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阳李佳受审照片:《太极内功》李经悟(草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7:35:57

《太极内功》(草本)

媒体:原创  作者:张天戈 李经梧

 

太极内功

 

1960年内部印刷《太极内功》(草本)书皮16开本扫描

 

 (恢复历史原貌,输入计算机‘1960年草本’)

输入说明

1960年,为了向十年建国大庆献礼抢时间,原稿没有修改和校对就邮寄给河北省北戴河疗养院董连寿书记,印刷时对错字错句也没有校对,此次输入时为了保持原样,只作了一般校对。原印刷资料系“三年灾害低标准”时期,纸张也是低标准发黑发黄而且粗糙,距今已经半个世纪,读起来很费力。为了永久保存历史资料,专此输入计算机保存。

 

   口述

河北省北戴河气功疗养院整理

(落实政策后 张天戈 整理)

 

前 言

作为一种功法我们愿把太极内功介绍给同志们、请同志们多提些保贵意见,以便将来再加整理。

 

(时任河北省疗养院书记董连寿题写前言)

一九六0年九月十三日

 

  气功疗法是我们祖国医学遗产之一,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气功疗法具有却病、健身、防病、延年的作用。古代许多医书中都有记载,虽然名称不一,但就是气功前身。

  几年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医工作有了巨大发展,气功疗法因之以独特风格重现于祖国医坛上,为广大劳动人民的健康服务。气功的功法种类很多,已被挖掘整理出来的用于治病的有内养功、强壮功、保健功、站桩、动功等。在这个小册子里,介绍一下我个人多年来用于健身和增强技击能力的一种《太极内功》。经过临床实验研究,已经肯定,这种太极内功不仅可以用于增强太极拳的技击能力,而且有着很高的治疗作用。

  在党的总路线光辉照耀下,通过反右整风的教育,根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本着大破神秘保守,大鼓革命干劲,大胆革新试验,创造祖国新医学派的精神,参照气功在医疗保健上运用的道理,结合个人的锻炼经验和体会,愿把这种气功功法加以整理贡献出来,供同道们研究,以便把气功功法进一步整理提高,为广大人民健康服务。但由于个人科学水平不高,体会不深刻,只能把一般道理和具体功法介绍出来,又因为过去在武术界练太极拳,从去年才转入到医疗战线上,对有关科学理论,治病机制,以及练功方法的改进和提高,尚待同道们共同努力,继续研究探讨。介绍不足和差错之处一定很多,敬请各位专家和气功爱好者及广大读者指教。

 

李经梧

 一九六〇年九月

目录

 

 

一、太极内功

 

二、关于功法组织结构

 

三、太极内功的意守部位

 

四、太极内功的呼吸方法

 

五、太极内功的姿势

 

六、关于意守命门

 

七、太极内功的操作方法

 

八、关于练功的时间和进度

 

九、太极内功和太极拳的结合

 

十、太极内功在临床上的运用

 

十一、练功中的效感和反应

 

十二、个人练功心得(附原太极内功简介)

一、太极内功

 

 

  气功疗法是祖国宝贵医学遗产的一部分,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所创造的一种却病延年的养生方法。古代许多医书中都有记载,如在两千多年前总结上古医学的医经《黄帝内经》中《素问》就是讲养生道理和方法的,例如在《素问》右天真论中提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瞻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遗篇刺法论中提到:

   “肾有久病者,可以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饵舌下津无数”。中古时代的名医扁鹊在他著的“难经”中曾专门计算过人的呼吸次数,并把

   “呼吸太阳”作为一种锻炼方法(“千金方”养性序第一)。汉末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写道:“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经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炙膏糜,勿令九窍闭塞”。华陀的“五禽戏”是一套著名的古代医疗体育方法。魏晋名医葛洪所著“抱朴子”中“别旨”一篇专论吐纳导引的理论和方法。陶弘景著的“养性延命录”也讲养生之道唐代名医孙思邈在他著的“千金方”上记载:“心无烦,形无极,而兼之以导引,行气不乙,亦可长年,凡人不可无思,尚以渐遗除之”。又说“和神导气之道,当得密宝,闭户安床暖席,枕高二寸半,正身偃卧瞑目,闭气于胸膈中,以鸣毛著鼻而不为动,经三百息,耳无所闻,目无所见,心无所思”。宋朝医书中,圣济总录中也可以找到许多养生方法。元朝王中阳的“秦定养生论”中,明朝李时珍的“奇经八脉考”中,清朝“沈氏尊生书”中都有练功方法的记载。

   此外,在宗教界、武术界,修持方法和练功形式上也有不少和养生有关的内容。祖国医学遗产中有关养生部分,其内容确实是丰富多采的。尤其是解放以来,武术界已经把拳术从技击转到养生这方面来。无论外家拳和内家拳对于锻炼身体都有着积极的作用,气功疗法的外功,如太极拳更是和气功有密切的关系。我所要介绍的太极内功,就是太极拳和气功相结合的一种却病、保健、益寿、延年并增强鼓荡气能力的一种功法。

   它原是内家拳术中内功和外功相结合的一种气功,通过以意守“命门”部位为主,运用吐纳,导引的运气方法,以练腰健肾,练气强身,用于增强技击能力的一种气功。所以说它和太极拳的功夫是动静结合,内外合一的一套完整功法,历来,拳家为了保持技击上的“地位”和“实力”视为至宝,秘不传人。不仅拳术家门户派系之间,就是师徒传授亦极严格,非登门拜师,叩头递帖发誓而不能得。有的在寿终正寝之前,才传给自己的弟子。

   此功在强身保健方面的作用,从拳书中的记载上看,如腰为两肾之本位,而先天之第一,又如诸脏之根源。固肾则金、木、水、火、土,无不各显生机也(见陈式太极拳)。“命门在两肾脏之间,男子用以藏精,女子用以击胞,生液为津,乃人生强弱之主要关键。命门火蒸腾,能化而为气、为血,升而为神。张而生肌,动而为力,神旺气足,身体强健。反之,如面色苍白,腰痛膝冷,足痺骨酸,阳事萎弱等诸症,皆起于命门受损,牵连肾部,故腰部与人身甚为重要。设能练之得法,则身弱者,必能臻于健康之境……如能习之以恒,则皮肤滋润,面现红色,两耳发赤……眼珠光泽,有神有色,舌底津液,不思水饮,此乃命门火充足之象,实与健康大有关系”等。上述论点可以说明过去拳家练命门功时,对强身保健的一般作用,同时太极拳和气功在医疗保健上的积极作用,不仅已为古今实践所证实,并对国外也起了很大影响作用。那么由太极拳和气功内功合而为一的“太极内功”在医疗保健上的作用是可以肯定和不难理解的。问题的关键是在掌握运用得法。

