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狗们女主角:石家庄红色地图之光荣的土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4:55:33
稿件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洪河漕村百团大战展览室。 本报记者 张震 摄

曹火星的一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感染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图为曹火星纪念园。   本报记者 柴卫华 摄

戎冠秀精心照顾八路军伤员。(资料片)

陈庄歼灭战纪念碑亭。  本报记者 董永博 摄

高平地道目前修复600余米。  通讯员 冯建君 摄

大石桥见证了石家庄解放。 冯金声 摄

→年轻的高克谦为了宣传党的主张、组织工人运动,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通讯员 冯建君 摄
我们的脚下,是一片光荣的土地。这里有着深厚的革命文化底蕴,这里为新中国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在党的90华诞到来之际,本报特别制作两期“石家庄红色地图”,让我们沿着那一处处闪光的红色遗迹,回望自中国共产党成立至全国解放期间,石家庄儿女在党的领导下,抛洒热血、勇往直前的闪光足迹。
平山县蛟潭庄——
晋察冀边区党政军领导机关驻地
蛟潭庄镇地处平山县西北部深山区。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是中共中央北方分局、晋察冀边区政府、晋察冀军区等边区党政军领导机关驻地,彭真、聂荣臻等曾在此居住,其旧居仍保存完整。
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曾在此工作。1938年初,白求恩率领援华医疗队来到中国。同年6月,他转赴晋察冀军区,担任军区卫生顾问,10月,来到平山县蛟潭庄。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白求恩以他严谨的工作态度和精湛的医疗技术,热诚地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服务,直到去世。
平山县洪子店——威名赫赫“平山团”
1937年9月28日,120师359旅王震旅长30余人来到平山洪子店镇,指出当前的首要任务是扩军。
从1937年10月4日到11月6日,仅1个月零3天,就有1500名平山优秀儿女参军入伍,新战士齐集洪子店镇,单独建团,被亲切地称为“平山团”。
经过整编后,平山团跟随王震旅长转战晋察冀和晋绥抗日根据地,曾多次参加重大战役,屡立战功,受到聂荣臻司令员嘉奖。晋察冀《抗敌报》发表社论《学习平山团的光荣模范》。1939年6月,平山县又将600多名入伍新兵组成“平山营”送往“平山团”。1940年,“平山团”随359旅到延安南泥湾,开展大生产运动。1944年5月,又随359旅组成南征兵团,一直打到广东边界。1946年8月,重回延安。1948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2军5师14团,参加解放大西北的战役。
井陉县城——冀西民训处
冀西民训处是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产物,实际上是共产党领导的国民政府半军事半政权性质的权力派出机构。
七七事变后,根据中共中央和北方局的决定,以原中共保属特委为基础,建立了中共平汉线省委。杨秀峰毅然放弃北平师范大学教授的优越生活,投笔从戎,带领学生深入太行农村,在井陉城成立了一个抗日团体——冀西民众训练特派员办事处(简称冀西民训处)。他们开始住在小南门,后住在城内乡村示范学校,即现在的天长中学。冀西民训处进入冀西之后,配合八路军收服溃兵,争取民团,镇压汉奸,同时,发动群众,扩大抗日武装,建立抗日民主政权,使冀西的抗日救亡运动很快开展起来。
井陉县小里岩村、洪河漕村——
百团大战指挥所
1940年8月20日夜,晋察冀军区第129、第120师在八路军总部统一指挥下,发动了以破袭正太铁路(石家庄至太原)为重点的战役。战役发起后,参战部队达105个团,故称“百团大战”。 1940年8月,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率领前线指挥部先设在小里岩村,战役开始时移至洪河漕村。在洪河漕村,聂荣臻还拯救了日本小姑娘美穗子姐妹。现在,小里岩村建起了全国最大的百团大战纪念碑林,而洪河漕村的指挥所旧址也建成了“百团大战井陉县展览室”,成为革命传统教育场所。
