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弃妇:三无漏学 般若波罗蜜 三法印 因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2:02:42

三无漏学

  三无漏学,佛教术语,指戒、定、慧三学。出自《楞严经》卷六:“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佛教认为,世间的其他宗教与学问,都是有所缺憾,苦乐夹杂的,虽然看似有益处,但是随著因缘变迁,就会转变成烦恼,所以称呼这些学问为“有漏”之学。“无漏”,意指没有缺憾,可以为人们带来益处、止息烦恼。而三无漏学,即是达到解脱烦恼,得到漏尽通的三种修行方式。  三无漏学是八正道的总结,其中包括了持戒、禅定、智慧三者,亦即由戒生定,由定发慧,由慧起修,分别对治人的贪、瞋、痴三毒,最终可以解脱烦恼、究竟涅槃。三者彼此加强,缺一不可,而且相辅相成。只要精进修行三无漏学,必定可以达到最终的解脱之道。  三学是对付

般若波罗蜜

目录

简介
  1. 《佛学常见辞汇》中关于般若波罗蜜的释义
译文
  1. 版本一
  2. 版本二
修学的功德利益 方海权著
倩女幽魂片尾曲
  1. 歌词
简介
  1. 《佛学常见辞汇》中关于般若波罗蜜的释义
译文
  1. 版本一
  2. 版本二
修学的功德利益 方海权著
倩女幽魂片尾曲
  1. 歌词
展开

编辑本段简介

  佛学常见词汇  【般若】 这是梵文,我国名为大智慧。因为中国文字难尽其义,所以仍用原文,并且尊重这几个字,所以不译。这个般若,全是说心的妙用。上自佛,下至众生,无不由此而成佛道,了生死,度苦厄。论其性体,是不生不灭的金刚;论其相貌,却是无形无状的实相;论其妙用,乃是不可测知的圆通神妙。这个般若,是人人有分的,佛和众生都是平等的;不过佛是开了般若慧,众生是有而不开,被无明所蒙住了。至于般若两个字,解释却有许多字,当云“通达世间法出世间法,融通无碍,恰到好处,而又不执取诸法的大智慧。”才能尽其义。因为世间法人事等等,都是佛法。佛是觉义,能觉悟世上一切人情世故。尽了人道,才可成佛。总之,入世出世,只是一心,颠倒烦恼,贪嗔痴迷,是六道众生的心;如能空净自在,不固执,便是佛菩萨的心。所以离世法,便没有佛法;离了般若,只有作孽受苦厄的分了。  【波罗】 此言彼岸;因为有个度字,所以假定一条生死河,众生在苦恼的此岸,要度过到清净的彼岸,用来比喻,不是真有此岸彼岸。  【蜜】 是到的意思,是到了果位了。果位是究竟涅盘,涅盘就是清净。  

《佛学常见辞汇》中关于般若波罗蜜的释义

  般若译义是智慧,波罗蜜译义是到彼岸,般若波罗蜜是说般若如船,能将众生从生死的此岸,渡到不生不灭的涅槃彼岸。  ——陈义孝编

编辑本段译文

版本一

  玄奘译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版本二

  鸠摩罗什 译  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 姚秦 天竺三藏 鸠摩罗什 译  观世音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时,照见五阴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弗,色空,故无恼坏相、受空,故无受相、想空,故无知相、行空,故无作相、识空,故无觉相。何以故?舍利弗。非色异空,非空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如是。舍利弗。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空法。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萨依般若波罗蜜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离颠倒梦想苦恼。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是大明咒、无上明咒、无等等明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咒。即说咒曰:“竭帝竭帝 波罗竭帝 波罗僧竭帝 菩提僧莎呵。”

