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抗战少年将军下载: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顺乎世界之潮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04:21:14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三人民版,        第三专题“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第一节“顺乎世界之潮流”
  课标要求: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从今天起,我们开始认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就是说我们已经结束了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和“古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化”的认识。
  ——那么,我们在这一专题认识些什么呢:认识中国传统以道德“仁”为核心的主流文化思想及其所形成的制约、框架被逐步侵蚀并消亡的过程;这也是一个以意识形态至上的社会系统逐步被外来工商业文明冲击的过程。
  而具体到本节课,我们需要了解些什么呢?了解些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开始逐步被侵蚀的过程。
  注意,是开始逐步被侵蚀的过程。
  时间跨度为:1840年到1912。
  
  首先我们来看课文第一子目:“睁眼看世界”。
  第一段“鸦片战争爆发前夕,清国国势渐趋衰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读书人大多埋首经书,远离社会现实,他们与统治者一样,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不能自拔”
  怎么说呢——“国势渐趋衰落”是横向的比较,当然,纵向来看,肯定没有唐宋盛世的人民活的滋润,但是当时中国人的生活水准尚基本处于一种温饱状态——这是中国人至二十世纪末期都没有实现的生活状态。
  而读书人都在干什么呢?大多数文化圈里的人儿,都在追求一种精神上的自由,讲、求“孔颜之乐”——他们不会更不愿意打破一种大一统农业政治和经济上的紧箍,这种紧箍导致中国历史的朝代循环,有人按照黄宗羲的意思总结出“黄宗羲规律”。 即历史上的税费改革不止一次,但每次税费改革后,由于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局限性,农民负担在下降一段时间后又涨到一个比改革前更高的水平。
  其实,我们讲,任何形式的小农经济的承载能力都是有限的,当其承载力达不到解决剩余劳动力的程度,而整个社会系统的支撑又是较为单一的时候,那么社会秩序就必然会因解决不了剩余劳动力的问题而出现重大的混乱,这是必然的。
  没有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循环又有什么奇怪的呢?
  当时的读书人在做什么呢——这些人在文明社会中被誉为社会的“良心”。
  别担心,中国的读书人一向是爱让中国人失望的。当时的读书人一般都是些体制内的人,对吧?和现在一样。体制内的人一般都会“被弱智”的。本质上来讲他们都是些既得利益者,就像现在北大清华等绝大部分的“精英”一样,他们对现实是相当认可的,你若真的要打破他们的那种“迷梦”——你不觉得你很残忍啊,呵呵。
  严格来说,说当时的读书人沉迷沉醉于自满自大,对他们而言确实有点儿苛刻了——就像现在你对某些清华毕业生说中国怎么怎么滴不好一样,他们是没有切身体会与感觉的。他们会拿中国已经取得的成就来反驳你,比如奥运会啊,亚运会啊,高铁啊什么的。如果你说当朝历史怎么怎么地,他们也会拿一些他们认为的史实来反驳你,从而利用信息的不对等让你处于一种十分被动的地位。
  总之,他们要么维护,要么沉浸……
  (待续)
  

作者:chisaner 回复日期:2011-05-08 17:13:50 
回复 
  (接上)
  我要是问你,你学习“理、化、生”好玩么?!整天累的要死,跟着我学历史不好么?!每天——哎——就那么看一看,读一读课文就行了,你看人家那些文科生,多少 “花前月下”的时间啊!
  ——梁思成的婆姨还被学文科的徐志摩给撬了呢……
  (那会被out的——学生言论——以下括号内均为学生言论;引号内均引自教材——说课者注)
  刚才有人提到会被out,呵呵,对了,那就不能只学这些东西——不学习理科,不掌握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等这些基本的“淫技秽巧”,就会被out。
  但是反过来想一想,如果只会这些“淫技秽巧”,而不重视文科关于意识形态的培养与教育,就会成为一个变态的社会系统。
  有人问,我们的意识形态教育难道还不完美了——完美,实在是太完美了——正是因为太完美了所以才是我最担心的地方。
  因为我们的意识形态从根子上就错了——为什么呢?
  众所周知,我们现在的意识形态都是被冠以“马列之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道德、文化、思想……而这些却都又是以“社会公有制”为前提的,没有私有制,没有个人财产的有效保障,没有个人的私欲得到满足,就没有个人尊严的被尊重,就没有个人积极性的完美发挥,就很容易造成个人素质的虚伪,激情让人失去理智,虚伪让人回避道德——从而造成社会道德的整体滑坡。
  我们的老总理更是把中国食品工业丑闻的政府和法律的责任一股脑地推给了道德——可悲啊。
  
