升机在泰国西南碧武里府靠近泰缅边界的丛林山谷地带坠毁。多名当地人报告听见类似爆炸声的巨响。

  这架“黑鹰”直升机原打算接回在丛林中打击非法伐木活动的35名陆军巡逻队士兵,但遭遇恶劣天气。

  泰国军方随后派出一支陆军搜救队前往坠机地点。搜救队18日抵达坠机山谷丛林地带,证明机上5名士兵全部死亡。

  由于地处密林,陆上机械化交通工具无法进入坠机地点,地面搜救队求援总部,要求空中支援,将遇难者遗体运出丛林地带。

  19日中午11时(北京时间12时),陆军一架UH-60L型“黑鹰”直升机飞往坠机地点。

  一个半小时后,“黑鹰”直升机飞行员与总部失去联系。

  机上总计9人,包括两名飞行员、两名机械师和5名乘客。

  5名乘客分别是陆军最精锐的步兵师师长塔万·棱西少将、陆军第9远征侦察巡逻连的连长、1名一等兵、一名武器专家和泰国陆军第5电视台一名摄像师。

  塔万担任这次营救行动指挥官。19日,塔万面对媒体镜头向上级表示“保证完成任务”,并向媒体记者和家人道别。

  第二架“黑鹰”坠毁:官方否认缅甸击落

  据新华社电《曼谷邮报》20日报道,救援第一架失事“黑鹰”的地面搜救队19日将遇难者遗体徒步搬运至距坠机点最近的一片直升机临时停机坪边,等待第二架“黑鹰”到来。

  这片临时停机坪位于碧武里府一处国家森林公园内的小山包顶部。

  据救援队士兵描述,山谷云雾笼罩,能见度有限。但他们亲耳听见第二架“黑鹰”从远处飞来,当这架“黑鹰”隐约飞入能见度范围内后突然坠落,而后就听见远处传来巨大爆炸声。

  泰国第一军区司令乌冬德·西塔卜20日向媒体记者证实,军方19日晚间获得消息,第二架直升机坠毁在缅甸境内,距泰缅边界大约2公里。

  坠机点附近的缅甸村民报告,听见巨大爆炸声。缅甸军方随即向泰方通报相关情况。

  乌冬德将军否认缅甸士兵击落第二架“黑鹰”的传言,称不存在这种可能。

  有泰国媒体报道,由于第二架“黑鹰”直升机飞入缅甸境内,因此遭缅甸士兵击落。

  地面营救

  泰国第一军区司令:“不会再派直升机”

  据新华社电 泰国陆军发言人讪森·缴甘内20日告诉媒体记者,20日上午6时30分(北京时间7时30分),多支地面搜救队同时向坠机地点进发,查探相关情况。由于坠机点位于缅甸一侧,军方可能需要寻求缅方协作。

  在新闻发布会上,第一军区司令乌冬德说,机上9人生还可能性不大,但是在搜救队现场目击到尸体之前,“一切可能依然存在”。

  谈及坠机原因,乌冬德说,前往施救的UH-60L型“黑鹰”是一架新直升机,不太可能出现机械故障。但是,“即便是全新直升机,在遭遇大风时,也可能遇险甚至坠毁”。

  地面复杂 徒步需5天

  乌冬德承诺动用一切地面力量尽快进入坠机地点。但他坦言,当地地势复杂,徒步可能需5天时间。

  当媒体记者问及军方是否还会再派直升机前往营救时,乌冬德苦笑道:“我不去,也不会再带你们去,否则我们都得死。”

  20日上午,乌冬德宣布停飞第一军所有直升机。

  泰国“黑鹰”第一次出事故

  本报讯 泰国军方目前装备有6架“黑鹰”直升机,这是该机型第一次发生坠机事故。“黑鹰”直升机是美军普遍使用的一种武装直升机。

  据英国飞行国际18日报道,泰国意欲再购买3架美国西科斯基飞机公司生产的运输直升机,总价值2.35亿美元。


-----------------------------------------------------------------
以上正文预览由 SOSO新闻 提供,原文地址:http://news.sina.com.cn/w/p/2011-07-21/043122850030.shtml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俄审讯沉船事件见死不救过路船长 禁离居住地阅读原文

马尔金说,“按照侦查机关的委托,‘杜奈斯基66’号船长亚历山大·叶戈罗夫被从伏尔加格勒押往喀山。作为没有为‘布加尔'号游船乘客提供帮助这起刑事案件的嫌疑人,他遭到了审讯。侦查机关暂时选择对他采取具结不离居住地的措施。在调查进行期间,禁止叶戈罗夫离开喀山。近期计划对另一艘经过沉船现场见死不救的‘阿尔巴特...... 全文↓来自:人民网  2011-07-20 14:57

  据俄新网报道,俄罗斯联邦侦查委员会发言人弗拉基米尔·马尔金19日表示,经过沉船现场见死不救的“杜奈斯基66”号船长被审讯,目前对他采取了不离居住地的措施。

  “布加尔”号游船7月10日暴雨期间在鞑靼斯坦境内古比雪夫水库水域沉没。 船上乘客名单上总共208人。据最新资料,事件中有114人死亡,79人获救。

  马尔金说,“按照侦查机关的委托,‘杜奈斯基66’号船长亚历山大·叶戈罗夫被从伏尔加格勒押往喀山。作为没有为‘布加尔'号游船乘客提供帮助这起刑事案件的嫌疑人,他遭到了审讯。侦查机关暂时选择对他采取具结不离居住地的措施。在调查进行期间,禁止叶戈罗夫离开喀山。近期计划对另一艘经过沉船现场见死不救的‘阿尔巴特'号船长尤里·图钦采取类似行动”。

  相关报道:

  


  遇难者家属伫望茫茫大河,悲思亲人音容。新华社/法新

  俄游船沉没两过路船见死不救 将被实施最严厉惩罚

  伏尔加河沉船惊骇全俄民众舆论穷追人祸真相

  7月12日是俄罗斯的全国哀悼日,悼念两天前在俄罗斯“母亲河”沉船悲剧中已确认的58位同胞,以及至今下落不明、生还渺茫的近百人。

  全国哀悼日突如其来

  俄罗斯全境所有政府机关和办事机构当天下半旗,全国所有电视台和广播电台停止播放一切娱乐和广告节目。喀山河运港口码头的一面墙下摆放着许多鲜花和祈祷的小蜡烛,那风中微弱的烛光已照不到墙上粘贴着的“布加尔”号沉船获救人员名单——这名单已经24小时没再更新了……