   它的特点不仅仅是在于由内外动静结合到内外动静合一,而且在功的组织,锻炼方法,临床运用诸方面又是分级、分段、分步、练静、练动、练意,因人、因病、因时,由浅入深,区别对待,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同时它在效果上,除和一般气功一样可收到治疗疾病、保健强身之效外,兼有抓闭、节育、固精养生提高技击之能。总之,它有功法组织系统,功法全面、取长补短、要求较高、适应面广的特点。

   太极内功的适应症比较广泛,而尤以治疗高血压、神经衰弱、慢性肠胃病、妊娠毒血症、阳萎、遗精、早泄等病具有显著疗效。由于它具有分级、分段,由浅入深,适用面广的特点,所以既适用于强壮者也适用于弱者,既适用于病人,也有益于健康人。又因为太极内功是武术界用以增强技击能力的功法,所以无论气功和太极拳爱好者或者是其它体育爱好者也更是值得锻炼此功。在锻炼这种功时,决不会出现任何副作用。

 

二、关于功法的组织结构

 

“太极内功”的锻炼方法比较复杂,在功法的组织结构上是分级、分段、分步骤锻炼的,组织系统、结构严密,如果按照练功的步骤要求进行,由低到高,由简到繁,由浅入深是可以很快就能掌握的。下面简述一下:

㈠初级阶段:初级阶段为练静阶段。要求以静为主,以动为辅,亦即在练初级功法时辅以太极拳运动。此为治疗疾病阶段,可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锻炼:主以炼神收心也称谓虚静训练。通过姿势、呼吸、意守的锻炼使心神安宁,修心养性,达到心平气和。这里所提的神就是古人所指的心神,通过意守丹田和内视合一静守,排除杂念,以恢复并增强体质而达到治疗目的,这就是炼神。

第二步锻炼:主以练气入静(如果是用来治病,则在此步功中为集中治疗时期)。在练完第一步功炼神收心以后即开始练气入静。这里所说的“气”有两个含义,一个是口鼻呼吸之气;一个是中医所说的“元气”,亦即先天之气。这里所指练气即是先天之气,又叫真气或浩然之气。练先天之气即生阳气,退阴气,补正气,退邪气,阳气足则阴气散,正气足邪气退,病可痊愈(要修改删除的字)。

㈡中级阶段:中级阶段为练动阶段,以动、静并进,巩固疗效和强身保健阶段。也就是太极内功和太极拳同时进行锻炼,并可开始带功练拳,但不可勉强,斟酌情况配合。锻炼法也分两步:

第一步锻炼:动静并练,巩固第一步成果,提高练功要求。在锻炼中内功和太极拳同时进行。

第二步锻炼:充实内部之后(腰的周围,就是带脉)达到“神通于背”,完成作基。

㈢高级阶段:这一高级阶段为练意阶段,使精气神合一,也称谓深造阶段。古人云,天有三光日、月、星;人有三宝,精、气、神。此阶段就是锻炼使三宝合而为一。人身三宝有损则病生,耗尽即死。以太极内功锻炼之法,练此三宝,使神下走,精向上行,炼精化气练气化身,水火既济,以意行气,气通全身,周身气血通畅,即可却病养生,益寿延年。如果哦配合太极拳,动静结合,完整一体,可以加强内在爆发力(鼓荡气),增强拳术技击能力。锻炼也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锻炼:动静合一,带功练拳。在完成作基功之后,转入深造阶段,使动静合一,即内功与拳合一。

第二步锻炼:炼精化气,固精养神。练功达到这一步,功夫到身,身体强壮,精液生多,性欲亢进,如果不固精便会有损身体,所以要通过固精和炼精化气,练气化神之法固精养身。

 

 

三、太极内功的意守部位

 

练气功中的意守是首要问题之一,太极内功的意守部位很多,按照练功的不同阶段、步骤、姿势等,因人因时而各异。现将意守部位述后。

㈠单窍意守:单窍意守系指守命门、涌泉、会阴、解溪等穴。单窍意守除以上意守部位外,还分前守和内售两法

⑴前守:所谓前守系指守关元(位置在脐下三寸地方),也称守丹田。

⑵内守:所谓内守系指守命门(在肚脐正对之腰部,两肾之间),也称之为守后丹田。

 

㈡多窍连线意守:也叫循环意守,系指涌泉、会阴、命门,由下而上到会阴,合而为一到命门,由命门经过会阴分两线经大腿、膝关节、小腿、涌泉,如此周而复始,循环意守。

从练功进度要求来说,先单窍意守后再连线意守,最后命门扎营,此步即练前后贯通。所以第一步宜守单窍,第二步宜守连窍(先守前再守后)。第三步上下贯通。依练功姿势来说,卧式、靠式宜守单窍。守前:坐式守单窍加内守站式,宜分段连线意守。在安静时宜守单窍,站式宜守连线,而最后带功练拳守后丹田(命门)。

总之,在意守部位上是和功法分级、分段的步骤要求相结合的,又是以意守命门为主导的。

气功的意守部位很多,而丹田的位置又其说不一。太极内功是这样分的,腹部即关元部位是中丹田,腰部即命门是后丹田,会阴是下丹田,上丹田在头上两眉之间正中处,即印堂或玄关。(在练功开始,两眼向正中处视为一线,两眼帘下垂,微露一线之光,两耳用意封闭,听而不闻,同时思想集中,两眼内视,意视合一同行下达丹田,用意想着它,看着它,练心静气。(意守方法详见太极内功操作方法一章)。

 

 

四、太极内功的呼吸方法

 

太极内功可分为六种呼吸法,它的呼吸方法和功法以及意守是相结合的。先天气和后天气,内呼吸和外呼吸也是相结合的。分述如下:

