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多莱壳寡糖是骗局吗: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呼唤顶层设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04:37:54
2011-05-06 08:07   来源:半月谈   作者:李忠杰

文/李忠杰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十二五”规划重申了这一要求,并对深化各方面的改革做了总体规划。提出顶层设计的要求,具有战略学和方法论的意义。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超大型的国家来说,各方面的改革都要重视顶层设计,社会管理和创新也不例外。
改革开放初期,党和国家曾经以“摸着石头过河”作为重要的战略思想。由于中国的改革没有现成的道路可走,没有现成的方案可搬,所以必须坚持试验,逐步探索,在反复实践的过程中探索出一条成功道路。但这一思想并不排斥对改革进行总体上的思考、研究和设计,更不排斥制定改革的总体方案。
事实上,在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在上下互动、反复试验的基础上,从中央到地方都先后作出了许多有关改革的重大决定,发布了很多重要文件和方案。如《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等一系列改革方案。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根据新形势、新课题和新特点,进一步提出“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的要求,是非常必要的。通过顶层设计,可以进一步明确改革的优先顺序和重点任务,使各方面的改革更加稳步、有序地推进。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迫切需要加强顶层设计。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新形势下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中央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进一步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这样一项任务,具有非常鲜明的整体性、综合性和广泛性。
一是社会领域的体制、政策涉及几乎每一个人。因此,所有的改革方案、政策和措施都要通过顶层设计精心谋划,必须有相当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切不可有少许大意或疏忽。
二是主要的社会政策必须保持相当程度的均衡性和协调性。没有这种顶层设计,而由各个地方自行其是,不平衡就会非常突出,缩小各种差距的要求就很难实现。
三是社会领域的管理、服务、政策和措施都需要花钱。如果没有整体性、系统性的谋划,没有全局和整体的观念,没有比较统一、统筹兼顾的政策,钱的来源就不好解决,有了钱也不一定能花好。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呼唤顶层设计
2011-05-06 08:07   来源:半月谈   作者:李忠杰
那么,怎样加强社会管理和创新的顶层设计呢?
中央已经对此作出了全面、系统的部署。加强顶层设计,并不是另起炉灶,凭空设想一套所谓的方案。而是要按中央的部署,进一步通过顶层设计加强社会管理以及加强社会体制改革的整体性、协调性和平衡性。在这一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注意研究总结以往改革设计的经验教训。30多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已经设计过无数的方案。其中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其中的经验教训都非常值得我们研究和总结。走了30多年后,再回过头来看一看,或许能够看得更加清楚。
二是为顶层设计提供组织保证。即要把顶层设计的任务分别具体落实到有关机构。原来的国家体改委在某种程度上承担着顶层设计的任务。现在体改委没有了,但顶层设计的任务不能削弱。根据现有机构的职能,有关机构必须加强顶层设计,而且要加强有关部门之间的协调,防止各行其是或互相扯皮。
三是处理好顶层与下层的关系。顶层设计,还不完全等同于整体设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涉及广阔的领域、广大的地区,方方面面,包罗万象,不可能都靠顶层设计出无所不包的全部方案。顶层设计只是一种总体性、原则性的设计,或者是关键领域、关键环节的设计,起的是导向、示范、引领、规范、提纲挈领、带动全局的作用。所以,它不是取代下层各个方面的设计,而是要把它与各个层面的设计衔接起来,使顶层设计与下层设计构成一体。
四是处理好基层探索与顶层规范的关系。改革开放的一条重要经验,是鼓励基层组织和群众敢闯敢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也应该鼓励群众和基层组织大胆探索,大胆创新,不能因为强调顶层设计,而限制基层组织和群众的探索创新。要继续坚持上下互动,一方面积极鼓励基层创新,一方面及时总结和吸取基层创新的经验,将它们上升为全局的政策举措。
(此为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在半月谈杂志社主办的中国社会建设创新论坛暨中国社会建设创新奖推选活动启动仪式上的演讲。原载于《半月谈》2011年第8期)
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中的几个关系
时间:2011年04月12日 13时59分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龚维斌
字号:『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  我要评论
社会管理的第一要义和首要前提是立足公平正义、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
提高人民普遍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是社会管理的应有之义,也是良好社会管理的最高追求。
正确把握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中的几个关系,有助于理解和掌握社会管理的本质、规律以及改革创新的方向和目标。
价值准则与主要任务的关系