  这是一个突如其来的哀悼日。莫斯科时间7月10日14时左右,一艘名为“布加尔”的游船在俄南部鞑靼斯坦境内的伏尔加河段迅速沉没。据紧急情况部最新公布,当时船上载有208人,包括59名儿童。

  到目前为止,只有80人获救。紧急情况部长绍伊古向总统梅德韦杰夫汇报工作时已表示:“很遗憾,我们不得不承认,搜救到生还者的希望事实上已经没有了……”

  “母亲河”见证又一场人间悲剧

  伏尔加河是俄罗斯的母亲河,是俄罗斯的“众神之神”。俄罗斯几乎所有的伟人都出自它的沿岸地区,俄罗斯几乎所有的历史大事都发生在这里,俄罗斯所遭遇的几乎所有的不幸和创造的伟大与辉煌也都集中在这里……

  伏尔加河见证着俄罗斯的历史与文化延绵。因此,这里年年都吸引着大批国内外游客来一睹俄罗斯母亲河的风采。

  7月10日,伏尔加河又见证了新一场人间悲剧。

  


  灾难次日,游船乘客亲属赶赴鞑靼斯坦共和国首府喀山,揪心查看乘客名单与搜救信息。新华社/法新

  莫斯科时间7月10日13时58分,当“布加尔”号游船沿伏尔加河从博尔加尔驶往喀山途中,在鞑靼斯坦共和国境内的古比雪夫水库水域突然向右倾斜,几分钟内即在距岸边3公里的水城沉入20米深的河底。船上绝大多数乘客来不及采取任何自救措施就随船一同堕入阴冷的黑暗之中……

  悲剧发生后,总统梅德韦杰夫在微博上写道,“伏尔加河上发生了可怕的悲剧。我向遇难者亲人和朋友表示慰问”。总理普京说:“这是一场巨大的灾难。人们本来是和孩子、家人一起去休息的,但……十分遗憾。”

  伏尔加河上“浮动的棺材”

  悼念遇难同胞的同时,俄罗斯民众正在不断地追问:“为什么会这样?”

  有分析人士指出,“布加尔”号悲剧的发生,是由于船体本身的技术故障、使用者的贪心和船员的不当操作等综合原因造成的。

  据伏尔加河沿岸交通检察院证实,“布加尔”号实际上并没有载客许可,而乘客在参与其旅游项目时对此一无所知。

  “布加尔”号就是一口“浮动的棺材”——12日出版的俄罗斯《消息报》毫不客气地说。该报调查得出的结果称,“布加尔”号沉没的主要原因是该船超期服役。

  据悉,“布加尔”号游轮为双层甲板的柴油电力船,1955年由捷克斯洛伐克生产,游轮有豪华舱,还有两个餐厅、酒吧、卡拉OK厅、淋浴室、桑拿间和儿童游乐厅等配套设施。

  《消息报》在采访了众多参与“布加尔”号游船租赁、保养、维修的亲历者后得出结论:“布加尔”号在其启航的那一时刻就“注定要死去”。该游船的老旧和使用不合格零部件是导致其最终沉没的最重要原因。有知情者称,由于上述原因,这艘游船的电路经常出现故障。

  


  7月12日,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联邦政府大厦上的国旗降半旗,哀悼伏尔加河沉船遇难者。当日,俄罗斯举行全国哀悼日活动,向10日在伏尔加河沉没的“布加尔”号游轮遇难者表示深切哀悼。新华社记者姜克红摄

  “布加尔”号话务员加比特季诺夫11日发表声明称,由于电力中断,话务员在事发时未能发出任何紧急求救信号。他表示,在机械舱进水前,船舱里的发电机就已停止发电了。这从侧面正好证明了《消息报》的调查结果。

  只用不修 只“尸检”不“体检”

  俄总检察院发言人格里德涅娃11日表示,“布加尔”号30年前进行过大修,此次出航前就有故障。

  有知情者称,就在出事前几天,有关人员在7月5日发现,“布加尔”号在伏尔加河水面航行时已经“很费劲了”,并担心它很难安全抵达目的地。但这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俄总检察院调查委员会的资料显示,“布加尔”号的所有者是“卡姆基斯河运公司”。该公司2010年曾把此船出租给“莫斯科—萨马拉航运公司”,今年年初又转租给喀山的一家名为“阿尔卡游河”的旅游公司。

  据了解,“布加尔”号的出租记录和程序十分混乱,每年都要换几次承租人。因此,无论是所有者还是承租方,都不愿意花钱来好好保养和维修该船。

  据悉,“布加尔”号游船在事发前左发动机已停止工作,从而导致船体平衡被打破。

  据此船曾送修的彼尔姆修船厂的技师亚历山大·莫罗特佐夫透露,其实,他们已检查出“布加尔”号的发动机故障,但领导要求他们“不要浪费时间,更不要影响船只按时启航”。

  这位技师称,“布加尔”号于去年冬天露天存放了整整一冬后,在今年5月转租给新承租人,只经过几天准备就出航了,“船主今年并没有要求我们对船进行维修,而只是例行检查。我很清楚,我们对该船进行的只是‘尸检’,而非真正的体检……”

  


  7月12日,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的国旗降半旗,哀悼伏尔加河沉船遇难者。当日,俄罗斯举行全国哀悼日活动,向10日在伏尔加河沉没的“布加尔”号游轮遇难者表示深切哀悼。新华社记者姜克红摄

  据参与“布加尔”号例行检查的技师安德烈耶夫称,他们当时已发现了极严重的问题,“所有零部件都已严重老化,但这些零部件都没作更换,只是简单清洗了一下就装回原处。”

  有知情者说,如果对“布加尔”号发动机进行完全维修,要花300万卢布。而这是谁都不想出的“多余费用”。“布加尔”号今年的新承租人只是进行了“最低限度的保养”。修理人员从其他已报废船只上拆下还凑合能用的零件,清洗一下,就直接安到“布加尔”号上。实际上,“布加尔”号的发动机是由3艘报废船只发动机的零件拼凑成的。

