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桁架轻型复合板:阅读丰富人生:中国金融博物馆读书会(首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2:53:10

任志强:我读书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盲从;第二个阶段,迷惑;第三个阶段是探索。小时候因为 作文不好,母亲逼我读书,就读《牡丹亭》,看不懂,硬塞,塞的时候就是想写好作文。后来我在司令部当参谋,读的书集中于军事政治,到改革开放时,突然发现跟不上,论经济,不懂经济,改革开放之后才开始读经济的书。

刘晓光:对我影响最大的阅读是一些回忆录、人物传记,第一本是《阿登纳回忆录》,第二本是《田中角 荣回忆录》,第三本书是《尼克松回忆录》。我们的成长阶段都是一样的。一个叫“读万卷书”,一个叫 “行万里路”,一个叫“阅人无数”。我们这一代人大多数跟我差不多,在大量的社会实践中慢慢读社会这本书,丰富、圆满自己的人生。

王巍:简短来看,晓光读的是《阿登纳回忆录》,德国总理,《田中角荣回忆录》,日本总理,再一个是《尼克 松回忆录》,这些都是大政治家,所以最后你成了北京最大的控股集团总经理。老任读《少女之心》(现场笑)、《七侠五义》,明显有情有义。

关于毛选:文化大革命刘晓光11岁,那时候念毛泽东语录,知道了“造反”、知道“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任志强觉得中毒最深是阶级斗争观念把人分成三六九等。

关于爱情:刘晓光和太太是同学,那个时候他是班长,太太是团支部书记。任志强坦言没有经过恋爱过程,因为那个时代的人大部分不会谈恋爱。

王巍:“川”字纹怎么来的?刘总的皱纹是由于工作压力,老任的皱纹是考虑到国家命运、责任感,这是领导干部的境界了,不一样。我的皱纹是因为经常跟这几个老男人混在一块被传染了。今后我得多和年轻人接触,会轻松一点,皱纹会少一点,这也是我参加这次读书会的收获。

主题:阅读丰富人生

主讲嘉宾

任志强(华远地产董事长)

刘晓光(首创集团总经理)

特邀主持:

王巍 (中国金融博物馆理事长)

主办:中国金融博物馆

独家合作媒体:腾讯网燕山大讲堂

微博大屏:腾讯微博

活动时间:2011年7月13日 19:30-21:30

活动地点:北京市西城区北展北街华远企业中心11号楼

主持人:非常感谢大家在今天这个炎热的夜晚到这里来一起分享读书的乐趣。我是中国金融博物馆理事长王巍。微博改变了我们整个生活。今天,我们所有人都是因微博而聚在一起——包括从昆明、新疆、黑龙江、西安赶来了的新老朋友。旁边这两位大家应该很熟悉了,一位是今天活动赞助商,也是主讲嘉宾,华远地产的任志强先生。另外一位是首创集团的总经理刘晓光先生。今天活动的主题原来叫“阅读改变世界”,我觉得这个题目是80后的题目。当年我们也曾有这样的雄心壮志,通过读书增加知识、改变世界。但这么多年下来以后,我们惆怅的发现阅读改变不了世界,但可以丰富自己,所以我们把主题调整为“阅读丰富人生”。我们跟在座的年轻人相比,我们的人生可能是遗憾的,但幸运的是我们有机会通过阅读丰富自己的人生,在自己有限的范围内给社会做一些工作。这是时代给我们的机会,所以我们特别愿意和大家分享我们的成功和挫折。今天来的两位都不是董事长,而是老大哥,所以大家互动时是以书友和“书虫”的身份来交流。在开始之前我们还要感谢腾讯网的赞助,下面请腾讯网燕山大讲堂主编杨子云女士发言。

杨子云:任总、刘总、王总好,各位听众晚上好!我是腾讯网燕山大讲堂的主编杨子云。今天晚上我不是代表我个人,而是代表腾讯。我是受腾讯网总编辑委托来做一个简短的致辞。腾讯QQ注册用户10亿多,活跃用户6.8亿,每天同时在线用户1.2亿,是一个可以放大声音和很好的交流平台。今天活动现场请到了腾讯微博做上墙,所以我要讲讲腾讯微博。腾讯微博在2010年4月上线,至今为止注册用户为2.04亿,活跃用户为1.2亿,这1.2亿的标准是每个月至少发布3条以上的微博。我所在的是燕山大讲堂,曾经非常荣幸请过任总当燕山大讲堂的嘉宾。今天现场应该有很多讲堂的网友,这次的活动也会在腾讯网上做进一步推广。今天的主题是“阅读丰富人生”,我们用我们的平台来丰富思想的传播。谢谢各位!

