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兽的爱火泰语中字02:“和谐管理理论”决胜未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2:11:12

“和谐管理理论”决胜未来

     在组织环境日益复杂多变的背景下,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成为组织必须面对的难题,在传统管理思路有效性不断降低情形下,基于东西方文化优势整合而构建的和谐管理理论在采用设计性思路的同时,提出包括愿景、和谐主题、和则、谐则和和谐耦合机制等一整套策略,可以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环境下的组织不确定性和模糊性。
    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组织管理面临着因果链无法追踪、整体性割裂和快速应变三大挑战。和谐管理理论正是为了应对高度不确定性环境和因知识经济而导致的高度复杂管理现象而生,其思想和方法论以及逻辑基础对应对上述挑战有重要启示。首先给出和谐管理理论应对不确定环境的基本思路,然后给出管理研究的趋势,如表1所示。
    和谐管理理论突破了传统管理理论主要通过设计优化解决管理问题的思路及其应对不确定性的局限性,提出了围绕和谐主题应对不确定性的三条路径,一是基于物要素的设计优化,二是基于人要素的诱导演化,三是基于人物互动围绕和谐主题的动态耦合。这一以问题为导向的思维模式、以和谐主题为导向的多机制耦合策略大大提高了组织解决复杂问题和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
    和谐管理理论应对不确定性的具体思路
    根据组织管理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来源和特征,简要分析和谐管理理论应对不确定性的具体思路。
    愿景导向。组织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一方面来源于领导者的有限理性以及环境的快变性和复杂性,领导者在获取和分析环境资讯时不能全面认识环境要素对组织的影响,甚至不能全面辨别影响组织的环境要素集,进而无法组织稳定的长期战略以适应环境快速多变的节奏和要求。和谐管理理论认为,在这种情况下,组织的愿景和使命就变得非常重要,因为不管环境多么复杂多变,组织的愿景和使命①都是相对明确和稳定的,并且可以为组织的发展方向提供指导,这种指导体现了组织管理合目的性的要求。愿景可以指导组织的发展,并且不随环境的变化而快速变化,这些特征使其在当代复杂多变的环境下的重要性大大增加,愿景的指引不仅可以给复杂环境下组织的发展方向提供参照,而且能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
    主题思维。组织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另一重要来源是难以明晰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组织决策的结果。虽然战略在一定程度上是针对这一问题提出的,但在快变的环境中,战略已不能很好地发挥自身的作用。这种情况下,和谐管理理论提出和谐主题的概念,来弥补战略的不足。和谐主题是组织在特定阶段的核心问题和关键任务,是在即时分析组织的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得出和更新的,组织可以在高度复杂快变环境下没有战略或难以明晰战略,但高明的领导和有效的组织在任何时段无论不确定性多大都有相对清晰的工作重心,即和谐主题。因此,和谐主题能够即时地对环境的变化做出反应。在组织环境不确定性不断增强而战略无法保持稳定性的情况下,它应该成为组织发展方向的主要指导者,这能够有效地消减战略制定和执行之间的差距。
    能动致变。在不确定与模糊性应对中,最大的困难是很多问题无法通过确定性的路径和规章制度来解决,特别是某些组织目标和任务由于对未来资讯的缺乏和快速的变化而无法设计出明确的实施路径。在通过设计和优化来消减不确定和模糊性的路径受阻的情况下,和谐管理理论将人的不确定性(能动性、创造性)内化为管理的工具,从而利用人的积极的不确定性应对客观的不确定性和消极的不确定性而达到相对确定地实现管理目标的目的。可以看出,这种思路突破了传统管理中单纯消减不确定性的思路,而是在尊重人的不确定性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这种积极的不确定性来应对不确定、模糊的问题。这是和谐管理理论在应对组织管理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方面最独特之处。