  呵呵,扯远了,我们来看为了不被“out”,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是谁啊?(林则徐)
  林则徐在与英国佬搞对对碰的时候,感觉到不了解这帮“夷鬼”是不行的,于是编了哪两部书啊(《四洲志》、《华事夷言》)
  划上《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一定要画啊,画好了在学业水平测试的时候你容易找得到,就是说在考场游击战中你才能获得胜利不是……
  (咦——)
  接下来我们看魏源,魏源是林的好朋友,在林则徐《四洲志》的基础上增补了大量的资料,编成了《海国图志》,怎么着啊——评价是什么啊(“是当时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著作”)
  ——恩,划上。
  (待续)
  

作者:chisaner 回复日期:2011-05-08 17:16:05 
回复 
  (接上)
课文“师夷长技以制夷”是谁的思想啊?(魏源)
  知道是啥意思吧(……)——恩,划上。
  这是中国传统主流思想被侵蚀的第一步,在众多追求“孔颜之乐”的中国式文化人里面——这在圈界,算是一个另类,当然,可想而知,影响力是十分有限的。
  但这也是中国对外开放的起点!不容易啊。
  那么,中国较为全面对外开放式的学习是在什么时候啊?
  (洋务运动时期)
  ——具体点儿。
  ——(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
  恩,划上。
  “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基础上,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形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张之洞的话,张之洞、李鸿章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对中国的近代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近代化”可不容易,高一的时候我们认识到,我们经历了——(两)——千年的中央集权制度,落后的生产力导致我们的中央集权很容易形成千篇一律,单一简单的经济模式——也即近乎纯洁的小农经济模式。
  政治上就只能要求统一,集权。当然你也可以叫专制。
  ——而近代化的核心价值观思想是西方启蒙运动中的理性与人权。
  理性与人权。
  二者必然要同时存在的。所以我们的传统社会在这个时候就必须要做出一定的变革,以应变局。当然,你也看到了,变了没有?
  (变了)
  ——不过,刚才讲的林则徐啊、魏源啊,开眼看世界啊……都是在意识上的,你可以理解为理性,那么接下来就是什么啊——(人权)——对,保障人权的政体必须要配套产生。
   ——对,康梁,划上。
  (待续)
  

作者:愤怒者的愤怒 回复日期:2011-05-08 18:37:06 
回复 
  怎么看都像袁老师
  

作者:syzz16888 回复日期:2011-05-09 00:11:41 
回复 
  楼主讲历史有一套,记得我们学历史课的时候,教材都是按年代顺序来叙述的。像楼主这样从某个方面,以总结的方式来讲历史课,有意思

作者:chisaner 回复日期:2011-05-09 10:25:29 
回复 
  @syzz16888 2011-05-09 00:11:41
  像楼主这样从某个方面,以总结的方式来讲历史课,有意思
  -----------------------------
  这正是新课改的理念,呵呵

作者:jimkangyi 回复日期:2011-05-09 16:48:55 
回复 
  记号.