㈠自然呼吸法。适用于初级阶段的第一步,或功前调息应用。

㈡导引运气法。适用于初级阶段的第二步,可治疗疾病,巩固疗效。

㈢抓闭呼吸法。主要用于练功的第二阶段,锻炼神通于背。此法对阳痿、早泄、遗精等有特效。

㈣喉头呼吸法。主要用于练功第二阶段的后一步,也称谓意识呼吸法。也可带功练拳应用。

㈤沉气呼吸法。此法是机动呼吸法,可用于上功前下功后,也适用于高血压、失眠患者应用

㈥意识呼吸法(内转呼吸法)。适用于第三阶段,又分意识抓闭和意识内转两种。此法是练气的最后阶段,这种呼吸是内呼吸,它无形无相,用则有不用则退去。

太极内功呼吸要领和要求,是以意领气,气不过胸,胸部不堵、不压、不蹩、不疼。头部不晕、不昏、不涨、不痛为恰到好处。

强度要求是,自然、缓慢、均匀、细长、不用力。操作方法和配合运用见太极内功操作法一章。

 

 

五、太极内功的姿式

 

练功的姿式与功法要求,意守部位,呼吸方法,既互相联系有密切结合的。概括起来可分三类:即静练式、动练式、活练式。

㈠静练式 静练式中又分卧练、靠练站练(站练又分站桩和行步练)三种,是初级阶段。

㈡动练式 动练式又分单操练、带功练,适用于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

㈢活练式 活练式非常随意,可走路练、坐练、卧练、说话连、坐车练即随心所欲,何时想练何时练。

三类姿势是由静练开始,到动练过度,至活练为归宿。而其中站练为基础,坐、靠是辅助,活练为练功到家。如果是临床治疗应用则例外。

太极内功的姿势要求严格,在练功时(如果不适用于临床)必须按步骤分阶段和进度要求而变换。操作法见太极内操作法一章。

 

 

六、关于意守命门问题

 

 

太极内功是太极拳术中内功与外功相结合的一种气功,也就是说在练功时,要分为内外两个方面来进行锻炼,必须内外合一,两者相互结合是一套完整的功法。它的特点是以意守命门为主,运用吐纳导引的运气方法,来起到调息的作用,最终达到强身治病的目的。所谓“平气定息,握固凝想,神宫内视,五脏照彻”,也就是用“意”、“息”来调和内脏阴阳的平衡。而这一作用的基本原则是以“阴阳交合,水火相济”为基础的。因此意守命门是太极内功锻炼中的关键。

    什么部位是命门呢?根据《内经》中所说是在两肾之间。古人所说的“膈肓之上,中有父母,七节之旁,中有小心”即是指的这一部位。太极拳书中也说:“命门在两肾脏之间”。

    祖国医学认为:命门之火属于先天的元阳,肾中之水则属于先天的元阴,二者为一个人生命的根本。练功养生家又把命门称为后丹田,在命门两侧是左右两肾,赵献可在《医贯》中又以“中”字为解,以太极形容,则左肾为阴水,右肾为阳水,命门在两肾之中,是卦中之坎象,一阳陷于二阴,水气潜行地中,为万物受命根本。因此,认为肾虽属水,而水中有火,二者之间的平衡实为保持身体健康的关键。

    我们都知道,肾气与生长发育有着密切而重要的关系。有生之初,胎孕始结,形如露珠,这是父母之精气,为生长发育的根本,乃得气于先天。若既生之后,饮食所长养之气血,则为后天。故同为生长发育所需之气,尚有先天后天之分,而先天水火又为后天之根。故水火为气血之源,而肾与命门则又为水火之本。肾与命门为人身“元阴元阳”(或真阴真阳),为藏精之所在,精即水,精中之气即是火,精以成形,气以成神,原于父母,故以肾中水火为先天,水得火则气常温而不寒,火得水则形常润而不枯,一有偏胜,即失其中和,而后天培养之功必不可少。

    后天者为脾胃。火根于肾而属诸心是什么道理呢?因肾为水之宅,阳根于阴,则火生,火性上升。心为火之宅,至其宅而后旺,故从其旺而属之心。故曰:心为君火,肾为相火。肾位于下输其火于心,以为神明之用,若失其主,则有飞扬僭越之患。故肾水充足,乃能上奉于心,心火旺乃能下交于肾,心肾相交,水火既济,方能神安志定,精神饱满。水火相交,精方能化气。在太极内功的锻炼中,通过意守命门,配合“抓闭”、“喉头”、“意识”等内呼吸法,使命门之火充沛,方可达到这种目的。陶弘景曾说过:“养生之道,以精为宝,施之则生人,留之则生身”。所以,练功家特别注意“保精”,精足则气足,气足则神足 ,精、气、神充足,身体才能强健。所以人体内脏功能和生长发育以及生育繁殖,无不依赖于肾水、命火之相济。所以《景岳全书·传忠灵》说:“命门为精血之海,脾胃为水谷之海,均为五脏六腑之本;然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而脾胃以中州之土,非火不能生,……脾胃为灌注之本,得后天之气也;命门为化生之源,得先天之气也”。又说:“命门有火侯,即元阳之谓也,即生物之火也”。对这些论述我们从临床病理的变化中,可以得到验证。如肾阴不足的病人,可以导致肝阴不足而引起头晕、目眩等虚阳上亢的症状;肾阳不足的病人,可以导致脾阳不振而引起脾虚泄泻、食少纳呆等症状。另一方面,如果命门火不足,可引起阳痿、早泄等症状;反之相火妄动,可引起阳亢、梦遗等现象。因此,我们可以理解到命门为五脏六腑之本的意义。

    通过太极内功的锻炼,配以内呼吸可以使肌体内脏活动迅速增强,意气达于命门,肛门紧缩及提睾,有形之精上提并化为无形之气,再通过以意守命门为主,前后丹田内转呼吸之锻炼,使水火相济,五脏六腑之气各归其部,百脉充实,各效其能,这时不但诸病消除,机体也强健了,为拳术上的技击能力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七、太极内功的操作方法

 

