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曙将军:中国国家安全的罩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1:33:38
作者:薛理泰,赵刚
来源:《领导者》总第37期
来源日期:2011-1-19
本站发布时间:2011-1-19 10:24:09
阅读量:513次
分享到新浪微博腾讯微博抽屉TwitterFacebook

胡锦涛主席与奥巴马总统在(2010年——编者注)12月6日进行的电话交谈中,讨论了朝鲜半岛的局势。胡锦涛告诉奥巴马,朝鲜半岛是安全局势很脆弱的地区。尤其是当前形势下,如果处置不当,很可能导致半岛紧张局势轮番升级,甚至失控,这不符合有关各方的共同利益。奥巴马则催促中国要与美国一起向朝鲜发出明确的信号:“挑衅行为是不能接受的”,并强调朝鲜需要履行在2005年六方会谈宣言中所作出的弃核承诺。
朝鲜半岛局势演变的走势,招致当前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忧虑朝鲜和韩国之间或许会触发剧烈冲突,甚至不能排除武装冲突升级扩大至全面战争的可能性,为之忧心忡忡。近月国际媒体连篇累牍地发表各项相关新闻,反映了国际社会对此类潜在危险的担忧。这也就是奥巴马与胡锦涛在这个节骨眼进行电话对谈的缘由。
今年(2010年——编者注)是朝鲜战争爆发六十周年。六十年前,平壤采取了冒险南攻的政策,南、北朝鲜之间爆发了战争,终于把美国、中国拖进了漩涡。这场战争对中、美关系造成的影响之大,在冷战期间,可以说是无以复加了。
1957年7月5日晚7时许,毛泽东在杭州汪庄靠西湖边上的会议室接见了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米高扬一行。在座的中央领导人还有刘少奇、周恩来、陈云、邓小平等人,阎明复任翻译,田家英任记录。会谈一直进行到次日早上3时。在谈到朝鲜战争时,毛泽东直截了当地指出,斯大林、金日成对中国刻意隐瞒发动战争的时机及作战计划,最后中国却被牵连进战争,这是错了,绝对错了。他的表态说明了北京领导人在朝鲜战争结束以后作出的评估。
如今,在朝鲜半岛又相继发生天安舰沉没及朝、韩炮战这两宗事件,美、日两国坚决支持韩国,双方秣马厉兵,跃跃欲试,中国出面斡旋未果,以致朝鲜半岛已经出现了六十年以来最严重的局势。世人惊叹“甲子轮流转,危机又重现”矣。
在两个直接当事方即朝鲜、韩国之间,眼前似乎剑拔弩张,亟待及锋一试。然则,失控局面随时可能出现在世人面前。至此,半岛局势呈现高度危险性,今后何去何从,令人焦虑。
战争不致于爆发
笔者认为,实际上,在朝鲜半岛爆发大规模军事冲突以致美、中两国卷入的可能性并不大。概言之,以最终结局而言,战争是否爆发,犹如“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这层估计是基于下述剖析:
首先,平壤政权内外决策及施政的最直接的出发点,毋庸讳言,是维持现政权的生存。平壤长期在东北亚诸强之间周旋,并在若干场合以超强硬姿态出现,以各种面目宣示政策导向,其宗旨无非是为了维持现政权的生存。换位思考一下,可能也未可厚非。
可是,平壤的作为毕竟是对国际政治格局的一大挑战。其中又存在一个“度”的问题,即需要因时制宜,拿捏精准且有分寸。过去金正日在这方面收放自如,手段是炉火纯青了。现时玩过火,则不利于甚至危及平壤政权的生存,金氏岂肯做亏本的买卖?
这次韩国向朝、韩持有争议的海域实施密集炮击,可能平壤认为,当前正值安排金正恩接班之际,不宜对外显示软弱,而对外表示强硬,或许还能加强国内各阶层的凝聚力。况且,在平壤心目中,韩国之所以在军演中显示强硬姿态,可能寓有对接班人处理危机能力进行测试的用意。
平壤可能作出评估,假若对此不作出反应的话,无异向对方示弱,而且会被韩国认为平壤已经承认韩国单方划定的海域分界线的既成事实了。平壤或许还认为对此不作出反应的话,可能会进一步助长韩国强硬派的声势。
然而,倘若朝鲜也向韩国划定的分界线以南海域还击几千发炮弹,则朝鲜国穷民贫,在财政上承受不了。于是平壤索性诉诸炮轰延坪岛,以少量炮弹达成轰动效应。平壤决定炮轰延坪岛,可能是出于这层考虑,并不意味着平壤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
其次,金正日已经指定幼子金正恩为其接班人,并且正式开始了接班的程序。至今金氏政权经历三世了。金正恩顺利接班,是金正日及平壤权贵集团的当务之急。平壤果真同周边诸强国发生军事冲突的话,只会打乱这一接班程序,招致不可测的后果,有百弊而无一利。值此接班之际,情势尤其敏感。金正日护犊情深,在其心目中,“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岂容这一接班程序被腰斩?