  营运无序 船客超载 船员外行

  普通游客对“布加尔”号无证出航一直是不知情的,但对“布加尔”号的硬件条件和服务质量太差一直在抱怨:船内的设施太过破旧,发动机噪音太大,航班经常晚点,总是出现厕所不好用和饮用水中断等事故。该游船的船员们也指责游船承租人不能按时发工资,并已通过仲裁法庭要求承租人归还拖欠工资。

  有知情者称,其实,早在2010年就没人相信“布加尔”号不能再下水了。但此船今年更换了承租人后再次启航,终于酿成惨剧。“布加尔”号沉没事件不是天灾,而是人祸。

  俄媒体指出,“布加尔”号出事,除船体老旧这个“半人为、半天然”的原因外,还有一大祸患是严重超载。

  “布加尔”号当初的设计载客量为233人,但1980年重新改造后的额定载客数为120人。而据紧急情况部长绍伊古向总统汇报时所称,事发时,“布加尔”号上承载了208人,其中25人为未登记乘客。

  “为什么‘布加尔’号能够如此勇敢地启航?”——俄《共青团真理报》这样质问。

  据目击者称,事发时,“布加尔”号所在水域的气象条件虽然不好,但也并非“灾难性的”。其沉没原因更多是源于船只本身。

  


  7月12日,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的总统旗降半旗,哀悼伏尔加河沉船遇难者。当日,俄罗斯举行全国哀悼日活动,向10日在伏尔加河沉没的“布加尔”号游轮遇难者表示深切哀悼。新华社记者姜克红摄

  据调查,除超载隐患之外,“布加尔”号驾驶团队中,许多成员都是在没有合法劳动合同的情况下工作的。有专家认为,驾驶人员的不专业和错误操作,是导致“布加尔”号侧翻并沉没的重要原因。

  过路船只见死不救

  俄交通运输部部长、调查“布加尔”号沉船事件国家委员会主席列维京11日还透露:“初步调查显示,在‘布加尔’号沉没水域,附近当时有两艘轮船驶过,却对‘布加尔’号的乘客见死不救。”

  列维京说:“我们知道这两艘船的名称及其船长的姓名。我们将开展对他们的调查。我们将采取所有法律措施,以对他们实施最严厉的惩罚。”

  河运管理落后 搜救团队不力

  有专业人士称,“布加尔”号悲剧暴露出俄罗斯对国内河运管理体制的落后。

  据悉,俄罗斯目前没有统一的内河航运事故应急管理机制。现在,俄罗斯只有国家水运管理局负责境内河流上船只航运的管理,但该机构虽然有相关登记,却没人能说出内河上行驶的各船只的准确位置及其航运状况。各公司每艘船的航行情况只能以天为单位向国家水运管理局汇总,无法进行实时监控。

  还有媒体质问:“为什么‘布加尔’号事发后救援人员严重不足?”

  “布加尔”号出事后,紧急情况部立即调派了4艘搜救船和420人参加搜救工作,但媒体称,此次搜救工作还是出现了搜救人员不足、搜救设备不够的情况。

  事发后,紧急情况部对“布加尔”号承载人数长时间给不出一个明确说法,开始说是170多人,后来说是180多人,再后来是190多人,最后才是目前的说法:208人。

  此外,紧急情况部公布的获救人员名单也频频出错,先是多次出现同一个人的姓名,后又出现36个儿童生日都是1999年12月30日的“绝对巧合”。

  这些自然都引发了遇难者亲属、民众和舆论的怀疑、不快与愤懑。

  


  7月12日,在俄罗斯鞑靼斯坦共和国境内伏尔加河流域,参加搜救的人员走下直升机。俄罗斯伏尔加河沉船事故救援当日进入第三天。俄紧急情况部、内务部、卫生和社会发展部等相关部门继续在事故地点加紧开展救援工作。俄罗斯紧急情况部发言人12日说,截至目前伏尔加河沉船事故的死亡人数已升至88人。新华社记者李勇摄

  全俄展开船只突击大检查

  “布加尔”号出事后,总统梅德韦杰夫11日在莫斯科郊外的总统官邸召开紧急会议,要求与会的交通部长、紧急情况部长、卫生部长立即采取一切措施搜救相关人员,并向遇难者家属提供所有帮助。

  梅德韦杰夫表示,他已下令打捞“布加尔”号。据悉,打捞工作将于7月16日开始。

  俄总检察院调查委员会目前已根据俄联邦刑法第263条第2款(即“使用铁路、航空与海上交通工具时违反安全规定”)对沉船事件进行刑事立案。该委员会主席巴斯特雷金11日已赶到沉船地点,并在紧急会议上要求对相关官员的行为作出评估。

  梅德韦杰夫还要求政府责成老旧船只的船主对船只要么进行大修要么直接淘汰。

  梅德韦杰夫说:“我们的老旧船只太多。现在这些船仍然可以航行,但这不意味着不发生事件。现在发生了,而且后果非常严重……必须评估局势并迫使船主进行必要的大修,或者将不行的旧船淘汰。这个任务应当下达到全国。我们的船只都老旧了,大多数属于私人公司的。国家拥有的船只只占一小部分,但这不意味着国家可以不进行监督。”

  据悉,俄罗斯各地已开始对内河上和海上运营的船只进行全面的大检查,并要在本周末前将检查结果向交通部汇总。

  传言比真相多 猜疑比解释多

  据业内人士透露,其实,无论是交通部,还是交通署,都不知道本国还有多少艘与“布加尔”号同龄的船只同样在老骥伏枥。

  据俄“世界大洋状况统一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目前俄境内河运中仍在运营的船只中,至少有4艘上世纪40年代出厂的船只,上世纪50年代出厂的客运和货运船只超过260艘。

  据旅游者协会透露,在俄罗斯的欧洲部分共有河运客船120艘,其中50艘于25年至30年前出厂,其他都是40年至60年前建造的。

  


  7月12日,在俄罗斯鞑靼斯坦共和国境内伏尔加河流域,人们在救援指挥部内查看最新公布的遇难者名单。新华社记者李勇摄

  旅游业联盟副主席巴尔茨金透露:“目前,国内运营的客运和货运船只中,有77%的船龄已超过20年,船龄小于5年的仅占5%左右。在这方面,俄罗斯严重落后于其他国家。俄罗斯目前已没有可出海的大型游轮,可在内河中航行的游船数量也大幅减少。俄罗斯1990年有1700艘游船,到2008年只剩下600艘。按常理,在内河上行驶船只的船龄最好不超过50年,但我们的许多老船仍在超期服役着。”

  分析人士指出,近几年来,俄国内游船旅游需求量大幅增加。2010年的国内游船数比2006年增长了168%,而这其中有41%都在伏尔加河上行驶。许多旅游公司在经济利益驱使下对游船的安全状况并不太在意。按业内人士的话说,“虽然我们的游船早都到年头了,但我们每年都能通过各种办法让这些船顺利通过年检,其中的奥妙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

  一位俄罗斯朋友对本报记者说:“很显然,很快会有一批官员因这一悲剧而丢官……但是,并不是每一句‘对不起’都能换来‘没关系’的!”