(一)姿式 太极内功的姿式可分三类:即静练式、动练式、活练式。每一类里又有不同的锻炼姿式。依据患者需要和练功目的不同,可任意选择或按步分段锻炼。分述于后。

1、静练式 静练式是练功初级阶段应用的姿式,适用于治疗疾病。它可分为卧式、靠式、坐式、站式四种形式锻炼。

⑴ 仰卧式 采取平时睡觉时的仰卧姿式,头颈部端正,枕头略高一些(枕头25公分左右),肩下垫高3——5公分(坡形)以舒适为宜。两腿并拢伸直,两足跟相靠,两足尖分开,成自然八字形。两上肢自然伸直放于身体两侧,手心向下平贴于床上,或手心向上手背贴于床上。全身关节、肌肉放松,可依据室内温度适当加盖衣物(见附图1)。

⑵ 靠式 靠式又分靠卧式和靠做式两种。

靠卧式 即采取平时休息时的半卧姿势。半卧床上,枕头要高,背下垫起来(约35——45公分),成坡形。身体自然放松,胸微含,头微前倾,双手放于身体两侧(同仰卧式),全身各关节、肌肉放松,下肢自然伸直,另一种是左脚搭于右脚背上,压住解溪穴位,或右脚搭于左脚背上,舒适为度。两眼轻闭内视,或微露一线之光(见附图2、3)。

靠坐式 这种姿势就是平时在躺椅上所呈现的姿式,姿式的要求与靠卧式相同。因为应用了躺椅,其坡形正好适于做靠坐式,运用方便,感觉舒适,故可多采用(见附图4、5)。

⑶ 坐式 采取平坐姿势,身体端正稳坐于凳上,等的高度要适合,两腿自然分开,两腿宽度与两肩相等,膝关节弯曲成90度角,两小腿平行而垂直于地,双脚踏地,头正直,微微前倾(头顶悬之意),要含胸拔背,颈部、全身关节、肌肉放松,两眼微闭内视。(见附图6)

⑷ 站式 站式是太极内功的基础功,采用的时间比较长。姿式与太极拳预备式相同,立正姿式,左脚横开半步与肩宽相等,脚尖朝向正前方。头正,微微前倾(头顶悬之意),含胸拔背,松肩垂肘,两手贴于身体两侧,全身关节、肌肉放松,直立于地面,两眼凝视(见图7)。

2、动练式 动练式又分单练式和带功练,使用于治疗、强身阶段,式太极内功的中级锻炼阶段。有以下几种形式。

⑴ 站式 与静练站式相同,配合导引运气呼吸法,凝神后两眼微合看会阴穴,头慢慢前低(见图8)随呼气身体慢慢下蹲,降至两膝发酸疼为止,姿势到此定型,开始吐纳练功(见图9、10)。

⑵ 活步站桩

A,预备姿势:立正,含胸拔背,吸气意贯丹田,使带脉充实,此时闭气不呼,两拳紧握,两臂抬起,左手在前左腿同时迈出,手向前按,随着向前按的同时两拳变掌,右脚尖点地,十分之七体重在后腿,其余在前腿。右肘略弯左肘低于右肘(见附图11)。此步闭气,待闭气不能坚持时,再呼气换式。

B,换式:接上式,将两手轻落身体两侧,同时慢慢呼气,将气呼尽后再抓闭,抓闭后再向右前侧按出,姿势要领与左侧相同,左右各36次(见附图12、13)。

此式可以依据练功者身体情况灵活规定锻炼时间和次数。再抓闭后向前按出时,两眼看前手的手指,故又称太极看手

此步功是在动练式里的站式锻炼基础上进行的

⑶ 带功练拳 在练完作基功之后,身体已经强健,也有了一定功夫。由于姿式、呼吸、意守的锻炼,身体内部有了变化。以意领气,气能达于命门,带脉充实后将气停住不放(抓闭呼吸法)即可开始带功练拳。因为这是中级阶段,功夫持续时间不长,所以要适当进行交替锻炼。当命门带脉之气消退不足之时,即可重新抓闭充实,待充实后再继续练拳。此后再坚持锻炼就可以达到高级阶段,即活练式。

⑷ 活练式  活练式式太极内功的高级锻炼阶段,练功达到这一步,功夫已经练到身上。这个阶段已经没有固定姿势,这种功夫是看不到摸不着的,是一种无形无相的东西,用则有不用则无。锻炼中采用喉头或意识呼吸法,以意行气,带脉冲式,气通全身,此时可以带功练整套太极拳。如果有了这种功夫,平时可不必采用固定姿式,可以走路练、坐车练、说话练,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及随心所欲。

   

(二)意守 太极内功的意守是锻炼中的首要问题之一。现依据本功特点、锻炼步骤分述于下。

⑴ 意守会阴法 这里所指的会阴也就是通称的下丹田。意守会阴配合呼吸和凝神、采物。意守这个部位可以迅速排除杂念,使神凝心稳。意守开始,两眼平视,向正中处视为一线,将视野放至远景,寻找一个目标,如山川、日月、星辰、花朵等胜景,待凝神后将所采之物收回距离眼睛约一尺二寸左右,停住、凝神,待气雾出现后,头慢慢下低,眼看会阴。此时要与内视合一,以意下达会阴(意气同行),意守会阴。

⑵ 意守涌泉法 练功开始以意领气,从会阴慢慢经过大腿、膝关节、小腿之后到达涌泉(脚心)。以意领气要缓慢,不可过急过快,初练时呼吸不长,气不能随意到达时可不管口鼻呼吸,用自然呼吸,此即气断意不断,经过一定时间锻炼,意气自然合一而下达涌泉。因为气从会阴到涌泉走的是一条线,故此又称连线意守。

⑶ 意守命门法 意守命门是太极内功锻炼中最重要的一环,意守命门为主,以气联络其他部位,循环不止,故又称循环意守。练功开始,以意领气,从涌泉开始配合吸气,经过小腿、关节、大腿至会阴合而为一,上达后丹田即命门。稍停后再以意领气,从命门开始经会阴再分两条线经两大腿、关节、小腿达到涌泉。如此周而复始的进行,久而久之命门即可达到充实。姿式可采用站、坐两种。注意气的运行要缓慢、均匀、细长、无声无息,不可过快,不可过急,不可用力。