人们对“社会”的理解有大有小,因此对于社会管理的理解 也 有 宽 有窄。有人认为社会管理就是对整个人类社会的管理,有人认为社会管理是指经济社会二分法中的社会管理,还有人认为社会管理是对“国家—市场—社会(社会组织)三分法中的社会的管理,也有观点认为社会管理是指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中的社会建设相对的社会管理。在政府部门,一般把社会管理理解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大政府职能之一。而在党委部门,社会管理则主要指公安政法系统的平安建设和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很多时候,人们所谈论的社会管理并不在一个层面上,所指也并不是同一个对象,因此造成了理论上和实际工作上的被动。
现在比较简化的方法是从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的角度来界定社会管理的内涵和边界。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这是社会管理理论的一个重大创新。在这七大基本任务中,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应对社会风险是社会管理的主要任务,而社会公正则是完成这些主要任务的价值准则,保持社会稳定则是社会管理的目的。进一步说,立足公平正义、维护人民群众的权益是社会管理的价值尺度。如果没有公平正义以及由此而对群众合法权益的维护,社会管理的任务就难以完成。因此,社会管理的第一要义和首要前提是立足公平正义、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
维护秩序与激发活力的关系
社会管理的最终目的在于维护社会秩序。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是人类进行正常生产生活的环境和条件,是人们从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但是,人类发展历史表明,社会秩序的实现有不同的方式,社会秩序也有不同的性质。通过专制统治和高压政治也能够实现暂时的社会有序运行,保持社会稳定和秩序。但是,这种强权和专制条件下的社会秩序,人们的自由被剥夺,合法权利得不到尊重,创造性被压制,每一个人都是驯服的工具,社会则是“万马齐喑”、没有生机、没有活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把维护社会秩序和激发社会活力有机结合起来,既要保证社会安定有序、规范运行、调控有力,又要有利于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让人们心情舒畅地工作和生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在这个意义上,提高人民普遍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是社会管理的应有之义,也是良好社会管理的最高追求。
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关系
社会管理既需要硬件也需要软件作为支撑。社会管理所依靠的硬件涉及很多方面,例如,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投入,办公场所的建设、特别是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现在一些基层社区积极挖掘和整合社会资源,建立社会管理综合服务中心和社会矛盾调解维稳中心等,把分散在各个部门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资源集中在一个办公地方,实行“一站式受理、一站式服务、一揽子解决”。投入不多,但效果较好,方便了群众,提高了办事效率。另外,很多城市特别是在人群密集的地方,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网格化管理;还有不少地方运用人防、物防、技防手段,加强对“人、车、屋、会、所”等地方进行监督和管理,做到情况明、信息准。
在加强对这些方面硬件建设的同时,还需要高度重视社会管理软件建设。包括法律、道德、诚信、乡规民约、民间习俗等社会规范体系的建设。当前,一个重点是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消除社会分歧,促进社会认同,增强社会凝聚力。另一个重点是要加快社会管理领域法制建设,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改变社会管理领域立法滞后的状况,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在统筹社会管理软硬件建设过程中,还要着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社会管理的能力,加大社会管理专门人才培养和使用的力度。一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社会管理知识的学习,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总结和推广各地社会管理的新鲜经验,既要学习传统社会管理方式,也要注重运用法律的办法推进社会管理,更要发扬党的群众工作优势,不断提升社会管理能力。二是要培养和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直接影响到社会管理的质量。在着力提高现有社会工作人员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的同时,要抓紧制定人才培养规划,培养大批社会工作急需的各类专门人才。要通过多种渠道吸纳社会工作人才,提高他们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同时,要科学设置社会工作岗位、薪酬待遇,完善社会工作职业准入和职业发展制度,吸引大批优秀人才从事专业化、职业化的社会工作。
基层基础与顶层设计的关系
社会管理的重心在基层,特别是在基层社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要由传统的“单位人”变成“社会人”。而社区是人们生活和社会交往的地理空间载体,同时也应该是人们有强烈认同感、归属感的心理空间载体,是地理和心理双重空间的交汇地。“社会人”最终要落脚和转变为“社区人”。因此,党委和政府应把工作精力和注意力更多地放到基层,把人力、财力和物力更多投到基层,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为社会管理奠定坚实基础。