估计平壤不会在近期内采取挑衅性的行动。否则,即意味着平壤甘冒同美国开战的危险。纵使如此,平壤前阶段也不会仅以朝、韩持有争议的“北方界线”作为发动炮击的借口,而应该抬出更高层次的理由,以此作为同美、韩进行全面、长期的对抗的藉口。反之,假若平壤前阶段仅以“北方界线”作为发动炮击的借口,则说明平壤处理这次炮战的指导方针仍然停留在局部性、区域性的层面。
再次,从美国处理朝鲜问题的战略底线来衡量,似乎也没有在近期对朝鲜动武的迹象。倘若美国真要解决朝核问题,在朝鲜尚未拥有核武器之前,本来有多次机会对朝鲜实行“外科手术”式的打击,达成“消祸于未形”的战略效果。当时美国错过了机会,如今朝鲜拥有了多枚核弹,岂能鲁莽从事?何况,当初平壤坚持研制核武器,就是旨在有助于维持其政权的生存,一旦平壤政权面临生死关头,必然敢于孤注一掷。这个可能性是不容忽视的。
今年5月28日,朝鲜国防委员会政策局局长朴林寿少将在平壤指出,朝鲜半岛面临“一触即发的严重局势”。他指出,当年朝鲜研制核武器,就是着眼于“应对今天的严重局面”。朝鲜对付外部挑衅的打击手段,“包括核武器在内”,因为朝鲜核武器“不是陈列品,也不是收藏品”。
这番话明白无误地显示,平壤已经让核武器介入了南北争端,作为因应外部军事压力的强有力的军事手段。如此,则近在三八线南侧密集布防的驻韩美军首当其冲。
美国要对朝鲜动武,也不待于今日。回首当年,朝鲜根本没有核武器,美国尚且出于“城狐社鼠”的顾虑,迟迟没有动手,何况于今日?就美、韩两国而言,既然朝鲜业已掌握核武器,三八线又非常靠近首尔,而在大首尔区又集中了韩国几乎一半的人口和财富,更不会贸然诉诸动武的手段,殆无疑义。
鉴此,美国决策者投鼠忌器,无法承担这个政治责任,此时决不至于轻易准许韩国对平壤动武。
对付核国家先拔“核牙齿”
最后,如果美、日、韩三方决意动武,必然是根据既定军事应变预案,在无预警的情况下,对朝鲜实施军事打击,而不会诉诸大张旗鼓的军演,唯恐国际媒体不知了。在国际关系史上,军事大国根据既定预案,对他国实施无预警的军事打击,不乏先例。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曾经涉足过海湾战争、波黑战争、科索沃战争和伊拉克战争这四场高科技局部战争。在这四场战争爆发前,西方国家经过盟国筹划达成共识、国际斡旋、调兵遣将、联合国磋商乃至作出决议以及美国及其盟国向对方发出最后通牒等几个阶段,从危机爆发到发动袭击,时间少则两、三个月,多则半年多。
诚然,在这四场战争中,美国及其盟国向对方发动军事进攻,并没有战略上的突然性,而只有战役上的突发性。换言之,在上述几个阶段的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在对方主政者的心目中,对于此等攻击是否将会发生,并不持有疑问,只是不清楚美国及其盟国将在何日、何时对其发动攻击而已。然而,这四场战争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西方国家的作战对象均不拥有核武器。
如今朝鲜业已拥有导弹和核武器,与这四场战争相比,情况发生了质的变化。倘若美国及其盟国要对朝鲜动武,必须先拔掉朝鲜的“核牙齿”,然后方才有把握对朝鲜其他的战略要点实施不间断的空中打击。而美国及其盟国要拔掉朝鲜的“核牙齿”,必须先发制人地对朝鲜实施海、空突然袭击,亦即“外科手术”式的军事突袭。
往昔列强之间处于军事对峙的状况也说明了这一点。1969年10月,中、苏两国处于交战前夕的状态,大战一触即发。当时中国核武器工程尚在草创阶段,莫斯科打算趁此机会把中国的核武力扼杀在摇篮之中,于是苏联军方研究诸项应急方案,尝试对中国实施“外科手术”式的军事突袭,经由向中国发动大规模的空袭及导弹突袭,一举铲平中国尚处于雏形阶段的核武力及核科技设施。
值此紧急情况,美国认为一旦苏联压服了中国,不利于美国的全球战略。于是白宫在经由外交途径告诫莫斯科不得对中国实施核袭击的同时,又秘密地将其战略空军司令部置于核戒备状态。10月25日,美国战略空军司令部命令几乎三分之二的战略轰炸机群满载核弹从各大机场跑道上紧急起飞。10月27日和29日,18架满载核弹的B-52轰炸机在北极极冠上空连续飞行了18个小时。这批轰炸机往北飞行,沿着加拿大海岸飞向苏联,以椭圆形的飞行轨迹朝着苏联方向飞,然后返回美国。美国以其核武力向莫斯科传递了明白无误的警告,不得轻举妄动。
何况,此时中国业已采取了最彻底的战备措施,全民投入了紧急备战,准备同入侵苏军闹个鱼死网破。至此,国内外形势都对中国进行的备战步骤比较有利。莫斯科终于意识到,要对付中国这样一个大国,一旦不能通过突然袭击得手,则难免陷身于持久战的泥淖,对其全球大战略非常不利。况且,苏、中核大战,美国岂能长期作壁上观?届时,难免出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尴尬局面,徒然为美国及北约作嫁衣裳。于是,苏联对中国实施“外科手术”式的军事突袭的图谋戛然而止。
如上所述,一个超级大国要在军事上对付一个核国家,必须经由导弹突袭或海、空突袭,首先拔掉那个核国家的“核牙齿”。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即使超级大国也只能中途罢手,以策万全。
海、空突袭才能“拔牙齿”
由此可见,美国及其盟国要对朝鲜发动军事进攻,必须先拔掉朝鲜的“核牙齿”,而要拔掉“核牙齿”,就必须诉诸突然袭击,其理不言而喻。如此,冲突也许在哪个午夜爆发,世人早晨才从新闻报道中发现战争已经降临了。而要对朝鲜发动海、空袭击,岂能预先在朝鲜周边进行高强度、大规模的军事演习呢?这不是打草惊蛇了吗?
美、日、韩三国面对的毕竟是武装“核牙齿”的朝鲜。由此可见,这次三方在朝鲜周边频繁地举行军事演习,目的仅止于传递强有力的信号,警告平壤今后不得造次而已,而决不会在此刻就对朝鲜实施凌厉的军事打击。
军事战略的准则之一是谋定而动。除了军事庸才以外,战略家决不会跳出这条规律,而在美国能够一锤定音的战略家群体,又有哪个是庸才呢?基此,可以作出判断,一旦美、日、韩三方决心对朝鲜发动军事进攻,必然诉诸海、空突袭,先发制人,不会寄希望于在突袭之前举行高强度、大规模的军事演习。而如果这三方连续在朝鲜周边举行这样的军事演习,就说明战争至少在此刻不致于爆发,中、俄两国还有进行国际斡旋的余地。
上述评估应该是不易之论,朝鲜周边各强国决不致于反其道而行之。此项论断不但适用于评断这次朝鲜半岛危机,也适用于今后在东北亚地区爆发类似危机时如何进行战略评估。
今夏以来,朝鲜半岛南北军事对峙日趋紧张,似乎战争一触即发。若干军事专家惊叹,战争已经离中国不远矣。当时笔者哑然失笑。姑且不论战争是否离开中国不远,至少美、日、韩三国还不致于会在此刻就对朝鲜动武。这一判断是符合战略博弈的原则的。诸君读完上述分析,想必也有同感。
