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秀贤妈妈:于丹——生命就在你的手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6:34:51
     
    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致忘记了我们为什么而出发
    现代社会,价值的多元判断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而过去,我们说价值是一元化的,简单的二分法导致了一元论。就在30年前,人们住的是单位房,也没见谁住别墅;工作上尽职尽责,也没见谁跳槽;婚姻上尽管磕磕碰碰,也是“宁拆一座庙,不破一桩婚”。也就是说,那个社会没有给我们太多的选择。然而今天,不说其他,就是上超市买牙膏,你也要仔细想半天:买广告做得最好的那种吗?是国产的好还是进口的好?连牙防组都靠不住,我们该以什么来评定牙膏的质量?在我们脑子里,会跳出很多想法。

        我们的生活为什么会有迷惑?当多元选择摆在人们面前的时候,对有准则的人来说,这是一种奢侈;对没准则的人来说,那就是一种灾难。因为我们会彷徨不定,我们会思量不同的价值标准。在多种欲求之间,一个人会走得很远。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说过一句话:“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致忘记了我们为什么而出发。”事实就是这样,很多时候,人们在周而复始的忙碌中,忘记了自己最初的追求是什么,忘记了自己最终应该到达哪里。在时代变迁中,我想起了一些朴素的道理。返璞归真,也许就是最好的答案。从简单事物中给自己找一个朴素的起点。

        孔子教育学生的时候,讲过很多励志名言。有一天,学生问孔子,您总在讲君子,那么何为君子?孔子回答:“不忧不惧。”一个人内心如果没有太多的忧思,也没有太多的恐惧,那就是君子。学生很不以为然,他认为一个君子应该做很多事,仅仅不忧不惧也太简单了吧。孔子这样反问,一个人透过内心、反躬自省的时候,能够不忧思、不恐惧,这样的标准还不够高吗?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君子是从反省内心开始的,你要从内心给自己一个准则、一个起点。

        很多人都认为孔子是万世师表、至圣先贤,有着强烈的人格魅力。那他最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有人问孔子,你希望别人怎么评价你?儒家提倡“任重而道远”、“以天下为己任”,孔子的理想是不是如此博大呢?当时,孔子提到了3个标准——“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一方面,人人皆有父母,当老人们想起他的时候觉得安心就够了。这个“安”在我的理解中,是外在可以安身,内在可以安心。不管物质生活怎么样,都要让老人安享天年。另一方面,每个人都会有很多朋友,有的朝夕相处,亲密无间,这当然是最好的朋友了。但是人的一生中总会有那么几个人,他不在你的眼前,却永远在你的背后默默支持你;他不会锦上添花,却总是雪中送炭;他对你的温度不是火热滚烫,却恒久温暖。这样的朋友我们只能给他一个“信”字。还有,当你的晚辈想起你时,又是什么感觉呢?孔子希望他们能够经常想起他。大家知道什么样的人令人怀念,不光是那些人格高尚的人,还包括那些朴素坦荡的人。 

        孔子没有想着流芳千古,而是希望做一个让老人心安、让朋友信任、让下一代缅怀的人。这样的标准简单吗?对这些话,也许年龄越长的人感受越深。终其一生,每个人所走过的路都是从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人年轻的时候有一股劲儿,本应该绚烂,但你要有脚下的起点,从简单的事做起。中国知识分子有一个传统,就是积极行动。所以孔子说,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人的一生要靠行动建立业绩,而不是语言。 

        有学生问孔子,君子的基本道德是什么?孔子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智)者不惑,勇者不惧。”首先,我们来看“仁者不忧”。何谓“仁’’?这是一个简单的汉字,由:人”和“二”组成。“仁”永远发生在与别人的关系中。一个人处于孤独状态时谈不上“仁”,只有当他与朋友、病人、同事发生关联的时候,仁爱之心才能体现出来。在整部《论语》里,“仁”字出现了109次。可见,“仁”是儒家学说体系的基石。当学生问孔子的时候,他的回答是:“仁者爱人。”“仁”是一种针对他人的、善良而真诚的愿望。 

        现在社会 ,人们用脑过多,用心过少;用技巧过多,用真诚过少。
        诉诸实践,“仁”究竟应该怎样做?孔子说,做到以下5个方面就差不多了,即恭、宽、惠、敏、信。 

   “恭则不侮。”对人恭敬就不会招致侮辱。人人都有尊严,都想维护个人的形象。遗憾的是,人们用脑过多,用心过少;用技巧过多,用真诚过少。我经常看见书店热销诸如求职应聘50讲、人际交往20问之类的书,颇有点不以为然。这些书教给人的是技巧,太外在了。我还听说一个规矩,说是为了表示敬意,你在向别人敬酒时应该站在他右后方20厘米处。这略显荒唐。其实,敬意有时候就是一个眼神、一种态度。从儒家思想来看,你也无须强求形式,只需用自己的心去面对别人就足够了。 

         有这样一个故事,讲的是苏东坡与他的好朋友佛印。苏东坡总是喜欢欺负佛印,每次都是佛印吃亏。这一次,他们俩一起参禅。苏东坡问佛印:“你说我像什么呀?,”佛印回答:“你就像一尊佛。”苏东坡哈哈大笑着说:“你这大胖子往那儿一坐,我看就像一堆牛粪!”苏小妹听说之后对苏东坡说:“人家心中有佛,才把你看成一尊佛。佛家讲究心中想什么,眼里就能看到什么。”这句话肯定会让苏东坡汗颜。