⑷ 意守关元法 这里指意守关元也就是前丹田,但此步功之意守前丹田不同于其它功法,因为它不是固定守住丹田,主要是充实带脉。练功开始,以意领气,从命门分两路冲向关元。经久锻炼,前后贯通,在腰部周围似有一条带子敷住。功夫练到这一步,带脉冲实只稍用意功夫便来,内在力极大,配合呼吸可产生鼓荡劲,带此步功练拳即可增加爆发力,提高拳术鼓荡气效果。

⑸ 意守上丹田法 上丹田在两眉之间的印堂部位,亦有称玄关,这是此功最后意守部位,必须在以上功夫的基础上才能运用,又因为不易掌握其火候故在无人指导的情况下,不可早练此步。它的操作法,是由吐纳的吸气不放,再将气提到背部,经过夹脊、玉枕、百会达到上丹田(印堂)。需说明的是太极内功的守上丹田不同于别种功法,就是把气提到印堂后停住,不再下引,也不旋转。此时即可带功练拳,两眼有内视之意,全身有意气灌满全身的感觉,精神贯注。在机体感觉和精神方面都不同于平常,此时如果参加拳术技击比赛似有万夫不当之勇气势,可优于平时。

⑹ 命门连线意守法 此法多用于临床治疗疾病。练功开始可采用wo卧式、靠式或坐式,配合深呼气,以意领气使气从命门下引到会阴,由会阴分两线经两大腿、两膝、、小腿到脚心(涌泉),然后再吸气,以意领气,使气从涌泉再经两小腿、关节、大腿至会阴,合而为一到命门,然后再配合呼气,以意领气下达涌泉,如此周而复始进行。

⑺ 意守解溪法 此法是治疗应用之法,不是原太极内功的锻炼法,主要对治疗高血压、失眠患者应用。练功开始,用仰卧式或靠坐式,用一只脚打在另一支脚背上,压住下面的解溪穴位。全身放松,采取沉气呼吸法,呼气时使气下沉到解溪(或涌泉亦可)。

 

(三)呼吸法 依据锻炼步骤和临床运用,可分以下几种:

⑴ 自然呼吸法 自然呼吸法适用于初级阶段的第一步,或者练功开始。姿式,采用平卧式,采用平时的自然呼吸,自然、缓慢,并由胸式呼吸逐渐改变为腹式呼吸,不停顿、不默念,逐步达到呼吸缓慢、均匀、细长。

⑵ 导引运气法 此运气法适用于初级阶段的第二步。练功开始,口对会阴细长吐气,随着吐气身体慢慢下降,呼到两膝发酸为止。此时用意引导气由脚心经过小腿、膝关节、大腿、会阴达到命门。呼吸时再由命门经会阴降到大腿、膝关节、小腿、回到脚心,如此周而复始,使气运行。

⑶ 抓闭呼吸法 抓闭呼吸法是在第二阶段应用,也就是在练完导引运气法后再开始练习此呼吸法。这种呼吸法也称之谓吸、贴、抓、闭锻炼法(也称四字诀练功法)。操作法:采取站桩练完导引运气法之后,呼气时将气以意引导到脚心(涌泉),至此停顿呼吸,停顿后再进行吸气,以意带动气慢慢上提,经两小腿、膝关节、大腿、会阴、尾闾至命门。此时随吸气,两手用力紧抓(紧握拳),两脚十十趾抓地不放,舌尖轻贴于上齿与齿龈之间,紧缩肛门并上提(又称“提肛缩睾”)。吸气到饱满为止,然后停顿。停顿后随呼吸再将气慢慢以意下引按原路回到脚心,手指放松,脚趾放松,全身放松。这里所指的呼吸是一种内呼吸,对于口鼻呼吸可以不管它,如此周而复始地进行。因为这种呼吸法较为猛烈,抓闭锻炼时间不宜过长,抓闭停顿时间也要随着锻炼时间的延长而延长。

⑷ 喉头呼吸法 这是内呼吸法的一种,是在抓闭基础上进行的在以上呼吸法锻炼的基础上,身体已经强壮,有了良好基础,为了疾病康复和预防疾病再发生,也为了增强太极拳技击能力,还必须进一步加强这种内呼吸锻炼,(也可以称为‘意识呼吸法’),以便达到带脉充实,丹田气足。喉头呼吸法开始(不管口鼻呼吸)用意念配合喉头纳气,只稍稍用意整个带脉即可充满,腰部充实,气贯全身。这种呼吸可以单独应用,也可以在此基础上将气闭住,接着进行抓闭呼吸锻炼。这种呼吸法多用在拳术技击上,因为他无固定形式,以意领气,随用随来,非常方便。

⑸ 内转呼吸法 将吐纳之气引导腹部后再向中丹田吸气,前后充实之后,再以意引导气围绕腰的周围转圈。先从小圈由右向左(外)转大圈,计36圈,然后再由大圈转(内)小圈,计24圈。此法主要用于充实带脉,使其前后贯通,气力加强(或练鼓荡气应用)。

⑹ 意识呼吸法 这种特殊内呼吸法是太极内功锻炼中最后的一种呼吸,也可以说是在长期呼吸法锻炼的基础上所得到的一种特殊呼吸法,它是在严格遵循以上几种呼吸锻炼方法并循序渐进而产生的一种呼吸形式,无形无相,没有任何形式,完全以意行气,用则有,不用则无。

⑺ 沉气呼吸法 上面已经介绍,也称一口气放松法。可用在练功前、练功后、收功。也可以用在生活当中,随时可用。

 

(四)收功法 太极内功的收功法非常简单而随意,如果治病选用功法,可在不想练功时即刻停止即可,两眼慢慢睁开,两手相搓发热后抚摩面部,活动肢体。或者身体直立,以意领气下沉到脚心(太极内功的收式就是以意收住),活动四肢,散步。

 

 

八、关于练功的时间和进度

 

太极内功练功时间的长短、进度快慢、次数多少,可依据疾病程度,身体健康情况,练功条件,采用姿式、呼吸法、意守法以及练功目的等不同而灵活掌握。在一般情况下,用于治病时由疾病痊愈到恢复健康快者一个月,多者半年,如以保健延年为目的者,需要持之以恒,常年坚持锻炼。