  关于此次伏尔加河沉船事件,目前实际上是传言比真相多、猜疑比解释多。民众对这一悲剧发生的原因和真相仍在大声追问。


-----------------------------------------------------------------
以上正文预览由 SOSO新闻 提供,原文地址:http://world.people.com.cn/h/2011/0720/c226638-4198511776.html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他因9·11的仇恨杀人受害者用宽恕求法庭免其死刑阅读原文

“那时的美国,很多人表示‘我们必须干掉他们’。然而,我们根本不知道那个‘他们’是谁。我们只能凭‘刻板偏见’来定位那些我们所认为的‘仇人’。而我,就把所有的穆斯林看成是我们的恐怖仇敌。这是很错误的做法。”——杀人犯斯特罗曼。“如果我可以宽恕想取我性命的罪犯,那么我们可以一起通过努力来宽恕所...... 全文↓来自:人民网  2天前

“那时的美国,很多人表示‘我们必须干掉他们’。然而,我们根本不知道那个‘他们’是谁。我们只能凭‘刻板偏见’来定位那些我们所认为的‘仇人’。而我,就把所有的穆斯林看成是我们的恐怖仇敌。这是很错误的做法。”——杀人犯斯特罗曼

“如果我可以宽恕想取我性命的罪犯,那么我们可以一起通过努力来宽恕所有的人,并且可以在‘9·11’事件十周年之际开启新的对话。”——受害者布延

“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一些美国人对穆斯林产生仇恨心理,田纳西州的马克·斯特罗曼就是其中的一个。由于妹妹在事件中丧生,仇恨驱使这名“9·11”事件受害者走上了枪杀多名穆斯林的道路,他最终被判死刑。

然而,令人惊异的是,斯特罗曼连环杀人唯一幸存的受害者瑞斯·布延为免除他死刑而四处呼吁和请愿。他表示,“即使斯特罗曼被执行死刑,仇恨也不会被根除。而我们又失去了一个生命。”不过,布延的努力并没有带来改变,斯特罗曼今天将被执行注射死刑。

英国广播公司近日讲述了这个“宽恕”的故事。

编译/本报记者王勇 梁美兰

【事件】

“9·11”事件丧妹,他连环杀人

案件发生在 2001年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的第10天。37岁的瑞斯·布延当时在田纳西州达拉斯的一家加油站工作,被闯进来的美国人马克·斯特罗曼枪击,打中脸部。

斯特罗曼持枪进入加油站时,布延开始以为只是一起平常的抢劫。“我把收银机打开,把现金递给他。恳求他别开枪。”

“他问我,‘你从哪里来?’抢劫的人问这个问题有点奇怪。我说,‘怎么?’。刚回答完,我就感到有成千上万的蜜蜂叮我脸部,然后听到一声枪响。”布延说。随即,布延假装死去,直到凶徒离开。这起枪击造成布延右眼失明。布延说,“我做了多次手术,最终医生保住了我的右眼,但是眼睛失明了。从我的脸上,医生共取出了35块小弹片。许多年过去了,这些手术才完成。”

听到布延遇袭受伤的消息时,他生活在孟加拉的家人陷入了无尽的担忧中。

“父亲听到我被子弹击中脸部后突发中风晕倒。家人三四天不吃不喝,因为他们没办法获得我的任何消息。” 他说。

这是斯特罗曼实行连环杀人中的一环:将“9·11”事件所引发的仇恨发泄在带有中东地区口音的人身上。布延是他袭击的三名受害者中唯一的幸存者。斯特罗曼还以同样的方式枪杀了另外两个人,印度移民瓦苏戴吾·帕特尔和巴基斯坦人瓦乔尔·哈桑。

同样在达拉斯一个加油站杂货铺工作的移民瓦苏戴吾·帕特尔没有那么幸运。2001年10月的一个深夜,他在杂货铺上班时,斯特罗曼持枪闯入,将他杀害。

第二天,斯特罗曼被警察逮捕。田纳西州法院随后判定斯特罗曼故意杀人,他被判处死刑。

2001年9月11日,世贸中心遭受恐怖袭击而垮塌,斯特罗曼失去了27岁的亲妹妹。

“那天电视里播放大楼垮塌的骇人场面至今仍令我心悸。因为我知道妹妹当时就在世贸中心北楼的顶部。”斯特罗曼在他名为“死刑日记”的个人网站中写道。

仇恨,驱使这名“9·11”事件受害者走上了枪杀多名穆斯林的道路。

【宽恕】

他被执行死刑

仇恨也不会被根除

尽管不明不白被袭击,受害者布延在经过了长期的思想斗争之后决定宽恕斯特罗曼。“斯特罗曼因仇恨而犯罪,仇恨犯罪的根源是无知。”布延说,“即使斯特罗曼被执行死刑,仇恨也不会被根除。而我们又失去了一个生命。”

布延创办了网站“无仇恨的世界”(World Without Hate ),希望告知人们不要因仇恨而犯罪。他甚至和斯特罗曼的律师一起为免除斯特罗曼的死刑向有关部门多次请愿。布延从去年开始向大量民众呼吁在一份请愿书上签名。请愿书里写道:“我恳请你们(德克萨斯州赦免委员会)停止对斯特罗曼执行死刑,而转成无期徒刑。因为他的死会造成他的四个孩子因失去父亲而变成受害者,他的整个家庭也会沦为受害家庭。