        从一定意义上说,每个人眼里的世界都不一样,你想看见什么,你就会放大什么。我们的生命都不过是从岁月里借来的一段光阴,这段光阴只不过被冠以我们的名字。如果你看得宽,那么你看到的世界就处处生春。每个人的生命本没有多少差别,但一个人视野的宽窄决定了他生命的宽度。 

    “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有信誉的人会有人用,这是职业生涯的基石。但光卖傻力气还不行,你还得足够敏锐。救死扶伤不那么简单,你要整合判断,发现蛛丝马迹,才能抓住要害驱除病魔。某国际著名电信公司招聘一位信号技术员,前来应聘的人很多。人力资源部经理安排他们坐在一个长凳上,并告诉他们,面试地点就在对面的房间。一个小时过去了,没有人让他们进去。这时,一个迟到的小伙子赶来了。他站了一会,直接推开对面房间的房门进去了。10分钟后,人力资源部经理宣布,职位已经属于这个小伙子了。原来,从应聘者坐下开始,他们所处的空间里就充斥着电波信号——“如果你听懂了,请直接推门进来”。面试早巳开始,而众人浑然不知。人力资源部经理说:“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个技术工人,而是一个能够敏锐捕捉各种信息的人才。”人生就是这样,随时都面临很多机会,就看你够不够敏锐。 

   “惠则足以使人。”这是对管理层说的。只有做到与自己的团队分享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你才能给予你的团队前进的动力。一个人怀有恩惠之心,才有可能使用好他的下属。 

        君子之德还有第二点——“知(智)者不惑”。那什么是智?孔子的回答还是两个字:“知人”。知人是世间最大的智慧,但这个世界最难了解的也是人。不说其他,你了解你自己吗?

     
   智者要从认知个人内心开始,在错综复杂的变故中辨别真相。在赛跑比赛中,羚羊会输给乌龟吗?真相是乌龟在知道这个不平等的规则后,私下里召集了整个乌龟家族,在比赛线路上每隔50米就埋伏一个乌龟。所以,羚羊跑过的是一条必然失败的路线。我经常给我的孩子讲这样的故事。后来,我特别想写一篇文章,题目叫做《让我们回到幼儿园》。我觉得我们成年人没有想明白孩提时代想过的一些道理,我们需要补课。让我们的心都回到幼儿园,以孩子般的天真去向世界学习,也许我们会建立另一种态度。现在,有多少人过分信任技巧而失去自己的判断?如果羚羊不轻敌,稍微注意一下身后的乌龟是不是在跟着跑,它就不会迎来惨败的结局。 

          还有一点,“勇者不惧”。      
         孔子在一次游说中被人包围了,学生子路看到孔子还在低头弹琴非常着急。孔子对他说,勇敢有很多种,在水中穿行不避蛟龙,那是渔夫的勇敢;在陆地行走不怕那是猎人的勇敢;白刃相交于前视死若生,那是烈士的勇敢。还有一种勇敢,就是当风险来到目眼前时,你能做到泰山崩于前而不溃,坦然应对危机,用从容和智慧去判断和化解,这才是君子的勇敢。孔子刚把话说完,一个人闯进来说:“对不起,我们弄错了。”其实,小到夫妻口角,大到两国战争,有相当大的比例是源自误会。可以说,疾病更加具有欺骗性,你不能带着惯性去思考疾病。
 

        惑与不惑是外在选择与一颗心的较量

       孔子坦言他做不到君子的三重境界。而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一生践行大仁、大智、大勇这样一个理想。当你面对一多,而这颗心做不出判断,它就会被压垮,这就叫做迷惑。如果这颗心宽大、仁爱,稳稳托住了种种选择的可能性,这就叫做不惑。惑与不惑是外在选择与一颗心的较量。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让自己这颗心充满仁爱、慈祥和悲悯。

        15
世纪的一位宗教改革学家曾在一本书中写到自己年轻时的一段真实经历。有一天,他路过一个石料厂,看见很多人正在汗流浃背地搬砖块。他问其中一个人:“你这是干吗呢?”这个人没好气地回答说:“看不见吗?服苦役呢!”然后,他又问另一个人:“你这是干吗呢?”第二个人回答:“我要砌一堵墙。”接下来,他还问了第三个人,这个人骄傲地说:“我在盖一座教堂。”试想,这三个人正在做的是同一件事,砖块是同样的沉重,天气是同样的炎热,可他们却有着完全不同的人生体悟。我们身处同一个世界,却可以有迥异的人生态度。 
         一个原始部落的老酋长非常睿智,人们都说他一生中从来没有错误地判断过任何事情。只是一个年轻小伙子非要跟他较劲儿,想方设法要让老酋长说错一件事。小伙子将一只刚刚孵出来的小鸟握在手心,胸有成竹地问老酋长:“你说我手里的鸟儿是死是活?”他心想,你要说是活的,我就把鸟儿捏死;你要说是死的,我手一松,鸟儿就会飞了。正在他自以为是的时候,老酋长回答说:“生命就在你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