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无双2向问天:珠玑巷人南迁源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4:26:41
        珠玑巷,位于中国广东省北部韶关的南雄市,是广东与江西交界古驿道——梅关古道一段,史称“枕楚跨粤,南北咽喉”。从秦代开始至20世纪初粤汉铁路开通之前的一千多年里,珠玑巷一直是岭南与中原地区联系的最主要通道。  
        由于中原地区长期战乱动荡,大量中原人民辗转南迁。珠玑巷依傍于梅岭以南,地处南北要冲,成为中原人民进入岭南的第一处驿站,并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在这里聚族而居。珠玑巷成为了岭南地区接受与传承中原文化的起点,促使岭南文化源源不断接受中原文化辐射,对岭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而接连不断的天灾人祸,迫使落户珠玑巷的中原先民们继续向南迁徙。当时珠江三角洲地区平原肥沃,地广人稀,阳光雨水充沛,成为南迁人们的理想家园。据史料记载,宋至元初200多年的时间里,珠玑巷153个姓氏的居民陆续南迁,先后达130多次,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集体迁移人数超过1000人。今天,珠玑巷后裔遍布珠江三角洲、港澳以及海外地区,人数达数千万之众。  
        历代迁雄氏族约有千族,大体迁于两个时期。前一个时期为唐宋两朝,因避乱而由中原迁来的仕宦氏族,他们多驻足于珠玑巷及大庾岭南麓。迁于珠玑巷者有103姓,多于南宋末南徙珠江三角洲一带。迁于大庾岭南麓者有平林孔族、古城李族、上朔彭族、浆田黄族、延村冯族、山下叶族、水松董族、横水陈族、苍石四脑赖族等。他们在比较稳定的青山秀水间创业兴家,都蕃衍成一方望族。  
        后一个时期为宋末至明代、清初,由闽西、赣南迁来的客家氏族,其迁徙路线,有的由闽西、赣南直接迁来,有的则由闽西、赣南迁始兴而后再迁南雄。如南雄第一大姓刘氏,历代迁雄60余族,其中的一半来自赣南之信丰、龙南、兴国、南安(今大余)、上犹、安远及福建之武平,约有一半则从闽西、赣南迁始兴,历数代而后再迁南雄。又如陈氏,迁雄十大族,主要来自始兴笃庆祠、外营祠、顿岗祠、净花祠,人户几占七成。李氏,迁雄三大族,西晋太常卿李耿大族来自秣陵(即今南京),唐西平王李晟大族来自赣南,宋进士、节度使李火德大族来自始兴,而来自始兴的人户约占六成。再如张氏,迁雄48族,其中来自始兴的有36族。钟氏、王氏、林氏、卢氏、徐氏、沈氏、聂氏迁雄者多数来自始兴。吴氏、罗氏、何氏、郭氏、邓氏、周氏迁雄者少数来自始兴。详见《南雄六百氏族基祖录》。  
        来自始兴的氏族都属客家民系,他们的先祖原居闽西、赣南客家大本营,多于南宋时南迁始兴,在农耕条件良好的墨江流域开基创业。到了明代、清初,特别是在明嘉靖前后大批氏族向南雄迁徙,且多散居于中部丘陵地带。  
        客家氏族迁雄走这条路线,是在一定的政治、经济条件下产生的历史现象。始兴由于水利、土壤、资源等农耕条件良好,自闽西、赣南南迁的客族,自然优先择此定居,可是聚居的人越来越多,而且蕃衍也快,历一、二百年之后,不免有人多地少之患。作为客家人来说,历经辗转迁徙的磨炼,有一种为创业兴家而不怕艰险跋涉的开拓进取精神,便四处找寻新的生活基地。于是他们把目光落在了南雄。  
        南雄、始兴山水相连,田土相接。历史上南雄地域曾是始兴统辖的横山、化南二乡,南雄建州、府后又统辖始兴。两地语言相通,风俗相近,百姓相互迁徙,本属平常。尤其是当他们看到了南雄自宋至明,兴建凌陂、连陂、叶陂、罗陂、宝陂、虎岸陂、圭塘陂、涧头陂以及永灌塘、大湖塘、长丰塘、湖口塘、新塘等大批农田水利工程,原来极其干旱的丘陵地带农耕条件已有了改善。加上黄烟于明末清初传入南雄,在丘陵地带的红砂土种植,烟叶质量上乘,经济效益可观。这些有利条件吸引了始兴氏族前来创业兴家。  
        还有一个历史情况,明嘉靖前后,赣南盗寇蜂起,龙南尤为严重。《直隶南雄州志》载:弘治六年“强贼李三奴剽掠始兴”。正德七年“安远峒寇流劫乡村”。嘉靖二十四年,“流贼逼郡城,肆行劫掠”。嘉靖三十五年十一月十三日平明,“龙南贼直达小东门,焚掠民家,势甚猖獗”。嘉靖三十七年春二月,“龙南贼犯始兴石坑等处,知府章接御之,败绩,为贼伤者数百人”。隆庆元年夏四月,“龙南贼流劫乡村,知府周思文招抚归业”。当时,始兴比较富庶,且与龙南相邻,首当其冲,人民生命财产遭受严重威胁。而南雄是府、县治所在地,防御力量较强。所以在嘉靖前后,很多始兴氏族便迁来南雄寻求安居乐业之所。(摘自《浈凌氏族》)
珠玑巷区域分布图珠玑巷人南迁分布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