在夯实基础方面,当前要着力解决好以下一些问题,一是切实把乡镇(街道)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管理和服务上来,加强基层群众自治。二是理顺条块关系,切实解决长期以来基层社会管理体制上条块分割、条条相互掣肘的问题。一些地方存在“矛盾发生在块上、权力配置却在条上”,“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等问题。三是理顺基层社区内各种社会管理主体之间的关系,挖掘和整合基层社会管理的资源,使之发挥出最佳效益。
在更加重视社会管理基层基础建设的同时,还应该同步考虑社会管理的顶层设计,特别是体制机制方面的顶层设计。长期以来,我国的社会管理主要由两个部门在抓,一是由政法委牵头的社会管理创新,另一个是由民政部门牵头的基层社会管理创新。政法委系统社会管理更多地涉及维护社会稳定,例如,公安、司法、综治、信访等部门主抓的平安建设、治安维稳等工作。政法系统的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近年来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毕竟,社会管理涉及新闻宣传、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文化和医疗卫生、收入分配等多个部门,需要在更大范围内、更高层次上设立一个统筹协调和管理的机构,来推进这项工作。要结合政府改革,从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上统筹考虑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的顶层设计,不仅要研究不同层级政府之间、政府部门之间、条与块之间社会管理的职能划分和统筹协调问题,而且还要研究党委系统与政府系统社会管理部门之间的职能衔接和统筹协调问题,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党委政府如何从体制机制上领导和统筹协调好社会管理,形成党政部门齐抓共管、有序协调、高效运转的格局。
如果说,社会管理的基层基础工作是“下”,而社会管理的顶层设计是“上”,那么社会管理的改革创新就应该“上下配合、整体联动”,否则会出现“下改上不改,越改越难改”、“左动右不动,越动越被动”的现象。
社会管理创新须坚持党的领导
2011年06月13日08:25    来源:《安徽日报》     手机看新闻
打印
网摘
纠错
商城

分享
推荐
微博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管理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社会管理涉及的领域更加广泛,触及的问题更加具有根本性,与人的切身利益相关,都是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突出的问题。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政治的稳定都离不开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了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这一格局体现出社会管理主体已经从单一走向多元,社会管理的思路走向了社会本位和公民本位。
“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中包含了多个社会管理主体,也体现出不同的管理主体在社会管理体制中所处的地位、所承担的责任是不同的。 “坚持党的领导”作为四项基本原则之一被载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党委领导”是社会管理格局的根本,社会管理格局中的其他主体在参与社会管理过程中必须坚持“党委领导”。同时,党的十五大报告正式提出我国要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又通过宪法修正案,将“法治”与“法治国家”予以了宪法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治国家崇尚宪法至上、法律至上,任何人、任何组织的行为都必须接受法律的规制,这当然包括“党委领导”。我国《宪法》第五条明确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中国共产党章程》也强调“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国家根本法和党的章程都对“法治”予以了确立,都对“党委”与“法律”的关系予以了明确的表达。所以,“党委领导”是“党委”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对社会管理进行领导,这种领导主要不体现为对管理的直接领导,而是体现为对其它管理主体的领导。 “党委领导”不能超越法律,不能“以党代法”。实现党委依法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有效领导,是对我党执政能力的考验。党的根本宗旨是实现人民利益,而法律是人民利益的集中体现,因此,党的领导和依法办事是统一的。在创新社会管理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法治原则。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了执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领导地位。为在社会管理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党要积极主动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主张,使非党干部和群众自觉自愿地接受这些主张并把它转化为自觉的行动,包括把这些主张转化为法律和制度,再依此来管理国家和社会的各种事务。在社会管理创新中最能体现党的领导的,应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顶层设计”。胡锦涛同志反复强调“改革顶层设计”,其中的重要意蕴就是从价值高度形成明确的战略目标和根本的动力机制。社会管理创新的“顶层设计”,就是要把实现社会主义发展的价值放到创新的核心位置,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从“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的立场出发,明确发展价值,绘制好改革蓝图,为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改革提供持久的动力。