平山县西岗南村——曹火星纪念园
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被誉为“颂党第一歌”,词曲均出自平山籍音乐家曹火星之手。这首歌诞生于烽火硝烟的1943年,传唱至今,历久弥新。2006年,曹火星纪念园在曹火星的家乡——平山县西岗南村建成,2008年,在曹火星纪念园旁,《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史陈列馆建成。
平山县下盘松村——“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不久,八路军115师一部来到平山,平山县成了抗日根据地。下盘松村妇女戎冠秀积极投入抗日工作,她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当选为下盘松村妇救会主任。
她带头为自己的两个儿子报名参军;她带领妇女们为子弟兵多做军鞋军衣,下盘松村每年要交100多双军鞋;下盘松村是八路军的伤员转运站,她亲自护理八路军伤病员,喂水喂饭、接屎接尿。
1944年2月,戎冠秀荣获“北岳区拥军模范——子弟兵的母亲”光荣称号。1949年10月1日,戎冠秀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受到了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
西柏坡位于平山县中部,是全国著名的五大革命圣地之一,也是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1948年5月,中共中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移驻这里,指挥了三大战役,召开了九月会议和党的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从西柏坡迁入北平。西柏坡纪念馆,是全国著名革命纪念地和中宣部命名的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井陉县挂云山——
挂云山六烈士
1940年9月5日,驻扎在石家庄等地的日军集中兵力,围追堵截八路军主力部队。为拖住日军,掩护百团大战八路军主力部队安全转移,晋察冀第4军分区平(山)井(陉)获(鹿)支队2大队奉命牵制日军。
日军向挂云山发起了总攻。区妇救会主任吕秀兰带领游击队员拼死抗击,浴血奋战,打退了日伪军几十次进攻。弹尽粮绝后,吕秀兰、康三堂、李书祥、刘贵子、康英英、康二旦6位同志跳崖壮烈殉国。这次战斗,共击毙日伪军100多人、打伤500多人;而八路军共有40多名战士英勇牺牲。
深泽县宋庄——宋庄战斗
宋庄地处深泽县城东北约15里。1942年,正值日军“扫荡”最激烈的时期,6月9日拂晓前冀中第七军分区二十二团左叶团长率部转移至宋庄驻扎修整,遭遇日军冀渤特区司令官坂本旅团长的警卫部队。
日军刚至一连阵地前,即遭伏击。后敌在道沟内逐次展开,发起攻击,均被战士打退。虽然之后又有深泽、无极等各地日伪军约一千七八百人陆续增援,但仍被我军多次击退。天黑后,我部乘夜色突围成功。此战与敌血战16小时,共击毙日军板本旅团长以下600人,伤敌300余人,毙伤伪军200余人。
人民影院旧址——
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
中山路与中华大街交叉口附近,是人民影院旧址。这里见证了当年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历史瞬间。 1948年8月5日至19日,石家庄市人民礼堂(即人民影院)迎来了解放后第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盛会——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大会被称作“中国民主历史的里程碑”。来自各解放区、各军区及国统区的542名各界代表济济一堂,共商国是。1948年8月7日,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在人民礼堂举行开幕式,邓小平同志以中共中原局第一书记的身份参加了这次会议,并在开幕式上作了重要讲话。
309号院 ——接待多位中央首长
“309”号院是20世纪30年代日本人所建的一座住宅。石家庄解放后,中央首长非常重视石家庄的接管和建设,经常来石家庄视察和召开军事会议。
当时的石家庄市委、市政府就将华安西街12号,也就是现在西建街1号的这处院子,定为中央领导的秘密接待点,编号为“309”。 从1947年末到1949年初,周恩来、朱德、任弼时、彭德怀等多位中央首长在此居住。