顺便提一下,假如今后美国按照既定计划,仅向韩国军队提供海、空掩护,地面战斗主要由韩国军队承担,驻韩美军并从三八线一侧往南移防两百公里,则美国决策者在抛弃了投鼠忌器的顾虑之后,情况可能发生变化。届时美国对韩国在对朝鲜动武问题上的严格约束或许在某种程度上会发生“松绑”的现象。
半岛局势忧在擦枪走火
话说回来,既然美国决定重返亚洲,则天安舰沉没及朝、韩炮战等突发事件相继发生,在东北亚地区美国盟国的心目中,凸显了美国重返亚洲的必要性,有利于美国在东北亚重整旗鼓,巩固日、韩两国对美国的向心力,美、日、韩三国由此足以凝聚共识。在这种情势下,美国及其盟国加强针对中、俄两国及朝鲜的军事态势,又不致于承担同朝鲜这个拥核国家交战而触发军事、政治层面的风险,如此,则美国的战略态势最为有利,已经在国际战略博弈中占得上风矣。
综上所述,若论朝鲜半岛局势演变的走势,在大战略层面,无须过分担忧,患在朝、韩之间擦枪走火导致战事急剧扩大而已。在世界近现代史上,多次战争爆发,仅由于偶发性事件所致。即如首次成为人类历史上空前浩劫的一次大战,也是由奥匈帝国皇太子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遇刺的偶然因素导致。大战前,欧洲列强固然矛盾重重,战争阴云笼罩在欧洲大地上空,大战如同箭在弦上,迟早要爆发。然而,大战之所以在1914年7月底这个时间段爆发,是同这个偶然因素密不可分的。
韩国新任国防部长金宽镇12月7日在韩国军队军团长级以上主官会议上,下达了允许各部队主官“先打后报”的指导方针,亦即如果各部队遭到敌方攻击,指挥官根据“先采取措施后报告”的原则,有权先斩后奏,尽力对敌方攻击源实施精确打击,藉以遏制挑衅行动。况且,韩军实行打击时,可以不受停战协定和交战守则的约束,甚至可以立刻出动战机和动用舰炮。据称,“美国方面也对此表示同意。”
12月10日晚,韩国国会国防委员会委员长元裕哲表示,韩、美两国正在讨论一项应急方案,如果朝鲜进行“核攻击”,立即以核武器反击。12月11日,日本首相菅直人表示,日本政府正在考虑在朝鲜半岛爆发战争以后,将派遣自卫队前往韩国“救助日本人”。他还表示,有必要对自卫队法的相关条款进行修改。
鉴此,日后韩、朝两国因擦枪走火而升级成为一场战争的潜在可能性,说已经迫在眉睫可能是偏颇的说法,但说这种可能性在未来是急剧增加了,就不是过甚其辞。这值得朝鲜半岛局势利益攸关方密切注意,可不能再像过去那样掉以轻心了。
假若朝鲜又一次采取被国际社会认定是挑衅性的行动,可以预期,下次韩国不会再度予以容忍,会断然采取高强度的反制措施。在朝、韩交火升级以后,美、日两国必然会参战。概言之,军事冲突升级以后,估计有四种情况可能出现:
一是韩、美、日迅速占得上风,韩国国内实现朝鲜半岛统一的呼声高涨,韩国军队乘胜北进,势不可遏;
二是朝鲜国内民情不稳,骚动蜂起,当局镇压乏力,政局陷入崩溃之势;
三是平壤要求中国再次出动大军,救其于灾厄之中,否则将对敌方动用核武器这一终极手段;
四是平壤眼见北京无意出动大军相救,怨恨至极,扬言将对北京使用这一终极手段,大不了闹个玉石俱焚的局面。这一情况并非笔者臆测,在国际关系史上有先例。参见关于以色列对待最恶劣状况的选项的描述。
笔者认为,时下由朝鲜或韩国启衅,向对方发动大规模的攻击,可能性甚微。即使由于某方误判,双方“擦枪走火”,经过双方背后的大国如美国、中国等施加压力,最终仍有可能转圜,不致于一发不可收拾。不过,各方必须正视由于朝、韩之间“擦枪走火”而引起军事冲突急剧升级的危险倾向,采取相关的预防措施。
核威慑作用的微妙变化
无论上述情况出现哪一种,都对中国国家安全带来巨大的冲击,而且都具有紧迫性及不可回避性。届时北京必然非常尴尬,会处于进退维谷的境地。前述朝鲜半岛可能爆发的突发事件及其后果,对北京领导人不失为具有启示作用的评估。
谚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又曰:“宜未雨绸缪,毋临渴掘井。”这两条谚语此刻适用于中国面对朝鲜半岛出现变局前的应变处置。
由于核武器对人类具有的巨大的杀伤力,对战争爆发起到了遏制的作用。试观:自从核武器问世以来,在两个核国家之间,从来就没有发生过战争,就连大规模的边界冲突也没有发生过。即如印度、巴基斯坦两国是世仇,过去这两个国家之间发生过三次大规模的战争,可是自1998年两国相继成功地引爆原子弹以来,迄今就连大规模的边界冲突也没有发生过。即使边界冲突爆发,印、巴两国都能持有冷静克制的态度,采取理智型的应对措施。此即一例。
可是,自从高科技局部战争卷入军事舞台以来,核威慑理论及实践似乎发生了若干微妙的变化。一言以蔽之,强国凭藉手中掌握的压倒优势的核武器威慑对方不敢使用核武器,同时却可以动用高科技手段将对方打趴在地上。
说白了,弱国手上拥有的核武器充其量只能遏阻强国不致对其使用核武器而已,却未必能遏阻强国使用高科技手段对其进行军事打击,亦即弱国拥有的核武器依然不足以遏阻强国对自己发动一场高科技战争。而在信息时代,两国相争,强弱之势不同,却局限于一场高科技局部战争,战争的结局是不待智者而决的。
比如科索沃战争中,俄国手中拥有的强大的核武器始终未能遏阻北约国家对其兄弟盟邦塞尔维亚发动一场高科技战争。俄国与塞尔维亚同属斯拉夫民族,关系非同一般。一次大战时,俄国就是为了保护塞尔维亚而卷入大战的;二次大战中,希特勒德国也正是由于入侵南斯拉夫才推迟两个月启动侵苏战争的“巴巴罗萨”计划,而正是这一战略性的推迟构成了希特勒在德、苏战争中铩羽而归的原因之一。
然而,在科索沃战争中,俄国却未能遏阻北约以高科技手段将塞尔维亚打趴在地上。其源盖出于核威慑作用发生的微妙变化。诚然,当年北约未曾对俄国本土发动攻击,而仅限于向俄国的一个友好国家发动攻击,这是莫斯科进行战略评估时的一个重要因素。
朝鲜半岛局势之所以趋于恶化,同朝核问题久未解决有着密切的关系。各方在考虑朝鲜问题时,当然不能撇开核武器及其关联作用等项因素。
北京须谨慎应对半岛变局
笔者估计,这次平壤应当不致于遭受美、日、韩三方致命的军事打击。然而,“上得山多终遇虎”。倘若平壤不认真反省自己的冒险行径的严重后果,仍然不时行差踏错,动辄诉诸挑衅性的行为,则今后可能就决没有这样侥幸了。
这一启示作用同样适用于北京。美、日、韩三方也正在对今年以来朝、韩之间迭次发生的事件作全面的检讨。这三方势必要作出认真的评估:平壤政权率性而为,动辄采取挑衅性行动,毕竟已经一而再、再而三了。对于平壤的冒险行径,这三方究竟应该继续忍让,以致姑息养奸,还是应当痛下决心,予以强力反制?这三方应当正在进行慎密的评估,作为今后美国及其盟国究竟应该如何在朝鲜半岛应对危机的依据。
