鎏的读音:谁家周刊最给力(四)??四月目标:《瞭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6:35:19

谁家周刊最给力(四)  四月目标:《瞭望》

(2011-05-10 14:28:55)转载标签:

杂谈

谁家周刊最给力(四)

 

本期目标:《瞭望》

 

 

舍生取义是“殉节”

◎景 祥 昌 俊

       “五一二”汶川地震后,全国人民援建灾区。2010年12月6日出版的第49期《瞭望》,刊有《登高壮阔江油关》一文,说到了由唐山市帮助重建的川北古镇南坝镇。其中涉及该镇的人文历史:公元263年,魏国大将邓艾率兵伐蜀,蜀国江油关守将马邈献关投降。“马邈妻李氏唾夫寻节后,人们为她立下了墓碑……”此处的“寻节”,应为“殉节”。

       马邈献关,其妻自缢的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117回“邓士载偷度阴平,诸葛瞻战死绵竹”。邓士载即邓艾。书中说他“引二千余人,昼夜倍道来抢江油城”。马邈想要投降。其妻李氏大怒,“唾邈面曰:‘汝为男子,先怀不忠不义之心,枉受国家爵禄,吾有何面目与汝相见耶?’”马邈投降后,其妻“自缢身死”。这本是小说家言,史书《三国志》上并未记载这一情节,只是说马邈“慌忙出降”。京剧《李氏殉节》就取材于《三国演义》。

       “殉”读作xùn,常用词如“殉国”“殉职”“殉难”等。“殉节”的一个义项,是指战争失败或国家灭亡后因不愿投降而牺牲生命。“节”指人的操守、气节。汉语中没有“寻节”一说。

 

 

“箭跺”应是“箭垛”

◎李大新

       《登高壮阔江油关》一文说,唐山建设者重建江油关时,查阅了大量的史料,根据秦汉建筑风格,设计出江油关的关楼模型:“下部是青砖砌成的门洞,中部是箭跺环绕的廊道,上部为瞭望平台和箭楼。”其中的“箭跺”应写作“箭垛”。

       “垛”与“跺”形近义不同。“垛”是一个多音字,有duǒ和duò两个读音。读duǒ时,一可指箭靶。古代笑话中有一则《垛子助阵》,说的是某将军战败溃逃,突然有神兵天降,让他反败为胜。将军感激涕零地说:“鄙人何德何能,敢劳尊神相助?”他得到的答复是:“我是垛子也。谢你平日从不以一箭伤我。”这里的“垛子”便是箭靶。二是指墙上或建筑物上突出的部分。呈凹凸形的雉堞便可称“箭垛”,因其突出的部分有箭靶的功能。江油关在古代是战略要地,关楼作为重要的防御建筑,环绕其廊道的应该是“箭垛”。

        “跺”音duò,指提起脚用力向下踏。常见的词语有“跺脚”等,常用来表示着急、生气、悔恨等情绪。“箭跺”根本说不通。

 

 

“变相”有贬义

◎达 理

       《能源“十二五”变革期待》一文认为,能源技术创新将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展现中国发展的特有模式,“将来中国出口的就不只是鞋子、袜子、打火机这样的低端商品了,我们就可能通过出口制造能源的设备变相成为出口能源了”。这里的“变相”一词,用得很不恰当。

       “变相”在现代汉语里有两个义项:一是改变原来的模样,如曹靖华 《飞花集·到赤松林去》:“ 莫斯科变相了!变得几乎认不出来了。”但这种用法不常见。更多的用法,是指不改变内容,只在形式上有某种变化,有贬义色彩。对于这一义项的感情色彩,一般词典都有说明。《现汉》提示说“多指坏事”,举的两个例子是“变相剥削”“变相贪污”;《现规》也说“多指不好的事”,举的两个例子是“变相涨价”“变相走私”。可见,这一用法的“变相”,修饰的对象都是消极的、否定性的东西。

       上述文章的本意是说,我国的能源技术到了“十二五”末期,就可以领先于世界,甚至进而带动世界的技术创新,我国通过出口高端的能源制造设备,间接地出口能源。这显然是一件于中国、于世界都有利的好事,怎么能用“变相”一词来表述?

 

 

冤枉了唐山援建者

◎杨宏著 中 源

    12月6日出版的《瞭望》刊载了《登高壮阔江油关》一文,文中说:“唐山建设者们用两年多的辛勤汗水,使雄关涅槃,浴火再生……”这个句子有问题,冤枉了辛勤的唐山援建者。

    “涅槃”是梵文的音译,原指佛教全部修习所要达到的超脱生死的境界,后世把它作为佛或僧人等死亡的代称。江油关既不是佛也不是僧人,把它因地震灾害而毁灭称为“涅槃”,显得不伦不类。就算只取“涅槃”中的“死亡”义,说唐山援建者“使雄关涅槃”也不对,因为这等于说江油关是让援建者给毁灭的,意思完全说拧了。

    “浴火再生”是一个先死复生的过程。典故源自西方古代的神话传说:任何时候,世界上凤凰只有一只,其寿命很长。它在将要死亡时,用芳香树枝和香料造巢,然后将巢点燃而自燃于其中。这时,在燃烧的火堆中,会跳出一只新的凤凰来。这意味着凤凰复活或再生了。郭沫若曾写过长诗《凤凰涅槃》,讲的就是凤凰集木自焚、浴火再生的故事。唐山援建者是建设者,只是使江油关获得再生,并未让其“浴火再生”。

 

 

“言教”乎,“严教”乎

◎董鸿毅

    《瞭望》新闻周刊刊登的短文《禁酒不须令》,是一篇读后感。作者所读文章的内容是:某单位工作日中午实施“禁酒令”,局长率先垂范,雷打不动在机关吃“廉政饭”,结果是不“令”而“禁(酒)”了。作者感叹道:“这篇200字的文章,读后令人难忘:局长身教重于严教只是一个方面,重要的是‘禁酒不须令’这个事实,其语言简洁而深邃。”姑且不论“深邃”一词是否得体,这里的“严教”肯定是说不通的,应该用“言教”。

    谈到教育别人,汉语中有“言传身教”“身教重于言教”等俗语。所谓“言传”“言教”,是说用言语传授教育他人;所谓“身教”,指的是用自己的行动作榜样以达到教育影响他人的目的。

    上述文章把“身教重于言教”说成“身教重于严教”,是不妥当的。“严教”,可以理解为严格的教育,与松散的教育相对而言。“严教”不可与“身教”相提并论,因为它们没有可比性,不存在谁比谁重要的问题。“严”,严厉、严格,“严教”讲的是教育的态度;“身”,自身,亲身,“身教”讲的是教育的方式。从某一角度来看,“身教”未尝不是一种特殊的“严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