关于社会管理创新的“顶层设计”,在体制上,中央提出了要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内容上,就是要在制度层面和公共政策层面,解决好社会的公平问题,协调经济与社会发展,协调不同群体的利益需求,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社会管理创新的目标是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目前“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过弱,应是亟须弥补的短板。应当大力发展社会组织,扩大公众参与,这样才能构建一个责权明晰、有序参与、开放多元、富有活力的社会体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推进基层民主等一系列方针政策,为我国民间组织和公民社会的成长创造了制度空间。党中央提出“建设和谐社会”,而“和谐社会”离不开民间组织的平台和公众参与的内容。 “和谐社会”不是没有矛盾,而是能够很好地对矛盾进行“整合”,即增加社会结构的开放、包容和弹性;增加社会成员诉求自由表达的机会和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渠道;整合国内各种互相冲突的利益群体,构建起通过谈判、妥协消除社会成员间纷争的机制。因此,党在领导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中,对于依法建立的服务类社会组织,应鼓励它们的发展,让它们在法律框架内最大限度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满足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社会服务需求。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是转变和完善政府对社会组织的行政管理职能,使政府从公益服务的唯一提供者转变为保证者,制定规划、规则和加强监督、评估,保障社会组织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发挥公共服务功能,从而形成完善的“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机制。(省社科院法学所)
《我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若干问题》
新华网北京6月30日电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30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十二讲专题讲座,题目是《我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若干问题》。吴邦国委员长主持讲座。
主讲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李培林,围绕我国社会管理体制基本特征及取得的成就、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社会变迁对社会管理体制提出的挑战、当前我国社会管理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主要举措等四方面作了深入讲解。
李培林说,社会管理通常是指以政府为主导的包括其他社会力量在内的行为主体,在法律、法规、政策的框架内,通过各种方式对社会领域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为适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需要,我国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住房、城乡关系等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涉及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初步形成了既充满活力、又相对有序的社会管理局面。
李培林说,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国社会管理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要求我们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更新社会管理观念,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创新社会管理的体制机制,形成社会管理的新格局。
在讲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主要举措时,李培林讲解了10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形成和完善党委总揽全局、政府负责实施、社会各方协同、公众广泛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二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三是注意发挥社区在基层社会管理中的作用,使社区工作逐步专门化和专业化;四是发展专业化的社会管理人才队伍;五是进一步建立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六是抓住当前的突出矛盾,有步骤地解决一批历史遗留的社会问题;七是充分发挥社团、行业组织和中介组织等社会组织的作用,同时加强对社会组织活动的依法监管;八是完善社会管理的法律体系建设,进一步强化社会管理中的依法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九是加强道德和诚信体系建设,提升社会管理的软实力;十是通过系统总结地方经验并加以提炼,完善社会管理创新的顶层设计,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管理道路。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兆国、路甬祥、乌云其木格、韩启德、华建敏、陈至立、周铁农、李建国、司马义铁力瓦尔地、蒋树声、陈昌智、严隽琪、桑国卫等听取讲座。
今天我们如何推进改革2011-5-23 7:58:00     编辑:田野     来源:半月谈网综合  【打 印】  【关 闭】  【Email推荐】
分享到: 新浪微博 QQ空间 开心网 人人网 豆瓣
创新社会管理——改革的新任务
当前经济社会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政治保持总体稳定、社会问题多发凸显。在社会管理方面,三十年改革的脚步显得迟滞不前。