作者:chisaner 回复日期:2011-05-09 19:29:57 
回复 
  (接上)
  继续往下看:
  “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为代表的维新派…以进化论和西方社会政治学说为武器…反思洋务运动…只有维新变法,建立君主立宪…才能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接下来我们来依次简单介绍一下这四个哥的维新思想:
  康有为:
  康有为啊,和大家一样,高考了几次,成绩平平,但是特点是,他愤的不得了,个性也太急躁了,举个例子吧:你比如说,作为理科生你如果今年参加高考,如果你考500分上下,你只能上个三本,当然,绝大部分同学可能上不起,没钱嘛——无可厚非。就要去选择复读,上“高四”,那么,假如你生在北京呢,你就可能上个重点甚至名牌,你说怎么办?
  这在明清的时候也是有的,美其名曰照顾地区的平衡,当时的政策也确实做到了地区平衡,比如某个时期他们的政策就偏向于教育不发达的西南、少数民族,同时打击江南的士子——有些人说,把分数拉平多好——但是你想一想,把分数拉平以后,人家生在北京长在北京的人怎么办?——你不让他们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过上好生活…你让人家怎么办?(去死——)
  呵呵,看,急躁了不是,康有为曾经说了一句话把光绪帝都吓得不得了——皇上,只要杀上几个一二品以上大员,变法即可成!——二品大员相当于现在的部级干部了
  (咦——)。
  不管怎么说,如果你以后想成为体制内的人,一定多看看他的文章,特别是后期关于他和革命派论战的文章——那个时候的他,那个时候的他,人们都蔑视地给了他一个名字——“保皇派”——其实不然,实质上,他与初期并没有两样,如果说变了,也许更成熟与现实了些——或许他意识到中国不能骤然失去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
  你看那个时候他的论战内容,你完全可以拿来作为今天用,作为体制内人物,比如中国不能民主,不能三权分立啊,不能开党禁啊,因为中国人民素质不高啊什么的……
  等等吧……
  梁启超:
  梁启超被认为是个多面派,开始是康有为的学生,是拥护爱新觉罗家族的维新派,同时同情革命派,后来成了强权的改良派,再后来又成了彻底的革命派,最后心灰意冷,就成了一个纯粹的学者了。
  作为一个学者,梁启超绝对是非常优秀的,他涉猎广泛,堪称全才,著有《饮冰室合集》,1400多万字。
  (吁)——对中国两千年的学术思想理解深刻,建议大家在大学后,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等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他的文章:《清代学术概论》、《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文化史》等等吧。
  梁启超有个著名的儿子,叫——(梁思成),呵呵——某些同学对他很熟悉嘛——具体熟悉到某一方面,我就不追究啦。
  和大家一样,人家也是学理科的,但是他的老婆却被学文科的徐志摩给撬了——对吧?
  你再看看徐志摩写的诗哦,都快酸死了,最讨厌这些学文科的人了。
  (你也是啊……)
  对——我在文科是卧底,其实我理科也是比较强的!
  谭嗣同:
  谭嗣同,就是“手掷欧刀仰天笑”“留将公罪后人论”的那位。不过大家要注意,有可能这是当时流亡在海外的维新派所篡改的伪诗——他在维新政变中被杀。
  此君信奉“变法”必将流血,而通过自己的流血来唤醒中国更多的流血。
  这是一个怎样有种的中国人啊?!
  (待续)
  

作者:chisaner 回复日期:2011-05-09 19:31:53 
回复 
  (接上)
  最后一位,谁?
  ——(严复):
  严复在“维新”理论宣传上贡献巨大。
  1898年,严复翻译了——(天演论)
  严复认为,人类社会同样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划上
  ——我要郑重告诉大家的是,你们是理科生,当然,在生物学上,你信仰进化论没错,即使在处理人际关系中,你以此为座右铭来提醒自己时刻要有危机意识,这都是值得去认可的。
  但是在意识上信仰,就过了,这样就会误入社会达尔文主义,以前我给大家讲过希特勒和毛泽东,对吧?——要记住,每一个生命都值得你去尊重,更不要说是每一个人了!尤其刚才说北京人去死的那些位们。
  (咦——)
  好,接下来我们来总结一下“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课本第50页最后一段,找到没,三句话:
  第一,维新思想是爱国的——肯定的是吧,你要说康有为不爱国,那肯定是胡来!
  第二,维新思想是进步的——毕竟他反对的是种——什么体制啊——(专制体制)——对,并且提倡什么?——(……)——宪政啊!真是的!
  第三,维新思想具有启蒙作用——你比如说进化论,比如说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观念,对吧?这就是启蒙。
  