田纳西州政府撤销对斯特罗曼的死刑执行几乎不可能,该州一向对死刑的执行很严厉。布延的努力并没有带来任何改变,今天,斯特罗曼将按照原判决被执行注射死刑。

【凶手】

恨是赤裸裸的无知,我不愿意再恨

离死刑执行的日子还有一个星期的时候,斯特罗曼最后一次在德克萨斯州利文斯顿的Polunsky Unit监狱中向外界讲话,交代他的犯罪事实、对被他伤害的人表示悔恨。

“当初我是个没教养的混蛋,现在我变成一个稍微懂点事的人了。”

“那时的美国,很多人表示‘我们必须干掉他们’。然而,我们根本不知道那个‘他们’是谁。我们只能凭‘刻板偏见’来定位那些我们所认为的‘仇人’。而我,就把所有的穆斯林看成是我们的恐怖仇敌。这是很错误的做法。”他说。

41岁的斯特罗曼留着光头,身体上覆盖着大面积文身。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刻意把身上粘贴的美国国旗展示在镜头前。

“我没受过什么教育,我也曾经有过很多无知邪恶的想法。恨就是赤裸裸的无知。我不愿意再恨,我只想做我自己。”他说。

“假如你在飞机上碰到一个你不想见到的穆斯林,但你又不得不面对他,你绝对不应该对他有偏见。但是,我承认我产生了邪恶的偏见。”他说。

布延表示,他发起的为斯特罗曼请愿的行动“与热情、宽恕、忍耐和治愈有关。我们不能停留在过去,而应该向前走”。

“如果我可以宽恕想取我性命的罪犯,那么我们可以一起通过努力来宽恕所有的人,并且可以在‘9·11’事件十周年之际开启新的对话。”他说。

布延和斯特罗曼一直保持联系。他认为斯特罗曼是一个很好的讲演者、教育者,“他在教化和曾经的他一样对自己犯下的错误一无所知的人”。

“他犯的错已经成为过去,现在他是个截然不同的人。他劝解那些和他之前一样因仇恨而犯罪的人。这样,我们能生活在一个更加团结的社会。死刑毫无益处。”

“我曾经想过杀死这个人。但是,他现在却努力挽救我的生命。他让我感动。”斯特罗曼说。




-----------------------------------------------------------------
以上正文预览由 SOSO新闻 提供,原文地址:http://world.people.com.cn/h/2011/0721/c226638-4294600066.html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英国首相卡梅伦后悔"用人不当" 坚持不道歉阅读原文

卡梅伦20日称,为雇用这家报纸前主编安迪·库尔森感到后悔。他还表示,他已经同意对调查范围作修改。除报纸以外,调查对象还将包括广播电视以及互联网等社交媒体,并将加大调查力度以杜绝媒体和警方再次出现行贿受贿的问题。卡梅伦说,由法官领导的调查小组将在12个月内公布调查报告...... 全文↓来自:人民网  2天前

英国首相卡梅伦20日在议会发表讲话,副首相克莱格坐在他的身后。

19日,默多克在听证会上遭遇袭击,西装被弄脏后他穿着衬衣继续回答问题。

马丁-哈克比

在听证会上,布鲁克斯就窃听电话丑闻道歉,但否认自己曾批准报社员工“贿赂”警察以获取信息。

英国首相就窃听丑闻在议会紧急会议上发表讲话

窃听风云

英国首相戴维·卡梅伦20日出席英国议会下院紧急会议,就《世界新闻报》窃听丑闻回应质疑,称为雇用这家报纸前主编安迪·库尔森为自己的新闻官而感到后悔。

据新华社电 卡梅伦20日称,为雇用这家报纸前主编安迪·库尔森感到后悔。他还表示,他已经同意对调查范围作修改。除报纸以外,调查对象还将包括广播电视以及互联网等社交媒体,并将加大调查力度以杜绝媒体和警方再次出现行贿受贿的问题。

卡梅伦说,由法官领导的调查小组将在12个月内公布调查报告。

澳大利亚也要调查

新闻集团全球业务广泛,报道触角伸至多个国家。在澳大利亚,新闻集团旗下新闻有限公司发行的报纸大约占据70%市场份额。

新闻集团如今深陷窃听丑闻,同样在澳大利亚引发不安。总理朱莉娅·吉拉德说,新闻有限公司需要就窃听丑闻一事接受质询。

新闻有限公司当天回应,称与英国窃听丑闻没有联系,愿意回答任何问题。

新闻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约翰·哈蒂根说,新闻有限公司将“全面审查”过去3年内的编辑支出,以确认报酬发放是否合法。

就雇用库尔森为新闻官

卡梅伦坚持不道歉

据新华社电 对于雇用库尔森为自己的新闻发言人,卡梅伦感到“后悔”,但拒绝道歉。但卡梅伦说,证实库尔森说谎之际,才是他道歉之时。“就我雇用他的决定而言……这是我的决定……当然,我后悔,对这一事件造成的一切感到遗憾。”

他说,如果能预见到这些负面影响,“我不会向他提供这份工作,不过,你不能事后诸葛亮,你只能现在作决定,生活下去,从中学到些什么。相信我,我学到了”。

反对党工党议员向卡梅伦施压,要求他道歉。卡梅伦回应,库尔森一直坚称不知晓与窃听事件相关的信息,如果有证据证明库尔森说谎,自己就会道歉。

“我持有一种老式观点,那就是被证有罪前,他是清白的。如果最后证明他向我撒谎,那时,我会深刻地道歉。如果那种情况发生,我可以告诉你,我不会退缩。”

他承认,如果库尔森的确说了谎,这是政府的“耻辱”。

就“与新闻集团高层屡见面”说法

否认曾向警方施压

据新华社电 其实,窃听丑闻并不是新鲜事,数年前已浮出水面,但相关调查不了了之。

一些媒体报道,《世界新闻报》母公司新闻集团高层在2010年5月至今年7月间,与卡梅伦会面超过20次。

外界流传一种说法,卡梅伦手下的官员授意英国伦敦警察局,要求不要重新调查窃听丑闻。

卡梅伦当天在议会反驳这一说法:“有关唐宁街10号(首相府)经由某种方式向警方一项敏感调查施加影响的说法完全错误。”