主持人:谢谢杨女士。首先我们来看看老任的图书馆。他在微博上做了很多宣传,我看了以后有很多感触,首先是图书馆里有大量的武侠小说,也许这与老任的性格有关。但我的感觉是:我们是50年代一批人,我们在读书时是在压抑的情况下读的,那个时候的武侠小说很少,不能读,很多是偷着读的。我们请老任来说说,你在那个时候读什么书?对你而言什么最感兴趣而且影响到今天的性格和人生?

任志强的读书经历

任志强:从做人和思想上来说我读书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盲从;第二个阶段,迷惑;第三个阶段是探索。最小的时候我印象中是《趣味数学》、《十万个为什么》、《奔向二十一世纪》,剩下的就没什么印象。小学时语文老师向我母亲告状,说我的作文不好,不会写文章。然后母亲就逼我读书,而那个时候没有儿童作品,所以就读《牡丹亭》,看也看不懂。古代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还有《儒林外史》,那个时候是自己硬塞,塞的时候就是想写好作文。结果小学毕业考中学考了80多分,不怎么样。初中以后就进入了文化大革命,我们处于饥荒阶段,几乎没有书,但有《地道战》、《地雷战》的电影以及马列的六本书,可能很多年轻人不知道当时盛传马列六本书是什么。在当时有《哥达纲领批判》、《反杜林论》等。到了1973年之后,中国开放了一个内部书店,对高级管理人员开始发放一个阅读证,恢复了一些境内外的图书的交流。这个时候我们恰恰思想饥渴了很长时间,1973年到1983年十年期间我们疯狂读了很多书,包括十八世纪的世界名著,欧洲的、美国的,比如说大仲马、小仲马、雨果、狄更斯。我把欧美流行的世界名著包括印度的几乎都看完了,很多书都是成套成套的阅读。那个时候也开放了一些苏联作品,他们的第一代作家,比如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托尔斯泰的《一九一八》。第二代就是高尔基的《大学》,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第三代,如柯切托夫的《州委书记》等,《州委书记》实际上带有一些对现代社会表示不太满意或者对社会主义制度持怀疑态度。第四代是《人与兽》、《带星星的火车票》等,这些著作开始对社会主义制度表示怀疑和反对。我们看那些书时四人帮还没有倒台,我们特别喜欢看苏联第三代、第四代作家开始提出一些问题,因为中国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也面临这些问题,所以很愿意看。大家都在思索,在迷茫过程中开始思索。

最后一个阶段是探索这个过程,而探索过程是要进行科学化的过程,这是一个发展过程。这个时候大量的人们像吃书一样,很多书恨不得能抄10本、8本,比如说《少女的心》。我看《笑傲江湖》第一本也是手抄本,因为那个时候什么都没有,所以在底下“偷偷摸摸”的。我记得我在当兵时都是打着手电筒在被窝里抄(部队到点熄灯),夏天躲在被子里看书很难受,但兴趣十足。后来我在司令部当参谋,有自己的小房间,那个时候我读的书有大转移:集中于军事。那时候开放的就一次大战和二次大战的书籍,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包括拿破仑、凯撒大帝这些书,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是巴顿将军、艾森豪威尔等人的书籍。我把二次大战各个战史都读过一遍,有日本人、苏联人、英国人、美国人写的书,也包括几大战役的案例,比如列宁格勒、保卫斯大林格勒等。到邓小平改革开放时,大家突然发现跟不上,论经济,不懂经济,所以改革开放之后才开始更多的关心到经济问题,在这之前大家关心的都是政治问题,比如法国大革命这些书籍看得比较多。我们这一段时间是迷茫期,恰恰在打倒四人帮前后中国向何处去搞不清楚。我们甚至于扛着枪、扛着弹药准备上山打游击,如果四人帮执政了,就会跟四人帮干一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