南滚龙沟——《晋察冀日报》旧址
南滚龙沟位于平山县寨北乡,是《晋察冀日报》旧址之一。
《晋察冀日报》原名《抗敌报》,1937年12月11日由晋察冀军区出版。1938年8月改由晋察冀边区出版,成为中共晋察冀边区党委机关报。1941年11月,《抗敌报》改名为《晋察冀日报》,邓拓任社长兼总编。终刊于1948年6月14日,共历时10年6个月零3天,出版报纸2854期,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根据地创刊最早、连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大区党报之一。
1948年6月15日,《晋察冀日报》和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合并而成华北局《人民日报》。
小灰楼——中国人民银行诞生地
中华北大街11号静静地矗立着一座普通的青灰色小楼。这座被称作“小灰楼”的建筑,正是中国人民银行的诞生地,而第一套人民币也正是从这里走向了全中国。1947年4月16日,中央决定成立华北财经办事处,以调整各解放区的货币贸易关系,指导各解放区财经工作的开展,着手开展货币统一工作,并任命董必武为华北地区财经办事处主任。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在这里宣告成立。
灵寿县麒麟院——
抗大二分校
灵寿县城西北深山区的麒麟院村,曾是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总校及二分校校部所在地。晋察冀边区政府曾在此驻扎。抗大总校及二分校在麒麟院、韩信台一带办学期间,是敌后抗战最艰难的岁月。学员一面战斗,一面学习,一面工作,一面生产,还参加了陈庄歼灭战等多次战斗和“反扫荡”斗争。期间,共为军队培养了2万多名干部,也为地方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后更名为华北军政大学,即现在的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
灵寿县陈庄——陈庄歼灭战
抗战时期,陈庄是晋察冀根据地的重镇,抗大总校、抗大二分校、边区政府都在这里驻扎过。1939年9月,侵华日军纠集正定、灵寿等县伪军共1500余人对陈庄一带进行“扫荡”。八路军一二○师一部、晋察冀有关部队,在师长贺龙指挥下,迎击日伪军,并取得重大胜利。
1959年10月,当地政府在当年战场之一的横山岭东侧山顶修建了纪念碑亭。
正定县高平村——高平地道战
抗日战争时期,地道战被日军惊呼为“奇幻战争”而使其不堪其扰、屡遭重创。正定县高平村,这个当年仅有200户人家的平原小村,就曾以长近二十公里的地道做掩护,开展了灵活机动的地道战,打得鬼子人仰马翻,声震冀中。高平村民兵队长刘傻子光荣牺牲,成为闻名冀中的抗日英雄。
高平村还成为经典电影《地道战》原型村。
高平地道目前修复600余米,各种出口8个,建展室210平方米。遗址被命名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级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大石桥——解放石家庄战役
历经百年的大石桥和附近的正太饭店都是解放石家庄战役的光辉见证。石家庄解放纪念碑也成为人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的重要载体。
解放前的石家庄是座碉堡林立、沟渠纵横、明堑暗壕如蛛网的坚固设防城市。6000多个碉堡,分布在石家庄的主要街道和路口上。3道防线,形成3道地下城墙。1947年11月6日,解放石家庄战役打响。在英勇的解放军战士的猛烈攻击下,龟缩在大石桥下指挥部的敌军师长刘英被活捉,石家庄守敌的最后巢穴——正太饭店被攻破。12日中午11时,坚守核心工事及范村据点里的敌人全部放下了武器。国民党吹嘘的“可坐守三年”的石家庄,6天6夜即告解放。
大兴纱厂——
工人运动
1926年1月31日,大兴纱厂工人在共产党员傅茂公(彭真)、王光裕的组织领导下,成立了大兴纱厂工会。工会成立后,执行委员会提出了不准资本家打骂工人和要求改善待遇等16项条件,罢工坚持了20多天,最后被晋系军阀残酷镇压。
1928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国民党反动势力延伸到华北。大兴工会和正太铁路、京汉铁路工会恢复,施恒清等共产党员趁机打入工会组织。
在我党领导下,1929年1月10日、1933年1月17日,大兴纱厂工人发动了第二次、第三次工潮。第三次工潮虽然失败,但工人的各项斗争依然持续不断。
当年大兴纱厂厂址即现在的棉七。
新乐市李家庄村——爆炸英雄李混子