卡梅伦认定,自己的最大责任是“收拾残局”。他说,已指派6人协助知名法官布赖恩·莱韦森调查窃听丑闻,评估新闻界的文化、行为方式和伦理状况。

他说,调查范围将扩大,涉及包括窃听在内的多种非法获取信息的方式。另外,调查对象不再局限于纸质小报,还将包含广播公司和互联网等其他媒体。

新闻链接

老默听证遇袭获同情

议员赞邓文迪左勾拳

本报讯 对默多克在听证会上的表现如何,英国媒体存在分歧。但不少分析师认为,默多克表达懊恼心情的言论以及他在听证会结束前“遇袭”有望减轻英国公众和议员对他的不满。

在听证会上,一名男子突然出现在默多克身旁,举起盛着可能是奶油的白色泡沫的盘子向他脸上砸去。“突然袭击”令詹姆斯·默多克怔住,一时未作任何反应;但说时迟那时快,邓文迪从后排迅速起身掌掴这名男子的头顶;默多克端坐在椅子上,或冷静,或没有反应过来。

听证会短暂中断后恢复。一名议员称赞默多克展现出“极大勇气”;长期对默多克媒体集团持批评态度的议员汤姆·沃森则调侃说:“默多克先生,你妻子的左勾拳非常漂亮。”

康雷斯市场调查公司安德鲁·霍金斯认为,听证会后,现年80岁的默多克和新闻集团所面临局面可能完全扭转,他的年龄以及遇袭画面得到大批民众同情。

就在袭击者(现已被警方拘留)企图攻击默多克之后,新闻集团的股价上涨至全天最高价位。此后该股继续走高,截至收盘时上涨5.61%,收于15.80美元。

(宗禾)

默多克发表声明

欲重振新闻集团

据新华社电 默多克20日在一封写给员工的电子邮件中说,新闻集团是一家“伟大的企业”,会在窃听丑闻后实现反弹。

“我希望你们所有人都知道,我坚信我们会成为一家更强大的企业,”他说,“我们需要花时间重塑信任和信心,但我们决心满足股东、顾客、同行、合作伙伴的期望。”

他在电子邮件中狠批《世界新闻报》窃听电话,宣布他已经采取“紧急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最近有关《世界新闻报》的说法让我震惊,我对这些说法引发的伤害深感遗憾。”

“我已经领导这家企业超过50年,总是为企业注入冒险精神,”他说,“但我无法容忍过去几个星期曝光的行为。这些行为在新闻集团没有立足之地。”

面对持续发酵的“窃听门”,英国媒体同行到底如何看待这起丑闻?曾供职于英国《泰晤士报》、《观察家报》的资深记者、现在全球各地担任新闻培训工作的马丁·哈克比(见上图),为本报阐述了他对这次丑闻风波的看法。

“窃听门”令资深记者震惊

本报讯(记者毛玉西) 哈克比认为,“窃听门”确是事实,它损害了所有英国记者的声誉,甚至还危及到英国政治家与警察的声誉,他及其媒体界的同事们都为此感到震惊。

大报不鼓励不择手段

在哈克比看来,他曾经工作过的《泰晤士报》、《观察家报》,在英国都属于严肃性大报,不会单纯地来追求独家新闻,报社也不鼓励各种非法获取信息的犯罪行为。

尽管非法侵犯隐私的行为,在很多国家的法律中都被认为是“重罪”,会立马被关押入狱,而在现实中,在类似丑闻被曝光前,其实未曾有过多少被重罚的案例。

此前,《世界新闻报》的王室通讯员克莱夫·古德曼与一名私家侦探因非法窃听英国王室的电话信息,曾于2007年被判入狱。

此后,“小报”的窃听行为已有所减少与收敛。

哈克比也指出,在英国,类似窃听事件的确是很多媒体奉行的“潜规则”。

但电话窃听等侵犯隐私的非法行为,主要还是发生在英国“小报”身上,它们在市场上很受欢迎,销量都超过了很多严肃性大报(其中包括多次揭发窃听丑闻的《卫报》)。

“小报”应从此收敛

哈克比指出,英国“小报”之间市场竞争激烈,近年来发行量一直持续下滑。出于竞争、市场需要,导致它们不择手段地追求煽情、耸人听闻的独家新闻。

很明显,众多熟悉英国“旗舰街”(英国新闻界别称)的人都认为,《世界新闻报》的老板很清楚煽情故事是通过何种手段获取的,但如果报纸能得到丰厚的收益,老板往往对窃听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如今,《世界新闻报》的“自杀”,或许会对默多克新闻集团发行量巨大的《太阳报》敲响警钟。很显然,它不希望重蹈《世界新闻报》的覆辙。

哈克比认为,这起丑闻显然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目前,调查不应仅聚焦在《世界新闻报》身上,已有证据表明,其他多家“小报”也都有高薪聘用私家侦探搞非法窃听的劣迹。

国际新闻公司前首席执行官丽贝卡·布鲁克斯出席听证会称

“我不知情也没贿赂警察”

据新华社电 国际新闻公司前首席执行官丽贝卡·布鲁克斯19日出席英国议会听证会,就《世界新闻报》窃听电话丑闻接受议员质询。

布鲁克斯就事件道歉,承认《世界新闻报》在她担任主编期间雇私家侦探挖掘新闻线索与素材。不过,她坚称这是英国媒体习惯做法,否认自己曾批准报社员工“贿赂”警察以获取信息。

布鲁克斯当天随媒体大亨鲁珀特·默多克父子参加议会下院文化、新闻和体育委员会听证会。

其间,她就《世界新闻报》窃听行为道歉。

“詹姆斯和鲁珀特·默多克今天道歉后,我希望加上我个人的道歉,”她说,“窃听犯罪受害者电话并截取他们的互联网信息相当可怕且让人痛恨,我想重申这一点。”

13岁英国女孩米莉·道勒2002年失踪,半年后确认遇害。英国媒体先前报道,《世界新闻报》雇人入侵道勒的语音信箱,为获取更多信息删除部分留言,致使她的家人误以为女孩还活着。

2002年,《世界新闻报》主编正是布鲁克斯。在19日听证会上,当议员问她是否后悔,布鲁克斯回答:“我当然后悔,《世界新闻报》花钱雇人窃听米莉·道勒的手机、且这一做法可能获得《世界新闻报》高层批准,我感到厌恶,同时遗憾我们调查的速度过慢”。

