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网络优化大师:曾国藩居官:既“清”又“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9:16:38
        在清朝,官员们往往很在乎“清誉”,但晚清重臣曾国藩却唯恐得到“清廉”之名。他虽然内心操守坚定,但表面上却不求自己的清廉为人所知。这种以“浑”为表、以“清”为里的居官方式,在中国历史上十分罕见。
  
  生活简单,家规严苛
  清咸丰十年(1860年),朝廷任命曾国藩为“两江总督”,按惯例加“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半年之后,曾国藩写信给在家乡的弟弟曾国潢,要求他不要为自己这一支“买田起屋”。不仅曾国藩在湘乡的家中没有增田置产,在江南营中,其生活起居也和做总督前没有什么变化。
  直到同治六年,曾国藩已是太子太保、一等侯,又补授体仁阁大学士,名副其实的“位极人臣”了,可是他所穿的马褂质地简陋,又短又小,看起来比普通读书人还要寒酸。
  在吃的方面,曾国藩更不讲究。每顿饭两个主菜,三个小菜。这在普通老百姓当然是极丰盛了,但是在官员阶层,却是相当节约的。不但没什么鸡、鸭、鱼、肉,而且还都是隔夜剩菜。
  至于住,曾国藩也可以说是天下总督中最不讲究的一个。同治元年,幕僚方宗诚来到曾国藩身边,他这样描述曾国藩寝室的样子:室中惟木榻一,竹床二,竹枕二,此外一二衣箱,无他物也。
  不光自己的生活一如既往地简单,曾国藩对家人的要求也相当严苛。
  由于曾国藩要求自己“以廉率属,以俭持家,誓不以军中一钱寄家用”,因而,曾氏妻儿的生活变得贫窘了,甚至挣扎在拮据的边缘。据曾国藩幼女曾纪芬回忆,“先父在军营时,先母手中却无零用钱可用。当时,民间有传言,修善堂(曾国潢一支的居所)杀头猪,所用猪油只够吃3无,而黄金堂杀只鸡,鸡油也能吃3天。由此可知先母节俭之情形。”
  同治二年,曾国藩将欧阳夫人、两个儿子及两个女儿女婿接到安庆。欧阳夫人在乡下的苦日子过够了,和孩子兴冲冲地来到安庆,想享享总督家眷的福,没想到总督府中的日子过得比乡下还要紧张。
  既没有仆人,家用又少,那么,总督府中的日子怎么过活呢?曾家的女人们只好每天进行体力劳动。从洗衣做饭腌制小菜,到纺线绣花缝衣做鞋,都要亲力亲为。从早上睁开眼睛,直到睡觉,基本上不得休息。曾国藩甚至还为家中女人们制定了工作日程表,在这个日程表后面,曾国藩还提出了工作量的要求,自己将定期检查。   拒不收礼,但也有例外
  既成为地方大吏,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如何处理礼品。一旦升官,任何一位前来谒见的下属,都不会空手而来的。曾国藩升任两江总督后,给身边的工作人员发了一篇文告,对他们约法三章,明令“不许收受银礼”,“倘有隐瞒收受者,则递解同籍”。
  不过,身在官场,从始至终片礼不沾是不可能的。如此“不近人情”,不符合曾国藩的作风,也不利于他在某些情况下与下属建立基本的情感联系。所以,在委实拒绝不了的情况下,他会从下属送来的礼物中挑一两样价值最轻的。
  成丰十一年八月初七,曾国藩移行辕于安庆,并把家眷由湖南接到这里。因为没有现成的衙门,他就借居在太平天国“英王府”中。新经战乱,“英王府”中缺少生活起居用品。按官场惯例,首府有为督抚办治家居的任务。于是,庐州知府唐景皋送去了大批居家日用之物,从家具到被褥,林林总总,几乎无所不有。
  虽然这是官场惯例,曾国藩却不打算受领。但东西已经送来,曾国藩又不忍违了下属一片体贴心意,于是,将其他东西一概推却,只收了草席七张。他写信给唐知府说:“你准备的物件既齐全又舒适,我甚为感动。但这些东西太贵重,实在不敢当,谨领草席7张,馀件奉璧归还。”
  当然,对于至亲至近之人,在特殊情况下,曾国藩也可能网开一面。有时候,属下送给他的礼品是他所喜欢的书籍等,他也会收下,以价格相当的礼物回赠。   人情开支不可少
  在任两江总督时期,曾国藩在人情来往上开支不少。曾国藩在刚刚就任总督时,曾拒绝“公款吃喝”,不久,他发现这种要求实在难以推行,如果标新立异,对自己并无好处,所以后来也就随波逐流了。
  两江总督本是天下最“肥”的差事,曾国藩的前任们因此手笔都比较丰阔。在许多方面曾氏也不得不按照前任的成规办事,比如致送炭敬(取暖费)。
  联络京官,是地方大吏必不可少的动作。虽然曾国藩历来厌恶官场钻营,但天下督抚们都致送炭敬,他也不得不免俗。曾国藩致送的对象,主要是湖南籍的京官,这笔钱,每年至少数千两。
  除了炭敬,另一笔比较大的花销是程仪(旅费)。在清代官场,皇帝派出的钦差路过辖地,与之相识的大吏在迎送宴请之外,通常还会赠予程仪。
  同治九年,江南发生著名的“刺马案”,朝廷派出刑部尚书郑敦谨南下与曾国藩共同审理。接惯例,办完事后,地方上要送给钦差一笔很重的程仪。然而,郑敦谨特别清廉,干礼水礼一概不收。所谓“干礼”,是指贵重礼品如金、银、绸、缎之类,“水礼”则指食品、果品杂项之类。连水礼都不收,可谓清廉到家了。不过,他的主要随员却不愿意效法他们的主官,每人收了曾国藩奉送的500两银子。   “潜规则”需大笔银子
  除去人情往来,官场上的“潜规则”更需大笔银子。
  同治七年,捻军被消灭,天下大致平定,太平天国战争军费报销提上了议事日程。按照清代财务制度,曾国藩需要先将这些年来的军费开支逐项进行统计,编成清册,送交户部。户部要对报销清册进行审查,如果审查不合格,则要退回重报。因此,在报销过程中,最关键的是户部的态度。
  那么,户部的态度是由什么决定的呢?视“部费”也就是“活动经费”多少而定。
  曾国藩托李鸿章打听户部打算要多少“部费”,李鸿章反馈回来的消息说,书吏们要求报销100两给L两3钱。曾国藩需要报销的军费总额是3000多万两银子,也就是说,“部费”需要40万两。
  40万之巨,无论如何是不能答应的。于是,曾国藩又托人找关系,做了大量工作,讨价还价的结果是给8万两,显然,书吏们做了极大让步。
  恰好在这时,皇帝的批复到了。出于对他们平定太平天国的卓越功勋,皇帝同意他们减免中间环节,可直接报销。曾国藩对此感激涕零。按理说,皇帝发了话,这8万两就可以省下了,不过,曾国藩却说,8万两银子“部费”照给,毕竟,以后他还要和户部打交道。(据《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