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末欺少年穷贴吧:是谁教坏了我们的孩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3:09:07

     新加坡联合早报网3月24日发表署名为“易家炎”的文章,对我国当前积弊甚深走火入魔的应试教育尤其是应试状态下的中学语文教育作了相当深刻的反思。 

是谁教坏了我们的孩子

易家炎

 

 

    我手上有一份“教育大讲堂”的入场卷,广告语是“孩子性格内向,脾气暴躁,厌学,上网成瘾,注意力不集中,这些问题是否正困扰着你?请关注教育大讲堂:谁教坏了我们的孩子?” 

  这真是触目惊心!从广告语看,这个“教育大讲堂”的布道对象是孩子家长,我们的孩子从幼儿园起就交给了教育,在教育这神圣的殿堂接受培养塑造,教育本来是培养人造就人的伟大事业,校园是孩子们成长的摇篮,孩子们课堂内有获得知识成长的欣喜,课外互相追逐游戏,校园应该是一片快乐的天地,孩子怎么会“性格内向,脾气暴躁,厌学,上网成瘾,注意力不集中”,也许这里有家庭和孩子本人的诸多因素,但教育恐怕难辞其咎。这样的“讲堂”切中了现在孩子的“病症”,但是否找准了“教坏孩子”的真正祸首。

  关于教育,我曾一再呼吁,中国的孩子从小学到中学有“三多”:书本多,作业多,考试多。我所工作的学校现在学生每学期课本已增加到七十多本,除了教育部规定的课本,阅读教材,还有省市的所谓“乡土教材”,课本之外就是大量的配套资料,基础训练,达标练习,模拟试题之类,五花八门,一把茶壶配几只杯子,称之为“一本多练”,大有非压垮骆驼不罢休之势。如此众多的资料,让教师如获至宝,一则可以“不劳永逸”,不用花时间和精力去钻研教材,可以用这些资料习题去强化训练学生,他们太相信“熟能生巧”,在反复练习中把学生训练成答题的机器。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忙碌中变得更安静,用习题作业“收其放心”,免得学生精力过剩,滋事生非,便于班级管理。

  当孩子进入学校,便进入了教育的绞肉机。以前这种现象只是在中学阶段非常严重,现在已祸及幼稚的孩子,小学一年级书包就沉重得不堪想象,除了正式的课本之外,也有各种配套资料,《同步练习》,《同步阅读》,《新课堂》,《新目标》,《海淀考王》,《黄冈密卷》,《黄冈小状元》,等等。看看那些资料,都堂而皇之挂着教育专家,名校名师的头衔,小学一年级的《同步阅读》就是署名著名教育家刘国正先生为顾问。这些五花八门的练习资料密卷考题,除了肥了编辑出版的专家名师,出版社和书商之外,只是对孩子的折磨,将极有限极简单的知识千百次地重复,有些习题资料简直就是迷魂阵,故弄玄虚,把简单的知识复杂化,将孩子的头脑搅成浆糊,剥夺了他们游戏玩乐放纵天性的权利,对他们的身心发育造成摧残。他们不是关心孩子们的成长,而是关心家长的钱包,不是关心孩子们的身心健康,而是关心他们自己盆满钵满。我不知道出版部门是不是盗用了这些名校名师的名义,这些名校名师以培养出了一批批高考状元而闻名,被受到追捧,但这么多年,我们却没有看到诺贝尔的背影。倘若这些名校名师自我感觉膨胀,大量编辑出版考题资料,以此为提高教育质量的宝典向全国推销,荼毒青少年一代,我看不见得是一种荣耀。

  现在,小学生放学回来放下书包就开始写作业,常常要写到深夜十一二点,完不成怕第二天老师罚站急得哭鼻子,家长不忍心就代孩子写作业。有些老师把作业当作惩罚学生的利器,违反纪律犯了错误或者考试不及格,罚抄生字抄课文100遍,或者一道题重做几十遍。超负荷地加重学生作业量已是违反教学规律,把学习当做惩罚更是违背教育理念的愚昧之举。稍有教育理念的的教师都懂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轻松愉悦的学习中才能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把作业当惩罚只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恶,烦躁,恐惧,抵触等情绪。学习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悟性,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悟性是理解,参透知识,进行创造性思维的源泉。千遍百遍的重复作业只会使学生大脑浑沌,思维僵化,反应迟顿,记忆衰退。这是对学生的摧残。

  说到考试,如今压向学生的考试如车轮转,有各学科的单元考,有年级学校的月考,中考,末考,还有县区组织的统考,会考,抽考,摸底考,模拟考,“考考考,老师的法宝”,直到把学生的头脑“烤”成一锅浆糊。