李混子,新乐县北李家庄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他带领爆炸组悉心研究爆炸技术,先后研制出拉火雷、硫酸雷等,在平汉铁路大沙河沿线,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成为当时冀中一带闻名的“爆炸英雄”,民兵爆炸组更名为“李混子爆炸组”。1946年12月,在了解敌情时,不幸触雷牺牲,年仅23岁。
辛集市——公木纪念馆
公木,原名张松如,1910年出生于辛集北孟家庄一个农民家庭。1939年,公木在延安写就《八路军进行曲》,由作曲家郑律成谱曲后,迅速传唱;解放战争中,《八路军进行曲》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1988年,中央军委正式确定它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1998年,公木病逝于长春。
为了纪念公木,1999年,辛集市在辛集烈士陵园为公木建立了墓碑,2000年,又建立了公木纪念馆。纪念馆内,陈列着公木不同时期的作品、照片、手稿等珍贵文物,成为研究公木的资料中心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吸引着社会各界的参观者。
元氏县黑水河村——黑水河会议
抗日战争爆发后,元氏县在八路军一二九师骑兵团和杨秀峰领导的冀西民训处帮助下,于1938年1月1日建立了抗日县政府,元氏县的抗日斗争形势出现了新局面。当时,元氏政治局面异常复杂。为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于1938年6月在元氏县黑水河召开了八路军一二九师、桂干生游击支队、冀西民训处等参加的“黑水河会议”。邓小平作为八路军一二九师代表参加了会议。黑水河会议是我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又一典型事例。
晋州市小樵镇——吕正操率部改编
1937年10月14日,共产党员吕正操率国民党五十三军六九一团,在晋州市小樵镇宣布脱离国民党部队,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改称“人民自卫军”。通过加强党的领导,在连队建立党支部,建立八路军的政治工作制、部队统一编制等方式,对部队进行收编整训。
人民自卫军最初编为三个总队,吕正操任司令员,李晓初任政治部主任,各级领导职务由共产党员和进步分子担任。冀中平原上,树起了第一面共产党抗日武装力量的大旗。
高克谦纪念碑——工运领袖
高克谦纪念碑坐落在石家庄火车站大石桥北侧,碑名由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彭真亲笔题写,1985年落成。
1925年3月,高克谦任中共正定特别支部委员会宣传委员。为使学生运动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他多次到石家庄铁路工人中调查情况,宣传党的主张。他在正定工人中建立了第一个党支部。8月25日,中共北方区委派太原团地委书记彭真来石家庄,与袁子贞、高克谦等一起担任正太铁路总工会秘书,领导工人运动。反动当局视高克谦为“危险分子”,千方百计图谋迫害。当年9月,高克谦不幸被捕牺牲,年仅19岁。
正太铁路总机厂——正太铁路总工会
1903年,铁路部门在石家庄村建起了修理客货车辆的总机厂,当时称为铁路大厂。这是石家庄最早出现的现代化工厂。而该厂1921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工人孙云鹏,则是石家庄最早的共产党员。
随着工人觉悟的提高,在京汉铁路工人运动的影响下,孙云鹏等积极分子串联工人,于1922年12月初,成立石家庄正太铁路总工会,下设石家庄、阳泉、太原三个分工会。总工会成立后,举行了正太铁路大罢工。罢工得到全国各地工人声援,坚持了12天,正太铁路局被迫答应了14项条件,罢工取得了胜利。
正太铁路总机厂即现在的中国南车集团石家庄车辆厂。
西横街爱华里1号——
市委地下联络机关“朱琏诊所”
朱琏,祖籍安徽,是石家庄市第一位女共产党员。1932年8月,她随丈夫陶希晋到石家庄,在正太铁路医院当医生。1935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了组建石家庄市地下党组织的活动。1936年初,中共石门市工委(不久改为市委)成立,中共直中特委也重新恢复,她按照党的指示,在石家庄新华区西横街爱华里1号,开办了“朱琏诊所”,作为市委、特委的地下机关和联络点。党的重要会议在“朱琏诊所”召开,《北风》、《北光》等党内刊物、文件在这里编辑、印刷,党的干部在这里得到了掩护。