目前看来,今后美国及其盟国在朝鲜半岛应对危机的方案将明显地偏向强硬,朝、韩两国及其盟国在类似危机中的战略回旋空间将被大力压缩。美国的全球战略着眼点,加上朝、韩、日三国的利己性的战略盘算,今后在朝鲜半岛爆发危机的前后可能交替产生作用,于是半岛局势演变的不可预测性被急剧放大了。
尤有甚者,对于平壤的挑衅性行动,韩、美、日三方在采取强力反制措施的过程中,随着情势的演变,各种和、战方案都会摆上议事日程。假如这三方进行的战事顺利,而朝鲜国内政局又出现不稳,韩方会主张全速北进,一举推翻平壤政权,而且这种主张会摆上这三方的会议桌面。于是,在这三方的相关议题中,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麻烦的想法自然会抬头。看来,未来亚太地区各大国尤须谨慎应对了。
当前在朝鲜半岛走势的问题上,已经出现了两个新迹象:西方媒体涌现了将半岛情势恶化的责任归咎于中国的说法。这方面,《华尔街日报》在12月7日刊登的一篇文章比较有代表性。该文直截了当地指出,朝鲜的挑衅性行径之所以愈演愈烈,正是由于朝鲜长期被中国包庇、纵容所致,所以国际社会应该对中国进行制裁,而且要摧毁朝鲜相关的军事设施,云云。此其一。另外,美、日、韩三方加强了针对朝鲜及其保护者中国的军事同盟,反中抗朝的趋势正在逐渐形成。在这个军事同盟背后的则是北约、澳大利亚、新西兰及东盟国家。此其二。
按照常理推测,中国对朝鲜应该拥有最大的影响力,在朝鲜半岛问题上也应该具有相当大的发言权。这是因为:一是近年中国国力急剧增长,作为全球第二大的经济实体,国际影响力今非昔比;二是中国同平壤关系最为密切,给予了平壤最大的经济援助,金氏父子在政权交替问题上也格外有求于中国;三是近年中国同韩国、日本的经贸总量已经超过这两国同美国的经贸总量,韩、日两国对中国出口急剧扩张,成为这两国经济迅速复苏的重要引擎之一,这两国同中国之间的经济依存度相当可观。实际情况却不是如此。这次朝、韩炮战事件发生以后,中国处境相当被动,成了灭火队,而且几乎徒劳无功。
北京为了防止半岛局势失控,提出了重开六方会谈的建议。美、日、韩三国外长“欢迎中国对联合国安理会1718号和1874号决议的支持,期待中国努力敦促朝鲜遵守其在2005年9月六方会谈联合声明中明确表达的义务”。这是对胡锦涛唯恐朝鲜半岛“失控”的回应,当属“绵里藏针”的外交辞令。这三方指出,朝鲜新建铀浓缩生产线之事表明,六方会谈形成的国际文件约束不住朝鲜,联合国决议案也形同废纸一张。美、日、韩指责“失控”的正是朝鲜;并暗讽中国在举手表决赞成联合国决议之后,却没有完全实施对朝鲜的制裁措施。对此,北京除了重复老生常谈,又岂能作出自圆其说的回应?
朝鲜成为中国安全的罩门
据此看来,北京关于朝鲜半岛并进而延伸到整个东北亚地区的相关对策,似乎不无问题。假如北京确已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制定了相关政策,亦即准确的、健全的政策,首先朝鲜半岛的局势决不致于明显背离北京的意愿,逐步走向“失控”,其次即使局势一时“失控”,北京也应该“有所为”,能起到斡旋、调停的作用,而不会陷入四处碰壁的境地。
正因为北京相关政策不无问题,情况才以至于此:一来,朝鲜采取若干非理性行动之前,事先毫不知照中国,以致北京对于突发事件如此感到惊愕;二来,局势呈现“失控”趋势之际,北京陷入进退两难的局面,处于被动的境地;三来,突发事件爆发之后,中国竟至于沦为众矢之的,既不敢对平壤施压,又不敢对美、日、韩三国采取强力反制措施,只能听任这三国及其盟邦致力于加强针对朝鲜及其保护者中国的军事同盟。
如今朝鲜半岛已经成为中国大门外侧一个随时可能引爆的火药桶了。时至今日,已经到了必须对昔日政策进行反省,并且制定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对策的时候了,在政策上应该与时俱进了。
在某种意义上,对于中国国家安全利益,朝鲜半岛是否稳定甚至比台海是否风平浪静更为重要。换言之,在某种情况下,对于北京领导人而言,朝鲜问题比台湾问题更加具有紧迫性。
纵使一时台湾失控,犹如脱缰野马,脱离了中央政府的统治范畴,也不致于影响到中国根本的安全利益,也未必会决定中央政府的安危。试观:1895年至1945年,台湾并不在中国中央政府的管辖范围内,中国大陆的国家安全利益并没有受到致命的威胁,也没有危及中国中央政府的生存。即使自1949年至今,台湾成为北京的化外之区久矣,已逾六十年,也没有直接影响到北京政权的安危。
可是,在多数情况下,朝鲜半岛的稳定性却直接影响到重大的国家安全利益,也往往决定了中央政府的安危。情况何至于此?说来也并不复杂。这是由于地缘政治的原因,亦即朝鲜半岛密迩京畿地区,动静直接影响到首都北京的安危。
朝鲜距离中国东北地区仅咫尺之遥。朝鲜发生巨变,东北的安危岂能不受到影响?东北又处在北京上方,异己势力经由东北、华北之交,亦即锦州、山海关一带,可以“直拊北京之背”,对首都北京及中央政府的安危,起到一锤定音的威胁作用。
在历史上,无论是中国内战,还是敌国对中国用兵,北京受到来自东北方向的威胁,向来形成了大患,不能不防。这方面的史实,笔者可以举出不少例子。限于篇幅,不能在本文中一一详举了。
质言之,朝鲜确是中国国家安全的罩门,其重要性远非台湾可比。台湾局势动荡,中国只是失去了自由地通往大洋的通道,难以直叩第一、第二岛链之门径而已,中国大陆的安危并没有受到直接的威胁,一如六十年以来的情况;一旦朝鲜局势失控,成为脱缰野马,野心勃勃的敌国插手进来,足以经由东北之捷径,“直拊北京之背”,震荡京畿地区,进而窥视神器,觊觎中原大地。
这里说的“野心勃勃的敌国”,是指统一以后的韩国,还有日本。在历史上,美国对于中国国土从来没有什么野心。
讲句形象化的话,台湾局势失控,仅“进则不足”而已,朝鲜局势失控,就不止于此,成为“退亦无余”之势了。孰轻孰重,一望即知。笔者将朝鲜比喻为中国国家安全的罩门,决不致于引喻失当。
自然,这种前景仅适用于中国国势积弱不振而又在东北未驻重兵的情况。当前中国国势鼎盛,又在东北加强了军事建设,上述由朝鲜半岛局势不稳而导致的险情当不致于发生。不过,也不能掉以轻心,以致变生不测,“大意失荆州”。
朝鲜成为中国负资产
在指出了朝鲜对于中国国家安全的重要性以后,笔者觉得,时至今日,北京应该全面评估一下中、朝关系的历史和现状。概言之,在国家关系层面,今日朝鲜究竟是中国的资产还是负资产?定下性质以后,趁时犹未晚,在照顾历史因素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作出若干政策调整。
在近现代史上,中国有三次为了朝鲜承担了巨大的民族牺牲。甲午战争中,中国因朝鲜而同日本交战,战败后割让了台湾,又向日本赔款二亿三千万两白银,构成清廷一朝倾覆的主要原因之一;朝鲜战争中,中国又因援救朝鲜而承受了沉重的牺牲,还失去了统一台湾的机会。至于中国第二次为了朝鲜而承受最大的民族牺牲,就知者甚少了。
