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庆皓是变性嘛:装备制造新跨越 辽宁努力走向全面振兴系列报道之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9:12:00
装备制造新跨越 ———辽宁努力走向全面振兴系列报道之二 本报记者 张曙红 孙潜彤 陈建辉

3版

  2007年12月26日,首届中国工业大奖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颁奖,这项大奖授予的对象是为促进国家产业发展和增强综合国力作出重大贡献的企业。沈阳机床集团作为惟一的地方国企登上了这个中国工业领域的最高领奖台。沈阳机床集团董事长陈惠仁在获奖感言中说,“这不仅仅是对沈阳机床的嘉奖,更是对重铸辉煌的辽宁装备制造业的褒奖。”

  一批产业排头兵重新崛起,一批新型产业基地不断涌现,这是辽宁老工业基地步入全面振兴新阶段的具体体现。

改革,老工业基地的“精彩转身”

  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年轻”时代也曾经历过辉煌。但在向市场经济过渡期间,一大批国有企业曾步履艰难,辽宁经济的增速在很长一段时间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位次逐年后移。身处体制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重围中的老工业基地,一面着手解决国企冗员、债务等历史包袱,一面厚积蓄势,酝酿重振雄风的转折。

  2003年10月,国家作出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辽宁老工业基地乘势而上,把国家的政策支持变成促进发展的具体行动,把深化改革作为体制机制创新的突破口,启动了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加快重组的“破冰”之旅。

  2005年10月,辽宁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深化企业改革工作会议,提出要以股份制改造为重点,尽快使国企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以此为标志,辽宁拉开了新一轮国企改革的序幕。3年前还负债30多亿元的亏损大户————新抚钢,2005年改制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一举成为抚顺市利税第一大户。改制后新抚钢大动作不断,与建龙集团联合重组,并参股重组通钢集团,逐步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重大转折。

  两年多的时间过去了,辽宁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重大突破,90%的地方国有大型工业企业完成股份制改造,国有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全部完成。辽宁新一轮国企改革、重组有几个鲜明的特点:

  其一,引进战略投资伙伴,一大批央企入主辽宁国企。华锦集团与中国兵工集团重组,中石油、中石化参股沈阳鼓风机集团,沈阳冶金机械与中国有色集团重组,等等。据辽宁国资委统计,在已改制的36户国有大企业中有一半是与央企联合重组。地方国企引入资本金80多亿元,“借大船顺势出海”,拓展了未来发展的空间。

  其二,大步“走出去”,实现跨国并购重组。沈阳机床并购德国希斯公司,将研发中心和营销平台直接摆到了欧洲机床制造业前沿;北方重工以绝对控股的方式,并购了世界隧道掘进机巨头法国NFM公司,不仅拥有了隧道掘进机的顶尖技术,而且成为国内盾构机规格品种最全的生产企业。在国际资本运营舞台上,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辽宁国有企业的身影。

  其三,民营企业异军突起。民营企业新疆特变电工接手沈阳变压器厂之后,输入高效率的管理模式,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当年就使沈变走出了亏损谷底。如今特变电工沈变集团已成为国际同业中的“明星”企业。

  “经过这几年的改革、重组,辽宁国有企业甩掉了包袱,走出了困境,挺起了脊梁,国有企业控制力和影响力明显增强,显现出强大活力。”辽宁省有关方面负责人介绍说。据统计,辽宁已改制的大型国有企业中,地方国有股比重由61%降到46%。521户改制企业销售收入平均提高37%,职工收入提高49%。2007年,辽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762亿元,增长62%,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利润增长45.5%。

  改革、重组,使辽宁国企步入了又好又快发展轨道。

  创新,推动“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

  不久前,寄托着国人对国产客机翱翔蓝天的翘首期盼,首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ARJ21飞机“翔凤”成功下线,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一航集团沈飞公司是“翔凤”的研制单位之一,承担了“翔凤”30%的工作量。沈飞民用飞机公司总经理庞真说,“承担‘翔凤’研制任务是航空制造业自主创新的一次重大实践。沈飞在研制过程中攻克了多项技术难关,填补了国内空白。”以创新为利刃,沈飞不断拓宽民机国际市场。2007年实现民机零部件出口5000万美元。最近,沈飞又开始承接我国目前最大的民机关键部件转包项目。

  国产数控机床与国产数控系统能否实现最佳匹配?这个困扰机床企业多年的“身心游离”的难题在辽宁得到破解。在辽宁省和沈阳市的大力推动下,沈阳机床集团与中科院沈阳计算所、沈阳高精数控公司开展联合攻关,成功实施“国产数控机床应用国产数控系统示范工程”。