称雇私家侦探是行规

布鲁克斯承认,担任主编期间,她知道《世界新闻报》雇私家侦探协助调查。但是,她坚称这是英国媒体行业的通行做法,“与伦敦报界的多数报纸一样,《世界新闻报》雇用私家侦探。”

谈及《世界新闻报》涉嫌向警察“买消息”,布鲁克斯说:“我可以说,我本人从来没有向一名警察付钱,从未有意识地拨款用于支付一名警官(的消费)……以我与警方打交道的经验看,他们向报社提供的信息不要钱。”




-----------------------------------------------------------------
以上正文预览由 SOSO新闻 提供,原文地址:http://world.people.com.cn/h/2011/0721/c226638-3188796322.html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菲律宾5议员强登南沙中业岛阅读原文

当天登上南沙群岛中业岛的议员以众议员瓦登·贝罗为首。当天凌晨5点左右,他们与多名媒体记者乘坐包机飞抵菲律宾西南部的普林塞萨港市,与菲军队数名高官汇合,之后分乘两架私人包机飞往中业岛。根据菲律宾媒体透露的消息,他们将在中业岛停留一天左右的时间。中业岛是南沙群岛第二大岛,目...... 全文↓来自:腾讯网  2天前菲律宾5议员强登南沙中业岛
  南沙群岛第二大岛中业岛。
  20日,菲军方人员陪同5名议员访问被该国非法控制的中业岛。中业岛已被菲律宾非法控制了40年。

  20日,5名菲律宾议员和一些菲律宾军方人士登上南沙群岛第二大岛中业岛,在岛上升起菲律宾国旗,并与非法控制该岛的菲驻军唱该国国歌。

  岛上有驻军有机场

  当天登上南沙群岛中业岛的议员以众议员瓦登·贝罗为首。当天凌晨5点左右,他们与多名媒体记者乘坐包机飞抵菲律宾西南部的普林塞萨港市,与菲军队数名高官汇合,之后分乘两架私人包机飞往中业岛。根据菲律宾媒体透露的消息,他们将在中业岛停留一天左右的时间。

  中业岛是南沙群岛第二大岛,目前被菲律宾实际控制,岛上不仅有菲律宾驻军,还建有一个机场。此外,菲律宾为了显示其“主权”,还建立了办公机关,并将一些居民迁到岛上生活。

  菲律宾众议院议长贝拉蒙特此前称,由于中业岛是军事区,只有获得相关许可的人才能允许被进入。因此观察人士称,5名议员的做法,显然受到了菲律宾军方的大力支持。




-----------------------------------------------------------------
以上正文预览由 SOSO新闻 提供,原文地址:http://finance.qq.com/a/20110721/002094.htm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民调称6成受访法国人不认为萨科齐能连任总统阅读原文

调查结果表明,6成的法国受访者不希望也不认为萨科齐能再次当选,这个比例在2010年8月是57%。而且,法国选民的党派色彩十分浓烈。对萨科齐连任持正面态度的大多属于其所属党派人民运动联盟的支持者。在这个群体中,65%的人认为萨科齐完全有可能继续在爱丽舍宫住下去...... 全文↓来自:腾讯网  2天前      在离2012年法国总统大选首轮投票还有9个月之际,法国一项最新公布的民调显示,如现任该国总统萨科齐参选谋求连任,6成接受调查的法国人表示,不希望也不认为他能再次当选。

  由法国民调机构益普索集团所作的这项调查于7月15日至16日进行,共抽样调查了956名法国成年人。该调查结果发表在法国《观点》杂志上。

  调查结果表明,6成的法国受访者不希望也不认为萨科齐能再次当选,这个比例在2010年8月是57%。而且,法国选民的党派色彩十分浓烈。对萨科齐连任持正面态度的大多属于其所属党派人民运动联盟的支持者。在这个群体中,65%的人认为萨科齐完全有可能继续在爱丽舍宫住下去,这个比例在2010年8月是56%。

  法国最大的反对党社会党的支持者认为萨科齐可以连任的只有不到10%;而在法国较有影响的另一在野党极右的国民阵线支持者,也只有28%的人表示希望萨科齐连任。

  调查还显示,退休者和农民是最希望萨科齐连任的两个社会职业类型,支持比例分别为39.1 %和46.5 %,说明法国的退休改革以及农业方面的问题从目前看来对投票意向的影响还很小;最不希望萨科齐连任的是无业人群和高级职员,比例高达80.7%和72.7%。

  据介绍,不同年龄层表现出的意向也不同:45.1%的70岁以上的人希望萨科齐连任;而在25至34岁的人群中,这一比例仅为16.1%。


-----------------------------------------------------------------
以上正文预览由 SOSO新闻 提供,原文地址:http://hb.qq.com/a/20110721/000494.htm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美国逮捕10余名涉嫌袭击在线支付网站黑客阅读原文

遭拘的14名“黑客”年龄在20岁至42岁间,他们先前已在加利福尼亚州地方法院被起诉,涉嫌同谋罪和跨国入侵计算机系统罪。如果罪名成立,他们将面临至多10年监禁。根据控方提供文件,去年“维基揭秘”事件升级后,万事达国际组织、威士(Visa)国际组织、贝宝等企业的网络平台先后遭分布式阻断服务攻击...... 全文↓来自:网易  2天前      据新华社电  美国联邦调查局当地时间19日逮捕十多名“黑客”,怀疑他们同属黑客组织“匿名者”,指认他们涉嫌袭击在线支付平台贝宝(PayPal)公司网站。

  作为网站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的支持团体,黑客组织“匿名者”自去年以来网络袭击一些“封杀”阿桑奇业务的企业网站,公开承认制造这些报复性攻击。

  按路透社说法,“匿名者”组织结构松散,成员遍布各地。

  联邦调查局探员当天分别在亚拉巴马州、亚利桑那州、加利福尼亚州、科罗拉多州、佛罗里达州、马萨诸塞州、内华达州、新墨西哥州、俄亥俄州和首都华盛顿等10个地区逮捕14名“黑客”。

  斯图尔特·贝克是国土安全部前高级官员,现就职于斯特普托-约翰逊律师事务所。贝克认为,面对众多“黑客”,联邦调查局“特别关照”“匿名者”,可能是因为这一组织公开支持“维基揭秘”。去年,“维基揭秘”曝光大批美国政府机密文件,令政府难堪。