  ——问大家一下,知道这些词儿大部分都是直接从哪儿来的么?
  (西方)
  错了,直接从日本来的——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
  ——我们知道,仅凭我们那些只想追求“孔颜之乐”的文化人,是不可能有能力应付如此“中华未有之变局”的——于是,留学就成了必需——好多留学生其实都和日本保持着许多不正常的关系,包括接下来的革命派——
  不信任自己的传统文化,就很容易被同化,其行为更容易导致一个结果,那就是——所谓的“卖国”。比如康有为与伊藤博文的接触就是——因为“宪政论”本身就是舶来品啊。
  什么叫“卖国”?孙中山和李大钊都卖过国,可是知道的人却很少。孙中山在换取日本对中国革命同情的时候,对日本的承诺不亚于后来的二十一条;李大钊把国家的权利出卖给苏联从而导致自己被张作霖的处死,多少也是咎由自取。
  什么是“爱国”,爱国最容易变成流氓者的道德盾牌。(原话为:爱国是流氓最后的庇护所——说课者注)。蔡元培、顾维钧谁没有挨过“爱国者”的揍呢?!那时候拉个外交部长、教育部长、甚至总*理出来揍,几乎跟你现在在北京拉个高中教师、校长揍一样简单!
  (待续)
  

作者:chisaner 回复日期:2011-05-09 21:25:48 
回复 
  (接上)
  好,接下来我们看最后一个子目——走向共和。
  我们知道,社会变革一般有两种方式,改良和——(革命)
  对,革命,历史告诉我们,任何革命都会沦为专制,都必需要经过一定的改良。
  在理论上,暴力本身就意味着专制——哦,我不同意你,你就得把我杀了,什么道理嘛?!
  ——但是我们的“共和革命”却到底“成功”了,时间是——(1912年一月一号)——对,划上。
  “1912年1月1号,中华民国正式成立…民主共和国方案得到初步实现”。——记住这句有定性味道的话。
  为什么就“成功”了呢?
  换句话说,我们应该怎么去理解呢——或者说——恩——怎么去圆这句话呢?
  (……)
  当然,这个过程很复杂啦——
  让我们回到晚清那个混乱的局面,清政府在应付当时变局时,时局曾经出现了改良派和革命派的论战,而政府在灭亡之前的一系列重大行政上的失误,特别是慈禧死后的清皇贵族的短视,导致很多改良派心生失望,直至绝望,包括当时帮助清政府进行卓有实效的新政改革的重臣——袁世凯。
  在大众包括政府本身即接受的宪政运动中,各省资政院以及中央资政院得以成立。这些资政院实质上就是比照着现代权力部门——议会建造的。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早已经失去了往日的约束力与威信——所以在武昌革命后,一夜之间,既有十多个省:中国的一半宣布了独立。
  但是,这个“南京民国”只不过是个牌子而已,很多独立后的省根本就不买南京的账,“南京民国”也没有得到列国的承认。清政府此时还有半壁江山,而且又启用了拥有军队实权的袁世凯。
  但是袁世凯并没有保清政府的心,这样,在“南北”双方联手搞掉了清政府后,民国肇始。
  此时有能力“统一”的只有袁世凯一个,但是南北双方的互不信任,导致了内耗。由党派之争而致宋教仁的被刺杀,激起了孙中山的绝望,从此埋下了他仇恨的种子,激起他专制的欲念,从而促使他组织了非法的二次革命,继而护国、护法等武装运动;
  而袁世凯这一方呢?由于其能力的不济,共和人才的匮乏,导致北洋政府自身的疲惫不堪,难以应付和收拾复杂的局面,加之日本、苏俄的挑拨与“干涉”,中国陷入了一个比五代十国还要无序的时代,民生残极。
  到1927年,张学良的——(东北易帜)——才使中国最终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为什么是形式上呢?因为远没有达到传统意义上的中央集权式的“统一”,各方之间的矛盾已经远远超过了议会可以解决的程度,各诸侯征战连绵
  ——先后处于独立半独立状态的有蒙古、西藏、浙赣部分、福建、新疆、东北等。
  但是从27年至37年间中国的发展状况来看,各方面纵向和横向比较一下,当时的中国在各方面依然不愧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期——这能够说明很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形式上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式的“统一”之间的优劣问题,希望有兴趣的同学多多去研究一下,这几乎也是一块儿处女地。
  ——到了37年7月,中国全面被迫进入了卫国战争时期,此间众志成城的中国,其国际声望更是达到了近代以来的顶峰。
  卫国战争结束后,内战,49年10月之后,一个事件标志着中国大陆进入了红色政权时代——
  总体检讨下来——中国自辛亥后再也没有了正儿八经的皇帝,是为一个里程碑——我们说它——辛亥革命——“成功”了。
  (待续)
  