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格局和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现有的社会管理体制面临一些重大变化的挑战。市场取向的改革促进了经济发展,显著地改善了民生,也带来社会行为规范和价值理念的变化,但与这种变化相适应的社会道德和诚信体系建设明显滞后。同时,基层的一些社会纠纷和社会矛盾无法解决在基层,导致上访案件增多;在一些地方,有些社会问题由于多年积累,形成民怨,很容易因意外事件造成群体性事件。
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构建社会管理新格局,走出一条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管理的新路。中央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进一步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改革的重点突破需要“顶层设计”。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反复提到加强“改革顶层设计”这一全新的概念。温家宝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强调“要加强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社会管理和创新也不例外。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总量有了大幅提高,同时也出现了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很难通过制定个别政策解决。“我国改革走到现在,必须理性、系统、全面地进行顶层设计。”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叶小文说。
根本化解深层次矛盾需要进行“顶层设计”。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副研究员张茉楠认为,收入分配是中国经济深层次矛盾的核心。改革触及重重积弊,是一项复杂而艰难的系统工程。要将初次分配与二次分配视为有机整体,强化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不仅从再分配环节即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总体水平及其合理结构入手,还要扩展到初次分配环节包括工资、保险、福利三位一体的薪酬体系等……凡此种种,都需要借助“顶层设计”推进改革。
“顶层设计”不同于改革开放初期的自下而上的“摸着石头过河”,而是自上而下的系统谋划。叶小文举例,一个县或一个乡,在规划时可以不对二氧化碳排放太过操心。但从国家层面考虑,如果不注重节能减排,将会毁掉地球和人类。所以,“改革顶层设计”是由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所决定的。
然而,绘就改革一张图,下好全国一盘棋绝非易事。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建议,要处理好基层探索与顶层规范的关系。改革开放的重要经验是鼓励基层群众敢闯敢试,基层组织大胆创新和探索。“改革顶层设计”同样需要坚持上下互动关系,积极鼓励基层创新,及时总结和吸取基层创新的经验。
前瞻改革与发展的走势
改革开放初期,党和国家曾经以“摸着石头过河”作为重要的战略思想。由于中国的改革没有现成的道路可走,没有现成的方案可搬,所以必须坚持试验,逐步探索,在反复实践的过程中探索出一条成功道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
我们面对的现实是: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明显滞后,在一段时间里仍然习惯于以行政化手段进行社会管理。这样,一方面,国家在改革经济管理体制时努力把组织社会生活的职能转移给社会,而另一方面,社会却因为传统社会管理体制的延续而不能有效地自我发展和组织起来,难以承接这种职能转移。
而在社会改革领域,社会公正问题与“权力运行”直接相关。从政治哲学的角度来看,一个社会的“公正”与否,是公共权力运行的直接结果。从道德哲学的角度来看,一个社会道德上“正当”的实现,是与整个社会制度上的“正当”直接相关。因此,要实现社会公正,改革的顶层设计必须着力于对“公共权力”制约与监督,以“社会建设”为中心谋划下一步的改革发展大局。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按照共和国的宪法原则切实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选举权、参与权、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使“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成为实现社会主义“社会民主”的基本形式,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道德文明的有效手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根治“以权谋私、特权腐败、用人腐败”等社会主义公共权力不应该存在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相违背的、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封建恶习,才能使公共权力真正具有“公共精神”并且按照“公共利益”来行使,也才能最终实现社会“公正”和道德上的“正当”。当然,政治行政体制改革设计是一个非常艰巨而复杂的工程,改革的顶层设计也需要一个过程,但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在这一点上形成“共识”。
总之,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改革顶层设计”,一是要明确改革发展的价值,即通过科学发展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二是要提高“辩证思维水平”,从战略高度把握改革的大局和重点;三是要强化制度建设,保证制度平衡;;四是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民生和服务推进经济持续增长;五是推进以“公共权力”的制约与监督为核心的政治行政体制改革,加强社会建设。
改革顶层设计的提出,说明我国改革已经步入“深水区”,改革的难度和复杂性同时加大,但也表明改革发展的蓝图和实现路径也逐渐清晰,改革的自信力和驾驭改革的能力增强,只要我们在实践中认真去做,发展与稳定都是可以预见的。(综合 半月谈 人民日报 新华网 中国青年报等相关报道)
