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卸九界东皇战影17:河南省正阳县县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4:44:26

【基本概况】正阳地处河南省驻马店市东南部的淮汝之滨,南沿淮河45公里,北依汝河75公里,辖19个乡镇,294个行政村(居委会),1421个村民组,总人口76万,其中农业人口68万,有18个民族,其中汉族最多,占99.25%,回族次之。县境总面积190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30万亩,农民人均耕地3亩多,主要农作物有小麦、花生、玉米、水稻、西瓜等,是一个典型的平原农业大县,也是全国花生种植第一大县、全国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河南省优良生猪生产第一大县、河南省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农业综合开发和畜牧业发展重点县、河南省生态示范县。
【区域位置】正阳地处淮北平原,南与罗山、信阳隔淮河相望,东邻新蔡、息县,北靠汝南、平舆,西与确山接壤,处于北纬32°16′至32°47′,东经114°12′至114°53′之间,县境东西长64.5公里,南北宽57公里。县城东距大广高速、106国道和京九铁路40公里,西距京港澳高速25公里、107国道、京广铁路和石武客运专线37公里,南北距沪宁高速、新阳高速均为40公里左右,形成了高速公路环绕四周的格局。中共正阳县委、正阳县人民政府驻真阳镇。
【建置沿革】正阳历史悠久,夏代为古慎国,商为挚国。周初,县本部为慎国,南部属江国,北部为沈国。春秋属蔡国,后复为慎国。战国属楚国,秦朝属楚郡。后改属颖川郡。西汉初年置慎阳国,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废慎阳国降为慎阳县,属汝南郡,此为正阳设县之始。魏、晋仍为慎阳县。南朝·宋改为真阳县。直至清顺治年间,几经易名撤置,仍名为真阳县。雍正元年(1723)为避雍正皇帝名胤禛讳改称正阳县,属汝宁府。民国3年(1914)改属河南汝阳道。民国十七年(1928)道废,属河南省。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属河南省行政第八督察区。民国38年(1949)3月12日,正阳解放。先后隶属于中共豫皖苏第八专区、确山专区。1949年8月属信阳专区,1965年6月改属驻马店专区。自西汉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设县至今已有2127年的历史。
【气候地貌】正阳处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度地区,属大陆性季风型湿润气候,历年平均日照时数2186.5小时,平均气温14.9℃,无霜期228.7天,年平均降水量933.4毫米,土地肥沃,平畴百里,物产丰富,非常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农作物品种主要有小麦、花生、玉米、水稻、西瓜等。史书上曾这样记载淮河岸畔、汝水之滨的正阳县,“土旷而沃,是以他郡邑,民无业者,多趋之”。老人回忆几十年前的正阳县有四多:来要饭的多,来买淮草的多,来逮鱼的多,来打猎的多。广袤而肥沃的土地,亚热带向北温带的过渡带,适宜的气候、丰沛的雨水和阳光,两千多年建县沉淀的田园牧歌式的农耕文化,淮汝之滨好耕田的独特优势,加之千百年来的辛勤耕耘,使正阳形成了史书上记载的“膏粱丰腴之地”,素有“一半米一半面,掏钱难买正阳县”的美誉。正阳县地处大别山前倾斜平原区。西部有缓坡、低岗,其余为淮河冲击湖平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县西北宋店岗地势最高,海拔102米;县东部岳城地势最低,海拔40米;平均海拔78.8米。县境南临淮河,北靠汝河、文殊河,境内有闾河、清水河、黄大港、慎水河、田白河等,可利用水资源总量3.65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12亿立方米,地下水(浅层)2.3亿立方米。
【人文特征】正阳民风纯朴厚道,官风务实重干。城乡百姓豪爽守信,热情好客。自古至今人才辈出。东汉有“出淤泥而不染,处浊世而不污”,一生以洁身修德为宗旨,置富贵名利于度外,被誉为“征君”的黄宪(字叔度);清咸丰·同治年间有附众数万,反抗清廷,威震豫南的捻军首领张凤林;有抗清反袁的同盟会员,在家乡建立国民党县党部的魏松声;有组建中共正阳县党组织,领导农民武装高举翻身求解放旗帜,同北洋军阀、国民党反动派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的共产党人孔剑舞;有被毛主席亲自改名的全国战斗英雄王耀荣(原名王耀武);有抗美援朝特等功臣、二级英雄刘凤勇;有对越自卫反击战一等功臣张春旺;有世界文化名人黎东方;有知名企业家李世华;有以刘文功为代表的全国先进英模群体;政协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农工党中央常务副主席陈宗兴,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内阁秘书、华裔人士卢沛宁,祖籍均为正阳等。
【发展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正阳这块年轻而富饶的土地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形成了较好的发展基础和优势:
【农产品资源基地优势】围绕加快传统农业、畜牧业向现代农业和畜牧业转型,着力打造优质、绿色、生态、环保、健康、安全的农林畜产品生产基地,形成了在全国农业颇具影响的“三张百强县名片”。150万亩的花生种植和30多万吨的年产量,多年位居全国油料生产百强县之首,成为全国油料生产冠军县;粮食以年产量85万吨位居全国百强县第93位,被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大县”称号;生猪年存出栏量360万头,肉类以年产量16万吨位居全国百强县第75位,是全国第二生猪调出大县,连续11年成为河南省优良生猪生产第一大县。另外还有20万亩的水稻和45万亩的林木。多年为保障国家的粮食、油料和肉食品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基地化、标准化、生态化、产业化以及绿色、生态、环保、健康、安全的农业生产,赋予了正阳特有的农业品牌和优势,拥有“诸美”牌种猪、“正花”牌花生、“王勿桥”牌伏陈醋等一批省级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正阳花生”、“正阳三黄鸡”相继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农产品加工基地优势】坚持用工业化的理念经营农业,靠生产要素的集聚加速农业产业化步伐。