作者:chisaner 回复日期:2011-05-09 21:28:20 
回复 
  (接上)
  好,本节课就讲到这儿,下一节课开始,我们就来认识在此背景下的中国学术思想界的变化,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总之,中国传统以道德“仁”为核心的主流文化思想自此被侵蚀,新文化运动时期更是被盲目地扫地出门,到了红色政权时代,已经破落得不成个样子了。
  
  这里提一个名词:什么是民族英雄?
  为了政府间的战争而献身算什么民族英雄?!以现在社会演化的结果看,我们已经被“侵略”“同化”成什么样子了啊——所以,真正的民族英雄是捍卫民族文化的文化人,辜鸿铭就算一个,还有王国维,当然不知名的就更多了。
  从现在我们的现状看,时代需要进步,但是民族的东西不能丢,丢了就不再是一个民族了——尽管“民族”最终也会消逝在全球化的过程中……
  ——扯远了!
  还有10几分钟,赶紧做做你们其它科目的作业吧。
  本课结束
  
  板书设计
  无
  

作者:chisaner 回复日期:2011-05-10 20:26:44 
回复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三人民版,第三专题“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第二节“新文化运动”。
  授课对象:高二理科生
  课标要求: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好,我们上课吧。
  辛亥革命后,中国陷入了混乱不堪的局面,新思想的融入更使中国政体处于一种张力十足的状态。
  此时“南北”的互不信任以及共和人才的匮乏导致国家的不得“统一”。
  我们已经了解了,中国人既享受过“统一”所带来的好处。但是,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统一”也会带来坏处,“统一”所带来的坏处就是一定程度的“集权”与“专制”,其程度与经济的复杂程度成反比。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的复杂程度越低,那么这个国家的“统一”所带来的“集权”与“专制”的程度就越高,相应的“政治腐败”、“道德滑坡”等社会浪费行为不可避免。
  什么,我们现在的经济就很复杂?!——复杂么?——说到底,中国经济就是一种“外租经济模式”——理论上,大家都是无产阶级,什么是无产,同学们,充其量你只不过是在“承包”生产资料进行生产而已。农民承包土地,企业家承包国家相应的资源,工人、公务员、教师本身就是在打工啊,商人利用资源替国家进行物流,以缓解政府能力之不足……其它所谓资本所用者并利用资本获利的人——那只是一种历史现象,理论上,你和你的作为是不应该存在的——还想获得更多的土地补偿款——你凭什么啊你!
  总之一句话,你就是在为国家打工与贡献——是为自己嘛——不是——这么说显得你多不高尚啊?!
  那么,至于谁来代表国家——我就不说了。
  呵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嘛。
  (待续)
  

作者:chisaner 回复日期:2011-05-10 20:29:40 
回复 
  (接上)
  中国以儒家为主导的尊天尊祖的思想是严格与老子的“小国寡民”相对立的。
  自治不足,专制有余。
  或许儒家本身思想也是崇尚个人自由的,但是儒家的“礼制”营造的氛围实在是太好了,谁陷入谁着迷,以致人人都不可自拔于既得利益。
  要“统一”,要“集权”——儒家思想就是上上之选。
  这样,我们的资源是得天独厚的——某D不是60年一个轮回,最终还是走回到了尊孔复古的原点了么?!60年前,谁敢想象把孔家老二树立在当朝太祖当头啊?!
  也因此,在袁世凯当政时期,鉴于中国的混乱,袁世凯企图建立一个强权政治,起初在政治上想效法美国总统负责制,但是依然感到权力被制约的羁绊,虽然在处事上始终没有逾越《临时约法》和其它的相关法律。
  但是国家建设效率依然缓慢。中央受牵绊,又不舍得放权于地方——这样,压力得不到有效释放——
  砰——宇宙大爆炸在所难免。
  明显感到中国折腾不起的袁世凯,就这样一步步地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称帝。
  但是,啧啧——称帝啊——这不是当黑社会老大——起码要复杂地多地多!
  别说在近代——在什么时候,“称帝”并不是什么好的策略,相反,这样过于树敌,是把自己架在火上烤的最最愚蠢的政策——力量绝对超出的情形除外。
  这跟什么“民主”“共和”深入人心没有半点关系,如果中国人在那个时候就有这么高觉悟的话,“毛太祖”还会存在么?!
  袁世凯称帝的过程在文化上的准备,就是“尊孔复古”。
  1913年,袁世凯下令各地学校恢复尊孔读经。1914年9月,他亲自率领官员到孔庙举行祭孔大典。同年12月,他又在天坛举行祭天仪式。
  在政府的组织与支持下,各地纷纷成立各种名目的尊孔复古组织。
  有意思的是,教材称这是一种“逆流”——呵呵,那孔子像都已经站在了太祖的对面——是不是也是一种逆流呢?!
  可以这样说,如果袁世凯称帝成功的话,中国走入一个君主立宪国也是说不定的结果。
  但是,历史没有给袁世凯机会。
  (待续)
  

