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古玉器拍卖征集:10到15年东北全面振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7 03:21:22
10到15年东北全面振兴 东北地区振兴规划解读
http://news.nen.com.cn 2007-08-21 07:37:03 东北新闻网
我国第一份国家级地区性发展规划《东北地区振兴规划》昨日正式露面。
昨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务院东北振兴办主任张国宝介绍了《东北地区振兴规划》(全文)的详细情况。
张国宝表示,《东北地区振兴规划》是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和“十一五”规划纲要精神,紧紧围绕振兴主题展开的跨省区规划。《规划》以解决振兴面临的主要问题为着眼点,重在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行为,进一步明确振兴的总体思路、主要目标和发展任务,统筹协调区域发展重大问题,完善政策措施,是今后一个时期东北地区振兴的指导性文件。编制并有效组织实施这一规划,对于引领东北地区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轨道上实现振兴,推动东北地区加快振兴步伐具有重要意义。
规划以“一条主线”、“六个加快”为核心展开,即:以促进老工业基地振兴为主线,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加快结构调整与升级、加快区域合作进程、加快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加快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
张国宝表示,将内蒙古东部地区纳入东北地区振兴规划,是本规划值得关注的地方。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部地区经济联系紧密,基础设施共用。《规划》范围包括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和锡林郭勒盟,土地面积14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2亿。规划以“十一五”时期为重点,重大问题展望到2020年。
【规划解读】规划目标
经过10到15年的努力,将东北地区建设成为体制机制较为完善,产业结构比较合理,城乡、区域发展相对协调,资源型城市良性发展,社会和谐,综合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重要经济增长区域;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新型原材料和能源保障基地,国家重要商品粮和农牧业生产基地,国家重要的技术研发与创新基地,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区,实现东北地区的全面振兴。
规划纲要
规划共分九个部分,分别为:面临的形势、指导思想和振兴目标、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积极发展服务业、协调区域发展、提高支撑保障能力、增强发展活力和政策措施与实施机制。
优先发展哈大经济带
按照规划,东北地区将协调发展,充分利用空间优势深入挖掘哈大和沿海经济带一级轴线的发展优势,促进二级轴线集聚发展,形成“三纵五横”的空间发展格局。
优先发展哈大经济带。建设以大连经济区、辽中经济区、长吉经济区和哈大齐工业走廊为核心区域的哈大经济带。优化产业布局,促进集群发展,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产业带。
努力打造沿海经济带。以大连为龙头,以长兴岛、营口沿海、锦州湾、丹东和花园口“五点一线”为重点,优化港口布局,大力发展临港产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逐步建设成国内一流、特色突出、竞争力强的产业集聚带。
促进二级轴线健康发展。重点发展东部通道沿线、齐齐哈尔-赤峰,绥芬河-满洲里、珲春-阿尔山、丹东-霍林河、锦州-锡林浩特二级轴线,推进城市经济区(带)建设和边境口岸城镇发展,支持有条件地区规划设立边境贸易区。
国务院最终批复的规划报告共一万字,但国家开发银行为此提供了1000万元的软贷款
振兴规划可谓“一字千金 ”
8月20日,国务院振兴东北办公室正式发布《东北地区振兴规划》,这份历时近两年,30余个单位、100余名专家研究人员共同参与,耗资1000万元的规划终于露面。在这份只有一万余字的规划背后,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一遍遍修改
从200万到1万字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室研究员金凤君作为《规划》编制的技术协调人,全程参与了《东北地区振兴规划》从课题研究到最后文本的编制工作。
在金凤君的房间里,从桌上到床上,再到地上排满了厚厚的研究报告,金凤君说,这些都是在编制规划过程中专家们的研究报告,总字数超过200万字。“我们上报国务院的审批报告只有三万字,是从这几百万字的研究报告中挑出来的精髓,最终国务院批复的规划报告只有一万多字。”金凤君说。
