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甲小龙侠在线观看:高铁“弱不禁风”谁之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1:33:18

高铁“弱不禁风”谁之过

高铁弱不禁风谁之过2011年07月14日14:03 来源:人民论坛网

  编者按:开通不足半月,京沪高铁于短短四天内发生三起停运事故。由此,高铁建设及其安全问题再度引起社会强烈关注。面对故障频发,各路专家皆发表各自的高见,“磨合期应允许故障”、“停电反证高铁安全可靠”等“横空出世”,网友对其中某些言论也摆出“拍砖”之势。对这样一个新生儿,我们应该持什么样的态度,质疑还是宽容?我们理解新生事物需要磨合的时间,但我们质疑的是高铁应急能力的缺失,“铁老大”什么时候才算是响当当的“老大”!

  四天病三次,故障与高铁比翼齐飞

  10日京沪高铁发生首起断电停车事故

  7月10日17时,京沪高铁G151次往上海方向列车在济南段发生停车断电事故,车内断电超过2小时。全车一度停电停空调,乘客称车厢内非常闷热。铁路上海站官方微博称,事故因济南局管内雷暴雨致接触网故障引起。当晚京沪高铁有19趟车因此晚点到达。

  12日京沪高铁再次因电网故障停运

  7月12日11时,京沪高铁安徽宿州附近供电设备故障,经抢修,13时排除故障。故障导致至少11趟列车到达北京南站晚点,3趟列车从北京南站推迟发车。对列车晚点给旅客造成的不便,铁路部门表示歉意。

  13日京沪高铁故障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7月13日上午,京沪高铁再次发生故障,网友“大树CUPL”在微博上爆料称,由上海虹桥开往北京南的高铁G114列车,本应于13日10:05离开镇江南站,但列车长称没信号,开不了,列车在镇江南站附近非正常停靠,乘客在列车上滞留了一个半小时后,才换备车继续前行。

  因遭暴雨侵袭,高铁南京南站换乘大厅部分区域出现大量漏水和地基下沉现象,有部分下沉区域积水超过人的脚踝处。大厅大理石地面因水的侵蚀而“浑浊不堪”,很多地方破裂。这是南京南站又一次进入公众的视野,不久前南站北广场外数千平方米的地砖要敲掉重新返工就曾经引发了媒体的广泛关注以及众多网友“围观”。本次暴雨则再一次把南京南站的质量问题暴露了出来。

(人民论坛网综合整理)

专家观点VS网友“拍砖”

  工程院院士:磨合期应允许出故障

  面对高铁的频繁故障,曾参与铁道部高铁项目规划的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因为高铁运营所要求的各项精度很高,所以磨合期难以避免会发生一些问题,但保证其安全可靠性,始终是排在首位的。

  王梦恕说,京沪高铁刚刚运行,还没过磨合期,京沪高铁这样的长度和速度,在世界范围内还没有,我们是第一个,需要一些时间来提高其稳定运行的技术和经验。(新民网)

  网友:出台磨合期票价

  网友“宝树”表示,“磨合期你咋不弄个磨合期票价呢”,网友“扣西扣爸D”亦赞同这个观点,并称“试运行尝鲜价应该一律5折,出问题的话买一赔一”。

  网友“建筑_杨工”亦提出自己的疑问,“磨合期就卖全价的车票?旅客有没有知道自己在磨合期的风险呢?如果出了大事也只是用磨合期来搪塞?为什么不渡过磨合期再正式商业运营?拿旅客的钱和时间和风险做高铁的磨合,对吗?”

  停电反而验证了中国高铁的安全系统值得信赖

  “行驶中的电车遭遇雷雨在任何国家都是无法避免的,这种情况不能称为‘故障’,更不是‘事故’,而是一种突发的自然现象”,王曙光教授开宗明义。

  他认为衡量技术是否过硬的关键标准是紧急情况发生后的处理方式。事实上,无论日本还是法国,目前世界上拥有高速铁路的国家中出现类似问题后的第一反应都是自动断电。“因为雷击的高压电流人力是无法控制的,为保证乘车人员和车辆的安全,车体遭遇电击后在最短时间内自动切断电源是必须的”。王曙光教授指出,此次雷雨接触发生后中国高铁的安全系统应对合理、处理得当,起到了应有作用。“这反而验证了中国高铁在安全技术领域内值得信赖,应该给与高度评价才对!”(人民网)

  网友:电网设置是否太敏感?

  网友“houtian的世界”表示,如果停电证明安全技术上值得信赖,那就意味着保护措施很强很到位,遇到危险信号可及时停电保障乘客安全,“但是,雷雨雷电是否会对高铁产生很大的危险性呢?如果没有,这个停电保护的标准设置是否过高,是否过于敏感?”