论重庆的城乡发展经验对【贵州做好社会管理的思考】   [复制链接]go
阅读(102)  回复(4)
黔中都匀
发短消息加为好友
黔中都匀 当前离线
在线时间
15 小时
黔币
177 个
注册时间
2011-6-6
积分
715
精华
0
帖子
34



高级会员

高级会员, 积分 715, 距离下一级还需 285 积分
在线时间
15 小时
黔币
177 个
注册时间
2011-6-6
积分
715
精华
0
帖子
34
聊聊天
加好友
打招呼
去留言
楼主
发表于 2011-6-28 10:1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打印
华美韩式双眼皮,自然无痕灵动逼人
进入“十二五”,经济腾飞的中国,大步迈上了社会建设的新征程。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战略任务。
这一战略任务,事关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人民安居乐业。对于处在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关键时期的贵州,这无疑是一场紧迫而艰难的“大考”。
前不久召开的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对我省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省委主要领导强调:社会管理是一个“老课题”,但我们现在面对的是一张“新试卷”。
试卷之新,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对社会管理带来了新任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四位一体”整体推进、“同频共振”。当前我国发展既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矛盾凸显期,阶层分化、利益多元、诉求多样、矛盾多发……我国面临的任务之重、挑战之大、难度之高,前所未有,要学习重庆先行先试的成功经验。
试卷之新,在于当代科技的新发展给社会管理增添了新课题。当代科技的迅猛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但同时也使社会管理遇到了新问题。特别是网络时代颠覆了我们原有的很多管理体制和方式。“一键便知天下”、“网下冒烟网上燃烧”,使任何地方和部门都不可能关起门来搞社会管理。如何使互联网成为创新社会管理的有效载体,是我们急需探索解决的重大问题。
试卷之新,在于贵州发展的新阶段新目标对社会管理提出了新要求。进入“十二五”,作为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贵州,既要加速发展,奋力赶上全国步伐,又要加速转型,实现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既要把有限的财力用于经济建设,又要尽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既要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步伐,又要妥善处理和化解各种矛盾,……贵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任务更为突出、更为艰巨。
信心来自党中央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高度重视。从今年年初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到不久前中央政治局专题研究部署;从全国“两会”上社会管理创新议案提案被高度聚焦,到“十二五”规划将社会管理独立成章,纳入“顶层设计”,党中央为我们做好新形势下的社会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确立了大政方针。
信心来自省委省政府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正确决策部署。省委省政府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摆在突出位置,写进全省“十二五”规划纲要,作出了实施“十大民生工程”,开展“创先争优”、“三个建设年”、“四帮四促”活动等重大部署。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提出了建设平安贵州、和谐贵州、幸福贵州的奋斗目标,使我们的工作思路更清晰、措施办法更有力、目标指向更明确。
信心来自全省各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生动实践。近年来,贵阳推进“六有”民生行动,遵义开展“四民社区”建设,黔南开展违法青少年帮教活动,黔东南形成关爱留守儿童长效机制,黔西南实施“和谐矿区”建设,毕节推行“三级联动视频接访”,铜仁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这些可圈可点的高招妙招,为我们做好新形势下的社会管理工作积累了鲜活经验,打下了良好基础。
信心比黄金更珍贵。有了信心,只要思路对、方法妥、措施实,我们就一定能走出一条具有贵州特色的社会管理新路子。
做好社会管理这张“新试卷”,首先要以科学发展观来审题。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科学发展观题中应有之义。
社会管理坚持以人为本,就要以人民利益为重,以人民期盼为念,把人民满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协调好各社会群体的利益关系,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权益得到保护、人格受到尊重、心情更加舒畅。
社会管理坚持以人为本,就要纠正“见物不见人”的偏向,摒弃GDP至上的思维定势和片面观念,真正按照人民的需要来组织管理。
社会管理坚持以人为本,就要正确处理好管理与服务的关系,必须坚持服务优先,寓管理于服务之中,通过强化社会服务提高社会管理的实效,努力实现管理与服务有机统一。我省“十二五”期间加快转型,不仅包括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包括促进社会管理向服务型管理的转变。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社会管理要贴近群众,必须问计于民,知识缺了就到群众中去学习,办法少了就到群众中去寻找,工作难了就到群众中去请教。只有把社会管理的动力深深扎根在群众的积极参与上,在“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中,才能实现管理成效的最大化。