编辑本段修学的功德利益 方海权著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人们简称为《心经》,是观自在菩萨所说,观自在菩萨也是观世音菩萨。菩萨从修证耳根圆通入手,得证自在安乐,而后说出本经,使众生得到功德,能帮众生度一切苦厄。大众如义修学,必得大福。  一: 心经的修学要爱护一切众生生命,不去伤害,尽力去帮助大家延续美好生命。就会得证寿命自在的福报,那是观自在的本义。  二:心经的修学要有一颗善良纯洁之心。就会得证心灵自在解脱的福报,那是观自在中观照的体现。  三:心经的修学要施与大家饮食、衣服、医药、家庭常用品和一切所需要的物品。就会得证百物丰足的福报,那是波罗蜜的前因。  四:心经的修学不去做一切违法的事宜,做对于所有人有利益和有贡献的事。就会得证万事顺利的福报,那是般若的起用。  五:心经的修学不单自学,还要向人宣扬教人学十善法、六波罗密、四摄法。就会得证受生尊贵随愿往生的福报。  六:心经的修学要深刻了解因果,实修实持以达到解脱。就会得证无上菩提的福报。  七:心经的修学若大家对我们有所求,我们都要极力去帮忙大家,让他们的愿望能够达成,只要是好事情就可以。就会得证所求如愿的福报。  八:心经的修学不要生无明愤怒火,舍掉恨毒的心,以求明心见性。就会得证无烦恼清凉境界的福报。  九:心经的修学要博学多闻,为人说法才能辩才无碍。就会得证广大圆满的福报。  十:心经的修学要常积福田、常修智慧、常学忍辱。就会得证一切种智的福报。  只要我们读诵、如法修持《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就能得到最胜自在的福荫,受观自在菩萨大慈力的加持。(方海权著)三毒之法。防非止恶即为戒,戒能伏贪爱心;息虑静缘即为定,定能伏嗔恚心;破恶证真叫做慧,慧能伏邪痴心。

三法印

目录

三法印来源
三法印内容
在佛教中的地位

编辑本段三法印来源

  三法印出于《大智度论》:  “通达无碍”者,得佛法印故,通达无碍;如得王印,则无所留难。问曰:何等是佛法印?答曰:佛法印有三种:一者、一切有为法,念念生灭皆无常;二者、一切法无我;三者、寂灭涅槃。[1]

编辑本段三法印内容

  三法印即“诸行无常印、诸法无我印、涅槃寂静印”[2][3]。凡符合此三原则的,便是佛正法,有如世间印信,用为证明,故名法印。  此语未见于巴利语系经典。[4]可溯源于《杂阿含经》卷十:“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5]  诸行无常是说一切世间法无时不在生住异灭中,过去有的,现在起了变异,现在有的,将来终归幻灭;  诸法无我是说在一切有为无为的诸法中,无有我的实体;所谓我的存在只是相对的生理和心理幻象。  涅槃寂静是说涅槃的境界,灭除一切生死的痛苦,无为安乐,故涅槃是寂静的。

编辑本段在佛教中的地位

  三法印同时也是佛教与在其之前的婆罗门教,以及其他宗教所较不同之处。佛教许多方面承袭或相似于婆罗门教,如禅定、苦行等,但三法印即是佛教与婆罗门教的不同处,三法印为佛教自身所创。此外,三法印也是佛教的核心价值,与其他宗教不同的,佛教允许在谨守三法印的价值与教义上,对其他方面进行方便性变动、改变、变化,即是不违反三法印,可以用各种方式传教、修行,包括用密法加速修行(如密宗),也因此使佛教富於变化与多样性,相对的有部分宗教对于教义、教规、教条、传法、授法、修法等有著较严格的坚守性,不允许任意或随时地需求而变异。

因果

目录

词语解释
佛教
因果规律

编辑本段词语解释

    