    互动耦合。上面指出,当代的组织环境要求组织能利用多种应对不确定和模糊性的思路,相机行事,即对于特定的和谐主题,根据不同的机理选择应对策略。和谐管理理论的基本逻辑不是简单降低或回避不确定性,而是将人的不确定性(能动性、创造性)内化为管理的工具,从而以人的积极的不确定性应对客观的不确定性从而达到相对确定地实现管理目标的目的。因此,和谐管理认为,对于特定的和谐主题,应该选择适当的“和则”与“谐则”间的匹配来应对不确定性,其中“谐则”是针对由物要素引起的不确定性提出的,主张通过理性的设计和优化,如静态匹配、动态调适、整体优化,来尽可能降低组织达成目标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主要的手段有结构设计、流程构建、制度的制定、整体优化等;而“和则”则是针对人的关系引起的不确定性提出的,主张利用人的不确定因素(如情绪、兴趣、积极性等)来消减组织目标达成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主要的手段有激励机制、文化薰陶、组织学习等。举例来说,组织要生产一件产品,一方面可以像动作研究学派那样严格规定生产的流程和必须的动作来保证品质,员工只要遵守这些规定即可;另一方面,还可以制定激励政策,在基本流程的基础上给员工一定的灵活空间,以发挥他们的能动性。这样,一旦生产过程中有什么意想不到的影响品质的突发事件产生或流程有缺陷,员工可即时依赖自身智慧能动反应,保证生产流程和品质不受影响,如别克汽车生产线上最基层的员工有根据情况局部暂停生产线的决策权。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谐则”主要是用正式的规章制度来降低过程的不确定性,但应对外界不确定性的能力差,而“和则”主要是通过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来应对外界的不确定性,但生产过程的不确定程度高。因此,对于特定的主题,应该选择“谐则”与“和则”相匹配,综合利用不确定性的消减和不确定性的利用两种方式。比如,对于一般的程式性问题,就可以采取“谐则为主、和则为辅”的耦合机制,而对于与人密切相关的问题,则采取“和则为主、谐则为辅”的机制。
    持续演化。在和谐管理理论中,和谐主题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更新的,而双规则又是依照特定的和谐主题而确定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主题不断发生漂移,围绕主题的双规则耦合机制也随之动态螺旋式提升,即每个阶段的和谐主题都会有一种特定的和谐耦合方式。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和谐主题的识别、表达,以及特定主题下和谐耦合机制的选择都与组织的领导者或领导团队密切相关,由于这两个阶段面临的不确定性程度很高,因此对领导的依赖性很强,领导的作用在未来的组织管理领域将日益重要。
    对管理实践的启示
    在组织环境日益复杂多变的背景下,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成为组织必须面对的难题,但传统管理思路有效性不断降低,甚至在模糊度高的状态下无能为力。基于东西方文化优势整合而构建的和谐管理理论在采用设计性思路的同时,提出包括愿景、和谐主题、和则、谐则和和谐耦合机制等一整套应对复杂多变环境下组织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策略,这套策略对管理实践有重要指导价值。
    不管环境变化多快,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多高,企业的一把手需要清晰地知道本组织的愿景并及时地传递给下属。愿景的制定需要综合宏观的环境特征(如经济,社会,制度和技术等)和组织的长远价值观;此外,愿景和使命需要作为共用的价值观传递给每一位员工。
    管理者应该明确当下的关键问题和核心任务,即组织的和谐主题。为了及时地应对环境的变化,管理者最好能够对比外部需求和内部产出,扫描宏观环境的变化并更新组织体系,而且,领导识别的和谐主题需要及时地传递给下属并确保指导他们的日常工作。
    特定和谐主题下,管理者需要根据双规则机制原理来更新内部管理体系。特别是注重利用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以人的不确定性来应对组织管理中的不确定性。为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组织应该更新自己的激励体系和文化系统。另外,许多企业总是侧重使用和则或谐则中的某种机制,而不注重二者的互动及其与和谐主题的匹配。本研究发现,不同的和谐主题需要不同的双规则机制结合方式,管理者应该确保和谐主题及其对应机制间的一致性。最后,组织领导者应注意和谐主题的更新和相应的双规则耦合机制的动态调整。
    (作者为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英国利物浦大学副校长、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注释
    ①Collins等(1996)并没有严格区分愿景和使命的区别,而是统一用愿景来阐述;但Verma(2009)认为使命比愿景更本质,回答企业为什么要存在、想成为什么样子等问题,愿景则回答追求什么和价值观等问题。因此,Collins等的愿景在内容上包含Verma的使命和愿景。本文沿用Collins等(1996)的说法,不对二者做严格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