(人民论坛网综合整理) 质疑的是高铁应急能力的缺失

  质疑一:京沪线出问题官方信息发布迟滞

  微博上,京沪高铁出事信息在傍晚6点已经满天飞,新华社到晚上近11点才姗姗发布首条信息,且信息很不完整,只称“G151次列车发生故障云云”。铁老大自身的信息发布更迟滞,直到昨天晚上,正经的事故原因依然成迷,惟一的含糊其词仍然停留于“事故主要由雷雨天气导致的接触网故障所致”。而且,铁老大并未公开宣布已进行事故调查,“主要由雷雨天气导致”的倾向性结论由谁做出也呈迷雾一团。就在“被晚点”的数千乘客及社会舆论急于了解事故真相之机,却已有“业内专家”站出来抢话筒,称“高铁接触网的避雷保护装置只能降低断电概率,无法做到百分之百避免停电……”。这话不错,却又大错特错于“我认为这不属于安全事故”。

  质疑二:列车应急服务不到位

  乘务人员沟通协调能力欠缺

  许多乘客反映,晚点事故发生后,他们得到的回答只是“临时停车”,工作人员始终没有说明“为何停,何时走”,致乘客难以安心;停电、停空调后车厢闷热难耐,人们忍饥耐渴,列车上的餐饮却卖了高价,怨气情绪难免上蹿,于是有把“高姐”逼问哭了的个案发生;车站内,成千上万滞留乘客茫然无措,购票、退票缺少咨询引导,没人道歉,也没人能给“这样的延误是不是该有赔偿”的疑问一个说法;第一次晚点事故时,专家解释是“天气影响”,第二次则语焉不详。所有这些,与初运行时自信满满说已做了“最充分”准备迥然不同。

  铁路方面称高铁仅商务座票含餐费,“晚点不可能免费提供餐食”

  停车过程中,乘务员在推着车子送盒饭。有乘客提出,列车晚点,应该免费提供盒饭。乘务员则表示,非常抱歉,没有这个规定。李先生认为,“高铁服务水准与航空确实有较大差距。”铁路相关人士表示,铁路相关规定中确实没有晚点免费为旅客提供吃喝。飞机票中本身含有餐费,而京沪高铁车票中只有商务座票中含餐费。而且飞机上乘客少,可以做到全部发放餐食,但京沪高铁上人数太多,而餐车空间有限,只能按一定比例配餐,做不到晚点情况下,为每位旅客提供餐食。(新京报)

  质疑三:高铁延误,退票改签机制不完善

  高铁延误 已上车旅客不能全额补偿 补偿数额待定

  京沪高铁开通不足半月,就因为暴雨大风天气导致列车延误,不少旅客开始关注,如果高铁列车延误,乘客能否获得赔偿或是全额退票?对此,北京铁路部门工作人员介绍说,如果列车在发车时即长时间晚点,导致旅客不能上车,铁路部门会给旅客全额退票,但已经上车的旅客全额退票不可能。(北京晨报)

  退票、改签没引导标识

  延误情况发生后,候车厅广播确实通知了延误班次情况,但是“怎么解决问题”并没有详细说明。检票口、候车厅内也没有明显的标识告知旅客该怎么办,旅客对于“哪里退票”、“怎么改签”一头雾水,所有的咨询压力都“堆积”到问讯台,或者值班站长室,客运员自然很难应对。(新民网)

  改签班次没座位

  去北京开会的李小姐购买的是G20次列车一等座车票,列车延误后随即到问讯台咨询,客运员告之其可以改签别的班次,但是改签的班次何时开不确定,有没有位子同样不确定,建议李小姐在售票窗口等,一旦有余票即帮其改签。在等待半个小时仍然无果之后,李小姐选择退票,她表示,原本选择高铁的原因是为了准时,“以后再也不坐了”。 要用实际行动赢得“宽容”

  人民日报:高铁,仅有速度还不够

  我们可以在短期内让火车提速,但是,服务意识、保障水准、管理制度的“提速”却未能保持同步。铁路目前还是高度集中统一的部门,这固然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集中资源办成大事,但也容易使铁路部门欠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服务意识,让消费者只能无奈地呼之以“铁老大”。在“铁老大”面前,旅客的弱势地位一直难以改观。

  其实,不管是欢呼还是抱怨,公众对高铁的强烈关注,恰恰是铁路部门最可宝贵的社会资源,也是铁路改革、改进的强大动力。高铁投入巨大,是全国人民的心血凝成,如何让高铁成为让乘客感到安全、舒心、方便的出行方式,从“速度高铁”转向“舒适高铁”,是当下及今后需要尽快“提速”的重点。