种善因得善果,印度画

词目因果  拼音yīn guǒ  基本解释  1. [cause and effect]∶原因和结果,合起来说,指二者关系  因果关系  2. [preordained fate;karma][佛教]∶今生种因,来生结果。指事物的起因和结果,种什么因,结什么果  因果报应  详细解释  1. 佛教语。谓因缘和果报。根据佛教轮回之说,前世种什么因,今生受什么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涅盘经·遗教品一》:“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梁书·范缜传》:“贵贱虽复殊途,因果竟在何处?”《说岳全传》第一回:“善哉,善哉!原来有此一段因果!”参见“ 因果报应 ”。  2. 指原因和结果及其相互关系。  毛泽东 《反对本本主义》:“因为他们有丰富的经验,不但懂得现状,而且明白因果。”  含义  我认为最经典的一句就是“ 有因,必有果。”直接简单明了的阐述了因果的本质。  这种同时互存和异时互存关系,其实也就是佛教所谓因果的关系。例如种子是因,芽就是果,因为先有种子,然后才有芽的发展,这是异时互存的因果关系。例如:以老师为主,那么老师就是因,学生就是果,相反的如以学生为主,那么学生就是因,老师就是果。这是同时互存的因果关系。这种因果关系,非常错综复杂,从这一角度来看,这一因会产生这一果,但是从另一角度来看,这一因会产生另一果。总之通过正面和反面来说明,事实上是没有一个绝对的因,当然更没有一个绝对的果。  经典  地藏王菩萨本愿经  四天王。地藏菩萨若遇杀生者说宿殃短命报。若遇窃盗者说贫穷苦楚报。若遇邪淫者说雀鸽鸳鸯报。若遇恶口者说眷属斗诤报。若遇毁谤者说无舌疮口报。若遇嗔恚者说丑陋癃残报。若遇悭吝者说所求违愿报。若遇饮食无度者说饥渴咽病报。若遇畋猎恣情者说惊狂丧命报。若遇悖逆父母者说天地灾杀报。若遇烧山林木者说狂迷取死报。若遇前后父母恶毒者说返生鞭挞现受报。若遇网捕生雏者说骨肉分离报。若遇毁谤三宝者说盲聋喑哑报。若遇轻法慢教者说永处恶道报。若遇破用常住者说亿劫轮回地狱报。若遇污梵诬僧者。说永在畜生报。若遇汤火斩斫伤生者说轮回递偿报。若遇破戒犯斋者说禽兽饥饿报。若遇非理毁用者说所求阙绝报。若遇吾我贡高者说卑使下贱报。若遇两舌斗乱者说无舌百舌报。若遇邪见者说边地受生报。如是等阎浮提众生。身口意业恶习结果。百千报应今粗略说。如是等阎浮提众生业感差别。地藏菩萨百千方便而教化之。是诸众生先受如是等报。后堕地狱动经劫数无有出期。是故汝等护人护国。无令是诸众业迷惑众生。”

编辑本段佛教

  我记得圆瑛大师曾开示弟子说:‘欲无烦恼须学佛,知有因缘不羡人。’我们  

要牢记心中,可以减少许多烦恼,心身得到自在安乐。佛教除说现世因果之外,还有三世因果,就是,现在世、过去世,未来世因果互存的关系,经中说:‘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未来果,今生作者是。’佛说四谛十二因缘法门,也就是具体的说明三世因果的道理。依此看来,所谓因果道理,其实就是因缘的原理。这样因缘原理,正是佛教对于人们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唯一正确的解释,这就是佛教的人生观的基本认识。

编辑本段因果规律

  什么叫因果?因果又叫业因果报,又叫因果报应,是佛教基本原理之一。因就是原因,果就是结果。业就是指一切身心活动,分为身、口、意三业。报就是业的报应,即由三业的善恶导致的后果。因就是业,果就是报。  行上品十善者生天,中品十善者做人,下品十善者做阿修罗;犯上品十恶者落地狱,中品十恶者堕饿鬼,下品十恶者沦畜道。  一切诸果 皆从因起 一切诸报 皆从业起 《华严经》  三世因果 循环不失 善恶之报 如影随形 《涅盘经》  因缘会遇时 果报还自受 假使百千劫 所作业不亡 《大宝积经》