一般病轻者,疾病单纯者治疗时间快。病情严重而疾病又复杂者治疗需要时间就慢些。方法对头又有人指导正确,其效果快,反之则慢。

从锻炼阶段上谈,治疗阶段宜长,回复阶段宜短。而高级阶段,主用以保健延年和增强技击能力,所以要常年坚持锻炼。

从练功姿势和要求来说练习静功宜长,动功宜短,靠式宜长,站式宜短,抓闭呼吸法则更不宜过长,以练功者体力情况灵活规定。每日两至三次,每次五分钟左右,最长不超过一刻钟。

总之,时间进度、次数,均要依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灵活掌握。

 

 

九、关于太极内功和太极拳的配合

 

太极内功和太极拳是一个完整的功法,只不过分两个方面来锻炼。但练内功可以治病、强身、保健延年,单练外功(太极拳等)也可以治病强壮身体,而两者合一(内外合一)可以发挥两者之长,巩固疗效和提高治疗效果,加强医疗保健预防疾病的作用。由于内功的锻炼而加强了拳术技击能力。所以内外合一,是提高和加深功夫的重要关键。

结合的原则是因人、因病、因时、定时、定量相结合,一般是按阶段划分,初级阶段以静为主,动为辅,中级阶段动静并行,高级阶段要求动中求静,也就是先以静中求动为主,再动静并行发展,后动静合一。

在具体结合的方法上可分为三种

(一)循环交替 其中又分集中交替和交叉交替:

⑴ 集中交替 是指在一节功内交替结合,有两种方法:一个是两头静,即在一节功内先静练,中间动练,最后又是静练。又一个是两头动,即在一节功内先练动功,中间练静功,最后又练动功。

⑵ 交叉交替 是指在一日之间的静动交替,一次专练静功,一次专练动功,一日数次,交替进行。

(二)定时定次 在一日之内规定动练几次,静练几次。依据具体情况规定锻炼时间和次数。

(三)动静合一  系指带功练拳而言,此步功可依功夫深浅自行掌握。

从练功(指练太极拳)的形式和过程来讲,可以先行集体学后分组提高,以后个别辅导。学的过程又可以先学国家体委规定的简化太极拳,然后学习老架子拳,最后学太极剑、吴家太极拳和陈氏太极拳较为适宜。

 

 

十、太极内功在临床上的运用

 

从太极内功各个步骤的锻炼方法来看,其适应范围是很广泛的。虽然以往也用此功法治疗过病人,但为数较少,且无病历记载,然而收到的效果却令人满意。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疾病是近二年的事,时间并不长。从临床治疗病种及疗效来看,太极内功对许多慢性疾病都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如果能够持之以恒的话可以弥补疾病复发的缺点。

在临床应用中,发见内功对慢性病尤其是高血压、神经衰弱、失眠、阳痿、早泄、胃下垂、肠道溃疡病,疗效最佳。由于太极内功之功法操作较为复杂,练功方法亦多,兼以动静相兼,功法全面系统,要求较高,适应面广的特点,所以我们在应用中。只要依据具体情况,采用其中一个或几个锻炼法用于应用于临床,进行了实验观察。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太极内功的治疗范围和适应症不止于此,有待进一步实验研究。

太极内功的姿式 一般按以下原则运用

(一)卧式为主:适用于身体虚弱,年老气衰以及病重者,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心脑血管病、高血压、神经衰弱、失眠等。以上诸证,以卧式为主,辅以坐式和靠式。

(二)坐式为主:一般病情较轻,体质较好或经过卧式治疗有一定效果者,都可以应用。坐式可与卧式、站式配合应用。

(三)靠式为主:主以治疗较重的高血压患者和失眠患者,并可与卧式站式配合交替应用。

(四)站式为主:身体素质较好、病情较轻、疾病单纯、神经衰弱、高血压、失眠等可以配合抓闭呼吸,对治疗阳痿、早泄、遗精有较好效果,可以固精养生,延年益寿。

姿式的运用不是机械固定的,而是依据客观的具体情况如病情、体制、锻炼目的等灵活运用。运用中既要使病人感到舒适自然,又要达到锻炼要求,也就是练功姿式和疾病的关系是相对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依据客观情况灵活运用。一种方法可以治疗一种疾病,也可以治疗多种疾病。一种疾病可用一种功法治疗,也可辅以多种功法治疗。这在临床治疗上就是同一种疾病患者可以用一种功法治疗,也可以用不同的功法治疗。不同的疾病患者,用不同的功法治疗,也可以用同一种功法治疗,这就是灵活性,不可千篇一律。

此外,太极内功还有别于其它功法之地,有他自己独特的锻炼方法,这就是除在治疗上可以灵活择用功法外,在用于强身保健,增强太极拳技击能力方面,又必须严格遵循锻炼步骤,锻炼中要求严格,由低到高,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在运用呼吸方面,也是分步骤练习,如果用于治疗,可依据病情、病种、体质灵活选用。如果是用于保健强身,则可以按部就班,主次分明锻炼。太极内功操作中介绍了六种呼吸法,这六种呼吸法即:自然呼吸法、导引运气法、抓闭呼吸法、喉头呼吸法、意识呼吸法、沉气呼吸法。这六种呼吸法除沉气呼吸法外,另五种呼吸法都是太极内功的整套呼吸法,也就是锻炼中由浅入深的五个不同阶段。每个阶段的锻炼要求,由于逐步深入其要求各有不同。然用于临床,可以酌情任选一种即可。

如自然呼吸法,适用于:练功初期、高血压、失眠、溃疡病、老年体虚、病重气衰等临床实验初步证实,这种沉气呼吸法治疗高血压病症有满意效果。

导引运气法,可以治疗溃疡病、神经衰弱、高血压、胃下垂、失眠等,尤其对失眠患者比较显著。抓比呼吸可以治疗遗精、阳痿、早泄、胃下垂等疾病。以上导引运气法、抓闭呼吸法、喉头呼吸法、意识呼吸法又是巩固疗效,强身健体之用。总之,我们对姿势、呼吸的运用要以唯物观点,辨证施治法则结合临床不同致病因素灵活运用。

在意守方面的运用要结合姿式、呼吸法,尤其结合呼吸法最为重要。因为气离不开意的引导,而意无时不刻的领气,它的运用原则和呼吸法相同(尚待补充之)