为了这最后的一万字,100多位专家和研究人员,工作了整整一年。为了这一万字,国家开发银行提供了1000万元的软贷款,《东北地区振兴规划》可谓一字千金。
一年的筹备
100多人参与了规划的编制
金凤君说,规划最初阶段,由国家发改委有关司局和中科院地理所共同制定了规划的大方向和主要研究课题,有了大框之后,根据里面所需要的内容再找相关单位和专家参与。最终有30多个单位,100多位研究人员共同参与了这份规划的编制。
而作为东北本地的研究机构,东北师范大学中国东北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宋玉祥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参与进来的。
宋玉祥说,规划从2006年2月28日正式启动,今年年初编制工作结束,4月送交国务院审批,8月获批。这不仅仅是东北地区历史上第一份规划,也是我国第一份国务院批准的地区性发展规划。事实上,在东北振兴规划启动之前,国家已经启动有两个地区性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一个是长三角地区发展规划,另一个是京津塘地区发展规划。
东北规划启动最晚,但却是最早完成的。“这是因为东北地区历史规划基础好。”宋玉祥解释其中的原因。
一份研究报告
使“蒙东”纳入规划
《东北地区振兴规划》不仅仅包括东北三省,还包括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和锡林郭勒盟。
金凤君透露,内蒙古对于把蒙东地区列入东北振兴规划非常积极,因为对于他们而言急于借助东北振兴的政策发展本地。
从地理上看蒙东地区和东三省是一个整体,内蒙古高原是东北的一道屏障,东北许多河流如黑龙江、松花江等都发源于这一带,从资源的接续问题、能源需要问题上考虑,东北振兴离不开蒙东。
宋玉祥说,在2004年的时候,东北师大东北研究院就给国务院提交了一个课题研究报告,建议国务院把内蒙的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四个地区一起列入东北振兴的范畴之内。“这份报告引起了国务院的重视,2005年,东北振兴办副主任宋晓梧多次赴内蒙古调研,最终认为不仅应该把呼伦贝尔市等四个地区列入东北振兴范畴,还应该加上锡林郭勒盟,并正式把这五个地区统称为‘蒙东地区’。”宋玉祥说。
一次次争辩
促生振兴规划
这份编制了一年的规划是在激烈的争辩和讨论中产生的。
金凤君说,编制工作一开始,就伴随着争辩,特别是规划编制初期,几乎每一个课题都有争辩。当时,方向和思路都没有成形,每一个人都会提出自己的想法,所以,讨论是很激烈的。不过,这种激烈的讨论也为规划的科学性奠定了基础。
要把东北地区发展成“四个基地和一区”是东北振兴的目标。宋玉祥说:“在编制这部分时,争论是很激烈的。”
“对于前面三个基地,大家意见非常统一,其实一开始并没有创新基地,有人提出应该加入之后,引发了很大的争论,不过经过讨论之后,还是决定加入创新基地。”宋玉祥说。
其实,在最初的规划意见中,也没有“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区”这一提法,经过讨论之后,大家觉得加入这一点非常重要,特别是蒙东地区是京津地区的生态屏障,它的生态状况好坏,直接影响着北京、天津的状况。
8月2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务院振兴东北办公室主任张国宝介绍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面临的形势及《东北地区振兴规划》等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据新华社
【对话】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室研究员、《东北地区振兴规划》综合研究组副组长 金凤君
规划突出辽宁龙头地位
金凤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东北地区振兴规划》突出了辽宁在东北的龙头地位,我们在《区域协调发展》这一章中,专门辟出一节来描述辽宁以大连为龙头的沿海经济带。
规划第一稿我们给东北地区确定的GDP增长指标是11%,这个数字是经测算我们认为可以实现的,辽宁方面也很认同。但考虑到全国经济是一盘棋,后来这个指标被人均GDP增长7.4%所取代了,目的是体现较好较快的发展思路。但是东北地区的经济增长潜力还是很可观的,包括黑龙江和吉林,其装备、生物、林木加工产业,近年来发展都很快。
金凤君表示,规划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提出了东北作为国家重点发展区域的方向、定位和目标,在具体操作方面提出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空间经济布局、调整社会结构和生态环境结构等任务。我们设想它要管15年。
金凤君认为,这期间东北的产业发展应采取三步走的引导战略,逐渐推进产业结构转型。近期提升既有的传统产业竞争力,中期培植新兴产业和构建优势产业集群,如医药产业、农产品深加工和现代服务业等,远期实现装备制造业、轻工业原材料工业全面发展。
振兴中建设“诚信东北”
【答记者问】
昨日新闻发布会上,国务院东北振兴办公室主任张国宝和副主任宋晓梧、刘铁男就东北振兴及东北地区振兴规划等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有记者问: “诚信东北”在整体振兴东北的规划当中,它的价值是什么?我们能不能这样理解,在过去的公众记忆当中,东北是不诚信的?