  辽宁省是全国首个实施以企业为主体建设技术创新体系的试点省份。全省科技专项资金的70%投在企业,确保科技计划在立项时就符合市场需求。目前,辽宁省90%以上的大中型工业企业与省内外150余家重点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共建省级以上各类企业研发中心310个,产学研技术联盟410家。大连重工—起重集团董事长宋甲晶说,“以企业为主体推动自主创新,有利于促进社会科技资源合理集聚和有效利用。我们通过联合创新,同国内外专家一起围绕曲轴研制的7大技术课题展开攻关,成功实现了大型船用曲轴的国产化,将有效缓解长期制约我国造船业快速发展的瓶颈问题。”

  在基础设备、运输设备和专用成套设备等许多重大技术装备领域,辽宁一批支柱企业坚持不懈地自主创新,实现了以“中国制造装备中国”的夙愿:本溪钢铁集团成为全国第二家可以批量生产汽车面板的企业;华晨集团的中华尊驰1.8T发动机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沈变集团承担了世界上首条商业运行的特高压直流输电设备……在辽宁,越来越多的重大装备“横空出世”,并打上了“自主知识产权”的印记。 

  辽宁把自主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途径。通过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力求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路子。以民营为主的高科技企业已经成为促进辽宁产业升级的新生力量。沈阳远大集团依托拥有的自有技术,在抚钢的二次烟除尘系统工程中实现国内首例脱硫工程,除尘指标超过欧洲标准5倍。

  “辽宁企业正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在辽宁投资的比利时贝卡尔特集团副总裁赫尔曼感叹道。

  调整,国家新型产业基地雏形初现

  把辽宁建设成为国家新型产业基地,是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重要标志。在2006年10月召开的全省第十届党代会上,辽宁省委把建设国家新型产业基地列为全面振兴的重点任务,提出要全面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构筑新型产业体系,立足辽宁的产业优势,重点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和新型原材料工业。同时,有重点地发展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轻型工业,鼓励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把辽宁建成技术先进、结构合理、功能完善、机制灵活、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新型产业基地。

  “从传统老工业基地迈向国家新型产业基地,必须着力推进产业布局调整和产品结构调整。两年来,这两个方面的调整都有了长足进展。”辽宁省发改委副主任刘焕鑫介绍说。从产品结构看,初级产品、粗加工少了,高附加值、高加工度的精品多了;从产业结构看,装备制造业发展势头强劲,已经成为全省第一支柱产业。装备制造业的加快发展,带动了原材料工业优化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辽宁经济结构更趋合理。

  装备制造企业聚集的沈阳市铁西区,过去一直是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难点所在,如今却成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亮点。2007年6月,国家发改委、国务院振兴东北办授予铁西区“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暨装备制造业发展示范区”称号。

  铁西区区长李松林介绍说,“铁西的经验就是从调整产业布局入手,调整与改革、重组相结合,推动老工业基地的振兴。由企业单体改造转变为区域整体重构、从封闭式的改造转变为开放式的改造、从单纯的外部资金输血转变为激发内生活力。”思路一变天地宽。几年间,190多户大中型企业从铁西老城区陆续撤出,由东向西搬迁到沈西工业走廊重新落户。这是辽宁工业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企业搬迁”。在搬迁过程中,同时推进改组、改制、改造,加速国有资本与国际资本、民营资本和社会其他资本的有机融合。如今,按照社会化、专业化的分工要求,一个个重量级的装备制造企业次第列阵,构成了一条绵延几十公里的沈西工业长廊,形成了上下游协作有序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彻底改变了企业几十年来“大而全、小而全”生产方式,产业集中度得以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增强。

  在全力推进沈西工业走廊建设的同时,辽宁发挥广阔的海岸线资源,在大连打造“两区一带”临港临海先进装备制造业聚集区。一是依托大窑湾港口和保税功能,建设以汽车整体配套为重点的装备制造业聚集区;二是依托大连湾北岸深水海岸,建设以大型装备及部件为重点的装备制造业聚集区;三是依托渤海深水岸线,建设以造船业为重点的船舶和海洋工程及配套产业带。现代装备制造业在这里迅速集聚。大众一汽30万台发动机、塞迈拖拉机等重大项目纷纷落户投产,汽车、机床、重工装备等产业已显现出集群效应。“两区一带”与沈西工业走廊相互呼应,成为辽宁装备制造业的两个增长极。

  以现代装备制造业为代表的辽宁工业正在步入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国家新型产业基地的雏形初现。一大批骨干企业在改革、重组中脱胎换骨,经营状态不断改善,经济指标不断攀升,盈利水平大幅提高,实现了规模与效益的同步增长。2007年,辽宁装备制造业产值是2003年的2.8倍,占全省工业比重近30%。尤为引人瞩目的是,鞍钢集团和本钢集团实现跨地区重组后,将有望进入世界钢铁业前10名和全球50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