  现在的学生学得很辛苦很累,如果他们的辛苦劳累真正有所得,也许是值得的,但这些作业和所谓的配套资料根本没有什么知识含量,毫无半点价值,只会使天真烂漫的孩子在不堪承受的作业堆里变得迟钝麻木,智力弱化。随便翻翻小学一年级的这些《同步练习》《黄冈小状元》之类的习题,你就会为之痛心疾首,呕心泣血。

   例如:把词语连成一句通顺的话:

   离开了 悄悄地 月亮 窗户

   妈妈 回家 就 下班

   你 明天 郊游 吗 还要去

  我不相信一个孩子没有经过这样的练习就不会说话,就会把“我要吃饭”说成“饭要吃我”或者“饭要我吃”。这样的练习题纯粹是“瞎折腾”。

   再例如:想一想,连一连:

   燕子 捉树干里的害虫

   七星瓢虫 捉空中飞的害虫

   青蛙 捉棉花里的害虫

   啄木鸟 捉田里的害虫

   再如:想一想,填一填:

   春天,梨花开了,苹果花开了,-----------也开了。

   秋天,梨熟了,苹果熟了,--------------也熟了。

  我发现有的孩子在第一行填的是:桃花,第二行填的是:桃子。桃子不是秋天成熟的,你说是孩子的错还是桃子的错?为什么同时开花不同时成熟?这样的题,在孩子们没有获得有关的自然知识之前,他们根本不知道“七星瓢虫,啄木鸟”为何物,怎么知道它们捉什么虫?大概只能乱点鸳鸯,瞎碰吧。像这样毫无价值的习题作业,除了折磨孩子,你说还有什么意义?

  网上不时嘲笑现在的中学生知识贫乏,考试时出洋相,一则网页晒出中学生的考试答案:

   何当共剪西窗烛,--------夫妻对坐到天明

   君子成人之美,----------小人夺人所爱

   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妻妾成群

   后宫佳丽三千人,-------十年才能轮一轮/铁棒也会磨成针

   糟糠之妻不下堂,-------结发之夫不上床

   西塞山前白鹭飞,-------行政楼里贪官肥/东村河边爬乌龟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不风流枉少年!

   英雄宝刀未老-------老娘丰韵尤存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妻吾妻以及人之妻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何必还拉拉扯扯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壶二锅头

  我不知道这是出学生的洋相还是教育的洋相,这里也许有作者杜撰的成分,但我在参加高考阅卷时就亲阅到“沉舟侧畔千帆过,------寡妇门前是非多”的妙答。这些诗词名言警句大多是教材中或习见常用的,学生答题时除了故意恶搞,太多是临卷茫然,只能瞎编。学生为什么无知?一是教育的失败,使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即所谓的“厌学”,“注意力不集中”,因而学无所获。一是学生从这些乱七八糟的所谓“资料,练习”中根本没有学到什么真知识。没有播种就想收获,世上没有这样愚蠢的农夫。在上述教育环境中,除了一些品学兼优的乖孩子,恐怕大多都是在家长或个人前途的驱动下忍受折磨,他们的性格岂能不“内向,暴躁”。在学校既然得不到快乐,只好到网上去寻找快乐家园,于是“上网成瘾”也就不足为奇。

  我在一篇文章中谈到一部幼儿音响教材。“爸爸的爸爸叫爷爷,爸爸的妈妈叫奶奶,妈妈的爸爸叫外公,妈妈的妈妈叫外婆,爸爸的哥哥叫伯父,爸爸的姐姐叫姑姑,,,,,,”

  每当听到幼稚的童音诵读这庄重的传教时,我就感到悲哀,中国的孩子现在大约都很弱智,要不然,这些在咿呀学语时就会在家庭教习中自然学会的称呼,何以还要劳驾“专家”,出版商等大人物堂而皇之制作这样的语音教材,不遗余力让我们的幼儿传诵呢?因此我想,不是我们的幼儿普遍有病,就是我们的教育有病,把孩子当白痴,我们的教育从幼儿起,就在作践孩子的智商。用这样的知识泡沫去践踏孩子的大脑,不如让孩子痛痛快快地玩,让孩子自由发展,玩出天才来。推出这样的幼儿教材不是无知就是无聊。