国情在基层,民忧在基层,社会管理重心在基层。只有沉下身子到基层去,耐心倾听群众的“牢骚声”、“诉苦声”,特别是那些微弱的声音,诚心诚意为群众解其难、维其权、顺其气、聚其力,才能使人民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变化,才能使人民群众打心里感到满意。
要善于做群众工作。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起家资本”、“看家本领”、“发家途径”。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可以打牢社会和谐安定的基础。当我们工作出现失误时,要学会道歉认错;当我们的决策与群众利益发生冲突时,要敢于让步妥协,不能“乱来”,也不能“硬来”。同时,我们又要做好教育和引导群众的工作,对群众中存在的思想认识问题,多做解疑释惑工作;对少数群众中存在的不良倾向,多做教育引导工作。教育群众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引导群众是为了更好地依靠群众。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获得前进的不竭动力。
做好社会管理这张“新试卷”,要以改善民生来破题。
改善民生是我们的最大公务。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贵州不少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要把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发展成果普惠到人民群众身上。”习近平同志在贵州考察工作时强调:“社会管理的基础和核心是改善民生。”我们要抓住“十大民生工程”这个“牛鼻子”,坚持“小财政办大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围绕民生抓管理,抓好管理促和谐,以民生改善凝聚民心,以民心所向汇集发展合力。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一个家庭需要安康的状态,一个社会需要和谐的环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就是要从衣食住行、冷暖安危这些最具体的民生问题入手,努力解决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问题,使群众生活有保障、发展有方向、未来有希望。
对目前贵州而言,我们最核心的民生是城乡居民收入,要抓紧启动“城乡居民收入五年倍增计划”;★最突出的民生是脱贫,要在“十二五”期间向绝对贫困发起全面“总攻”;最急迫的民生是农村危房改造,要确保在2014年前完成全省所有农村危房改造;最长远的民生是教育,要在普及提高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上取得突破;最普遍的民生是社保,要把群众生活最基本的“安全网”织得牢不可破;最根本的民生是就业,要大力实施好“就业优先”战略……只有紧扣这些民生问题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群众才会给我们的管理工作评“高分”。
做好社会管理这张“新试卷”,要以创新来解题。
新形势下的社会管理,是一次深刻的观念变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呼唤着思路、方式和体制机制的创新。
思路创新是前提。要改变以往重管理、轻服务,重管制、轻协商,重事后处置、轻源头管理,重行政、轻法律和道德的思想,树立依法管理、综合施策,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管理理念。
方式创新是重点。要借鉴国内外社会管理有益成果,认真总结推广我省近年来各地创造的成功经验,随着形势的变化和实践的深入,进一步创新服务群众的方式、化解矛盾的手段、优化社会管理的办法。“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只要我们深入到群众中去,就会不断找到社会管理方式的创新之策。
体制机制创新是关键。机制优则运行畅,体制活则全盘通。要坚持“硬管理”和“软管理”双管齐下,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着重消除“燃点”、清除“爆点”,做好“阻燃”和“清爆”工作,使得群众利益发生冲突时,有机制去协调;群体之间出现矛盾时,有机制去调解;群众正当权益受到侵害时,有制度去捍卫……
做好社会管理这张“新试卷”,最终要以建设平安贵州、和谐贵州、幸福贵州来“交卷”。
家和万事兴,心齐百业成。贵州的发展需要良好的治安环境、稳定的社会秩序,一个平安的贵州才能让人民安居乐业,才能让投资者放心、安心、舒心;贵州的发展离不开各族群众的团结和睦,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离不开公平正义的环境,离不开文明风尚的树立,一个和谐的贵州才能使经济发展更快、青山绿水常在、社会更加友爱、精神更加爽快;发展的目的是让人民过上更加舒适宽裕美好的生活,一个幸福的贵州才是我们奋斗不息的最终目的。
建设平安贵州、和谐贵州、幸福贵州,既是一个阶段性任务,又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作为一个阶段性任务,我们坚信,通过艰辛的努力,在完成“十二五”任务时,在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时,我们可以向全省人民“交卷”。作为一个永恒的课题,需要我们一个难题一个难题地破解、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奋斗。非一朝一夕之事,也要只争朝夕去做。
做足了功课,才能答好试卷、考好成绩。
十年磨一剑,功到自然成。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我们有良好的基础、有难得的机遇、有坚强的保障、有强大的动力。只要我们不折不扣地落实好中央的方针政策和省委的决策部署,把决心体现在行动上、把措施落实在工作中、把功夫下足在平时里,心系人民、倾情服务,用心想事、激情干事,平安之光才能普照黔中大地,和谐之风才会吹遍黔中大地,幸福之花才会开满黔中大地。
“积力之所举,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无不成也。”让我们把行动作笔,饱蘸热情,在贵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这张“新试卷”上精彩作答,让群众评判,让群众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