↓西柏坡纪念馆前的五大书记塑像。(资料片)

↑中央妇委旧址。

↓中组部旧址。

↑华北人民政府部分领导人在平山县王子村合影。(资料片)

↑井陉县库隆峰村北山上的天然石洞,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机房旧址。   李建苏 摄

↑平山县里庄人民日报社旧址。  本报记者 董永博 摄

↑沕沕水电厂旧址,如今已经作为红色文物被保存下来。 冯建君 摄
在中国共产党90年的峥嵘岁月里,石家庄这片土地成为一个历史的转折地。1948年5月至1949年3月,西柏坡成为红色中国的中心,周边的百余个村庄驻扎着中央各部委机关。中共中央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在此,指挥三大战役在此,七届二中全会在此,全国土地会议在此,中央人民政府的雏形在此……中国共产党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是一笔丰厚的历史遗产和精神财富。
令人欣喜的是,在党的90华诞到来之际,经过精心修复的西柏坡革命旧址面向公众开放,形成了以西柏坡纪念馆为龙头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集群,丰富了西柏坡革命圣地的红色文化内涵。
平山县西柏坡村——
中共中央旧址
1948年5月26日至1949年3月23日,平山县西柏坡村成为中共中央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驻地。1948年9月,中共中央在此召开九月会议;在这里指挥了著名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1949年3月,具有重要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在这里召开。
现在的中共中央旧址大院,是1958年修建岗南水库后,于1971年开始在原址北面山坡上按原布局、利用原房屋构件等复原修建的。大门向南,分前后两院,面积1.6 万平方米,建筑为砖木结构平顶房。前院自东而西一座座小院依次为周恩来旧居、任弼时旧居、毛泽东旧居、军委作战室旧址、刘少奇旧居、董必武旧居、中共中央九月会议旧址。后院东北部三间窑洞式建筑为朱德办公室和居室旧址。大院西部前后院之间有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旧址。
中共中央旧址和西柏坡纪念馆,是全国著名革命纪念地和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平山县李家庄村——
中央统战部
1948年5月,中共中央城市工作部来到李家庄,负责人是罗迈(李维汉)和高文华。1948年9月26日,中共中央城市工作部更名为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以专管政协、海外及国统区的工作。
当时首要工作任务是筹备新的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护送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及各界代表人士到解放区,进行联络和接待工作。毛泽东和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对民主人士非常重视,经常在西柏坡和李家庄与他们恳谈。
在1948年到1949年初,李家庄作为统战部的中转站,曾经接待了大批被称为“特客”的民主人士,诸如吴晗、雷洁琼、费孝通、翦伯赞等,足有20余人之多,直至翌年春天赶赴北平。1949年1月22日,由55位民主人士签署发表了《我们对于时局的意见》的声明,这表明了民主人士与中国共产党团结一致、真诚合作的决心。
平山县东柏坡村——
中央妇委、中央特会室
西柏坡时期,中央妇委会在领导广大妇女参加生产、土改和支前过程中,开展了争取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家庭民主和睦、妇女有参加社会活动的自由等一系列的争取妇女权利的活动。在这里,中央妇委参加了土地改革运动,筹划了新中国第一届妇女代表大会,组织起草了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组织代表参加了国际民主妇联第二次大会,召开了解放区妇女代表大会,开创了新中国妇女工作的先河,创下了不朽的业绩。1949年3月,中央妇委迁往北平。
在特殊的战争时期,“特会室”为收取保管特殊经费和物资,杜绝以权谋私,实施了明确的制度保障,同时也为党的重要领导人及情报人员提供了特殊活动所必须的经费。它的设立是党中央管理特殊经费的一个创举,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广大人民进行革命斗争所走光辉历程的生动见证。
平山县李家口村——中央法律委员会
西柏坡时期,法律委员会的主要工作是为即将诞生的新中国做立法工作。这一时期,主要是起草宪法及创立新民主主义的法律理论工作。在新宪法草案初稿完成后,还起草了解放区惩治反革命条例,村、县政权组织条例,村、县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条例,同时并起草了民法、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等法律草案,为华北人民政府及各解放区政府的实践运作提供了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