 

 

十一、练功中的效感和反应

 

在练功过程中,不仅治疗了疾病,使体格健壮提高了拳术,姿势上的优美增强了技击能力,在生理上也发生了一些反应和变化。现将一般常见的几种简述一下。

 

(一)练功入静后,气下沉,全身关节肌肉放松,心神舒畅,精神非常愉快轻松。

(二)由于呼吸的锻炼,腹肌伸缩的强度加大,肠胃蠕动加大加快,消化力增强,饮食量大增,毛发生长快、黝黑,面现光泽红润,眼珠有神有色。

(三)长期循环意守,可感觉有一股热流沿着两下肢走动,脚心发热,有时出汗。

(四)由于长期意守命门,官爵腰部及前丹田前后贯通发热,热流从命门散发到前腹、会阴或全身。

(五)由于抓闭呼吸之锻炼,气达于背(神通于背),此事背部发热,热气上行达两肩,推动两肘、两手,手及臂部发热发胀,非常有力,也有提肛缩睾之感觉。

(六)带脉充实后,气通全身,感到腰部周围,似有一条铁的带子相护,内里又似有一触即发的爆发力量。

(七)长期练功精液增多,性欲亢进,津液增多,不思饮水。

(八)内外合一(动静合一)后,带功练拳不感觉疲劳,动作连贯自如,体轻、神凝。练功后各种机能旺盛,精神充沛,体适神怡。

 

 

十二、个人练功心得(附原太极内功介绍)

 

    (一)原太极内功介绍

1、调息:姿式和太极拳预备式相同。自然呼吸法,进行调息,使神心达到安宁,心平气和为止。

2、吐浊气:将腹中气由口向外吐出,越细越长为佳,最好做到周身吐空为止,然后再做第二口。初练可三、四口吐完,久练一次一口可达到吐空。

3、凝神:立式。用以推动两眼之光,使视野向前方最远的地方放出,找个目标,如太阳、月亮、星辰、山川胜景、花朵、湖泊等。采取其精华,然后不停地收回(目光),离眼距离约一尺二寸左右的时候停止,精神贯注,两眼目不转睛的盯住,三、五分钟,久练之则产生象气球一样的一个气物。

4、采气物:气物出现后,再把凝成之气物,用眼和意送入会阴。

作法:用鼻子吸气,随吸气,头慢慢下垂,到鼻对肚脐为止,两眼垂帘看会阴,舌贴于下齿与齿龈之间。开始锻炼三、四口即可,最后到到一口为止。

5、吐纳:吐得第一口开始,口对会阴,细长吐气,随吐气身子下降,至两膝发酸为度。

6、内转法:将吐纳的气引到腹部,再向中丹田(前丹田)吸气,使气充实后,在以意引导由小圈从里往外,先从右向左转三十六次,再由大圈转小圈由外向里,从左向右,转二十四次。

7、神通于背:由吐纳之气不放,再领气至背部,使气达于背部,此即神通于背。姿式有二:⑴ 静练式取站桩;⑵ 动练式取走式。

8、灵机於顶:由吐纳之气不放,提到背部(神通于背),再由背部至枕部、百会、达到上丹田(印堂)。此步不可早练,必须有人指导。

9、步法锻炼:练完以上各部功方可进行行步功锻炼。步法分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

(见图片)

 

(二)太极内功的几个结合

气功与太极拳的结合

古代用以养生的方法,本有内功与外功两种。据传说古代人为了求取长生,以内功进行修炼,结果有的多年在深山修炼的人达到了长生目的。但这种人随然寿是长了而身体不能活动(不灵活)有气无力,丧失了劳动能力。这说明内功修炼是可以使人长寿,在锻炼方法上还存在一些偏向,这就是缺少外动功。古人为了弥补这种不足情况有创造了外动功和内家拳等,外功着重全身运动,如八段锦、五禽戏、太极拳等。

通过古今实践证明,只是专门练调息静坐而不是身体活动容易出现偏差,必须内外合一动静相兼进行锻炼。现在流行最广的太极拳就是配合内功锻炼最理想最科学的外动功。在全国各地开展气功疗法医疗单位,几乎全部都在配合太极拳运动。

内功发源的时间比较悠久,在两千多年前的经书《黄帝内经》就有记载,而外功则晚于内功,而太极拳产生的年代就更近一些,不过二、三百年历史(也有人说太极拳创造于十五世纪)。综合当时各家拳法、手法、腿法、步法的协调动作又结合古代的“导引术”(俯仰屈伸运动肢体)和“吐纳术”(吐故纳新)以及武术运动中的意识、动作、呼吸等整理出来的一套锻炼方法。锻炼方法上的内外统一性和整体性是太极拳运动的特点。

太极拳运动的弧形、螺旋形、伸缩转折,始终用意识引导气血循环周身,达于“稍四”(两手和两足指、趾尖),内脏作自我按摩运动,又是与中医的经络学说有着密切关系。

我们说太极拳是民族宝贵文化遗产之一,就是指它综合、融会贯通了我国源远流长的拳术、养生法、呼吸法、经络学说、古代朴素的唯物哲学而言的。

太极拳虽然包含了治病保健方法的合理内核,有时代需求不同,过去偏重于技击,采取螺旋形的圆运动与结合内呼吸的锻炼,都是为了加大运动效果,加大爆发力量,动作上也有快有慢,有发劲,有窜蹦跳跃。在一百年前太极拳适应时代需要提出了“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的口号,逐渐演化为治病、保健、防止早衰和延年益寿为基本功能的套路。这就是流行国内的动作轻松柔和、速度均匀、连贯园活,不纵不跳的太极拳。由于它有治疗多种慢性疾病如,高血压、胃溃疡、心脑血管疾病、肺结核、神经衰弱等功效,有适于中老年人、妇女、脑力劳动者,与祖国医学气功有同样的效果,所不同者气功是静练,太极拳是动练,所以影响面极广,为人民的健康事业已经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引起国际国际医疗体育界的重视。这种医疗保健性的太极拳有杨架、(架势开展大方)、吴架(架势小巧紧凑)、武架(更为紧凑)、孙架(步法灵活),以适应不同对象的需要。