  对公众而言,已在世界领先一步发展的高铁,需要更好地以人为本,在“又好又快”方面成为表率。

  姜泓冰:高铁“新手上路”最要磨合是服务

  比起呼吁公众理解,政府及铁路部门更需要做的,是改进高铁晚点事故发生后的应急处理机制和服务能力。这样的服务理念、能力,不只是铁路部门与航空公司,而是国内各级政府乃至垄断经营企业都需要认真面对和翻越的一道关口。

  高铁要走“高端”,服务向航空业看齐,需要学习的绝不是招收一批外表靓丽养眼、赛过空姐的“高姐”,更要避免国内航空公司在误点后屡屡出现的漠视旅客的不便和痛苦、为满足正点率而宁将旅客关进机舱等引发不满情绪的做法,真正做到心中有乘客,才是根本。

  京沪高铁晚点不能只见道歉不见改变

  高铁故障的发生,是高铁运行中的问题,这些问题虽然在前期可能没有考虑到,但在不断出现列车晚点的事实面前,高铁更应该反思,也应该将乘客的抱怨化作改进高铁运行的动力,解决高铁在运行中因运输过程中断电出现的问题的措施。首先高铁自身要保证列车内旅客不断电,不缺少服务,让旅客不再在车厢内被热,或者冬天受冻。其次,在不断断电情况下,要有必要的预案,就是不受风雪雨打,更不怕外界的干扰,即便是停电,也不影响高铁的运行和速度。再之,列车晚点后,要有列车员在车厢内为旅客做好解释工作,或者及时处理好旅客的一些问题,不要因为断电将旅客放在一边,而不去理睬,让旅客受热,也受气。

  高铁晚点,不能仅靠一句道歉就能熨平旅客心中的伤痛,或者抚平旅客心中的怨言,或者降低旅客身体上的热,而应该是在晚点发生的同时,更有多样的措施,还要有高质量的服务,高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态度,更要对旅客做好各项故障中损失的赔偿和解释工作,不能有了道歉,没有改变,晚点时常有,道歉也时常有,而改变不常有。(千龙网)

  专家呼吁铁路有责任完善应急机制

  “保证乘客的安全和健康是服务的中心环节”,王曙光教授认为,这次高铁停车中,铁道方面充分保障了乘客的“安全”,但在减少人们的紧张情绪、消除恐惧等“健康”方面却经验不足。“列车上的乘客得不到必要信息就会惊慌失措,其结果是把问题归咎于高铁器材也就是技术方面”。

  “这种现象,简言之就是服务和技术的脱节。因此中国高铁面临的当务之急是制定出一整套‘以人为本’的服务体制。其中包括在遭遇雷击、洪水、突发事故后紧急启用应急机制迅速排除安全隐患,同时通过细节保障旅客的身心舒适和健康!”王曙光教授一语中的。  

(人民论坛网综合整理)

高铁“弱不禁风”谁之过

高铁弱不禁风谁之过2011年07月14日14:03 来源:人民论坛网

 

  “刀尖上跳舞”的中国高铁

  对京沪高铁多点宽容少点质疑

  就算被认为正点率高、安全性好的日本新干线,故障造成列车晚点甚至停运也是经常发生的。只不过日本的高铁晚点信息发布非常及时,媒体和乘客习以为常,媒体只作事实报道,不质疑、不炒作罢了。

  对京沪高铁开通初期出现的各种故障,我们应该理性看待,不要将高铁“一棍子打死”。毕竟,一条新线刚刚开通需要有一个磨合期,百分之百杜绝各种故障是非常困难的。当然,铁路部门也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类似故障再次发生,尽量缩短新线开通的磨合期,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铁路改革不妨从高铁开始

  无论是对故障原因的讳莫如深,还是对列车应急服务的准备不足,抑或是对事后赔偿的断然拒绝,都带有强烈的计划经济色彩,是长期缺乏市场竞争下“铁老大”养成的痼疾。然而,铁路改革已经箭在弦上。改革虽难,但并非无迹可寻。答案在旅客身上,铁路客运市场归根到底是旅客给的,旅客的期待就是铁路服务改革的方向。答案也在同行身上,海外高铁运营多年,历经市场洗礼,在应急、赔偿等各个方面都建立了较完善的系统与标准,中国铁路不妨“拿来”。

  如今,高铁大规模投入市场,对铁路而言,既是改革攻坚期,也是历史机遇期。铁路部门不妨以高铁为突破口,深化改革,优化服务,提升自己在交通运输体系中的市场份额。那时,“铁老大”才算是响当当的“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