平山县夹峪村——中央办公厅、中央秘书处
1948年5月,为统一领导中央直属各机关的行政管理工作,决定成立中央办公厅。
中央办公厅驻扎夹峪村。负责中央文件的起草、电文收发、中直机关警卫、会议组织、物资供给、日常事务处理等工作,是中央的服务部和参谋部。在此期间,办公厅克服人员少、机构不充实等重重困难,经过大量认真细致、周到缜密的工作,圆满完成了党中央交办的各项任务,保证了中央机关的快速高效运转,有力地推动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进行。1949年4月,中央办公厅由西柏坡迁至北京西郊香山。
中央秘书处也驻扎在夹峪村。中央秘书处在西柏坡时期,作为中共中央办公厅的重要部门,在战争条件艰苦的农村环境中,通过高效、有力的工作,保证了机关人员、物资调配和文秘综合工作的正常秩序,为中央办公厅的高效运转发挥了重要作用。
平山县北庄村——
中宣部
1948年5月,中央宣传部随同中共中央经过一年的艰苦转战,来到西柏坡。
中宣部的主要工作是宣传报道党的方针政策及各个战场上的胜利消息。同时,针对当时的宣传、文化、教育、城市党报、新闻报道、文艺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关制度。中宣部在西柏坡时期,及时向全国人民传递了党的方针政策和战况,有力配合了解放大军在三大战役和各个战场上的进攻,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进程,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我党我军接管大城市提供了强有力的舆论支持和宣传思想领域的管理办法;培育了大批人才,为建国后,我党正确领导宣传、文化、教育事业,开辟了道路,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1949年3月下旬,中央宣传部机关随中共中央进驻北平。
平山县南庄村——
中组部
1947年3月,中央组织部撤离延安,一部分人员随中央留在陕北,大部分人员随中央工委迁往平山。1948年5月,中共中央与中央工委在西柏坡会合,组织部机关驻平山县南庄村,代名为工校“干部处”。
1947年7月至9月,全国土地会议召开,全国各解放区出席会议的110多名代表中,有50多人住在南庄村。此前,刘少奇曾在南庄村居住,为全国土地会议顺利召开做了大量准备工作。1949年3月下旬,中组部机关进驻北平。
在这一时期,中组部为党培养了一大批领导人才;同时,接管国内解放的大中城市前后,输送配备了大批优秀干部。
平山县东黄泥村——
中央社会部
中央社会部驻扎在平山县下槐镇东黄泥村。
中央社会部在平山期间,在搜集国民党各级情报方面付出了巨大心血和牺牲,在“看不见的战线”上加速了战争进程,避免了我军的大量伤亡和牺牲。毛泽东对中央社会部工作曾给予很高的评价,他说这一时期“我们的情报工作是最成功的。”
平山县朱豪村——
中央卫生部和中央医院
中央卫生部和中央医院驻扎在朱豪村期间,在极其艰苦的战争条件下,领导和指导着各解放区的卫生事业,保障了中央首长以及军委、部委机关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作为医疗战线的杰出代表,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应有贡献,并为发展、领导新中国的卫生事业开辟了道路,奠定了基础。
平山县东洪子店村——中央警卫团驻地
中央警卫团驻扎在平山县古月镇东洪子店村。
中央警卫团圆满完成了全国土地会议、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和指挥“三大战役”等重大活动警卫任务。警卫团第一连荣获中央社会部颁发的“保卫毛主席最光荣”的锦旗。
平山县南庄村——中央机要处
中央机要处驻扎在平山县南庄村。
中央机要处在西柏坡时期,准确及时地完成了重要电报的接送、发送,确保了毛主席和党中央对三大战役和全国各个战场的正确指挥,为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和新中国的早日到来做出了极大贡献。
平山县柏里村——
中央外事组
1947年5月至1949年3月中央外事组驻扎在平山县西柏坡镇柏里村。中央外事组是新中国成立前主管外交工作的领导机构,是新中国外交部的前身。中央外事组为党在战争环境下培养了一大批外事干部,有相当一部分人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了新中国开展外交工作的骨干力量。
在西柏坡驻扎期间,外事组作了大量外文翻译工作,并编译了我党、我解放区的一些材料;接待了从延安和党中央一同东行而来的外国友人;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外事人才,探索出了各种外交政策,并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工作做了组织和政策上的充分准备。
平山县东柏坡村——
政协大礼堂
东柏坡村的政协大礼堂,为西柏坡时期民主人士集会、议事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为丰富中央机关的业余生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会议期间,中央邀请了华北局文工团及延安放映队的同志在这里为参加会议的代表们进行文艺和电影演出。西柏坡时期的政协礼堂,是中国共产党联合团结各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共同参与创建新中国的历史见证。