建国后,党和国家为了推广太极拳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国家体委根据流行最广的杨架编成“简化太极拳”,易学易练,便于初学。任何一种锻炼方法,对全身来说都有较好的保健作用,太极拳的优点就在于此。大家知道练习太极拳的时候,一开始就要求“心静”、“不存丝毫杂念”,注意力集中,并且要“用意”、“不用力”。此外,从动作上来讲,练习时也是“完整一气”,用意用气,由眼而手部、腰部、足部,上下照顾而不散乱,前后连贯,绵绵不断。同时运动中的某些动作比较复杂,必须有良好的平衡能力。

太极拳练习中的柔和性、连贯性、园活性、完整性的特点又决定了它在锻炼方法上对姿式动作的种种要求。根据临床气功配合太极拳的治愈率是较单用为高,以我个人二十余年研究太极拳的经验,治疗各种慢性病以太极拳的锻炼方法治疗收到了满意疗效。另外通过太极拳的锻炼,对全身关节起到调节作用,也就是动与静要结合不可分离。气功是静中求动,太极拳是动中求静,一个是内功,一个是外功,一个是静功,一个是动功,要求内外合一,动静相兼,真乃珠联璧合。如果大力开展气功与太极拳的配合工作,可以肯定,缩短疾病康复过程,还可以防止疾病复发。

在开展综合快速疗法慢病快治中得到了证实,

以气功太极拳为主的综合疗法,一个疗程仅二十一天,经验证明绝大多数只有十四天就可痊愈。我们知道在开展快速疗法时,首先要病人政治挂帅,发挥病人的主观能动性,而练气功、太极拳正是培养和锻炼病人主观能动性的最好方法。

如果练太极拳不练内功,尤其是太极内功,便不能使太极拳功夫深入,只练外架没有内在的意气和技击用的爆发力。配合太极内功练拳,不仅可以以弥补单练中不足之处,而且可以增加姿式的优美、柔和、自然、沉着、毫无造作,久练太极拳者没有不知道何不如此锻炼的。

 

(三)太极内功“八练,一句话”

1、八练:练内、练外、练静、练劲、练意、练气、练精、炼神。

2、一句话:通过八练的手段,采取八结合的方法,达到四用的目的,即用于治病,用于保健,用于技击,用于节育。

 

 

 

十三、练习太极内功的注意事项

(初稿没有此章,1986年正式出版发表)

 

1、首先向练功者介绍太极内功的特点、练习方法、步骤、适应证、功中反应等,以使其对本功法有个全面认识。

2、在练整套太极内功的筑基功这一步时,必须禁止性生活100天。筑基功完成后,进入活练阶段也要适当控制性生活,这样对身体健康有益,对功夫进展促进作用。

3、临床运用本功法,必须以静练为主,动练为辅,健康人则动静相兼,循序渐进。功夫是经久锻炼得来的,不可急于求成。

4、功中产生的异常景象和感觉,都不必恐惧,对舒适感也不可过分贪求,宜专心练功。

5、抓闭锻炼开始,时间不可过长,应量力而行。最初一次可3分钟左右,逐渐增加到10分钟,最长不超过15分钟。

6、带功练拳,开始可在抓闭后能练几节就练几节,练完后再抓闭。一次抓闭练不完一趟拳,可分两次、四次。最初练简化拳,有基础后再带功练老架拳。

7、意守上丹田法不宜早练,无人指导不可盲目练功,本步功必须在指导下进行。过去多用在技击上,目前一般练功者可以不必练习。

8、在练功期间,女子月经期可以停止活练式,改用静练式。在休息几天后再坚持活练。在过劳、过悲、过怒、过忧、过喜、过思及受惊恐吓后,都要暂时停止练功,待心平气和后再练。

9、在治疗期间可以配合针灸、按摩、药物、理疗等疗法,以利缩短疗程。生活上要有规律,饮食上有节制,不过饥过饱。有突然病情变化者,要停止练功,进行必要的检查,明确病变性质后,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练功。

10、技击可以提高锻炼兴趣,在锻炼过程中可以适当参加推手活动。但必须明确是以治病健身为目的,技击是治疗手段,是提高锻炼兴趣的一种方法。因此,在锻炼中也要加强个人品德修养。

11、太极内功的整个过程,是个艰苦的锻炼过程,必须树立坚强的信心和有顽强的毅力。“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凭一时高兴或图一时安逸是不会练好身体和练好功夫的。半信半凝又是锻炼中的大敌,所以在锻炼之前,必先树立必胜的信念。

 

————————————

 

1960年挂号邮寄的草稿没有以下内容(删除)

 

十三、练习太极内功的注意事项

 

十四、太极内功与周天功

 

十五、太极内功与房中术

 

十六、太极内功与灵子术

 

十七、太极内功的几个结合:

 

太极内功和太极拳的结合

 

太极内功与灵子术的结合

 

太极内功与周天功的结合

 

太极内功功与针灸的结合

 

太极内功与推拿的结合

 

太极内功与体育武术的结合

 

太极内功与生活的结合(不写房中术)

 

————————————

196011月《太极内功草本》稿讨论修改记录

 

关于充实、修改内容:

 

一、调整结构

1、关于功法组织结构问题

2、关于姿势、意守、呼吸运用问题

3、关于练功的时间和进度

4、太极内功和太极拳的配合问题

 

二、个人学习心得中的几个结合再次补充

1、抓闭节育问题

2、气功与针灸的结合(无极针法)

3、气功与经络的关系

4、五行步一节,考虑加上

补充图片(内功图不附,只要治疗部分)

5、治疗病例附上(南京的肾炎一例加上

6、练功中的效感和反应补充

7、太极看手式修改姿式

 

三、太极内功练功注意事项

四、指导原则

五、太极内功查功方法

六、在临床上的运用

七、“太极内功”名称等问题讨论决定

㈠ 和太极拳结合之词可改为与拳术结合,这样涉及面广

㈡ 关于层次问题、概念和操作,是否倒置考虑

㈢ 技击和爆发力之词考虑措辞

㈣ 原太极内功介绍之原字考虑修改

㈤ 气功历史简略,适量增加

㈥ 太极拳历史百年,改为几百年

㈦ 各派之比较问题,本文最好不涉及,考虑在教材中提及较为合适

(增修改后的可见第二版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