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遇见你一切就注定:“大年”离年轻人越来越远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6:21:31
“大年”离年轻人越来越远了?
2011年01月13日 11:07:20  来源: 半月谈 【字号大小】【留言】【打印】【关闭】


对很多80后、90后来说,在他们小时候,过年是一件相当值得期盼的事情,吃好的,穿新的,拿压岁钱……时至今日,过年的感觉还一样吗?很多人表示,他们对过年的期待已经大大降低,甚至已经不再是一件值得期待的事情,而像小时候一样的幸福感是更加难以找回了。
每年春节的到来都会引起人们关于传统习俗的思考。是我们长大了,心变老了?还是年味越来越淡了?春节离我们有多远?

过年的回忆
收压岁钱,看三代人心态变迁
70后:每年都盼压岁钱
重庆某通讯公司35岁的职员陈金川说,虽然钱不多,但每当快过年时,想到能得压岁钱,心情还是很激动,每年都盼着那几天的到来。
“买点鞭炮放、买点糖吃,钱就花得差不多了。”陈金川说,经常大年还没过完,压岁钱就花光了,当时很少有同龄人能将压岁钱存下来。
80后:收到红包很兴奋
“很兴奋。”28岁的某酒店管理人员夏勇说,压岁钱代表一种过年的喜庆,自己每次收到红包都格外兴奋。
“当时很流行用压岁钱买文具。”夏勇说,小时候长辈们总是教导要把压岁钱用得有意义,自己一般会用压岁钱买比较新款的学习用具,比如自动文具盒、白雪修正液等,多余的钱就存进存钱罐了。
90后:收得都没感觉了
18岁的大学生李兴鑫坦言,每年过年都会有大把的压岁钱收,已经成了一种惯例,现在对过年收压岁钱已经没什么特别的感觉了。
李兴鑫和3名同学就相约假期结伴外出旅行,这些钱绝大部分都是压岁钱。
爆竹声背后,是对年味的质疑
近日,一些关于如何过春节的网络帖纷纷高悬,一些年轻人开始怀念小时候的春节。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关于年的记忆曾经是美好的。小时候过年,一家人聚在一块洗菜、烧饭、包饺子,一碗红烧肉就能让一家人热闹个一整天。小时候过年,缠着妈妈买新衣服,年初一睁眼就急忙套上,要是被伙伴们的炮仗炸了个洞洞,那个心痛啊。
现在呢?一个电话,高档饭店的年夜饭大餐已早早地预订好,满桌佳肴却不再那么美味。照样添置新衣,但无论多漂亮的衣服,能带给我们的喜悦是那么有限。对于过年再也没有了小时候那样的期待。
“过年除了吃饭,还能干吗?”说及过年,杭州大学生沈斌峰一语总结:“过年真无聊。”
对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说,年复一年,年味渐淡,年还得过,可拿什么来拯救我们的“年味”?
曾数次在全国“两会”上提议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庆市作协主席黄济人认为,春节原本发端于人际交往关系,是家庭家族团圆的社会产物,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相关文化载体消失了。“这有客观原因。”黄济人说,一方面是由于城市家庭结构分割的细小化、个体化,家庭作为社会生产单位的功能在弱化;另外,人们的交际方式受网络等的冲击发生了变化,这样,作为春节的核心功能,家族的情感整合仪式,正在失去它的传统地位。
三峡博物馆名誉馆长王川平持有同样的观点。在他看来,春节原本对人们来说,是一个充满了希望的节日,人们对来年寄予很大期望。这种期待感,相对于农村,现代城市已经减弱了,变化比较大。“在城市里,你会发现贴春联的越来越少,祭祖的也不多,大家都把春节当成一个普通的放松假日。”王川平认为,之所以如此,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作为春节灵魂的重要组成部分,信仰观念越来越弱了。过去一过年,就会有舞龙灯等活动,大家祈福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信仰少了,相关的文化习俗也就随之消失了。
年味其实就是文化味。所以年味既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乐趣,需要每个人自己营造。从官方层面说,就是要继续传承、弘扬春节文化,发扬春节的文化底蕴和内涵;从民间和个体层面说,就是要恢复春节这一全民参与性节日的本来面目,改变一台春晚一除夕、一个短信就拜年的单一、冷漠状况,人人真正参与到节日中去。只有全民营造,才能完成春节从物质需求向精神渴求的转变,让每个人都感受到浓浓的年味,从过年中感受到快乐。
“80后”“春节恐归族”,过年为啥不回家?
在很多城市里却存在着这样一群特殊的年轻人——他们盼望春节却又害怕回家,渴望团圆但又顾虑重重,这群在“归与不归”之间徘徊的年轻人被人们赋予了一个特殊称谓“春节恐归族”。
“恐归族”的恐惧,并非对回家本身有所抗拒,而是在节日回家的种种烦心事折磨之下,一种本能的反应。
搜狐网曾做过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只有11.01%的人还是一样期待过年,过年时会觉得很幸福和兴奋,近9成的受访者却觉得年关似乎变成了“钱关”和“情关”。过半受访者甚至认为自己有年关焦虑症。
说起春节回家,电话里的王庆祝显得有些郁闷:“我已经两年没有回家过年了,今年也不想回去,主要是因为老家太远,折腾不起。回家一次的路费、食宿、礼物、给晚辈的压岁钱等费用没有几千元根本下不来,凭我的收入真的难以承受。”
除了感到春节回家“折腾不起”外,在哈尔滨市某计算机公司工作的李博涛对于春节“恐归”却有着另一种无奈和尴尬:“俗话说三十而立,可我如今既没成家也没立业,平时工资一分钱也没攒下,而在家乡亲戚朋友们的眼里,我是一个很有才华的大学生,每次春节聚会大家都说我给家人争了光,有出息,可现实反差却很大,现在一想到过年回家我就很忧虑,和读小学时考试不及格不敢回家的感觉很像。”
据了解,“春节恐归族”不愿回家过年的几大原因主要包括,事业无成、囊中羞涩、交通不便、压岁钱看涨、父母逼婚逼子(逼迫生孩子)、饭局应酬太多等。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董鸿扬认为,“春节恐归族”是传统习俗与现代观念磨合碰撞的产物。他说,造成都市年轻人产生“恐归”心理的原因很多,除去当今城市生活成本高、工作竞争激烈等因素,中国的传统思想和社会习俗与当代年轻人自由、叛逆的个性在春节发生碰撞,也许才是产生“恐归”心理的根本原因。
搜索更多心态变迁 80后 的新闻
过年回家的新情绪:甜蜜、哀愁、恐归、累
各方热议“常回家看看”入法:以法治孝如何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