平山县罗汉坪村——
33兵工厂炮弹生产基地
1947 年 4 月中旬,刘少奇、朱德率领中央工委机关离开陕北,7月,来到西柏坡,开展党中央委托的日常工作。
当时,全国的政治、军事形势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晋察冀边区人民政府公营企业部第 33兵工厂及各分厂从张家口、宣化一带陆续迁往平山县的北冶、南冶、唐家会、罗汉坪以及上下卸甲河一带。
为保密起见,当时的第33兵工厂以刚成立的晋察冀边区工业局生产管理处为标志,这一带便成为我军战略进攻阶段制造枪炮弹药的重要生产基地。
当时的罗汉坪既是炮弹的生产基地,又是各地军火产品的聚集地,各兄弟工厂生产的弹药都要集中到罗汉坪的“完成股”进行包装,然后运到平山古月镇转嘴村统一贮存,再由这里发往战争前线。
平山县王子村、东冶村——
华北人民政府驻地
1948年9月,华北人民政府第一次会议在平山王子村召开,旧址即今天的王子村小学。华北人民政府驻平山期间,其驻地有所变动,其核心部分先后在王子村、东冶村。
这个始于1948年9月、止于1949年10月的地方政府,曾经以一种“共和国雏形”的方式存在于平山的土地上。华北人民政府的构建模式和运行机制,为新中国各级政权机构确立了基本模式和组织原则,成为建国初期各级政府的基本组织框架。
王子村现存挂牌保护的遗址有四十多处,有华北人民政府司法部、教育部、华北人民银行、财经委员会和政府会议室等部门,还有朱德、董必武和黄敬等人的旧居。
正定——华北大学
1948年8月,华北联合大学和北方大学合并成立华北大学,校址设在正定县城,是当时解放区的最高学府和新民主主义文化的中心。华北大学曾在正定城内天主教堂等处办学。
华北大学以培养建设新中国的政治、经济、文教等方面干部为办学宗旨。成立两年多时间里,为解放战争培养了近2万名干部,随解放大军南下,充实到新中国的各条战线上,为建设新政权打下了坚实基础。
建国后,华北大学还孕育了一批各种类型的高等学府,如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央戏剧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等,成为新中国高等教育之母。
平山张家庄村、矿区天户村、井陉县库隆峰村——
陕北新华广播电台
距西柏坡15公里的张家庄,曾是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发射台、播音室所在地。1948年10月,移至矿区天户村和井陉县库隆峰村。
库隆峰村北山上的北石龛,曾经是电台的机房所在地,播音室设在库隆峰村的几孔窑洞中。广播每天发布战报。党中央在西柏坡指挥三大战役,人民广播配合做了宣传,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毛泽东同志亲自写了《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等广播稿件;对蒋军家属广播,瓦解了军心,敌军纷纷起义。
1949年1月,我党在矿区天户村建成了一座解放区功率最大的发射台,电波覆盖了整个南京地区甚至欧美,成为我党无线电史上的一个创举。随后,先后建起了九座发射塔,敌后根据地第一次分别向南京、上海、美国和欧洲方向传播信号。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在新闻史上写下了对敌、对外宣传的崭新一页。
平山县里庄村——《人民日报》诞生地
平山县里庄村,中国新闻史上一个不得不提到的地方,“中国第一大报”《人民日报》在这里诞生。
1948年5月20日,经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华北局,并决定将晋察冀解放区《晋察冀日报》和晋冀鲁豫解放区《人民日报》合并,作为中共中央华北局机关报。6月15日,新的《人民日报》在里庄诞生。由于《解放日报》停刊,《人民日报》事实上承担了中央机关报的任务。1948年冬,人民日报社转移到获鹿县(今鹿泉市)东焦村办报。
当时,报社条件很简陋,印报只是用一台柴油机带发电机提供动力。靠人背马驮外加小推车推的投递方式,《人民日报》的发行量高达四万四千多份。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不久,《人民日报》北平版开始发行。3月15日,人民日报社赴北平。
井陉矿区——西柏坡重要的物资供应地和中转站
中央工委定址西柏坡时,井陉矿区刚刚解放月余,以杨成武、姚依林为正、副主任的晋察冀军区井陉矿区管理委员会成立后,立即组织恢复生产、支援前线、支援西柏坡的工作。大量的矿山设备和电力、钢铁、煤炭、机床等物资设备运往西柏坡周边的兵工厂;矿区党委还派出大量技术工人支援平山军工厂和红色水电站。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内,大量的办公桌和沙发等办公用品,也来自井陉矿区。
井陉矿区成为西柏坡重要的物资供应地和中转站,这也成为周边地区支援西柏坡的一个缩影。
 
平山县沕沕水——红色发电站
1947年初,冀晋生产管理处把解决动力问题列上重要议事日程。3月,经晋察冀边区政府批准,利用沕沕水瀑布修建一座小型发电站。1948年1月15日,我党在华北地区兴建的第一座水电站一次试车成功。神奇的电流从这里发出,源源不断地输送至西柏坡和周边的兵工厂。
毛泽东同志和老一辈革命家在彻夜长明的灯光下指挥决定中国命运的大决战、绘就新中国的绚丽画卷;军工战士在马达的欢叫声中,加紧生产,支援前线。晋察冀边区政府授予其“边区创举”的铜牌和木制奖状。
本版文字整理:本报记者 刘毅 杨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