张国宝:开展“诚信东北”的活动,不能说东北过去是不诚信的,我首先不同意这一点。在西方发达国家,现在都建立了比较完整的信用体系,我们不能说他们这些国家都是不讲信用的,这个道理是一样的。相反,在我工作接触当中,我认为东北人还是很诚实的,不是有个歌嘛,《东北人都是活雷锋》,我看唱得很好。
宋晓梧:不能说是东北人不讲诚信,这样一个结论恐怕值得商榷。但是东北地区之所以要重点抓诚信建设,确实跟它在诚信建设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是有关的,我们是针对问题出发的。造成这样的问题,有体制性的原因,东北地区国有企业过去占的比重比较高,政企不分,这样的原因造成企业经营非常复杂的情况。
据我们了解,东北三个省都出台了自己加强信用体系建设的有关规定,成立了相关领导小组,而且第一次把政府的诚信作为诚信体系建设的基石提出来的。这是政府诚信。下面是企业之间的,商业方面的诚信,包括银企关系,商业企业、物流企业和生产企业之间的关系,互相信息的公开以及建立银行关于他们借贷、还贷方面的信息系统都正在抓紧建立。第三个层次,是居民个人的诚信建设。在这方面,人民银行和三省都在建立个人的诚信体系,你随便到人民银行出示你的身份证,就可以查到自己有没有在银行贷过款,还款情况怎么样,有没有不良记录。
 
三省一区发展各有高招
《东北地区振兴规划》发布之后,历史性的机遇再次出现在东北人面前,此刻东北人在想些什么?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相关部门负责人接受了本报的采访,说出了他们各自的振兴思路。
辽宁省在东北地区发展过程中处领头羊地位
胡建阳
辽宁省发改委副主任、辽宁省振兴办负责人胡建阳《东北地区振兴规划》批复是继2003年中央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之后,对东北地区发展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件。规划可以促进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地区的协调发展。《东北地区振兴规划》把未来东北地区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都讲明了,为东北下一阶段发展奠定基础。
从《东北地区振兴规划》中可以体现出辽宁在东北地区发展过程中领头羊的地位。辽宁将坚持“五点一线”沿海开放战略,发展装备制造业,原材料化工业。把辽宁发展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国家新型原材料和能源保障基地。
东北振兴规化有助于吉林对外开放
吉林省振兴办张志勇处长《东北地区振兴规划》强调区域协调发展,这对吉林来说是一个机会。吉林可以借助蒙东地区的煤炭资源发展煤化工业。另外,吉林不是一个沿海省份,东北整体规划也有助于吉林对外开放。
按照振兴规划,吉林要发展交通、能源工业,利用一汽、吉化等骨干企业,打通石化产业与汽车产业的关联。
吉林还要大力发展农副产品产加工,主要是把玉米产业做大做强,形成核心竞争力。另外,还要发展以光电子、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推进高技术产业化。
水运是黑龙江经济发展重要一环
黑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相关负责人
东北地区振兴规划为黑龙江省的改革与发展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
国家实施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黑龙江经济已经连续三年两位数增长,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当然,未来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方面,我们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大力改造。
黑龙江近年来提出发展哈大齐工业走廊、东部煤电化基地、大小兴安岭经济生态功能区、沿边对外开放带的区域战略,提出发展壮大装备、石化、食品、能源四个重点产业,都离不开交通运输的支撑。而发展水运具有节约土地资源、减少能源消耗、降低运输成本、减轻环境污染等诸多优势,所以在老工业基地振兴过程中,黑龙江有决心把水运作为经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一环。
全力打造东北地区能源后备基地
内蒙古自治区发改委经济体制改革处刘文华处长
《东北地区振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了东北地区的重要战略地位:努力将东北地区建设成为综合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重要经济增长区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新型原材料和能源保障基地,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和农牧业生产基地,国家重要的技术研发与创新基地,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区。