甲午战争后,日本鼓励朝鲜人往东北移民。1931年6月,朝鲜族、汉族为了争夺水源,在吉林省长春县万宝山地区爆发大规模械斗,参与者多达五六千,久未平息,成为牵扯中、日关系的“万宝山事件”。数月后,关东军以此为借口之一,侵占东北,肢解了中国。此即“9·18事变”。
日本大举侵略中国,始自1931年“9·18事变”。至于1937年“7·7卢沟桥事变”,只是日本开始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而已。张学良在口述回忆录中,把“万宝山事件”及“中村事件”并列为开启日本侵华战争的重大祸端,导致中国再次付出巨大的民族牺牲。张将军是亲历该重大历史事件的过来人,对此,他是有切身体会的。
当然,当年日本亡我之心不死,迟早要诉诸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可是,“9·18事变”在1931年爆发,同“万宝山事件”确有重大的因果关系,朝鲜族同汉族的激烈冲突直接给日本提供了肢解中国的藉口,亦即酿成历史巨变的导火线。这也就是该事件载入史册的原因。
朝鲜战争以来,平壤同北京的战略关系可谓“剪不断,理还乱”。一旦强敌压境,平壤的钟摆就向北京靠拢,呈现“唇亡齿寒”之势;渡过了紧急关头,平壤的钟摆再次回到原点,同北京刻意保持距离。总之,平壤对北京深怀戒心。
尤有甚者,平壤视北京为护符,认定北京在其危急存亡之秋必定会伸出援手,再度将其救出虎口,可是在平日又视北京为无物,丝毫不予以尊重。譬如平壤对外有何重大举动,事先刻意对北京隐瞒,出现不测事端以后,又一味要求北京承担牺牲,从井救人。简言之,平壤就是吃定了北京,所以对北京予取予求,漫无止境。
在天安舰沉没事件,朝、韩炮战爆发之前以及浓缩铀生产装置曝光之前,平壤均未把类似企图知照北京,及至事态呈现不测趋向之际,又动辄视北京为护符,在国际社会面前一味耍“横”。如此这般,北京竟成了众矢之的,无端端为平壤背了黑锅。
更为严重的是,平壤一味耍“横”,北京又总是设法替平壤解脱,国际社会在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之后,于是趋向于认定中国最终必须为朝鲜一味耍“横”承担责任。国际社会的依据是,若非中国大力支撑朝鲜,朝鲜国小民贫,又岂能拨出偌大资源,替核武器工程建造浓缩铀这第二条核燃料生产线?若非中国大力支撑朝鲜,朝鲜又岂能整合资源,对外采取挑衅性行动?
核扩散:北京夜不能寐
在朝核问题六方会谈中,各方认为中国对于朝鲜拥有较大的影响力,寄予厚望焉。可是,平壤率性而为,往往连中国的面子也置之不顾,甚至在若干程序性的枝节问题上也是如此。
国际社会为了解决朝核问题,召开了漫长的国际会议。由于平壤无视中国国家安全利益,执意制造核武器,终于在中国东北角又出现了一个核武器国家,填补了中国周边核包围圈的一个缺口,使中国置身于完整的核包围圈之中,从而导致中国在核大国中战略处境尤为险恶。之所以如此,归根结底,体现了平壤把北京玩弄于股掌之上的心态。
固然,中国学者、官员有一种说法,中国置身于完整的核包围圈之中,也无所谓,反正“虱多不痒,债多不愁”。用这句话表明一种无奈的心态,也未可厚非,不过,毕竟是反映了一种阿Q式的精神状态。这同谋略学上“宜未雨绸缪,毋临渴掘井”的思考,是背道而驰的;两者相比,高下立判。
近日报载,在朝鲜炮击延坪岛以后,韩国民众对抗朝鲜的情绪高涨,要求韩国政府启动本国核工程的呼声越来越高。韩国政府索性顺水推舟,业已请求美国放宽在双边核技术协定中对韩国启动核工程的限制,并将在明年3月两国研讨该协定的谈判中正式提出来,请求美国给予考虑。
假如韩国启动本国的核工程,并赋予军事使命,不久将与朝鲜一样,拥有了核武器。在南、北朝鲜同时拥有核武器的情况下,很难设想日本还会坚拒核武器于门外。一旦日本启动核工程,诚如其前首相所言,“能在一年内制造一千枚核弹”。对中国说来,这种非常恶劣的前景就是令人夜不能寐的不祥征兆了。追源祸始,始作俑者就是朝鲜,岂有他哉?
综上所述,至此可以作个结论了:今日之朝鲜已经成为中国的负资产了。在这项负资产逐渐形成的过程中,北京事前谋划不宜,事后应对失策,也有咎由自取的因素在内。
北京城楼屋檐下的烈性炸药包
更令北京领导人骇怕的是,朝鲜手中持有的核武器,有朝一日,可能成为平壤对北京实行核讹诈的工具。从平壤领导人的言行看来,这个可能性也不能予以低估。
去年夏季,克林顿访问平壤同金正日会晤时,朝方对美方谈到了对朝、美关系及朝、中关系的看法。金正日的谈话不禁令人有几点看法:首先,朝鲜经济窘困,天怒人怨,金氏不反求诸己,却苛责于人,归咎于中国损人利己的大战略及美国实施的制裁;其次,金氏暗示,朝鲜之所以退出六方会谈,旨在摆脱中国的羁绊而已,并非针对美国。他希望直接与美国会谈,双方建立对话关系;再次,一旦美国改变对朝鲜的政策,朝鲜将随时调整外交政策;如果美国对朝鲜施以援手,朝鲜将成为对抗中国的最坚强堡垒;最后,朝鲜明确地流露了可能对中国实行核讹诈的意向,这是朝方谈话中最令人怵惕之处。
北京同平壤的关系的严峻性还不止于此。朝鲜核武器的指向是最敏感的问题,外界揣测只会针对美国、日本或韩国。然而,在稍早朝方同克林顿会谈时,金正日的副手故意说漏嘴地流露,朝鲜核导弹打不到美国,却可以往西边打,朝鲜在西边的国土也需要保护。至此,有朝一日朝鲜可能掉转头来,将中国作为核讹诈的对象的意向,已经跃然纸上。
检索一下地图,朝鲜西部只有黄海,哪有国土需要保护?再细看一下,发现北京恰在朝鲜的正西方。可见朝方盘算很精。如果朝方同中方发生领土争议,应该是坐落于朝鲜北方的中国东北地区。可是,朝方心知肚明,尽管争议的是东北领土,最后对中国施加压力的焦点所在毕竟还是京畿地区,因为那边才是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所以将京畿地区作为朝鲜对中国核讹诈的筹码,才能对北京领导人构成足够大的压力。
1994年,笔者在韩国首尔出席研讨朝核问题的学术会议时指出,未来朝鲜核武器不可能被用来针对美国,只会被用于对付日本和中国。因为在可以预期的将来,朝鲜不会拥有洲际导弹,朝鲜同美国又没有领土争议,再说朝鲜谅也不敢出手对美国发动核攻击。鉴此,东京或北京最有可能成为朝鲜核讹诈的对象。过去4、5年以来,就这个问题,笔者在海外报刊上发表了多篇文章。
中国学者、官员坚持传统观点,无视这种可能性,如今被平壤当头棒喝,一语道破朝鲜核武器的用途,恰如被平壤猛掴了耳光。
他们又认为,中国核武库远非朝鲜所能比拟,何惧朝鲜挑衅呢?君不见,以美国核武库之强大,在朝鲜未能拥有核武器之时,尚且没有起到威慑作用,何论中国核武库?威慑主要产生心理反应,不能轻易用数量来衡量。换言之,在朝鲜核导弹足以覆盖北京、天津、上海等特大城市之日,能断言朝鲜对美国尚且行之有效的核讹诈,转头加诸北京,就不起作用吗?
