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装机兵3主线攻略:深圳解救涵管老人为何像一场闹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2:03:00

深圳解救涵管老人为何像一场闹剧

2011-07-01 10:32:49

浏览 13230 次 | 评论 31 条

朱方清

“谁来帮帮这个垂死的老人?”前晚,多家网站出现这样一个帖子,帖子讲述了深圳龙岗布吉街道罗岗社区一名无家可归的老太太,寄居在一根狭小的水泥涵管里,身上爬满苍蝇,健康状况日益恶化。发帖人从上周日开始,多次拨打深圳110、城管、救助站等电话,请求对老太太施以援手,但几个部门都表示爱莫能助。当此事在网上传播并引来不少网友与市民自发开展接力救助的时候,相关多个部门态度又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争抢“出镜”,让人不可思议。(南方都市报)

            

                         蜗居涵管的老人奄奄一息
   

在高楼林立的繁华都市,生命垂危的老太栖身涵管,其瘦骨嶙嶙加上连日雨水浸泡的惨状极其堪忧。发帖人任先生介绍,一个月前他就发现了这名老人。他上前问话时,老人一直称饿,他给老人买了面包和水就离开了。本月26日,他再次经过时,发现老人依然蜗居在水泥管里,身体明显枯瘦了,简直是奄奄一息。任先生便拨通了城管热线电话,不过对方要求其拨打110。拨打了110后,120急救车来到了现场,医护人士为老人简单做了身体检查,称“体征正常”便走了,并未将老人送去医院。任先生又向龙岗区救助站求助,对方表示老人不是自己主动求助,救助站无法介入,并再次要求其拨打110。“几个部门相互推托,我实在没有办法了。”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当任先生所写的“谁来帮帮这个垂死的老人”在网上引发关注,大量网友留言对老人的遭遇深表同情并联系到一家民营医院免费将老人收治之后,上述一度“爱莫能助”的官方也纷纷转变态度,显得极富“爱心”。首先是相关社区工作站的人员赶往现场问寒嘘暖,继而联系执法队,通知民政局,几个部门则都争抢着要为老人的医疗费埋单。远在喀什出差的深圳市民政局局长刘润华更通过微博纠正了工作人员的托辞;“救助站可以提供服务,完全可以避免老人露宿街头。”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最后赶到的布吉街道办执法队还抱怨说,之前之所以没有处理好这件事,是因为没有今天这样的各部门联动。

一场救援行动发起前后的对比,除了普通网友与市民的善心可鉴之外,当地各个相关部门的表现颇像一场闹剧,从而使得这场爱心接力蒙上了一层令人寒心的灰色阴影,对于一位无家可归的老人来说,这无异于冰火两重天。而更让人纠结的是,救助一位落难的老人何须要各部门联动,为何曝光之前全都冷漠以对无动于衷,而一经网络便马上“联动”起来了呢,这里面似乎很值得品味。

其实严格来说,救死扶伤、扶弱济困既是一种社会公德,也是政府公共机构份内的职责与义务。政府设有完备的社会救助系统,国家利用纳税人的钱安排有专门的预算。如果极度贫弱者街头待毖都不能得到救济,那这个救助制度与体系就很成问题。恰如深圳民政局长所说的那样,“完全可以避免老人露宿街头。”尤其对于已经跨入经济发达行业、正在打造“幸福民生”的当地来说,这应该作为一条底线来践行,而不容任何借口推诿搪塞。

但解救“涵管老人”这一场小小的“实验”,却揭开了深圳公共救助的软肋。而很显然,这个软肋并不关乎当地政策与资金,关系到的恰是这个城市来自于官方的道义与责任的成色。一个城市是否具备足够的人文关怀,在民众生死安危的紧要关头持何种态度,正是对执政者良知觉悟的基本考验,它代表了百姓“幸福指数”的内核,也是任何物质的因素所兑换不来的。

而现实中恰恰存在着某种“倒挂现象”。越是需要扶持帮助的人,越容易被冷落、淡忘甚至抛弃。越是占据着社会优势资源的人群,却往往能享受到“锦上添花”般的福利呵护。中科院一份调查报告指出,中国政府投入的医疗费用中,80%是为了850万以党政干部为主的群体服务的;另据监察部、人事部披露,全国党政部门有200万名各级干部长期请病假,其中有40万名干部长期占据了干部病房、干部招待所、度假村,一年开支约为500亿元。新近媒体报道广西柳州市市委常委会给予抢救一位纪委书记的有功医院和相关人员奖励高达40万元。这类数据与“范例”说明,那些挣扎在社会底层的人们更应受到关注,而不该总是沦为“被遗忘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