  他认为,这些“黑客”选择贝宝作为攻击对象的做法不明智,实属“数字版的‘聚众滋事’”。

  遭拘的14名“黑客”年龄在20岁至42岁间,他们先前已在加利福尼亚州地方法院被起诉,涉嫌同谋罪和跨国入侵计算机系统罪。如果罪名成立,他们将面临至多10年监禁。根据控方提供文件,去年“维基揭秘”事件升级后,万事达国际组织、威士(Visa)国际组织、贝宝等企业的网络平台先后遭分布式阻断服务攻击(DDoS)而瘫痪,客户无法登录遭袭网站。随后不久,“匿名者”宣称制造袭击。


-----------------------------------------------------------------
以上正文预览由 SOSO新闻 提供,原文地址:http://news.163.com/11/0721/03/79F3MPH90001121M.html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索马里过渡政府总理公布内阁人选名单阅读原文

6月19日,索时任过渡政府总理穆罕默德·阿卜杜拉希正式宣布辞职,以履行索过渡政府与议会此前在乌干达首都坎帕拉签署的《坎帕拉协议》相关规定。索马里过渡政府总统谢赫谢里夫·谢赫·艾哈迈德随后于23日任命时任过渡政府临时总理、计划与国际合作部部长阿布迪维利·穆罕默德·阿里为新任过渡政府总理人选...... 全文↓来自:新浪网  2天前      新华网摩加迪沙7月20日电 (报道员瓦尔萨迈) 索马里新任过渡政府总理阿布迪维利·穆罕默德·阿里20日公布了新一届过渡政府内阁名单。与上任内阁相同,新内阁仍由18名部长组成,但主要职位部长人选均不曾供职于上任内阁。

  根据任命,外长一职将由穆罕默德·哈吉·易卜拉欣担任,他还将兼任内阁副总理;阿布迪萨玛德·谢赫·哈桑担任内政与国家安全部长;阿卜迪纳赛尔·穆罕默德·阿卜杜拉担任财政部长;国防部长兼第二副总理则由侯赛因·阿拉伯·伊塞担任。

  此间分析人士表示,新内阁在获得过渡议会投票通过正式履新后,不仅将面临国内尚不稳定的安全局势及完成过渡期限内各项承诺,更重要的是如何帮助索马里干旱重灾区灾民应对目前不断恶化的人道主义危机。

  6月19日,索时任过渡政府总理穆罕默德·阿卜杜拉希正式宣布辞职,以履行索过渡政府与议会此前在乌干达首都坎帕拉签署的《坎帕拉协议》相关规定。索马里过渡政府总统谢赫谢里夫·谢赫·艾哈迈德随后于23日任命时任过渡政府临时总理、计划与国际合作部部长阿布迪维利·穆罕默德·阿里为新任过渡政府总理人选,并于28日通过过渡议会投票。

  根据《坎帕拉协议》,索马里过渡政府及议会领导人同意将索马里过渡期限由今年8月起延长一年,索总统及议会选举也将由此推迟一年。此外,协议还要求索时任过渡政府总理须在协议签订后30日之内辞职,过渡政府总统也将必须在同期内任命过渡政府新总理人选,过渡议会将在总统递交总理新人选提名后14日内就是否通过任命作出决定,随后新总理将在30日内组成新一届内阁并交由过渡议会投票通过。


-----------------------------------------------------------------
以上正文预览由 SOSO新闻 提供,原文地址:http://news.sina.com.cn/w/2011-07-21/033422849459.shtml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查看更多国际新闻#hot_search a{color:#4e5d80;text-decoration:none;}#hot_search a:link{color:#4e5d80;text-decoration:none;}#hot_search a:hover{color:#4e5d80;text-decoration:underline;}#oth_con{width:750px;font-family:Arial;margin-bottom:15px;font-size:14px;overflow:hidden;zoom:1;}#oth_con h3{margin:0;line-height:40px;font-weight:normal;font-size:14px;color:#afafaf;}#oth_con img{width:95px;height:130px;border:0;}#oth_con dl{padding:0;margin:0;}#oth_con dt{margin-right:10px;float:left;}#oth_con dd{width:245px;padding:0;margin:0;float:left;}#oth_con dd ul{padding:0;margin:0;line-height:26px;}#oth_con dd li{background:url('http://cache.soso.com/img/news/rss_news.gif') -256px 5px no-repeat;width:235px;padding-left:10px;list-style:none;overflow:hidden;white-space:nowrap;}#oth_con dd li a{color:#215098;text-decoration:none;}#oth_con dd li a:hover{text-decoration:underline;}#oth_con dd li a.red{color:#c03;}#oth_con .oth_conL{width:375px;float:left;}#oth_con .oth_conR{width:375px;float:right;}#s_search{width:750px;padding:5px 0;clear:both;overflow:hidden;text-align:left;font-size:14px;}#s_search img{border:0;}#s_logo{height:47px;padding:0px 8px 0 0;float:left;}#s_search_form{float:left;padding-top:8px;}.search_input{width:348px;height:22px;padding:4px 0 0 2px;margin-right:5px;border:1px solid #69c;font-size:16px;font-family:Arial;}.search_button{width:70px;height:29px;line-height:25px;margin-right:1px;font-size:14px;cursor:pointer;}#s_feeds{width:100px;float:left;padding:15px 0 0 1px;}#s_feeds li{float:left;background:none;padding:0;border:none;}#s_feeds a{margin:0 6px;}.text{clear:both;line-height:24px;}#soso_qmail_tips_0702{ width:708px; border:1px solid #E0E0D0; background-color:#FBF6DD; padding:10px 15px;}#soso_qmail_tips_0702_h1{ font-size:14px; padding:0; margin:0; font-weight:bold;}#soso_qmail_tips_0702 span{ font-size:12px; font-weight:normal; padding:0 10px; }#soso_qmail_tips_0702_content{line-height:20px; font-size:13px; color:#494949; margin:5px 0 0 0;}【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回顾» 1969年7月21日,美国宇宙飞船“阿波罗11”号登上月球。当天3时51分,登月舱在两名宇航员操纵下,在月球实现软着陆,实现了人类登上月球的梦想。阿姆斯特朗成为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地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