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0:27:51
2011年 第3期 摘录时间:2011.03.14
■马雪松
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各级党委和政府应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切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
社会管理,通常是指以政府为主导的包括其他社会组织和公众在内的社会管理主体,在法律、法规、政策的框架内,通过各种方式对社会领域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过程。社会管理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内容。长期以来,我们的各级党委和政府在社会管理理论和实践方面不断探索,在社会管理方面取得了重大成绩,积累了不少社会管理的宝贵经验,“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基本形成。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和各种社会矛盾交织出现的历史时期,新时期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出了新要求,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首先,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阶层构成发生变化,由过去简单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阶层,演变为现在的十几个阶层,不同的阶层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城乡结构发生变化,数以亿计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农村因此产生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流动人口和留守人口给社会管理带来新的考验和挑战;收入分配结构发生变化,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的收入分配存在差距,这种差距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内消费,也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一些不和谐因素;人口结构和家庭结构发生变化,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而社会化养老尚准备不足,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要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其次,我国的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不同所有制的经济组织共同发展,过去的“单位制”进一步被“弱化”,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国有企业、个体企业等并存共荣;各种民间团体、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等大量存在,涵盖了经济、文化、社会各个方面,这些组织的存在既使社会管理主体多元化,增加了社会活力,也对创新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再次,我国社会正处在快速转型阶段,促进了经济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也带来了社会行为规范和价值理念的变化。一些旧的行为规范已经过时,但新的行为规范又没有建立起来,或者建立起来的行为规范还不够完善;人们的价值理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与之相适应的道德和信用体系却存在滞后的问题;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相互影响,既可以畅通民间表达渠道,也会使个人矛盾群体化,使局部矛盾迅速放大,等等。
此外,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也是时代的要求。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人均GDP1000美元以下),以经济建设为主,通过经济建设为社会建设打下物质基础;第二阶段(人均GDP1000美元至3000美元),是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并重阶段;第三阶段(人均GDP3000美元以上),在经济建设有了相当基础后,即进入工业化中期后,应更加重视社会建设,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2010年,我国进入人均GDP4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已经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必须加快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

总的来看,当前我国一些地方的社会管理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管理模式,在思想观念上,存在重经济建设、轻社会管理的问题;在管理主体上,存在重政府作用、轻多元参与的问题;在管理环节上,存在重事后处置,轻源头治理的问题;在管理手段上,存在重行政手段、轻法治规范和道德自律的问题。这些与和谐社会建设是不相适应的,必须创新社会管理,进一步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创新社会管理,更新观念是前提。一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把人民群众赞成不赞成、愿意不愿意、支持不支持作为思考问题、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二要牢固树立服务优先的观念。把服务群众作为社会管理的首要任务,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管理是服务的手段,服务是管理的最高境界,让人民群众在管理与服务中切实感受到权益得到保障、社会安全有序,从而心情更加舒畅。三要牢固树立法治理念。社会一定要依法管理,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一定要学法用法,提高依法办事的意识和能力。
创新社会管理,社会协同是基础。一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社会组织是社会管理的重要依靠力量,应坚持鼓励发展和监管引导并重的方针,完善培育扶持的政策措施,推动社会组织发展壮大;探索和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办法,降低社会组织登记的门槛,将应当由社会组织承担的公共服务职能尽快转移出去,政府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实现政府职能转变与社会组织发展的良性互动;积极引导和培育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流动人口成立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社会组织,提高政府对其管理和服务的组织化程度。二要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城乡社区是社会管理的基础,应着力完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加强农村村民委员会和城市居民委员会建设;加大财政对社区建设的支持力度,健全社区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培养和使用好社会工作者队伍,扩展社区服务内容、提升服务水平,努力构建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会管理体系,切实把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三要强化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的责任。不同所有制的企业都要承担社会责任,正确处理劳资关系,依法协调各方权益,参与社区建设。四要促进公众参与。人民群众既是社会管理的对象,也是社会管理的主体,要形成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渠道和机制,形成共建共享的生动局面。
创新社会管理,建立机制是关键。其一,构建便捷合理的利益表达机制。创造平等化的利益表达权利格局,通过制度安排,保证不同群体实现利益表达机会的平等;构筑合理化的利益表达渠道,特别是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畅通困难群体的利益表达渠道;在尊重宪法和有关法律的前提下,完善利益表达的法制体系建设,依法规范利益表达的内容、范围、方式、组织形式、准则、程序等内容,引导不同群体实现利益表达的理性化、经常化和秩序化。其二,构筑有效的矛盾疏导和监测预警机制。积极注重社会心态的调查研究,特别是困难群体和特殊人群社会心态的调查分析,研究制定城乡社会预警指标体系;由相关部门组成预警监测机构,根据预警指标体系进行随时监测;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根据社会预警指标体系的评估,对社会矛盾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处理;加强矛盾疏导,不断提高群众来信来访接待工作的水平和质量。其三,完善社会矛盾调解机制。社会矛盾调解是当前有序解决社会问题的主要方式。要充分挖掘民间资源,充分利用科学合理的乡规民约,充分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化解调处矛盾纠纷,构建和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互衔接的大调解工作机制,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其四,建立健全虚拟社会综合管理机制。网络在日益影响着生活的同时,也成为群众表达诉求、参与时政的有效途径。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应积极探索利用互联网倾听民意呼声的新方式,坚持依法、自律、包容的原则,建立有效的虚拟社会管理机制,把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研究网上舆论引导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提高通过网络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社会管理,源头治理是根本。首先,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好民生问题是社会管理源头治理的根本。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更加重视教育公平,使大多数人能通过教育实现向上流动的目的,从而增加社会活力;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努力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有效解决城乡低收入人群的住房困难;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扩大职业培训的范围,提高职业培训的质量,使有劳动能力的人都能找到工作;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统筹层次,扩大保障覆盖面,做好不同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的转移接续工作。总之,真正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充分发挥改善民生在社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其次,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要建立社会风险评估制度。风险评估不是裹足不前,而是使决策和管理更科学、更符合民意、更安全可行。因此,在重大政策制定、重大项目审批、重大工程立项、重大举措出台前,都应对社会稳定风险进行系统、深入的评估论证,将评估论证结果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再次,建立健全社会规范体系。社会规范是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社会规范不健全是产生社会矛盾、引发社会冲突、破坏社会秩序的重要根源。既要重视传统社会规范的社会管理的价值,有效加以利用;又要根据时代特点,与时俱进,形成新的人们认同并遵守的社会规范。要加强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建设;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把个人的信用水平与其发展机会联系起来。
来源: 江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