作者:三色柳卦 回复日期:2011-05-10 21:53:15 
回复 
  《高中历史课堂实录》
  
  易读 整理版:http://www.yidudu.com/art_6994.html
  
  

作者:50hour 回复日期:2011-05-11 09:40:53 
回复 
  记号

作者:chisaner 回复日期:2011-05-11 10:36:13 
回复 
  (接上)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开始。
  这里需要提一点的是,无论新文化运动的形式是什么,如若追求效率明显地“救中国”,那么中国必将“分裂”或“自治”——比如说联省自治——至少各省的权利比现在要大的多的多;或独立——比如阎锡山的山西、张作霖的东北、四川、云贵、两广、山东等等。
  他们的社会经济、文化建设都是名列全国矛头的——山西经济全国第一,东北的重工业开创了中国好几个第一,就是那几个49后新中国号称的所谓的第一,其实在二三十年前的东北都已经有了的。汽车,内燃机,甚至简陋的坦克,东北都可以自己制造的。
  轻工业也了不起——孙中山本人也叹道:“我们搞三民主义这么多年,民生竟不如东北的张氏父子了!”
  所谓的新文化运动,在当时的中国,无外乎只能在政治上搞一个联邦甚至邦联的共和国罢了——否则是绝对搞不成所谓的“理性”与“人权”的国度的,也就是陈独秀标榜的“赛先生”(science,科学)和“德先生”(democracy,民主)所主导的国度。
  陈独秀主张过自治,李大钊主张过自治,毛也主张过湖南自治……其它所谓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更是联名主张联省自治,甚至无政府主义政治的社会影响力也很大;
  与其相对立的则是要搞精英政治,包括孙大炮的军政、训政、宪政三部曲的“伟*大构*想”,就是这么来的。
  总之,一句话,中国再也不能这么滴“专*制”下去了。
  这是在政治上。
  (待续)
  
  

作者:chisaner 回复日期:2011-05-11 10:38:40 
回复 
  (接上)
  我们还回到文化上。
  新文化运动一般被圈内人士认为是一场在科学与民主的旗帜下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提倡新道德,反对新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首先,陈独秀等在《新青年》中鼓吹,只要解放思想,勇于探索,摆脱奴隶的、保守的、想象的陈旧状态,就能成为自主的、进步的、科学的“新青年”。
  教材还说,“在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下,新文化运动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尊孔复古的思想逆流进行了猛烈的批判”。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们要新文化,新道德。反对旧文化,旧道德。
  在道德方面,他们批判“三纲五常”——君臣、父子、夫妻,是为三钢;忠、仁、礼、智、信,是为五常。说它们完全违反了自由、平等、独立的原则,都是“奴隶之道德”,与时代潮流不相符,与民主共和不相容!
  很好很强大——很傻很天真啊。
  1895年,17岁的陈独秀娶20岁的官二代高晓岚,生3男2女(2年生1个);高晓岚怀第5胎时,陈独秀和其妹、女大学生高君曼劈腿;1909年,31岁的陈娶18岁娶高君曼;1925年,46岁的陈娶24岁的女医生施芝英;1930年,53岁的陈娶33岁的外企白领潘兰珍,直到陈独秀失踪,她才知道男人是中共大佬——陈独秀。
  鲁迅痛斥一切所谓的“仁义道德”——你说你自己痛斥也就算了,你和许广平结婚也就算了,起码你该和自己原配办理离婚手续吧——是谁在照顾自己的老母,你都不知道么?!你起码一定的夫道孝道稍微微尽那么一点儿,不好么?!
  当然,这样地揭一个公民的隐私似乎很不道德,无论这个公民多么的公众化——只不过,我感觉,这样的揭露,在大家接受英雄史灌输的今天,确实显得十分的必要。
  好,不说了。
  在民主方面,李大钊与胡适展开论战,论战的内容实质上是激进革命与社会改良之间的论战,李大钊是铁了心的革命派,信仰的是红色革命,为此,不惜勾结苏俄,出卖国家利益,最后被绞死,为遂了他的愿——张作霖同意从美国进口一架绞架——因为当时国内已经全面实行了较为文明的“安乐死”——“子弹死”——也不知道老李到底在想什么呢——结果在绞架上绞了两三次,持续时间达20多分钟。
  我想,这样的论战若是放在现在,不知道会掀起什么样的轩然大波的——最近网上也流行一个现象,那就是用过去D尊崇的信条来批判与检讨现在D的作为。害的D还要检索隐匿过去的很多“革命”言论——情何以堪哪。
  比如毛泽东的分裂(湖南)论,就只能在香港的毛选中才能检索得到——哎。
  最后,在新旧文学方面: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文学改良的八项主张,要求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咱们在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时候说过,对吧?文学嘛——就应该特别轻松的一件事儿,表达完了嘛,言尽其意是文学教育的最终极目标——没必要每句话都要憋着有意思的,有什么内涵的——比如小学时候学鲁迅的文章,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词都要去注意,都要去琢磨——干嘛啊那是——说话累不累啊?!
  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主张推倒“雕琢、陈腐、艰涩”的旧文学,建设平易、新鲜、通俗的新文学——如果按照这个标准,那么鲁迅的作文连及格都不到。
  “‘文学革命’口号的提出和白话文的使用,成为推动新文化运动的有力武器。”——我看,现在就需要在小学语文教育里,特别是小学作文教育中兴起一场“文学革命”,那是相当之必要了。
  (待续)
  

