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蛮打击:四野这支铁军是怎样炼成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11:05:36

四野这支铁军是怎样炼成的?

司马平邦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之后,它在中国东北苦心经营了几十年的一切都土崩瓦解,斯时,除了已经进入东北的苏联红军,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军队亦迅速开进东北,抢占胜利果实――其实,从毛泽东赴重庆与蒋介石进行和谈的那一刻起,共产党就已经动员所有解放区的精兵强将进入东北。

不过,进入东北初期,共产党犯过严重错误,即只占领城市,虽然有苏联红军的支持,但武器简陋且经验不足的共产党武装在林彪的带领下不得不在占领东北主要城市不长时间后撤出,东北民主联军分成南满、北满两部,回归广大农村,重祭共产党群众斗争的法宝,在东北更广袤的土地上展开土改和剿匪,这亦为两年后东北野战军(四野)横扫东北挺进关内打下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陈毅曾说过,解放军当年在山东和中原的胜利是当地百姓用小推车推出来的,而解放军在东北的胜利亦离不开历经土改和剿匪之后的东北人民的大力支持,电视剧《夺粮剿匪记》(由韩乃寅所著《食为天》改编)的开端,正逢1948年春天解放军发动长春围困战,剧情持续1年,这一年里正是四野发动辽沈战役并取得最后胜利的时间段,以前我们只能从影视中看到四野大军如何在军事上击败国民党军,而这部《夺粮剿匪记》或者可以让我们看到共产党是如何在政治上、经济上彻底击败国民党的;与此互为参照的还有曲波的《林海雪原》,那部作品是将更多的笔墨集中于剿匪,而这部作品则揭示了在正面战场(大兵团战役)和侧面战场(剿匪)之外的更为深层次的社会斗争内容。

解放军英雄团团长林大锤(董勇饰),铁匠出身,在长春围困战的最紧要关头,接到命令,他和他的全团被派到龙脉县筹粮、剿匪、垦荒,剧中的龙脉县该是黑龙江省的五常县或者吉林省的榆树县,而从剧情给出的其它信息,如日军的地堡、当年的匪患等信息分析,龙脉所指该是五常。

今年上半年播出的另一部电视剧《天阵》,亦以解放军在吉林通化创建人民空军的早期过程为主要内容,从这两部剧集来看,以东北解放军为题材的战争剧集正有深刻化的趋向,而这部《夺粮剿匪记》甚至辐射到1949年全中国解放之后的共产党军队在东北这片黑土地上的军垦行动。

《夺粮剿匪记》一个重要突破,就是从片面的正面战争的描写绕到了战争背后的经济、政治斗争中国共双方的较量,通过对粮食这一决定战争成败的最重要物质因素之一的剖析解读,可以说全面而客观地解释了为什么最后是共产党而不是国民党取得内战胜利;我看到过的另一份资料里记载,在短短的两三年时间里,林彪领导的东北解放军不但完成了从逃离城市到收复城市的大逆转,而且更能神速地在东北大地建立起丰沛的物质补给线,只是手榴弹厂、炮弹厂等兵工厂就有数十家之多,另,剧中也适当提示了共产党当时驻军垦荒的另一个目的是稳定全国的粮价,以及以解放区新币替代通货膨胀的国民党法币的稳定金融市场的高明手段(这当然是陈云的功劳),这一切的一切,也全仰赖于当时共产党政权在全国推行的深得民心的土地改革政策。

在剧中饰演龙脉县共产党员县长左光辉的姜峰,其成名形象正是当年《长征》里的林彪,但林彪的个性是沉默寡言,而左光辉的个性是张扬拔扈,不过因为那部剧集太过深入人心,所以,他的一举手一投足仍然让人恍惚觉得林总重现――虽然,其时的林总正在正面战争指挥更为宏大的辽沈战役呢。

饰演的林大锤的董勇,当年以《黑洞》和《重案六组》里的铁汉警察起家,一时间硬汉形象曾成为他的主要标签,不过之后董勇又在《霍元甲》等影视作品里走了一大段弯路,明明一副硬汉身躯偏要端上文弱书生的架势,这回,算是他回到原点,有心人会发现,《夺粮剿匪记》里,为了饰演林大锤,董勇明显增肥不少,使形象粗犷不少,尤其先是示人络腮胡子形象,到剧集后段以刮光胡子,暗示一种解甲归田的心境,应该说特别有用意。

林大锤带兵征粮、种粮的故事,表面上,与攻城拔寨的战争故事比自然戏剧性逊色不少,但好在《夺粮剿匪记》仍能以贯穿全剧的悬疑、爱情取胜,当然,剧中因匪患、疾病等制造的惨烈牺牲亦相当震憾,而埋伏在雪青山下的日本人超级地堡,还有地堡里足以供大军消耗5年的军粮,都称得上是又发现了一段让人惊奇的历史,当然,如果你了解当年侵华日军的深刻野心及其在东北长年累月的苦心经营,对这些也不足为奇了。

东北解放军的战争题材剧集,对当代的演员,尤其是女演员们来说,一个重要的困难,是东北天寒地冻,剧中角色几乎没有任何机会展示所谓她们的优美形象――身段、妆容的魅力,大棉袄二棉裤,男人女人都是一色的水桶腰身,但也正因为如此,所谓那种叫做演技和感动的东西才显得更为重要。

胜在《夺粮剿匪记》的几位女主演,饰演庄青草的白荟,饰演艾小凤的杨旻娜和饰演刘美玉的唐一菲,个个表演上个性十足,风风火火,在大时代大风浪中的大情大爱,对当代观众来说,只有忘情感动的份。

――――――――――――――――――――――

附:新华社1950年一段电文:回东北生产的四野某部垦荒播种五十二万亩

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今春调回东北参加大生产的各部队,现在正在北满大平原和松花江、辽河两岸新开垦的土地上紧张地进行夏锄。各部已超额完成今年的垦荒计划,垦荒播种总数共达五十二万四千余亩。驻黑龙江省某部播种超过原计划三千余亩;驻松江省某部亦超过计划百分之十四。

各部自六月上旬普遍结束春耕后,已先后及时投入夏锄。目前各地头二遍锄草均已基本结束,正以全力进行三遍铲趟。某部的锄草效率已由每人每天二亩提高至六亩以上。

各部于今春先后抵达东北后,自四月中旬开始即分别在兴安岭东麓和松花江、辽河两岸进行垦荒。在北满初春的严寒和齐腰的积雪中,自己动手修建住宅、马棚和粮仓,共计修盖营房三百九十余间和窝棚近五百座,打井五十余个。在开垦中为了克服耕马不足的困难,有些部队并以人力拉犁进行耕种。原来一片渺无人烟的荒野,现在已经出现了无数的新村和一望无际的青苗。

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各部还抽出一部分劳动力从事各种副业生产。其中包括砍伐流送(利用河流水力输送)木材,修补铁路、公路,烧炭,打猎,筑堤,挖河等。驻黑龙江省某部在两个多月内包揽工程和做零工的收入已达一百八十七亿余元(东北币),驻松江省某部队上月底已流送木材三十七万余立方米,完成了该部全部流送木材计划的百分之七十。在小兴安岭参加木材流送作业的某团某连,以三天时间清除了九处河流中的杂乱密集的巨石,使十三万余立方米的木材得以顺流而下,为国家节省石工和炸药的开支近六亿元,该连因而受到东北林务总局的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