  孩子是一个民族的未来。幼儿时代是开发智力的黄金时代,应该给孩子一个金色的童年,富有幻想的童年,给孩子们什么样的知识营养,这应该是全社会一个庄重神圣的课题。与其让孩子们读这样的知识泡沫,不如教他们读《三字经》,《千字文》,《唐诗宋词》,甚至《道德经》,这是我们老祖宗传统的蒙学教材,这些中华文化经典孩子们虽然不能理解,但琅琅上口,利于开发孩子的记忆力,随着年龄增长就会慢慢理解消化,终生受益,这才是真正有益孩子身心发育的营养精品。现在许多家长和一些幼儿园就是用这些经典做幼儿启蒙教材的,看来对于教育,有时专家不如草民。中学生尤其应该利用青春黄金时代多读点书,但现在他们在教育的容器里被禁锢了,在“资料,作业,考试”中折腾,这些泛滥的习题资料只是徒然消磨学生的时光和精力,消耗他们宝贵的童年和青春,剥夺了他们阅读思考的机会,剥夺了他们观察社会,亲近自然,感悟人生的权利。他们知识贫乏,头脑空白也是必然。

  最近,网上称赞温总理为“文学总理”,他答记者问或做报告,诗词妙语信手拈来。不管是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或者是芸芸众生,经受中华经典文化的陶冶,他的文化素养,道德情操,人文情怀都会出类拔萃,超群脱俗。我想,温总理的博学多才,亲民爱民,廉朴勤政,与中华文化的濡染熏陶是分不开的。

  我在退休前教高中语文,我非常憎恶这些所谓的资料,敬鬼神而远之。高一高二时从来不要学生接触这些所谓的“达标训练”“目标测试”之类,与其让学生在这些所谓的资料题海中虚掷青春,不如让他们去读点书,接受古今中外文学经典的熏陶,积累点真知识。所以我只要求学生多读多写,读课外书,写日记,在阅读与写作中吸纳语言,运用语言,真正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到高三才不得不做些模拟试题之类,为应试而牺牲。学生毕业后到了大学,走向社会,才真正体会到什么是真正有意义,有价值,有益于他们知识成长的学习方法,对我的教学表示肯定。

  这些年,对教育声讨的文章连篇累牍,一位教师在他的《我是教师,但我不相信教育》一文中说:教给学生知识仅仅是我教书生活的一个部分,而带给学生快乐才是我教书的终极目标。但是我根本无法快乐教学,每天都要布置作业,每天都分批改作业,每周都要考试,每周都要给学生做“周末卷”,有些时候连我自己都非常厌恶自己了。看到学生在课堂上的痛苦麻木表情,看到堆积如山的考试卷练习卷,我想,我所见的是素质教育吗?我们究竟要教给孩子们什么?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是有思想,会动手,会创造的学生了,诺贝尔奖快到了,你相信吗?

  一位网友在《可怜现在的孩子》的文章中说:很多时候,我总有这样的一种感觉,当今的孩子真的很可怜! 作为一名基层的教师,尽管我很努力,可是我身单力薄,不能改变些什么,所以我一样地痛苦着! 谁来救救我们的孩子!

  中国富豪排行第二的严介和谈到对教育的见解,他认为“读书无用论”还不可怕,怕的是如今读书都会产生负作用,有了学历没能力,有了文凭没水平,有了职称不称职。他教导自己在大学的儿子:“能不读的书不读,能不上的课不上。”

  “能不读的书不读,能不上的课不上。”这就是对当代教育的反叛,或者说逃亡。我想孩子们也可以提出“能不做的作业就不做,能不看的资料就不看”。问题是现在的孩子没有自己的选择权力,被教师严格管制着,在孩子们眼前,教师的话就是圣旨,所以要解放孩子,必须要彻底改革教育体制,但从目前首先还是寄望于执掌教鞭的教师具有现代教育理念,有科学育人的头脑,真正精简学生的作业量,不是靠增加作业来提高教育质量。著名特级教师吴非就说过,只有最拙劣的教师才靠增加作业量来掩盖自己的无能。其次,要从源头堵塞这些泛滥成灾的资料习题,教育主管部门要认真规范各科资料的出版发行,小学阶段要杜绝发行各种配套资料。中学阶段如有必要,也应该由教育部或省级教育主管部门统一编辑出版,才能真正杜绝胡编滥造。

  总之,引发“孩子性格内向,脾气暴躁,厌学,上网成瘾,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教育本身应该深刻反思。教育不是万能的,但教育应该有所作为,我们把强国兴邦的重任寄予教育,家庭把全部希望寄托于教育,孩子把人生的命运前途寄望于教育,教育怎能把“教坏孩子”的责任轻轻地推给家庭社会。我们的教育为国育才,建树甚多,我们不能否定教育的丰功伟绩,更不能抹煞教师的敬业奉献,但我们也决不能回避教育存在的问题。但愿我们的教育能够走出“三多”的灾区,真正让校园成为孩子成长的乐园,每一个孩子身心愉快,性格开朗,培养他们成为身心健康,品质优秀,有思想,能动手,有创造力,有竞争力的下一代,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