我们立足自身的资源禀赋,开展广泛的招商引资和全民创业活动,大力推进资源招商、基地招商和以农招商,相继建成了维维粮油、美食美客、天成纱业、森鑫木业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特别是全球华人500强知名上市企业和全国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江苏维维集团投资落户正阳,实现了正阳项目建设及工业发展的重大转折和突破。此外,通过招商合作等途径,发展一批诸如农业机械、化学肥料、生物饲料、农药生产等支农型工业,建成了骏马化工、球墨铸铁等一批支柱产业。随着社会分工和区域布局的调整,当前传统农区愈益成为企业青睐的投资热土,我们的农产品资源基地优势正逐步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
【蓬勃发展的第三产业】正阳南沿淮河45公里,北依汝河75公里,淮汝之滨的地理优势和南北气候的过渡地区,闲适、懒散、田园牧歌式的农业文明和久远文化,非常适合人居,满足了现代人怀古、恋旧以及对土地的眷恋,对闲适、自然、田园牧歌生活方式的另类需求,发展农家院、淮河文化特色等房地产业潜力巨大,已有正泰华府、万和世家、府东丽景、帝鼎花园等13家个性鲜明、功能完善、品位高雅、环境优美的现代住宅小区入住正阳,并吸引多家客商前来洽谈高档服务、休闲娱乐等现代服务业项目。正阳还与周边7个县区相接壤,拥有花生、生猪、小麦“三张全国百强名片”,具备发展大物资、大流通、大市场的有利条件。围绕打造豫南重要的农资产品和农副产品集散地,鼓励各类资本投入县城和小集镇的市场开发,引资建成了正阳步行街、广源建材等专业市场,筹建了占地近百亩的农业机械工业园,总占地300亩、仓储3万平方米的花生储备交易物流中心,建成后将成为全国最大的花生交易市场。目前全县已建成城乡市场48个,规模较大的专业和批发市场达13家。
【基础条件日臻完善】近些年,围绕打基础、管长远,形成了以省道为骨架的四通八达、路网纵横的可喜局面,大广高速和明临、确平、永定、吴黄四省道纵横交叉穿过县境,干线公路总里程达到181公里,是全市干线公路密度较高的县份,县乡村道路总里程达到2333公里,农村公路网密度达到49.5公里/百平方公里,所有行政村均通油路;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在完成县城2007-2020年总规修编的基础上,现正着手制订90平方公里的城市空间发展规划和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实施了中低产田改造、安全饮水、农村沼气等一大批基础建设项目,成为全省24个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之一;全县电力供应充足,移动通讯实现无缝覆盖,互联网普及千家万户,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
【生态立县效果显著】作为地处淮、汝之滨的农区县,围绕绿化河山、造福子孙,大做生态文章,推进生态立县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建成了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整个县境处处蓝天碧水无污染,农业大县的良好生态,使人与自然形成了和谐有机的生态链条。全县造林面积达50多万亩,林网覆盖率达到90%以上,是河南省平原绿化高级达标县和林业生态县;建沼气池3万多座,形成了以猪沼粮、猪沼果、猪沼渔、猪沼菜和村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为重点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同时,积极发展标准农业、现代农业和精细农业,打造正阳生态环保型农业品牌,花生、生猪、小麦、水稻等大宗农副产品都有自己的地方标准规范,2003年成为河南省首家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县,2005年通过了河南省生态示范区验收,相继建立了一批无公害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一大批农副产品获准使用无公害产品标志许可,特别是生态环保生猪养殖模式的应用和推广,有效解决了养殖污染问题,正阳也于2008年被确定为国家级标准化生猪养殖示范区,目前注册农产品商标达60多件。
【发展实力不断增强】正阳还是一片投资兴业的沃土,拥有外来投资的优越条件,人均3亩多耕地在全国少有,并有2万多亩的国营农场、林场及政府储备土地,以及豫南监狱搬迁后留在我县境内的5600多亩土地;全县富余劳动力近20万人,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相继建立了行政服务中心、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和效能监察中心,对外来项目实行“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大项目、好项目“一事一议”、“一企一定”,土地使用、财政扶持、收费减免、跟踪服务等方面的投资政策很优惠。近些年,伴随着全国东西合作盛会的东风以及大招商活动的深入开展,全县上下形成了亲商、安商、富商、惠商的广泛共识和社会氛围,开启了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大开放格局,只争朝夕、大干快上、顺势借力、加快发展的创业氛围空前浓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截止2009年7月底,全县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74亿元,投资总量是2006年的近2倍,增速达到81.5%,居全省第5位;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5.6亿元,同比增长17.4%,居全省第36位;财政收入完成8471万元,已超出2006年的全年收入总量,同比增长12%,居全省第69位;其中税收收入完成5054万元,同比增长16.7%,增速居全省第38位。在当前金融危机仍在持续的严峻形势下,我们实现了逆境之中的“弯道超车”和逆风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