蒙东地区从历史上就与东三省有着紧密联系,内蒙古东部首次纳入到振兴规划当中,我们将抓住这次千载难逢的机遇,今后5年内,内蒙古东部将凭借资源、地域等优势,全力打造我国东北地区能源后备基地。
总而言之,内蒙古将借东北振兴之东风,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支持,努力促进自治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刘文华
从数字看三年之变
以2003年10月下发的《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03〕11号)为标志,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已经三年多的时间。
今年5月发布《东北振兴三年评估报告》中的一些数字,能够反映振兴三年来,东北地区的变化。
1、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东北三省实施振兴战略以来,三年GDP年平均增速为12.6%,比实施振兴战略前三年(2001年-2003年)增速提高了2.6个百分点。
2、投资持续高速增长
从投资结构来看,东北三省固定资产投资主要集中在国家重点发展的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2006年,三省投资主要集中在六个行业及领域,占东北三省投资的80.5%。
3、社会消费需求趋旺
2006年,三省总人口占全国的8.2%,GDP占全国的8.6%,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却占到全国的9.3%,东北三省社会消费趋于活跃,市场需求比较旺盛。
4、利用外资高速增长
从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来看,外商对东北三省经济发展的信心在不断增强。三年来,出口额年平均增加近70亿美元,进口额年平均增加近30亿美元,2006年贸易顺差首次超过100亿美元。
5、居民收入稳定提高
近三年,三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速均高于全国当年,辽宁和吉林两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绝对值均高于全国当年,黑龙江与全国基本持平。
6、国企改制重组加快
国企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截至2006年底,辽宁省85%以上的国有大型工业企业实现了股份制改造,国有中小工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
 
一座城市走在振兴路上
人们常说“东北看辽宁,辽宁看沈阳,沈阳看铁西”。最近几年,历史包袱较重的沈阳市铁西区,由于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振兴观,通过转换机制,走上了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
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最深的要数生活在老工业基地里的老铁西人了。他们经历了铁西企业破产、转制过程中种种艰辛,而如今又在感受着身边一日一新的变化。
然而,在东北振兴中受益的绝非铁西一个。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沈阳,不再是被人遗忘的地方。沈阳对内对外开放的大动作,吸引着世人的注意。国内外的投资者纷至沓来,沈阳的巨大经济潜能开始得到释放。
张君兰和她的女儿
54岁的张君兰每天早上都要去沈阳市铁西区建大社区附近的菜市场买菜,顺便到公园里去锻炼身体。自从1998年买断工龄在家,她每个月只能领到360元钱,这是维持生计的最底线。
在这个夏天的酷热中,张君兰很有“精气神儿”。东北财经大学毕业的女儿到了沈阳机床集团工作,同样是到位于铁西的大厂子,女儿的工资差不多是她的10倍,家里的日子也随之有了很大的改善。“每年过年过节,单位还能给发不少东西,家里买年货的钱都省了。”张君兰对女儿现在的收入很是满意。“真没想到,在铁西的大厂子里也能赚得这么多。每个月还能攒下许多。”
每个月能开三四千块钱,对张君兰来说简直就是天文数字。丈夫所在的单位从1993年开始便已全面停产。整整10年,500多名职工没拿到过一分钱工资,以至于有工人想开个小店根本拿不出本钱,只能当保姆、清洁工、粉刷工。
不过困难的日子总算是过去了。“现在铁西的大工厂效益都不错,普通工人也能赚两千多块,三险一金也都给上了,出门打个车什么的也都是常事了。”张君兰说,每到下班的时候,铁西许多大厂子门前就会有不少等客的出租车。
曾经迷惘的工业老区
张君兰家生活状况的改变,见证了东北振兴以来铁西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沈阳市铁西区,不要说十年前来过的人现在会认不出来,就是当地老铁西人也在这个闻名全国的工业老区里不断地感受着惊喜。
一栋栋拔地而起的漂亮住宅楼、一家家新开张的商场、一张张洋溢着快乐的脸庞,几年时间,原来的那个破败、陈旧,甚至连“工人村”也因下岗工人多而被称为“度假村”的铁西区已经旧貌换新颜,一个以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为重点的铁西新区已经取代了过去黑灰色面孔的老工业区,而这正是东北这几年巨大变化的缩影。