作者:chisaner 回复日期:2011-05-11 10:40:31 
回复 
  (接上)
  最后,我们看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和意义。
  1, 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在民主和科学的旗帜下对“封建专制”思想发起了全面的进攻,传统的权威被打倒,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各种各样的“主义”涌入中国,形形色色的思潮涌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就是新文化运动本身的产生,也是在当时的“言论自由”的局面下产生的。你说北洋军阀统治黑暗,至少发发帖子甚至组织一个极权政党、宣传“反动”(私有制的“反动面”不就是公有制么?!)的“主义”是不被限制的——只要你不出卖国家的利益,不企图破坏敌对政党的团结。
  2, 新文化运动还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
  特别是青年学生在启蒙思想的影响下,“民族觉悟”和“爱国热情”异常高涨——对,蔡元培、顾维钧、施肇基、王正廷他们就是被他们揍的,就是胡适也差点没有挨揍——中国中央政府总理段祺瑞面对学运伤亡学生事件,长跪不起——同学们,这不是作秀作地来的。
  3, 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它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观念、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白话文的使用就是最显著的一个例子。
  1920年,国内的中小学都开始使用白话文语文教材。这场文化革新,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
  就在前不久,民国的启蒙教材还受着家长们的热捧。
  4, 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也有一定的片面性。他们把一切中国文化都看做是落后的,把一些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也当做“封建”文化加以否定,而把一切西方文化都看做是进步的。
  这种形式主义的偏向,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影响——激情让人失去理智——那个时候,想要找到一个真正的“民族英雄”是那么地难,至少会被人嘲笑的——“清朝的僵尸”“封建的遗老遗少”——一些号称“爱国”的青年,穿的是洋装,喝的是洋墨水,倡导的也是洋和尚念的经——最好能把国家建设成一个“民主、富强、文明”的“新中国”——他们没有意识到的是——这样的一个新中国,到底更像是哪个民族的孩子呢——还是一个地地道道地混血儿?——至少已经不再是纯种的了吧!
  
  新文化运动——你说它是一次借助外力而兴起的民族启蒙运动可以,但是你要说这是中华民族的“文艺复兴”的话——我真想抽你。
  而中国又恰恰是需要“文艺复兴”来找回文明民族的根的——那就是我们在前面说过的、尽管是儒家的、但是却是早期儒家的务实、严谨、讲究、坚毅——特别是它的道德与礼制——这些足可以会让一个民族沉稳与虚心下来!!
  本课结束
  
  板书设计
  本课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