日后朝鲜突破“核弹”、“导弹”两弹结合的瓶颈,终于拥有了核导弹,则其同东邻西舍发生了争端,平壤的这一立场可能导致其在未来的争端中依样画葫芦,以其核导弹为后盾,向对立面实施“核讹诈”。这个动向确实是一个不祥征兆,具有现实的警醒作用。
今后朝鲜核导弹不免成为高悬在东京、北京城头上空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朝鲜核导弹部队成军之日,即一个巨大的变量被引入东北亚国际政治之时。中国学者、官员历来对平壤诸多不义行为,动辄说大人不见怪小孩。但凡明白国际关系的规律,稍知史实,存有血性,也不至于会讲那些话。
值得世人关注的是平壤不惜让南北争端走向核子化的立场。朝、韩源自一个民族,由于政治制度不同,形成南北对峙。朝鲜对付南方兄弟,一旦破脸相向,尚且不惜以使用核武器作为恫吓手段,何况对于历史上有恩怨情结的邻国?
以往朝鲜仅凭常规手段,已经动辄惹是生非,而且一意孤行,罔顾盟国的核心利益;一旦朝鲜拥有了核导弹,必然胆大妄为,东邻西舍真要提心吊胆,一夕数惊了。笔者形容朝鲜核导弹之于中国国家安全利益,以悬挂在北京城楼屋檐下的烈性炸药包来比喻,恐怕不是过甚其辞。
平壤周旋列强游刃有余
1993年,朝核问题正式摆上了美国议事日程。至今,迭经美、朝双边会谈、四方会谈、六方会谈,17年过去了,国际社会仅得个“讲”字。朝鲜研制战略武器,道路时而坎坷,时而平顺,而导弹,而核弹,如今一一就手,就剩下中远程核导弹尚待攻克技术瓶颈了。
当初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并没有研制过核武器,仍不免刀兵之灾,最终身灭国破;而朝鲜国小民贫,研制战略武器,从白手起家,终于逐步拥有了核弹、中程导弹,还从国际社会持续取得了数目不菲的经济援助。由此可见,在东北亚地区,一场国际军事危机几乎一触即发,平壤在做法上显得胆大妄为,却总能获得全身而退的结局。这在当代国际政治上确实堪称异数。
上述做法是同平壤处理危机的手段一脉相承的,即在危机爆发之初,摆出一副不惜打一场大战的架势,先在气势上压倒对方,曾几何时,又视事态发展适当地放低身段,在国际上显示出通情达理的姿态。这样,平壤既在战略上立于不败之地,又在经济上拿到了实惠,保持其政权不时从外界获得输血,终于摇晃而不坠落。概言之,平壤的做法堪称硬姿态到位,软功夫到家。
金正日应付国际危机的手段可圈可点。从近年平壤因应国际压力、周旋于列强之间的战略基点及具体做法看,至少有四点强项,值得外界注意:
第一,此刻平壤身处东北亚矛盾的焦点,却能清楚地分析列强在朝核问题上根深蒂固的不同的利害关系,利用列强之间疑窦丛生的复杂矛盾,务必不让列强的力量聚焦在平壤。接着,平壤又在外交舞台上纵横捭阖,在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场合,针对不同的对象,长袖善舞,擅打四方八面拳。
第二,在关键节点上,诸如核试爆和远程导弹试射,对列强尤其是美国和中国的反应的估计相当准确。起自1993年,历年以来的事实证明,平壤对形势演变的预估均比华盛顿和北京更为精准。
美国是举世独步的超级大国,却困身于反恐战争,无暇他顾。华盛顿在对付平壤时,又患得患失,终于让朝鲜摇身一变成为一个核武器国家。而北京上下囿于“鲜血凝成的友谊”的传统说法,又不屑于反思历史教训,始终把“朝鲜半岛稳定”置于“半岛无核化”之上。截至朝鲜第二次核试爆之前,连朝鲜发展战略武器是基于国策所定,北京尚且没有作出定论。就决策科学的角度而言,这次让平壤占得先鞭,华盛顿、北京是居于下风了。
第三,金正日在强硬的军事姿态和柔软的外交动作之间,拿捏准确,切换及时,称得上是“无缝链接”。换言之,平壤在应该故作姿态的时候就故作姿态,显得空前的强硬,丝毫没有妥协的余地;又在应该放下身段的时候就放下身段,显得柔情似水,富有人情味。一言以蔽之,是硬功夫到位,软姿态到家。相对而言,美、中就是硬功夫不到位,软姿态不到家了。朝鲜这一点,在国际折冲中,也是值得弱势方效法的。
第四,平壤在采取军事姿态和外交动作时,是诉诸上下协同而进行全方位的行动。这些全盘推进的动作,在时段上是同步,在方位上是多渠道进行,官方、半官方和民间“数管齐下”,“动之以情,析之以理”,没有一道被拉下。这才称得上是真正的“综合治理”。这一条,在周恩来这样的外交人才不复存在的情况下,尤其值得借鉴。
若持全面观点,就朝核问题举行的国际双边、四方及六方会谈,也不是全无成就。倘若国际社会没有作出这些努力,然则,或者朝鲜拒绝将其位于宁边的核设施去功能化,也可能着手建成更大功率的核燃料生产堆了,或者双方僵持不下,以致朝鲜半岛早就狼烟四起了。然而,朝鲜作出的实质性的让步,同国际社会作出的相应努力及保持的耐心,并不相称,致使朝鲜半岛上南北僵持对立的局面愈演愈烈。如果国际社会措施得宜,本来可以取得更好的结果。
朝鲜百万难民必成隐忧
自1945年起,朝鲜金氏政权赓续至今,已达65年,自金日成经由金正日传递至金正恩,经历了三世之久。当前平壤政权在国际上陷于空前孤立,内外交困,在周边的国家中,唯一可以依靠的助力就是中国给予的支撑。
多年来,朝鲜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民众生活困苦。政府却集中有限的经济、人力资源,锲而不舍地研制战略武器,又坚持执行“先军政策”,堪称穷兵黩武矣。对面的韩国近年经济起飞,科技进步骄人,国力之强盛,非昔日吴下阿蒙可比。孰优孰劣,南、北朝鲜民众心目中,自有一杆秤。