中国工业发展史册中,沈阳铁西绝对是一个记载着光辉历程、分量厚重的词汇。
作为“共和国长子”,100多项中国工业“第一”从铁西老工业区诞生,有力地支援了国家工业布局。铁西老工业区是国内最大最密集的城市工业聚集区,被誉为“共和国的装备部”。
历史,在20世纪90年代发生急转。转眼间,“共和国长子”从人人景仰的老大一下子变成了老大难。
2003年10月国家出台11号文件,做出了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东北振兴的嘹亮号角,激醒了迷惘中的工业巨人。
 
东搬西建中的新铁西
如今,经历着改革阵痛的铁西区正在进行着有史以来最彻底的一次“革命”,其核心内容只有一个:搬迁国有企业。未来铁西区的定位将由工业区过渡为现代商贸生活服务区,目前区内的部分企业正逐步向沈阳经济开发区搬迁。“东搬西建”,沈阳工业发展史上最大规模的工业企业迁移改造工程顺势启动。
2002年,已经破产的沈阳拖拉机厂被确定为铁西新区第一家西迁改造企业。企业在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荒地上建起了现代化的新厂房,实施技术改造升级,并重新组建起一个崭新的企业——沈阳农机工业总公司。
拖拉机厂起死回生了!“东搬西建”让该企业创下当年搬迁、当年改造、当年投产、当年收益的发展奇迹,企业当年产值增长了24%,创利润2207万元。当初年产值不足6亿元的企业,一跃成为年产值达15亿元的大户。
数字记载下这卓然成绩。2006年,铁西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6亿元,是2002年的2.6倍;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43亿元,相当于2002年整个沈阳市的工业总量;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12亿元,是2002年的3.1倍;区级财政收入实现27亿元,是2002年的近3倍。
与德国鲁尔工业区用去二三十年时间完成转型相比,短短5年间,曾被揶揄为中国最大“工人度假村”的铁西区再度焕发青春,一跃成为东北第一经济大区,勇挑“中国制造,装备中国”的大梁。
国务院振兴东北办5月23日发布的《东北振兴三年评估报告》中着重提到:沈阳铁西新区建设为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提供了新的思路,为振兴老工业基地起到了示范作用。
6月9日,国家发改委、国务院振兴东北办授予铁西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暨装备制造业发展示范区称号。
借此,铁西又走到了中国工业发展矩阵的最前排。
沈阳和一个区域的发展
人们常说“东北看辽宁,辽宁看沈阳,沈阳看铁西”。
走在全面振兴之路上的沈阳并没有局限在铁西崛起的成绩上,而是看到了更为远阔的发展前景。在沈阳市“十一五”规划中,沈阳将奋斗目标锁定为“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加快建设东北地区中心城市、力争经济总量进入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集团”。世园会、韩国周的召开,让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投资倾注沈阳,连续多年每年上千亿元的投资所形成的巨大发展潜能开始迅速释放。
今年上半年,沈阳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441.3亿元,增长17.3%;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47.4亿元增长46.7%。城市经济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和社会事业的全面繁荣,使沈阳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和拉动力越来越强大。
地铁、奥体中心的开工和完工,提高了沈阳的城市管理水平,沈阳作为中心城市的功能也在不断完善。
在沈阳的带动下,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宁中部城市群的建设又迈上一个新台阶。2006年,辽宁中部城市群生产总值占全省六成;2007年,沈抚同城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2008年,七城市间将陆续通公交……沈阳市政府提供的一组组数字,诠释了辽宁中部城市群辉煌的发展业绩。
与此同时,“五点一线”经济带在辽宁沿海悄然崛起。去年召开的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要利用广阔的沿海地带,依托我国东北纵深腹地,大力发展临港产业和沿海经济,有重点、分步骤地推进“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建设;推进沿海、近海地区与腹地形成优势互补、互为支撑、良性互动的全面开放新格局。
特刊稿件由首席记者金超 王海涛 记者 陈微 孙哲 常馨予 林静 集体采写
(辽沈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