一旦朝鲜、韩国武装冲突加剧,韩国获得美、日两国的军事支持,在加速国家统一的构想的指引下,经由擦枪走火的偶发事件,迈向一场大战的可能性不能排除。届时,局势演变之迅速,瞬息万变。不论朝鲜是否使用核武器,设若事态恶化,则难以善了。
举世滔滔。大批难民涌入某国,再也难走回头路,都在收留国长期待下去了。这方面,至今还没有例外。假若平壤政权在内外强力冲击下,面临崩溃之势,则数以百万计的朝鲜难民可能涌向中国边境地区。一旦这些难民涌进中国,即意味着将在中国永久地居留下去了。迟早他们将成为中国巨大的隐忧。
一来,韩国早就觊觎中国东北领土,无论官方或者民间,甚至对此不作掩饰了。届时韩国政府必定不但拒绝朝鲜难民回国,反而千方百计地鼓励他们在中国东北地区待下去。若干年以后,韩国挟其财经、科技优势,以国民强烈的民族主义为后盾,足以强化韩国在难民中的向心力。
韩国继而激励这批难民联合东北地区原有的朝鲜族居民,提出政治诉求。这些朝鲜裔居民将成为中国国内在政治上最活跃的少数民族。他们可能先是要求全面自治,继则要求从中国独立出去,终则同韩国合并。在双方交涉过程中,涉及的领土可能包括但不限于朝鲜族居住的地方。届时,中国面临变更版图的险境。
二来,据估计,朝鲜民众中有15%的人曾经服过兵役,服过兵役的人中又有10%的人曾经是特种部队的军人。如此,涌进中国的百万朝鲜难民中,有15万人曾经服过兵役,有1.5万人曾经当过特种兵。其他的不说,仅此1.5万特种兵就会惹出大麻烦。作为难民,生活水平自然比不上周遭的中国居民,心理反差就必然出现了。一旦他们结成团伙,多则十余人,少则几个人,流窜于内地各城市,伺机作案,中国民警、巡警岂是他们的对手?
谚曰:“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中国本着“未雨绸缪”的准则,可以采取反制措施,即在平壤政权出现严重动荡的趋势时,直截了当地派遣野战部队南下朝鲜境内纵深三四十公里,并在国际上宣称,此举目的是建立难民收容所,为难民解决衣食住宿,提供人道主义援助。一俟难民安顿下来,即可全军北返。
这样做法,世人当能理解。尽管此举仍然会在国际上引起反弹,然而,纵使届时反对呼声仍然会涌现,同前述日后在中国境内爆发的难民骚扰的后果相比,毕竟不可同日而语。如此,难民问题作为烫手山芋,留给统一以后的韩国去解决了。
中国未来会遇到的麻烦,经过这样的处理方式,转手即可成为韩国眼前的棘手难题。“防患未然,消祸未形”,此之谓也。
八字真诀自欺欺人
多年以来,每逢平壤诉诸挑衅性的行动,北京动辄予以庇护,力劝各方“冷静克制,妥善应对”。可以相信,即使朝鲜向首尔市区发射百余发远程炮弹,国际社会为之震惊,届时北京仍然会以“冷静克制,妥善应对”的八字真诀,反复敦劝各方。
客观地说,北京的立场不但违背了与时俱进的原则,而且是自欺欺人。长此以往,识者不由惊叹:“吾谁欺,欺天乎?”
今后日本、中国可能沦为朝鲜核讹诈的目标,亦即有朝一日,东京或北京将成为朝鲜核导弹的瞄准目标。届时朝鲜对美国行之有效的核讹诈政策,对日、中两国也同样有效。因此,从长远观点看待问题,朝鲜核导弹是日本、中国将要面临的问题。
相反,美国在朝核问题上的立场迟早将变得比较超脱。到时候,或许轮到美国呼吁日、中两国对待朝鲜要“冷静克制,妥善应对”了。就像当年邓小平访美同卡特总统谈到要“教训”越南时,美国倒过来劝告中国要汲取美国打越战的经验,不要轻易动武。
平壤对美国的朝鲜半岛政策的底线一而再、再而三地进行挑战,而北京迄今没有对平壤的冒险行径进行过切实有力的遏制。当初平壤手中尚无核武器,已经桀骜难驯,一旦朝鲜突破了“两弹结合”的技术瓶颈,掌握了中程核导弹,又动辄诉诸非理性的行动,岂非俨然成为东北亚的火药桶?
既然北京要在朝鲜半岛爆发危机时“罩住”平壤,按理就要管住平壤。既然北京管不住或不屑于管,则美国及其盟国迟早就认为有必要出手管了。笔者诚所不解,既然平壤对北京的影响力不买账,甚至对北京的劝导嗤之以鼻,然则,北京何故又要对平壤的冒险行径导致的后果“买单”呢?
况且,在美国看来,倘若天安舰沉没及炮轰延坪岛是平壤决策所致则罢了,如果这两宗事件并非执行平壤最高层的意旨,而是执行某个层次的高官的决定而已,则在国际政治学上表明,平壤最高层对于核导弹缺乏管理能力,这会使得周遭情况变得更加危险。以国际危机处理的角度来衡量,危险性恰在于此。
近二十年的历史经验证明,北京对涉及朝鲜的外交工作遵循的“冷静克制,妥善应对”的八字真诀,在实际运用中,无济于事。至少也证明,在制定并执行外交政策上,北京应变能力不足。
谚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近年朝鲜半岛危机层出不穷,邻国不得安宁,据此看来,北京调整对朝鲜半岛的政策的必要性,已经迫在眉睫了。
北京对策:以变应变
笔者早就载文指出,一旦平壤“两弹结合”,拥有核导弹,美国对朝核问题的立场就可能从核裁军转为核军控,不啻默认朝鲜合法拥有核武器,而将朝核这道难题如同烫手山芋一般扔给中国。北京陷身这个尴尬处境,徒呼荷荷,已经无济于事了。此无他,始作俑者,北京原政策而已。
倘若当年美、中真诚合作,确有机会对朝鲜核武器工程实行釜底抽薪之计。至少中国不应该给予朝鲜以关键性的资金和技术援助,对朝鲜捉衿见肘的财政持续给予挹注,以致朝鲜始终足以腾出手来,给予其战略武器工程源源不断的资金及人力支持。如果中国不对朝鲜财政持续给予挹注,很难想象,朝鲜国小民贫,在核燃料生产体系上,继金属钚生产线之后,又能在短期内建成浓缩铀生产线。
况且,国家要统一,民族要复兴。这个趋势不但适用于中国,也适用于朝鲜半岛。从历史的角度着眼,朝鲜半岛迟早要统一;从朝鲜和韩国的现况看来,多半是统一于韩国之手。当前中国给予朝鲜巨大的经济援助,届时岂不是为他人作嫁衣裳吗?
如今朝鲜核武器业已成军,何时日本、韩国效尤,启动本国的战略武器工程,尚在未定之天。设若如此,在地缘战略层面上,中国是最大的受害者。
概言之,中国对待朝鲜半岛的政策,应该与时俱进,亦即以变应变。具体而言,笔者胪陈管见如下:
其一,谈到中国对朝鲜半岛的政策,维持半岛稳定以及朝鲜弃核,孰为先?对此,要有一个清楚的评估。说到底,劝朝鲜弃核,无异与虎谋皮,谈何容易?朝鲜核武器已经就手。即使平壤被说服弃核,也要从外界获得财经补偿。没有钱,平壤岂能弃核?
至于要说服平壤弃核,据估计,国际社会至少要花费140亿美元。如所周知,美国不会拿出也拿不出这笔钱;在此刻,要劝说韩国、日本或中国拿出这笔钱,也不啻痴人说梦。质言之,此题无解。
基此,国际社会剩下的努力方向,唯有维持半岛稳定之一途了。反之,则不切实际,以致徒劳无功。
其二,朝鲜不是好相与的邻国,何况已经拥有了核武器。中国逼急了,朝鲜怨恨在心,会变生不测,一头投向美、日,或者同中国矛盾激化。1969年,苏联强化了针对中国的行动,终于迫使毛泽东提前打“美国牌”对付苏联。朝鲜既已拥核,假如怨恨中国,付诸于行动,必成中国东北方向的大患。鉴此,中国只能虚与委蛇,继续提供援助了。此举称为“花钱买平安”也罢。
所谓援助,自然应以民生为主,过了这条界限,既没有必要,又可能酝酿风险。反其道而行之,则可能养虎遗患,日后应验了这条古训。
其三,过去北京对于朝鲜采取的冒险行径,事先并没有发现端倪,事后又缺乏从中调停、斡旋的能力。基此,今后北京似乎应该在外交决策层面上更加重视“预防、预警、预报”的机制,对于朝鲜半岛出现的突发事件应当事先就制定切实可行的多个预案,在紧急情况下随时可以援引。
其四,北京应该强化危机意识,居安思危。就地区而言,应该着手加强东北地区、渤海湾及山东省的军事力量及战场建设。一旦朝鲜半岛局势逆转,北京即可根据既定预案,以变应变,见招拆招。
其五,北京对于同朝鲜半岛利益攸关的各国的立场有待梳理和厘清。实际上,美国、日本同中国在半岛问题上同中国有着相当大的共同利益,不宜总是以负面的观点看待美、日的立场和观点。
一则,在维持半岛的稳定以及要求平壤兑现弃核的承诺这两个关键性问题上,美国、日本同中国有着共同利益。半岛爆发战争,或者平壤坚持甚至扩大核武库,不但违背了美国的国家安全利益,而且不符合中、日两国的安全利益。
二则,除了这两点共同利益以外,中国同美国、日本还有着另外的共同的安全利益。下面予以条分缕析:
实质上,对于如何处理朝鲜半岛问题,美国和中国都不希望受到韩国或者朝鲜的牵制,被这两个小国牵着鼻子走,以致被引领着走向战争的深渊。六十年前爆发的朝鲜战争,在某种程度上,正是由于金日成大举南侵以及斯大林的大战略盘算,才导致美国、中国被卷入战争。在这个节点上,中国战略家应该比美国同行有着更多的切肤之痛,却形格势禁,不堪言状。
至于中国同日本,实际上也还有着另一层共同的国家安全利益。日本官员、战略家明确表示,不希望朝鲜半岛统一,能拖则拖,并视之为日本的国策。中国从来没有公开这样陈述。其实,这一评估也符合中国的国家安全利益。这就意味着中国和日本未必不能就此进行探讨和合作。
总之,各方在梳理和厘清中、美、日三国在朝鲜半岛问题上的共同利益之后,有所体认,则出现合适的时机,就可以顺势而为了。即使合适的时机尚未出现,也可以通过造势,促其早日到来。北京切忌本身缺乏远见,无所作为,却动辄把美、日在朝鲜问题上的动作视为“阴谋论”,以致总是被动地承受着巨大的冲击力。
况且,当前平壤高层固然忙于最高权力平顺过渡,主要着眼于巩固政权之事宜,遑论半岛统一?想深一层,事实上,即使在韩国内部,政坛、学界也有许多人士主张,在可以预期的未来,仅寄望于保持现状,而反对朝鲜半岛过早地实现统一。这一点基本估计,对于北京重估朝鲜局势走向也不无助益。
其六,其实北京不妨直告平壤:假如韩国在军事上启衅,衅由彼开,则中国必然支持朝鲜;如果平壤采取挑衅性行动,招致韩国及其盟国实施军事反击,则中国坐视不理。这番告诫诉诸公开形式亦无妨。这里提一下,关于“挑衅”的定义,概由国际社会认定。尽管何为“挑衅”,各方在定义上必然还有歧见,然而,这番告诫毕竟对平壤“剑走边锋”的冒险行径会起到牵制的作用。
当初美国也对台湾民进党政府公开发出过类似的信息。尽管陈水扁及其左右心有不甘,时刻想突破这层约束,其决策却仍然始终受到美国这项警告的制约。此即不争的事实。
其七,设若平壤依然一意孤行,测试北京立场的底线,北京作出反应时,不妨在行动上慢三拍,无须在国际上大包大揽,仿佛果真成了平壤的护符。否则,这意味着北京给平壤开了一张空白支票,听任平壤予取予求,亦即给平壤传递了一个错误的信号,即在任何情况下,平壤在缓急之际,北京足赖凭靠。
只要各项预案在手,北京谋定而胜,不用过分替平壤担忧,反正天也不会塌下来。北京如此认真做了,反而能够凸现对平壤的影响力。过去,北京为平壤做了偌大贡献,平壤并未给予回报,甚至连应有的评价都付诸阙如。何故?原因之一,就是平壤吃定了北京:在任何情况下,北京都会支撑平壤。
综上所述,朝鲜半岛局势正在朝着不利于中国的方向逐步演变,却尚未到达事已不可为的糟糕地步。笔者坚信,上述七道步骤数管齐下,如此这般,应该能够收到若干效果。
(相关简介:薛理泰,斯坦福大学国际安全和合作中心研究员;赵刚,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